浅谈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技巧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口头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判断、推理来巩固旧知、发展智力而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记》中也把“善问”看成是“进学之道”。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是,目前有些老师的课堂提问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要求不够明确,对学生的实际水平不甚了解;提问数量,多而杂乱;提问质量,良莠不齐;上课时虽步步设问,有时甚至一问到底,但仅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佳。
那么,如何正确使用课堂提问这一重要的教学手段呢?笔者认为:提问必须经过精心设计和周全的考虑,课堂提问要讲究艺术技巧。
一、问题的设计要有目的性,克服盲目性
教育心理学向我们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有经验的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提问,把作者、教师、学生三条思路揉在一起,像一把钥匙去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启迪他们领悟所学知识,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
根据这一目的,提问不能太多太滥,力求少而精。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有示范性,注重学生质疑问难。学生经过自己的诵读、议论能够理解的就让学生自己解决。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并不是看教师提问了多少,而是看是否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是否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是否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那种认为所有的提问都是启发式教学的看法是没有根据的,是不足取的。
二、问题要有整体性,变“零”为“整”
整体性原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从整体观点出发,对一篇课文或一段文章的提问设计,必须形成一组问题,而问题与问题要前后关联,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使整组问题形成一个整体、一个系统,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理解课文。
例如,在教学《捕蛇者说》一文时,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一是既然永州的蛇其毒无比,永州人为什么还争相捕蛇呢?二是蒋氏捕蛇,三代遭难,为什么不愿“更役”、“复赋”?三是从永州捕蛇人民的悲惨生活中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这三个问题能使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得出“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的结论。这种提问就像一条链条,每个问题都是链条上的一个链环,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使学生对课文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三、问题要有针对性,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心理学实验表明:过难或过易的学习都会使学生丧失兴趣,削弱注意。因此,我们设计的问题要有思考的价值,不能太深或太浅,避免学生产生畏惧、回避或厌倦、轻视的心理,应具有针对性,所提的问题应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根据教材特点和课文的重点、难点而认真设计。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使思维深刻化,使问题成为打开学生思维的钥匙,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使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回答出来,使学生能摘到成功的果子,品味成功的甘甜。
四、问题要有启发性,变“死”为“活”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向学生提出合理的、灵活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去引导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能够启发思维是衡量提问质量的标准之一。北京市特级教师刘福增认为提问要给学生“留有余地”,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空间”,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精心设计的提问,能够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捕捉到有用的信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问:愚公到底愚不愚?智叟到底智不智?并说明理由。学生回答“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并举出文章中的语句加以印证。接着追问:为什么课文又分别称他们为“愚公”、“智叟”?这样一问把内容和形式的矛盾提示出来,画龙点睛,诱人思考。
五、问题要有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标志,是积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内趋力。提问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有疑问才能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探求问题的热情,启发学生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如钱梦龙先生教授《多收了三五斗》一文,开篇设疑:“有人认为,要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生活,写‘少’收了三五斗不是更好吗?或者进一步写一个大灾年,颗粒无收,农民卖儿卖女,逃荒要饭,不是更能反映农民生活的悲惨吗?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于无疑处设疑,相机而问,学生始而积极思考,继而竞相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主动,在不断深入的探求中,易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但好的提问来自于教师对教材的潜心钻研,来自于教师对教学大纲的熟谙于心,来自于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了如指掌。因此,教师既要深钻教材,又要依据一定的原则,掌握提问的规律与技巧,才能使课堂提问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