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年东北地区冬季异常低温多雪的气候背景分析
秦皇岛市近64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秦皇岛市近64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李卫敏;孙丽华;曹秀芝;王志军【摘要】利用1954-2017年秦皇岛市气象站逐月平均气温资料,运用线性趋势、滑动平均等方法,对秦皇岛市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64a秦皇岛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趋势率为0.169 ℃/10 a;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升温趋势率为0.153℃/10 a和0.156 ℃/10 a;不同季节升温不同,春季和冬季升温更为突出;月气温变化中3月升温趋势最大,2月次之;年极端最高气温变化范围在31.0~40.0℃,年极端最低气温变化范围-26~-8.6℃;秦皇岛观测站搬迁后气温比20世纪90年代明显下降.【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28)003【总页数】5页(P70-74)【关键词】秦皇岛;气温;变化特征;变暖【作者】李卫敏;孙丽华;曹秀芝;王志军【作者单位】秦皇岛市气象局,河北秦皇岛066000;秦皇岛市气象局,河北秦皇岛066000;秦皇岛市气象局,河北秦皇岛066000;秦皇岛市气象局,河北秦皇岛06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6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1-3]。
气温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因子之一,其变化已经并继续给全球社会、经济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1880—2012年全球海陆表面平均温度呈线性上升趋势,升高了0.85℃[4]。
我国气象工作者对中国气温变化作了大量研究,比较一致的研究结论是近百年来中国气温呈增温趋势,其增温幅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和区域特征[5-8]。
秦皇岛市地处河北省东北部,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秦皇岛市气温也正发生着较为显著的变化。
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客观、准确地分析秦皇岛市近64 a来气温的年、季、月变化,了解秦皇岛市的冷暖变化规律,对工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也可为政府部门科学合理地利用当地气候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东北气候现象分析报告
东北气候现象分析报告
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为寒冷干燥,季风明显,气温变化大,降水集中等。
接下来就东北气候现象进行分析。
一、气温变化大
东北地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昼夜温差大。
冬季平均气温在-10℃左右,严寒持续时间长,常有冰冻和大雪天气。
夏季平均气温在20℃左右,盛夏时最高气温可达30℃以上。
由于气温变化大,东北地区常年有冰雹、龙卷风等极端天气现象。
二、降水集中
东北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
夏季气温升高,水汽含量增加,雨水相对较多。
夏季降水主要以雷雨为主,常伴有强对流天气。
秋季气温逐渐下降,降水量同样增加。
秋季降水主要是因为冷空气影响,湿气在冷空气激发下凝结形成降水。
三、季风影响
东北地区受到季风影响较大,冬季西风影响,夏季东北季风影响。
冬季冷空气南下,气温骤降,带来了严寒和降雪天气。
夏季东北季风吹来暖湿空气,降水增加,但也带来了高温和潮湿的天气。
四、气候变化
近年来,东北地区也在不断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夏季气温逐渐升高,高温天气频繁出现,降水量不稳定。
同时,东北地区也出现了一些罕见的天气现象,如干旱和洪涝等。
这些气候变
化对当地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造成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东北地区的气候现象主要包括气温变化大、降水集中、季风影响和气候变化等。
了解和分析这些气候现象对于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天气灾害预测等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同时,也需要关注和研究气候变化对当地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
2012 年12 月新疆极端低温事件成因分析
2020·09案安全工作抓实抓好。
把档案安全管理纳入基层单位绩效考核之中,每年对各单位档案安全情况进行抽查。
各单位应相对稳定专兼职档案人员(最少2至3年不变),定期选派档案人员参加上级有关档案系统知识培训,提高档案业务能力,特别是保障档案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的能力[1]。
3.2进一步落实好档案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基层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机制、专兼职档案员档案安全岗位责任制,特别是要完善档案损坏和丢失处罚细则,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档案接收、保管、保密、借阅、销毁等各个安全环节。
把档案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单位综合检查重要内容当中,督促各单位加强档案室安全工作的日常巡查和建立相关记录,坚持安全隐患排查,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可以适时组织基层档案管理人员应急演练,模拟出现火灾、地震等灾害情况下,档案管理人员如何应急处置,切实提升大家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3.3提高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充分利用有关上级部门建立的档案管理平台,及时把日常收集的文件进行全文扫描,把档案库房中的档案能够进行数字化的全部数字化。
档案的数字化工作是十分单调和枯燥的,需要基层档案员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一份一份的扫描和拍照,把纸质的档案变成数字形式(如PDF 文档等),上传到有关数据库中,提供档案查找便捷方式,从而保护了档案的原件。
4结语基层档案管理工作关系着基层单位的切身利益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当加强重视,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借助形式多样的先进科学技术,对档案管理工作予以不断创新和改进,保证在新形势下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1]张琼.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档案管理探析[J].区域治理,2017(1):75,78.年月新疆极端低温事件成因分析*张鑫1,王智楷2,楼俊伟3,高宇4新疆石河子气象局莫索湾气象站,新疆石河子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气象局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气象局.新疆石河子气象局莫索湾气象站摘要:利用基本气象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对新疆2012年12月18~22日极端低温事件成因进行综合分析。
近40年辽宁地区寒潮气候特征分析
近40年辽宁地区寒潮气候特征分析周福然;何传洋;冯雪君;郭宁;高莉莉【摘要】利用辽宁58个测站1971~2011年这40年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运用气象统计方法分析了辽宁寒潮天气的基本事实,并采用小波分析突变检验研究了辽宁地区1971~2011年寒潮发生次数的年际、年代际时间分布特征,进而分析辽宁地区寒潮活动的气候特征。
经过统计,总结了影响辽宁寒潮的主要路径,发现辽宁地区近40年寒潮具有西部山区、辽北及中部平原寒潮次数较多,其他地区相对较少的空间分布特点,并且寒潮每年的发生次数也存在一定的年代际时间变化特点,而寒潮发生次数的月分布和旬分布也有一定的特点,同时总结了各类型寒潮的气候特征。
%Based on the data of daily minimum air temperature from 1971 to 2011 provided by 58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Lia-oning province , the authors used weather statistical method to analyze the ultimate facts of cold wave in Liaoning province , used wavelet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cold wave occurrences and distribution from 1971 to 2011, and then analyzed th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cold waves in Liaoning province .Accordingto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 we summarized the main paths of cold wave which affect-ed Liaoning province , and found that:cold wave occurred more frequently in the western mountainous area , northern area , andcen-tral plain of Liaoning province in recent 40 years;there existed a certain difference in the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cold wave among different decades;the monthly and ten-day distribution of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cold wave also had certain features .Th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types of cold wave were summarized .【期刊名称】《江西农业学报》【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5页(P94-98)【关键词】寒潮天气;气候特征;小波分析【作者】周福然;何传洋;冯雪君;郭宁;高莉莉【作者单位】辽宁省锦州市气象局,辽宁锦州 121001;91278部队,辽宁大连116041;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气象局,辽宁朝阳 122000;辽宁省锦州市气象局,辽宁锦州 121001;辽宁省锦州市气象局,辽宁锦州 12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8.1.22(1. Jinzhou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Liaoning Province, Jinzhou 121001, C hina; 2. 91278 Regiment, Dalian 116041, China; 3. Longcheng Meteorologic al Bureau of Chaoyang City in Liaoning Province, Chaoyang 122000, China) 寒潮过程是一种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活动过程。
了解东北地区的气候与气候变化
尊敬的各位学生,今天我们将讨论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即东北地区的气候和气候变化。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和能源基地,其发展也直接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因此,了解东北地区的气候和气候变化,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一、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东北地区是我国的寒带地区,其气候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随着纬度的增高,气候也呈现出北北东向冷、南南西向暖的分布特点。
1.1温度东北地区的气温分布特点是南低北高。
全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冬季气温最低,最冷的地方降至-40℃或以下。
夏季气温最高,最高温度可达30℃至40℃。
而且,由于地形的影响,东北各地的气温差异非常大,甚至超过了同一地区内不同季节的温差。
1.2湿度东北地区降水量分布特点是南多北少,年平均降水量为400~800毫米。
夏季是该地区的主要降水时间,主要是由于季风的影响,不同地区的雨量差异也非常大。
1.3风东北地区的风力较大,尤其是冬季,北风和西北风成为地区内的主要风向,还经常会出现强烈的冬季风,并且随风而起的降雪也相当多。
二、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是目前全球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也是东北地区所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气温升高、霜冻期缩短、极端气候事件增加、降水变化等方面。
2.1气温升高气候变化导致东北地区的气温升高,在冬季降温的幅度中也发生了变化。
这导致了大气环流失去了控制,此外,还导致湿度的上升,促进了冬季的灾害发生。
3.2霜冻期缩短气候变化还导致东北地区霜冻期变短,早春开春的时间也随之提前,而这又会导致一些农事上的困难,例如农作物无法得到足够的土地温度,使得农作物的现代化种植面临挑战。
4.3极端气候事件增加气候变化也会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增加,如洪涝灾害、干旱、风暴等等。
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也会受到影响。
5.4降水变化气候变化还会导致东北地区的降水变化,造成干旱、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这将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东北地区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长白山地区近50年气候变化及其预估的开题报告
长白山地区近50年气候变化及其预估的开题报告标题:长白山地区近50年气候变化及其预估引言:长白山地区位于中国东北地区,自然环境丰富,气候变化对该区域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长白山地区的气候变化日渐显现,极端气候事件也愈加频繁,给该区域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影响。
因此,探究长白山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对于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研究长白山地区近5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揭示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分析气候变化对区域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预估未来气候变化趋势,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和决策依据。
研究内容:1. 长白山地区气候变化概述2. 长白山地区气温和降水量变化情况2.1 气温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2.2 降水量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3. 长白山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3.1 生态环境影响3.2 自然资源影响4. 长白山地区未来气候变化预估4.1 使用模型预估未来气候变化趋势4.2 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区域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长白山地区气象站的观测数据,通过趋势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长白山地区近50年的气温和降水量变化趋势。
同时,参考现有学术研究成果,结合区域自然环境特点,分析明确长白山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并使用气候模型预估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1. 揭示长白山地区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及其原因;2. 分析气候变化对该地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影响;3. 预估未来长白山地区气候变化趋势;4. 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和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1. 刘晓玲. 长白山地区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研究[J]. 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18, 33(3):43-47.2. 周纪春, 徐国昌, 郑景亮. 长白山地区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J]. 干旱气象, 2013, 31(3): 427-432.3. 王建明, 郭艳, 孙树人. 基于CMA-YY气候模型对东北地区未来20年气候变化的预估[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3): 614-624.。
山西太原五中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10月)高三地理
太原五中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10月)高三地理一、选择题(本题有4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40 分。
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答案写在后面的答题纸上)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我国在酒泉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F遥九火箭将搭载有景海鹏、刘旺和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的神舟九号飞船送入太空运行轨道。
6月24日11时许,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分离,12时38分神舟九号飞船在航天员刘旺的操作下与天宫一号顺利实现人工操纵交会对接,12时50分35秒完成人工对接锁紧成一体状态。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1~2题。
1.最可能干扰航天器与地面指挥系统通信联系的是()A.云雾 B.太阳辐射 C.流星 D.太阳活动2.从神舟九号发射到成功实现人工对接的过程中,下列现象正确的是()A.地中海地区气候温和多雨,河流水位保持着上涨态势B.南极洲的极昼范围逐渐扩大到南极圈附近C.北京地区白昼变化的特点是:昼渐长——昼最长——昼渐短D.天安门广场上的旗杆正午时影子逐渐变短小刚和小明同一天出生在我国的两个不同城市,下表是他们出生那天出生地的日出和日落时刻(北京时间)表。
据此回答3~4题。
为晨昏线,ANB为经线圈的一部分,其中,N为北极点,经线题。
7.下列判读:①AB为晨线②AB为昏线③AB线上各地此时正好日出④AB线上地方时为6时⑤AB线上各地此时的太阳高度为0°。
正确的是()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我国某中学建了一座太阳历广场,广场中间是6米高的雕像柱。
一年中大多数日子,正午影子投影朝丙方向,且影长从不超过6米的外圈。
北京时间12:30是一天中雕像柱影子最短的时刻。
据此回答8~9题。
8.该学校可能位于()A.黑龙江B.湖南C.云南D.广东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雕像柱可观测到北极星在丙柱方向附近B.春秋分日太阳从丙丁两柱之间升起C.夏至日,正午雕像柱影子朝向丙柱一侧3米的圈内D.一天中雕像柱的影子不会超过外圈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
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的影响摘要近年来,东北地区的气候变化随着全球变暖的气候变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气候变化导致的东北地区土壤沙漠化、生物退化以及降水量减少等环境问题,对于东北地区的水资源和农业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结合实际,谈谈气候变化给东北地区带来的环境、水资源以及农业方面的相关影响。
关键词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影响东北地区总面积120万km2,地处欧亚大陆的东端和东北亚的核心区,东至长白山,西靠大兴安岭,是我国的高纬度地区和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
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至10℃,年降水量为500 mm至1000 mm,且主要集中在夏季,对气候的变化十分敏感。
近年来,东北地区的气候变化随着全球变暖的气候变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1990年以来,东北地区的降水量连年减少的趋势日渐严重,且出现夏季较冬季明显减少的趋势,随季节波动性较大。
温度升高使蒸发量增加,因此导致土壤的含水量下降,给东北地区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结合实际数据,谈谈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1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环境的影响东北地区是我国纬度位置最高的区域,北面与北半球的“寒极”—东西伯利亚为邻,从北冰洋来的寒潮,经常侵入,致使气温骤降。
西面是高达千米的蒙古高原,西伯利亚极地大陆气团也常以高屋建瓴之势,直袭东北地区。
因而冬季气温较同纬度大陆低10℃以上。
东北面与素称“太平洋冰窖”的鄂霍次克海相距不远,春夏季节从这里发源的东北季风常沿黑龙江下游谷地进入东北,使东北地区夏温不高,北部及较高山地甚至无夏。
由于气温较低,蒸发微弱,降水量虽不十分丰富,但湿度仍较高,从而使东北地区在气候上具有冷湿的特征。
东北平原西部沙地位于欧亚大陆中纬度巨型沙带的东部边缘,是我国沙质化土地的东缘,属于湿润东部季风和内陆干旱及半干旱的过渡区域,具有荒漠化沙漠的潜质。
20世纪70年代,东北地区的土壤湿度呈显著干旱趋势。
受干旱影响,松嫩平原出现了沙漠化,科尔沁沙地和松嫩沙地的荒漠化、盐渍化问题严重,并不断向东蔓延,生态环境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
东北地区寒冷的原因
东北地区寒冷的原因
东北地区寒冷的原因有多个方面。
首先,东北地区位于中国的
高纬度地区,受到极地气团的影响较大,冬季极地气团南下,导致
气温急剧下降,形成严寒的气候。
其次,东北地区地势较高,大部
分地区处于内陆,受到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
热多雨。
另外,东北地区的气候受到西伯利亚高压和蒙古高压的影响,这些高压系统会导致冷空气的南下,加剧了寒冷的程度。
此外,东北地区的地形地貌也对气候产生影响,比如长白山脉、小兴安岭
等山脉阻挡了暖湿气流的南下,使得东北地区冬季更加寒冷干燥。
总的来说,东北地区寒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理位置、地势
地貌、气压系统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白城市2 次东北冷涡暴雪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资源与环境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10期2012年11月10—14日暴雪天气受东北冷涡影响,时间长达4d ,降雪量大,属历史罕见,其中除通榆外,白城、镇赉、大安、洮南降雪量均占历史同期第1位,其中大安降雪量为30.0mm ,积雪深度达30.0cm 。
2015年2月20—23日暴雪天气是高空槽发展成东北冷涡。
全市平均降雪量为18.4mm 。
白城、镇赉出现暴雪,洮南出现大暴雪,在晚冬日降雪量达到历史极值,其中最大洮南降雪量为28.4mm ,积雪深度达22.4cm 。
1降水实况2012年的11月11日8:00开始至14日20:00(以下简称“过程1”)结束,但该文仅选择11日8:00至12日8:00及12日8:00至13日8:002个阶段进行分析。
强降水主要集中在12日,降雪量大突破了同期历史记录。
在晚冬2015年2月20—23日(以下简称“过程2”)结束,从20日夜间开始出现降雪天气,截至23日8:00,全市平均降雪量为18.4mm 。
白城、镇赉出现暴雪,洮南出现大暴雪,且日降雪量达到历史极值。
此次降水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出现暴雪实属历史罕见。
2主要影响系统对比分析2.1高空形势“过程1”:500hPa 高空环流形势11日8:00白城市以西为一高空低涡,同时有冷中心配合,鄂霍次克海地区有高压脊向贝加尔湖地区伸展,温度场落后于高度场,未来低涡及高压脊都将发展,至12日8:00—20:00,降雪最明显的时刻,白城市处在低涡前的东南气流中,13日高空低涡减弱,白城地区处在涡后回流中,14日8:00降雪接近结束。
“过程2”:20日8:00至21日8:00500hPa 20日高空槽位于贝加尔湖附近,随着系统发展,槽逐渐发展加深;高空槽从21日夜间开始在白城市上空逐渐闭合形成低涡,冷平流加强[1-2];22日白城市位于低涡底部;到了23日,系统东移,对白城地区的影响逐渐减弱。
20日8:00至21日8:00移动较快,在21日8:00至22日8:00过境影响白城,移速减慢。
长春市2012年气候概况
长春市2012年气候概况中图分类号:p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气候概况】2012年(1~12月)长春市总的气候特点是:气温偏低,降水偏多,日照时数略少。
全市年平均气温为4.6℃,比常年低1℃;全市年平均降水量为717.6毫米,比常年556.5毫米多160.8毫米即多29%;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44.8小时,比常年少186.9小时。
2012年整个农作物生长季(5~9月)气温略高,降水略多,日照略少。
降水总量稍多且匹配及时,多数时段土壤墒情良好。
虽然日照略少,但光温水条件能满足作物生育需求。
初霜较常年偏晚,大部分农作物于霜前成熟。
2012年属于偏丰年气候年景。
2012年出现的主要气象灾害:暴雨、暴雪、冰雹、寒潮、大风沙尘、大雾等。
【气候特点】[气温]1、年平均气温主要特征2012年(1~12月)气温偏低,全市年平均气温为4.6℃,比常年同期低1℃,比去年低0.5℃。
其中长春市区和九台分别为5.3℃和5.4℃,其它地方3.9℃~4.7℃。
与常年相比,长春市区和九台分别略低0.9℃和0.4℃,其它地方偏低1.0℃~1.2℃。
年内极端最高气温为32.9℃,7月17日出现在榆树;极端最低气温为-36.4℃,12月23日出现在德惠。
气温阶段性变化明显。
逐月温度变化如图1,全年3个月份(5月、7月和9月)气温高于常年同期,4月与常年持平,其余各月低于常年同期。
3~10月全市平均气温13.6℃,比常年同期低0.1℃,5~9月全市平均气温19.7℃,比常年同期高0.3℃。
图1 2012年逐月气温变化曲线2、气温季节变化特征冬季气温偏低,春、夏、秋季均略低。
冬季(2011年12月~2012年2月)气温偏低,全市季平均气温为-15.1℃,比常年同期低1.8℃。
2011年12月气温偏低,全市月平均气温为-14.4℃,比常年同期低1.7℃; 2012年1月气温偏低,全市月平均气温为-17.9℃,比常年同期低1.8℃;2012年2月气温偏低,全市月平均气温为-12.9℃,比常年同期低1.9℃。
黑龙江省近十年主要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黑龙江省近十年主要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指天气(气候)的状态严重偏离其平均态,在统计意义上属于不易发生的事件。
通俗地讲,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指的是50年一遇或100年一遇的小概率“罕见”事件。
近十年来,黑龙江省经历了多起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2001年冬季酷寒,是自1961年以来历史第2个冷冬(1977年冬季为历史第1位),比常年偏低3.3℃,2002年冬季异常温暖,为历史最暖冬季,比常年偏高3℃;2003年和2006年春季出现大范围干旱,导致森林火灾频发,2007年夏季黑龙江省发生超百年一遇的严重干旱,造成森林火灾、病虫害等灾害,同时严重影响大田作物生长发育,松花江干流水位出现历史最低值,三江平原90%
的中小河流出现枯水或断流,多个水库干涸;2005年6月宁安市沙兰镇遭受突降暴雨袭击,洪灾造成117人死亡(其中学生105人),倒塌房屋2244间、农作物受灾面积4810.8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8亿元;2009年暴雨洪涝导致的鸡西鑫永丰煤矿地面塌陷,发生水灾事故,损失严重;2010年6月的异常高温,是自1961年以来最热的一年,受高温影响,大兴安岭地区发生特大森林火灾,过火面积达13497.62公顷。
可见,黑龙江省的气象灾害和极端事件日益频繁。
对于居民百姓应全面了解并及时获得灾害预警信号,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或者拨打电话12121,或向当地气象台咨询,也可以登录中国气象局官方网站和中国天气网查看咨询,及时应对,实现防灾害于未然。
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及成因
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及成因1、东北三省的气候特点是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2、东北气候特点,以及形成原因东北地区自南向北跨中温带与寒温带,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自东南而西北,年降水量自1000mm降至300mm以下,从湿润区、半湿润区过渡到半干旱区。
东北地区森林覆盖率高,可拉长冰雪消融时间,且森林贮雪有助于发展农业及林业。
3、东北地区最显著的气候特点是?东北地区自南向北跨中温带与亚寒带,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自东南而西北,年降水量自1000mm降至300mm以下,从湿润区、半湿润区过渡到半干旱区。
东北地区森林覆盖率高,可拉长冰雪消融时间,且森林贮雪有助于发展农业及林业。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
(3)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及成因扩展资料温带季风出现在北纬35°~55°左右的大陆东岸,包括中国华北和东北、朝鲜的大部、日本的北部以及远东地区的一部分。
冬季这里受来自高纬内陆偏北风的影响,盛行极地大陆气团,寒冷干燥;夏季受极地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东和南风,暖热多雨,雨热同季。
年降水量1 000毫米左右,约有三分之二集中于夏季。
全年四季分明,天气多变,随着纬度的增高,冬、夏气温变幅相应增大,而降水逐渐少。
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分布:北纬35°~55°左右的大陆东岸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亚寒带大陆性气候为亚寒带主要气候类型,又称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这种气候出现在北纬50°~65°之间,也称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呈带状分布,横贯北美和亚欧大陆。
具体来说,在北美从阿拉斯加经加拿大到拉布拉多和纽芬兰的大部分;在亚欧大陆西起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经芬兰和俄罗斯西部至俄东部,北部以最热月10℃等温线为界。
自然灾害与防治2012-2014真题
专题训练自然灾害与防治1、图14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图14(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9分)(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6分)1、(1)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地势较高,气温低。
(2)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加强减灾防灾管理,做好防冻措施;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试题立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引导考生关注热点,热爱家乡,学以致用。
【解题思路】⑴可从影响农业产量和农田设施方面分析。
原因可结合图中相关信息,P地三面环山向北侧敞开,强大的冷空气南下受南部山地的阻挡在P大量堆积,造成严重冷冻灾害。
⑵措施可从预报、加强管理、培育良种方面答题。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经过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我国各地不同农作物的播种、收获等的时间相对固定,否则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013午4月,东北地区持续低温.大田春播时间普遍比常年推迟7-10天。
分析4月份持续低温对东北地区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2、东北(农作物春播秋收,一年一熟,)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时间较短。
(2分)春播推迟7—10天,即农作物生长期缩短了7—10天;(3分)错过适宜的播种期,扰乱了农作物正常的生长节律。
(3分)所以,农作物的产量会减少,质量会降低。
(2分)【命题立意】以文字为信息载体,考查自然条件(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命题意图以能力立意为主,命题者通过此题的立意旨在体现学习对生产生活有用的地理,关注农业生产,关注粮食问题。
试题难度:中等。
解题关键:文字信息的提取和农业生产的特性。
【解题思路】农作物的生长和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不违农时是各地农业生产中必须坚持的原则,否则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东北地区纬度高,无霜期短,只有一年一熟。
春季气温持续偏低,导致春播推迟,意味着农作物的生长期缩短7-10天,扰乱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周期。
东北三省
2012—2013学年第一次东北大联考高三地理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卷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一、必修二。
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下图为我国2012年1月份日照时数分布图。
读图,完成1—2题。
1.我国1月份日照时数A.内蒙古高原较黄土高原多B.准噶尔盆地较塔里木盆地多C.华北平原较东北平原多D.珠江三角洲较长江三角洲多2.1月,昆明市的日照时数远远高于贵阳市,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海陆位置B.海拔C.锋面位置D.纬度高低下图五条曲线分别表示北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亚、欧洲和非洲大陆西岸年降水量分布状况。
读图,完成3—4题。
3.表示南美洲大陆西岸降水状况的是A.①曲线B.②曲线C.③曲线D.④曲线4.甲地对应的气候类型是A.温带大陆性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D.地中海气候在夏威夷岛屿与北美洲海岸之间出现了一个“太平洋垃圾大板块”,可称之为世界“第八大洲”。
这个“垃圾洲”由数百万吨被海水冲积于此的漂浮塑料垃圾组成。
下图为世界海洋漂浮塑料垃圾密度分布图(单:万块/平方千米)。
读图,完成5—6题。
5.世界海洋漂浮塑料垃圾密度较高地区主要分布在A.寒流交汇处B.海水运动较慢地区C.暖流经过地区D.寒流经过地区6.世界四大渔场中受海洋塑料垃圾危害最严重的渔场是A.北海道渔场B.秘鲁渔场C.纽芬兰渔场D.北海渔场自1662年以来,来台湾开发的大陆汉人多来源于广东和福建两省,其中以泉州人(泉人)、漳州人(漳人)居多,皆称为客家人,简称客人,各族在台湾开发形成了各自的聚落。
右图为清代台湾岛西北部地区客人聚落分布图。
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所示台湾西北地区的各河流上游河段,最常见的河流地貌是A.峡谷B.三角洲C.河漫滩平原D.洪积——冲积平原8.到清代中期,来自大陆的汉人聚落开拓的重点主要是A.河流下游河谷平原区进入丘陵区深处B.河流下游河谷平原区进入台地区深处C.河流上游河谷平原及台地区,并沿着河谷上游进入山地区D.河流上游河谷平原及丘陵区,并沿着河谷上游进入山地区读我国东南沿海某省区两个地区的人口数据表,完成9—10题。
2013年高考地理全国试题汇总,答案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选择题部分2013年3月3日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干旱。
读图1回答1~2题。
1.图示重旱的主要省(区)简称是( )A.陕、桂、湘 B.滇、黔、蜀 C.滇、黔、湘 D.陕、蜀、桂2.在发生重、特旱的地区,此时期最可能出现( )A.滑坡 B.沙尘暴 C.森林火险 D.土壤盐碱化【答案】1.B 2.C读图2,回答3~4题。
3.图示区域从沿海到内陆,陆地自然带依次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
给该区域带来降水的主导风向是(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4.R河段( )A .流量季节变化大B .春汛明显C .河流堆积作用强D .河谷横剖面呈槽型 【答案】3.B 4.A图3是北半球亚热带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
读图回答5~6题。
5.该地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 )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 6.利用该地的典型农产品,可以发展的工业是( )A .棉花纺织B .甘蔗制糖C .葡萄酿酒D .大豆加工 【答案】5.D 6.C图4示意我国黄土高原某地林木的分布状况,图中相邻等高线之间高差均为30米。
读图回答7~8题。
7.林木生长与土壤水分条件相关,图中林木密集区位于( )A .鞍部B .山谷C .山脊D .山顶 8.图示区域内东、西两侧最大高差可能是( )A .156米B .178米C .220米D .255米 【答案】7.B 8.C图5是亚洲中纬度地区一种适应环境、别具地方特色的民居,称为土拱。
这种民居较高大,屋顶为拱顶或平顶,墙体由土坯砌成,厚度很大。
据此回答9~10题。
图39.这种民居所处的环境的突出特点有( )A.昼夜温差大 B.秋雨绵绵 C.气候湿热 D.台风频繁10.6月8日当地地方时15时,照射土拱的太阳光来自( )A.东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西南方向【答案】9.A 10.D表1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
高考地理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单元检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灾害(原卷版和解析版)
单元检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灾害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清洁完整。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4·广西南宁调研)垂柳是我国广泛分布的落叶乔木,开花前需要经历一定的低温日数(指日均温低于5℃的日数)并达到一定的积温。
研究发现,垂柳开花的积温需求量与年低温日数密切相关。
下图示意年低温日数与垂柳开花始期积温需求的关系。
据此完成1~2题。
1.近几十年来,垂柳开花始期积温需求增加幅度最大的城市是()A.哈尔滨B.北京C.济南D.杭州2.气候变暖使东北地区垂柳开花始期提前最为明显,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使东北地区() A.垂柳开花始期积温需求大幅减少B.年低温(低于5℃)日数显著减少C.积温需求能更快得到满足D.垂柳开花始期积温需求明显增多(2023·山东济南模拟)英德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荒漠草原区,盛行西北风。
1950年英德海湖泊面积为2.1km2,至1990年,湖泊完全干涸,流沙侵入湖床。
为研究内陆湖盆植被(注:马蔺草地覆盖度、高度均好于赖草草地)空间分异与土壤颗粒组成的相互作用关系,在英德海湖盆东西两侧分别选取了样带(下图)。
据此完成3~4题。
3.推测湖盆西侧土壤粒径大于东侧的位置在()A.顶部B.上部C.中部D.底部4.湖盆东西两侧的植被差异受地表沉积物粒径的影响深刻,主要是因为沉积物粒径影响土壤的()A.热量B.水分C.矿物质D.有机质(2024·浙江温州联考)丹霞梧桐是多年生落叶阔叶小乔木,主要生长在海拔180米左右、坡度超过60°、土壤较贫瘠、节理较发育的广东丹霞山崖壁上。
右图为“丹霞梧桐景观图”。
据此完成5~7题。
5.丹霞山岩体的成因是()A.火山喷发B.沉积作用C.变质作用D.岩浆侵入6.丹霞山自然地带的基带是()A.热带季雨林带B.常绿阔叶林带C.落叶阔叶林带D.山地针叶林带7.丹霞梧桐落叶的主要原因是()A.热量低B.降水少C.光照弱D.风力强(2023·四川德阳模拟)秦岭山脉东西绵延1600km,南北跨度200km。
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2012年气候综述
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2012年气候综述李宝乐;高博【摘要】本文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对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2012年全年气候特征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1)2012年全年平均温度为3.5℃,大幅低于历年平均温度(历年年平均温度6.9℃),较2011年(4.0℃)也偏低.2)8月29日“布拉万”台风过境哈尔滨机场,造成日降水量达124.6mm,为机场有观测记录以来的的日降水量最高值.此外,2012年年降水日数为157天,同样也打破了机场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3)2012年,多项高影响天气数据,包括年低能见度(小于1公里)日数、连续雷暴日数、年降雪日数等均打破了机场有观测数据以来的最大值.【期刊名称】《黑龙江科技信息》【年(卷),期】2013(000)015【总页数】2页(P37-38)【关键词】强降雪;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作者】李宝乐;高博【作者单位】民航黑龙江空管分局,黑龙江哈尔滨150079;民航黑龙江空管分局,黑龙江哈尔滨15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国气候公报》摘要显示,2012年,我国降水总体偏多,气温接近常年,气象灾害种类多,局部地区灾情重。
2012年,东亚夏季风偏强,入夏时间偏早,汛期主要多雨带偏北。
华南前汛期开始早、结束晚、雨量多,长江中下游入梅晚、出梅早、雨量少;华北雨季雨量多,华西秋雨雨量少;西南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量少。
从区域看,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西北、华南降水量分别偏多31.5%、27.4%、12.7%、10.0%、9.7%,其中,东北为近62年最多,华北为近35年最多,北京和天津降水量也是近35年最多。
七大江河流域中除淮河流域降水偏少外,其他流域均偏多,海河流域为近22年最多。
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同样也经历了一个气候及其异常的年份:夏季台风“布拉万”减弱为热带风暴罕见的北上东北,引起暴雨;6月份出现十五个雷暴日,连续雷暴日达到十天;10月24日-26日异常低能见度天气;12月初的暴雪导致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关闭,航班延误或取消;又如年末的低温。
1961—2015年吉林省霜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961—2015年吉林省霜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任景全;郭春明;王丽伟;李建平;刘玉汐;李琪【摘要】利用1961—2015年吉林省50个气象站霜的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吉林省霜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地理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961—2015年吉林省初霜日显著推迟、终霜日显著提前且无霜期显著延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4 d/10 a、-2.2 d/10 a和3.6 d/10 a.初霜日显著推迟的气象站占全省站点总数的58%,终霜日显著提前的气象站占60%,无霜期显著延长的气象站占72%.20世纪60年代吉林省初霜日最早,20世纪70年代终霜日最晚;20世纪70年代无霜期最短,2011—2015年无霜期最长.从空间分布来看,吉林省初霜日自西向东逐渐提前,终霜日自西向东逐渐推迟,无霜期自西向东逐渐缩短.近55 a吉林省终霜日和无霜期分别在2009年、2000年发生突变,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的主周期均为3 a左右.随着海拔高度和经度升高,初霜日提前,终霜日推迟,无霜期缩短;随着纬度增加,终霜日提前,无霜期延长.吉林省初霜日和无霜期主要受9月气温与0 cm地温影响,终霜日主要受5月气温和0 cm地温影响.【期刊名称】《气象与环境学报》【年(卷),期】2018(034)004【总页数】7页(P119-125)【关键词】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气候倾向率;小波分析【作者】任景全;郭春明;王丽伟;李建平;刘玉汐;李琪【作者单位】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吉林长春 130062;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吉林长春 130062;吉林省气象信息网络中心,吉林长春 130062;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吉林长春 130062;吉林省气象台,吉林长春 130062;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3+22引言霜是水汽在地面及近地面物体上凝华形成的白色松脆冰晶,或由露冻结形成的冰珠,易在晴朗风小的夜间生成[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Letters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14, 3, 61-68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4 in Hans. /journal/ccrl/10.12677/ccrl.2014.32010Climate Background Analysis ofAnomalously Low Temperature and Snowy in Northeast China during 2012/2013WinterQian Li1, Yulin Qin2, Chunming Pei11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Changchun, Changchun2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Jilin Province, ChangchunEmail: guangshu521@Received: Dec. 27th, 2013; revised: Feb. 10th, 2014; accepted: Feb. 20th, 2014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Most of our country, especially northeast China, is cold and snowy during 2012/2013 winter. The Climate Background of Anomalously Low temperature and Snowy in Northeast China has been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Results showed that East Asian trough was deeper and experienced a westward movement, and the polar vortex was larger than normal year, which were conducive to the southward accumulation of cold air, and then cause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ast China, at the same time, the AO index was continuing in the negative phase which was also favor for the low temperature weather. The anomalously eastward air current at 850 hPa height field brought moisture resources for Northeast. Moreover, the reduction of the arctic sea ice extent may be th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which cause cold and snowy in middle-high latitude regions.KeywordsCold and Snowy, Climate Background, Arctic Sea Ice2012/2013年东北地区冬季异常低温多雪的气候背景分析李倩1,秦玉琳2,裴春明11长春市气象局,长春 2吉林省气象局,长春Email: guangshu521@收稿日期:2013年12月27日;修回日期:2014年2月10日;录用日期:2014年2月20日摘 要2012/2013年冬季我国大部分,尤其是东北地区气温异常偏低,降雪异常频繁,本文利用NCEP/NCAR 再分析等资料对东北地区冬季异常低温多雪的气候背景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2012/2013年冬季500 hPa 引导层上东亚大槽较常年加深并偏西发展,极涡较常年偏大,有利于冷空气的南下堆积,造成东北地区的持续低温,并且该年冬季AO 指数一直持续在负位相,容易造成该年的低温天气;850 hPa 异常的偏东气流给东北地区带来了一定的水汽资源。
北极海冰面积的减小或可为中高纬的低温多雪天气造成重要影响。
关键词低温多雪,气候背景,北极海冰1. 引言2012/2013年北半球冬季(2012年11月至次年2月)气候较为异常,中高纬度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异常偏低,降雪过程频繁发生,尤其是12月份以来,中国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美国大部、俄罗斯西部等地持续遭受低温、严寒及暴雪的侵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及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
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1961年以来,我国冬季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但近三年来,我国冬季气温逐年下降,极端低温事件发生频繁,孙诚和李建平[1]结合北半球环状模(NAM)的物理本质(费雷尔环流异常)和经向温度平流,对2009/2010年北半球冬季异常低温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孙丞虎等[2]针对2011/2012年我国冬季异常低温进行研究,指出东亚冬季风的异常偏强造成了我国气温大范围异常偏低,而2011年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出现的La Nina 事件可能是造成东亚冬季风系统异常的原因之一。
2012/2013年冬季在全国大部分地区低温多雪的背景下,东北地区异常低温多雪特征尤为明显,这种低温多雪空间特征如何,其背后有怎样的气候背景,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阐述和分析。
2. 资料和方法本文主要使用的资料是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CEP/NOAA)月平均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为2.5˚ × 2.5˚。
气候平均的基准时段取为1981年~2010年30年。
本文所使用的海温资料由NOAA 提供,分辨率为2˚ × 2˚。
本文所用的海冰覆盖率资料为欧洲气象中心资料(ERA),分辨率为0.5˚ × 0.5˚。
另有部分资料来自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监测、诊断、预测、评估”。
本文所用东亚冬季风指数:I WS (郭其蕴[3]):I WS 反映冬季风源地冷空气的强度,定义为西伯利亚高压附近3点的SLP 距平,()()()160N 100E 60N 90E 50N 100E 3WS I SLP SLP SLP ′′′=++ ,,,3. 2012/2013年冬季东北地区低温多雪及其极地海冰异常特征分析图1给出了北半球冬季地面气温(995 hPa)的气候平均分布和2012/2013年冬季的异常空间分布情况。
由图1(a)所示的气候平均场可见,地面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变冷,但由于海陆热力的差异,在同纬度上海面的温度一般要高于陆面的温度,并且这种温度的分布亦要受到地形的影响。
从图1(b)中不难看出,2012/2013年冬季,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气温均较常年偏低,其中,中高纬度的西伯利亚地区以及我国东北地区大部气温较常年偏低最为明显,我国东北地区存在一个低值中心,其中心值为−3℃以下,该结果与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基本要素监测结果基本一致。
与北半球大部异常低温背道而驰的是在极地附近,温度较常年反而异常偏高,异常中心值甚至达到9℃以上,此地气温的增暖对于此处北极海冰亦有很大影响,图2进一步给出了北极海冰覆盖率的异常情况,结果表明,2012/2013年冬季新地岛附近海冰覆盖缩小明显,海冰覆盖缩减率异常中心极值高达50%以上。
进一步对极值中心附近的一点(取新地岛以西60˚E,78˚N)进行分析(图略),结果显示,近几年来,Figure 1.(a) The distribution of winter climatological (1981-2010), and (b) the abnormal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995 hPa) during 2012/2013 winter season in the Norther hemisphere (unit: ˚C)图1.(a)北半球冬季气候平均(1981~2010年)和(b) 2012/2013年冬季异常的地表气温(995 hPa)分布(单位:℃)尤其是2003年之后,海冰面积呈现出明显减小的态势。
在冬季气温异常偏低的同时,北半球降雪亦异常偏多。
2012/2013年冬季,北半球、欧亚和北美的积雪面积都较常年同期偏大,对于我国来讲,除青藏高原积雪日数较常年偏少、积雪面积较常年偏小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均有积雪日数较常年偏多,积雪面积较常年偏大的异常特征,东北地区尤甚(图略,参看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积雪监测)。
以长春市为例,据长春市气象局统计,2012/2013年冬季全市平均降雪量79.8毫米,比常年22.4毫米偏多57.4毫米,为常年冬季的3.5倍,与常年整个春季降雨量(83.1毫米)相当,位居历史第一位;其中长春市区降雪量达103.1毫米,居全市之首,比常年27.6毫米多75.5毫米,为常年冬季的3.5倍,与常年整个春季降雨量(83.1毫米)相当,位居历史第一位;其中长春市区降雪量达103.1毫米,居全市之首,比常年27.6毫米多75.5毫米,是常年的3.7倍,整个冬季共出现29场降雪天气(19次降雪天气过程),其中达到大雪和暴雪量级的有6场;长春市区120天当中有41天观测到降雪(雪量0.1毫米以上),即平均每3天就有1天出现降雪,降雪之频繁历史罕见。
鉴于以上分析,2012/2013年冬季,我国东北地区低温多雪是在北半球气候异常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其低温多雪的特征异常明显,有必要对该年冬季的气候背景进行适当的分析。
4. 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分析500 hPa位势高度场平均图上(图3(a)),极地是一个槽区,中高纬度为以极地低压为中心的环绕纬圈的西风环流,西风带中有尺度很大的平均槽脊。
而2012/2013年冬季500 hPa高度距平场上可以看到(图3(b)),该年冬季的主要特点是,极地及其邻近地区为正距平,相对于气候态,极地低压明显减弱,与此同时,西伯利亚及我国北部地区的负变压异常明显,最大的负距平中心位于贝加尔湖以西的西伯利亚地区,东亚大槽加深,下游阿拉斯加脊北抬、西伸加强发展,东亚大槽上游槽脊亦有所加强。
此种环流形势下,阻挡了西风带上游的低压扰动向东发展,东亚冬季风偏强,导致南下冷空气容易在西伯利亚及我国北方地区堆积,西北气流带来了大量的干冷空气,造成西伯利亚及我国北部地区的低温严寒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