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育公平理论
求同存异_教育公平之我见
■高校之窗公平,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是人类的美好愿望。
但在现实世界中,是没有绝对公平的。
我们提倡的“教育公平”实际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求同存异”的公平,是追求教育机会均等与允许教育资源分配合理性差异的最佳契合的教育公平。
一、求同———追求受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机会均等的思想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我国至圣先师孔子主张并实行的“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1619年,德国魏玛公国率先实施义务教育法,随后,普及义务教育、倡导教育机会均等的实践在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展开。
学术界关于“教育机会均等”的界定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起点均等”,包括就学机会及学校条件均等;第二种是“过程均等”,包括教育内容及师生互动的均等;第三种是“结果均等”,包括学业成就、最终所获学历及教育对日后社会生活机会影响的均等。
纵观华夏历史长河,这种教育机会均等的理想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
在古代,受教育是统治阶级、皇宫贵族子弟的特权,平民百姓为生计而奔波,根本没有财力和精力去享受教育;到了现今,虽然受教育已经成为每个公民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但是城乡差异、性别歧视造成教育机会失衡的现象依然存在。
有调查显示,1991年,我国学龄儿童入学率城镇为99%,农村为80%左右,而边远山区和牧区只有5%左右;全国城镇6 ̄14岁儿童失学率为15.52%,农村为20.29%,农村比城镇高出4.76个百分点。
义务教育阶段中教育机会不平等已被调查结果证明:1989年,全国6 ̄14岁男童与女童失学率分别为16.1%和22.4%,性别差异在农村大而在城镇小,农村的失学率性别差异为7.6个百分点,而城镇的性别差异只有2.1个百分点。
有关学者认为,那种无视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儿童教育环境的差异、无视城市与农村儿童教育资源上的差别,而制定全国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和统一的标准,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无疑是很不公正的,这些规则的不公平导致受教育机会上“起点不公平”。
教育,不是某些人的专利,在参与教育竞争面前,人人都应有机会。
第四节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共47张PPT)
第四页,共47页。
据资料,国外在计时与计件工资制下,不公平的报酬对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如 下表:
工资制 奖 酬 质量
过高
计时
计件
过低
工资制
奖 酬 质量
第十九页,共47页。
(二)员工挫折特征 动机的冲突是构成挫折的主要原因之一,个人的欲望及
生活环境不同,所遇到的冲突内容也各有差异,然而,生 活在现代社会赞,由于环境共同的特征,亦可能使大家面 临共同的心理冲突。
行为科学者认为下列三种冲突使得现代人的性格容易变 成神经质(见下图):
1、竞争与合作的冲突。现代社会里多以个人的表 现论成败。因此,无论是求学、就职、婚姻、事业或 其他社会活动,人人都必须经受剧烈的竞争,往往要 打败别人才能成功。然而,在另一方面,人们从小所 受的教育又要求大家协力合作、谦让、牺牲,因此, 构成内心相互的冲突。
《关于行为主义》(1974)。
第九页,共47页。
斯金纳在心理学的学术观点上属于极端 的行为主义者,其目标在于预测和控制人的 行为而不去推测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和状态。 在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论、华生的行为主义 论和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论的基础上,他 提出一种新行为主义理论——“操作条件反射” 理论,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 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 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 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 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 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这就是强化 理论,也叫做行为修正理论。
请求提高工资报酬报酬不满意罢工工作兴趣怠工流动工作消极旷工萎靡不振泡病号灰心行动影响绩效抱怨三理论的应用公平理论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其次激励时应力求公平使等式在客观上成立尽管有主观判断的误差也不致造成严重的不公平感
教育公平辩论辩题
教育公平辩论辩题正方辩手观点:教育公平是每个社会都应该追求的目标,因为公平的教育制度能够保障每个孩子都有平等的机会去接受教育,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成长。
首先,公平的教育制度能够帮助社会减少贫富差距,因为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优质的教育,无论他们来自什么样的家庭背景。
其次,公平的教育制度能够激发每个孩子的潜能,因为他们不会因为社会地位或家庭条件而受到歧视或限制。
最后,公平的教育制度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因为每个人都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而不会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名人名句,马丁·路德·金曾经说过,“教育是最有力量的武器,用来改变世界。
”这句话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而公平的教育制度能够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去改变世界。
经典案例,芬兰的教育制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公平的教育制度之一,他们的教育资源分配非常公平,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而正是这种公平的教育制度,使得芬兰的教育水平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
反方辩手观点:教育公平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但在现实中很难实现。
首先,教育资源的分配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因为一些地区或学校的资源比其他地区或学校更加丰富,这就导致了教育的不公平。
其次,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对教育机会的影响非常大,这就意味着即使有公平的教育制度,也无法完全消除教育的不公平。
最后,教育公平可能会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因为为了追求公平,可能会牺牲教育的质量。
名人名句,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曾经说过,“公平不等于平等。
”这句话说明了公平和平等并不是一回事,即使追求教育公平,也不一定能够实现教育的平等。
经典案例,美国的公立教育系统就存在着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问题,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往往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而富裕地区的学校则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
这就说明了即使是在发达国家,教育公平依然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总结:教育公平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解决。
教育公平的辩论辩题
教育公平的辩论辩题
正方,教育公平是社会进步的基石,应当得到充分重视和保障。
首先,教育公平是每个人享有的基本权利,无论贫富、种族、性别等差异,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正如美国总统奥巴马曾经说过,“教育是唯一能够改变世界的力量。
”如果教育不公平,社会就无法实现真正的公平和进步。
其次,教育公平也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重要保障。
如果教育不公平,会导致社会阶层固化,增加社会矛盾和不满情绪,最终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不稳定。
因此,为了建设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教育公平是至关重要的。
反方,教育公平虽然理想,但实际上难以实现。
首先,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教育公平难以实现。
在一些地区,优质的教育资源集中在一些富裕地区,而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这导致了教育的不公平。
其次,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也影响了教育的公平。
富人的孩子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而贫困家庭的孩子则往往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的困境。
正如马克思所说,“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因此,教育公平在现实中很难实现,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改革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教育公平这一辩题上,正方和反方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
正方强调教育公平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是社会进步和稳定的基石,而反方则认为教育公平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均和社会地位不平等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更多的讨论和努力,来找到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有效途径。
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阐释
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阐释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多元文化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特征。
在这一背景下,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应运而生,旨在培养个体在多元文化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本文将详细阐述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概念、特点、核心理念及其对全球文化的启示,并探讨如何借鉴这一理论来改进我国的文化教育。
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是一种倡导尊重和接纳不同文化背景、族裔、性别和宗教的教育理念。
它强调教育应学生的文化多样性,提供平等、公正的教育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和全球视野。
这一理论的出现与西方社会多元文化的现实紧密相连,对于解决种族、民族和性别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文化多元主义、文化认同和跨文化交际。
文化多元主义主张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认为各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贡献。
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文化的认知和接纳,形成独特的文化观念和认同感。
跨文化交际则强调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理解。
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对全球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文化多样性:理论鼓励尊重各种文化的差异,承认不同文化的平等地位,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文化的多样性。
培养全球视野:理论强调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接纳,有助于培养个体的全球视野,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推动社会公平:理论倡导平等对待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有助于消除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促进社会公平。
在借鉴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改进我国的文化教育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文化教育:我国应重视并加强多元文化教育,让学生从小接触、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推广多元文化理念:我国应积极推广多元文化理念,提倡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尊重和包容,以实现文化的多样性。
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我国应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将学生的文化背景、族裔、性别等因素纳入评价范围,以确保每个学生都得到公正的教育机会。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我国应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以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多样性。
教育公平研究综述
教育公平研究综述教育公平作为教育现代化、民主化的重要标志已为广大学者所关注。
目前,对教育公平的研究主要包括教育公平内涵的研究、教育公平的多元视角研究、教育公平的影响因素研究、教育公平与社会群体关系的研究、教育公平测量方法的研究以及对教育公平实现途径的探讨等六个方面。
[标签]教育公平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平等目前,国内涉及“教育公平”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主要有翁文艳的《教育公平与学校选择制度》、郭彩琴的《教育公平论——西方教育公平理论的哲学考察》、杨东平的《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李文胜的《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性研究》、周洪宇的《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石》等。
国外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则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想国》、米勒的《社会正义原则》和罗尔斯的《正义论》等著作。
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教育公平”为主题进行检索,可以查阅到相关期刊论文5915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281篇、硕士论文617篇、博士论文58篇。
可见,教育公平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比较集中关注的热点问题。
通过全面梳理和总结,可以将当前对于教育公平的研究划分为六个方面。
一、关于教育公平内涵的研究对教育公平内涵的概括是教育公平研究的第一步,因其涉及对教育公平本质特征的探讨而显得尤为关键。
通过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可以提取出四类有代表性的观点:1.教育机会均等说瑞典的胡森(Torstenhusen)在对欧美二战后期教育公平问题做综合性评述时,将教育公平理解为教育机会均等,并分别从“均等”和“机会”两个方面进行了界定。
他认为,“均等”包括教育起点的平等、过程的平等以及最终目标的平等。
具体说有三种涵义:(1)每个人都有不受任何歧视地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
(2)以平等为基础对待不同人种和社会出身的人。
(3)促进学业成就的机会均等。
“机会”则是指几组对个人教育有影响的变量,包括学校外部的各种物质因素、学校的各种物质设施、家庭环境中一些心理因素、学习环境中某些心理因素和学习机会等。
西方教育公平理论
一、科尔曼:教育机会均等应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1966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科尔曼向国会提交了一份报告,即《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也称“科尔曼报告”),对西方教育公平理论研究与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尔曼通过剖析一个多世纪以来教育机会均等观念的演变以及对美英两国的比较,认为教育机会的观念在美国一开始就有注重均等的特殊意义,这种意义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向人们提供达到某一规定水平的免费教育;(2)为所有的儿童(不论社会背景如何)提供普通课程;(3)为不同社会背景的儿童提供进入同样学校的机会;(4)由于地方税收提供了创办学校的资源,因此可在特定地区范围内提供均等的机会[1]。
但现在仍有许多人对机会均等的观念作出一些假设,首先认为免费学校的存在消除了机会不均等的经济根源,然而免费学校并不意味着儿童的教育成本对任何经济水平的家庭都相同,当实行免费教育时也有不少家庭无法供养子女上学,因为他的劳动力对农村或城市家庭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在某些国家经济水平仍然是机会不均等的主要根源。
另一方面,继续上学妨碍了儿童接受职业训练。
“显然,只要这种机会阻碍了儿童对某种职业途径的追求,我们就不能说真正实现了教育机会均等。
”[1]其次,认为机会寓于某种特定的课程之中,机会的多少与儿童学习课程水平的高低有关,对某些儿童而言,课程水平越高所获得的机会越多。
科尔曼指出:“……这个两难问题要直接归因于社会结构本身。
假若根本不存在社会流动,人人都终身从属于某一固定的阶层,那么这种定向课程就会向与之相关的那一社会结构的人们提供均等机会。
正因为代际之间存在着高层次的职业流动,即较多的就业机会上的均等,才产生了这个两难问题。
”[1]科尔曼在教育调查中提出了5种有关不均等的界说:(1)以社区对学校的投入差异进行界说,如每个学生的费用、校舍、图书馆、教师素质等;(2)根据学校的种族构成进行界说,如果该体系内的学校由不同的种族构成,学校体系内就存在教育不均等现象;(3)根据学校各种无形的因素进行界说,如教师的德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其中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影响学生;(4)根据学校对背景和能力相同的个体所产生的教育结果进行界说,若给予个人相同的投入,教育机会均等就是结果的均等,不均等可能源于学校投入和种族构成上的差异或者上述多种无形的因素;(5)根据学校对背景和能力不同的个体所产生的教育结果进行界说,教育机会均等是在个人投入不同的条件下获得均等的教育。
教育公平视角下我国研究生推免制度分析
教育公平视角下我国研究生推免制度分析作者:冯东郭霞李慧心来源:《西部学刊》2022年第15期摘要:我国现行研究生推免制度自创建以来,教育公平始终被置于重要地位。
从教育公平理论的视角分析,发现在推免起点阶段,考生身份、学校区域、学校层级等的差异引发了教育不公平;在推免过程阶段,评价体系的不完备、政策调整的方向增加了教育不公平;在推免结果阶段,重“出身”等奖助措施加剧了教育不公平。
为此,建议从制度上保障推免政策的公平性,高校应履行主体职责促进教育公平,学生应刻苦学习,提升综合素养,维護推免规则公平。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公平;推荐免试制度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15-0146-03研究生推荐免试制度(以下简称“推免制度”)是指具有推荐资格的高校推荐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无需参加研究生全国统一考试,而直接进入复试的一种招生制度。
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推免制度已有30多年的历史,该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始终将教育公平作为具体且长期贯彻落实的要求,力求满足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但是由于主观、客观方面的原因,该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以教育公平理论为视角,从推免制度的起点、过程、结果来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公平及其分析视角春秋时期,我国教育家孔子即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观。
西方教育家柏拉图(PLATO)在教育著作《理想国》中也提出了教育公平的概念。
实际上,教育公平是指在外界环境及社会资源一定的条件下,每个个体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且在教育过程中个体潜能能够充分发挥,个性得到自由发展的教育理念。
根据美国学者詹姆斯·科尔曼的相关理论可知,教育公平包括三个阶段: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教育结果公平。
教育起点公平是指不论出身、性别、年龄、种族等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受教育者都有权利参加其能力范围内的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公平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都能受到公平的待遇;教育结果公平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能够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充足的发展,并且在步入社会后也能得到平等的发展机会。
西方教育投资理论
2023-11-06
contents
目录
• 西方教育投资理论概述 • 西方教育投资理论的核心概念 • 西方教育投资理论的应用 • 西方教育投资理论的挑战与对策 • 西方教育投资理论的发展趋势
01 西方教育投资理 论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西方教育投资理论是指通过投入一定的资源,包括金钱、时间、精力等,以获得教育收益的一种投资 行为。这种投资不仅包括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也包括对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各类教育的投入。
要点一
总结词
加强教育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西方教育投资理论强调,在管理教育经费时,需要制定 合理的预算和开支计划,并加强对经费使用的监督和管 理,以确保教育经费的有效使用和效益的最大化。此外 ,该理论还提倡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学校通过自我 管理和自我约束来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教育质量评估
促进经济发展
教育投资可以为企业提供具备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劳动力,推动企 业的技术创新和生产效率提升,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提升社会福利
通过教育投资,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降低社会 犯罪率,增强社会稳定性,从而提升社会福利水平。
教育投资的演变与发展
演变
西方教育投资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最初,人们主要关注基础教育的投资,后来逐渐扩展到职业教育、 继续教育等多个领域。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需求的变化,教育投资的主体和目标也在不断调整。
05 西方教育投资理 论的发展趋势
教育科技的融合
01
数字化教育资源
西方教育投资理论越来越重视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在线
课程、虚拟实验室、数字图书馆等,以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提高
教育公平的辩论辩题
教育公平的辩论辩题正方,教育公平是每个人的权利,应该得到保障。
首先,教育公平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这是人权的一部分。
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不论其社会地位、财务状况或者其他背景因素。
正如尼尔·阿姆斯特朗·泰森所说,“教育是解决社会问题的钥匙,而教育公平则是打开这扇门的钥匙。
”。
其次,教育公平有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如果有一部分人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那么整个社会都将因此受到影响。
而如果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公平的教育,那么社会将会更加和谐、稳定。
正如约翰·肯尼迪所说,“教育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而教育公平则是保障这一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
最后,教育公平有助于减少社会不平等。
如果教育资源只集中在少数人手中,那么社会的不平等将会越来越严重。
而通过确保教育公平,每个人都有机会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知识,从而减少社会的不平等。
正如曼德拉所说,“教育是最强大的武器,可以改变世界。
”。
因此,我们认为教育公平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得到全面的保障和支持。
反方,教育公平是不现实的,不应该强求。
首先,教育资源本来就是有限的,如果要求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公平的教育,那么可能会导致资源的过度分配,最终导致整体教育质量下降。
正如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说,“资源是有限的,需求是无限的,这就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因此,教育公平可能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的分配。
其次,教育公平可能会削弱竞争的激励。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公平的教育,那么可能会导致人们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下降。
正如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所说,“竞争是自由市场的灵魂,而教育公平可能会破坏这种竞争。
”。
最后,教育公平可能会导致社会的不平等更加严重。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公平的教育,那么可能会导致社会的精英阶层更加强大,而普通人的机会更加有限。
正如马克思所说,“教育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持自己统治的工具。
”。
因此,我们认为教育公平是不现实的,不应该强求,应该让市场和竞争自由决定教育资源的分配。
古希腊公平理论研究述评
2008.7湖南农极H U N A NA G R l C U L T U R A L M A C}董{N ER y古希腊公平理论研究述评侯冬梅秭慝大攀福建泉髑36201妨摘要:柏拉图和亚里出多德的公平理论代表着古希腊公平理论的最高成就,通过介绍其公平理论的时代背景、内容,分析其理论的成就和不足,以期时公平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试:古希腊公平理论启示孛圈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鼍:1007.8320(2008)07-0000-39A nci ent G r eece F a i r nes s T heor y R es ear ch C om m e nt a r yH ou D ongm ei(Y ang'en U ni ver si t y,Q uanz hou,Fuj i an362014)A bs t r a ct:Pl a t o and A r i s t otl e’S fa i rnes s t he ory r epr e sent s f a i r nes s t heor i e s of anci ent G r eece ac com pl i shm ent,by i nt r oduc i ng t he hi s t or i c al backgr ound,cont ent,anal ys i s of it s t heoret i c al achi evem en t s and s ho r t com i n gs l w强a vi ew t o a fa i rnes s t he ory and pr act i c e of掣ovi di ng Pet'-er ence.K ey w or ds:A nci ent G re e ce;Fai rne ss T heor y;I nspi r a t i on簿公平理沦麓探究E有疆久遨缒爵史。
历史视野下西方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西方教育公平理论的多元化分析
第 9卷 第 4期
—
—
历 史视野下西方教 育公平 问题研 究
编者按 : 育公平是几千年来人 类进 步孜孜 以求的教育理想, 教 是社会 民主的重要 内容。胡锦涛主席提 出:要把教 育公平作 “ 为国家的基本 国策。 温家宝总理也指 出:体现社会公平最主要的就是教 育公平。” ” “ 促进教 育公平对于构建社会公平、 建设和谐 社会具有 重要现 实意义。进入近代后 , 多西方学者从理论上对教育公 平问题进 行了探讨 , 许 一些发 达国家在 追求教育公平问题 上进行 了尝试 , 并积 累了丰 富的 经验。他山之石 , 可以攻玉。在本期的博士论 丛中, 我们邀请 了国内几所师范院校 的博士及博 士 生( 中大多专攻外 国教育 史及 比较教 育研 究)分 别从教 育理论 、 其 , 基础教 育、 高等教 育等 角度 , 对西方教育公平问题进行讨论 ,
介绍 了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一些做 法及 经验 , 或许 可供我 国在解决教 育公平 问题 时借鉴参考。我们欢迎有识之 士来稿 , 结合我
国国情继续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
西 方教 育公 平理 论 的 多元化 分 析
易红 郡
( 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 0 8 ) 10 1
Hale Waihona Puke 瑞典教育家胡森通过对“ 平等” 机会” 和“ 进行界
高低 有关 , 对某 些儿 童而言 , 课程 水平越 高所获 得 的 说 , 分析 了教育公平问题。他认为所谓“ 平等”首先 , 机会越 多 。科 尔曼指 出 :……这个 两难 问题要 直接 是指每个 人都有 不受任何 歧视地开始其 学 习生涯 的 “ 至 归 因于社会 结构本 身 。 假若根 本不存 在社会流 动 , 人 机会 , 少是在政 府所创 办的学校教育 中应该如 此 ;
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
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一、现代教育论著1、“学校社会”——凯恩斯的理论:凯恩斯的“学校社会”的理论提出了学校的多重角色,即学校既是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又是一个社会化的学习和发展环境。
这表明学校应该通过实现公平和共融的原则,以达到社会秩序的有机结合。
此外,凯恩斯最重要的论点是重视网络教育,强调开发出受众主体技能,并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参与学习活动。
2、“社会结构”理论:社会结构理论指出,教育是人们在实现更高层次的跨文化和文化协同性方面所遵守的规范,也是社会联系的基础。
它强调了社会的動力是由言论和行為组成的社会網絡,而自由市場经济制度則是這一網絡的一部分。
通過教育,人們可以建立跨越文化和文化的联繫,并根據這種聯繫來建立必要的大社會框架。
3、新社会改革运动:新社会改革运动提出了重新定义社会和社会环境的信息系統,以及新的教育结构和教育原则,使得社会更具包容性和可及性。
新社会改革运动有助于建立平等和普遍的学习权利,从而对发展社会的尊重和多样性起到积极作用。
4、“新社会实证主义”:新社会实证主义着重于在科学精神中探索社会学习和发展,强调以科学方法解决改革问题,而不是盲目而主观的做法。
新社会实证主义主张将理论、实践和现实相结合,在实践基础上挖掘理论含义,并因此改造社会现状。
新社会实证主义还鼓励人们直面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大环境,以领会其结构性的改变,并且通过实证的手段改善其中的弊端。
二、现代教育的趋势1、数字化教育趋势:数字化教育趋势强调利用计算机以及新的网络技术,以提供更实用、灵活的教育资源,并助力自主学习、创新和发现。
它把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方式变成了在线学习,有效地改变和优化教学过程,增强学习结果。
2、媒体教育趋势:媒体教育趋势通过利用媒体多媒体技术,为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提供新型的学习体验和信息技术支持。
媒体教育可以激发学员的创造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使教育变得更加有效、多元和全面。
3、社会化学习趋势:社会化学习趋势抓住了“社会学习”的概念,用技术平台和社会网络环境以及其他学习资源管理,来改善当前市场上面临的教育问题,并助力实现高层次学习和发展。
试论公平理论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作者: 徐宁[1]
作者机构: [1]兰州服装职工大学,甘肃兰州730030
出版物刊名: 兰州学刊
页码: 308-308页
主题词: 公平理论;教育管理;作用
摘要:公平理论是西方管理学领域中的一种激励理论.它指出:人与人之间客观上存在着的相互比较和社会比较,必然会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公平还是不公平的问题,这是需要管理者高度重视的.这一理论还告诉我们,组织行为和管理决策必须寻求最大限度的公平,才能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才能使管理更有效率.因而,每个管理者就应在处理日常事务和各种问题时,要力求公正合理,力求效率优先并兼顾公平.。
教育公平基本理论研究
20 0 6年
《 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和 汉文综合版)
J1 0 6第 2 u. 0 2 6卷第六期
总第 多因素的复杂问题, 因此有学 者从多学科进行了分析 :. 1伦理学视角: 在伦理学上, 公平更多地被 理 解为公正、 义, 在近现代的西方思想家那里, 公平概念越来越多 地被专门用作评价社会制度的一种道德标准, 被看作社会制度的首 杨艳丽 要 价值 。在 当代的公平观 念研究者 中。 响较 大的 是罗尔斯 影 ( hRw s, J n al) 他提出了公平三原则: o 平等 自由的原则、 机会公正平等 (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甘肃兰州 707) I 300 原则和差别原则。2经济学视角 : .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 教育公平是与 教 育资源的 分配 和享受 联系在一起的。 有研究表明, 教育资源分配方 [ 要] 育 平 社 公 题 教 领 折 和 映 也 公 摘 教 公 是 会 平问 在 育 域的 射 反 , 是 式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其一是权力公平阶段。 其二足能力公 平价值观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伸。随着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甲阶段 。其三是金钱公平阶段。3 法学视角: . 从法学角度看, 教育公 教育公平 问题 日 日起人们关注 本文试对有关教育公平的基本理论作一研究 渐 l 平就是受教育 权利的 普遍化问 是一个基本人权问 受教育权利 题, 题。 [ 关键词] 育 平 内 规 教 公 : 涵: 则 的发展经历 从平等到不平等, j , 又趋于平等的演变过程, 由一种少数 t e s u i s o h b s c t e r e f t e e u a i n l a r e s h t d e n t e a i h o i s o h d c t o a f i A s 人的特权转化为普遍的公民权利并受到法律的肯定和保护是现代社 A s rc : h d c to a a r es i h e rc n h e lc l b ta t ree ua i n lf in s st erf a ta d ter f e to' 会才出现的现象。 t es c a a r p o l m S a s h v t r a d t ed s e t o fac n e t h o i lf i r b e ,i l ot ea a a n h i t n i no o c p 中国教育学 会中青 年教育理论工作者专业委员 会于 20 年 1 00 1 o t e a r v l e at e u a e r a m o , A o g _ t t e o i i n h t f h f i a u d c t e l n w ln i h h p s t o t a 月2 3日~2 7日在苏州聚会,专门研讨了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公平 e u a i n i i h i h e c e s n l n s c a 1 f .T e p o l m t a . d c t o s h g l g t d i r a i g i o i l i e h r b e h t n Y 问题。参加会议的六十多名代表首先就教育公平范畴进行讨论,在 t e e u a i n lf r e s i l o c u e p o l h d c t o a ai n s s a s a s e p e’sc n e ng a u l y h s o c r r d a l .T i 概念上达成共识。会议认为,教育公平受其外部的条件和 内部的因 t x r e o m k l o e" i w o h a i t e r e f h d c t o a e t t i s t a e al v  ̄ e n t e b s c h o i s o t e e u a i n l v 素 双重制约。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个子系统, 社会 政治制度、 fjn s . a e s r 经 济制度、文化发展、 社会阶 层、人K发展等外部因素 I 严重制约着 K y w r s h d c t o a f i :t e m a i g:t e r g l t 0 e o d :t e e u a i n l a r h e n n h e ua in 教 育公平。 所谓的 教育公 平是相 对的, 教育公平不等于绝对的平均, 教育公平基本理论研究日 显重要的 背景 真正的教育公甲必须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同时允许非基本教育权利、 2 世纪 9 年代以来, 0 0 教育公平问题已成为一个符国关注的焦点 非公共教育资源方面的不公平的存在, 绝对的教育公平本身就是不 问题, 对于其讨论的意义大都停留在社会层面的分析如“ 教育公平是 公平的、也足不可能存在的;教育公平会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 现代社会公正的基础”:1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 ()“ 会文明的不断进步而有所变化。所以,教育公平是一个动态的、历 的延伸和体现” 2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教育公平之所以凸显, ;() 史的、区域的概念,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内教育公平的范畴也是不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育 日益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一个人有 容混淆的。会议将教育公平界定为: 公民能够 自由平等分享当时、 “ 没有受教育以及受教程度与个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足密切相关 当地公共教育资源的状态 ” 的;() 3人人都想获得优质的教育, 但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就需 四、教育公平涉及的内 容和规则 要建立一套规则加以合理分配, 剥夺了教育资源的分配权实质就是 教育公甲的内容与规则实际上足由两大部分构成的。第一部分 对人生生存权的剥夺。 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应该遵循公平的原则, 是我 是有关教育公平的基本精神、 基本倾向 “ 或 形式上的公平原则” 第 , 们强调教育公平的意义所在。教育公平问题的日益重要,必然要求 二部分则是前一部分的实际运用亦即有关教育公平的具体内容与规 我们加深对教育公平基本理论的研究。 则,或称作 “ 事实上的公平原则” 。 二、教育公平的定义 形式上的公平原则是: 同样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不同对 “ 就教育公平的定义来看, 主要有如下几种: 待”这一形式原则可分解为: 0 形式原则一: 无差别、 平等的教育公平; I教育公平即教育机会均等, .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人人享 形式原则二: 差别、不平等的教育公平。形式原则一的内容表征为, 有受教育的机会, 二是人人公平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前者是指尚未实 “ 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但必须明确的是, 。 这种法律权利并 现教育普及时要达到的 目 后者则指已经实现了教育普及时所要 标, 不等于现实权利,或者说并不必然转化为现实权利。形式原则二通 达到的 目标 。 常表述为,“ 对受教育者施以适合其能力发展的教育” ,对于受教育 2 公平不等于平等。 . 教育公平体现在两个方面, 即人类受教育的 者米说,作为受教育权利的个体也可以以此原则要求权利实现的任 基本权利的平等与受教育的非基本权利的不平等。 何义务一方为其提供自认为适合其发展的差别教育。 3 教育公 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 . 卜 不同层次种类的教育公平, 其 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的具体内容和规则主要有四个;1受教 . 内涵是不同的。 参照教育公平的外延, 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三种 育权利的保证, 亦即保证原则。2机会平等, . 亦即事前的原则。3按 . 类型:观念层次的教育公平、教育市场公平和教育社会公平。 照能力或才能进行分配。 亦即事后的原则。4补偿原则。 . 4教育公平的内在规定性包括三个方面: . 教育公_首先关注的 甲 五、教育公平理论研究存在的问 题 不是作为受教育者的个人如何对待或是享有何种待遇, 而是由不刷 反思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的现状,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划分标准所形成的特定受教育群体在教育利益和负担中所 占的份 第一,教育公平、教育平等混同使用,造成认识上的混乱。教 额;只有在确认 “ 份额”在群体中公平分配的前提下,群体中个体 育平等主张人人受教育,人人受一样的教育,教育平等运动从追求 教育权利分配的公平性才有可能和有意义;教育公平除了要求一种 教育机会均等到追求教育过程相同到追求教育结果相等。但教育平 分配以外。 还特别强调相应的救济或制度保障。 等运动无视个体的差异性,它的追求只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梦想,教 5 教育公平是指处于同一社会的个体, . 在入学机会教育过程及 育平等只是一个无现实意义的概念。 而教育公平正视个体的差异性, ��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西方主流观念对西方教育的影响
在这整个现代化进程中, 革除不 平等的贵族世 袭制 , 是每个人 , 不论 贫贱富贵 , 不论种族血缘 , 获得平等 的权利 , 都 一直是重要 的任务之一 。时至今 日, 人人平等 的思想在广泛 的西方人心 目 中 已 成 了一 件 不 言 自明 的事 。 上述这些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想 观念 , 已渗透 到其社会生 早 活的各个方面 而人本、 自由、 平等这些观念在教育方面究竟是 如何 体 现 的呢 ? 这一点首先可以从西方人教育的方式上窥见一斑。 《 中西语境的文化述 微》 中提 到这样 一个例 子 。一个 西方 人, 因其工作所需 , 整个家庭都随之 来到 中国, 8岁的女儿就 其 必须在 中国进小学念书。家里谁都知道该女儿特别不喜欢 吹笛 子。一天她放学回家, 突然跟妈妈说要买笛子吹 , 妈妈 自然惊讶 地 问 ,你 不 是 最不 喜 欢 吹 笛 子 的 么 ? 怎 么 突然 改 变 了 ?女 儿 回 “ ” 答说 :我们老师问我们要不要学吹笛子 , “ 大家都说好我也 没有 办法 说 不 好 。这个 回答 让 其 母 亲 对 于 女儿 中 国化 了 的思 维 担 忧 ” 起 来 , 担 忧 女 儿在 中 国小 学 里 读 书培 养 不 出独 立 自主 的性 格 。 她 以致她最终决定, 将女儿送至附近一座 大城 市里专供 西方 小孩 念书 的 学 校 。 可见 , 本 等 观 念 在 西 方 人 心 目中 早 已深 深 扎 下 人
一
主 义文 化 强 调 反认 知 和反 智 模 式 , 们 都 渴 望 回到 表 现 最 初 的 他 本能。一方面强调 功能理性 , 专家决策 , 奖勤罚懒 ; 另一方 面强 调 天启 情 绪 和 反理 性 行 为 方 式 。 这 种 逆 向发 展 在 深 层 意 义上 反 ” 映了一种精神上的人格分裂 , 即追求物质财 富的极端功利性 与 渴望文化生活的彻底反功利性并存 。前者 , 对于物质财 富的追 求越彻底 , 他也就越成为对人 自然本性 的一种压抑, 这种压抑走 得越远 , 对其进行 调适 的需求也就越 强烈。对 于物质财 富这 种 无止境的追求 , 使得人义无反顾 地投入到 紧张而高效率 的工 作 中, 使这样的工作对于人们来说成了一种别无选择的必须 , 这种 必须尽管明显有悖于人追求享受的 自然天性 , 尽管对人来说 明 显的成 了一种压抑 , 但这种压抑是无可避免的 , 了人们安身立 成 命 的必然要求 因此 , 对于这种 安身立命 的必须进 行缓解 和调 适就顺其 自然了。西方文化中的主流思想精神恰恰是这种缓解 和调 适 的 最好 体 现 。 首先是人本精神 。较之于非西方 民族西方人 以鲜明的人本 主义信念和行 为显 出其特 征。但 西方人 不是天 生的人 本主 义 者, 在直至欧洲 中世纪神学统治时期的很长一段 时间里 , 西方人 同样 被 动 的 生 活在 对 自然 的依 附关 系 中 , 只是 到 了 中世 纪 后期 , 由于人 口的飞速增长和饥荒迫使 当时的欧洲人要 以一种全新的 生活态度去积极创造生活资料 , 而在当时欧洲 的 自然条件下 , 唯
是否应该关注教育公平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关注教育公平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关注教育公平辩题。
1. 教育公平是社会进步的基石。
公平的教育可以帮助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优质的教育,从而实现个人的潜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正如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曾经说过,“教育是我们最强大的武器,可以改变世界。
”。
2. 教育公平有助于减少社会不平等。
如果教育不公平,就会导致社会上层阶级和底层阶级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最终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和谐。
正如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想》演讲中所说的,“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不会因为肤色而受到歧视,而是按照他们的品格来评判。
”。
3. 教育公平有助于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
如果一个国家的教育不公平,那么将会浪费许多有潜力的人才,影响国家的创新和发展。
正如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说过,“人才是第一资源。
”。
反方观点,不应该关注教育公平辩题。
1. 教育公平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
在现实社会中,资源分配不均,教育公平很难实现。
即使关注教育公平,也很难解决问题。
就像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所说,“公平和自由是矛盾的。
”。
2. 关注教育公平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为了追求公平,可能会采取降低教育标准的措施,导致整体教育质量下降。
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公平往往是不公平的。
”。
3. 关注教育公平可能会削弱个人的竞争意识。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公平的教育资源,可能会导致人们对于竞争的意识和动力减弱,最终影响社会的整体进步。
正如美国总统尼克松所说,“竞争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
综上所述,从正方和反方的角度来看,关注教育公平辩题是非常必要的。
教育公平不仅是社会进步的基石,也是减少社会不平等、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尽管在现实中存在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我们仍然应该努力去关注和解决这一问题,为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和和谐的社会而努力。
西方教育公平理论述评
西方教育公平理论述评
翁文艳
【期刊名称】《教育科学》
【年(卷),期】2000(000)002
【总页数】3页(P62-64)
【作者】翁文艳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52
【相关文献】
1.西部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推动教育公平的思考——基于西方教育公平政策经验的分析 [J], 郭红霞;张建设;李春
2.西方外汇干预理论述评--兼论西方外汇干预理论在我国的实用性 [J], 胡坚;董曦明
3.西方残障身份发展理论述评及本土化思考 [J], 赵勇帅; 邓猛; 汪斯斯
4.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理论述评 [J], 彭朝花
5.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述评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解读 [J], 潘国鹏;曹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科尔曼:教育机会均等应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1966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科尔曼向国会提交了一份报告,即《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也称“科尔曼报告”),对西方教育公平理论研究与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尔曼通过剖析一个多世纪以来教育机会均等观念的演变以及对美英两国的比较,认为教育机会的观念在美国一开始就有注重均等的特殊意义,这种意义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向人们提供达到某一规定水平的免费教育;(2)为所有的儿童(不论社会背景如何)提供普通课程;(3)为不同社会背景的儿童提供进入同样学校的机会;(4)由于地方税收提供了创办学校的资源,因此可在特定地区范围内提供均等的机会[1]。
但现在仍有许多人对机会均等的观念作出一些假设,首先认为免费学校的存在消除了机会不均等的经济根源,然而免费学校并不意味着儿童的教育成本对任何经济水平的家庭都相同,当实行免费教育时也有不少家庭无法供养子女上学,因为他的劳动力对农村或城市家庭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在某些国家经济水平仍然是机会不均等的主要根源。
另一方面,继续上学妨碍了儿童接受职业训练。
“显然,只要这种机会阻碍了儿童对某种职业途径的追求,我们就不能说真正实现了教育机会均等。
”[1]其次,认为机会寓于某种特定的课程之中,机会的多少与儿童学习课程水平的高低有关,对某些儿童而言,课程水平越高所获得的机会越多。
科尔曼指出:“……这个两难问题要直接归因于社会结构本身。
假若根本不存在社会流动,人人都终身从属于某一固定的阶层,那么这种定向课程就会向与之相关的那一社会结构的人们提供均等机会。
正因为代际之间存在着高层次的职业流动,即较多的就业机会上的均等,才产生了这个两难问题。
”[1]科尔曼在教育调查中提出了5种有关不均等的界说:(1)以社区对学校的投入差异进行界说,如每个学生的费用、校舍、图书馆、教师素质等;(2)根据学校的种族构成进行界说,如果该体系内的学校由不同的种族构成,学校体系内就存在教育不均等现象;(3)根据学校各种无形的因素进行界说,如教师的德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其中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影响学生;(4)根据学校对背景和能力相同的个体所产生的教育结果进行界说,若给予个人相同的投入,教育机会均等就是结果的均等,不均等可能源于学校投入和种族构成上的差异或者上述多种无形的因素;(5)根据学校对背景和能力不同的个体所产生的教育结果进行界说,教育机会均等是在个人投入不同的条件下获得均等的教育。
在上述5种不均等的界说中,前3种涉及资源投入,后2种涉及教育结果。
科尔曼将学校的投入与学业成就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认为基本相似的投入很少对白人和黑人学生的学业成就产生影响,对黑人学生学业成就重要性的次序是:最不重要的是设备条件和课程差异,其次是教师素质,最重要的是学生的教育背景。
因此,教育机会均等不能局限于平等的投入,而应将关注的重心转向学生的学业成就。
“学校的责任已从公平地增加与分配它的‘均等’,变为增加学生学业成就的均等。
这是一个令人注目的转变,一个必然会对今后的教育实践产生深刻影响的转变。
”[1]需要指出的是,“科尔曼报告”并未否认学校资源与学生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而是认为在决定学生学业成就的各种因素中金钱不是万能的。
科尔曼的教育公平理论为美国推行的“肯定性行动”铺平了道路,美国公立教育资源分配开始大幅度地向弱势群体倾斜,而且强制性地实施白人与黑人学生合校,消除种族隔离,实行所谓“为了平等的反向歧视”政策。
二、胡森:教育起点均等、过程均等与结果均等瑞典教育家胡森通过对“平等”和“机会”进行界说,分析了教育公平问题。
他认为所谓“平等”,首先是指每个人都有不受任何歧视地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至少是在政府所创办的学校教育中应该如此;其次,是指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不管他的种族和社会出身如何;最后,在制定和实施教育政策时,应确保入学机会和学业成就的机会平等。
“机会”作为一个可变标准,包括一组对个人教育有影响的变量:(1)学校外部的各种因素,如家庭经济状况、学习开支总额、学校地理位置和交通工具;(2)学校内部的物质设施,如学校建筑物、实验室、图书馆和教科书等;(3)家庭因素,包括家长的期望值、对掌握知识的态度、为子女提供的独立自主等;(4)学校因素,包括教师的能力、对学生的态度、对学习成绩和学习动机的期望;(5)国际学业成就评估协会提到的“学习机会”,包括教学条件、教学时数和课外作业量[1]。
胡森分析指出阻碍机会均等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是物质与心理上的障碍;二是整个教育环境受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物质条件与心理状况的综合影响。
他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在工业国家造成不平等的主要因素是家长的职业与教育程度,而在发展中国家影响不平等的因素与学生的社会出身有关(如居住地、家庭收入、性别和种族等)。
胡森认为,教育机会均等这一概念由于社会哲学观不同,经历了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新观念三个演变过程,因而形成了教育机会均等的理论结构,即起点均等、过程均等和结果均等。
起点均等强调教育权利平等,即法律保障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但不同能力的人(实际上是不同阶层的人)应进入不同性质的学校;过程均等强调教育机会平等,即教育制度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儿童,如何利用这种机会则是儿童及其家庭的权利,同时应设法消除由于贫困和地理位置带来的障碍,对所有儿童实行同样的教育;结果均等是指在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机会基础上,注重人的差异性,使每个儿童都有相同的机会受到不同方式的对待。
他说:“合情合理的是,不能抱有这样的希望,即在完全同样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意义上去实现机会平等。
相反,可以说应当为所有儿童提供在社会差异上区别对待的平等机会。
”[1]可见胡森的教育公平观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且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性概念。
为了达到教育结果的均等,他要求对于处境不利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帮助,即给予补偿教育。
20世纪60年代在全美范围内开展的补偿教育计划,主要是针对学前和中小学处境不利儿童进行的教育,目的在于保证他们能享受到正当的教育权利。
三、帕森斯: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社会公平的实质是社会整合问题帕森斯是美国社会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把社会看作是具有不同基本功能的多层面次系统所形成的一个总系统,而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教育公平也是社会公平的一部分。
帕森斯认为,任何一个社会系统为了生存和维持下去都必须解决4大问题,也就是说必须实现4项功能,即“目标达成”、“适应”、“整合”和“潜在模式维持”。
观察和分析任何一个社会的制度和结构,都必须以上述4项系统基本功能的模式作为标准。
同样,分析和考察任何社会在维持和运作中所发生和存在的问题,必须从4项基本功能模式的角度出发[2]。
社会也是由4项功能性次系统构成的,每个次系统分别解决与整个社会系统的生存相应的问题,即必须能够适应其环境,为其目标达成提供必要的条件,始终保持整合的状态,同时要保证隶属于它的个人都有能力以适当的方式行动。
在社会系统中,执行这4项基本功能的子系统分别为经济体、政治体、社会共同体和社会化的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商业企业公司主要关心其自身的适应功能,各种政府机构关心目标达成,法院等法律机构关心整合功能,当代的原子家庭和学校则关心潜在模式维持[2]。
帕森斯认为集体性也是一个社会系统,在社会中由不同的制度和规范以及组织原则所形成的各种组织性群体,都必须符合“适应”、“目标达成”、“整合”和“潜在模式维持”4项要求。
帕森斯考察了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系统在实施社会化功能和选择功能中的作用。
“一方面,班级可以被看作是形成这些不同的责任感和技能的主要机构,但另一方面,从社会的观点看,它又是一个‘人力’分配的机构。
”[1]社会化功能包含了将成人社会中胜任工作的能力内化于学生,选择功能则提供了在成人社会的角色结构中分配人力资源的一种方法。
换言之,社会化表达了社会将个人吸纳进来或个人融入社会的一种倾向(即“社会整合”),选择则是一个分化或分类的过程,它是将个体分成不同社会等级和社会群体的一种手段。
学校作为一种社会化机构,通过培养一种以学业成就或能力为基础的基本价值取向,使得分化成为可接受的过程,从而实现其社会整合的功能。
帕森斯在1970年发表的《现代社会中的平等与不平等,或社会分层问题再考察》一文中,从社会学视角考察了社会平等问题以及教育在社会平等中的核心地位。
他认为社会分层和社会平等的实质是社会整合问题,即社会将个人或群体吸纳进来达到社会团结的程度。
与上述基本功能模式相对应,社会平等至少包括4个维度,即成就获取的机会平等、法律保护的平等、制度个人主义所保障的阶层地位平等、信托责任中的道德平等。
社会平等的核心是社会认知或道德认同层面的平等。
最初影响社会不平等的主要因素是宗教和种族,接着是区域和阶层,然后是家庭,最后是职业。
但随着职业结构的多元化日益成为社会分层的主要因素,以往占据主导地位的宗教、种族、地域、阶层等逐渐失去影响,只有家庭通过代际传递仍构成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不平等机制。
同时,官僚制组织中的层级和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权力、资源不对等也是现代社会不平等的一种表现形式[3]。
帕森斯阐述了教育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指出现代社会发展经历了3次变革,即工业革命、民主革命和教育革命。
教育革命不仅通过职业对于社会分层和社会公平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在价值观层面给现代社会带来了一个独特的“通识教育”问题。
教育革命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会团结的基础,使得社会职业体系不仅在社会功能上具有强有力的影响,还可能成为社会整合机制的核心。
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为现代社会提供一种文化认知层面的公共性,使得现代社会在日益分化和多元化基础上伴随一种相应的整合过程。
因此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
四、罗尔斯:补偿教育是实现社会平等的前提条件在伦理学上,公平更多地被理解为公正或正义。
美国著名哲学家罗尔斯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社会基本机构在分配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决定社会合理的利益或负担划分方面的正义问题,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教育公平理论。
他认为人们的不同生活前景受到政治体制、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制约,也受到人们出生伊始所具有的不平等社会地位和自然禀赋的深刻影响,这种不平等是个人无法自我选择的,它们是正义原则的最初应用对象。
罗尔斯提出了两个正义原则:平等自由的原则、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的结合。
这两个原则的实质是平等地分配各种基本权利和义务,同时尽量平等地分配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和负担,坚持各种职务和地位平等地向所有人开放,只允许那种能给最少受惠者带来补偿利益的不平等分配。
“这两个原则是按照先后次序安排的,第一个原则优先于第二个原则。
这一次序意味着:对第一个原则所要求的平等自由制度的违反不可能因较大的社会经济利益而得到辩护或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