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郑丽果

合集下载

新型城镇化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研究

新型城镇化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研究

新型城镇化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研究第一章:绪论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

新型城镇化作为城镇化的新阶段,强调城乡融合发展,构建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发展模式。

然而,城市化进程给环境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环境保护在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究新型城镇化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分析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保障和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城市化和环境保护的平衡发展。

第二章: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与实践2.1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新型城镇化是指以市场化改革和地理空间整合为基础,以人为主体,破解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加速城乡一体化,推进社会现代化的新型城镇发展方式。

2.2 新型城镇化的实践新型城镇化的实践是中国加速城市化的重要手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城乡融合,弱化城乡二元结构。

(2)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城市群发展,促进城市间和城乡间合理分布。

(3)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创新城市建设模式,提高城市品质。

第三章:城市化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城市化虽然带来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和破坏。

城市化对环境保护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生态环境破坏城市化进程中,过度开发和建设,大量砍伐森林和湿地,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导致水土流失和生态平衡失调。

3.2 资源浪费和污染城市化使城市的能源和物质消耗急剧增加,导致大量能源和资源的浪费,同时污染也随之增加,垃圾、废气和废水等污染物在城市中排放。

3.3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城市化加速了土地的消耗和破坏,大量水泥道路和建筑给土地带来压力,土地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现象的加剧。

第四章:环境保护的措施城市化给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对于维护生态环境和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环境保护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加大环保投入加大环保投入,提高城市环保意识,扩大环保辐射面,防止污染。

4.2 推行绿色建筑推行绿色建筑,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降低能耗,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当代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理论研究

当代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理论研究

当代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理论研究张军青岛西海岸农业产业孵化基地有限公司青岛266555摘要: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至2014年底,城镇化率已提升到54.77%,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城镇化建设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用地失控严重、城镇区域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等诸多问题。

本文立足当前城镇化建设进程中遇到的生态环境问题,剖析成因和危害,根据现代生态环境保护发展要求,提出生态型城镇化建设的保护措施,并对未来美好生活进行展望。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理论研究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4.77% ,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491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1866万人。

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当前中国城镇化已经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型期。

一、城镇化建设对环境生态保护的要求从国际城镇化发展历程看,城镇化建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般认为,城镇化率30%-70%属于快速推进阶段,其中,30%-50%为加速发展期,50%-70%为减速时期。

目前我国城镇化从整体看已经进入了减速发展期。

面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1.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2.对传统的城镇化战略和模式的彻底扬弃,强调以人为本、集约型、和谐型、可持续发展。

3.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4.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5.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6.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二、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生态现状及危害1.城镇用地失控,土地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环境治理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环境治理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环境治理研究一、背景介绍新型城镇化是指城镇化发展当中的一种新模式,其目的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

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环境治理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而对于环境治理的探究,可以采取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以达到城乡环境和谐发展的目的。

二、环境治理的研究意义1.保障生态环境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城镇化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环境污染。

通过研究环境治理,可以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

2.推动经济发展环境治理能够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

因为实现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可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3.提高城市品质环境治理还可以提高城市品质和优化城市形象,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归属感。

三、环境治理的研究方法1.生态评估方法生态评估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面评价,可以详细描述生态环境的整体状况与各种生态过程的强度、速率、质量和稳定性等。

通过生态评估,可以深入了解区域特征和生态环境问题,并给出合理的生态环境管理对策。

2.环境监测方法环境监测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监测对环境污染、噪声、生态系统及生物的影响等进行评价,并可根据监测结果采取措施,实现环境的有效治理。

3.环境模拟方法环境模拟是采用计算机模型、数学模型等手段,对环境复杂系统的动态变化进行模拟和预测,以便制定环境管理和生态保护措施。

环境模拟方法可模拟城市环境质量、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对环境污染实施风险评估等内容。

四、环境治理的研究重点1.工业污染治理工业是造成城镇化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主要因素之一,工业污染治理是城镇化过程中环境治理的重点。

工业污染治理主要从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广清洁生产等方面入手。

2.固体废弃物处理城市垃圾处理是城市环境治理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此外,通过建立回收体系,可以减少废弃物对于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浙江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基于耦合理论的实证分析

浙江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基于耦合理论的实证分析

浙江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基于耦合理论的实证分析作者:俞云峰,张鹰来源:《治理研究》 2020年第4期收稿日期:2019-12-05作者简介:俞云峰,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张鹰,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协同推进的机制与路径研究”(编号:20NDJC240YB)。

①蔡昉:《如何让新型城镇化走得更远》,《学习时报》,2018年4月27日。

②郑风田:《乡村振兴应与城镇化融合发展》,《中国农村科技》,2018年第5期。

□俞云峰张鹰摘要:新型城镇化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协同推进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在阐释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内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了两个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浙江省2001年至2017年指标数据为样本,对两者的耦合程度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存在协整关系,在长期均衡条件下,乡村振兴指数水平每提高1%时,新型城镇化指数水平就会提高0 9414%,两者具有长期协同性。

2004年之前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处于失调状态,2005年至2010年处于初级协调向中级协调演变过程中,2014年之后两个子系统处于高强度优质协调的理想状态,浙江进入城乡融合发展阶段。

关键词:城镇化;乡村振兴;耦合度;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指数;新型城镇化指数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9092(2020)04-0043-007一、引言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党的十八大报告定调新型城镇化国家战略,随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发布,提出至2020年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九大报告又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农村发展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理念下生态城镇建设

新型城镇化理念下生态城镇建设

新型城镇化理念下生态城镇建设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能源消费需求将不断增加,能源资源供给长期偏紧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同时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能源需求量的急剧上升。

推进城镇化应当考虑未来资源环境需求问题,需要以科学合理的规划引导城镇化健康和能源可持续发展,保障社会和经济健康发展。

因此,可在新型城镇化理念下,以建设生态城镇为目标,根据国家或地区的能量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安排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能量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

标签: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节能减排;生态城镇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我国推进城镇化应当考虑低碳、绿色需求问题,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放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突出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促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农民工进城、市民化等问题。

一、新型城镇化的生态特征城镇化是一个世界性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全世界目前已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中,预计2025年将会有2/3人口居住在城市。

在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升至2012年的52.6%,户籍人口占35%,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率每年大约提高1个百分点。

据此速度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实际城镇化率将超过60%,到2030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

近十年来,我国城镇化步伐在明显提速、逐步实现由城乡分割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的同时,也带来土地、水资源、能源需求量以及环境容量的急剧上升,并集中了当代人类的各种矛盾,产生了所谓的城市病。

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3 0 %至 7 0 %的 区 间 属 于 城 镇 化 的 快 速 推 进 阶 段 , 其 中, 3 0 %至 5 0 %的 区间为 加 速 时期 , 5 0 %至 7 0 %的 区间 为 减 速 时期 ( 魏 后凯 , 2 0 1 1 ) 。1 9 9 5 年以来 , 工 业 化 带
到新建楼房居住 : 农村地区的城镇化 , 片面追求人 口 数 量 的城镇 化 。在今 后较 长一段 时期 内 , 尽管 中 国城 镇化仍将处于较快推进时期 , 但主要矛盾 已经转移至 如何提高城镇化质量上来。为此 , 要坚持速度与质量 并重 , 要走工业化 、 信息化 、 城镇化 、 农业现代化同步 发展的路子 。 促进城乡共享融合和一体化进程 , 构建 新 型 的城 乡关 系。
造更新的“ 再城镇化” 过程 : 农村地区的城镇化。 但是 ,
我 们 的“ 再城 镇化 ” 过程 中 , 公共 基础设 施 建设 的改 善
与提高没有及 时跟进 , 甚 至出现了“ 两头倒” 的现象 ,
平 常在 原来 居住 的地 方搭个 棚 子居住 , 干 完农 活再 回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战略之一。当前 , 中国城镇化 已经进入一个重要 的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转型期。 1 . 城 镇 化 速 度 由加 速 向减 速 转 变 。 一 般 认 为 ,
美 国诺 贝尔 经 济 学 奖 获得 者 斯 蒂 格 利茨 在 上 个 世 纪 曾说过 : 2 l 世纪 影 响世界 的两件 大事 ,一 是美 国
的高科技 。 另一个就是 中国的城市化。城镇化是经济 社会发展 的必然趋势 。 也是工业化 、 现代化 的重要 标
志 。积极 稳 妥地 推进 城镇 化 ,是 全面 建成 小康 社会 、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近年来,中国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致力于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居民生活水平。

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更注重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对于居民的健康和幸福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新型城镇化倡导绿色建设和科学规划。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

传统城镇化发展往往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许多城市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环境问题。

而新型城镇化不仅要求城市规划科学合理,还要关注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

例如,在规划新建区域时,重视保护绿地和湿地等自然生态资源,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的气候和环境,还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其次,新型城镇化倡导宜居城市的建设理念。

宜居城市是指人们能够在城市中享受到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

在新型城镇化中,注重提升城市的软环境,包括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社会服务水平。

例如,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建设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加强城市绿化和景观建设,提供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改善居民的医疗和教育条件,提高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此外,新型城镇化还注重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和能源节约。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消耗。

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忽视了资源的有限性,过度消耗了自然资源,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污染和浪费。

而新型城镇化倡导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鼓励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能源的节约使用。

例如,推广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制度,减少垃圾的产生和处理压力;推进能源的多元化利用,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然而,新型城镇化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压力。

城市的土地和水资源有限,如果不加以合理规划和保护,很容易导致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

另一方面,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乱象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中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内在关系研究

中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内在关系研究

中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内在关系研究王会芝【摘要】通过建立中国城镇化发展和生态环境发展综合指标体系,论文探讨了1990年-2013年中国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通过协整性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分析,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内在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城镇化综合指标提高1%,生态环境综合指标提高2.52%,生态环境状态、生态环境压力和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分别提高1.74%、1.76%和2.66%.此外,研究表明:城镇化发展是生态环境状态、生态环境压力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格兰杰原因,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是导致生态环境压力增大的重要推动因素.最后,论文对协调中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期刊名称】《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9)004【总页数】6页(P43-48)【关键词】城镇化;生态环境;内在关系【作者】王会芝【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3001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0城市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系统有机组合的综合体,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程度,对我国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4年的54.77%[2],《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人口扩张、资源利用等带来的生态环境也逐渐凸显,如何协调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推进城镇化的绿色转型是学术界近年来关注的重点问题。

国外学者主要关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演进规律以及如何推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如Grossman(1995)[3]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生态环境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呈现“倒U型”库兹涅茨曲线特征(EKC);Slesser(1984)[4]等系统研究了区域资源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关系;Walter(2013)[5]认为实现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应注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保护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保护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保护近年来,我国经济腾飞,城镇化进程加快,但与此生态环境也面临严峻挑战。

如何在城镇化发展的同时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新型城镇化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新型城镇化提倡绿色、可持续、智慧城镇的建设理念,旨在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并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推动城市化,我国希望实现城乡融合、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

生态保护意义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关乎子孙后代的未来。

城镇化过程中,若忽视生态保护,将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最终损害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福祉。

因此,加强生态保护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结合为实现新型城镇化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可采取以下措施:构建绿色城市:在城市规划中,注重绿地保护和建设,增加城市绿化率,打造宜居城市环境。

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倡导绿色出行:加强公共交通建设,推广低碳出行方式,减少机动车污染,改善空气质量。

加强生态修复:修复受损生态系统,保护野生动植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加强环境管理: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做好生态保护的同时推进城镇化,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清洁美丽的环境。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保护需要紧密结合,促进城市化进程的不忘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是建设可持续城镇化的关键之路。

希望未来,我们能共同致力于建设绿色、清洁、环保的城市,让生态和城镇化实现良性互动,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作者:陈艳赵玉寒来源:《居业》2016年第03期[摘要]我国城镇化建设正在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杜绝以往传统的建设发展模式,使城镇化建设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方向发展,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不能一定不能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在国家建筑行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新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要适时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应逐步淘汰,从而达到构建文明生态环境,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文章编号:2095-4085(2016)03-0118-02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生态环境也受到严重破坏。

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大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模式极其落后和粗放,其不仅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同时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及人民生活质量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因此,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

基于此,本文对怎样实现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进行相应分析和研究。

1城镇化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1.1城镇用地不合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造成土地无节制的开发,大量占用耕地面积,由于对土地建设管控力度不够,造成大量土地资源的浪费。

另外,还有一些土地被开发商购买后待建厂房,而几年甚至十几年不能得到开发利用,造成大片土地荒芜搁置,使原本就处于紧缺状态的城市建设用地更加紧张,同时也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使国家经济蒙受极大的损失。

1.2开放型经济增长加重了空气污染传统工业生产带来的经济增长以消耗资源为前提,产业只将自身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对资源的利用程度非常低。

另外很多工厂还将废水、废液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

我国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尤其近年雾霾天气的反复出现,水资源、土地资源的短缺,已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此外企业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在生产中过量使用化学制剂,对废料没有进行有效处理,随意排放,同时也加重了环境的污染,甚至对居民的健康造成巨大影响。

浅谈新型城镇化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

浅谈新型城镇化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

浅谈新型城镇化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作者:高丽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6年第08期【摘要】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伴随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虽然城镇化建设是我国一大发展战略,但是生态环境保护同等重要,通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进行研究,可以更加科学的制定城镇化发展战略,也可以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本文简要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对城镇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环境问题伴随出现,有日趋严峻的矛盾存在于城镇化建设及当地生态承载力之间;国家在相关会议中明确指出,需要充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遵循绿色、循环及低碳发展理念。

要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对城市产业结构科学优化,转变生产方式,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1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特点1.1 加速转向减速通常情况下,城镇化快速推进、加速及减速时期内城镇化率分别为30-70%、30-50%、50-70%区间;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我国工业化程度的提升,推动了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有着越来越高的城市集群程度,属于快速推进阶段;到了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了50%,在之后的发展中,城镇化建设速度将会逐渐减慢;在未来几年内,我国城镇化依然会有年均0.8-1.0百分点左右的提高幅度,到了2020年,将会达到60%左右区间。

因为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有着差异化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东部及东北将会逐渐减速,而中西部则依然保持加速状态。

1.2 速度型转向质量型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有着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是却没有较高的质量,没有有效协调城镇化建设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城镇化建设,一方面是改造更新现有城市,也就是再城镇化,另一个方面则是农村地区实现城镇化。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推进生态城市建设作者:汤丽丽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29期摘要: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工业化和现代化迅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衡量某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党中央和中央政府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对以往快速城镇化发展道路的休整和纠偏。

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应尤为注意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建设美丽、宜居的生态城市。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生态城市;生态环境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9-0061-02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2012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了今年工作总基调:继续稳中求进。

会议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在今后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应尤为注意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坚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建设美丽、宜居的生态城市。

一、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一)城镇化建设占用耕地,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现时期我国工业化发展迅速,与工业化相伴相随的是城市的快速扩张和农村地区快速发展的城镇化。

城市的扩张建设占用了周边郊区、农村大量空间,占用耕地面积越来越大、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水、林资源,大大加大了环境的压力。

耕地资源和林业资源不断流失的原因主要有:各地区、各部门开发区热是造成了耕地和林地的大量流失。

城市为了迅速发展自己,无限制地外延扩张,无规划、缺少目的性地开发建设,也占用了大量的耕地、林地。

不合理的、与现实情况相脱离的农业结构调整侵占了大量的耕地和林地。

在新农村建设中建房、修路,甚至修造坟墓等等占用了大量可耕作土地。

同时,各类规划中或规划外的交通干线的改建、扩建和新建,也使得大量的土地资源流失。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探析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探析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探析作者:李国君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第6期摘要: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越来越快,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要看重经济的发展,更应该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发展,城镇化的建设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所以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还需要特别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下面对此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9-00-01前言随着传统的城镇化建设步伐推进,生态环境遭受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加上城镇化管理模式落后,资源利用粗放化,不仅对生态环境带来了持续的破坏,同时也影响到城镇化的持续发展[1]。

在这种情况下,建设新型城镇化时,必须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保证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步进行,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必然在新时期下,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对传统城镇化战略的完善升级。

新型城镇化要求一方面不可走高能耗、高排放、高浪费的老路线,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按照其他国家的做法进行,要结合我国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当地实际的城镇化。

强调,集约型、可持续发展型、和谐行、人本型城镇化,而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基础,所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是相互促进、相互耦合的,从理论上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是相互对立的,在城镇化建设中,会加大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改变,破坏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和谐;而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必然反对城镇化的建设、土地占用、树木砍伐、水资源破坏,在传统的城镇化建设中,正是因为这样,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2]。

从实际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应该是相互促进的,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方向。

生态环境恶化对城镇化建设有极大的束缚效应,生态环境恶化后,人口居住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居住舒适度显著降低,对人口居住造成排斥,阻碍了城镇化的建设;同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会降低当地投资环境的市场竞争能力,造成了对产业投资的排斥,减缓了城镇化建设速度。

新时期推进城乡规划改革创新的若干思考 郑丽果

新时期推进城乡规划改革创新的若干思考 郑丽果

新时期推进城乡规划改革创新的若干思考郑丽果摘要:新时期,在我国城乡规划建设政策的提出下,人们越来越向往与憧憬美好的城乡生活。

所以,基于我国特殊社会主义发展,研究城乡规划改革能够有效推动整个城乡的改革创新,强化建设城乡,不但可以实现农民生活水准的提升,并且也有助于城乡的发展,并且也能够为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提供助力。

所以,我们在城乡规划中思考了城乡规划的改革创新方法,以期在规划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结合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地区进行城乡规划,为我国城乡的改革创新提供助力。

文章详细分析了城乡规划中需要坚持的原则,并提出了新时期改革创新城乡规划的思考,旨在可以为相关同行业人士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改革创新;城乡规划;新时期;推进前言:就城市中的各种工程建设进行综合安排与合理布局而言,城乡规划起到的效果十分关键。

城乡规划工作受影响于文化、经济、政治和历史等,为了使城乡规划工作合理的开展,需要重视并准确全面把握目前发展情况,积极制定出适合现阶段的城乡发展规律的城乡规划。

对于我国城乡居民而言,城乡规划建设会对他们的生活质量、格局以及环境起到直接影响,在新时期应该采用正确的政绩观对城乡规划工作重新审视,可以对时代的发展需要尽快的适应。

就开展城乡规划的人员而言,需要根据新时期的状况深刻思考,对规划城乡的新途径积极探索。

1新时期改革城乡规划工作的重要性1.1关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后,经过了的贫困、温饱与总体小康阶段。

伴随我国进一步的社会经济发展,人们逐渐提高了生活水平。

我国在此状况下,逐渐加快了城市化发展进程。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具有不同的城乡规划方法与监管内容要求等。

因而有必要在经济社会明确发展阶段,对城乡规划进行不断改革。

1.2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城乡规划一定会受影响于社会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不同会对城乡规划的编著与管理起到各种程度的影响。

对于进行城乡规划的相关人员需要对城乡规划与经济体制间的关系深入分析与研究,而且将改革的具体措施与方向有效明确,进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开展更加合适的城乡规划,继而在在各个领域将城乡规划的衔接工作做好。

中 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

中 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中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在当今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

然而,在这一进程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关键挑战。

新型城镇化带来了人口的大规模迁移和聚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

这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大量的土地被开发,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导致空气质量下降、水资源短缺和土壤污染等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对于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健康生活的基础,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一个生态优美、环境宜人的城市,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相反,如果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将面临诸多问题,如疾病传播、自然灾害频发等,不仅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还会阻碍城镇化的进程。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

这意味着在规划和建设城市时,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合理布局产业和功能分区。

要优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同时,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如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加强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

这包括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建设公园、湿地等生态景观,提高城市的生态涵养能力。

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改善空气质量。

城市的水系治理也不容忽视,要保障河流、湖泊的生态流量,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此外,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监管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政府应制定严格的环保标准和法律法规,加强对企业和项目的环境评估和监管,对违法排污等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同时,要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保护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保护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保护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成为各国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而在城镇化的背后,我们也必须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保护并非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而是应该相辅相成的发展路径。

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新型城镇化如何与生态保护实现有效结合。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城镇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城镇化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工厂排放、交通拥堵等问题给当地生态带来了压力,山川被开发,水源被污染,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往往在不经意间侵蚀了自然资源,加剧了环境恶化,这种现象急需得到引起重视。

新型城镇化理念的提出为了解决城镇化带来的生态问题,新型城镇化理念逐渐被提出并广泛接受。

新型城镇化不再简单强调城市扩张和规模增长,更加注重城市的品质、生态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绿色建筑、生态园林、绿色交通等措施,新型城镇化试图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平衡,让城市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空间。

生态保护在城镇化中的重要性生态保护在城镇化进程中显得格外重要。

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城市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建设生态园林、保护水源地、开展生态修复等举措,可以减缓城市化带来的环境压力,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生态保护不仅是对自然的责任,也是为了我们自身和后代子孙的福祉着想。

新型城镇化实现生态保护的途径新型城镇化实现生态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政府的有力支持。

在城镇化规划中,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在城市建设中,应加大绿化力度,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在市民生活中,要提倡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减少环境污染。

只有通过合力的努力,新型城镇化与生态保护才能真正达到共赢的局面。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保护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发展模式。

城市化不应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应以生态保护为前提。

只有在新型城镇化理念的指引下,我们才能在城市化的道路上实现经济繁荣、人民幸福以及自然和谐共生。

探究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探究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探究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发表时间:2018-08-13T15:31:39.54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1期作者:罗嘉亮[导读] 摘要: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我国城镇化已经从速度型逐步向质量型转变。

广州市净水有限公司 510000摘要: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我国城镇化已经从速度型逐步向质量型转变。

由于城镇化建设对土地以及生态的破坏等问题逐步显现出来。

新型城镇必然是要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新型的城镇化建设中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城镇建设的生态化,是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方式。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引言城镇化建设现代化中国的必然趋势,因此顺应我国时代的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要不断提升,同时还要加强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随着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城镇化建设水平已经逐步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较为严重,所以我国政府提出要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同时深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作为,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

1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1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首先,城镇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人口城镇化的提高增强了生态环境的压力,人口密度越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也就越大,人口城镇化提升了人们的消费水平,进而促进了消费结构的转变,人们对环境的索取力度也不断增加。

成正华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胁迫性,企业大量占用资源,大规模促进经济发展,从而有更多的垃圾排放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压力。

城镇交通的扩张对生态环境也产生了空间压力,尾气大量排放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其次,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约束,生态环境恶化降低了人们的居住环境舒适度,排斥居住人口,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

生态环境的恶化境地了经济环境中的竞争力,也对企业资本的投入产生了限制性,造成了资本外流现象的发生。

新常态下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走向生态优化的思考

新常态下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走向生态优化的思考

新常态下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走向生态优化的思考
张静丽
【期刊名称】《甘肃农业》
【年(卷),期】2017(0)8
【摘要】城镇化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载体,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条主线.在新常态背景下,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城镇化释放最大"红利",对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甘肃省在转型跨越中至关重要.文章从生态文明的人本意义出发,通过梳理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困境与机遇,对运用主体功能区、绿色基础设计规划、绿色产业培育推动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从消极补偿的生态平衡走向绿色创新的生态优化展开讨论.
【总页数】4页(P46-49)
【作者】张静丽
【作者单位】中共平凉市委党校,甘肃平凉 74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F205
【相关文献】
1.新常态下推进临沂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2.经济新常态下郑州产业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3.新常态下邮储银行支持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4.新常态下甘肃省生态体育旅游经济发展潜力及对策研究
5.新常态下甘肃省生态体育旅游经济发展动力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化发展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思考

城市化发展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思考

城市化发展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思考
李丽婵
【期刊名称】《资源节约与环保》
【年(卷),期】2013(000)007
【摘要】城市化建设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伴随而来的环境保护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如何正确认识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环境日益恶化问题,采取正确的对策和措施意义重大,必须科学对得城市化发展对环境保护问题,促进城市化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总页数】1页(P191)
【作者】李丽婵
【作者单位】深圳市环境监察支队广东深圳5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对我国城市化道路与发展方针问题的思考:兼论浙江城市化道路的几个问题
2.城市化发展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3.农村城市化问题探讨--湖北省石首市城市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4.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思考
5.新疆城市化发展与三农问题的思考——以昌吉市城市化发展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郑丽果
发表时间:2019-11-25T14:20:20.82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4期作者:郑丽果
[导读] 摘要:城镇发展与生态文明需要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实现我们城镇建设的可持续性。

河北工程大学河北邯郸 056000
摘要:城镇发展与生态文明需要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实现我们城镇建设的可持续性。

本文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同生态环境保护开展深入研究,首先分析城镇化、生态环境二者的交互耦合关系,以及当前环境保护对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义,随后分析了当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进一步实现城镇化、生态环境平衡发展的局势。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
前言: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深水区。

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突出问题,即: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

习总书记在近几年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为我们在进行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破解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提出了重要论断依据,即:我们在进行城镇化建设的同时,需要进一步拓展生态保护的意义,需要量发展与环境进行统一,构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思路。

1.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关系
1.1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城镇化会促使人口密度增加,生态环境压力也就随之上升。

二是城镇化会提高消费水平,社会人群向生态环境的索取力度就会不断增加,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脆弱。

三是城镇化建设中,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数量增多,就会消耗大量能源与资源,并在生产经营期间排放大量的污染气体、固体、液体,加剧生态污染。

1.2生态环境恶化对城镇化的约束效应
城镇化会使生态环境的恶化程度不断上升,降低周边城镇居住环境舒适程度,排斥居住人口,进而对城镇化发展产生阻碍,同时,投资环境的竞争力也在不断的下降,对企业资本投入加以排斥,进一步造成本地资本流失,减缓城镇化的发展速度。

此外,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将生态环境的支撑力拉低,例如城镇的用水等等,并提高灾害事件的发生几率,对城镇化的发展造成极大的阻隔,如果想改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就需要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以及社会企业,加大对环保的人力投入、财力投入,这就又使得城镇化步伐变得缓慢。

2.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意义
2.1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
由于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人民在实现高密度居住、学习、工作的同时,他们对自己生存的环境存在一定的要求,即:空气质量是否符合人居环境要求,水资源是否达到人类饮用标准,农产品等食材中的有害物质是否超过国家标准等,人们不断提升对生态环境的要求。

这种意愿也将成为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理念。

2.2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城镇化发展需要可持续,在保证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绿水青山对于新型城镇化发展也十分重要。

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的经济增长需要具有可持续性。

这种可持续发展内核动力建立在环境综合治理的前提之下。

环境优化之后,新型城镇化发展才能长期持久。

2.3城镇吸引人才的要求
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提升,尤其是高素质人才对于生存环境的要求也是很高的。

他们在选择今后的生活、工作的城市的时候,对于该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有着一定的认识。

一个环境优美,园林化的城市,宜居指数较高可以有效吸引外来的高素质人才。

3.当前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
3.1城镇绿地不足
城镇化建设会让人口密度持续增加,绿地缺失已经是十分严重的问题,人、植物的生物不良比值始终不断下降,绿地不仅是生态系统初级生产证,更是生态平衡的调控重要措施,但是因为城镇化过多的关注经济发展,不断扩大土地的利用面积,过分追求GDP,就造成对绿地保护的忽视,城镇绿地面积正在不断下降。

3.2城镇供水紧张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土地的利用性质遭到改变,道路、下水管网的建设工作,造成了下垫面不透水面积不断增大,直接将雨洪径流的形成条件改变,同时随着城镇人口不断增加,水源需求量日益升高,污水的排放量也增加,长期对地下水位的汲取,造成水位严重下降,很多原本几米就可出水的地表,现在都需要几百米以上的打井才能出水,加上工业生产对水域的不断污染,生活用水供应已经进入了危机的阶段。

3.3噪音污染增加
城镇化的交通扩充,加上城镇化背景下经济快速发展,道路逐渐拥堵、大量的车辆造成交通噪音,同时工业生产中,大量的机械设备会产生工业噪声,建筑施工现场的机械,在生产阶段也会产生严重的建筑噪声,商业区域、人口高度集中区域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生活噪声,据有关数据表明,全国城镇人口中,超过60%都生活在噪音污染中,噪音污染不但对人体上的神经、心血管系统造成危害,还会引发失眠、心跳、记忆力减退、心律不齐的症状,并严重危害人群心理健康。

4.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4.1注重绿化规划
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需要重视、加强城镇中、城镇周边的绿化规划,在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对环境的绿化也要跟上步伐,加强草坪的种植以及绿色植被的种植,同时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环保部门应合理的选取植物种类,尽量选择当地植物进行栽种,进一步与扩大绿化面积的同时,确保绿化地带的生存能力。

此外,政府部门需要抬高土地占用的门槛,针对土地面积制定相关政策,不得无故破坏、滥用土地资源,同时也可以鼓励房地产开发商进行自主绿化,例如可制定只要植草种树,在土地资源价格方面便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鼓励更多企业、房地产开发商投入到绿化建设中。

4.2合理利用水资源
在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国,相关部门或政府,首先要加强节约水资源政策的宣传,杜绝水资源的浪费,同时政府可给予城镇中工业企
业人力资源的资助,聘请业内专家对企业生产做出指导,在企业生产中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减少水资源浪费。

于此同时,政府需要推动化工、工业等排放污染物的企业积极引入污水处理设施,并严格检查排放的水质是否达到国家级排放标准,一旦发现污染物或是COD未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严格对企业处以警告或是罚款,进而从整体上降低水资源的污染,并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

4.3注重噪音控制
针对噪音污染问题,相关政府必须加强城镇化建设的管理力度,针对不同的噪音源,制定不用的规定和制度,例如工地建筑噪音,就需要严格要求在夜间进料、施工期间,设置专人指挥,禁止车辆鸣笛,夜间10点以后禁止使用大型施工机械,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教育。

对于交通噪音,应该要求道路桥梁施工企业在施工阶段,修建隔音墙或是隔音体,同时在靠近居民区的地段,交通管理部门应该设置严禁鸣笛的标牌,对违反者予以处罚,同时加强城镇区域植树面积,例如在公路的两侧修建隔音树林,降低噪音的水平,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舒适度与生活质量,使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

结束语:
本次研究,围绕城镇绿地不足、城镇供水紧张、噪声污染增加三个维度分析了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生态问题,若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起到带头作用,注重绿化规划,合理利用水资源并减少水资源的污染,通过交通管制、施工管制和公路修建隔音墙、植树的效果加强对噪声污染的控制,重新构造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平衡局势。

参考文献:
[1]荣宏庆.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J].现代经济探讨,2013(8):5-9.
[2]陈艳,赵玉寒.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J].居业,2016(3):118.
[3]王俊.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及其生态环境的保护[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9):196-197.
[4]郭婷.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生态伦理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2015.
[5]方创琳.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修正及规律性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7(4).
[6]陆博.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
[7]姜爱林.论城镇化的基本含义及其特征[J].大理学院学报,2003,6(1):133-1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