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平均分”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平均分”教案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物体的活动,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爱好,并逐步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均分

1. 猴妈妈要把6个桃分给2只小猴,你猜猴妈妈会如何样分?学生可能会有以下的回答:

(1)一只小猴分1个,另一只小猴分5个;

(2)一只小猴分2个,另一只小猴分4个;

(3)每只小猴分3个。

2. 依照学生的回答,引导:这几种分法你认为哪种最公平?什么缘故?

3. 小结:每只小猴都分3个,也能够说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板书:同样多、平均分)

[说明:通过富有乐趣的素材,让学生在推测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意义。]

二、说一说,下面哪幅图表示平均分

1. 出示两幅图:第一幅图9颗草莓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3颗;第二幅图10颗草莓放在2个盘子里,一盘放6颗,另一盘放4颗。

2. 提问:第一幅图什么缘故表示平均分?这是把几颗草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颗?

3. 第二幅图什么缘故不是平均分?如何样改变能够使它变成平均分?

[说明:为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辨析中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意义。]

三、动手操作,丰富对平均分的认识

1. 课件出示小兔搬萝卜的画面。

小兔提出问题:我能够把8个萝卜平均分几次搬呢?

(1)说一说:平均分几次搬是什么意思?

(2)同桌合作,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汇报:你们小组是如何样分的?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如下方法:

①每次2个,搬4次。

②每次1个,搬8次。

③每次4个,搬2次。

(4)教师依照学生汇报情形整理并板书:

师:同学们真聪慧!想到了这么多不同的搬法。请大伙儿说一说,第一种方法是把8个萝卜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几个?第二种、第三种方法呢?

[说明:通过动手操作与汇报,加深对平均分的明白得,使学生通过操作、观看、摸索,体会到尽管分法不同,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确实是平均分。]

四、巩固练习,加深对平均分的明白得

1. 按要求分小棒。

(1)每2根分一份,12根小棒能够分成()份。

学生分小组操作后,组织交流。

(2)每3根分一份,12根小棒能够分成()份。每4根分一份,12根小棒能够分成()份。

学生分小组操作后,要求说说这几次分小棒的操作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

(3)启发:像刚才如此,还能够每几根分一份?把12根小棒分成几份?

2. 先圈一圈,使每份同样多,再说一说,把多少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

(1)出示10个苹果图(每组1张),要求:把10个苹果,每()个一份,分成了()份。

(2)出示15个青椒图(每组1张),要求:15个青椒,每()个一份,分成了()份。

3. 归纳总结。

观看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打算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明白得的观看内容。随机观看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味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小孩一边观看,一边提问,爱好专门浓。我提供的观看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亮,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看,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看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关心幼儿学习正确的观看方法,即按顺序观看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点重点观看,观看与说话相结合,在观看中积存词汇,明白得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看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模样的,有的小孩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小孩说“乌云跑得飞速。”我加以确信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确实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如何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看,让幼儿把握“倾盆大雨”那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看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如此抓住特点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看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体会联系起来,在进展想象力中进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大夫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看对象。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专门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因此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样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现在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说说这节课你明白些什么?学会了什么?对自己今天的表现中意吗?

[说明:通过不同形式的差不多题与提高题的练习,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平均分的明白得。]

观看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打算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明白得的观看内容。随机观看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味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小孩一边观看,一边提问,爱好专门浓。我提供的观看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亮,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看,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看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关心幼儿学习正确的观看方法,即按顺序观看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点重点观看,观看与说话相结合,在观看中积存词汇,明白得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看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模样的,有的小孩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小孩说“乌云跑得飞速。”我加以确信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确实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如何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看,让幼儿把握“倾盆大雨”那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看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如此抓住特点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看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体会联系起来,在进展想象力中进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大夫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看对象。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认识平均分》教案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方法,为认识除法积累较丰富的感性经验。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 学情分析: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的广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初步的利用平均分的原理进行分配,所以在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 教学重点:感知平均分的含义及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分法和结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师生分别准备圆片、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引入:小朋友,你们喜欢孙悟空吗?一天,孙悟空带了6个桃回花果山,小猴子们最喜欢吃桃了,都围了过来。孙悟空说:“且慢!要想吃桃,先要学会分桃。孩子们,你们说说,要把这6个桃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听了孙悟空的话,小猴们急得抓耳挠腮,想不出办法了。小朋友们,我们来帮帮小猴的忙,好吗?请大家拿出6个圆片,代表6个桃,自己动手分成两堆,再说说是怎样分的?(师巡视,相机让分法不同的小朋友上黑板分) 交流:你是怎样分的?

观察:真厉害,分成2堆,大家想出了3种不同的分法。这些分法公平吗?你能把这3种分法分成两类吗? 交流:这3种分法分成了怎样的两类?为什么这样分? 指出:按每份个数相同和不同,把这3种分法分成了两类,其中分成3个和3个是每份个数同样多。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板贴) 追问:怎样的分法叫作平均分?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摆,不仅帮小猴解决了问题,还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 (2)加深认识。引导:这6个桃还可以怎样平均分呢?你想平均分成几份就分成几份,请用圆片摆出你的分法。交流:你是怎样平均分的? 追问:为什么这两种分法也是平均分?强调:把一些物体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2.做“想想做做”第1题。请看,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就在它下面打“√”。交流,说说理由。说明: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二、动手操作,认识“平均分” 1.教学例2。谈话:孙悟空看我们认识了“平均分”,直夸大家聪明。它一高兴,轻轻一变,变出了8个桃。它说:8个桃,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呢?小朋友想一想,让你来分一分,你觉得怎样分这8个桃,就能看到分给几个小朋友了呢?要求:请小朋友拿出8个圆片,动手分一分,看看能分给几个小朋友?交流:你是怎样分的?请大家跟着电脑老师一起分一分。让学生把填充的话齐读一遍。追问:这样分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回顾:回想一下,刚才的平均分是怎样分的?指出:刚才的平均分是按每2个一份地分,结果分成了4份。 2.教学“试一试” 小朋友们帮助

二年级数学教案 认识平均分-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分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认识除法首先要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几个几”,并且低年级学生对新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望,每位学生也都有一些动手操作的经验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平均分的问题,这些都为学习平均分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教学措施】通过具体的情景图片来帮助学生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有趣的故事和动画效果 还有老师的动手操作分一分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 【教学方法】因为这节课的特殊性,我采用的是情景教学法和讲练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同学们,大家好!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猴妈妈摘了4个红红的大桃子,回到家后,给弟弟分了1个桃子,给哥哥分了3个桃子。 弟弟很生气,哭着说:“妈妈你偏心,这样分不公平”。 于是妈妈从哥哥那拿了一个桃子分给了弟弟。 这时候弟弟开心的说道:“太好了这样就是平均分,这样分就公平了。”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将学生带入思考中,什么是平均分也了解到平均分的方法是最公平的,猴弟弟和猴哥哥分别有2个桃子,给学生初次留下平均分的印象。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平均分吗跟着老师一起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吧,《认识平均分》。 动物园里在聚会,来了许多的小动物,有松鼠、小鸡、小兔子和猫咪,在这些小动物的背后都有一道数学题,只有做对的人才能和他们成为朋友。你准备好了吗 【设计意图】借助导入的故事,顺其自然的衔接到本课内容,认识平均分。用学生喜欢帮助小动物的爱心,慢慢灌输平均分的知识。 (二)实际操作,理解平均分 (1)认识平均分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平均分(一)》精品教案

《认识平均分(一)》精品教案 教学内容 认识平均分(一)。(教材第42、第4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 使学生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3. 培养学生善于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重点难点 体验平均分。 体验平均分。 教具学具 课件、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能帮老师把这6个桃子分成两堆吗?先用圆片分一分,再和同学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分法有: ·一堆1个,另一堆5个。 ·一堆2个,另一堆4个。 ·两堆都是3个。 师: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今天咱们就一起学习“平均分”,有兴趣吗? 【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的游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平均分”的兴趣】 自主探究 1. 教学例1。 师:这6个桃子还可以怎样平均分? 生1:还可以平均分成3份,每份2个。 生2:也可以平均分成6份,每份1个。 师:是啊,这两个同学说得都对,只要每份的数量相同,我们就说是平均分。 2. 教学例2。 师:能帮助老师按要求分这8个桃子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2。 师:题中要求我们每个小朋友分2个,大家先在图中分一分,再和同学交流吧! 生:因为要求每个小朋友分2个桃子,所以在分的时候,我把每2个桃子圈一份,表示分给1个小朋友,一共圈出4份,所以就可以分给4个小朋友。 师:说得真好!我们可以摆圆片帮助分一分,还可以画图圈一圈来帮助我们完成分一分的任务,今后解决问题时,可以借助这两种方法哦。 3. 教学“试一试”。 师: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自己分分看。 生:先数出12根小棒,每2根放一起,这样就可以分成6份。 师:如果是每3根一份,每4根一份呢?先分一分,再说一说。 学生尝试自己分一分,然后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实物的过程中,体验“平均分”。经历由实物分法抽象出画图表示分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总结提升 师: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是“平均分”了吗?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平均分现象,收集后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认识平均分(一) 平均分:分得同样多 教学反思 1. 创设了“分桃子”的问题情境,通过小数目“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体验平均分的意义。平均分的图形表征是对平均分具体操作过程的概括,有助于形成表象,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 2. 平均分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不必作为固定名词,也不必用固定的语言给它下定义,可以用“分的同样多”“分得一样多”来理解它或替换它。教学时强调人人操作,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平均分的意义。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每只小松鼠分到( )个松果。

新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平均分教案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7~9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二的第1~4小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掌握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图片若干、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情境导入,教学例1。 (1)、二(一)班的同学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他们准备了很多丰富的食物。老师要把6个糖果分给3个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可以怎样分呢?请你动手帮他们分一分。 (2)、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 (3)、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分法一:1 1 4 分法二:1 2 3 分法三:2 2 2 2、观察、对比分的结果,初步认识平均分。 (1)、请学生观察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的同学把每一份分得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同学们取的名称都很好,在数学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就叫作平均分。(板书课题)像刚才的分法三我们可以说把6个糖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2个是一份。 (2)、同学们再说说上面的分法中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同学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吗? (4)、学生交流、汇报 4、及时练习,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1)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的第1小题。 学生独立判断,交流时说说为什么是平均分或为什么不是平均分? (2)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的第2小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并采用多种形式用自己的话说说图的意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会描述平均分的结果。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学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分一分。 (1)、讨论平均分的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分法一:可以1个1个地分,即1次1个一次放到6个盘子里,直到分完。 分法二:可以每盘先放2个,再每盘放1个,直到把橘子分完。 分法三:可以3个3个地分,即每盘放3个,1次把橘子分完。 操作结果: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 3 )个。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5)教师小结。 把一些物品案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直到分完,几个几个地分比较快。 2、找一找。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平均分”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平均分”教案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物体的活动,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爱好,并逐步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均分 1. 猴妈妈要把6个桃分给2只小猴,你猜猴妈妈会如何样分?学生可能会有以下的回答: (1)一只小猴分1个,另一只小猴分5个; (2)一只小猴分2个,另一只小猴分4个; (3)每只小猴分3个。 2. 依照学生的回答,引导:这几种分法你认为哪种最公平?什么缘故? 3. 小结:每只小猴都分3个,也能够说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板书:同样多、平均分) [说明:通过富有乐趣的素材,让学生在推测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意义。] 二、说一说,下面哪幅图表示平均分 1. 出示两幅图:第一幅图9颗草莓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3颗;第二幅图10颗草莓放在2个盘子里,一盘放6颗,另一盘放4颗。 2. 提问:第一幅图什么缘故表示平均分?这是把几颗草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颗? 3. 第二幅图什么缘故不是平均分?如何样改变能够使它变成平均分? [说明:为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辨析中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意义。]

三、动手操作,丰富对平均分的认识 1. 课件出示小兔搬萝卜的画面。 小兔提出问题:我能够把8个萝卜平均分几次搬呢? (1)说一说:平均分几次搬是什么意思? (2)同桌合作,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汇报:你们小组是如何样分的?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如下方法: ①每次2个,搬4次。 ②每次1个,搬8次。 ③每次4个,搬2次。 (4)教师依照学生汇报情形整理并板书: 师:同学们真聪慧!想到了这么多不同的搬法。请大伙儿说一说,第一种方法是把8个萝卜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几个?第二种、第三种方法呢? [说明:通过动手操作与汇报,加深对平均分的明白得,使学生通过操作、观看、摸索,体会到尽管分法不同,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确实是平均分。] 四、巩固练习,加深对平均分的明白得 1. 按要求分小棒。 (1)每2根分一份,12根小棒能够分成()份。 学生分小组操作后,组织交流。 (2)每3根分一份,12根小棒能够分成()份。每4根分一份,12根小棒能够分成()份。 学生分小组操作后,要求说说这几次分小棒的操作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 (3)启发:像刚才如此,还能够每几根分一份?把12根小棒分成几份? 2. 先圈一圈,使每份同样多,再说一说,把多少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平均分(一):平均分的含义与每几个一份》教案(集体备课)

《平均分(一):平均分的含义与每几个一份》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物体的活动,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识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小棒、学案、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均分” 1.师:小朋友们,老师想在上课之前向大家介绍两个小朋友,你们想认识一下吗?(ppt展示图片)这是老师家的重要人物看看——老大,还有一个是老二。 师:有一次老师有6根棒棒糖,交给老大,让他和老二分着吃,你们猜猜看他会怎么分?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的回答: (1)老大3根,老二3根。 (2)老大4根,老二2根。老大2根,老二4根。 (3)老大1根,老二5根。老大5根,老二1根。 教师总结并用小棒代替棒棒糖摆一摆: 两个人分,其实就是分成两份,第一种就是一份3根,另一份也是3根。第二种一份2根,另一份4根。第三种一份1根,另一份5根。 师:你觉得哪种分法公平?为什么?(两人一样多) 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平均分么? 师:想一想6根小棒还可以怎样平均分?分给4个人可以么?5个人呢?6个人呢?教师摆一摆,分成6份,每份1根。 2. 总结平均分,让学生读平均分的定义。判断是否是平均分,并让学生说

说原因。(有一份不同就不是平均分) 二、动手操作,丰富对“平均分”的认识 1.师:同学们表现的真棒,老师这儿有礼物奖励给大家,8根棒棒糖,每人分2根,可以分给几个人?知道能分给4人。(齐读8根棒棒糖,每人分2根,可以分给4人)你能用小棒摆一摆么?让学生摆。(除了摆的有空挡表示一份有多少,我们还可以用笔圈一圈,每人分2根就是每2根圈一份,一共圈出4份,可以分给4人)换一种说法还可以说8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成4份。你会说么?(让学生说一说,同桌说。) 师:8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成4份。是平均分么?那老师这儿有12根小棒,请你们分一分,看清要求,每几根一份可以平均分?用小棒摆一摆,并在学习单上圈一圈,分一分,填一填。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根据学生汇报板演摆一摆 师:你现在可以尝试把不同的分法在纸上圈一圈么?让学生动手圈。用展台展示成果,有错误的展给全班看。 师:我们再来仔细观察每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12根小棒,每份分得越来越大,可以分得的份数就越来越少,你能和同桌说说么?6根棒棒糖,来的小朋友越多,每个人就分得越少。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1.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先说说每几个一份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2.拓展题。 草莓分成3份,分别是3、5、7。这样的分法公平么?为什么?怎么分能平均分?(引导学生用小棒画一画再展示) 四、归纳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知道些什么?学会了什么?对自己今天的表现满意吗?

认识平均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认识平均分 一、教学目标 1.经历分物体的活动过程,通过分类、比较,认识“平均分”;学会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分成几份,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并能说明“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2.通过操作经历观察、比较和综合、抽象、概括等活动过程,体验把一些物体“按每份几个分”的过程和结果,形成具体的分法,积累平均分的经验,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3.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活动,体验学习和认识新内容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均分的含义及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难点:理解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分法和结果。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桃子图片,师生分别准备圆片、小棒若干。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平均分” 1.教学例1。 (1)初步认识。 小朋友们知道无锡阳山的特产是什么吗?(水蜜桃) 花果山的小猴们最喜欢吃桃,你看,孙悟空从阳山桃林,摘了6个水蜜桃,带回花果山。小猴子们蜂拥而上,想去吃那诱人的桃子。美猴王说:“且慢!要想吃桃,先要学会分桃。孩子们,你们说说,要把这6个桃分成2堆,可以怎样分?”听了美猴王的话,小猴们急得抓耳挠腮,想不出办法了。小朋友们,我们来帮帮小猴的忙,好吗? 请大家拿出6个圆片,代表6个桃,自己动手分成两堆,分完后,请前后两个小朋友说说是怎样分的。 (学生操作) 交流:谁能上来展示一下你是怎样分的?看谁最勇敢,边分边说分成几个和几个。

其他同学仔细看,看谁看得最认真。xx同学是把6个桃子分成了几个和几个? 谁还有不同的分法?(真会思考) 1—5、2—4、3—3(同学们可真棒!发现了这么多种分法!) 交流:将6个桃子分成两堆,有3种不同的分法。你能按每份个数的情况,把这3种分法分成两类吗?(1—5,2—4为一类,3—3为一类) 为什么这样分类?(1—5,2—4两份个数不是同样多,3—3每份个数同样多) 思考你最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多指名几人说一说) 小结:因为两人分的同样多,这样公平。 揭示平均分:按每份个数相同和不同,把这3种分法分成了两类,其中分成3个和3个是每份个数同样多。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平均分。(板书课题) (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 追问:怎样的分法叫作平均分?(多指名几人说一说,回答后集体说一说) 追问:刚才的平均分是怎样分的? 明确:6个桃,每( 3 )个一份,分成了( 2 )份。(板书) 提问:另外2种方法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因为每份分得不一样多)也就是说平均分必须要求每份分得怎样样?(同样多)在“同样多”的下面画上着重号。(齐读两遍) (2)加深认识。 引导:这6个桃还可以怎样平均分呢?你想平均分成几份就分成几份,用圆片摆出你们的分法。 交流:谁来说说看你是怎样平均分的?已经有小朋友举手了,老师发现咱们班的小朋友特别爱思考。要请坐的最端正,举手姿势最标准的小朋友来说一说。(按交流摆出平均分的不同结果:每份1个、每份2个)谁能用刚才这样的一句话来说一说这种分法?(说的可真清楚) 追问:为什么这两种分法也是平均分? 强调:把一些物体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2.小朋友看“想想做做”第1题,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就在它下面打“√’。

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平均分》示范课教案

认识平均分 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分类知识和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它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分数基础。平均分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本节课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中,形成新的体验,新的感悟,让学生真切感受并理解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存在和作用,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指导应用于生活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7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教学难点: 掌握按要求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乘法口诀。 对口诀。 师:二三 师:四六 写乘法算式。师:三六十八。按规律填数。生:得六。 生:二十四。 生:3×6=18,6×3=18。生: 一、任意分 2/ 7

3/ 7

4/ 7

份。 1.请大家来判断一下,这里哪些情况是平均分,如果是的 打勾,不是的打叉。 2.分苹果。 5/ 7

(1)每3个装一袋,可以装()袋。 (2)每6个装一袋,可以装()袋。 (3)平均分给6个人,每人分()个。 3.你把下面这些皮球放进柜子里,每层放得一样多。生1:每3个装一袋,可以装4袋。 生2:每6个装一袋,可以装2袋。 生3:平均分给6个人,每人分2个。 生: 生: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两种分 按规律设计数字环。 6/ 7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分教案冀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分教案冀教版 第一课时认识平均分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平均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喜欢的操作活动中,通过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等形式,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一份是多少。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并主动与他人交流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经历从“任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学设备: 小松鼠摘松果的课件,小棒,花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师:同学们,你们采过松果吗?我们的小伙伴松鼠XXX 和XXX一起去山上采松果,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课件)伴着优美的音乐,两只小松鼠在快乐的采着松果。最后,他们

采了10个松果。小松鼠说:“我们两个分,可能有几种结果呢?”小松鼠发愁了。 二、探究与体验 1.任意分。 两只小松鼠要分10个松果,每只小松鼠可能得到几个松果呢?你们赶快帮帮小松鼠,好吗? 生先本人思考,再将本人的想法说给小组同学听。不会的可用学具试着分一下。 全班交流。 可能:一只分1个,另外一只分9个。 一只分2个,另一只分8个。 一只分3个,另外一只分7个。 一只分4个,另一只分6个。 一只分5个,另一只也分5个。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平均分。 你们很聪明,有这么多种分的结果。那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在这几种分法中,有一种比力特别,你们发现了吗? 生说本人的发现。并说出为甚么不一样。(5和5这类分法和其他的不一样。因为它俩分的一样多。

师:如果有12个松果,3只松鼠分得一样多,到底怎样分呢?你们每人都有学具,实践分一分,并且要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拿学具在桌上分,分完后和小组说一说本人分的进程及结果。 (1)先每只松鼠1个,再每只松鼠1个,就这样分下去,直到分完。 (2)先每只松鼠2个,再每只松鼠2个,正好每只分4个。……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很多种分法,但不论怎样分,最后的结果都是每只松鼠分得一样多的松果,都是4个。 教师得出结论:像这样把一堆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就是“平均分”。 板书:均匀分 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还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等,直到分完。但必须每份同样多。 我们还可以如许说:把12个松果均匀分给3只小松鼠,每只小松鼠得4个松果。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进修了“均匀分”,“均匀分”时要注意每份要分的一样多。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2、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关键词: 同样多平均分 教具学具: 演示教具:12个乒乓球、15枝铅笔、10个纸盒,课件。 学生学具:每小组10个小纸盒、15个乒乓球、20支铅笔。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小朋友,春天就要到了,你们喜欢什么活动?(春游)二(1)班的小朋友已经为明天的春游准备了许多好吃的,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食品?(出示课件图片) 2、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 3、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二(1)班的小朋友在分苹果时,每份都同样多。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4、你们猜猜看,为什么每份要分同样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诱发对“平均分”的关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习例1,引入平均分 师:二(1)班的小朋友还有些食品没分好,咱们帮帮他们好吗?要求: (1)请各组同学利用20枝铅笔代替火腿肠,帮二(1)班的小朋友分火腿肠。 (2)要像他们分苹果一样每份分同样多。 A、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 B、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C 、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 (3)小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的含义 (1)作业P13 的“做一做” A 、读题,理解题意。指名说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把10个面包分成5份,每份的面包块数同样多)在“平均分”下注明每份同样多。 B 、动手操作:用10个小纸盒代替面包,动手分一分。 C 、同桌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把10个面包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2个面包。 (2)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能像这样,用“平均分”把刚才分食品时的每一种分法说一说吗?(指名说) 3、学习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1)小组先讨论分法,再动手分一分,要求用15个乒乓球代替橘子。 (2)展示汇报分的过程。

二年级数学《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2-43页例1、例2、“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方法,为认识除法积累较丰富的感性经验。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感知平均分的含义及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分法和结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师生分别准备圆片、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1.教学例1。 引入:小朋友,你们喜欢孙悟空吗?一天,孙悟空带了6个桃回花果山,小猴子们最喜欢吃桃了,都围了过来。孙悟空说:“且慢!要想吃桃,先要学会分桃。孩子们,你们说说,要把这6个桃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听了孙悟空的话,小猴们急得抓耳挠腮,想不出办法了。小朋友们,我们来帮帮小猴的忙,好吗?请大家拿出6个圆片,代表6个桃,自己动手分成两堆,再说说是怎样分的?(师巡视,相机让分法不同的小朋友上黑板分) 交流:你是怎样分的? 观察:真厉害,分成2堆,大家想出了3种不同的分法。这些分法公平吗?你能把这3种分法分成两类吗? 交流:这3种分法分成了怎样的两类?为什么这样分?

指出:按每份个数相同和不同,把这3种分法分成了两类,其中分成3个和3个是每份个数同样多。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板贴) 追问:怎样的分法叫作平均分? 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摆,不仅帮小猴解决了问题,还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 (2)加深认识。 引导:这6个桃还可以怎样平均分呢?你想平均分成几份就分成几份,请用圆片摆出你的分法。 交流:你是怎样平均分的? 追问:为什么这两种分法也是平均分? 强调:把一些物体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2.做“想想做做”第1题。 请看,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就在它下面打“√”。请打开数学书43页,“想想做做”第1题。 交流,说说理由。 说明: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二、动手操作,认识“平均分” 1.教学例2。 谈话:孙悟空看我们认识了“平均分”,直夸大家聪明。它一高兴,轻轻一变,变出了8个桃。它说:8个桃,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呢? 小朋友想一想,让你来分一分,你觉得怎样分这8个桃,就能看到分给几个小朋友了呢? 要求:请小朋友拿出8个圆片,动手分一分,看看能分给几个小朋友? 交流:你是怎样分的?请大家跟着电脑老师一起分一分。 让学生把填充的话齐读一遍。 追问:这样分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回顾:回想一下,刚才的平均分是怎样分的?

常州某学校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分》教案(区级公开课)

《认识平均分》区级公开课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42页到43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在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分得同样多”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在平均分的过程中,能用图(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平均分相关的简单问题。 3.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在用平均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体验平均分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课件、圆片、小棒。 (一)童话故事导入,引出平均分。 (1)猴王想把摘下来的桃子分成两堆,你猜他会怎样分呢?我们用圆片代替桃,试着去分一分。 (2)问:如果把三种分法分分类,哪种分法最公平呢?为什么呢? 这种分法比较特殊,在数学上我们叫“平均分”。它有什么特殊? 生:因为这种分法每人分到的一样多。 师:你真是个敏锐的孩子!非常正确!(指着第一种、第二种分法)那这两种是平均分吗? 生:不是。因为只有两个人分的不一样。 师:说得真好!那么到底什么是平均分? 生: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师归纳并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课题:认识平均分 (二)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平均分。 (1)问:猴王的这六个桃子还可以怎样平均分呢? (2)动手用圆片代替这6个桃子试着去分一分。

(3)展示平均分的方法 问:从这些分法中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真会思考问题,真了不起! 师:刚才我们用了每份分2个,每份分1个这样不同的分法,这几种分法是不是都“平均分"? 生:是,因为每份分得同样多。 师小结:虽然分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同学们把6个桃子每份分得同样多,这就是平均分。 练习:判断是不是平均分(想想做做第1题) (三)在游戏中,感知平均分。 1.猴王今天看到大家学知识学得这么好,可高兴啦,想请一些小朋友到他家去做客,他想了想,每人要分两个桃子,于是便摘了8个桃子,猜猜他请了几个客人? 2.请一位同学上来当猴王,猴王去请自己的客人,并进行分桃。 3.把(8)个桃,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4)个人。 像这样把8个桃分完的过程也是平均分,你能把平均分的过程像这样分三部分把它说出来吗? 4.你能把平均分的过程在图上圈出来吗? 请大家试着圈一圈,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圈? (四)在分果冻条中,学以致用。 猴王拿出好吃的果冻条招待小朋友, 12根果冻条,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份。 师:先想一想,也可以拿小棒分一分,把想到的答案填在作业单上…… 作业单:

(教案)第四单元 认识平均分(三)-二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案)第四单元认识平均分(三)-二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平均分的概念。 2. 学生能够正确计算平均分。 3. 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 2. 学习平均数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平均数。 3. 实践应用: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 1. 教师引入:请学生回想一下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即如何将一 系列数值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方式排列。 2. 讲解平均数: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教师 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讲解。 首先,教师需要给学生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班级里面有5个 同学,分别考了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科目的成绩,具体成绩如下:同学A:语文70分,数学80分,英语90分, 同学B:语文80分,数学70分,英语80分, 同学C:语文90分,数学80分,英语70分, 同学D:语文75分,数学65分,英语80分,

同学E:语文85分,数学75分,英语90分。 现在,我们要计算出这5个同学的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科目 的平均分数。基本的计算方式是,把这5个同学每门课的成绩相加,得到总成绩,然后再除以5,就可以得到平均分了。 3. 练习计算平均数:让学生自己做出一些类似的练习题目,以 巩固所学知识。 例子1:在一次小测验中,一组学生的得分如下:80,90,65,85,70。请计算他们的平均分。 例子2:小明的语文成绩是80、数学成绩是90,英语成绩是85,则他三门科目的平均分数是多少? 4. 实践应用:让学生自己找出一些实际生活中应用平均分概念 的例子,并让他们分享给整个班级。 例如:在一次交通安全日的活动中,每个同学都要统计自己在 路上看到了多少违章行为,然后把所有同学的数字相加起来,再除 以班级总人数,得出平均数字。例如,如果有30个同学,他们共看 到了247个违章行为,那么平均每个同学看到(247÷30=)8.23次 违章行为。 5.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并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讲解平均分的概念,并帮助学生正确计算平均分。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概念,并灵活应用此概念。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练习、实践应用等,旨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手段:

4-1认识平均分(教案)数学二年级上册苏教版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第42—43页的例1、例2、试一试及想想做做的1—3题。 (二)教材分析: 《认识平均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虽处于初级阶段,但基本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学生对“几个几”的已有认识是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直接基础。学生比较活跃,喜欢动手操作,通过具体操作活动能正确认识平均分。 【设计思路】: 认识平均分是学生理解除法的必要过程,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平均分的形成过程。首先,要参与理解“平均分”,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不同结果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其次,参与理解平均分的分法,通过不同分法,思考分得过程。最后,参与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形成由同样多到平均分,最后真正理解平均分。 【教法】:谈话法、情景体验法、迁移法 【学法】:操作观察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物体的活动,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按照每几个一份的要求,正确分物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分一分,摆一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作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分一分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在观察、比较、实践中初步理解平均分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小棒、圆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磁性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字,“分”(板书)读作什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分东西,比如:分本子,分小组等等。其实在这个“分”字里还藏着很多奇妙的数学知识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2、教学例1 (1)师:瞧,小猴采了6个桃子想把它们分成2堆,可以怎样分?请同学们轻轻地从学具盒中拿出6个圆片代替桃子,自己试着分分看。分好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教师巡视,看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2)学生汇报,指名板演。 A、○○○○○○ B、○○○○○○ C、○○○○○○ (3)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平均分”

(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分(三)》教案精品

认识平均分(三)。(教材第46、第47页的内容) 1. 通过对较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和合理性。 2. 体验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体验。 3. 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学会较大数的平均分。 体验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体验。 小棒。

师:以前“分一分”的活动都是数目比较小的,而且已经规定是平均分成几份,或者是每几个一份,按照要求分的。今天我们能不能尝试对较大的数目进行平均分呢?你们有信心吗? 师:把12支铅笔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我们就用小棒代替铅笔,你觉得可以怎样分呢? 学生可能出现的分法有: ·每份3支,分成了4份。 ·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3支。 ·每份6支,平均分成了2份。 ·平均分成2份,每份6支。 ·每份2支,平均分成了6份。 …… 只要学生是进行了正确的平均分,表述合理就要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体会“平均分”分法的多样化,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运用“枚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认识平均分(三)

平均分 A类 把30朵小红花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朵小红花?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考查知识点:平均分;能力要求:会进行较大数目的平均分) B类 把16根小棒平均分给4人组的同学,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 姓名张华李丽王平孙丹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每个人分到()根,还剩()根。 (考查知识点:平均分;能力要求:能把平均分的过程借助表格记录下来)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每人分到6朵小红花。(答案不唯一) B类:

姓名张华李丽王平孙丹 第一次 2 2 2 2 第二次 2 2 2 2 第三次 第四次 每个人分到4根还剩0根。(分的过程答案不唯一) 教材习题 第46页“想想做做” 1.(1)5(2)2 2.(1)2(2)3 3.(1)42(2)2 4 4.(1)824(2)84 2 5.(1)4520(2)2045(3)205 4 6. 兔子是每4只一组,平均分成了3组。 小鸡是每2只一组,平均分成了3组。(说法不唯一) 认识厘米。(教材第61~63页的内容) 1.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2. 让学生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小学数学《认识平均分》教案

小学数学《认识平均分》教案 小学数学《认识平均分》教案 小学数学《认识平均分》教案篇1 一、教材 《平均分》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场,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根底,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根底上的。要打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 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根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时机,通过观察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屡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根底。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的如下: 1、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物体的活动,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假设干份。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才能和语言表达才能。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进步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理论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表象。 二、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和讲练法,让学生在情景中亲自动手操作,探究,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并让他们通过观察、讨论,形成知识,然后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学生共同合作,互相交流的学习方式。 三、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程度,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二〕实际操作认识平均分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小学数学平均分教案5篇

小学数学平均分教案5篇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平均分在本单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学数学平均分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小学数学平均分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小组学习的能力。 2、学会运用平均分。 3、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4、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5、初步认识“平均分” 6、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7、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二)、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三)、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写下板书:平均分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