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7项的常规检查与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血 7项的常规检查与解读

伴随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变化,使各类疾病发生概率增加,特别为出血性疾病、血栓性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我国医疗水平提升,凝血由四项转变至七项检测,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可靠的信息,对凝血抗凝纤溶全过程观察及了解,有效预防临床出血性以及血栓疾病预防。下面带大家详细了解凝血检测指标,分析其在临床结果实际意义。

1.

凝血7项常规检查内容

针对凝血检查而言,由传统四项检查转变为7项,其主要包含的项目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III(AT-III),临床凝血指标推荐上述七个指标,核心不仅涵盖三大系统,即血液凝固系统、抗凝系统、纤溶系统,为临床提供患者血栓与止血功能的基础信息,而且可实现自动化快速检测,成本价格低廉,便于普及。将七项指标联合应用检测,主要可实现三个目标,将患者凝血、抗凝、纤溶状况掌握,不仅可达到筛查的全面性,而且相互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互相应正。一般临床上PT、APTT、AT、TT均呈上升趋势,Fg、FDP、D-Dimer均升高,表明处于高凝状态;Fg处于下降,其他指标均呈上升趋势,表明为低凝状态。

1.

凝血7项常规检查内容解读

2.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通常在临床上正常参考值为10-14秒,凝血酶原时间主要为一类筛查试验,核心为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主要验证先天性或凝血酶原、凝血因子V、VII、X 缺陷的存在,同时运用于对口服抗凝药物使用剂量的监测,为监测口服抗凝剂首选指标。该项指标时间延长超过3秒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严重肝硬化;②纤维蛋白原缺乏;③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II、V、X减少;④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原发性纤溶亢进;

⑤血循环中存在抗凝物质,如肝素。该项指标时间缩短主要表明,血栓栓塞疾病前状态、DIC初期呈高凝状态。

2.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主要筛查内源性凝血因子,其一般时间处于20-40秒为正常状态,验证是否存在先天性凝血因子VIII、IX等缺陷,该项指标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及肝素作用,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最佳指标,其前后只比保持在1.5-2.5为宜。该项指标时间若延长超过10秒,表明患者可能患有以下病症:①凝血因子VIII、VI缺乏症;②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严重缺乏,如肝脏疾病、新生儿出血症等。若其缩短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状况: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肾炎综合征;②处于高凝状态;③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

2.3凝血酶时间(TT)

凝血酶时间主要表明血浆内纤维蛋白原水平,以及血浆中肝素样物质含量,其中前者增多后者减少,表明凝血酶时间缩短,反之为延长状态,可应用于肝素使用剂量的监测。该项指标时间延长可见于纤维蛋白原分子处于异常、纤维蛋白原减少,以及存在类肝素抗凝物质。其缩短主要为高纤维蛋白血症。

2.4纤维蛋白原(FIB)

纤维蛋白原为凝血过程中核心蛋白质,即凝血因子I,其增高表明部分生理状态之外,如妊娠晚期,主要表现在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多发性髓瘤等,FIB减少主要在治疗严重肝炎、原发性先溶亢进等。通常正常值为2-4g/L。

2.5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将纤维蛋白原水解之后,形成纤维蛋白肽,存留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可形成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聚合物,受凝血因子作用后,形成相应的纤维蛋白,其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从而血液处于凝固。该过程较为复杂,之后形成的纤维蛋白性质稳定,通常不会再进行溶解,为本质层面的血栓。该物

质可在纤维酶作用下降解,并产生多种复合物,此类复合物称之为FDP,是原发性纤溶亢进标志物。该指标正常范围为0-5ug/mL。

2.6D-二聚体(D-Dimer)

一般年龄不超过60岁群体,其D-二聚体正常值处于0-0.55mg/L,伴随机体年龄增长,该物质呈上升趋势,通常年龄增加十岁,其物质含量增加0.1mg/L。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其中包含某一片段为D-二聚体,其主要为交联之后纤维蛋白被溶酶降解之后核心标志物之一,判定机体内是否能存在血栓重要指标。

2.7抗凝血酶III(AT-III)

抗凝血酶其活性正常参考值为80%-120%,可从以下两方面解读:其一,遗传性AT-III主要包含两型,即CRM-型,主要表明抗原与活性处于下降状态、CRM+型,主要表明抗原处于正常状态,但活性有所下降。其二,获得性AT-III缺乏。首先,AT-III合成降低,主要可见于肝脏疾病、肝功能障碍等,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并伴有血栓形成。其次,AT-III丢失增加,主要凸显于肾病综合症。最后,AT-III消耗增加,常见于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塞、妊高症等。

伴随科技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疾病发生巨大变化,心血管疾病导致全球总死亡比例已成为全球首位死因,且流行趋势不断加剧,血栓形成是导致心、脑和外周血管事件最后环节,检测凝血7项可将及时发现其多类疾病的早期迹象,真正实现早针对、早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