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7项的常规检查与解读

合集下载

常规凝血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常规凝血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常规凝血检验‎项目临床意义‎一、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正常范围:阴性。

检查介绍: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又称‎3P试验,是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一个较为古老‎的试验。

临床意义: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或‎中期、血栓性疾病、溶栓治疗期、血液高凝状态‎等。

应排除假阳性‎。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阴性‎见于正常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晚期和‎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

二、血块收缩试验‎(CRT)正常范围:a)血浆法:大于40%;b)定量法:48%~64%;c)定性法:30~60min开‎始收缩,24h完全收‎缩。

检查介绍: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发生收‎缩,这主要与血小‎板的数量、功能有关。

临床意义:结果降低:小于40%,表明血块收缩‎不佳或完全不‎收缩,可见于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严重凝血因子‎缺乏、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纤维蛋白原增‎多症、异常球蛋白血‎症等。

特别说明:DIC及纤维‎蛋白溶解而致‎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时亦可‎不形成血块。

三、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范围:11~13秒。

检查介绍:凝血酶原时间‎也是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

凝血酶原时间‎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见于:a)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b)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严重肝病等;c)使用肝素,血循环中存在‎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VII、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的抗体,可以造成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见于:妇女口服避孕‎药、血栓栓塞性疾‎病及高凝状态‎等。

四、凝血酶时间(TT)正常范围:16~18s;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为异‎常。

检查介绍:凝血酶时间是‎检测凝血、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的一个简便‎试验。

凝血常规7项(2014)

凝血常规7项(2014)
★ 病理产科血栓风险评估及产后大出血监测
★ 病理产科血栓风险评估及产后大出血监测 ★ 儿科疾病高凝状态监测及预后评估
★ 儿科疾病高凝状态监测及预后评估 ★ 恶性肿瘤、白血病早期识别、血栓及出血监测
★ 肝脏疾病(重症肝炎、肝硬化) ★ 恶性肿瘤、白血病 早期识别、血栓及出血监测
★ 肝脏疾病(重症肝炎、肝硬化)
② 使用INR报告PT,可纠正由于不同类仪器、不同试剂 所产生的结果差异和变化(INR=PTRISI)实现实验室间结果 的标准化和可比性。
19


INR范围
1.5-2.5 2.0-2.5 2.0-2.8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腰部、股骨骨折手术 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和一过性脑 缺血发作 反复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反复性肺栓塞 心肌梗死、动脉血栓和人工瓣膜置换
低分子肝素 平均分子量4500 抗Xa大于IIa活性
戊糖 平均分子量1728 只有抗Xa活性
28
普通肝素:
有相似的抗Xa与IIa活性
低分子肝素:法安明
克塞
速碧林
抗Xa大于IIa活性
戊糖:磺达肝素钠
只有抗Xa活性
水蛭素类:比伐卢丁
只有抗IIa活性
29
1.
肝素与血液中抗凝血酶(AT)结合,催化灭活凝 血因子Ⅱa、Ⅹa、Ⅸa、Ⅺa、Ⅻa ,这是肝素抗 凝作用的主要机制。 肝素激活肝素辅因子Ⅱ而直接灭活凝血因子Ⅱa, 这是肝素抗凝的第二个机制。
IV III II I
15
III II I
I
Fibrin
16
PT结果的报告方式


秒数 百分比活性 PT 比值: 病人值 /正常参考值 INR (国际标准化比值)

凝血功能常规解读

凝血功能常规解读

凝血功能常规解读
凝血功能常规解读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性部分凝
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因子测定。

以下是
常见解读:
1. 凝血酶原时间(PT):PT检测的是凝血系统外路凝血途径(例如,因子Ⅶ和因子Ⅹ的激活)的功能。

正常范围通常在
11-14秒。

延长的PT可能与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或受到抗凝药
物(如华法林)影响的可能性有关。

2. 激活性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主要检测凝血
系统内路凝血途径(例如,因子Ⅻ、因子XI和因子Ⅸ的激活)的功能。

正常范围通常在25-35秒。

延长的APTT可能与凝血
因子活性降低或受到肝功能障碍、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或抗凝药物(如肝素)影响的可能性有关。

3.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凝血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止血起着核心作用。

正常范围通常在150,000-450,000/mm³。

血小
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与骨髓疾病、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或药物(如阿司匹林)使用有关。

4. 凝血因子测定:凝血因子测定是评估特定凝血因子活性的方法。

常见的凝血因子测定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
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特定凝血因子的单独测定。

通过
这些测定可以确定是否存在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

以上是凝血功能常规解读的一般内容,具体解读需要结合临床
病史、症状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

如果有任何具体的凝血功能常规结果需要解读,请咨询医生。

凝血报告分析

凝血报告分析

凝血报告分析引言凝血报告是医学检验中常见的一种检查项目。

通过分析凝血报告,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从而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可能性和程度。

本文将根据凝血报告的常见指标,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

步骤1. 查看凝血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凝血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是评估患者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正常情况下,PT和APTT应在一定的范围内。

若PT和APTT延长,说明患者的凝血功能较差,可能存在出血倾向。

2. 观察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纤维蛋白原(FIB)是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纤维蛋白的前体物质。

正常情况下,FIB水平较稳定。

若FIB水平过高,说明患者体内可能存在凝血异常,如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而FIB水平过低,则可能暗示凝血功能低下。

3. 分析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血液凝固的重要组成部分。

血小板计数反映了体内血小板的数量。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在一定的范围内。

若血小板计数过低,说明患者的血液凝固功能可能受损,易出现出血现象。

而血小板计数过高,则可能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4. 检查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TT)是评估凝血功能的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TT应在一定的范围内。

若TT延长,说明患者的凝血功能较差,可能存在出血倾向。

5. 观察凝血酶时间(CT)凝血酶时间(CT)是评估凝血功能的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CT应在一定的范围内。

若CT延长,说明患者的凝血功能较差,可能存在出血倾向。

6. 检测D-二聚体水平D-二聚体是血液凝固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

正常情况下,D-二聚体水平较低。

若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能表示患者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7. 综合分析通过综合分析凝血报告中的各项指标,可以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综合评估。

若多个指标异常,可能意味着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而正常范围内的指标则说明患者的凝血功能正常。

结论凝血报告是评估患者凝血功能的重要工具。

通过分析凝血报告中的各项指标,可以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判断。

凝血功能的检测和解读

凝血功能的检测和解读
• Hoffmann and Monroe(2001)提出凝血发生不是 “瀑布式”,而是三种重叠的状态的凝血新模型 。启 动,放大作用,繁殖 。
4. 抗凝血机制
• 细胞抗凝机制:巨噬, 单核细胞吞噬凝血过 程中物质
• 抗凝系统:AT-Ⅲ, 肝素辅助因子Ⅱ
• 蛋白C/蛋白S系统 •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3。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检测)
血小板的监测 1。 血小板数量,血小板相关的免疫球蛋白 2。血小板功能的监测
血块退缩,血小板黏附
1、血小板计数(plt count)
[正常值](100-300)×109/L
➢ [临床意义] ➢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增多
①血小板生成障碍:再障、急 性白血病、 MDS等;
➢ 5) 促使血块收缩(血栓收缩蛋白) ,形成稳固血栓
3. 凝血系统
• 11个经典因子I-XIII(FVI=Va) பைடு நூலகம்分子量激肽原(HMWK)和前激肽释放酶(PK)
• 除(Ca++)外,均为蛋白质。大多数由肝脏 产生。
• II、VII、IX、X 合成依赖于Vitk, 称Vitk依赖因子
凝血活酶 生成期
化疗后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免疫性紫癜,骨髓异常增生和骨髓纤维 化
血小板
• 血小板数量: • 血小板〈50*109/L,有出血倾向; • 血小板〈20*109/L,可有明显出血; • 血小板〈10*109/L,可致严重的致命出
血。 • 血小板〉400*109/L,出现血栓。
血小板输注的阈值
人为的血小板减少血症; • 适当标本静止和人工计数器的计数会导
致血小板计数增多; • 枸橼酸和EDTA-收集的标本血小板的差

“凝血功能”常规检测及结果解读

“凝血功能”常规检测及结果解读

“凝血功能”常规检测及结果解读凝血功能是指人体防止出血的生理功能,主要由血小板、凝血因子以及纤维蛋白原等多种物质组成。

正常的凝血功能对于维持血管的完整性和防止异常出血非常重要。

凝血功能常规检测是一种用于评估凝血系统功能是否正常的常规检查方法。

下面将对凝血功能常规检测及结果解读进行详细介绍。

一、凝血功能常规检测项目1.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PT是评估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指标,INR是通过将PT值与国际标准化比率相乘得到的结果,用于调节仪器和试剂之间的差异。

延长的PT和INR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异常,或者可能与抗凝药物使用相关。

2.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估内源性凝血途径的指标,能够检测凝血因子的活性和血浆的凝血酶原负荷。

延长的APTT可能与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异常相关。

3.凝血酶时间(TT):TT是衡量凝血系统常规检查项目之一,它是检测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时间,常用于评估纤维蛋白原的生成速度和功能。

4. 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活化功能: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小板功能的重要指标,血小板活化功能的检测可以通过测定血小板表面活化标志物(如P-selectin)来进行。

二、凝血功能异常的结果解读1.延长的PT和INR: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异常,最常见的是维生素K缺乏症和华法林类药物的服用。

其他可能的原因还包括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肝功能异常、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2.延长的APTT:可能与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异常有关,最常见的是因为因子VIII、IX、XI、XII的缺乏或功能异常。

其他潜在原因还包括华法林类药物的服用、DIC、肝功能异常等。

3.延长的TT:可能意味着纤维蛋白原的缺乏或功能异常,最常见的疾病是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纤维蛋白原溶解功能障碍症等。

4.低血小板计数:可能与血小板功能异常、骨髓造血功能障碍、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等相关。

凝血功能检测和解读

凝血功能检测和解读

凝血功能检测和解读凝血功能检测是一系列实验室检查的集合,用于评估血液的凝血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出血或凝血异常的原因,以及指导治疗方法。

凝血功能检测通常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测定(FIB)等。

首先,血小板计数是测量血液中血小板数量的常规检查。

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范围为150-400×10⁹/L。

血小板是一种重要的血液细胞,参与血液凝固过程。

低血小板计数可能是由于减少的生产、持续的破坏或异常的分布所致,造成机体易于发生出血。

其次,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是测量血浆凝血系统对外界活化途径的凝血反应时间。

PT的延长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所致。

PT的结果通常通过与参考值(比如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进行比较来进行解读。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是测量凝血系统内在凝血途径的活化过程中凝血反应时间的指标。

APTT的延长可能意味着血浆凝血系统中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异常,包括凝血因子Ⅷ、Ⅸ、Ⅺ、Ⅻ以及纤维蛋白原等。

APTT结果也需要与参考值进行比较来进行解读。

纤维蛋白原测定(Fibrinogen,FIB)是测量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浓度的检测项目。

纤维蛋白原是凝血系统中的关键蛋白质,参与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活化。

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异常可能提示机体凝血功能障碍,如纤维蛋白原减少可能导致血液凝固能力下降。

除了上述几个常见的检查项目外,凝血功能检测还可以包括其他项目,如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抗凝血酶Ⅲ活性(Anti-thrombin Ⅲ Activity,AT-Ⅲ)等,用于评估凝血功能的其他方面。

对于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的解读,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体征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常见影响凝血功能药物介绍
抗凝药物
如华法林、肝素等,通过抑制凝 血因子的活性或干扰凝血过程,
从而延长凝血时间。
抗血小板药物
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通过 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
的风险。
溶栓药物
如尿激酶、链激酶等,通过激活 纤溶系统,溶解已形成的血栓。
药物相互作用对凝血功能影响
1 2 3
药物与药物相互作用
02
03
04
血管壁
提供凝血反应的场所,同时合 成和释放多种凝血因子。
血小板
参与初期止血,通过黏附、聚 集和释放反应形成血小板血栓

凝血因子
一系列蛋白质,参与凝血酶的 生成和纤维蛋白的形成。
抗凝系统
防止凝血过度激活,保持血管 通畅。
凝血过程及生理意义
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血管损伤时,组织因子暴露,与FVIIa 结合形成复合物,激活FX和FIX,生 成凝血酶原激活物。
结合其他检查结果
除了凝血功能报告外,还需要结合血常规、肝功能等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例如, 血常规检查中的血小板计数和肝功能检查中的转氨酶等指标都可以为凝血功能异常的判断 提供辅助信息。
04 常见凝血功能障碍疾病 诊断与治疗
血友病诊断与治疗
01
02
03
诊断方法
通过凝血功能检测、基因 检测和家族史分析等手段 进行诊断。
结合临床进行综合评估
了解患者病史和用药史
对于异常凝血功能报告结果的解读,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和用药史进行综合分析。例如, 患者是否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或存在肝病等病史,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凝血功能报告的结果 。
观察患者症状
患者是否存在出血倾向、血栓形成等症状也是评估凝血功能异常的重要因素。例如,患者 若出现皮肤瘀斑、鼻出血等症状,可能提示凝血功能异常。

如何解读出凝血检查结果

如何解读出凝血检查结果

如何解读出凝血检查结果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民众健康意识较过去相比强化不少,不少公民已经养成定期去医院进行体检的习惯。

在拿到体检报告后,不少人因缺乏医学方面的常识,很难看到报告中的数据值,凝血检查也是如此。

出血与凝血作为检查项目中相对常规的一种,与不少疾病均存在较大的关系,有90%出血与凝血问题,均可以通过凝血实验室给出相对准确的诊断。

在当下常规检查项目中,血小板计数与凝血四项等项目,读懂相关数据也有较大的意义。

一、凝血四项结果解读凝血四项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等指标,对检查中四个指标数值反映的信息进行解读较有必要。

在FIB水平不高的情况下,PT、APTT都延长,如果患者接受抗凝治疗或存在弥漫性血管内溶血、肝病等情况,也会导致PT、APTT都延长。

PT、APTT都延长也可能在凝血过程中,因共同通路凝血因子出现异常所致,常见的情况为凝血酶原(Ⅱ因子)异常、凝血因子V异常、凝血因子X 异常,纤维蛋白原异常等。

在相关情况下,均会导致PT、APTT出现同步延长的情况。

在凝血四项结果中,可能出现PT、APTT都缩短的情况,该结果表明患者凝血功能出现异常,同时处于高凝血功能状态,血栓形成风险不小。

如果检查结果为FIB升高,PT、APTT缩短,也为同样的情况,患者形成血栓的风险较大。

在患者凝血功能状态评估中,还会结合D二聚体指标,其主要为高凝状态的反应指标。

出现该结果后,临床医生会告知患者注意事项,用以预防血栓。

在凝血功能四项检查中,对于PT延长,AFTT大体正常的情况,体检者多为缺乏维生素K、误服华法林或含有相关成分的鼠药。

药物华法林对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Ⅱ、凝血因子Ⅶ、凝血因子Ⅸ、凝血因子X等羧化,均持有抑制作用。

也是因此,所以华法林具有抗凝血的功效。

在凝血功能四项检查中APTT延长为主,PT基本正常的情况,对于接受肝素抗凝治疗的患者,会出现APTT延长的情况。

血液凝血检验与解读

血液凝血检验与解读

血液凝血检验与解读血液凝血检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以及诊断凝血相关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液凝血检验的相关内容,包括常用的凝血指标、检测方法以及结果的解读等。

一、血液凝血指标的介绍血液凝血指标是用来评估凝血功能的参数,包括凝血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指标及其参考范围:1. 凝血酶时间(PT)凝血酶时间是评估凝血外路径功能的指标,它反映了凝血因子II、V、VII、X的功能。

正常情况下,PT的参考范围为11-14秒。

延长的PT可能表明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或使用抗凝药物等。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估凝血内路径功能的指标,它反映了凝血因子VIII、IX、X、XI、XII和前凝血酶等的功能。

正常情况下,APTT的参考范围为25-36秒。

延长的APTT可能表明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陷,或者使用了抗凝药物。

3. 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是参与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的形成的物质,它反映了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

正常情况下,纤维蛋白原的参考范围为2-4 g/L。

增高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可能表明炎症、肿瘤或失血等情况。

二、血液凝血检验的方法血液凝血检验的方法主要包括常规凝血法和全自动凝血分析仪。

1. 常规凝血法常规凝血法是一种传统的血液凝血检验方法,包括PT、APTT、纤维蛋白原等指标的检测。

这种方法需要使用特殊试剂盒和仪器进行操作,要求手动实验操作技巧高,操作过程较为繁琐。

2. 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是一种快速、准确的血液凝血检验方法,可以同时检测多种凝血指标。

这种方法不需要手动操作,只需要将样本放入仪器中即可自动完成分析过程,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和准确性。

三、血液凝血检验结果的解读血液凝血检验结果的解读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血液凝血异常及其可能的解释:1. PT延长如果PT延长,可能表示凝血因子II、V、VII、X的功能异常。

凝血7项化验凝血机制、指标意义及灵活结合临床治疗手段和重要步骤

凝血7项化验凝血机制、指标意义及灵活结合临床治疗手段和重要步骤

凝血7项化验凝血机制、指标含义以及灵活结合临床实际治疗手段和重要步骤凝血功能检查是临床工作中很常见的一种实验室检查,其中涉及多个指标,每个指标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第1步明确凝血机制生理性凝血机制如下图所示:第 2 步牢记各项指标含义PT(凝血酶原时间):11~17 s。

监测口服抗凝剂用量的首选指标,超过正常对照 3 s 以上为异常。

在口服抗凝剂(如华法林)的过程中,维持 PT 在正常对照的 1~2 倍最为适宜。

延长:先天性凝血因子I、V、VI、X缺乏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充进(DIC后期)、口服抗凝剂、肝素应用、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加(如SLE)等缩短: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症、口服避季药、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PT%(PT 活动度):70~150%。

与凝血酶原时间的意义相同,且更能准确地反映凝血因子的活性。

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重要器官,因此 PT% 的高低能够反映肝细胞损伤的程度。

如果 PT% 持续下降而无上升趋势,则提示预后极差。

无明显临床意义。

见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急性加重期、重型肝炎、胆道阻塞、胆汁淡积可以反应肝脏受损的严重程度。

INR 国际标准化比值:0.8~1.5。

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 来监测口服抗凝剂(如华法林)的用量,且较凝血酶原时间更准确。

增高降低临床意义同PT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28~43.5 s。

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超过正常对照 10 s 以上为异常。

由于肝素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是用来监测普通肝素的首选指标,使其延长 1.5~2.5 倍为宜。

血浆凝血因子W、IX和X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凝血因子XI缺乏症;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II)、V、X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痘、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纤溶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液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血液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血液肝素含量增加及口服抗凝剂、SLE等。

凝血7项临床意义参考课件

凝血7项临床意义参考课件

2011》指出, 我国心血管病(包括脑血管病)现患人数约为2.3亿,
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2人患心血管病。 我国人总死亡病因分析中,每5个死亡人中就有2人死于
心血管病。心血管病死亡占总死亡原因的41%,居各 种死因的首位。
我国每天心血管病死亡9590人,估计每10秒钟心血管 病死亡1人。
Company Logo
17
DIC的进程
DIC根据基础疾病分为凝血优势DIC和纤溶优势DIC 凝血优势DIC产生过程中,血管内凝血活化,血栓形成临床表现为多器官衰竭 纤溶优势DIC产生过程中,凝血因子大量消耗,临床表现为出血症状
18
DIC 相关的病因
➢ 败血症和严重感染 ➢ 创伤器官的损伤(如胰腺炎) ➢ 恶性疾患: 实体瘤、白血病 ➢ 产科意外: 羊水栓塞、胎盘剥离、先兆子痫 ➢ 血管异常: 大血管瘤、动脉瘤 ➢ 严重肝衰: 重症肝炎、肝癌、肝硬化 ➢ 中毒和免疫学侵袭: 蛇咬伤、娱乐性药物、ABO 输血不
血栓与止血常规七项检测
1
什么是血栓与止血常规七项
PT、APTT、Fg、 TT、AT、 FDP、D-Dimer
2
为什么选择这七项
➢ 疾病谱的改变 ➢ 临床的需求 ➢ 含盖 血液凝固系统、抗凝系统和
纤溶系统 ➢ 能实现自动化快速检测 ➢ 成本较低
3
疾病谱的变化
过去的100年,世界范围的疾病谱发生了巨大变 化,心血管疾病导致全球总死亡的比例从20世纪初 的1/10发展到21世纪初的1/3,已成为全球首位死因 ,且流行趋势不断加剧。
16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引起机体凝血 系统激活,血小板活化,纤维蛋白沉积,导致广泛的微小血 管内血栓形成;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凝血系统的 启动导致纤溶系统激活,从而发生纤溶亢进;使凝血-抗凝纤溶失调。

凝血指标解读

凝血指标解读

凝血指标解读凝血指标是衡量血液凝及能力的指标,是开展血液凝固鉴定的重要检查,检查人群不限于健康体检者,对于疑似出现凝血畸形的病人,以及血友病、贫血病和出血性疾患等病人,也应进行测定,并做好趋势观察,以监测凝血状况的变化。

凝血指标的常规检查主要有血小板计数(PLT)、凝血肝素活动度(prothrombin活性,PT)、凝血活酶时(fibrinogen活动时间,APTT)、抗凝血酶Ⅲ活性(ATIII活动)等,其中血小板计数是最常见的检查。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液凝固鉴定,血液凝及性质的主要指标。

血小板的任务是通过神经激素、细胞因子等信号物质的调节作用,促进凝血酶与纤维蛋白混合,形成血栓,从而止血。

当血小板计数降低时,血小板发挥不能止血,容易出现穿播出血、皮下出血等症状,呈现出出血性贫血症状,若血小板计数过高,会影响凝血酶与纤维蛋白形成有效血栓,从而容易形成血栓、血凝块,而引起 Amytropoidd因子或孕妇坐骨神经痛症状,致使血液循环失衡,引发严重的出现凝血性阻塞性脑血管病变,严重者可出现卒中症状。

凝血肝素活性(prothrombin活性、PT)凝血肝素(prothrombin型)活性是评价生物体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是一种消费性凝血酶,存在于血液中,在凝血反应中,肝素活性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凝血的发生及时间。

正常情况下,凝血肝素活性应计算血浆中不同组分的比值,与凝血活酶(fibrinogen活动时尚,APTT)有密切关系,APTT>50秒会出现凝血酶反应完全消失。

凝血活酶时(fibrinogen活动时)凝血活酶时(fibrinogen活动时,APTT)是血液凝及性质鉴定的重要指标,检测人群不限于健康体检者,更应在潜在凝血性疾病的病人中进行检测及监测。

凝血活酶时(APTT)是衡量血液凝及的蛋白,检测其聚集物,是评估血液中凝血系统的状态,血友病或其他出血性疾病患者通常都会出现较快的凝血时间,凝血酶活性变化相对不明显,此时检测PT和APTT,则能检测出凝血抑制部分的变化,从而发现病人凝血能力的可能异常。

凝血结果7 种异常结果解读一文汇总

凝血结果7 种异常结果解读一文汇总

凝血结果7 种异常结果解读一文汇总患者,女,63 岁,反复发热 2 月余,最高体温近 40 ℃。

超声心动图示:人工主动脉瓣可疑赘生物。

入院诊断为:发热待查:感染性心内膜炎?入院后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联合达托霉素(DAP)抗感染治疗。

因患者五年前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常规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INR 维持在 2.0 ~ 2.5 之间,偶有 INR 升高,最高 < 5,且一般在 INR > 4 时便会出现出血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双下肢大面积淤青、牙龈出血等。

患者刚入院时查 INR 为 4.80,遂予停用华法林,经本次治疗 3 天复查患者 INR 为 6.77,患者无出血现象。

患者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INR 升高呢?会出现 INR 升高的有以下几种情况:❶重症自身免疫性肝病时,可能会引起 INR 升高;❷服用华法林抗凝期间,摄入过量富含维生素 K 的食物,如菠菜,豌豆等也会引起 INR 升高;❸其他药物,如左甲状腺素钠片可增强华法林抗凝作用;❹此外,DAP 与测定 PT 使用的某些重组促凝血酶原激酶试剂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错误的 PT/INR 升高。

分析:结合本例患者的病史、饮食习惯等综合考虑,本例患者 INR 异常升高为 DAP 引起的假性升高可能性大。

后续,在密切关注患者出血情况的前提下未予维生素 K 治疗,患者感染控制后,停用 DAP,加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复查 INR 下降,回归至 2.0 ~ 2.5 之间。

如果在本次治疗过程中,医生未意识到 DAP 引起的假性升高,而给予不必要的维生素 K 拮抗治疗,将会把患者置于严重的血栓风险中。

凝血结果解读在临床工作中正确解读凝血各项指标非常重要,今天我们系统盘点一下常见几种凝血因子(PT、APTT、TT、FIB、D-dimer)的异常模式。

01 PT 延长,其余四项正常PT 临床常用于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筛查,单纯 PT 延长,主要考虑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影响。

常规凝血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常规凝血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常规凝血检验项目临床意义一、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正常范围:阴性。

检查介绍: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又称3P试验,是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一个较为古老的试验。

临床意义: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或中期、血栓性疾病、溶栓治疗期、血液高凝状态等。

应排除假阳性。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阴性见于正常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晚期和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

二、血块收缩试验(CRT)正常范围:a)血浆法:大于40%;b)定量法:48%~64%;c)定性法:30~60min开始收缩,24h完全收缩。

检查介绍: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发生收缩,这主要与血小板的数量、功能有关。

临床意义:结果降低:小于 40%,表明血块收缩不佳或完全不收缩,可见于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严重凝血因子缺乏、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纤维蛋白原增多症、异常球蛋白血症等。

特别说明:DIC及纤维蛋白溶解而致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时亦可不形成血块。

三、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范围:11~13秒。

检查介绍:凝血酶原时间也是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

凝血酶原时间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见于:a)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b)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严重肝病等;c)使用肝素,血循环中存在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VII、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的抗体,可以造成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见于:妇女口服避孕药、血栓栓塞性疾病及高凝状态等。

四、凝血酶时间(TT)正常范围:16~18s;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为异常。

检查介绍:凝血酶时间是检测凝血、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的一个简便试验。

临床意义: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血浆纤维蛋白原减低或结构异常;临床应用肝素,或在肝病、肾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时的肝素样抗凝物质增多;纤溶蛋白溶解系统功能亢进。

凝血七项报告单解读

凝血七项报告单解读
配、移植排斥
DIC的实验室诊断:
没有单一的检验可确立或除外DIC的诊断,需对临床表现和检验结果作全面评估。临床 疑似应得到可靠的实验检验的支持。DIC是极度的动态状况,应作动态检验跟踪。
FDP与D-二聚体联合检测的意义
诊断DIC中应用
敏感性(%) 特异性(%) 诊断效率(%)
单用FDPs
100
67
TXA2
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 FⅫ
PF3
启动凝血系统
凝血活酶
神经相 血管相 PLT相
凝血酶
凝血酶原
纤纤维维蛋蛋白白形形成成
纤维蛋白原
止止血血
凝血功能报告单项目
• PT:凝血酶原时间 • INR:国际标准化比值 •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 FIB:纤维蛋白原 • TT:凝血酶时间
• AT-Ⅲ :抗凝血酶-Ⅲ
INR范围 1.5~2.5 2.0~2.5 2.0~2.8
2.5~3.0 2.5~3.0
14
APTT对肝素治疗的监测
□肝素通常采用APTT监测,以判断疗效,该值一般 应维持于正常值的1.5~2.5倍。
□不同设备与试剂APTT参考值略有不同。
□即使APTT在治疗范围内,也可出现严重的出血并 发症。
(三)TT
方法:在受检和对照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溶液,观察血浆凝固所需时 间(S)
参考范围:16~18S,检测值>正常对照值3S以上作为延长。
TT对下列情况敏感:肝素和类肝素物质(SLE、肝肾病)、Fg↓(1.0g/L)和异 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FDP水平↑(DIC、溶血栓治疗), 监测水蛭素/直接凝血 酶抑制剂。TT对UFH敏感,但对LMWH不敏感。肝素和FDP使TT延长呈浓度 依赖性。新生儿TT与成年人不同,因为新生儿体内存在胎儿纤维蛋白原。

常用凝血指标解读

常用凝血指标解读

ICU 医生应如何关注出凝血指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谭获内容提要正常止凝血功能复习常用凝血功能实验原理如何解读凝血功能检测指标正常止血机制血液呈流体状态凝血与纤溶保持动态平衡出血不止或血栓失衡血管内皮系统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凝血和抗凝纤维蛋白溶解生理情况下十二个凝血因子特性编号名称产生部位依赖VitK 活性型Ⅰ纤维蛋白原(Fg) 肝纤维蛋白Ⅱ凝血酶原(prothrombin) 肝+ 凝血酶(Ⅱa)Ⅲ组织因子(TF) 脑肺组织Ⅳ钙离子(Ca 2+)Ⅴ易变因子肝ⅤaⅦ稳定因子肝+ ⅦaⅧ抗血友病因子(AHF) 肝Ⅸ血浆凝血激酶成分肝+ Ⅸa Ⅹ斯图亚特因子肝+ ⅩaⅪ血浆凝血激酶前质肝Ⅺa Ⅻ接触因子肝ⅫaX Шa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肝X Шa 激肽释放酶原(PK) 肝激肽释放酶高分子量激肽原(HNWK) 肝缓激肽IIVIIaIII Ca Xa XIa内源性途径外源性途径XIX XIIIaXIXIIXIIa 可溶性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凝块Xa Va PLCa 凝血酶IIaIXa VIIIa Ca PL凝血与抗凝系统几种抗凝物质●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 AT-Ⅲ)●肝素辅因子Ⅱ(heparin cofactor Ⅱ,HC Ⅱ)●蛋白C (PC)系统PC→APC PS●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 TFPI)抗凝系统抗凝机制Ⅲ(TF )Ⅹa凝血酶凝血酶激活纤溶系统内源外源Ⅻa ⅪⅨaⅧa ⅤⅦaⅩaAT-ⅢHC ⅡPSAP APC TFPI几种纤溶物质●组织型/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 u-PA )●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PAI-1)●纤溶酶原(plasminogen,PLG) / 纤溶酶(plasmin,PL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D-二聚体(D-dimmer)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凝血酶纤溶酶纤溶酶tPAtPA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纤维蛋白释放可溶性FDPFDP肝脏吸收PAI纤维蛋白溶解-抗纤溶酶纤溶酶原t-PA u-PA凝血酶X Шa纤溶酶(PL)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单体(SFM )交叉连接纤维蛋白(可溶性)(稳定性)PL PL PLA B C H A B C H X`Y`D E`X Y D E X`Y`D E` (3P-test?)Bβ1-42 Bβ15-42 其它复合物FDPD-二聚体血栓形成 血栓溶解凝血抗凝纤溶 抗纤溶体内促栓、抗栓平衡内容提要正常止凝血功能复习常用凝血功能实验原理如何解读凝血功能检测指标APTTPT磷脂Ⅻ组织因子(兔脑)ⅪⅢⅨⅧⅦ+TF 凝血酶原凝血酶Ⅱ凝血酶原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联合纠正试验ⅩⅤⅩⅤAPTTPT凝血瀑布Ⅻ、XI 、IXIXaXXa II (凝血酶原)IIa (凝血酶)I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血栓VIIaXTFPI组织因子内源性途径外源性途径TFPIⅧⅤX Шa▲PTR (凝血酶原时间比值)▲INR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国际标准化比值)▲ISI (international sensitivity index,国际敏感指数)香豆素治疗病人的血浆对正常人血浆回归线的斜率ISI 值决定凝血活酶试剂的质量,ISI 值愈接近于1.0,表明凝血活酶试剂愈敏感几个概念PTR=病人PT/正常人PT(秒) 参考值:1±0.1INR=PTR ISI参考值:1±0.1参考值:1±0.2内容提要正常止凝血功能复习常用凝血功能实验原理如何解读凝血功能检测指标凝血指标的分析解读常用检查PT D-二聚体APTT FDP FIB 3P 试验TT凝血常规/凝血功能纤溶三项实验检查结果分析BPCPTAPTTFBGTTD-dimerAT-Ⅲ诊断NNNNNNVIIN N N N N N XII, XI IX,VIIINNNNNVit K 依赖因子N N N N N N N XIIIN N N PFDIC原发性纤溶亢进症(PF)概述: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u-PA )增多致纤溶酶活性增强,促进纤维蛋白原和多种凝血因子的降解增加,导致皮肤粘膜出血及创面渗血不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血 7项的常规检查与解读
伴随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变化,使各类疾病发生概率增加,特别为出血性疾病、血栓性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我国医疗水平提升,凝血由四项转变至七项检测,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可靠的信息,对凝血抗凝纤溶全过程观察及了解,有效预防临床出血性以及血栓疾病预防。

下面带大家详细了解凝血检测指标,分析其在临床结果实际意义。

1.
凝血7项常规检查内容
针对凝血检查而言,由传统四项检查转变为7项,其主要包含的项目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III(AT-III),临床凝血指标推荐上述七个指标,核心不仅涵盖三大系统,即血液凝固系统、抗凝系统、纤溶系统,为临床提供患者血栓与止血功能的基础信息,而且可实现自动化快速检测,成本价格低廉,便于普及。

将七项指标联合应用检测,主要可实现三个目标,将患者凝血、抗凝、纤溶状况掌握,不仅可达到筛查的全面性,而且相互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互相应正。

一般临床上PT、APTT、AT、TT均呈上升趋势,Fg、FDP、D-Dimer均升高,表明处于高凝状态;Fg处于下降,其他指标均呈上升趋势,表明为低凝状态。

1.
凝血7项常规检查内容解读
2.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通常在临床上正常参考值为10-14秒,凝血酶原时间主要为一类筛查试验,核心为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主要验证先天性或凝血酶原、凝血因子V、VII、X 缺陷的存在,同时运用于对口服抗凝药物使用剂量的监测,为监测口服抗凝剂首选指标。

该项指标时间延长超过3秒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严重肝硬化;②纤维蛋白原缺乏;③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II、V、X减少;④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原发性纤溶亢进;
⑤血循环中存在抗凝物质,如肝素。

该项指标时间缩短主要表明,血栓栓塞疾病前状态、DIC初期呈高凝状态。

2.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主要筛查内源性凝血因子,其一般时间处于20-40秒为正常状态,验证是否存在先天性凝血因子VIII、IX等缺陷,该项指标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及肝素作用,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最佳指标,其前后只比保持在1.5-2.5为宜。

该项指标时间若延长超过10秒,表明患者可能患有以下病症:①凝血因子VIII、VI缺乏症;②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严重缺乏,如肝脏疾病、新生儿出血症等。

若其缩短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状况: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肾炎综合征;②处于高凝状态;③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

2.3凝血酶时间(TT)
凝血酶时间主要表明血浆内纤维蛋白原水平,以及血浆中肝素样物质含量,其中前者增多后者减少,表明凝血酶时间缩短,反之为延长状态,可应用于肝素使用剂量的监测。

该项指标时间延长可见于纤维蛋白原分子处于异常、纤维蛋白原减少,以及存在类肝素抗凝物质。

其缩短主要为高纤维蛋白血症。

2.4纤维蛋白原(FIB)
纤维蛋白原为凝血过程中核心蛋白质,即凝血因子I,其增高表明部分生理状态之外,如妊娠晚期,主要表现在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多发性髓瘤等,FIB减少主要在治疗严重肝炎、原发性先溶亢进等。

通常正常值为2-4g/L。

2.5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将纤维蛋白原水解之后,形成纤维蛋白肽,存留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可形成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聚合物,受凝血因子作用后,形成相应的纤维蛋白,其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从而血液处于凝固。

该过程较为复杂,之后形成的纤维蛋白性质稳定,通常不会再进行溶解,为本质层面的血栓。

该物
质可在纤维酶作用下降解,并产生多种复合物,此类复合物称之为FDP,是原发性纤溶亢进标志物。

该指标正常范围为0-5ug/mL。

2.6D-二聚体(D-Dimer)
一般年龄不超过60岁群体,其D-二聚体正常值处于0-0.55mg/L,伴随机体年龄增长,该物质呈上升趋势,通常年龄增加十岁,其物质含量增加0.1mg/L。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其中包含某一片段为D-二聚体,其主要为交联之后纤维蛋白被溶酶降解之后核心标志物之一,判定机体内是否能存在血栓重要指标。

2.7抗凝血酶III(AT-III)
抗凝血酶其活性正常参考值为80%-120%,可从以下两方面解读:其一,遗传性AT-III主要包含两型,即CRM-型,主要表明抗原与活性处于下降状态、CRM+型,主要表明抗原处于正常状态,但活性有所下降。

其二,获得性AT-III缺乏。

首先,AT-III合成降低,主要可见于肝脏疾病、肝功能障碍等,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并伴有血栓形成。

其次,AT-III丢失增加,主要凸显于肾病综合症。

最后,AT-III消耗增加,常见于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塞、妊高症等。

伴随科技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疾病发生巨大变化,心血管疾病导致全球总死亡比例已成为全球首位死因,且流行趋势不断加剧,血栓形成是导致心、脑和外周血管事件最后环节,检测凝血7项可将及时发现其多类疾病的早期迹象,真正实现早针对、早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