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总结
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
![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faca153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a6.png)
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概述: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语言的表达和艺术的创造来传达情感、思想和体验。
诗歌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如韵律、押韵、意象、比喻等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和总结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以供参考。
1.韵律手法韵律是诗歌中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通过音节的长短、音调的高低来创造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
韵律手法包括:- 抑扬格:一种由长音节和短音节交替出现的韵律模式。
- 对仗:一种通过对称排列相同韵律的词语或短语来创造韵律感。
- 断句:通过在句子中适当的位置停顿,创造出不同的韵律效果。
- 唱和:诗歌中多人参与的对答式韵律演唱。
- 音律:通过特定的音调和节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2.押韵手法押韵是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通过词语末尾的音韵相同或相似来创造出音乐感。
押韵手法包括:- 完全押韵:词语的末尾音韵完全一致。
- 半押韵:词语的末尾音韵相似但不完全一致。
- 头韵:诗句中的前几个词语的音韵相同。
3.意象手法意象是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通过生动的形象描绘来唤起读者的感触和想象力。
意象手法包括:- 视觉意象:通过对事物看、听、闻、味、触的描述来创造视觉感知。
- 听觉意象:通过对声音、音乐的描绘来创造听觉感知。
- 嗅觉意象:通过对气味的描绘来创造嗅觉感知。
- 味觉意象:通过对食物味道的描绘来创造味觉感知。
- 触觉意象:通过对物体的质地、触感的描绘来创造触觉感知。
4.比喻手法比喻是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通过将不同事物进行联系和类比来增强表达效果。
比喻手法包括:- 直接比喻:明确地将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以便更好地理解被描述的事物。
- 隐喻:使用具有象征意义的词语或形象来创造一种深层次的比喻关系。
-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质,使其具有动态和情感。
附件:本文档所涉及的附件可在以下中找到:[附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韵律:指诗歌中音节的长短、音调的高低、停顿的位置等音韵结构。
2.押韵:指诗歌中词语末尾的音韵相同或相似。
《寓言四则》的表现手法归纳
![《寓言四则》的表现手法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4fa41727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b7.png)
《寓言四则》的表现手法归纳寓言是一种以讽刺、夸张和隐喻等手法来阐述道德、教育和人性问题的文学形式。
寓言四则是指寓言的四个基本表现手法,分别是人格化、拟人化、象征化和倒牵制。
这四种表现手法在寓言中往往交相辉映,互相补充,以呈现出生动有趣、寓意深刻的故事,下面将对这四种表现手法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寓言的艺术魅力。
第一,人格化。
人格化是指将动物、植物或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特征,以达到寓意的目的。
通过人格化,寓言能够让人们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寓意,使抽象的道德观念具象化。
例如,寓言《狼与羊》中的狼与羊分别象征着凶狠和善良,通过它们之间的争斗展现了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人格化不仅可以使寓言形象具体化,还可以使寓言更加有趣和生动,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第二,拟人化。
拟人化是指将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类特征,使其具有感情、行为和语言等人性特点。
通过拟人化,寓言能够让事物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以及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
例如,寓言《乌鸦和狐狸》中的乌鸦和狐狸通过言谈举止展现出自己的智慧和狡诈,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利用和欺骗。
拟人化不仅可以使寓言中的事物更加具体和生动,还能够通过人类语言和行为方式的模仿,进一步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第三,象征化。
象征化是指将事物抽象为象征性的符号或形象,以表示特定的意义或思想。
通过象征化,寓言能够以简练而明确的方式传达道德观念或人性问题。
例如,寓言《蝇王与农夫》中的蝇王象征着歪曲事实、颠倒黑白的虚假言论,而农夫则象征着正直、善良的普通人。
通过蝇王与农夫之间的对比,展示了真相与谎言之间的斗争。
象征化不仅可以使寓言更加简练和直观,还能够通过特定的符号和形象,引发读者深入思考和思想的反思。
第四,倒牵制。
倒牵制是指寓言中的一种特殊手法,即通过倒转常理、颠倒次序等方式来表达道德观念或人性问题。
倒牵制能够出其不意地引导读者思考,打破人们的固有观念和价值判断。
表现手法鉴赏大全—附习题和答案
![表现手法鉴赏大全—附习题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f2b9efd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29.png)
表现手法鉴赏大全—附习题和答案教学内容:一、总结(一)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引用、设问、反问、对偶、借代、反复(二)表达方式:人称、说明、记叙、描写、抒情(三)语言特色(四)表现手法明确用步骤一:了什么手法步骤二:这种表现手法在文句中表现了什么内容步骤三:这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好处或评价效果,并结合语境、主旨、作者情感、观点等加以说明。
表现手法及作用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所选用的情感或思想的表现形式,它针对的常常是全篇,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牵挂、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常见考题:1.文章多处为××内容埋下了伏笔,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分析。
2.第×XXX运用对比手法,请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3.文章多次设置悬念,举一例说明。
4.小说开头部分写“……”等,这种写法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题技巧:本文采用“XX”的手法,笔者通过“……(文章相干内部实质意义)”使文章写得“……”1.了解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2.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铺垫、对比、伏笔照应、设置悬念、先抑后扬、托物言志等,并指出运用这些表现手法的优点。
答题格式:找出相干内容进行举例+遵照举例内容分析此施展阐发手法的表达结果。
1、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以具体事物去施展阐发某种笼统意义或方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
施展阐发了……的情感,加强文章的施展阐发力。
具有暗示作用,能引起读者联想,加深读者对文章感情和哲理的理解。
1、象征体和本体两个方面,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必须要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依靠XXX建立,就是从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
例:竹字象征气节、荷花象征清白、玫瑰花象征爱情思考: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象征的分类(1)从象征的内容:事物象征:莲”象征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情操;牡丹”象征富贵富贵;菊”象征遗世独立的孤高品格。
表现手法答题模板
![表现手法答题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febf6b23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8f.png)
表现手法答题模板
一、分析表现手法
1. 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事物之间的差异,突出作者的情感倾向,使主题更加鲜明。
2. 衬托:通过衬托,突出主要事物,使主题更加鲜明。
3. 象征:通过象征,暗示某种意义或情感,使主题更加含蓄而深刻。
4. 描写:通过描写,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事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意图。
5. 细节描写: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或事物的具体特点,增强读者的感性认识。
6. 反复:通过反复,强调某种情感或意义,使主题更加突出。
7. 借景抒情:通过描绘景物,抒发情感,使情感表达更加自然、含蓄。
8. 抑扬结合:通过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突出事物的特点或情感的变化。
9. 以小见大:通过小事情反映大主题,使主题更加深刻、含蓄。
10. 虚实结合:通过虚构与现实的结合,增强艺术效果,使主题更加丰富多样。
二、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在答题时,需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表现手法的运用。
首先,要明确指出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其次,要分析这种表现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最后,要说明这种表现手法对主题的影响。
三、总结答题思路
在答题时,需要先明确指出所使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这种表现手法对主题的影响。
同时,要注意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语言简洁明了。
句子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句子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ec787072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fc.png)
句子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在汉语中,句子是最基本的语言单位。
它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方式,而且是语言表达的重要构成要素。
在写作中,掌握句子的表现手法对于提高文章的艺术表现效果和体现写作者的语言艺术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分享关于句子常见的表现手法,包括倒装句、排比句、反复设问,以及具体的例子。
表现手法一:倒装句倒装句是一种句法结构,通常在句子前面加上谓语动词和句子中的一些成分,例如时间、地点、方式等,使得语言表述更为生动有力、节奏感更强,因此广泛使用在新闻报道、文学作品、散文等领域。
1.半句式倒装这种倒装属于半句式,只是将谓语动词放在了主语之前,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动作的突然发生。
例如:这时,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人们的惊讶情绪难以用语言表达。
2.全句式倒装这种倒装是指将句子中的主语与谓语倒置顺序,常出现在问句、祈使句、条件句中,是一种语气强烈的表达方式。
例如:天空中乌云密布,下起了雨来。
表现手法二:排比句排比句是指在表述同一对象时,通过并列成分的多次反复使用,实现语言的韵律、节奏感,营造出一种动感、激情的氛围。
例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鼓舞着我们成为有责任感的国家公民,有家国情怀的忠实拥护者,有良好道德的传承者。
表现手法三:反复设问反复设问表现为多个问句的反复出现,引起读者严肃的思考和深入的反思,使电读者经历一个推导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作者的观点和分析。
例如:新老师上课了,但是他为什么不跟我们交流?他不喜欢和我们交流吗?他是喜欢独来独往的人吗?还是他觉得我们不够优秀?总结以上是关于句子表现手法的三个例子,分别是倒装句、排比句和反复设问。
通过运用不同的手法,写作可以更加丰富多样,起到更好的表现和阐释作用。
这些表现技巧,不仅可以提高文章的艺术表现效果,还可以体现写作者的语言艺术水平,让读者感受到高超的写作技巧和美妙的文学魅力。
尤其对于常常需要表达深层思考的文章来说,这些表现手法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表现手法知识点总结
![表现手法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2872c8f43323968001c9235.png)
表现手法知识点总结1.对比:概念:是一种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者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的写作手法。
它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是并列的。
作用:常见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抒发感情。
通过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常见问题:文中用了什么写法,起到什么作用?文中用了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对比作为本文重要表现手法之一,请简要分析作者将什么与什么进行对比,作用是什么?答题格式:本文运用了对比,把___和____作对比,突出(强调了)_____(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来回答)例题:在《变色龙》中,作者把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伤赫留金时,前后不同态度作对比,鲜明的刻画出奥楚蔑洛夫“变色龙”的性格特点。
例题:在《范进中举》中,把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前倨后恭、前嫌后捧的不同态度作对比,强烈讽刺了胡屠夫这个欺贫爱富的“势利眼”。
2.象征:概念:即托义于物,指凭借具体的物象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感情等,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
(象征体与本体之间没有固定的联系)作用:引申事理,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常见问题:某物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本文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本文作者用一物象征另一物,原因是什么?本文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答题格式:本文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用_____(象征物)象征______(被象征物),通过对______(象征物)准确的描写刻画,更好的达到了表现______的目的。
例题:茅盾的《白杨礼赞》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用白杨树象征了北方军民,通过对黄土高原上白杨树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的细致描写,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更好的达到了表现北方军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的目的。
3.衬托:概念: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关系,以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的手法叫衬托,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一、表现手法
![一、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a3bdf216a45177232e60a213.png)
一、表现手法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烘托: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二、从所处位置明确句子的作用。
(一)位于开头:1.点明主旨,总领下文;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3.为全文渲染某种气氛;4.埋下伏笔或作铺垫。
(二)位于中间: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照应前文。
3、引起下文。
4、为下文做铺垫。
(三)位于文末:1.总结全文;2.首尾呼应;3.点名主旨,升华情感。
注2:理解、品味句段题1、理解语句、语段的作用:(要从三方面考虑)1、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 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2、从写作手法上,常有A开篇点题,B为后文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F、衬托G、渲染H呼应、照应I对比J象征K先抑后扬,L预示性作用等特点。
3、从内容上(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注2:1、语句或段落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3、从文章内容明确句子或段落的作用的答题要领。
这类句子一般也是文章的中心句或主旨句。
(1)在记叙性的文章中,主要起点题、点明主旨、强调作者的主要感受、深化或升华中心、发出倡议或号召等作用;(2)在议论文中,主要起点名中心论点及分论点的作用;(3)在说明文中,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有的句子还交代了原因或者依据。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答题技巧总结全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答题技巧总结全](https://img.taocdn.com/s3/m/12e231eb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c7.png)
容易混淆的几个概念一、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表现方法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一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初中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引用、互文、婉曲、顶真、回环、通感等;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拟人: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 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议论文往往用排比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二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1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序;2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3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4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五种表达方式,作为文章的形式要素,一定要为内容表达服务;一定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表达来写作,可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所谓表达功能;表现方法表现手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二、表现手法与描写手法表现手法和描写手法实际上都是一种创作方法,但其内涵不同;一表现手法内涵可从如下多个方面考虑: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A、借景抒情:在描写物品时,把感情寄托于对事物的爱憎之中,要借物品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B、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C、直抒胸臆: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D、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②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A、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③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对比、衬托、铺垫、详略、倒叙、插叙等;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作用: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议论文:强化论点;●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作用是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10、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11、直抒胸臆: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12、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13、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14、衬托或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15、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16、以静衬动:突出了事物的动态热闹、灵活、敏捷等特征;17、以动衬静:突出环境静谧、安静、寂静的特点;18、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19、白描:不用华丽的辞藻,用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20、开门见山:文章开头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21、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个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二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22、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23、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引人入胜;24、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合的实际给予呼应,以收到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效果;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表现手法: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抑扬、用典等;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用现代的观点来说,主要的有三种:比拟、夸张、借代等二描写手法:从描写的对象可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1、人物描写可分为语言、动作、心理、外貌四个方面;语言描写作用:1、刻画人物性格;2、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3、揭示人物的身分与社会地位;4、预示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作品的主题与时代特点;心理描写作用:1、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2、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3、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思想感情;4、深化作品主题;外貌肖像描写作用:1、刻画人物性格;2、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3、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动作描写作用:1、显示人物内心世界;例如:蹑手蹑脚的走2、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2、渲染气氛;3、烘托人物心理或烘托人物形象;4、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3、场面描写可分为动景、静景描写;从描写的详略看,可分为细描和白描;从描写的方法看,可分为实写和虚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作用:使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文章生动A、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B、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三、说明方法与说明方式说明方法和说明方式通常只能在说明性文体中出现;一说明方法:一般包括分类别、作比较、用比喻、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引资料、画图表、类比、下定义、作诠释、配图表等;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好处: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更生动形象、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更具体、更详细;2、引资料: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可使说明更具说服力;好处: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引用古诗使说明文更具诗情画意;3、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好处:突出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4、列数字: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好处: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的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5、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功能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有时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明也属分类别;好处:条理清晰、一目了然;6、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好处: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或把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7、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科学的术语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好处:使人们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理解;8、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在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一般性的解释,这种方法叫作诠释;好处:使读者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理解;9、画图表列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某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好处:使人看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10、配图:再说明具体物品时,为了让读者对物品有视觉上直观的感觉;配以具体图片,可以省去物品外观的具体描写;二说明方式:一般指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平实说明:是指用平易朴实的语言来说明事物的外形、功能或事理的进程、结果,其主要手段是使用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配图表这些说明方法和运用科学术语、专有名词等;生动说明:主要指用华丽的词藻对说明对象加以描绘、刻画,使其形象、生动、感人、有力,其主要手段是运用引言论、用比喻、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以及大量使用影容词、副词、叹词等;四、论证方法与论证方式论证方法和论证方式一般只能在议论性文体中出现,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论证方法: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是摆事实、讲道理,另外论证方法还包括对比法、类比法、喻证法、引证法、反证法、归谬法等;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论证方式: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阅读的答题技巧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门见山,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某种特性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或突出,答题格式:强调了……或突出了……5.反复:加强语气, 答题格式:强调了……说明方法: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分类别:通过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作比较:把___××___和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打比方:将__××__比作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说明语段的作用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段意的归纳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的××论点。
初中语文文章表现手法知识总结
![初中语文文章表现手法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9b42df4581b6bd97e19ea59.png)
初中语文文章表现手法知识总结表现手法常见的种类:1. 从结构上分: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点面结合悬念伏笔呼应线索(1)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切入点独特,视角新颖,总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交代要素,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如:朱自清的《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开篇点题,表明了作者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
(2)承上启下:用词语,句子或段落衔接过渡。
表达效果: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前后呼应,转移话题,连接事件,转换场景,衔接紧密,上下连贯。
(3)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
“卒”为完毕。
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亦作“卒章见志”,很常见的一种写作方法,一般地说,几乎在所有文体中均有应用,在散文中使用较多,卒章显志是立意手法之一。
(4)伏笔、照应:a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b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
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
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5)线索:时间,空间,人物,事物。
事物内在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体的脉络,使文章结构紧凑,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表现手法1总结
![表现手法1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38b4ccae009581b6bd9ebe8.png)
5、点面结合: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 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 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 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 ”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 性描写的有机结合,其实也就是局部 与整体的关系。
《蜀道难》中,作者先写蜀道的高险 ,又抓住蜀中富于个性特征的“剑阁 ”精雕细刻,从面到点,从全景到特 写。既突出了蜀道高险的共性,又表 现了剑阁特有的地形、战争频繁等特 性。
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 的手法共用。 唐 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 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译文】 卢家少妇,深居郁金香涂抹的闺房;一对海燕,双栖在玳瑁装饰的屋梁。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他去白浪河北,而今音讯全部隔断;她在京师城南思虑,更觉秋夜漫长。 有谁能了解她,独自怀思不得相见;偏偏明月透过纱窗,照着黄色帷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 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这两句主要是运用什么方式来表现 其高峻奇伟之势? 正面描写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 倾”,则是用什么方式烘托天姥山 侧面描写 的高峻奇伟。
2、
白描
工笔
白描: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 画,不用渲染烘托。用最简练的笔墨, 不加烘托的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1、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 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 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 作者选取妻子生前闺房生活的细节来 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 描写。凸显妻子临窗而坐,对镜梳妆 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的场景,表现了昔日夫妻恩爱幸福的 生活,也反衬出如今“无处话凄凉” 的悲伤。
语文常用的表现手法
![语文常用的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a6c794e6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0c.png)
语文常用的表现手法一、常见八种修辞手法01.拟人含义: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的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02.比喻含义: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03.排比含义: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04.夸张含义: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05.对偶含义: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表现手法表格总结
![表现手法表格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001e316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0b.png)
表现手法表格总结在文学创作中,表现手法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本文将对一些表现手法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的方式进行展示。
1. 表现手法概述表现手法就是作者在描写某一情境、人物或事物时所采取的手段。
这些手法可以包括文字运用、语言能力、心理描写和叙事技巧等方面。
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形象描写:通过对人物、物品、环境等进行形象描写,使读者能够更直观、深入地了解作品。
如材质描写、色彩描写等。
•比喻手法:通过比较两个不相干的事物,强调相似之处,从而达到更生动形象的效果。
如隐喻、拟人、夸张等。
•对话描写: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交流,表现其性格特点、价值观念等。
如情感对话、探讨对话等。
•心理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想法、感受、心理活动等,刻画出其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如内心独白、外貌描写等。
•叙事技巧:通过叙述手法来增强作品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如写缩写、倒叙、意外性结构等。
2. 表现手法表格下面是一张针对不同表现手法分类的表格,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每一种表现手法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表现手法定义特点应用场景形象描写通过对某一情境、人物或事物的形象描写,增强其形象感和感染力。
生动、形象、vivid对人物、环境的描写比喻手法通过比较两个不相干的事物,强调相似之处,从而达到更生动形象的效果。
巧妙、生动、直观语言、风景描写对话描写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交流,表现其性格特点、价值观念等。
富有节奏感、真实、直观人物相互交流之处心理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想法、感受、心理活动等,刻画出其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真实、深刻、形象深入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叙事通过叙述手法来增强作品的可读性和感扣人心弦、引人情节设计、技巧染力。
入胜、耐人寻味节奏推进3. 结语总之,表现手法是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手段,它们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一部作品。
本文对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进行了总结,并通过表格的方式进行展示,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
![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bf9bc0d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43.png)
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一、押韵手法1、押韵的定义押韵是指诗句中音节末尾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现象。
通过押韵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2、押韵的分类a:完全押韵:句子的末尾韵母相同,如“花”、“家”。
b:半押韵:韵母相似但不完全相同,如“香”、“阳”。
c:假押韵:韵母音调相同但并非真正的押韵,如“衣”、“水”。
d:雅俗押韵:诗歌中使用一些俗语、方言等,突破传统押韵规则,创造独特诗意。
3、押韵的应用a:增强韵律和节奏感,使诗歌更加乐曲化。
b:增加诗歌的韵味和美感,使诗歌更易于记忆和传唱。
二、形象手法1、比喻比喻是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比喻可以使诗歌更具想象力和感染力。
2、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类的感觉、行为和特征,使诗歌更具生动性和感情的表达。
3、排比排比是通过相同结构的词语、短语或句子,以强调观点、递进思想或营造节奏感。
4、对仗对仗是指句子中相邻的词语、短语或句子在结构和意义上相似或相对应。
通过对仗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和呼应效果。
三、修辞手法1、比较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比,突显事物的差异或共同点,以达到表达情感和思想的目的。
2、夸张夸张是指对事物进行过分的描述或处理,以夸大其特征和形象,达到戏剧效果或强烈的感官刺激。
3、借代借代是指用一个词代替与其关联的另一个词,以增加诗歌的暗示性和意味深长。
4、反问反问是指提出一个问题,而不是寻求回答。
通过反问可以表达一种强烈的情感和观点。
5、平行平行是指句子结构的相似,以达到信息的对比、强调或重复,使诗歌更具节奏感和协调性。
附件:本文档并不涉及具体的附件内容。
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档并不涉及法律名词及注释。
设计表现手法期末总结
![设计表现手法期末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c8ed0b1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f6.png)
设计表现手法期末总结一、引言在本学期的设计表现手法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设计表现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设计表现在设计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设计表现手法不仅能够有效地传达设计的想法和意图,还能够增强设计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在本文中,我将总结本学期所学的设计表现手法,并论述其在设计工作中的作用和应用。
二、线条表现在设计表现中,线条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表现元素。
线条能够传达出设计的形态和结构,能够引导人们的视线和注意力。
在本学期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各种线条表现的技巧和方法,如实线、虚线、直线、曲线等。
通过这些线条表现手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表达出设计的特点和风格,并增强设计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
三、色彩表现色彩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能够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体验。
在设计中,我们通过合理运用色彩表现手法,可以使设计更加丰富和有趣。
在本学期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色彩的基本原理和配色的技巧。
例如,冷暖色的搭配能够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绪;对比色的运用能够增强设计的对比效果;色彩的明度和饱和度的调整能够使设计更加平衡和协调。
通过这些色彩表现手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表达出设计的主题和目的,并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四、材质表现材质是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能够给人带来触觉和观感上的享受。
在设计中,我们通常需要通过设计表现手法来表达出材质的特点和质感。
在本学期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各种材质表现的方法和技巧,如纹理的模拟、质感的表现等。
通过这些材质表现手法,我们可以更加真实地表现出设计中所使用的各种材质,从而增强设计的逼真感和可信度。
五、空间表现空间是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能够给人带来强烈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在设计中,我们通常需要通过设计表现手法来表达出空间的结构和布局。
在本学期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各种空间表现的方法和技巧,如透视的运用、投影的处理等。
通过这些空间表现手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表现出设计中的各种空间关系,使设计更加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15种常用的古诗词表现手法总结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15种常用的古诗词表现手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97fbeea80eb6294dd886ca2.png)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15种常用的古诗词表现手法总结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表现手法总结知识点
![表现手法总结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d6b3811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ae.png)
表现手法总结知识点第一种表现手法是比喻,比喻是指借用一种事物来说明另一种事物的手法。
比喻的作用是通过生动的对比,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同时也美化了文学作品的语言。
比喻又分为直接比喻和隐喻两种。
直接比喻是指用一个名词或形容词来说明另一个名词或形容词的手法,如“他就像一只饥饿的狼一样,一路奔跑”。
而隐喻是指不显露出来的比喻,读者需要通过上下文的暗示来理解,如“城市的灯光是一幅流动的画,把傍晚的街道点亮”。
比喻是生活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通过比喻,作品的形象更加生动,情感更加丰富,读者也更容易产生共鸣。
第二种表现手法是意象,意象是指通过对感觉、情感、思想等深层次的描绘来营造作品的氛围和情感体验,把读者带入到作者所创造的世界中。
常见的意象有视觉意象、听觉意象、触觉意象等。
视觉意象是指通过对物体、景色、色彩等视觉形象的描绘来营造作品的氛围,如“远处的山峰在夕阳的照射下,仿佛笼罩在一层金色的光晕之中”。
听觉意象是指通过声音、音乐、自然声响等听觉形象的描绘来产生作品的氛围,如“远处传来了阵阵风声,嘹亮的鸟叫声悠扬动听”。
触觉意象是通过对触感、温度等触觉形象的描绘来产生作品的氛围,如“湖水清凉到手指触及之处,仿佛带着一丝丝冰凉”。
通过意象的描绘,作品的情感更加深刻,读者也更容易与作品产生共鸣。
同时,意象也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元素,能够丰富作品的形象和氛围。
第三种表现手法是对比,对比是指通过对不同事物、情感、感觉等的对比来突出作品中的主题或情感。
对比可以通过事物的对比,时空的对比,情感的对比等方式展现出来。
事物的对比是指通过对不同事物的对比来透露出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如“冬日的天空下着大雪,白茫茫的一片,与寂静的森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时空的对比是指通过对不同时间、空间的对比来突出作品中的情感和主题,如“夜幕降临,城市的霓虹灯熠熠生辉,与古老的寺庙形成鲜明的时空对比”。
情感的对比是指通过对不同情感的对比来突出作品中的情感,如“白天的活泼与夜晚的宁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多样性”。
诗歌赏析的15种表现手法
![诗歌赏析的15种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cedf9e46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b5.png)
诗歌赏析的15种表现手法诗歌赏析的15种表现手法很多同学会问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本文就给大家总结了一下常见的一些表现手法,希望大家能牢牢记住,在考试时遇到这类问题时不至于不知道答什么。
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表现手法总结
![表现手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c48a63e43323968011c92c8.png)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比喻、夸张、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象征(用象征化抽象为具体)、用映衬对比突出形象特征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映衬{正衬、反衬},联想、想象、用典、比拟、借代、互文、通感、双关、反语、反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铺垫、通感、以小见大、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白描等表现技巧。
托物言志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写景抒情叙事抒情借物喻人直抒胸臆欲扬先抑顺叙倒叙插叙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渲染虚笔虚实结合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动静结合动静相衬大手笔层递深化主旨以小见大点面结合主次远近通感白描绘声绘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现手法知识总结
1.表达方式: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 种,即: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2.表现手法:指在文学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3.修辞手法: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
表达方式---写作内容
表现手法---具体技法
修辞手法---语言润色效果
【注意】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间的区别
一、对比
1、概念:将相反的事物或事物相反方面进行比较的表现手法。
2、分类:①两体对比②一体两面对比
3、作用:①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
②突出主题
③加深读者印象
二、衬托
1、概念:用次要事物或环境作陪衬,来突出主要事物
2、分类:①正衬:利用与主要形象相似的次要形象或景物从正面衬托主要形象。
②反衬: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或景物,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3、作用:①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②强调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突出主题
【注意】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对象上有无主次之分
三、抑扬法
1、概念:文章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或者作者投射在人物身上的认识、态度或情感前后出现了鲜明的变化或落差。
2、分类:欲扬先抑:先说不好的,再说好的。
欲抑先扬:即先说好的,再说不好的。
3、作用:①使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对象的特征
②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给人出乎意料的感觉,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③突出主题,抒发情感
四、托物言志
1、概念: 作者通过描绘客观事物的某个特征来表达自身的情感或揭示作品主旨。
2、作用:①所托之物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②深化了文章的中心主旨。
五、借物喻人
1、概念: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某人或一类人的某种品质
2、作用: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注意】托物言志最终言明的是作者自己内心所得到的、感悟启示;借物喻某某作者借助某物来比喻他人的品质
六、联想
1、概念: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或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
2、作用: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具体、生动形象,更富感染力。
七、想象
1、概念:指作者发散思维,自由创新,创造出原本不存在的新形象和新故事。
2、作用: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具体、生动形象,更富感染力。
【注意】1.相同点:由事物引发,不单独凭空出现;2.不同点: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是由此及彼。
想象是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创造或虚构出新的事物,是由旧到新
答题思路
1.点——手法判定,即点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析——分析手法在原文中的运用,即指出用到的手法在原文中的体现。
3.评——评价效果,这里的效果分析需要注意两方面,一方面需要答出每一种表现手法特定的效果术语,另一方面还要将术语“具体化”,把
相关内容答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