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理论整理

合集下载

美学整理(1)

美学整理(1)

一.填空题1.美学之父是鲍姆加登2.西方美学从古到今三大演变本体论阶段、认识论阶段、语言学阶段(主要有人本主义美学和科学主义美学两大主潮)。

3.美的本质人类生命主体精神有益性反映。

4.柏拉图认为美是理念,美的现象在于美本身。

5.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等著作,推翻了主客二分的思维传统,而通过主客统一的实践即对象化活动来把握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进而说明美与审美主体的性质、关系和特点。

6.无论是泰勒的《原始文化》还是弗雷泽的《金枝》,都并不是专门的美学著作,而是人类学著作。

7.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老子》所说。

《道德经》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庄子》所说。

8.中国人审美实践的核心意识是时间意识,主要艺术门类是抒情诗和音乐。

9.罗森克兰兹的《丑的美学》不仅是一部专门研究丑的美学专著,而且也标志着丑从此真正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它是对于现代丑学的开启。

10.以静态的方式来暗示某种丰富的含义和意境,这应该看做是雕塑艺术的根本特征。

11.荒诞的实质表现为本质与现象的分裂、动机与结果的背离,其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就是非理性和异化。

12.王国维是现代美学的奠基者,他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境界说。

13.蔡元培是现代美学思想的奠基者,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主张。

14.《易》代表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世界以及自然世界形成之道的理解,这种理解也奠定了中国美学思想的基本精神。

15.魏晋时代,人称文学的自觉时代,其实也是美与艺术自觉的时代。

16.色彩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表情性和象征性两个方面。

(所谓表情性是指色彩能直接唤起人的某种感受和情感。

所谓象征是指在不同民族中由于传统习惯,某种色彩与某种特定内容形成较为固定的联系,从而使色彩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意义。

)17.朗吉弩斯的《论崇高》最早涉及美学范畴。

18. 20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19.黑格尔对艺术的分类: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

西方现代美学理论范畴

西方现代美学理论范畴
对后世影响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美学对后来的哲学、文学和艺术批评 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探讨人的存在意义方面。
伽达默尔及其解释学美学
01
伽达默尔简介
伽达默尔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和美学家,解释学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02 03
解释学美学观点
伽达默尔认为,艺术作品的意义不是固定的、客观的,而是随着时代、 文化和接受者的不同而变化。解释者通过自己的前理解来理解艺术作品, 这种理解是主观的、相对的。
20世纪初至中期
现代美学逐渐形成和发展,以胡塞尔的现 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等哲学思想为 背景,形成了不同的美学流派和理论。
Part
02
现代美学的主要流派
表现主义美学
强调艺术是情感的表现, 是艺术家的内心世界的外 化。
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表现 情感,而不是模仿或再现 现实。
主张通过艺术来揭示人类 情感的本质和内在心理状 态。
新媒体艺术的跨学科性
分析新媒体艺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点,如计算机科学、信息学、 人工智能等,挖掘新媒体艺术的潜力和可能性。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的美学思考
探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对美学领域的影响,分析这些技术所 创造的全新审美体验和艺术形式。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对后世影响
贝尔的形式主义美学对现代艺术创作和美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尤 其在绘画和雕塑领域。
苏珊·朗格及其符号学美学
苏珊·朗格简介
01
苏珊·朗格是20世纪美国哲学家和美学家,符号学美学的代表人
物之一。
符号学美学观点
02
朗格认为,艺术是一种符号,这种符号能够表现人类的情感和
经验。艺术的本质在于通过符号来表现人类的精神世界。

(完整版)西方美学

(完整版)西方美学

人本主义美学思潮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美学思潮是从19世纪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发源的,具有浓厚的情感和非理性色彩。

主要包括直觉主义、表现主义、形式主义、精神分析主义、存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心理学、现象学美学等等。

(一)表现主义美学表现主义美学是现代西方美学思潮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美学流派之一,其创始人是现代西方著名美学家、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另一位重要理论代表是当代英国著名理论家科林伍德。

克罗齐(1866-1952)《美学原理(纲要)》。

直觉即表现。

语言就是艺术,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不是功利的活动,不是道德活动,不是概念的或逻辑的活动,艺术不能分类。

其中艺术内容等于个人的瞬间情感,艺术形式等于表现着情感的意象。

科林伍德:《艺术原理》。

艺术是种富于想象力的情感的直接表现。

人人都是艺术家。

艺术是借助于想象活动而实现的经验认识形式。

真正的艺术却在于表现情感。

艺术是社会的良药,它为社会治疗最麻烦的心病,即意识所受到的腐败堕落。

”阿诺·理德:《美学研究》。

“美是完美的表现”“当一定的客体对于想象而言完美地表现了意义(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意义)时,我们就说它的表现是完美的。

在这种情况下,形式就变成为整体和意义的一个部分,这种复杂的自我完成的表现,我们就称之为‘美’。

”表现主义美学的基本观点是:美是对主体情感的成功表现,是纯粹主观的、精神性的直觉;它存在于人的思维形成概念之前,并且以抒情为根本特征;艺术的根本目的在于表现主体的情感,它是主体纯粹的想象,既不是有用的、善的东西,也不是诗人愉悦的东西;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发挥其想象力表现直觉而成为艺术家。

(二)直觉主义美学柏格森(1859-1941法国)《时间与自由意志》《物质与记忆:身心关系论》《笑的研究》《形而上学导论》《创造的进化》《生命与意识》《道德与宗教的两个起源》。

他提倡直觉,贬低理性,认为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绝对的运动和实在本身,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绵廷”。

(完整版)西方美学

(完整版)西方美学

人本主义美学思潮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美学思潮是从19世纪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发源的,具有浓厚的情感和非理性色彩。

主要包括直觉主义、表现主义、形式主义、精神分析主义、存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心理学、现象学美学等等。

(一)表现主义美学表现主义美学是现代西方美学思潮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美学流派之一,其创始人是现代西方著名美学家、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另一位重要理论代表是当代英国著名理论家科林伍德。

克罗齐(1866-1952)《美学原理(纲要)》。

直觉即表现。

语言就是艺术,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不是功利的活动,不是道德活动,不是概念的或逻辑的活动,艺术不能分类。

其中艺术内容等于个人的瞬间情感,艺术形式等于表现着情感的意象。

科林伍德:《艺术原理》。

艺术是种富于想象力的情感的直接表现。

人人都是艺术家。

艺术是借助于想象活动而实现的经验认识形式。

真正的艺术却在于表现情感。

艺术是社会的良药,它为社会治疗最麻烦的心病,即意识所受到的腐败堕落。

”阿诺·理德:《美学研究》。

“美是完美的表现”“当一定的客体对于想象而言完美地表现了意义(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意义)时,我们就说它的表现是完美的。

在这种情况下,形式就变成为整体和意义的一个部分,这种复杂的自我完成的表现,我们就称之为‘美’。

”表现主义美学的基本观点是:美是对主体情感的成功表现,是纯粹主观的、精神性的直觉;它存在于人的思维形成概念之前,并且以抒情为根本特征;艺术的根本目的在于表现主体的情感,它是主体纯粹的想象,既不是有用的、善的东西,也不是诗人愉悦的东西;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发挥其想象力表现直觉而成为艺术家。

(二)直觉主义美学柏格森(1859-1941法国)《时间与自由意志》《物质与记忆:身心关系论》《笑的研究》《形而上学导论》《创造的进化》《生命与意识》《道德与宗教的两个起源》。

他提倡直觉,贬低理性,认为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绝对的运动和实在本身,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绵廷”。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体验和艺术美的学科,是一种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

东西方两种美学理论有着不同的观点和方法。

本文将以轻松的语气,为您比较东西方美学理论,让我们一起来探索美学的魅力吧!东方美学理论东方美学理论是源于东方文化传统的一种美学思想体系。

它强调的是对于自然的感悟和和谐的追求。

在东方美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被广泛接受,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彼此相互依存。

东方美学注重以心灵为中心去感受自然,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在东方美学理论中,艺术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

东方文化中的笔墨艺术,如中国的水墨画,日本的和风美术,都注重通过简约而富有内涵的形式来表达感悟。

这种审美追求使得东方美学充满了诗意和哲学思考。

西方美学理论西方美学理论是以古希腊哲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它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对艺术作品的理性分析和审美原则的探讨。

西方美学强调理性思考和分析,认为艺术作品应该通过形式和内容的结合来传达深层的意义。

在西方美学理论中,审美体验是个体主观感受的结果,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艺术作品的感受可能不同。

西方美学也强调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独立性,认为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个人表达的结果。

因此,在西方文化中个体主义和自由发挥的思想深受赞誉。

东西方美学理论的比较虽然东西方美学理论有着不同的重点和观点,但它们都致力于探讨艺术和审美的本质。

东方美学强调心灵和自然的和谐与共生,西方美学则更注重理性思考和个体创作。

东方美学更注重内在的感悟和表达,倾向于用简约而富有内涵的形式来表达情感,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而西方美学则更注重外在的形式和内容的结合,追求艺术作品的深层意义和个人表达。

在审美体验上,东方美学更强调的是自然的感受和人与大自然的共鸣,而西方美学则更强调个体主观感受和理性思考。

东西方美学理论在艺术和审美领域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东方美学注重内在的感悟和和谐的追求,而西方美学则强调理性分析和个体创作。

无论是东方美学还是西方美学,它们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和审美的本质。

西方现代美学理论范畴

西方现代美学理论范畴
西方现代美学理论范畴
现代美学与古 典美学的区别
古典主义美学
第一.理性主义美学 理性主义美学是18世纪在德国以G.W.莱布尼茨、C.沃尔夫 和A.G.鲍姆嘉通(1714~1762)为代表的美学思想,是与英国 经验主义美学相对立的思潮。莱布尼茨认为感觉经验靠不住, 不可能给人们带来永恒的真理。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永恒真 理,应当来自“理性的永恒法则”。而“理性的永恒法则”则 来自人内心的“天赋观念”。而尔夫把莱布尼茨的哲学通俗化 了,在美学思想方面,他特别提出了“完满性”的概念,认为 美在于一件事物的完满,一件事物要完满,必须符合该事物的概 念,而它之所以能产生快感,则在于它符合人的主观目的。 第二.哲学上的唯心主义 从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于1790年出版,以后席勒写《审 美教育书简》、谢林写《艺术哲学》,到黑格尔的《美学讲演 录》3卷于1838年全部出齐,标志了德国古典美学发展的全盛时 期。德国古典美学力图把经验派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派的先天理 性统一起来和调和起来。康德的美学,是要为感性经验中快与 不快的感情寻求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先验理性原则。他所说 的“判断力”,就是指给特殊的感性事物寻求普遍规律的反思 判断力。席勒作为审美观照与艺术创造的“游戏冲动”,也是 “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的统一与和谐。黑格尔关于“美 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著名论断,更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现代美学与古 典美学的区别 古典到现代的 转折点
第二,马克思列宁主义
在马克思制定的辩证唯物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中:艺术像其他 高等的活动一样,从属于文化上的“上层建筑”或者统治阶级 的意思形态,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到: 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绝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 展成比例呃的,因而也绝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 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例如,拿希腊人或者莎士比亚同现 代人相比。 但是后来变迁成:在某种意义上,艺术总是以一直“现实的反 映“这个结论引自列宁的人生论立场。认为艺术是一种认识方 式。 事实上,正如穆洛夫斯基所指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在每 个关键的阶段都是在于其他的和相反的是想线索对话中得到发 展的。最初是反黑格尔主义,后来是反对克罗齐主义者和形式 主义者。马克思的辩证地吸收这一适用于其他地方的方法也对 则一发展也适合。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美学更有其独特性。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美学作为哲学的一部分,探讨了艺术的本质、审美体验以及美的标准。

东西方美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各自文化、历史和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主要思想流派、艺术表现及审美标准等方面,对东西方美学理论进行详细比较,以期加深对这两种独特美学体系的理解。

一、历史背景1.1 西方美学的起源西方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当时,哲学家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有关美和艺术的重要论述。

柏拉图在其对话中强调了“理想之美”,认为艺术只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模仿,缺乏真正的价值。

而亚里士多德则相对乐观,他在《诗学》中提出了艺术应具备的元素,如情感共鸣和现实的反映。

这为后来的西方美学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开启了对人的关注,强调个体经验和感受,使得人文主义成为主导思想。

进入18世纪,康德的发展提供了“无目的性”的审美标准,强调主观体验与审美判断的独立性。

1.2 东方美学的发展相较于西方,美学在东方特别是在中国的发展同样悠久而复杂。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道家、儒家思想对美学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家强调自然之道,以“无为”而入画,从而创造出一种和谐统一的自然美;儒家则推崇伦理与社会责任,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佛教传入中国后,对艺术形式和精神层面的认可,也使得东方美学更加丰富。

在日本,美学也经历了独特的发展,如“侘寂”之美强调不完美和自然衰老所带来的独特魅力,它与东方其他文化有着明显区别,使得东亚地区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审美观念。

二、主要思想流派2.1 西方主要流派西方美学历史上涌现了众多不同的思潮和流派。

特别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浪漫主义、唯美主义以及现代主义等思想风潮相继出现,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艺术创作与观念。

浪漫主义:对个体情感与自然景观的高度重视,认为艺术应当表达更为细腻的人类情感。

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王尔德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理念,主张艺术价值不应受到伦理道德束缚。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美学是一门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它涵盖了对美的本质、美的起源、美的规律以及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等诸多方面的研究。

在东西方文化传统中,美学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

本文将对东西方美学理论进行比较,探讨它们在对美的理解、审美观念和艺术价值等方面的差异。

一、对美的理解1.1 西方美学理论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对于美的理解始于古希腊时期。

柏拉图把美看作是“善”的体现,认为美是纯粹、完美而超越现实世界的。

而亚里士多德则从存在论的角度提出,世界上一切具有内在秩序和和谐统一的事物都具有美。

在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家将美与神圣联系起来,把审美经验视为对神圣之美的感知。

而在近现代,康德提出了“审美判断”的概念,认为审美是独立于伦理和认识的第三类判断,主张审美经验是一种超越功利目的的自由欣赏。

1.2 东方美学理论东方美学理论主要包括中国、印度和日本等地区的传统哲学思想。

在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和佛家对于美都有着独特的见解。

儒家认为人文之美最高尚,主张“君子之德风于文采”,强调品德与文化修养对于审美体验的重要性;道家则追求自然之美,提倡“无为而治”、“随遇而安”的审美观念,强调清静自然与天地同化;佛家则强调内心清净与涅槃之境的超脱之美。

二、审美观念2.1 西方审美观念西方对审美观念有着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伯克提出“感官审美”,认为审美源于感官对颜色、形态等感知过程中产生的愉悦;启蒙哲学家康德则主张“普遍与必然”,认为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并提出了著名的“审美真谛”。

此外,在19世纪后半叶,尼采提出了“艺术之死”的观点,强调了罗曼主义对于审美观念上的重大改变,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2.2 东方审美观念相比于西方,东方在审美观念上更多地体现出超脱与内化。

在中国文化中,“雅俗共赏”是一种较为主流的审美观念,即雅与俗并重、相辅相成;日本传统文化中,则体现了浓厚的禅宗意识,在茶道、园林、武士道等领域均体现出禅宗审美思想。

[整理版]西方美学史(摘要)

[整理版]西方美学史(摘要)

西方美学史第一部分古希腊罗马哲学第一章西方美学的缘起西方美学的直接源头是在古希腊。

.观点1:美学思想最早包含在艺术之中。

(塔塔凯维奇)观点2:人类的审美意识产生于原始宗教向哲学的过渡阶段。

(鲍桑奎)观点3:哲学孕育了美学。

(吉尔伯特和库恩)观点4:美学问题只能出现于哲学问题之后。

(克罗齐)(作者赞同)第二章前苏格拉底美学一毕达哥拉斯学派1和谐(harmony)是宇宙的本质特征。

神秘的和谐现象是由比例、尺度和数造成的,而和谐本身则是以各个组成部分的数学关系为基础的。

和谐是一种宇宙内在的规律和本质,音乐通过声音与音调表现了这种和谐,而哲学(数学被包括在哲学之中)则是对事物之间和谐关系的思索,美因此成为宇宙和人的最终目的。

2音乐可以净化(cathartic)灵魂。

从表面上来看,他们以音乐和哲学为修养手段,用音乐来净化人的灵魂,似乎与奥尔弗斯教派的酗酒、癫狂的神秘体验不同,但是,实质上,平静的哲学与和谐的音乐亦可产生精神上的迷狂感。

在这种迷狂中,灵魂亦能够摆脱肉体,进入神秘境界。

————这种思想也是希腊非理性精神的一个来源。

3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的和谐的构成。

最聪明的事物是数,最有力量的事物是知识,最美好的事物是幸福,最优美的事物是和谐。

与数相关的和谐原则是西方从古希腊到19世纪全部古典艺术的理想。

二赫拉克利特1和谐产生于对立和斗争。

“看不见的和谐(hidden harmony)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

”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实质上是对于自然中一种和谐的模仿,因而艺术家应该具有一种对自然界内在和谐的把握和认识。

2美具有相对性。

美学家们总是不断的讨论美的概念与具体的美的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这里面实质上就是美的永恒性与相对性的问题,也就是哲学上的概念的相对性与真理的具体性问题。

三德谟克利特1模仿说。

艺术是模仿的观点,是古希腊人们的普遍看法。

德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同时也指出了艺术的模仿性质,提出了一种艺术本体论的看法(包括艺术的创作论)。

西方现代美学理论范畴

西方现代美学理论范畴
桑塔耶纳教导一种形而上学,或者是他称为的自然主义或唯物 主义。作为自然主义的美学家,桑塔耶纳的美学思想体现了西 方美学在二十世纪前后的某种过渡性。一方面,他仍然注意到 美的本质等美学的形而上问题,严肃地讨论美的定义问题,并 得出了自己的见解,这和其他一些二十世纪的西方美学家如后 来新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门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另方面, 桑塔耶纳又从自然主义的特定立场出发,大量地、具体地、详 尽地、有时是相当芜杂甚至矛盾地阐释了审美与艺术的方方面 面的重要问题。他的学术思想,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具体观点 对于我们无疑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J.杜威的实用主义美学 最为重要。
现代美学与古 典美学的区别 古典到现代的
转折点 现代美学理论
概述
桑塔耶纳
20世纪的美学讨论也许可以说,是从内德托克罗齐开始 的,他无疑是我们时代最有影响力的美学家。他半个世 纪中不断地在美学与批评问题方面的努力,给每个严肃 是思考过这些问题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在我们来看看在他之后或者同一时期现代其他流派的 美学理论。 第一,桑塔耶纳和杜威
考察了艺术相继发生的形式并表明了这些艺术形式的发展阶段 的全部完成,它把它们埋葬起来,而哲学为它们写下了 碑文。” 克罗齐“直觉 ———表现”理论的核心,就是要从理论上确立 艺术的独立地位,是直接针对着古典美 学的理性至上原则及艺 术消亡论而来的。对于古典美之上是不可能的。” 学关于艺术
受理性支配的观点,克罗齐运用他自己创立的“度的理论”的逻 辑方法,去处理象艺术与哲学这种不是“相反”而是“相异”的 概念,提出了全新的艺术独立原理:直觉的知识 艺术 作为低的度, 是可以脱离
现代美学与古 典美学的区别
布莱尼茨 鲍姆嘉通
古典主义美学
第一.理性主义美学 理性主义美学是18世纪在德国以G.W.莱布尼茨、C.沃尔夫

西方美学知识点总结

西方美学知识点总结

西方美学知识点总结1. 古希腊美学古希腊是西方美学发展的起源地之一,其美学思想在西方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对美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形成了美学的初步理论。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美的思考。

柏拉图认为美是一种超越现实的理念,而不是一种物质形式。

他强调理念的永恒、完美和纯粹,并将美的产生归因于这些理念。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美是一种对称、秩序和和谐的表现,是一种特定形式的完善表现。

古希腊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美学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西方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文艺复兴美学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美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人们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进行了重新发现和理解,并以之为基础形成了一种新的审美观念。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强调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品味,追求对美的深入理解。

例如,莱昂纳多·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等文艺复兴画家通过对人体结构和比例的深入研究,创造了许多具有深刻美感的艺术作品。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美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西方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3. 哥特式艺术美学哥特式艺术是中世纪欧洲文化的一种重要艺术风格,其美学思想体现了宗教信仰、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

哥特式艺术强调对神圣主题的表现和对宇宙秩序的思考,通过对艺术形式和结构的精确把握,创造了许多具有宗教意义和美学价值的艺术作品。

哥特式艺术对后世的艺术创作和美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西方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 巴洛克艺术美学巴洛克艺术是欧洲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艺术风格,其美学思想强调对情感和气氛的表现,通过夸张、动态和复杂的表现手法,创造了许多充满戏剧性和运动感的艺术作品。

巴洛克艺术在审美观念上强调情感的表达和细腻性的追求,展示了一种充满张力和热情的审美情趣。

巴洛克艺术对后世的美学理论和艺术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西方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西方美术理论

西方美术理论

西方美术理论一.西方美术理论的来源【P5】}1、哲学家、美学家对艺术的论述2、艺术家的论述3、艺术史家对艺术史现象的研究二.西方美术理论的内涵{研究内涵}{艺术理论构成}【P6】】:①美术本体论:包括艺术的起源、艺术功能、艺术与真、善、美的关系等三个方面;②美术创作论,模仿方式、表现方式、抽象方式、观念方式。

③风格形成论。

④欣赏阐释论三.毕达哥拉斯学派【P17】1,认为美体现合理的数量关系,美的本质就是数量比例的和谐,绘画、建筑、音乐就是数量关系的和谐,美就是适当的比例。

2,追求人体美与毕达哥拉斯学派分不开,这一学派认为万物基本的元素是数,美体现着合理的或者理想的数量关系,美的本质就是数量比例的和谐,画家、雕刻家致力从数量比例探求人的形体的和谐美,公元前5世纪雕刻家波利克莱托斯《法式》把全身和头的比例规定为7:1,并按照此比例做雕刻《荷枪的男子》,后来雕刻家西普斯把这一比例改为8:1,并做青铜雕塑《刮汗垢的男子》3,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4,在艺术的功能上:艺术对人的心灵有净化作用,最早提出用音乐治病的主张。

四.柏拉图的《理想国》中阐述“床”的例子:【22】柏拉图关于艺术理论的论著集中在《文艺对话集》中,他对模仿论做唯心主义的解释,把绝对永恒的理念看做是第一性的,现实世界是第二性的,而模仿现实世界的艺术是第三性的,他举床的例子,说明画家的床是对木匠的床的模仿,木匠的床又是对床的理念的模仿,因此画家的床只是一种模仿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着三层,是最不真实的,绘画只是一种外形的模仿。

所以在柏氏看来,画家和诗人的作品对于真理没有多大的价值,在他的理想国里,他不赞成艺术家和诗人行业的,但他并不是排斥一切艺术家,而是要求艺术家只能描绘善良和优美的东西,从而培养少年对美的爱好和融美于心灵的习惯。

五.罗马时期社会文化方面的特征【30】:1、在文艺上无论创作还是理论都强调模仿。

西方美学

西方美学

1.西方美学(1)古希腊时期:①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的比例”②苏格拉底论美与善③柏拉图的“美的理念”④亚里士多德“艺术模仿说”(2)文艺复兴时期:宗教神学的附庸(3)启蒙时期:鲍姆嘉通《美学》,标志美学作为独立学科成立(4)德国古典美学:美学史上第一座高峰。

①康德《判断力批判》;②黑格尔《美学》(5)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成为真正的科学2.美学研究方法(1)根本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具体方法:①艺术学的方法②心理学的方法③社会学的方法④发生学的方法⑤科学证实法3.美的探索(1)倾向美的客观属性:①形式说②理念说③模仿说④分有说⑤关系说⑥感情特征说⑦生活说(2)倾向美的主体属性:①快感说②判断说③情感符号④直觉说(3)美的本质:①劳动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②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③劳动为美创造了前提条件4.自然物理世界美的特征①无目的性——具有非人为的自在给定性②偏于形式美——事物自身形式的特质所构成的美③变异性——以自然物为载体,随自然的变化流转而变化5.人自身世界的美(1)作为感性对象的人的美:①形体美②精神美(2)作为感性活动的人的美:①实践活动的美,美的劳动②交往活动的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6.文化世界的美(1)物质文化美:①物质文化美先于精神文化美存在②物质文化美不等于形式,但通过形式表现,呈形式美(2)精神文化美:①对于客观世界的再现性描述的美②思维的逻辑秩序的美③对于真理的伟大探索精神(3)规范文化美:①人类在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处理与他人群体社会间关系的文化形态②一种社会共同体的某种精神,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7.三大范畴的美(1)优美——和谐的美(2)崇高——由真与善的严重冲突走向真善统一的美(包括自然、人、艺术的崇高)(3)中和美——主体心理上的和谐①中间状态的美,具有独立的地位而与优美、崇高并列②是灰色系统,模糊美③“和”指杂多或对立因素的有机统一,“中”意为和谐统一,万物根本8.中国古典园林美学观念与景观设计方法①立意与布局②空间的延伸(框景、借景、地标)③曲径通幽④气韵生动⑤无中生有⑥形散神聚⑦画意9.形式美的概念: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及组合规律10.形式美的基本要素:点线面体空间色彩质感11.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多样与统一、主从与重点、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12.韵律的形式:连续、渐变、交错、起伏、旋转13.视觉感应规律:选择性、恒常性、趋简原则、趋中心原则、流程特性、游移、首选视线14.视觉控制要素:视点、视线、视域、视距、视野、视角、视廊、视频(名词解释)15.①近景带8m②中景带25m③远景带70m-110m④鲜见带1220m极限16.视角:45°局部细部、27°景物整体、18°整体环境17.动态观赏与静态观赏18.观景点选择:①主轴上空间节点或典型视点②高频视点③制高点④面向标志景观的开阔视点19.传统组景手法:缩与扩、借与对、框与夹、藏与漏、围与分、添与断、收与放20.突出主景的方法:①升高或降低②体量加大或增多③中轴对称④置于视线焦点⑤动势集中⑥重心处理⑦对比手法⑧重点处理法21.其他造景手法:①加法与减法:加减人工②拓扑变形:创造流动性③界面转换:1.组成空间、限定空间形态、界定空间的要素2.传达环境意义的物质实体3.空间艺术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4.设计实践中视觉形式美的核心建筑界面、景观设施界面、绿化界面、建筑与绿化间界面22.景观规划设计基本原则:①考虑大众思想②兼顾人类共有的行为③群体优先23.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24.人在景观中的三种基本活动:必要性活动、选择性活动、社交性活动25.体验性行为习性:从众性、围观、私密性、边界效应(名词解释)26.动作性行为习性:抄近路、依靠感、参与性(直接/间接)27.行为习性差异:情境差异、群体差异、文化和亚文化差异28.公共空间设计三层次问题:景观形象、生态绿化、群众使用29.空间场所领域的区别:①生理感受三维空间数据限定、②心理三维空间数据限定没有空间精确、③精神空间界定松散30.场所的环境特征:占有性、非空间性、随机性31.衡量场所的标准:认同感(揭示环境文脉肌理)和归属感(平和存在于场所中,安全感)32.领域:人们所占有与控制的一定空间范围33.领域性:与领域有关的行为,是指个人或群体为了满足某种需求,拥有或占有一个场所或者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西方美学理论整理

西方美学理论整理

西方美学理论整理1、柏拉图柏拉图眼中的美,是矛盾统一的、和谐对立的、具体而又特殊。

柏拉图最终将美概括为“永恒的善的意志的普遍性理念存在”。

这是因为一件东西包含许多矛盾是他不可理解的。

从理念论也可以透视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具体如下: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其美学思想的立足点。

柏拉图以理念论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包含完整的美学价值论框架。

他坚信理性能够获得真知,把追求“真”“善”“美”当作哲学探索和冥思的目的。

柏拉图在谈论客观和主观世界的真与善的同时,总是要和美感和美联系一起来谈论,真、善、美在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体统一的。

柏拉图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创造者,它具有最高的人类价值和深远的美学意义。

关于美的议论,主要可大致归为两个类,一是美的本质问题,二是真善美的统一。

柏拉图肯定美是真实的存在,他认为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和谐与真实存在的神,真实存在的善的理念、美的理念是一致的,又由于美善的统一,所以和谐既是善的目的,又是美的本质。

由于柏拉图有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的基础,因而他认为真、善、美的内容是统一的,真实的东西,就美与善的东西。

美的东西也就是善的东西,美与善没有根本的区别。

柏拉图认为这种美本身的关照是一个人最值得过的生活境界。

柏拉图把爱、美、善等,最终都还原到人的生活本身中,与不朽相关,也可以说,不朽是人的最终目的。

在柏拉图的思想中,美的概念不仅仅与审美和艺术相关,更主要的是一种人的生活方式和理想,是一种哲学的最高境界之一。

在柏拉图的宇宙观中,他认为善的理念又是理念世界中至高无上者,因而美的理念就必须从属于善的理念,为善的理念所支配。

柏拉图在审美分析中,始终都认为灵魂的美要高于一切形式的美。

2、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观点。

首先是对他的理念论的批判。

亚氏认为,“一般”是不能脱离“个别”而独立存在,脱离个别并且先于个别而独立存在的一般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

脱离美的事物的“理念”或“美本身”是根本不存在的。

现代西方美学史知识点总结

现代西方美学史知识点总结

现代西方美学史知识点总结美学是研究美、艺术、审美以及美的产生和认知过程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西方,美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其中包括了从古希腊以来的美学思想,还有近代西方美学的各种流派和理论。

这篇文章将总结现代西方美学史的知识点,包括美学的起源和发展、各大美学主义流派、重要美学家及其思想等内容。

一、美学的起源和发展1. 古希腊美学思想古希腊是美学思想的起源地之一,最早的美学思想家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认为美是超越世俗、永恒的理念,其中的美是“真、善、美”三者的一种表现。

亚里士多德则强调了审美的主观性,他认为美是一种激起愉悦情感的东西,并提出了模仿论和认知论的美学观点。

2. 文艺复兴时期美学思想文艺复兴时期是艺术与美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兴起了人文主义思潮,艺术家们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提倡以人为本的审美观。

莱昂纳多·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家在这一时期对人体、光影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后来的美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3. 近代美学的形成17、18世纪是近代美学的形成阶段,启蒙运动的兴起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审美的普遍规律和原则。

在这一阶段,耶尔·怀尔斯、培根、洛克等哲学家对美的本质和审美判断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逐渐形成了近代美学的基本体系。

4. 现代美学的发展19世纪以来,现代美学逐渐形成并开始独立于哲学。

康德提出了美的主观普遍性和客观普遍性的观点,弗洛伊德则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了审美的心理机制。

20世纪以来,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新的美学思潮不断涌现,使得美学的研究领域更加丰富多样。

二、各大美学主义流派1. 形式主义美学形式主义美学强调艺术作品的形式和结构,认为作品的内在形式决定了其审美效果。

20世纪初的俄国形式主义派对文学和艺术的形式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影响了后来的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美学思潮。

2. 实证主义美学实证主义美学强调对艺术和审美现象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试图通过客观的方法探寻审美的规律和原则。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美学是研究艺术和美的学科,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体系给美学理论带来了丰富的多样性。

东西方美学理论有着不同的观点和方法,本文将比较东西方美学理论的异同,探讨它们对人们审美体验的影响。

1.东方美学理论东方美学强调内心的平静与和谐,注重个人与自然的融合。

在中国,美与道德、伦理有着密切的关联。

美不仅仅是外表的表达,更是一种内在的境界。

中国美学强调审美的哲学思考,将美与道德、伦理相结合,追求“大美”的境界。

日本的美学理论强调对细节的关注和完美的追求,其中“wabi-sabi”是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念,强调不完美中的美。

它赞美那些不规则、不对称、经历岁月痕迹的事物,认为它们能够传递出一种深远而内敛的美感。

2.西方美学理论西方美学理论注重理性和逻辑的思考,追求对美的形式和规则的探索。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形式论”强调对艺术形式的研究,认为美即是合乎自然法则的形式。

而德国哲学家康德则强调审美的主观体验,认为美是一种对客观现实的情感反应。

西方现代美学理论中的“表现论”注重作品本身的独立性和独特性,认为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表达。

西方还有后现代主义美学的发展,强调对传统美学观念的颠覆和拓展。

3.东西方美学的对比东西方美学理论在一些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首先是美的定义和目标的不同:东方美学更偏向于内在的修养和心灵的和谐,而西方美学更注重形式的探索和观念的表达。

其次是审美观念的不同:东方美学更强调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追求“大美”的境界;而西方美学更强调对艺术形式的研究和对主观情感的反应。

然而,东西方美学理论也有一些共同点。

首先是对人类情感和经验的关注: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美学,都试图通过艺术和美的体验来探索人类情感和生活经验。

其次是对艺术作品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重视: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认可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和独立性,将其视为艺术家内心情感的表达。

东西方美学理论有着各自独特的观点和方法,它们对人们的审美体验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方美学史摘抄

西方美学史摘抄

西方美学史摘抄
1. 古希腊美学:古希腊哲学家将美与真、善、义一起构成了“四德”,认为美是一种本质上的普遍质量,美感是一种普遍性的认知能力。

2. 文艺复兴美学:启蒙运动带来了对美学的重大影响,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家强调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鼓励人们寻找真正的内在美。

3. 浪漫主义美学:浪漫主义美学追求直观的、个性化的、感性的美感体验,强调想象力、情感和自然等元素。

4. 现代主义美学:现代主义美学不再追求自然的美感体验,而是寻求在抽象、形式、结构等方面的完美表达。

5. 后现代主义美学:后现代主义美学试图打破传统的美学模式和观念,将重点放在个体和社会的关系上,强调反思、接触和批判。

6. 生态美学:生态美学关注环境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鼓励人们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来管理自然资源。

7. 科技美学:科技美学将高科技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研究科技和艺术之间的互动和交叉点,探索新的美感表达方式。

8. 大众文化美学:大众文化美学探讨了流行文化、娱乐和大众传媒的美学价值,认为这些文化形式可以提供人们娱乐、教育
和艺术体验的机会。

9. 跨文化美学:跨文化美学认为美学经验不仅仅是在一种文化中的体验,而是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交流与交融,强调文化交流与相互理解的重要性。

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

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

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
西方美学观念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涌现出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理论。

在这其中,有六大经典美学观念,它们分别是:形式美学、表现主义美学、象征主义美学、实用主义美学、现代主义美学以及后现代主义美学。

形式美学认为,美是形式的优美和完美,注重艺术作品的技巧和技艺,重视艺术作品的客观性和形式特征。

表现主义美学强调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内心体验,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表达方式,重视艺术作品的个性和独特性。

象征主义美学认为,艺术作品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方式,通过符号和象征来传达深层的内涵和意义,重视艺术作品的象征性和寓意性。

实用主义美学则强调艺术作品的实用性和功能性,认为艺术应该为人类的实际生活服务,重视艺术作品的实用价值和实际效果。

现代主义美学从艺术形式上挑战传统的艺术表现方式和形式,追求创新和突破,强调艺术家的自由和创造力,重视艺术作品的革新性和前卫性。

后现代主义美学则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对艺术和现实的批判和反思,强调多元性和相对主义,重视艺术作品对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反应和批判。

这六大美学观念,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对西方美学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们认识和理解西方艺术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柏拉图关于美的理论

柏拉图关于美的理论

柏拉图美的理论柏拉图关于美的理论在西方,柏拉图是最早对爱与美进行系统思考的哲学家。

本文为大家整理了柏拉图关于美的理论,仅供参考!1、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他批判地总结了前人对美的各种看法.明确地反对了早已流行的对美的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解释,而是提出“美本身”这一概念,区分美和美的东西,提出美的本质问题,这就把美的研究从感性经验领域推进到了概念和超验的领域。

柏拉图要求建立的是一种本理论的美学,这是继宇宙论美学之后的新发展。

2、他提出了著名的美是理念说或分有说.建立了他的本体论美学----“理念”(Idea)的理论。

他的基本观点是:美是理念,个别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分有”或“摹仿”了美的理念。

柏拉图的美是理念说,带有客观唯心主义本体论的性质和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

柏拉图十分轻视现实生活,他完全否认了客观现实世界中有真正的美,同时也否认了人对美的正常感知和认知,这些当然都是错误的。

但他不把美简单地局限于感性直观,说明他看到了美的多层次性和美的认识的复杂性,这是很宝贵、很有价值的。

他的名言:“对美本身的关照是最值得过的生活境界”,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柏拉图赞同苏格拉底的观念,坚信理性能够获得真知,把追求“真”、“善”、“美”当作是哲学探索的目的。

真知:必须是关于真实的、永恒存在的事物的知识,而非关于流动的、变化的、朝生暮死的事物的知识。

像物理学这样的学问所研讨的就是现实世界的知识,因此它不能把握永恒的、不变的事物和存在。

真知是关于“理念”的知识。

永恒的是“理念”的世界,现实世界是对“理念”的世界的模仿或“分有”。

柏拉图认为,存在的事物分为四个层次:最高级的是“理念”的世界,拥有绝对的静止性、纯粹性、永恒性,最真实;其次是数学对象,即数字和几何图形等;再次是个体事物,即个体的“活物”,也就是自然中不断流变的动物、植物、人工制品等;最次的是肖像,“指的首先是影子,其次是水面和光滑体表面上的映像,以及其他类似的东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美学理论整理1、柏拉图柏拉图眼中的美,是矛盾统一的、和谐对立的、具体而又特殊。

柏拉图最终将美概括为“永恒的善的意志的普遍性理念存在”。

这是因为一件东西包含许多矛盾是他不可理解的。

从理念论也可以透视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具体如下: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其美学思想的立足点。

柏拉图以理念论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包含完整的美学价值论框架。

他坚信理性能够获得真知,把追求“真”“善”“美”当作哲学探索和冥思的目的。

柏拉图在谈论客观和主观世界的真与善的同时,总是要和美感和美联系一起来谈论,真、善、美在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体统一的。

柏拉图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创造者,它具有最高的人类价值和深远的美学意义。

关于美的议论,主要可大致归为两个类,一是美的本质问题,二是真善美的统一。

柏拉图肯定美是真实的存在,他认为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和谐与真实存在的神,真实存在的善的理念、美的理念是一致的,又由于美善的统一,所以和谐既是善的目的,又是美的本质。

由于柏拉图有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的基础,因而他认为真、善、美的内容是统一的,真实的东西,就美与善的东西。

美的东西也就是善的东西,美与善没有根本的区别。

柏拉图认为这种美本身的关照是一个人最值得过的生活境界。

柏拉图把爱、美、善等,最终都还原到人的生活本身中,与不朽相关,也可以说,不朽是人的最终目的。

在柏拉图的思想中,美的概念不仅仅与审美和艺术相关,更主要的是一种人的生活方式和理想,是一种哲学的最高境界之一。

在柏拉图的宇宙观中,他认为善的理念又是理念世界中至高无上者,因而美的理念就必须从属于善的理念,为善的理念所支配。

柏拉图在审美分析中,始终都认为灵魂的美要高于一切形式的美。

2、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观点。

首先是对他的理念论的批判。

亚氏认为,“一般”是不能脱离“个别”而独立存在,脱离个别并且先于个别而独立存在的一般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

脱离美的事物的“理念”或“美本身”是根本不存在的。

亚氏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美的事物体积大小要合适,要有一定的安排,各部分之间要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这些构成了美的要素。

亚氏注重美的感性形式因素。

3、普洛丁普洛丁是新柏拉图主义的创始者,普氏美学是对柏拉图美学之改造,二者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美的理念从哪里来?普洛丁的回答是,只能从神那里来。

普氏仿照柏氏把美分为不同的级别,他主要论述了对物体的美、心灵的美和最高的美即理念美或理性美的审美认识。

普氏不但把美分为不同的级别,认为要达到这种最高的美,就得净化心灵,通过心灵视觉去观照它。

而且他也把对“美本身”即美的理念或理性的观照,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普洛丁还提出了影响很大的审美理论,审美是一种观照。

他说:观照不是观看,而是另一种视觉类型,即迷狂。

看到高级的美会使人在迷狂中惊喜交集,充满狂热和狂喜,他把这种迷狂的境界看作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

他说:“谁能达到这种观照谁就享幸福,谁达不到这种观照谁就是真正不幸的人。

”普罗提诺还提出的方法是闭目内视,“闭上双眼,转向另一种观看的方法,并激活它,这种方法人人都有,但是很少有人使用。

”审美要靠“内在的眼睛”、“灵魂的视觉”。

单凭感官无法作出审美判断,因为美的对象是包含理性内容的。

他说,美是第一眼就可以感觉到的一种特质,心灵凭理性判断它美,仿佛和它很相契。

直觉中何以含有理性呢?普洛丁的解释是,因为事物包含理念,人心也含有理念,二者一拍即合,所以直觉与理性并不矛盾。

换句话说,这里的理性不是抽象思维的理性,而是与感性相区别的理性,潜藏在直觉中的理性,这跟我们今天的“美感在感性直觉中积淀着理性”的说法已十分相似的了。

4、奥古斯丁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在继承新柏拉图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融入了基督教教义,在继承柏拉图文艺有罪的观点上,指出了艺术要为基督教服务。

他的美学思想不仅完善了基督教的美学体系,更是对西方美学思想和文艺理论发展的影响深远而复杂。

时至今日,奥古斯丁美学思想的光辉依然可见一斑。

阅读经典,理解经典,即使在当下社会,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

(1)上帝是万美之美奥古斯丁在美的本体问题上受到了新柏拉图主义代表人物普洛丁的影响。

奥古斯丁继承了普洛丁的美学观念,认为美的确是有等级的,绝对美占有最高的等级,美从高一级的存在向低一级的存在扩展。

但在此基础上,奥古斯丁又为这一美的本体论加上了基督教的影响。

普洛丁所认为的“太一”,在奥古斯丁的美学体系中,变为了上帝,也就是说,在奥古斯丁看来,上帝是万美之美,是最高等级的美。

但奥古斯丁认为,人类出生便带着“原罪”,一般人是很难接近上帝的美的。

必须使灵魂摆脱欲望的束缚,无条件的崇拜和热爱上帝,全身心皈依上帝,心灵归于上帝,上帝才能抚爱心灵,上帝就体现在感情中,爱上帝就能得到上帝的抚爱,也就认识了上帝的美。

(2)丑是相对的虽然奥古斯丁继承了普洛丁美学体系的很大方面,但由于根基支持的不同,两人在丑的问题上存在了截然不同的看法。

普洛丁的体系根基来自于希腊诸神,他认为感性世界中的物质,与“太一”对立,即是恶,即是丑。

然而,奥古斯丁作为中世纪神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所有对世界的思考的根基都来源于一个最基本的认知:上帝是万物创作者,上帝创作了一切。

那么上帝创造的,怎么可能会有丑呢?对此,奥古斯丁坚定地认为:世界只能是美的,因为它是上帝的创造物,万物既为上帝所创造,都从上帝那里得到形式和光辉,所以就没有绝对的丑。

(3)文艺的目的是歌颂上帝奥古斯丁并没有全面否定艺术,他所声讨是那些引起人的罪恶和虚幻感情的艺术,而好的艺术是值得发扬的。

在奥古斯丁看来,歌颂上帝、为教会服务的艺术便是好的艺术,例如用诗歌赞美三位一体,用音乐来歌颂上帝。

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是中世纪美学的规范,也符合了当时社会情况,但经典的光芒永不会消退。

5、托马斯阿奎那(1)美的三要素阿奎那认为,现实世界的美是客观存在的,但所有的美都根源于上帝,上帝是最高的美。

托马斯美学的核心在于论证人如何认识、把握现实事物的美。

他认为,美具有某些特征,是能够被认识的东西。

而认识和把握美,主要还要依靠人的理智,不仅仅是感官。

托马斯对于美的特征,最关注的是比例和色彩的鲜丽。

后来,他在“和谐”与“鲜明”之外加上“完整”,构成了“美的三要素”。

也就是说“美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是事物的完整或完美,因为凡是不完整的东西结果是丑的;其次是适当的比例或和谐;第三是明晰,所以具有鲜艳颜色的事物被认为是美的。

”此外,托马斯还说:“美有两种,一种是精神的,由恰当的秩序与精神的善的充裕构成;另一种则是外在的美,由物体的恰当的秩序以及属于这物体的外在特性的充裕所构成。

”“我们称一个人的美,是由于他形体上有适合的比例和排列,和由于他具有明亮和鲜艳的色泽。

因此,在另一意义上也可以设定,美的名称是指称所有事物具有的与其类型适合的那种清晰,无论精神的或物质的,它们都由适当的比例构成。

”这里所说的比例,包括心灵和精神世界里的东西的比例和关系,事物与我们心中对于这个事物的观念之间的关系。

涉及艺术家心中的观念与作品形象之间的关系等等。

(2)美与善在阿奎那看来,美与善相关但不相同。

二者的区别是,善涉及欲念,而美只涉及认识,不涉及欲念。

总之,凡是只为满足欲念的东西叫做善,凡是单凭认识到就立刻使人愉快的东西就叫做美。

(3)人与美阿奎那认为,美感与生理快感是不同的,他们的界限是,只有人才能具有美感,动物只有生理的快感。

而人之所以有美感,还在于爱:“愉悦的原因是爱,因为每一个人都为他获得所爱的事物而快乐。

”但是,“每个人都爱美,肉体的人爱肉体的美,精神的人爱精神的美。

”精神的美当然要高于物质的美。

人们创造艺术也是为了美的缘故。

“所有再现或描绘某事物的人,是为了使某事物成为美的事物。

”6、达芬奇达·芬奇认为,艺术家要善于窥视自然,美并不是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

即美源于自然,要在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发现美。

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整体的每一部分都和整体成比例。

强调绘画中的比例和匀称等美学尺度。

《蒙娜丽莎》就有一种和谐之美。

7、荷迦兹荷迦兹从感性形式方面论述了美,认为美的原则就是“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都参加美的创造,互相补充,有时互相制约”——《美的分析》。

分析了各种美的事物的特征。

他认为物体形状的宏大,可以激起赞美和敬畏,产生一种崇高感。

但表现量的大小,一定要避免过分,要适度,否则就会变得笨拙和可笑。

他提出的美的原则,虽然没超出实用和形式美的范围,但对研究艺术美,对自然美的表现都很有价值。

并提出了“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8、博克博克认为崇高主要源于“自身保存”本能,其心理特征是胜利感;美主要源于性本能和群居本能,其心理特征是爱。

认为崇高的对象都有一个共同性,即可恐怖性;但恐怖的对象并不能真正威胁到审美主体,审美主体才产生自豪感、崇高感。

博克美学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审美趣味的研究;他认为审美客体有共同品质,审美主体也有共通感,人的感官、想象力和判断力的标准具有普遍性,因而审美趣味具有客观标准。

博克对崇高和美的分析是具体而深刻的,这一点深深地影响了康德的美学观。

作为经验主义者,他陷入了感觉论美学之中,忽视理性的作用,把经验主义美学推向了顶峰。

9、维柯维柯是历史哲学的创始人,“美学科学的发现者”。

他发现,精神哲学是一切精神现象的根源,但这种精神哲学不应该是形而上学,而应该是美学;把人类的认知创造原则引入美学,从而把它变为行动的美学,创造的美学;他还发现由于美的现象的普遍性,美学同其他学科,如哲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具有相关性,从而扩大了美学研究的领域,把它从囿于哲学一隅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

(1)诗的发生学。

诗不是起源于理智,而是起源于感官。

(2)想象的功能。

想象的主要功能是比喻;还不仅仅局限在语言形式上,还体现在诗性任务性格上。

(3)想象和理性的对立。

维柯认为美的本质是和谐。

10、康德康德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基础上。

在美的问题上,他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至于审美的规定根据,我们认为它只能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

他提出审美也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认为趣味判断是以情感为内容的,它不同于单纯的快感(生理的、利益的),审美快感是一种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它也不同于逻辑判断,涉及概念,趣味判断只涉及对象形式引起的快感。

康德对美的分析:美具有没有目的又合目的的形式康德认为,在趣味判断中,感知美时所呈现的形式,符合主观的两种认识功能,即想象力与理解力,并引起它们的和谐的自由的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