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第一章 先秦单元总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第一章先秦单元总复习

一、阶段特征:

1、总体特征:中华文明的基础初步奠定,即祖国历史的开篇。

2、具体特征:

政治:(1)以王位世袭制为标志,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历经夏、商、西周和春秋四个阶段,至战国时期封建社会形成。

(2)夏朝建立奴隶制度国家,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奴隶制度崩溃,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这些政治制度的演进创新为中华政治文明初步奠定了基础。

经济:(1)原始农业出现后,农业在各经济部门中的主导地位逐渐确立,形成以中原地区长期领先为特点的经济格局。

(2)随着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封建经济逐渐形成。

民族关系:华夏族主干形成,不断与周边少数民族频繁接触,形成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文化:以儒家思想等为代表的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形成。

二、重要历史概念

1、王位世袭制:

最高首领的继承不再有民主选举产生,而是世袭,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一制度被我国历代统治者继承沿用近四千年。

2、井田制: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奴隶猪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作,剥夺奴隶的劳动果实,使奴隶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3、分封制

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并服从周王命令,按期贡献财物,随从作战,是奴隶社会的重要政治制度。

三、重要历史知识

1、井田制和分封制

习题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材料二“有瀹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诗经·小雅·大田》材料三“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子女叔鱼以求直(即:使自己在争讼中获胜),及断狱曰,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

——《国语·晋语九》材料四季孙欲以田赋(即:按田地收取地租),使冉有访仲尼。仲尼曰:“丘不识也”。

——《左传·哀公十一年》请回答:

⑴材料一反映的制度是什么?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⑵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

⑶材料三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什么问题?

⑷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

⑸这一组记载实质上反映了什么重要的历史进程?

2、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习题2:以下是关于从西周到战国时期形势变化的三幅图,试分别说明造成以下形势的原因。它们呈现出什么发展变化的趋势?图二到图三的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3、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习题3:请思考农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铁农具使用的历史?铁器比以前的工具有什么优点?铁器的使用,又说明什么问题?

4、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习题4:商鞅变法与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异同点比较。?

5、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习题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攻打别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真的)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道后世。

材料二君之视臣(民)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材料三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法所以凌过游外私也,严刑所以遂令惩下也,威不贷错,制不共门。威制共,则众邪彰矣;法不信,则

君行危矣;刑不断,则邪不胜颖。……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

材料四《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分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颖。(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二册)

请回答:

(1)按材料顺序分别指出各段材料所代表的学派及主要主张。

(2)指出材料中哪些学派的主张被封建社会初步发展阶段的统治阶级所采纳,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附答案

习题1、⑴井田制。特点:一切土地归周王所有。

⑵反映了在公田以外出现了私田。春秋后期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大量私田

得到开垦。

⑶土地可以转让,这表明井田制遭到破坏。

⑷表现出现了地租这一新的事物,反映了封建剥削方式的产生。

⑸反映了奴隶制与封建制的消长的历史进程。

习题2:

图一是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制统治,分封诸侯国以拱卫王室。

图二是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为取得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频繁的争霸战争。

图三是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封建统治地位,掠夺土地和人民,进行兼并、统一的战争。

发展的趋势是奴隶制国家从统一到分裂,从封建割据走向封建统一。

影响:大国在争霸战争中互相兼并、开拓疆土,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加速了奴隶制度的崩溃和封建制度的产生,推进新旧体制的更替进程。

习题3:(1)农业发展的原因包括农业工具的改进、水利技术的发展、政治局面、国家政策推动等。根本原因是农业工具、技术的改进和提高。

(2)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候,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3)铁器坚硬、锋利,胜过木石和青铜工具。铁器的使用,说明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习题4:相同点:①背景相同:都是在春秋后期地主阶级取得夺权斗争胜利的基础上进行的。到了战国时期,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促使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和经济势力更加壮大,与原来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

②目的相同: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③措施类似:都是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并且提出了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

④性质相同:都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结果和影响类似: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各国在变法中都对旧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进行了改造,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最终确立。同时各国在变法过程中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所以在各国变法后,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个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蓬勃向上时期。

不同点:

①内容的深度不同:商鞅变法是在更加深刻地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因此提出了诸如“什伍连坐”“重农抑商”“燔诗书而明法令”“统一度量衡制”“废分封,行县制”“开阡陌封疆结果和影响类似: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各国在变法中都对旧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进行了改造,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最终确立。同时各国在变法过程中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所以在各国变法后,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个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蓬勃向上时期。”等更加明确、更加深刻、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