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
城市地理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30babc56294dd88d1d26b03.png)
地科二班城市地理复习资料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1、名词解释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 :它是国外最重要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P23-24)大都市带( Megalopolis ):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城市化地区:城市化地区就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们常用的城市建成区的概念。
(P25)城市腹地:一般指与某城市地理位置接近,或与某城市具有密切经济联系而作为原材料、产品供应基地或重要销售市场的地区。
城市建成区: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这个集合体就称为城市群。
(P27)2、举例说明定义城镇的标准有哪些?1、单纯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如省级;2、单纯以城镇特征为标准:如公共设施等;3、单纯以居民点下限人口数量为标准:如5000人;4、用居民点的下限人口数量和密度指标为标准;5、用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两个指标为标准;6、用人口规模和从业构成两个指标作标准;7、取两个以上指标作为标准:人口规模、人口密度、职业构成;8、其它标准。
3、城市与乡村的区别有哪些?答:第一、经济水平发展的区别,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品要远远高于乡村,我国在五个统筹中就提到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旨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第二、人口素质的差异,城镇人口受教育的水平要远远高于乡村;第三、基础设施的差距,比如医院、学校等机构的设施设备上的差距;第四、生活环境的差距,这个乡村要优于城市,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就是奔着乡村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去的。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汇总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93e6a9dd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54.png)
一、名词解释1、城市: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P1)。
城镇:比镇或镇大,且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称为城镇。
中心地:城市化地区中没有建制的地方,人口不少于 1.5万。
2、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积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3、逆城市化: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由中心城区向城市外围边缘地区迁移的过程。
再城市化:在逆城市化发展到某一程度后,由于城市更新等措施,城市中心再次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中央区域人口数量回升。
4、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
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5、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6、位序-规模法: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7、生长极理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8、城镇体系: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9、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是以钢筋混土为主的人造下垫面,有反辐射和热辐射,可使气温增高,因此城市平均气温一般比郊区高0.5-1℃,冬季平均气温高1-2℃,这种现象称城市热岛效应。
10、尘盖:与热岛有关的另一种现象就是有大量微小粒子悬浮于城市上空,呈盖子形状,称为尘盖。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241c912c281e53a5802ff25.png)
的其他城市用地。
阻构效应:城市处于一个发展过程中,结构也处于一种动态发展当中,因此任一时期,城市结构既是合理的,在某些方面又是不合理的。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1920年以前:随着工业革命和城市的发展,地理学家开始研究聚落地理学(包括城市区位和城市内部形态)城市研究
没有独立的理论和方法,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尤其强调地理位置决定城市命运。
?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城市问题研究
5、与城市形态学的关系:
城市形态:城市布局的空间结构和形式,包括街区布局、城市用地布局、城市用地的外部几何形态等几方面。 城镇景观:Townscape,包含有可见并且可以记录与分类的环境形态,包括城镇设计、建筑设计、土地利用。
建成区:Built-up area,实际已发展的非农业生产建设地段,包括集中连片市区、分散到近郊、但与城市有密切联系
心作用。
我们应该不断总结中国的实践经验,在吸收西方有益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地理学基本理论体系。
4、城市地理学的主要内容
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
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城市形成和发展条件研究
?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1920-1950年:①20年代,人类生态学的芝加哥学派(帕克、沃思、伯吉斯。通过研究住宅区,工业区,中心商业区,
创立了城市结构的同心圆模式)
②1933年,克里斯塔勒发表《南德的中心地》,揭示了城市的中心地等级体系规律(对物质环境约束条
件的认识;忽视对成因的分析)
1950-1970年:①地理学界经历了“数量革命”,克里斯塔勒的理论重新受到重视
城市地理学概论复习重点
![城市地理学概论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71c1b3da49649b6648d7474b.png)
城市地理学概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大都市带——是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
P252、城市化——城市化是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城市化是农业向非农业转变的过程;城市化是地域景观发生转变的过程;城市化是城市文化意识向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3、位序规模法则——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4、逆城市化——特大城市中心市区和郊区人口均外迁,特大城市人口迁往中小城镇和乡村,特大城市人口减少。
5、再城市化——1980年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为深化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基础的转换,以维持和加强城市的重心地位作用,促进城市进一步繁荣而采取了积极开发市中心区的政策,并吸引人口迁回城市中心区,导致城市中心区人口回升。
6、过度城市化——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大量城市问题产生7、乡村城市化——指社区由乡村地域类型向城市地域类型演化的过程。
8、基本经济活动——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
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9、非基本经济活动——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他被称为分基本经济活动。
10、乘数效应——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这样一种放大的机制被称作乘数效应。
11、城市职能——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承担的任务和作用。
12、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高度概括,它代表了城市的个性和发展方向。
13、首位城市——指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14、城市经济区——概念是以大中城市为核心,与其紧密相连的广大地区共同组成的经济上紧密联系、生产上互相协作、在社会地域分工过程中形成的城市地域综合体。
《城市地理学》复习提纲
![《城市地理学》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2cb3bf13866fb84ae45c8dcf.png)
《城市地理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大都市区,2、大都市带,3、过度城市化与逆城市化,4、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5、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6、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7、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8、B/N,9、城市职能,10、首位城市与首位度,11、结节点与结节区域,12、中心地与中心度,13、城市经济影响区,14、城镇体系,15、均质性与均质地域,16、CBD,17、城市网络化,18、城市化,19、城市职能三要素,20、城市空间分布体系二、问答题1、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具有哪些特点?今后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还应涉及哪些主要方面?2、大都市区和城市化地区有哪些联系和区别?3、大都市带的形成应具备哪5个条件?4、为什么说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5、城市化一词包括哪些方面的含义?6、简述广东省城市化的动力特征与发展方向?7、城市化的类型主要有哪些?8、郊区城市化具有哪些特点?9、当代世界的城市化有哪些特点?当代中国的城市化有哪些特点?10、世界上已经形成及正在形成的大都市带具有哪些共同特征?11、影响城市基本/非基本比率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说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集聚的过程?12、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有哪些联系和区别?13、城市规模分布有哪几种类型?首位分布有哪些优缺点?14、简述我国城市规模发展政策及其来龙出脉。
15、举例说明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与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
16、简述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要点及其与廖士中心地理论的异同。
17、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8、城市土地利用一般可划分为哪几种类型?19、城市内部的商业布局一般分为哪3种?简述每一种的具体内容。
20、简述城市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思考题1、简述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地理条件。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06dd14dd33d4b14e85246860.png)
第一章城市的概念: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市地理学的任务、研究对象、研究重心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来讲,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城市政策提供参考。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城市地理学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城市地理学的特殊研究内容以及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使其具有独持的一面。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是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
而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是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
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
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强。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相互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
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
而城市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运用到规划实践中去。
但是,两者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指导与应用关系。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精辟版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精辟版](https://img.taocdn.com/s3/m/2dad120902020740be1e9b92.png)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精辟版一、名词解释1、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2、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3、乡村:是相对城市来说,以从事农业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较分散的地方。
4、城市化:是指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为主和服务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空间地域的变化。
简而言之,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5、城市带:也叫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6、城市网络化:指由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讯手段、管道和绿地等为载体(网),各类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镇为基础(络)组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系统。
7、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在一些发达国家,一方面由于厌恶城市环境,追求较宽裕的活动空间、新鲜空气,另一方面由于交通信息发达,因此人口和工业、商业事务等活动纷纷迁往郊区,在这一过程中,伴随出现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便出现了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
即指城市人口向乡村或郊区回流的现象。
(前者中心城市仍然兴旺发达,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而后者相反)8、假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称之为假城市化。
过度城市化: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叫做过度城市化。
乡村城镇化: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转向非农业活动。
由于职业变化,经济来源改变,加强了与现有城市的联系,接受了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a369c7a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a9.png)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发展与演化等问题的学科领域。
它关注城市的地理位置、区域划分、城市内部结构、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城市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问题。
下面是几个城市地理学中常用的名词的解释。
1.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向城市集中过程。
它包括城市人口增长、城市土地扩张、城市建设和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等方面的变化。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
2. 都市圈:都市圈是指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周围有着密集经济和人口活动的城市群。
都市圈区域通常由中心城市和其周边的卫星城市、乡镇组成,形成一种城市间的合作和相互依赖关系。
3. 城市内部结构:城市内部结构是指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的方式。
一般来说,城市内部结构包括中心区、郊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不同功能区域的划分,以及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空间关系。
4. 环境规划:环境规划是指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资源管理,使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规划手段。
它包括城市绿地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等方面的内容,旨在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5.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城市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研究城市空间组织的优化和城市发展的竞争优势。
区位理论认为,城市的区位是影响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合理的区位选择和区位优势能够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和竞争能力提升。
6. 城市体系:城市体系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城市集合体,包括城市的数量、类型、大小、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特征。
城市体系反映了城市在区域内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可以通过城市体系的研究来了解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区域经济的地域结构。
7. 城市网络:城市网络是指城市之间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城市网络在全球化背景下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城市网络的建设和发展,可以促进城市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提高城市的全球竞争力。
城市地理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涉及地理学、城市规划、社会学、经济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12d7e99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d0.png)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一、基本概念与知识点梳理1、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发展与空间分布规律的学科。
2、城市化: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的增长。
3、城市人口:在城市居住一定时间(通常为半年)的人口,包括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
4、城市用地:城市中各种用途的土地的总和。
5、城市形态:城市占据的空间形态,包括扩展型、组团型、带型等。
6、城市功能区:城市中承担不同功能的区域,如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
7、集聚效应:由于人口与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中,产生的经济效益与规模效应。
8、扩散效应:人口与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散,通常是由于中心城区土地成本上升或环境压力增大。
9、城乡一体化:城乡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融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平等享有。
10、城市规划:对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与空间布局,包括土地利用、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
二、重点知识点解析1、城市化的进程与影响因素:主要考察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差异及其原因,如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导向等。
2、城市用地结构与形态:分析不同城市用地结构与形态的形成原因,如自然条件、历史因素等。
3、城市功能区的规划与布局:了解不同功能区的特点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如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
4、集聚与扩散效应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集聚与扩散效应对城市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5、城乡一体化的实现途径:探讨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途径与方法,如土地制度改革、公共资源共享等。
6、城市规划的原则与方法:了解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如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等。
三、难点知识点解析1、城市化的环境影响:城市化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2、城市病的治理:城市病是指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需要研究如何有效治理城市病。
3、城乡统筹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需要研究如何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平等享有。
城市地理学期末考试资料汇总
![城市地理学期末考试资料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5111220f69eae009581bec63.png)
一、名词解释1、城市地理学1)对象和任务研究再不同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和组合,分布的科学。
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性。
2)发展城市地理学的完全独立和大规模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3)研究内容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问题等。
2、城市概念: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的居民集居地.性质:密集性,经济性,社会性(密集性、高效性、多元性、动态性、系统性)3、空间分析学派1)背景50.60年代,西方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进入黄金时代,迫切的需要一套理论支持空间资源的管理政策。
2)内容地理学在方法上和哲学上发生的革命性改变:①由求异改为求同,求规律性;②由文字描述改为数据处理,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③明确要求研究结果有预测能力,帮助决策。
为此,借用数学,自然科学,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建立空间模式。
3)评价把人类行为过分简单话,忽略其复杂多样的本质;④空间模式不能完全真正反应地理现象的本质。
4、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涵义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逐渐增多,乡村居民点和乡村人口相应减少,城市形成和分布,由相对独立的状况改为相互联系的状况;人们生活方式逐步城市化。
3)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
中国城市化率为52.57%5,卫星城1)概念指在大城市管辖区范围内或与市中心相距不到100km的范围内,在生产,生活等方面与市区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口规模在数万人以上的城镇。
2)功能吸收母城的部分人口,接纳母城的扩散企业,分担母城的某些功能。
3)发展本世纪初,西方许多国家为控制大城市膨胀采取了发展卫星城这种分散对策,从本世纪初7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兴建了三代卫星城。
6、郊区化1)概念50年代以来在特大城市郊区出现的地域变化的新形式,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变成一个多项市区功能的地域综合体。
2)引发郊区化的因素人口流动和住宅郊区化,商业部门的郊区化,工业的郊区化。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标准版)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标准版)](https://img.taocdn.com/s3/m/9f2f214caf1ffc4ffe47ac3b.png)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标准版)一.名词解释:城市:广义:代表城镇居民点的合称。
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建制镇。
狭义:现代城市是一级行政单元,是按国家建市标准设立的。
综合定义: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聚地,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科技、文化教育、信息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城镇人口:也称驻地人口,应指占用城镇生活空间,并享受城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的人口群体,包括城镇实体地域内的常住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和居住满6个月或1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大都市区、大都市带:大都市区:指的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最基本单元。
大都市带: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相互作用密切,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集聚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市经济活动基本部分、非基本部分:基本活动部分:从城市以外为城市创造收入的部分,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细分可以分为:离心型基本活动和向心型基本活动。
非基本活动部分: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
城市职能:指城市在国家或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
即城市对内、对外进行的各种生产和服务活动。
城市首位律——马克〃杰斐逊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概括,即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得多,也在国家上发挥着异常突出的作用。
城市金字塔: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e013d37915f804d2b16c1e6.png)
●都市区: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大都市带:大都市带(Megalopolis)即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形成的大区域或地域板块。
世界上的大都市带,往往是国家或洲际大陆、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中心,对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生活起到中枢的支配作用。
●规模经济:大规模生产导致的经济效益简称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是指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事实。
规模经济是由于一定的产量范围内,固定成本可以认为变化不大,那么新增的产品就可以分担更多的固定成本,从而使总成本下降。
●集聚经济:中小企业集群中的外部经济性就是德国经济学家所称的“集聚经济效益”,即因企业在地域上的集中而导致社会分工深化、企业联系加强和区域资源利用提高所产生的成本节约。
集聚经济效益是指由于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集中所产生的高效益。
指能够不断地从外部吸收资金和人才,并不断向外部输出创新产品和分裂新的企业,使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就业机会不断增多。
高技术产业集聚区是由许多相互有内在联系的研究机构、企业和一些服务性网络有机结合而成的。
集聚经济效益则是来源于现代工业生产在空间上的集中性;通过生产活动在空间距离上的彼此接近,实现资金周转、商品流通、劳动力培养、企业的技术创新、升级与竞争等方面的集中运行,从而获得效益。
●城市化:又称城镇化、都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 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
从经济结构变迁看,城镇化过程也就是农业活动逐步向非农业活动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从社会结构变迁看,城镇化是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人口以及城镇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从空间结构变迁看,城镇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镇地区聚集以及聚集后的再分散过程。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亲自整理]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亲自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f2d70c380eb6294dd886c4a.png)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题型:一、不定项选择题二、填空题三、名词解释四、简答题五、分析题内容: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的三个方向①从点的角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②从面的角度研究—城市中的区域③从点面结合研究—城市化二、城镇与乡村的本质区别①景观——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②规模——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③产业——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④物质构成——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⑤职能——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⑥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差异等。
上述几点虽不十分严密,却无疑是最基本的差别。
三、城市的三种地域概念①城市的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确定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即城市的行政地域主要是为了管理。
②城市的实体地域:也称景观地域城市化地区,城市的本质特征本来就是对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而言的,划分城市的实体地域主要是为了区分城乡③城市的功能地域:主要是大都市区与大都市带四、都市区的概念(Metropolitan Area)MA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它不是一级行政单元,而是城市功能上的一种统计单元。
表示MA的定量方法是都市统计区(MSA);一个MSA由中心县+外围县。
五、大都市带的概念及地域组织特点大都市带(megalopolis)是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地域组织特点(l)多核心。
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连串的大都市区。
(2)交通走廊。
这些大城市核心及大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大都市区联系起来,没有间隔。
城市地理学复习要点
![城市地理学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8c93f13c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93.png)
城市地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1、城市: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第二章一、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①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②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③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④城镇具有上下水、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⑤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可以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许多方面寻找城乡间的差异。
二、城市地域概念1、城市的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2、城市的实体地域:城市建成区3、城市的功能地域(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镇密集区)1)、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2)、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位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6个大都市带①从波士顿经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到华盛顿的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②从芝加哥向东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和匹兹堡大湖沿岸都市带③从东京、横滨经名古屋、大阪到神户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④从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切斯特、利物浦的英格兰大都市带⑤从阿姆斯特丹到鲁尔和法国北部工业聚集体的西北欧大都市带⑥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区3)、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围地区保持强烈的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市一体化地区。
形成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4)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的中小城市;(5)经济发达,城乡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三、整县改市四、市带县体制第三章一、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1、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大学《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题及主要知识点.doc
![大学《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题及主要知识点.doc](https://img.taocdn.com/s3/m/99ab6323ad51f01dc381f1cd.png)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简要说明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的基本特征。
(1)概念: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特征: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2、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内容。
(1)研究对象-- 城市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城市是一个“面”,它的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组合问题。
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也是一个“点”。
(2)任务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社会经济建设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城市政策提供参考。
(3)主要内容城市地理学研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一一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化研究,区域城市体系研究,城市分类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演化,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领域、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究6)城市政策研究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城市,而城市是人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集聚地。
虽然城市的发展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又影响自然环境,因而有些地理学者从事城市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
但是城市的主体毕竟是人及其活动,其作用机制虽然也受自然规律的影响,但更主要的还是受社会经济规律所支配。
因此,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与地理学有较大的差异,在我国地理学无疑属自然学科和城市地理学,常常被认为是自然学科中的社会科学。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a8b61bc4b14e852458fb5771.png)
一、名词解释:1、城市金字塔:是指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的这种关系用图表示出来而形成的一种城市等级规模形式。
2、城市首位律:3、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4、大都市带:是指由许多都市区首位连成一体,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
5、职能型城市化: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示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
6、景观型城市化(直接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
7、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
8、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9、城市空间分布体系:10、城镇体系:也成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组成的集合。
11、城市性质:是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12、生长极理论:生长极理论首先由法国经济学家普劳克斯(F.Perroiix)于1950年提出,后经赫希曼、鲍得维尔(J·Boudeville)、汉森(M.Hansen)等学者进一步发展。
这一理论受到区域经济学家、区域规划师及决策者的普遍重视,不仅被认为是区域发展分析的理论基础,而且被认为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工具。
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城市地理学 复习总结
![城市地理学 复习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b290b13a76e58fafab003db.png)
第一章绪论1.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镇)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的学科。
2.研究的任务:揭示合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3.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创新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特点:(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3),注重城市化研究本文来源;(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5. 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6),对转型时期城市地理学发展的研究将加强。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①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 ,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②城镇一般聚集较多的人口,规模上区别于乡村;③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④城镇具有上下水点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⑤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⑥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的不同。
2、城市地域: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功能地域城市功能地域: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都市群、都市圈、城镇密集区。
3、MSA即都市统计区,是一个定量表示都市区的方法,一个MSA由中心县和外围县两部分组成。
4、大都市带: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相互作用密切,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5、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特点:多核心,交通走廊,密集的交互作用,规模特别庞大;国家的核心区域6. 戈特曼认为世界上有6个都市带,(1)从波士顿经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到华盛顿的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美国简称波士华( 2 )从芝加哥向东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的大湖沿岸都市带,简称芝匹兹(3)从东京横滨经名古屋大阪到神户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
城市地理学-期末考试-详细整理
![城市地理学-期末考试-详细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850841392f60ddccda38a076.png)
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邻接社会的组合,一般以县为基本单位。
都市带:有许多都市区首位连接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都市带。
邻里: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
社区:一定地域,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门槛距离:维持某一级中心地职能经营所必需的最小腹地,即最低必需销售距离。
中心地:表述为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心货物与服务:分别指在中心地内产生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亦可称为中心地职能中心度:指中心地对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或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逆城市化: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负担的主要职能。
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异,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位序-规模法: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生长极理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城镇体系: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是以钢筋混土为主的人造下垫面,有反辐射和热辐射,可使气温增高,因此城市平均气温一般比郊区高0.5-1℃,冬季平均气温高1-2℃,这种现象称城市热岛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城市: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P1)。
2、中心地:城市化地区中没有建制的地方,人口不少于1.5万。
3、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4、积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5、逆城市化: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6、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
7、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8、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9、位序-规模法: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10、生长极理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11、城镇体系: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12、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是以钢筋混土为主的人造下垫面,有反辐射和热辐射,可使气温增高,因此城市平均气温一般比郊区高0.5-1℃,冬季平均气温高1-2℃,这种现象称城市热岛效应。
13、尘盖:与热岛有关的另一种现象就是有大量微小粒子悬浮于城市上空,呈盖子形状,称为尘盖。
14、均质性:是指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15、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16、CBD:中心商务区是城市中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等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区域,同时她也是低价最高的地区。
17、邻里: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
18、社区:一定地域,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19、社会区: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
20、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21、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
22、巨城市:指人口达800万以上的城市。
23、超级城市:指4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24、城市网络化:指由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讯手段、管道和绿地等为载体(网),各类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镇为基础(络)组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系统。
25、配第—克拉克定律: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道路大致沿着从第一产业为主转向以第二产业为主再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顺序进行。
26、外围市区:指的是内部市区外缘与郊区接壤的环状地带通常称为城乡结合部。
27、中间市区:指的是夹在城心地区与外围市区之间的环状区域。
28、城心:指城市商业服务业和办公事业集中,交通线路汇集,位置大体适中的实际上的城市中心区。
29、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地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
30、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31、积极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
32、消极型城市化:与积极型城市化相反,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也称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
33、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因为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所以也称直接城市化。
34、职能型城市化: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步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所以也称间接城市化。
35、外延型城市化: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称之为外延型城市化。
36、飞地型城市化: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则称为飞地型城市化。
37、向心型城市化: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这就是向心型城市化,也称集中型城市化。
38、离心型城市化:与向城市中心集聚的部门相反,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则有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这被称之为离心型城市化,也称扩散型城市化。
39、大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40、中心县:简单地说即中心城市所在的县或至少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化地区里的县。
41、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42、.基本/非基本比率(B/N):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
43、城镇体系:也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44、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然。
45、相对位置:所谓相对位置是指某城市对该城市周围的一切物质的空间关系,是一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化的地理因素,它决定了城市的个性和城市的发展前途,但对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并步一定有直接影响。
46.地基允许承载力:是指在保证地基稳定的条件下,房屋和构筑物的沉降量不超过允许值的地基承载能力。
46、城市风:由于城市中心温度高,郊区温度低,城市空气受热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向郊区流动,在郊区下沉,下沉气流与郊区向城市补充的气流合在一起向城市中心吹去,这种气流被称为城市风。
1.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大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全国人口的大部分,且在全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2.位序-规模法: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3.城市金字塔:把全国或者区域内的城市按照城市规模进行等级划分,则会发现城市规模和城市数量呈负相关关系,即城市等级越高,城市规模越大,城市数量越少,反之,越多。
把这种关系用图表表示出来,就形成了城市金字塔。
4.生长极理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法国地理学家布德维尔把增长极同极化空间,城镇联系起来,使得增长极有了具体的地理位置,增长极的极一般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
5.城镇体系: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6.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地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
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7.积极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
消极型城市化:与积极型城市化相反,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也称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
8.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因为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所以也称直接城市化。
职能型城市化: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步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所以也称间接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称之为外延型城市化。
飞地型城市化: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则称为飞地型城市化。
向心型城市化: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这就是向心型城市化,也称集中型城市化。
离心型城市化:与向城市中心集聚的部门相反,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则有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这被称之为离心型城市化,也称扩散型城市化。
9.大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10.中心县:简单地说即中心城市所在的县或至少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化地区里的县。
11.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12.基本/非基本比率(B/N):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
13.市带县体制:为了发挥城市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的作用,设立地级市,各种人力,资源条件集中,加速地级市经济发展,进而带动周边县发展的一种体制。
三.问答题1.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答: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④城市问题研究。
2.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答:⑴产业构成不同⑵人口规模不同⑶建筑密度及景观不同⑷物质构成不同⑸职能不同⑹生活方式不同。
3.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特点?答:⑴多核心⑵交通走廊⑶密集的交互作用⑷规模特别庞大⑸国家的核心区域。
4.戈特曼认为世界上由哪6个大都市带?答:⑴波士华大都市带⑵芝匹兹、美国大湖沿岸都市带⑶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⑷英格兰大都市带⑸西北欧大都市带⑹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地区。
5.我国城市按其所在的区域地形分类,有哪几种类型?答:⑴滨海城市⑵三角洲平原城市⑶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⑷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⑸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⑹平原中腹的城市⑺高平原上的城市⑻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⑼中山谷地城市⑽高山谷地城市6.转运功能可分成哪三类?答:⑴实体转运⑵商业性转运⑶政治性转运7.“城市化”一词的含义?答:⑴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⑵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⑶是人口集中的过程⑷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8.城市化分为哪三种类型?答:⑴正统的城市化类型⑵假城市化和过度城市化⑶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9.城市兴起和成长额一般前提是什么?答:⑴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⑵第二前提,农村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⑶第三前提,城市对农村人口的吸收能力10.城市化有哪些类型?答:⑴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⑵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⑶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⑷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⑸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11.古希腊城市是早期城市的典型,其特点是什么?答:⑴多位于利于农业、防御、贸易之处⑵多有城墙⑶宗教在城市布局中占主导地位⑷中心广场多为宗教和政府建筑⑸从中心放射出的林荫道⑹商人、工匠多居住在工作地⑺农民交粮以换取城市的保护12.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是什么?答:⑴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⑵大城市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⑶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⑷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13.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是什么?答:⑴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较大⑵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⑶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⑷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14.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答:⑴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⑵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⑶多指标综合分析预测法15.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有哪些?答:基本部分:⑴离心型的基本活动⑵向心型的基本活动;非基本部分:⑴为了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产所派生的需要⑵为了满足本市居民正常生活所派生的需要;城市的非基本部分应该和基本部分保持必要的比例16.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答:⑴普查法⑵残差法⑶区位商法(或宏观法)⑷正常城市法⑸最小需要量法17.居民构想图的构成要素?答:⑴路径⑵界线或边沿⑶区或区域⑷枢纽或节点⑸标志18.“三个为主”的环境保护管理措施有哪些?答:⑴组织上以地方为主⑵手段上以立法和规划为主⑶方法上以环境质量评价为主19.我国有哪些城市交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答:⑴人多车少,运力紧张⑵车多路少,路网稀疏,道路面积小⑶主要交通干道不能形成一个合理的网络,使得道路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些矛盾的存在和日趋发展,严重影响了我国各大城市车辆的运营效益和交通安全;产生的原因是:⑴认识上的原因⑵城市规划上的原因⑶交通管理体制上的原因:①决策系统缺乏权威性②没有完善的反馈系统20.解决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途径有哪些?答:㈠城市交通问题的综合治理:⑴合理布置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筑⑵全面掌握城市客、货流的流源、流向和流量,调整城市交通运营⑶合理组织城市交通的运营路线和时间,可以采取①实行单向交通②汽车和自行车分道行驶③错开职工上、下班时间;㈡城市交通设施的建设:⑴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性质⑵建立完善的道路系统⑶改善旧城区的道路系统⑷形成地上、地下结合的交通枢纽21.我国城市有哪些住宅问题?答:⑴住宅建设满足不了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提高的需要⑵现行住房制度弊端尚未得到克服⑶城市危房、棚户区改造步履艰难⑷推行住房制度改革不够理想空间分布类型1.离散阶段(低水平均衡阶段):对应于自给自足式,以农业为主体的阶段,以小城镇发展为主,缺少大中城市,没有核心结构,构不成等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