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败育的生物学特性及育性恢复
雄性不育在杂种优势中的利用
CROP BREEDING
2. 显性核不育系的选育和利用
CROP BREEDING
雄性不育系利用的思考
系统安全性 制种的产量 开花习性 不育的负效应 转育的易操作性 转基因途径的综合利用
讨论课基本组织方式
CROP BREEDING
1、按班级分成5个小组,每小组指定1人为组长,选 择1人做报告
BC3 S(rfrf),S(Rfrf)
系 程
从杂种后代中
(不育淘汰)(可育)
选育,是将保 持系转育成恢
S(rfrf), S(Rfrf), S(RfRf) ¼不育(淘汰) 2/4可育 ¼可育
复系的方法
育性分离(3:1) 整行可育(新恢复系)
四、细胞核雄性不育杂种品种的选育
CROP BREEDING
不育株×自交系(大量侧交) msms ×MsMs
C
F1全部可育,基本可以判定 是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
CROP BREEDING
不育株×自交系(大量侧交) Msms ×msms
D
F1中均存在部分不育株,或 者其它材料完全恢复育性,基
本可以判定是显性核不育
进一步确认是细胞核雄性不育:
C,测交F1代作父本(Msms),与测验系(MsMs)杂交 得到F1,继续观察F2代的育性分离(部分F2家系存在育 性分离)
CROP BREEDING
1、核质互作雄性不育
A. CMS三系的概念
雄性不育系:由可遗传的雄性不育株选育而成的不育性稳 定的系统称为雄性不育系,简称为不育系或A系。S(rr)
雄性不育保持系:用来给不育系授粉,能使后代保持其不 育性的品种或自交系叫雄性不育保持系,简称保持系或B 系。N(rr)
雄性不育恢复系:用来给不育系授粉,能使不育系正常结 实,并恢复F1正常生育能力的品种叫雄性不育恢复系,简 称恢复系,或R系。S(RR);N(RR)
第10章 雄性不育
因此,孢子体不育的特点是:不 育系与恢复系杂交时,所获得的杂种 一代,花粉全部正常,结实也全部正 常,但杂种二代因不育基因分离重组, 将有不育株产生。
当孢子体中带有可育的细胞质基因N 或核Rf时,不论配子体(花粉)的基因是 Rf或rf,这种花粉都是正常可育的。不育 系与纯合的恢复系杂交所得到的杂交种F1 是正常雄性可育的,F1自交的F2群体中的 植株产生3∶1或9∶7或15∶1 的育性 (可育∶不育)分离。
第一季高不育系混合种子自交种子有标记无标记恢复系具有显性标记杂交苗用于大田用于制种高不育系利用杂种优势示意图90二核不育系的选育和利用1核不育系的选育将适宜做不育系的品种进行诱变处理在其后代群体中可获得核不育株核不育株经与原品种杂交杂种表现可育收获其种子种植成群体单株间将会出现不育和可育的分离该群体自由授粉在不育株上收获种子后代又呈现不育和可育分离几代后分离比例将稳定为11
(1)诱导育性转换的主导因子是光和 温。根据光温作用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光照长度是决定育性转换的 主要因子,温度只起协调作用,称为光敏 型核不育 。这类型包括长光不育、短光可 育和短光不育、长光可育两种。
第二类,育性受控于幼穗发育敏 感期的温度,光照长度基本不起作用, 称为温敏型核不育,这类型包括高温 不育低温可育和高温可育低温不育两 种。
2、配子体雄性不育
配子体雄性不育是指不育系花粉的育 性受配子体本身基因型控制的这一类型的 雄性不育,配子体基因为不育时花粉表现 不育,配子体基因为可育时花粉育性表现 正常。
因此,配子体不育的特点是:不育系与恢复 系杂合所获得的杂种一代,花粉有二类(不育与 可育),而且各占1/2。即子一代的花粉只有半 数左右是正常的,但是它并不影响结实,子一代 的结实率全部正常。由于子一代带有不育基因的 花粉败育不参加受精,因此子二代配子有两种基 因型(Rf Rf、Rf rf)存在,但都结实正常,没 有不育株出现。
细胞质遗传与植物雄性不育性
(二) 叶绿体基因组的构成
• ct DNA仅能编码叶绿体 本身结构和组成的一部 分物质,如rRNA、tRNA、 核糖体蛋白质、光合作 用膜蛋白以及RuBp羧化 酶的大亚基等。 • ct DNA的其余部分还与 生物体的抗药性,对温 度的敏感性以及某些营 养缺陷型等有密切关系。
(二) 叶绿体基因组的构成
一方面,线粒体在遗传具有半自主性。能够自 我复制、转录和翻译表达 (决定性状表现) 另一方面,线粒体基因组编码线粒体(有氧代谢
过程)中不到10%的结构与功能蛋白;其余部分由核
基因编码
四、线粒体遗传的分子基础
1、线粒体基因组的一般性质 线粒体基因是裸露的DNA双链分子,主要呈环状, 少数是线性分子。 各物种线粒体基因组的大小不一。一般,动物为 14-39kb,真菌类为17-176kb,都是环状;四膜虫属
绿叶
P F1
绿叶♀
×
条纹叶♂
BC1 绿叶
白叶
条纹叶
全部绿叶 条纹叶 1
F2 绿叶 3
2、遗传学解释
正常绿色叶(Ij)
白色条纹叶(ij)
3、遗传机理解释
当核基因隐性纯合(ijij)时,会引起叶绿体基因变 异,产生条纹叶。变异一经发生,便能以细胞质的遗传 方式稳定遗传。
当核基因纯合(ijij)或细胞质基因为条纹叶基因时,
③、杂种F1的生产 不育系 msms ♀♂
×
恢复系 MsMs
Ms Msms 可育(保持系)
ms
2、核不育型的特点
核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用普通遗传学方法不能使
整个群体保持这种不育性。所以,无保持系,这种核不 育的利用有很大的限制。
3、光温敏核不育型
这类核不育的不育性受光周期、温度或这两者互 作的控制。温敏型核不育系在正常气候条件下,均表现 不育;在高温或低温下表现可育。光敏型核不育的育性
实验十作物雄性不育系的鉴定
实验十作物雄性不育系的鉴定一、实验目的学习和初步掌握雄性不育系的植物学形态特征和花粉育性鉴定技术.二、内容说明雄性不育是指雌雄同株作物中,雄性器官发育不正常,不能产生有功能的花粉,但它的雌性器官发育正常,能接受正常花粉而受精结实的现象。
雄性不育一般可分为3种类型:①细胞质雄性不育型,简称质不育型,表现为细胞质遗传。
②细胞核雄性不育型,简称核不育型,表现为细胞核遗传。
③核-质互作不育型,表现为核-质互作遗传。
无论植物的不育性是那种类型,它们都会在一定的组织中表现出来。
雄性不育系花粉的败育,一般出现在造孢细胞至花粉母细胞增殖期、减数分裂期、单抱花粉期(或单抱晚期)、双核和三核花粉期。
其中出现在单孢花粉期较为普遍。
雄蕊败育大概可分成以下几种类型:(一)花药退化型一般表现为花冠较小,雄蕊的花药退化成线状或花瓣状,颜色浅而无花粉。
(二)花粉不育型这一类花冠、花药接近正常,往往呈现亮药现象或褐药现象,药中无花粉或有少量无效花粉、镜检时,有时会发现少量干瘪、畸形以及特大花粉粒等,大多数是无生活力的花药。
(三)花药不开裂型这类不育型虽然能形成正常花粉,但由于花药不开裂不能正常散粉,花粉往往由于过熟而死亡。
(四)长柱型功能不育这一类型花柱特长,往往花蕾期柱头外露,虽然能够形成正常花粉但散落不到柱头上去。
(五)嵌合型不育在同一植株上有的花序或花是可育的,而有的花序或花则是不育的,在一朵花中有可育花药,也有不育花药。
作物雄性不育系则是具有雄性不育现象,并能将雄性不育性遗传给后代的作物品系。
我们都知道,杂种优势普遍存在,在很多植物由于单花结籽量少,获得杂交种子很难,从而是杂交种子生产成本太高而难以在生产上应用,利用雄性不育系配制杂交种是简化制种的有效手段,可以降低杂交种子生产成本,提高杂种率,扩大杂种优势的利用范围。
因此,雄性不育在杂交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当前,农作物杂种优势主要是利用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等三系配套。
雄性不育性及其在杂种优势中的应用
第五节雄性不育性及其在杂种优势中的应用尽管利用杂种优势已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主要途径之一,但除了像玉米等少数雌雄异株或雌雄同株异花作物外,在未解决人工去雄的困难以前,难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
而解决这一困难的有效途径是利用植物的雄性不育性。
目前水稻、玉米、高粱、洋葱、油菜等作物已经利用雄性不育性进行杂交种子的生产,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雄性不育的类别(一)细胞质不育不育由细胞质基因控制,而与核基因无关。
其特征是所有可育品系给不育系授粉,均能保持不育株的不育性,也就是说找不到恢复系。
这对营养体杂优利用的植物育种有重要的意义。
如:Ogura萝卜细胞质不育系。
(二) 核不育不育性是由核基因单独控制的(简称GMS)。
1、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性蔬菜不育材料大都属于此类。
msms 不育,MsMs或Msms可育,共有三种基因型。
msms与MsMs交配后代全部可育;msms与Msms交配后代可育、不育株1:1分离;Msms自交后代可育、不育株按3:1分离。
只有用Msms作父本与msms不育株测交,可以获得50%的雄性不育株和50%的雄性可育株。
由于在一个群体里,有50%的可育株用于保持不育性。
通常称其为“两用系”(ABline)或甲型两用系。
将其用于杂种一代制种,则需要拔除50%的可育株。
因此,隐性核不育后代不能得到固定(100%)的不育类型。
2、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性有杂合的不育株Msms、纯合的可育株两种基因型,纯合不育株(MsMs)理论上存在但实际上无法获得。
用Msms不育株与msms可育株杂交后代是半不育群体,此种两用系也叫乙型两用系。
3、由多个核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中的一些组合可育成全不育系。
有核基因互作假说和复等位基因假说(曹书142或景书159)。
(三)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简称CMS) 不育性由核基因(msms)和细胞质基因(S)共同控制的,又简称为胞质不育型。
一个具有核质互作不育型的雄性不育植物,就育性而言,有一种不育基因型和五种可育基因型。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遗传研究进展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遗传研究进展江红梅;张立平【摘要】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发现,开辟了两系法利用小麦杂种优势的新途径.由于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性是一种典型的生态敏感型遗传现象,其遗传行为既受内部基因控制,又受外部光、温等环境因子的调节,遗传机制非常复杂.因此,加强小麦光温敏不育系遗传机制的研究,明确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控制的方式,将为光温敏不育系的选育、鉴定,以及充分利用两系杂交小麦的杂种优势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对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类型与理论、不育性遗传机制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及不育系的选育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该领域的研究前景.【期刊名称】《种子》【年(卷),期】2009(028)005【总页数】4页(P56-59)【关键词】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杂种优势;不育机制【作者】江红梅;张立平【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1001048;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97;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9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Q343.3+杂种优势利用是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途径。
目前,利用小麦杂种优势的方式主要有3种:三系法(胞质互作雄性不育,CMS)、化杀法(化学杂交剂杀雄,CHA)和二系法(光温敏核雄性不育)。
光温敏二系杂交小麦体系同前两种方法相比,具有制种程序简便、易于恢复和制种成本低等显著优点,因此近年来引起国内外有关学者的高度重视。
小麦光温敏二系法,是指在特定的光照长度和(或)温度条件下,不育系表现雄性不育可用于生产杂交种子;而在另一光照和(或)温度条件下表现可育,可进行该材料的繁殖,从而达到一系两用的目的[1]。
目前对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育性(育性表现及转换条件)、生理生化(光温敏不育系的花粉形态、败育机制)、遗传学(育性遗传规律)及分子生物学(光温敏不育基因定位)等都有了一定的研究,但仍不充分和缺乏系统性。
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尹延旭;姚明华;王飞;李宁【摘要】作为遗传育种的有效工具,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在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上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从细胞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综述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三系配套在我国辣椒品种选育中的应用现状,提出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对策,为进一步探索其机制提供参考.【期刊名称】《辣椒杂志》【年(卷),期】2016(014)003【总页数】7页(P24-30)【关键词】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不育机理;应用【作者】尹延旭;姚明华;王飞;李宁【作者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武汉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武汉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武汉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武汉430064【正文语种】中文辣椒作为重要的调味品在世界各地广泛栽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辣椒的品质、色泽、形状和供应期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世界多数国家都在进行辣椒栽培,但是栽种面积不等,尤其以拉美、亚洲等国家面积较广[1-2]。
辣椒属于常异花授粉植物,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其一代杂交种子比常规种早期增产达50%左右,产量增加30%~ 50%[3]。
目前市场上栽种的品种多属于annuum一代杂交种[4]。
统计数据表明,市场上的鲜食辣椒品种占到商品种的90%[5]。
这些杂交种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生产过程中,制种纯度常常受到人工去雄、标记技术及亲本开花结果习性等方面的制约,种子的纯度很难保证。
再者,这些一代杂交种不利于保护育种家的权益。
植物雄性不育的发现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育种家的需求[1]。
植物雄性不育存在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和细胞核雄性不育(Genic male sterility,GMS)两种类型。
胞质雄性不育是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中,目前已超过150种植物中观察到不能产生功能花粉的母系遗传现象[6]。
第十一章雄性不育-2022年学习资料
G-H-图1,A,C,E,G为野生型;B,D,F,H为突变体。株高和抽穗期等野生型和-突变体没有差异。但是 在抽a-d,-i-1为-野-生型的-药发育,-e-h,m-p-为突变体-的花药-88-育。突-体的-在最 -时-期不能-正-常开裂散-粉。
图4:野生型和突变体-的花粉育性。a,c,-e为野生型的花粉发育,-b,d,f为突变体花粉-的发育。野生型 突-变体的花粉在I-K染-色正常,DAPI染色核-都为正常;在固体培-养基上,突变体的花-粉粒不能正常萌发
除了以上花药和花粉的差异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异常形式:-如花丝畸形,花药退化-有一些不育基因与其他基因连锁或 因多效,使一些明显-的农艺性状与不育性并存,有利不育植株的鉴别。-如水稻不育株在抽穗后明显比正常株(保持系 ,抽穗-迟、持续时间长,表现有严重的剑叶鞘包裹穗子的现象。
第一节-核质互作雄性不育遗传-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遗传-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是受细胞质不育基因和对应的细胞核不育 基因共同控制的不育类型-常被简称为胞质不育CMS
雄性不育形态特性-雄性不育植株在外部形态上与同品种的正常株极为相似,但在开花以-后,不育株和可育株可以从雄 的形态上加以辨别。-正常植株花药-不育株花药-黄色肥大饱满-色浅瘦小干瘪水渍状-很多成熟花粉-无花粉或无正 花粉-适宜条件下充分裂开-花药不开裂-将花粉散出-无花粉散出-棉花保持系-棉花不育系
第11章-雄性不育与杂交种品种选育-雄性不育nale sterility是指雄性器官发育不良,失去生殖-功 ,导致不育的特性。-雄性不育性在植物界普遍存在。据Kaul1988报道,已经在43科、-162属、320个 中发现雄性不育。包括玉米、水稻、小麦、高梁、油菜、-棉花等主要农作物。-雄性不育可以作为重要工具用于各种作 的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雄性不育可分为能遗传的和非遗传的。-遗传的雄性不育分为:-早期的“三型学说”:即 胞质不育型、细胞核不育型和质核互作不育型;-后来修改为“二型学说”-质核互作不育cytoplasmic-n cleic male sterility-核不育nucleic male sterility
课程报告 细胞质雄性不育
orf138 orf79(cox1,cox2) WA352(orf284,orf288) orfH79(cox1,cox2)
unknown unknown orfΒιβλιοθήκη 07(atp9,BT-orf79)
orf522(atp8)
orf256(cox1)
2.1 线粒体基因组特征与重排
植物线粒体基因组比动物、真菌的线粒体基因组大,且不同植物物 种间线粒体基因组大小相差也很大,从200~2400kb之间。植物线粒体重 组和重排事件频繁发生,导致基因组结构、不同DNA分子拷贝数比例的 变化,产生不同大小的mtDNA分子。重复序列介导的高频重组和重排是 导致线粒体基因组不均一性、结构复杂的主要原因。
2.3 嵌合ORF与CMS
植物CMS相关的嵌合orf是由线粒体基因组重排产生的,这些特异的 嵌合序列往往来源于线粒体保守基因或非编码RNA。当引入育性恢复核 基因,可以抑制线粒体嵌合orf的表达,从而恢复育性。例如:图中红色 表示未知功能嵌合ORF,虚线表示同源序列。
在T-CMS玉米中,urf-13是线粒体基因组经过7次重组所形成的嵌合基因,它含 有26SrRNA(rrn26)基因和atp6 基因以及叶绿体tRNA-Arg基因的部分序列。 在S-CMS玉米中,R区位点的5′端反向重复序列IR含有orf355 和orf77 两个开 放阅读框, orf77中有三段序列与玉米线粒体atp9 基因编码区及其3′侧翼同源, 是由三个atp9片断和其他DNA片断组成的嵌合基因。
2.2 重排与嵌合ORF
线粒体中不同功能基因之间的重组和重排会引起新的阅读框或无功 能假基因的产生,同时造成大量非编码序列的积累。 在植物线粒体DNA 中通过多次重排形成的开放的阅读框架,它们能转录,但其功能和编码 蛋白还不清楚。这些阅读框有的是通过线粒体基因组重排而形成的嵌合 基因,而有的嵌合基因已被证实与植物雄性不育性有关。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的分子基础
吴豪 , 徐虹 , 振兰 , 耀 光 (0 7. 刘 刘 2 0 ) 植物 细胞 质雄性 不 育及其 育性 恢复 的分 子基 础 . 植物 学通 报 2 , 9 — 1 . 4 3 94 3
细胞质雄性不育(yo l mi maese iy CMS c tpa c l tri , s l t ) 是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 的现象 , 表现 为雄性 器官不能形 成有活力 的花粉, 而雌性器官 的发育 和植株 的营养 生长 正 常, 遗传方式 是母性 遗传 。 o e 和 Ca k (9 3 其 J ns lre 1 4 ) 首先 在洋葱 中发现 了CMS现象 , 将其应 用于杂 交制 并 种。 恢复 系含有 显性恢 复基 因( rl so e, , 与 f ti r tr r尺 ) e iy e t , 不育 系杂交 F 的育 性被恢 复 。 , 雄性不 育植株 的表 型多
了较 深入 的 了解 。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 导致植物C 的主要因素与细 MS 胞 质 中 的遗传 系 统 ,即线粒 体 或 叶绿 体基 因组 有 关 。 L vn s P ig 1 7 ) 据对玉 米T型 C 系统 的研 e ig 和 r ( 9 6根 n MS 究结果, 提出线粒体D A mi c 0 diI A mt N N ( t h nr 0 a DN , D A) 就是 C MS因子 的载体 。之后 , 大量 的遗 传学 、细胞学
维普资讯
植 物 学 通 报 C ieeB l t f oay 0 7 2 3: 9 - 1 , ,、. ib loa y o h s uei o tn 2 0 , 4()3 9 4 Ⅵv c n ul tn . m n ln B 3 VⅣ h b c
第十一章雄性不育及其杂种品种的选育雄性不育
正常植株花粉粒 充实饱满
形状大小一致 数量多、散粉明显
水稻部分雄性不育的花粉粒形状(碘染色)
小麦雄性不育株与正常植株比较
除了以上花药和花粉的差异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异常形式: 如花丝畸形,花药退化
有一些不育基因与其他基因连锁或一因多效,使一些明显的农艺性状 与不育性并存,有利不育植株的鉴别。
哪些品种更容易找到不育细胞质? 不育细胞质及其恢复基因大多存在进化程度低,倾向原始类型、物种 起源中心的种或品种中,这些类型作母本更容易获得有利用价值的雄 性不育。
(二)不育系和保持 系选育的方法
1.远缘杂交核置换 将此不育株作母本与 正常品种杂交、回交, 后代若能保持稳定不 育,表示质核互作产 生的不育,继续回交 多代,就可育成不育 系和保持系。
不育系与恢复系配制的F1杂交种 S(R r) 产生两种不同基因的花粉 S(R )和 S(r)都是可育花粉,但F2出现育性分离。
S(R r)
花粉可育 结实正常
F1
S(R R)+ S(R r)+ S(r r)
可育 可育 不育 结实正常 结实正常 不结实
F2 育性分离
2.配子体不育 是指不育系的花粉败育发生在雄配子体阶段,花粉 的育性受配子体本身基因型控制,因此配子体基因不育时花粉表现不 育,配子体基因可育时花粉表现正常。 水稻包台型(BT),玉米S型均属此一类型。
如水稻不育株在抽穗后明显比正常株(保持系)矮,抽穗迟、持续时 间长,表现有严重的剑叶鞘包裹穗子的现象。
第一节 核质互作雄性不育遗传
一、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遗传 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是受细胞质不育基因和对应的细胞核
不育基因共同控制的不育类型 常被简称为胞质不育(CMS)。
[二轮复习2.4] 雄性不育和杂交水稻
3)科学家利用该突变株进行的杂交实验如下: ①由杂交一结果推测,育性正常与雄性不育性状受___一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
②杂交一与杂交二的F1表现型不同的原因是育性性状由位于同源染色体相 同位置上的3个基因(A1、A2、A3)决定。亲本中品系1、雄性不育株、品 系3的基因型分别为A1A1、A2A2、A3A3。根据杂交一、二的结果,判断A1、 A2、A3之间的显隐性关系是:A2对A1为___隐________性;A2对A3为_显_____性。
考法1 雄性不育的应用和类型
5. 类型 ② 细胞核雄性不育,表现为细胞核遗传,完全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大多 为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与正常植株杂交,F1为雄性可育,难以保持雄性不 育系,生产上也不能广泛应用;
[2022山东枣庄三中] 农作物的雄性不育(雄蕊异常,雌蕊正常)在育种方面 发挥着重要作用。油菜的雄性不育与育性正常由3个复等位基因(A1、A2、 a)决定,其显隐性关系是A1对A2、a为显性,A2对a为显性。利用油菜的雄 性不育突变植株进行的杂交实验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C( ) A.根据杂交实验一、二的结果可判断控制雄性不育性状的基因是a B.杂交实验一的F2中重新出现雄性不育植株的原因是发生了基因重组 C.杂交实验一的F2中育性正常植株随机传粉,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8∶1 D.虚线框内的杂交是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将品系3的性状与雄性不育性 状整合在同一植株上
2. 什么是杂种优势? 杂种优势指杂种第一代在体型、生长率繁殖力及行为 特征方面均比亲本优越的现象。
3. 为什么在F2就会出现性状得衰败(常考)? 高中阶段回答: F1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现象
考法1 雄性不育的应用和类型
耐旱 × 高产
杂种优势 → (收获种子) 自交衰败 →
细胞质遗传—植物雄性不育(普通遗传学课件)
(三)核质互作型
1.概念 由细胞质基因和核基因互作控制的不育类型,简称质
核型。 2.表现特点
花粉的败育多发生在减数分裂以后的雄配子形成期。
3.核质互作型的遗传特点
存在:胞质不育基因为S;胞质可育基因为N; 核不育基因r;核可育基因R,能够恢复不育株育性。 当细胞质、细胞核都存在不育基因时,个体才表现不育S (rr)。 当细胞质、细胞核中有一方是可育基因时个体就表现可 育——S(R_)、N(R_)、N(rr)。
S(rr) ×N(rr) → S(rr) F1表现不育
其中:N(rr)个体具有保持母本不育性在世代中稳定的能 力,称为保持系(B)。 S(rr)个体由于能够被N(rr)个体所保持,其后代全部为稳 定不育的个体,称为不育系(A)。
S(rr)×N(RR)或S(RR) → S(Rr)中,F1全部正常可育。 N(RR)或S(RR) 个体具有恢复育性的能力,称为恢复系(R)。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既普遍又复杂的一种现象; 杂交亲本间的遗传差异愈大,杂种优势愈明显; 杂交亲本愈纯,后代杂种优势愈明显; 杂种优势的大小与环境条件的作用也有密切的关 系。
三、F2群体杂种优势衰退
根据性状遗传的基本规律,F2群体内必将出现性状 的分离和重组。因此,F2与F1相比较,生长势、生活 力、抗逆性和产量等方面都显著地表现下降,即所谓衰 退现象。
目前发现的光、温敏核不育材料提供了一种解决上述 问题的可能性:
水稻的光敏核不育材料: 长日照条件下为不育(>14h,制种); 短日照条件下为可育(<13.75,繁种)。
水稻的温敏核不育材料: >28℃,不育; <23-24℃育性转为正常。
第11章雄性不育
之后,为配子体不育类型
(二)雄性不育花药壁的异常结构
1、绒毡层及中间层细胞异常现象 营养物质与水分需通过绒毡层细
胞输送,或者由它本身细胞分解 以供应花粉的发育 毡绒层细胞发育是否正常,对花 粉粒的形成、发育和以后的育性 有密切关系 不育系的毡绒层提前退化,导致 花粉不育
2、花药壁结构的异常
恢复基因有专效性和对应性 胞质基因由母本提供,细胞
核基因由父本决定
(三)孢子体不育和配子体不育
孢子体不育:花粉的育性由母体 植株的基因决定,与花粉基因型 无关
花粉败育时期:孢子体阶段 特点: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F1,
花粉和结实正常;F2育性分离 水稻的野败型、玉米的T型
配子体不育
雄蕊的花丝和药隔维管束是输 送水分和养分的通道,对花粉 发育有重要作用
雄性花丝不发达是雄性不育的 原因
雄蕊花丝维管束功能失效,造 成营养不足导致不育
三、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特征
物质运输及代谢、能量代谢、蛋白质与 氨基酸含量、酶和激素水平变化
雄性不育系的呼吸强度降低 不育株花药内蛋白质含量较少,氨基
恢复系应具备的条件
恢复能力强(80%以上),优 良性状多,抗性好,配合力高
性状整齐一致 恢复性稳定 开花习性符合制种要求 株高稍高于不育系
三系杂交种的选育过程
第一阶段:三系的选育 第二阶段:杂交种的选配
一、不育系和保持系的选育
(一)胞质雄性不育材料的获得 远缘杂交 自然变异 人工诱变
自然突变和人工诱变 远缘杂交:了解不育类型 2、方法:将正常株与不育株杂交F1,
可育株自交F2均可育,则不可遗传 可育株自交F2育性分离,则为核不育 F1不育,与正常株回交后仍不育,则为核质
[VIP专享]第十一章 雄性不育及其杂种品种的选育
第十一章 雄性不育及其杂种品种的选育雄性不育性:( male sterility )雄性器官发育不正常,不能产生有功能的花粉,雌蕊发育正常,可接受正常花粉而受精结实。
第一节雄性不育的遗传质核互作不育核不育一、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遗传(一)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遗传解释受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和对应的细胞核不育基因共同控制的不育类型,常被称为胞质不育(CMS)。
细胞质不育基因S,可育基因N核内不育基因rr,可育基因RR由上可知,质核雄性不育性是核和胞质基因两个体系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三系”配套可保持雄性不育性,生产杂交种子、在生产上利用。
三系:雄性不育系S(rr)雄性不育保持系N(rr)雄性不育恢复系N(RR)和S(RR)雄性不育系S(rr)由于体内生理机制失调,以致雄性器官不能正常发育,没有花粉或花粉粒空瘪缺乏生育力。
雌蕊发育正常,能接受外来花粉受精结实。
雄性不育保持系N(rr)用来给不育系授粉,保持其不育性的品种或自交系叫做保持系。
不育系是和保持系同时产生的,或是由保持系转育而得来的。
每一个不育系都有其特定的同型保持系,利用其花粉进行繁殖。
它两互为相似体,除在雄性的育性上不同外,其它的特性、特征几乎完全一样。
雄性不育恢复系N(RR)和S(RR)一些正常可育的品种或自交系的花粉授给不育系后,不但结实正常,而且其后代的不育特性消失了,具有正常散粉生育的能力。
也就是说,它恢复了不育系的雄性繁育能力,因此叫恢复系。
(二)多种质核基因对应的遗传玉米:T、S、C每种不育类型都需要某一特定的恢复基因来恢复,恢复基因有专效性和对应性。
(三)孢子体不育和配子体不育的遗传1、孢子体不育花粉育性的表现由母体植株(孢子体)的基因控制,与花粉(配子体)本身的基因无关。
当母体植株是S(rr)时,花粉全部败育。
2、配子体不育不育系花粉败育发生在配子体阶段,花粉育性受配子体的基因控制。
特点:杂种一代的不育和可育花粉各占一半,不影响结实,子一代的结实率正常。
小麦K、V、T、CHA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的光合特性分析
维普资讯
第3 2卷 第 9期
20 年 9月 12 ~12 06 3 3 3 8页
作 物 学 报
AC TA AGRONOMI I C CA S NI A
Vo. T C V、 、 HA细 胞 质雄 性 不 育 类 型 的光 合 特性 分 析
( A rn m o ee h n o gA r ut a U i r t K yL b r oy f rpBo g a d “ r i e T ia 7 0 8 h n o g Is t eo G nt 8a d ‘ g o yC H g ,S a d n g cl rl nv sy e aoa r o i o y f h n ogPo n , a’ n 1 1 ,S a d “ ; nfu f e e c n o i u e i/ t oC l oS vc 2 it i D vl met i o , hns cd m f c n e , e i 0 1 1 ueuo g c l r f a gu C u t , ioh n 5 3 0 hn og C n ) e e p n l o g C ieeA a e yo S i cs B rn 1 0 0 ;B ra f r u ueo Y n g o n La c eg2 2 0 ,S a d n , h a o aB ly e g A i t y i Ab t a t sr c :K, V,T n a d CHA t p y o l s c mae se l i e t i ee td v l p n a tg swe e c mp r d wi h i y e c t p a mi l t r e ln s a f r n e eo me t sa e r o a e t t er i d l 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种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败育的生物学特性及育性恢复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CMS)是一种利用雄性不育基因和特定细胞质(质体)实现杂交育种的方法,它具有高效、简便等优点,在新品种培育中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CMS小麦败育也是影响作物产量和降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围绕5种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败育的生物学特性及育性恢复展开讨论。
一、结构紧密的线粒体基因组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的线粒体组成不同于普通小麦,线粒体基因组相对结构比较紧密,缺乏间隔序列,这种紧密的结构会诱导线粒体某些基因产生缺陷,进而导致光合作用受到影响、能量代谢紊乱、膜通透性改变等生物学反应,从而使小麦败育。
二、不充分或过量释放线粒体基因产物线粒体基因不充分或过量释放其产物为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败育的主要原因。
线粒体基因产物的不充分释放可能是由于异常的转录、翻译和基因组拷贝等多种因素导致,线粒体呼吸链和氧化磷酸化途径功能减弱,呼吸过程中氧化磷酸化作用酶的数量和活性降低,直接影响细胞的光合复合物和能量代谢,从而导致小麦败育。
三、线粒体基因内的突变线粒体基因的突变也可引起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败育,突变是由于线粒体基因自身的遗传特性引起线粒体生物合成过程出现差错,导致突变。
突变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自然选择、外来DNA插入和放射线等,突变类型有替换、缺失、插入和转座等。
这些突变可导致线粒体基因失去正常的活性,进而导致光合作用和能量代谢等过程失调,从而使小麦败育。
四、线粒体基因与染色体相互作用线粒体基因和染色体的相互作用也是小麦败育的原因之一。
实际上,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总是相互作用的,因为在表现线粒体发育、功能和代谢水平时,线粒体基因做出决定性的贡献。
因此,当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相互配对时,可能会导致特定线粒体变异在染色体上表现出连锁现象,从而导致小麦的一部分膜和酵素的失调,进而导致小麦败育。
五、育性恢复解决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败育的一个有效途径是通过育性恢复。
育性恢复通过引入线粒体基因、外源DNA插入、RNA干扰和基因编辑等方法,以调整细胞代谢和光合作用过程为手段,恢复小麦的育性。
其中,外源DNA插入和基因编辑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可直接对小麦染色体基因进行删减或加入,并在处理过程中不会对小麦产生不利的影响。
不过,改善小麦产量的方法还需不断研究探究,以期达到更好的育种效果。
育性恢复是解决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败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育性恢复通过引入外源DNA、RNA干扰和基因编辑等方法,以调整细胞代谢和光合作用过程为手段,恢复小麦的育性。
其中,外源DNA插入和基因编辑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可直接对小麦染色体基因进行删减或加入,并在处理过程中不会对小麦产生不利的影响。
外源DNA插入是将新型基因序列导入小麦细胞中,通过转录和转译等过程,使细胞代谢过程以及光合作用等过程得到修复和恢复,进而使小麦恢复育性。
基因编辑方法则可通过CRISPR/Cas9等技术,直接针对小麦基因组中的突变基因进行点突变或开关控制,以达到调整小麦代谢和光合作用过程的目的。
虽然育性恢复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仍然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
在育性恢复过程中,如果插入的外源DNA序列或编辑产生的突变会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产生不利的影响,那么这种育性恢复方式就不可行。
另外,育性恢复对于不同类型的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需要选择和适配不同的育性恢复方法和策略。
因此,研究和改进育性恢复技术仍然是一个需要持续努力和探索的领域。
总的来说,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败育是影响小麦产量和降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育性恢复技术则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
尽管育性恢复技术还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但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育性恢复技术将为小麦的育种和生产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育性恢复技术不仅可以应用于小麦,还可以被应用于其他作物。
比如水稻、玉米、马铃薯等都存在不同类型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现象,在这些作物中也可以应用育性恢复技术来恢复育性,提高其产量和品质。
另外,育性恢复技术也可以用于植物的转基因育种中。
传统的转基因育种主要是通过外源基因的导入来实现特定目标的表达,而育性恢复技术则可以使转基因育种更为精细和可控。
比如,只需要将转基因技术用于恢复细胞质雄性不育,而不是在整个基因组中进行改造,就可以减少基因组改造对植物性状的影响,提高转基因育种的安全性。
除了应用于植物育种中,育性恢复技术还可以用于基础研究中。
比如,可以通过育性恢复技术来研究植物细胞代谢和光合作用对于育性的影响机理,探究植物育性的分子机制等。
总之,育性恢复技术是植物育种和基础研究领域中非常有潜力的技术之一。
虽然育性恢复技术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相信它将为植物育种和基础研究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育性恢复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可以帮助农民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
今天,全球范围内已经有很多种植作物采用了育性恢复技术,比如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棉花、油菜、向日葵等等。
在小麦育种中,育性恢复技术被广泛应用,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研究,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技术体系。
目前,中国已经成功育成了一系列育性恢复小麦新品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同样,在水稻育种中,也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育性恢复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
育性恢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不仅可以为农业生产带来很多好处,还对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等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不同植物育性恢复机制的深入探讨,可以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生殖发育、基因表达调控和组织培养等生物学基础问题。
此外,育性恢复技术也有助于解决人口增长、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
通过育性恢复技术,可以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从而为人类造福,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育性恢复技术不仅是植物育种和基础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相信育性恢复技术将在未来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的福祉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育性恢复技术是植物育种领域中重要的技术,但受到一些限制。
其中,最显著的挑战就是育性恢复突变对杂交作物的影响。
对于同一个育性恢复突变,它对不同杂交组合的影响是不同的,这往往导致了杂交作物的不稳定性,影响了育种的进程。
此外,育性恢复杂合性也会影响到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增加了实际应用的难度。
另一个问题是育性恢复位点的多样性。
不同作物种类中,育性恢复位点的多样性不同,因此需要开发不同的育性恢复技术,这增加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成本。
此外,不同位点的育性恢复机制也有所不同,需要对不同位点进行逐一研究,才能完整地理解育性恢复机制的整个过程。
当然,育性恢复技术的发展也面临一些伦理和安全的问题。
为了避免育性不稳定性和基因不稳定性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必须加强技术使用和管理规范,采取严格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多个领域的协同发展和探索。
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加强学科融合,才能不断推动育性恢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促进植物育种的进步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育性恢复技术是当今植物育种和基础研究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技术之一,对于人类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虽然育性恢复技术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它将为植物育种和基础研究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在面临上述挑战和限制的同时,育性恢复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育性恢复技术也得到了更多的广泛应用和探索。
例如,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人员可以快速鉴定育性恢复候选基因,有效提高育性恢复技术的效率和精度。
此外,利用基因编辑等新技术,可以准确地定位和修饰育性恢复位点,有效控制位点遗传稳定性和作物产量,提高技术的可行性和实际应用效果。
同时,不同国家和地区也在发展和推广自己的育性恢复技术。
例如,中国在高粱、小麦等作物的育性恢复领域有较为突出的贡献,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和技术突破,为全球育性恢复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未来,育性恢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仍将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例如,如何进一步提高技术的稳定性和精确性、如何利用技术控制品种产量和质量、如何减少技术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等等都是值得关注和追求的方向。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知识共享,促进育性恢复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和应用,推动植物育种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育性恢复技术不仅可以应用于传统的植物育种领域,还可以为人类健康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例如,一些疾病的治疗需要用到类似育性恢复的技术,即恢复或修复受损的生殖细胞。
如在生殖细胞发育过程中发生了突变或损伤,导致精子或卵子无法正常发育或运输,在辅助生殖技术中往往需要进行人工修复或恢复。
此外,育性恢复技术还可以为基因存储和保护做出贡献。
许多珍稀或濒危物种面临着基因多样性丧失以及种群数量下降的风险,因此需要将其采取生殖细胞冷冻保存等方式进行基因保护和恢复。
育性恢复技术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实现生殖细胞的冷冻、保存、定向培育等目的,并为优良品种的保护和繁殖提供技术保障。
总之,育性恢复技术是一项涵盖广泛领域和应用的技术,其应用前景和影响越来越广泛。
对于未来的发展,我们需要加强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加强技术的实际应用和转化、加强知识共享和国际合作,以推动育性恢复技术在植物育种和医学科学领域的更广泛应用和贡献。
育性恢复技术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农业领域。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气候变化等现象,我们面临着食品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都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育性恢复技术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育种更多更优质的作物,而且可以促进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例如,一些研究利用育性恢复技术,将光合作用基因转入油料作物中,从而提高作物光合作用产物的质量和产量。
此外,育性恢复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开发新型的植物药物、生物制品和高效新型光能化学反应的研究中。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而且可以帮助我们利用天然资源开发出更有效的药物和新型合成物。
除此之外,育性恢复技术还可以应用于环境修复,如空气、水体等资源的污染处理。
比如,通过改变作物的根系结构或者利用土壤微生物的酶达到降解污染物的目的等方式,来解决空气、水体等污染问题,同时也能够改善生态环境,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总之,育性恢复技术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领域和行业,而是具有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前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育性恢复技术必将继续在人类农业、医学、环保、生态等多个领域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和贡献。
此外,育性恢复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基因编辑、人造器官及组织工程等前沿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