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耿雪松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们把这种“个性化”的“感受式”阅读。如何在课内少作一些“讲解,多一些品味性的阅读,有效地支持阅读顺利进行呢?我想,信息技术是媒介,它可以使课内的阅读更精彩。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能对某种知识感兴趣,一是学生情感心理的作用,二是外部条件刺激的作用。教师要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最重要的是要创设浓烈的学习氛围。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优势,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唤醒学生的情感以及内在的求知欲、好奇心,造成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愤悱心理,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并进入阅读的最佳学习状态之中。

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与广泛的语文资源和丰富的现实生活,联系得最为密切,那么能不能凭借网络条件有效增强这方面联系,从而为发展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创造一些新模式?比如,语文阅读能力是一种多维的能力,不同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趋向差异很大,这一直是语文教学难以因材施教的难题,那么能不能借助信息技术使学生的个性差异得到更合理、更充分的发展?这些都是“教”和“学”方面专题性的、很值得实验的项目。

阅读不是学生的随意阅读,而是需要教师不留斧凿之迹地、巧妙地把阅读的要求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完成阅读的目标、提高阅读的能力。所以,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像《夜莺的歌声》,上课开始的就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但有的学生读完一遍,明白了事情的大概之后,就进入了阅读低谷,甚至是休眠状。此时,教师要采用种种方法,或朗读,或提问,或讨论……再次激励学生。然后,让学生看有关的录像或动画,把课文与画面景象联系起来进行联想,体悟文章所表达的意思与情感。从而唤起了学生多种感知器官的活动,学生始终能兴致勃勃地参加课堂阅读活动,从而提高了语言感受能力,享受到了审美乐趣。

二、利用信息技术,启发学生灵感。

我常有这样的阅读体验:当读到文章感人的地方,往往会鼻子一酸,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原始的感动。有的甚至是教过几轮的课文。我想,我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阅读时我融进了自己的感受、理解和体验,我已经与文本进行了深入的心灵的交流。这样的阅读才是全身心投入的阅读,才会让人感受到阅读是惬意美妙的,是幸福温馨的。但学生缺乏阅读语感的积淀,对一些阅读材料往往感悟能力不强,影响阅读的进行。借助信息技术,可以促成学生与文本心灵交流、唤起鲜明的“内心视象”,使学生也深得文章旨趣。

语文学科,是学生个性差异表现最突出的学科,也是资源极为丰富的科目。在语文学习中不能“一刀切”。历来语文教材争议大,篇目的选择总是批评的“靶子”,也是缘于众口难调。自从信息技术强大的存储与检索功能受到青睐,把超量资料推给学生似乎成为一种时尚。应当说,扩展

学生视野,是绝对必要的。但问题在于是不是多多益善。一股脑儿塞,或任凭学生生吞活剥,都无济于事。也许在大撒手的情况下出现了几个天才,但那绝不应归功于“大撒手”,而且若以牺牲多数为代价也并不可取。

至此,学生的感情体验、心灵交流可谓是水到渠成。在经历了感受之后,我又通过课件展示“美丽的春天的”景象,并激情朗读,这样,学生的紧张的情感一下子得到释放,变得欣喜无比,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起来,完全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欢呼雀跃之余,学生自然感悟到盲人对生命的珍惜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利用信息技术,鼓励学生思考。

由于受环境的制约,加之本身的个性、情趣等因素的影响,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常常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理解。而这些,正是学生智力发展所必需的,特别是创新思维发展所必需的。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是自主式阅读的重要目标。利用多媒体,可以创设情景,让学生直接与大师对话,直接亲近原汁原味的“绿色文本”,创造自己的“哈姆雷特”,而且能使自己的哈姆雷特形象不断丰满、生动。

在教学《桂林山水》的过程中,先用搜集的资料。在学生对异国风光有了感性了解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景色这么丰富斑斓,作者为什么只选择了“山和水”?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全文。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抓住关键,质疑问难:桂林的山、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然后,把学生引到第二、三自然段的探究学习。学生喜欢读,就用心地读;学生喜欢画,就把心中的小艇画出来,甚至可以用PowerPoint绘画软件画;喜

欢制作表格的,可以用表格的形式体现出来。之后,再交流。最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也有许多水乡,像苏州,绍兴,浙江等。要发展这里的旅游业,你怎样看?这个问题抛出以后,教师出示苏州、绍兴的画面,并出现画舫。学生通过再次研读课文后,各抒己见,把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谈了出来。有人认为美是相通的,桂林到绍兴也是美的;有人认为,只有在桂林才是最美的,那是一种和谐的美;也有人认为,管他和不和谐,新奇是最要紧的,游客肯定喜欢……无论怎样的意见,都是学生通过反复咀嚼、认真探究后提出来的,小读者不仅了解了桂林山样子,还研究了水的样子。这样的阅读比你给他一个答案更有含金量。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传统语文教学往往为了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而把非常完美的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孤立地进行字词句段的教学,“纠缠于离开了课文整体背景的那种字词训练”。结果,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枉费了一片风景,更辜负了作者的满腔热情。自主式阅读不仅需要质的保证,更需要量的积淀。抛开了细碎的肢解式阅读,教师就有一部分时间组织课外的感悟性的、放松惬意的阅读。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就有这个无与伦比的优越条件,精心安排,可以读一带一,就是说,能够读完课文,再带上一篇甚至一串文章,使学生领悟到语文艺术天地和“精神家园”的广阔。

又如学完了《草船借箭》,学生们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马上调出《空城计》、《借东风》等有关内容让学生品读,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通过补充阅读,学生对诸葛亮的形象认识更加厚实,同时调动了他们进一步阅读的兴趣,敦促他们看更多的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