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2011

第五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2011
第五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2011

第四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第一节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基本原理

一、微量元素概念(是相对的概念)

主量元素(主要元素、常量元素):岩石的主要组成部分,含量>0.1wt%,通常用氧化物的重量百分数来表示(wt%);

微量元素(痕量元素、痕迹元素):难以形成独立矿物,浓度<0.1%,通常用ppm或ppt表示。

Gast(1968)对微量元素的定义是:不作为体系中任何相的主要化学计量组分存在的元素。微量元素的另一定义为,在所研究的地球化学体系中,其地球化学行为服从稀溶液定律(亨利定律,Henry’s Law)的元素。

常(主)量和微量元素在自然界中是相对的概念,常因所处的体系不同而相互转化。如Cr在大多数地壳岩石中为微量元素,但在超基性岩中可呈常量元素;Fe在岩石中是常量元素,但在有机物中多为微量元素;Zr在岩石中是微量元素,但在锆石中为常量元素;K在地壳整体中是主量元素,但它在陨石中却被视为微量元素。

在自然界中,主要的常量元素的含量变化范围有限(多小于1个数量级),而微量元素的变化范围较大(常达2个数量级),明显超过常量元素。例如:

SiO2在基性、中基性、中酸性和酸性岩浆的平均含量分别约为45、52、65和75 (wt%),其相对变化量为1.7;

Rb在基性、中基性、中酸性和酸性岩浆的平均含量分别约为0.2、4.5、100和200 ppm,相对变化量为1000。

二、微量元素的特点

1、微量元素的概念难以用严格的定义进行描述;

2、自然界“微量”元素的概念是相对的,应基于所研究的体系;

3、低浓度(活度)是微量元素的核心特征,在宏观上表现常为不能形成自己的独立矿物(相),近似服从稀溶液定律(亨利定律)。

三、微量元素在共存相中的分配规律

地球化学过程中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在实质上表现为,当所在的介质条件发生变化时,其在相关共存的各相(液—固、固—固等)之间发生重新分配过程。自然过程总量趋向于达到不同尺度的平衡,元素在平衡条件下,相互共存各相之间的分配取决于元素及矿物的晶体化学性质(内因)及物理化学条件(外因)。

常量元素——形成独立矿物相,其分配行为受相律的控制,遵循化学计量法则。

微量元素——在自然体系中浓度极低,不能形成以独立矿物。因此,微量元素的分配不受相律和化学计量的限制,而是服从稀溶液定律(即分配达到平衡时,微量元素在各相之间的化学

位相等)。

在应用理论解释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的学科发展过程,地球化学经历了以下的历程:

①三十年代的戈尔德施密特类质同像法则(教材第62页);

②五十年代林伍德电负性法则(教材第63页);

③六十年代用晶体场理论讨论过渡族元素的分配规律(教材第67页);

上述微观理论对认识微量元素分配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总体上,这些理论主要应用于定性地说明元素的行为,不能进行定量的描述和预测。1980年代以来,地球化学应用“能斯特”分配定律(Nernst partition law)来定量地认识微量元素在共存相中的分配,已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四、能斯特定律

1、实验观察:

在共存相Ⅰ和Ⅱ中加入组份c,平衡后组份c在α和β相中的浓度比例保持为常数,而与加入的组份c的量无关。

实验结果的意义:

将分布于两相中的组份I的比值称为平衡常数,该平衡常数描述了被研究的组份(或元素)在平衡的两相中是如何分配的。平衡的两相,可以是两个矿物相之间、或矿物与熔体相之间、两熔体相之间或熔体与水溶液相之间。

2、分配定律

能斯特分配定律表述为: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微量组份在两共存相中的活度比为常数。

对于微量元素在两相中可以形成液态或固态的稀溶液,这样它们在相Ⅰ和相Ⅱ的化学位可分别写成:

μⅠ=μⅠ0+RTIn(αⅠ)

μⅡ=μⅡ0+RTIn(αⅡ)

μⅠ和μⅡ分别是微量元素在相Ⅰ和相Ⅱ中的化学位。

μⅠ0和μⅡ0分别是标准状态下微量元素在相Ⅰ和相Ⅱ中的化学位。

R是气体常数,T为绝对温度。

αⅠ和αⅡ分别为微量元素在相Ⅰ和相Ⅱ中的活度。

根据热力学原理,当各相处于平衡时,任一组分在各相中的化学位应该相等,即:

μⅠ=μⅡ

因此:μⅠ0+RTIn(αⅠ)=μⅡ0+RTIn(αⅡ)

整理后为:RT[In(αⅡ/αⅠ)]= μⅠ0—μⅡ0

将上式进一步变换,可得:

αⅡ/αⅠ=e(μⅠ0 —μⅡ0)/RT

由于μⅠ0和μⅡ0是常数,R是气体常数,所以在一定的T、P条件下:αⅡ/αⅠ=常数=K D

K D称为微量元素在相Ⅰ和相Ⅱ间的分配系数。

对于稀溶液,微量元素在两相中的活度系数γⅠ、γⅡ为1,因此,微量元素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K D可表达为:K D=XⅡ/XⅠ=CⅡ/CⅠ

XⅡ和XⅠ分别为微量元素在两相中的摩尔分数

CⅡ和CⅠ分别为微量元素在两相中的浓度(含量)。

K D称为能斯特分配系数,为温度T的函数,为正值。当温度和压力条件固定时,K D值的大小可对元素在平衡相中的分配进行指示:

μⅠ0>μⅡ0,XⅡ/XⅠ=K D>1,微量元素更多的进入相Ⅱ;

μⅠ0<μⅡ0,XⅡ/XⅠ=K D<1,微量元素更多的进入相Ⅰ;

μⅠ0=μⅡ0,XⅡ/XⅠ=K D=1,微量元素在两相中含量相等。

3、复合分配系数,教材第183页。

4、总分配系数,教材第183页。

5、影响分配系数的因素,教材第185页。

6、分配系数的测定,教材第184页。

7、相容元素与不相容元素

总分配系数描述了在岩浆形成(部分熔融作用)或结晶过程中,微量元素在固体相与熔体相间的分配特征。因此,根据元素在相平衡条件下优先进入固体或熔体相的趋向,即D值的大小,将微量元素为相容元素和不相容元素:

相容元素:

元素在固液相间分配时,趋于在固相中富集的微量元素,尽管其浓度低,不能形成独立矿物相,但因离子半径,电荷,晶体场等晶体化学性质与构成结晶矿物的主要元素相近,而易于呈类质同象臵换形式进入有关矿物相,相容元素的固相/液相分配系数显著大于1.典型元素:Ni, Co, V, Cr

不相容元素:

元素在固液像间分配,趋向于在液相中富集的微量元素,由于其浓度低,不能形成独立矿物相,并且因离子半径,电荷,晶体场等性质与构成结晶矿物的主元素相差很大,而使其不能进入矿物相,他们的固/液相分配系数通常小于1.

当D<0.1时,可称强不相容元素,岩石发生部分熔融时,趋向于富集在熔体中。典型元素包括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K, Rb, Cs, Sr, Ba;高场强元素(HFSE):Nb, Ta, Zr, Hf。

第二节岩浆作用过程中微量元素分配演化的定量模型

一、部分熔融过程中元素分配的定量模型

1、模型及其特征

若在整个部分熔融过程中,熔体与残留固体(源区岩石)间始终保持化学平衡,直到熔体离开源区。这种熔融作用称为批次熔融(Batch melting),也称平衡熔融或一次熔融。

为简化微量元素在所形成的熔体中的浓度(含量)与部分熔融程度之间定量关系的推导过程,作了如下假定:

(1)在整个部分熔融过程中,微量元素在固相(源岩)和液相(熔体)之间的总分配系数保持不变;

(2)整个熔融过程中,残余固相中各矿物相(主要造岩矿物)对形成熔体的贡献比例保持不变。

这些设定也是应用后述模型的前提条件。

在平衡部分熔融过程中,微量元素i 在固相和熔体相中的浓度可由质量平衡关系获得: C o i =FC L i +(1-F )C s i

式中:

C o i 是微量元素i 于熔融作用发生前在固相母岩(源岩)中的含量;

C L i 是微量元素i 在熔融过程中在熔体中的含量;

C s i 是微量元素i 在熔融过程中在残余固相中的含量;

F 是部分熔融程度,即形成的熔体占母岩的重量百分比例。F 值等于0,表示部分熔融作用还未发生,而F=1表示全部的源区岩石均发生熔融,因此自然过程发生的部分熔融作用,其F 值总是介于0-1之间。

部分熔融的过程也是微量元素在残余固相和形成熔体相之间的分配过程,因而可用总分配系数D i 表示,即:

D i =(C s i /C L i )

将C s i 代入前述的质量平衡方程(C o i =F C L i +(1-F) C s i )

可得到以下平衡部分熔融定量模型的表达式:

F

F D C C i i o i L +-=)1(1

2、方程讨论(参照教材第187页图5.2a)

(1)当F →0(部分熔融程度很低),C L i / C o i →1/D ,即微量元素在所形成的熔体中的富集或贫化(取决于元素的不相容性程度)程度最大。若能确定岩浆岩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和总分配系数(实际应用中并不困难),则可对源岩微量元素的组成进行计算(判断源岩的性质)。

随着F 的增大,则熔体中微量元素的富集和贫化程度逐渐降低。当岩石全熔时,即F →1时,熔体中元素的浓度与母岩中该元素的浓度相同。在地质实践中,这种现象并不常见。

(2)总分配系数D i ﹤1的不相容元素,在熔体中发生富集,但其最大的富集浓度不能超出D=0的曲线。对于强不相容元素,其D→0,则有C L i / C o i =1/F 。若已知岩浆岩和源岩的微量元素含量,可对源岩发生的部分熔融程度进行计算。

(3)总分配系数D i ﹥1的相容元素,在部分熔融形成的熔体中发生贫化,但其贫化的速度随F 的增大呈现出较缓慢的特征,这与结晶分异过程中,随结晶程度增大(F 值减小)表现为在残余岩浆中浓度的急剧贫化有较显著的差别。这种差别,可以作为判别岩浆化学演化是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还是由部分熔融机制所造成的依据。

二、岩浆结晶过程的元素分配定量模型

矿物从熔体中的结晶析出的过程有两种极端情况:

(1)分离结晶,也叫做不平衡结晶:熔体与正结晶的矿物表面达化学平衡,原因是微量元素在晶体中的扩散比在熔体中扩散慢得多,由于熔体的化学组成随着结晶作用发生而连续变化,使得微量元素在晚期生长的晶体边缘和早期生长的晶体核部之间分布不均一。因此,尽管晶体的边缘与熔体之间达到了化学平衡,但其内部与熔体之间则为非平衡,结果是矿物晶体的化学组成由内向外构成环带分布。

平衡结晶:矿物晶体与熔体之间始终保持化学平衡,即矿物生长过程其内部的化学组成不断调整,以达到与所处熔体新的化学平衡,由此生成的矿物晶体不发育化学环带。

1、不平衡结晶过程(瑞利分馏)

瑞利分馏定律(Rayleigh fractionation law):由于微量元素在晶体中的扩散速度比熔体或液体中慢得多,整体上来不及达到两相间的完全平衡,而只能形成表面平衡,所形成晶体具环带状构造。因此,结晶过程实际上是元素在化学不平衡条件下的分配过程。不平衡结晶过程元素的分配行为服从瑞利分馏定律:

1-?=i D i O i L F C C

该方程是对随矿物结晶分异作用的发生,微量元素i 在熔体中含量变化的描述。

式中:

i L

C :矿物的分异结晶程度达F 时岩浆中元素i 的瞬间浓度; i O

C :原始熔浆中元素i 的的浓度; F :为残留熔体与原始熔体的百分数,反映岩浆的结晶程度,当F=1时,代表结晶作用开始,当F=0时,代表结晶完成。

D i :微量元素i 在矿物与熔体间的分配系数

对上式的瑞利分馏定律进行移项,将岩浆中微量元素的瞬间浓度相对于该元素的原始浓度比值(i O

i L C C )作为纵坐标,将反映岩浆结晶程度的F 值作为横坐标,观察具有不同D 值的微量元素,随矿物结晶分异作用(F 值)的演化,其在岩浆中的含量变化趋势。

具体参照教材第187页图5.2b 和189页文字部分。

2、平衡结晶过程

自然过程岩浆结晶作用的另一种现象是矿物内部组成不断调整,以达到与熔体间的化学平衡,其相应的描述方程为:

F

F D C C i i o i L +-=)1(1 该方程是对结晶作用过程中,随结晶程度的改变,微量元素i 在熔体中的含量变化。式中各项参数的意义同瑞利方程。

应用实例:

例如,超基性岩是Cr 元素成矿的重要岩石类型。超基性岩浆的结晶过程中所形成的主要造岩矿物有橄榄石、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元素Cr 在三种主要造岩矿物对岩体的分配系数分别为:

K Cr opx/m =10,

K Cr cpx/m =8.4,

K Cr ol/m=0.032

由上可知,Cr元素在辉石类矿物中是相容元素,而在橄榄石中是不相容元素。假设超基性岩浆的原始Cr含量为0.048%,当其发生35%的结晶作用时,其残余岩浆中Cr的含量将增高,即:

C Cr m=0.048×(1-0.35)0.032-1=0.072%

因此,只有当大量的橄榄石发生结晶作用,而辉石类矿物的结晶相对有限时,残余岩浆的演化才有利于Cr元素的成矿,即发生铬尖晶石的析出。故在野外地质工作中寻找有利于Cr元素成矿的超基性岩体时,岩石造岩矿物的组合将提供重要的判断依据。

第三节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稀土元素(Rare Earth Element,简称REE)地球化学是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球化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稀土元素及分类

1.为什么称稀土?

稀土元素最初是从瑞典产的比较稀少的矿物中发现的,“土”是按当时的习惯,称不溶于水的物质,故称稀土。实际上稀土元素并不稀少,REE的地壳丰度为0.017%,Ce、La、Nd 的丰度比W、Sn、Mo、Pb、Co还高。中国是稀土元素矿产大国,内蒙古白云鄂博稀土矿产的储量占全国的97%,为世界其它地区全部储量的5倍。当然,稀土元素也不是“土”,而是金属元素。稀土元素的称呼只是一种历史的沿习。

2. 稀土分类

期表上镧元素由15个元素组成(原子序数从57至71),这些元素被称为狭义的稀土元

土元素(广义),但在地球化学研究中,多数学者趋向于仅将Y(钇)划入REE中,并作为HREE中的一员;

在15个稀土元素中,元素Pm(钜)由3个同位素组成,分别为145Pm、146Pm和147Pm,它们是放射性同位素,其半衰期分别为17.7、5.55和2.6234年。如此短的半衰期使得它们在现在的地质样品中并不存在(太阳系物质形成的早期就已变为其它元素) 。因此,地球化学研究中所涉及的稀土元素为15个,即镧系元素(14个)和钇。

按稀土元素电子层结构和化学性质的差异,将稀土元素进行分组:

1)两分法:

轻稀土(又称铈组)包括:镧、铈、镨、钕、钷、钐、铕。

重稀土(又称钇组)包括:钆、铽、镝、钬、铒、铥、镱、镥、钇。

称铈组或钇组,是因为矿物经分离得到的稀土混合物中,常以铈或钇占优势而得名。

分组以Eu-Gd分界的原因是:从Gd开始在4f亚层上新增加电子的自旋方向发生了改变。而Y归入重稀土组是因为Y3+离子半径与重稀土相近,化学性质与重稀土相似,它们在自然界密切

共生。

在化学符号中,通常将轻(light)、重(heavy)稀土元素(REE)分别记为:LREE和HREE 2)三分法:

在地球化学分组中,多按下列方式将REE分为三组:

轻稀土:La,Ce,Pr,Nd

中稀土:Sm,Eu,Gd,Tb,Dy,Ho

重稀土:Er,Tm,Yb,Lu+Y

二、稀土元素的主要化学性质

1、共性

(1)丰度低,但在地壳各岩石中分布广泛,可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性质的地球化学研究之中;

(2)化学性质相似,在地质-地球化学作用过程中整体活动;

(3)离子半径与Ca2+相似,易与Ca进行类质同像替换,替换时满足电荷的平衡或补偿,常见补偿方式见教材第192页;

(4)在富碱, F, I, HCO3-的溶液中,易形成络合物,发生迁移;

(5)镧系收缩:从La到Lu,随原子序数增加,半径减小,造成元素性质微小差异;

(6)除在岩浆形成过程稀土元素组成能受到明显影响外,后期的地质事件(变质作用)对其组成的影响相对有限,因此可较稳定地记录岩石形成时的地球化学性质;

2、差异性

教材第196页开始,5个差异性。

三、变价元素的主要性质

1、Eu元素性质:在自然界中Eu可呈+2价和+3价分布,Eu2+与Ca2+晶体化学性质相似,导致Eu以类质同像方式进入含钙的矿物(典型矿物为高钙的斜长石,在岩浆作用过程中早期晶出),而与其它REE元素(其它REE易于形成+3价)发生不同程度的分离,使得熔体的REE组成中Eu相对亏损,而富集含钙矿物的岩石Eu相对富集,即形成所谓“Eu异常”。

2、自然界中Ce可呈Ce3+和Ce4+存在。同理,当铈以Ce4+存在时,其化学性质与其它+3价的REE出现差异,导致Ce与其它REE之间不同程度的分离,形成所谓的Ce异常。高价态的Ce 性质类似于高场强元素,并在副矿物中形成富集,如褐帘石、锆石、磷灰石和榍石等,并可形成独立矿物,如独居石、氟铈矿和铈铌钙钛矿等。需要强调的是只有在极为还原的自然条件下,才能形成Ce4+。

四、稀土元素组成的表达方式

1.REE组成(配分)模式图(教材第198页图5.7)

内容:在同一幅二维图解中,将样品的全部14个稀土元素的组成特征表达出来;

方法:

将样品的稀土元素含量用球粒陨石进行标准化(根据研究需要,也可采用其它参考物质组成作为标准化值),以标准化后数据为纵坐标(对数刻度),以稀土元素的原子序数增加的序次为横坐标作图所获得的曲线。该图解称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图,也称曾田彰正—科里尔图解(图件发明者)。

由于REE由14(加上Pm为15)原子序数连续的元素组成,其在自然界中的含量分布特征受

到原子核结构中奇-偶效应(Oddo-Harkins Law)和小质量数元素丰度高于大质量数元素丰度约束,直接用其元素含量表达,所获得的曲线表现为锯齿状的特征,难以对不同性质样品的“个性”进行有效的“刻画”;

要消除这种效应,最好的方法是将各稀土元素相对某种标准含量发生改变的幅度表现出来,使得各组成元素发生的变化可用统一的“起点”来衡量,以达到表现直观、且能相互比较的目的。

选择自然界元素发生变化的起点的参考化学组成,最具代表性的物质显然是地球或太阳系物质的初始化学组成。太阳系初始组成研究最好的代表物质来自于球粒陨石,而相对于地壳岩石,地球最好的初始化学组成应来自于原始地幔。

2、表征样品REE 组成的参数(教材198至200页)

3、异常系数(教材第200页)

4、稀土参数图解(教材第202页)

作业:

19、某花岗岩中稀土元素的分析结果如下表:

计算:该花岗岩的稀土总量∑REE ,δEu 和LREE/HREE 值。并根据计算结果判断该花岗岩的稀土元素标准化图解的配分模式和Eu 异常情况。已知:球粒陨石标准化数据Sm :0.2ppm 、Eu :0.073ppm 、Gd :0.31ppm 。

∑REE=23.862

LREE/HREE=4.44/4.43

δEu=0.107

第四节 微量元素化学组成表达

相对于主量元素,地质样品微量元素的数量较多,如地质样品常规的ICP-MS 分析,可获得约为40个微量元素的含量数据,包括相容元素

(Cr 、Co 、Ni 等)、大离子亲石元素、高强场元素和稀土元素。

由于主量元素数量有限,通常采用Harker 图解,即各主量元素或它们之间的比值相对SiO 2含量作二维图解,对于基性岩样品,也可采用MgO 代替SiO 2的方法作图,获得一个图解组,用于反映随岩浆结晶分异作用的发生,各主量元素含量的变化趋势。

如果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微量元素进行类似的作图表达,显然构成图解组中的图解数量过大,且相对分散的元素表达也不便于对样品中不同元素的相互关系进行直观的比较。基于上述原因,有研究者采用了在同一图解中将不同的微量元素以及部分主量元素的组成特征反映出来的方法,称为多元素“蛛网图”(multi -elemental spider diagram).

提出多元素蛛网图的思路受到了REE标准化图解的启发,但由于REE的表达可自然地按其原子量,即离子半径的大小进行排序,便可规律地反映REE元素化学稳定性或不相容性变化的趋势。但其它微量元素的化学性质显然不能按其原子量的大小进行反序排序,因为微量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其电子层结构而具有周期性。因此,需要寻找有利于反映元素、包括部分主量元素活动性特征的序次进行排序。目前在岩浆岩的研究中,普遍采用的是Sun & McDonough (1989)提出的元素不相容性程度降低的顺序(即岩浆作用过程中元素的总分配系数增加的顺序)进行排序。

与REE的表达方式一样,若按元素的自然含量作图,由于不同微量元素质量数(小质量数元素含量高)和原子核结构奇-偶效应的影响,加上微量元素含量变化幅度大,影响了样品中元素特征的充分表达,因此需要采用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的处理方式,消除元素自然含量个性特征的影响;

岩浆岩的研究中,目前采用较多的是用原始地幔的组成作为样品元素含量的标准化值。此外,也可采用球粒陨石值进行标准化。

教材第48页图1.9给出了蛛网图的例子。

第五章 地球化学平衡系统的完整表达与计算

第五章 地球化学平衡系统的完整表达与计算 (殷辉安, 1988; Nordstrom and Munoz, 1994; Spear, 1995; Will, 1998) 纯相的Gibbs 自由能、多相系统的Gibbs 自由能、多相系统热力学平衡的完整表达、平衡常数、活度、流体逸度的计算、Duhem 定理、地球化学系统PTXM 相关系 5.1 多相系统的热力学平衡 以前研究的单个纯相组成的系统,又称为"单相系统"或"均相系统"(homogeneous system).由多种相构成的地球化学系统,称为"多相系统"或"不均匀系统)‖(heterogeneous system ).本章主要讨论多相系统的平衡热力学表达与计算。我们先从纯相Gibbs 自由能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出发,进而论述地球化学多相系统的平衡热力学的完整表达与计算。 地球化学系统的平衡,包含了多种平衡关系,即:(1)热平衡,系统内各部分的温度均匀一致;(2)力学平衡,系统内各部分的压力均匀一致;(3)相平衡,即系统内各部相之间的某同一种组分的化学势相等;(4)化学平衡,即系统内各部分之间达到化学反应平衡,保持质量平衡关系。 根据多组分平衡体系的Gibbs-Duhem 方程i i n 1i dn μΔVdP ΔSdT G d Σ=++-=?,平衡时 dT=0、dP=0,d?G=0,所以i i n 1 i dn 0μ∑==。此即多相平衡体系的平衡条件—Gibbs-Duhem 方程。例如,如果反应表达为2α+3β=4γ或4γ―2α―3β=0,该系统的平衡条件可表达为 0=γγββααdn μdn μdn μ++。因为反应进度γβαξdn 41 dn 31dn 21d =-=-=,所以 0=)d ξ4μ3μ2μ(γβα+--,即γβα4μ3μ2μ=+。 又例如,广泛发生于变质石灰岩中的反应(quartz) S iO (calcite) CaCO 23+ = (liquid) CO ite)(wollaston CaS iO 23+的平衡条件可表达为q u a S i O 2 c a l c i t e C a C O 3μμ+ = liquid CO 2te w ollastoni CaSiO 3μμ+;发生于变质泥质岩中的反应se)(plagiocla O S i 3CaAl 822 = licate)(aluminosi S iO 2Al 52 + (quartz) SiO (garnet) O S i Al Ca 212323+的平衡条件可表达为 Qtz SiO2Grt 12Ca3A l2Si3O A l A l2SiO 5Pl CaA l2Si2O 8μμ2μ3μ++=。采用化学势表达系统的平衡条件,显得简洁、 明了。 5.2 纯相的Gibbs 自由能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 5.2.1熵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 已知纯相的熵可表达为温度和压力的连续函数,即T)S(P,S =。当温度、压力均改

《地球化学》练习题2剖析

恩《地球化学》练习题 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系统的元素丰度(答案) 1.概说太阳成份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2.简述太阳系元素丰度的基本特征。 3.说说陨石的分类及相成分的研究意义. 4.月球的结构和化学成分与地球相比有何异同? 5.讨论陨石的研究意义。 6.地球的结构对于研究和了解地球的总体成分有什么作用? 7.阐述地球化学组成的研究方法论。 8.地球的化学组成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9.讨论地壳元素丰度的研究方法。 10.简介地壳元素丰度特征。 11.地壳元素丰度特征与太阳系、地球对比说明什么问题? 12.地壳元素丰度值(克拉克值)有何研究意义? 13.概述区域地壳元素丰度的研究意义。 14.简要说明区域地壳元素丰度的研究方法。 15.岩浆岩中各岩类元素含量变化规律如何? 16.简述沉积岩中不同岩类中元素含量变化规律。 第二章元素结合规律与赋存形式(答案) 1.亲氧元素和亲硫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2.简述类质同像的基本规律。 3.阐述类质同像的地球化学意义。 4.简述地壳中元素的赋存形式及其研究方法。 5.举例说明元素存在形式研究对环境、找矿或农业问题的意义。 6.英国某村由于受开采ZnCO3矿的影响,造成土壤、房尘及饮食摄入Cd明显高于其国标,但与未受污染的邻村相比,在人体健康方面两村没有明显差异,为什么? 第三章自然界体系中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答案) 1.举例说明元素地球化学迁移的定义。 2.举例说明影响元素地球化学迁移过程的因素。 3.列举自然界元素迁移的标志。 4.元素地球化学迁移的研究方法。 5.水溶液中元素的迁移形式有那些?其中成矿元素的主要迁移形式又是什么? 6.解释络离子的稳定性及其在地球化学迁移中的意义。 7.简述元素迁移形式的研究方法。 8.什么是共同离子效应?什么是盐效应? 9.天然水的pH值范围是多少?对于研究元素在水介质中的迁移、沉淀有何意义? 10.举例说明Eh、pH值对元素迁移的影响。 11.非标准电极电位E及环境的氧化还原电位Eh,在研究元素地球化学行为方面有什么作用? 12.试述影响元素溶解与迁移的内部因素。 13.自然界中地球化学热力学体系基本特点是什么? 14.自然体系中哪些特征可作为体系达到平衡态的证据与标志? 15.讨论相律及其应用。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单选题第一套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单选题第一套 一、单项选择题 1.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好发年龄是() A.0~10岁 B.15~20岁 C.25~35岁 D.40~50岁 E.55~65岁 2.碘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在无外来含碘的食物下,水碘含量可用于衡量当地居民摄碘量,当饮水碘含量低于多少时,可有碘缺乏病的流行() A.<1μg/L B.<5μg/L C.10μg/L D.20μg/L E.50μg/L 3.当碘摄入量低于多少时可发生碘缺乏病的流行() A.5μg/d B.20μg/d C.40μg/d D.75μg/d E.150μg/d 4.下列关于砷"三致"作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目前尚未见砷对人的致畸胎作用的流行病学调查报道 B.短期体外筛检实验从不同水平、不同角度证明了砷具有较强的致突变作用 C.砷致人类癌症的内在理论基础是体细胞突变学说 D.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砷具有致癌作用 E.WHO已将砷定为确认致癌物 5.在下列症状中哪一条不是慢性地方性硒中毒的特异性表现()A.毛发脱落 B.指甲脱落 C.皮肤湿疹 D.脚趾干性坏疽

E.运动障碍 6.下列哪种作物中含硒量较高() A.小麦 B.玉米 C.水稻 D.大蒜 E.黄豆 7.地方性氟中毒发病明显增加一般在()A.6岁以后 B.16岁以后 C.26岁以后 D.36岁以后 E.46岁以后 8.下列哪种症状不是慢性砷中毒的特异性表现()A.皮肤色素代谢异常 B.掌跖部皮肤角化 C.末梢神经炎 D.乌脚病 E.麻痹性震颤 9.在下列因素中哪一条不是克山病的致病原因()A.环境硒水平过低 B.柯萨奇病毒感染 C.营养素失衡 D.环境硒水平过高 E.真菌污染粮食 10.3价砷在机体内蓄积量较高的组织是()A.肝脏 B.毛发、皮肤 C.肺、脾 D.肠、胃 E.肾脏 11.不易受镰刀菌污染的粮食是() A.小麦 B.玉米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化学习题及答案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化学》练习题及答案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化学》练习题绪论 1. 概述地球化学学科的特点。2. 简要说明地球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3. 简述地球化学学科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4. 地球化学与化学、地球科学其它学科在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异同。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系统的元素丰度 1.概说太阳成份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2.简述太阳系元素丰度的基本特征.3.说说陨石的分类及相成分的研究意义.4.月球的结构和化学成分与地球相比有何异同?5.讨论陨石的研究意义.6. 地球的结构对于研究和了解地球的总体成分有什么作用?7. 阐述地球化学组成的研究方法论.8. 地球的化学组成的基本特征有哪些?9. 讨论地壳元素丰度的研究方法.10.简介地壳元素丰度特征.11. 地壳元素丰度特征与太阳系、地球对比说明什么问题? 12.地壳元素丰度值(克拉克值)有何研究意义?13.概述区域地壳元素丰度的研究意义.14.简要说明区域地壳元素丰度的研究方法.15.岩浆岩中各岩类元素含量变化规律如何?16.简述沉积岩中不同岩类中元素含量变化规律. 第二章元素结合规律与赋存形式1.亲氧元素和亲硫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2.简述类质同像的基本规律. 3.阐述类质同像的地球化学意义. 4.简述地壳中元素的赋存形式及其研究方法. 5.举例说明元素存在形式研究对环境、找矿或农业问题的意义. 6.英国某村由于受开采ZnCO3矿的影响,造成住宅土壤、房尘及饮食摄入Cd明显高于其国标,但与未受污染的邻村相比,在人体健康方面两村没有明显差异。为什么? 第三章水-岩化学作用和水介质中元素的迁移 1.举例说明元素地球化学迁移的定义. 2.举例说明影响元素地球化学迁移过程的因素。 3.列举自然界元素迁移的标志. 4.元素地球化学迁移的研究方法. 5.水溶液中元素的迁移形式有那些?其中成矿元素的主要迁移形式又是什么? 6.解释络离子的稳定性及其在地球化学迁移中的意义. 7.简述元素迁移形式的研究方法. 8.什么是共同离子效应?什么是盐效应?9.天然水的pH值范围是多少?对于研究元素在水介质中的迁移、沉淀有何意义?10.举例说明Eh、pH值对元素迁移的影响. 11.非标准电极电位E及环境的氧化还原电位Eh,在研究元素地球化学行为方面有什么作用?12.试述影响元素溶解与迁移的内部因素。 第四章地球化学热力学和地球化学动力学 1.自然界中地球化学热力学体系基本特点是什么? 2.自然体系中哪些特征可作为体系达到平衡态的证据与标志? 3.讨论相律及其应用。 4.编制相图的原理和方法。 6.简述化学反应制动原理的宏观解释7.简述热力学在地球化学中的应用。8.简述地球化学热力学与地球化学动力学的异同。9. 简述水溶液中元素的迁移方式。第五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1.什么是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其研究意义是什么? 2.了解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3.什么叫微量元素、什么是主量(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有哪些? 4.阐述能斯特分配定律、能斯特分配系数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5.稀土元素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其在地球化学体系中行为差异主要表现有哪些方面?。 6.讨论稀土元素的研究意义。7.你认为岩浆作用过程中决定元素浓集成矿的主要机制和决定因素是什么?8 根据微量元素的特点,说明那些元素适合于研究沉积岩物源区特征,为什么? 第六章同位素地球化学 1. 同位素地球化学在解决地学领域问题中有何独到之处? 2. 何谓稳定同位素、何谓轻稳定同位素和重稳定同位素。 3. 选择同位素标准样品的条件。 5. 造成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6. 放射性同位素年龄测定公式,各符号的含义。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在岩石成因和成矿作用中的应用

关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读书报告 (021111班2011100 ---- ---) 微量元素基本概念 微量元素(minor elements) 依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盖斯特(Gast, 1968)定义微量元素“不作作系内任何相主要组份存的非化学计量的分散元素” 。按此定义微量元素是相对的,在一个 体系中为微量元素,而在另一个体系中可能为常量元素。有人从热力学角度来定义微量元素:在 研究的对象中元素的其含量低到可可近似地用稀溶液定律来描述其行为,则该元素可称为微量元 素。一般的,将地壳中除O、Si、Al、Fe、Ca、Mg、Na、K、Ti 等9 种 元素(它们的总重量丰度占99%左右)以外的其它元素统称为微量元素,它们在岩石或矿物中的含量一般在1%或0.1%以下,含量单位常以10-6或10-9表示。 开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了解和查明微量元素在陨石、地球及其各层圈以及各类地质体中的分布、丰度及其规律,而后认识到微量元素作为一种示踪剂或指示剂,研究成岩成矿作用,如岩石 类型划分,原岩恢复、成岩成矿的物质来源和物理化学条件微量元素的特殊的地球化学性质,同 时可以利用热力学的有关理论,建立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模型,对成岩和成矿的熔融和结晶作用过程进行定量理论计算,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有自己的特殊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在地球化学中最大量和最主要的应用集中表现为:利用微量元素的组成、相互关系等特征作为各类岩石、矿石的成因类型的“指纹元素” ,并进一步利用微量元素来探讨和指示地质、地球化学过程。 二微量元素在成岩过程中的化学示踪作用 1.1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对和组合关系图解在将微量元素资料用于地球化学问题研究时,常将两个元素的关系、或将两个元素比值的关系、或两组元素和比值的关系进行对比,可统称为微量元素对,或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对。一般说来,微量元素对常常是地球化学性质相近的元素,如Nb/Ta,Zr/Hf ,Sr/Ba ,Th/U, Cr/Ni ,Cl/Br 等,也可以其中一个是主元素,另一个是与其他化性质相似的微量元素,如K/Rb, Mg/Li ,Ca/Sr ,Fe/V,Al/Ga ,S/Se 等。前述各单个稀土元素比值(如La/Ce )也常 用作元素对。 应该根据研究目的选择不同的元素对。如研究岩浆形成机制和过程鉴别要选择分配性 质相同或相反的元素对,如Ba/Nb, Nb/Th,以及Ce—Ni, Cr - Ta等。要讨论氧化、还原状态,要选择变价元素对,如Fe2+/Fe3+, V3+/V5+,Eu2+/Eu3+,以及Mn/Mg等。要研究岩体剥蚀深度,要选择元素浓度随深变而增减的,如Li/Sc ,Rb/Bi ,Sb/Bi 等。而要进行变质岩原岩恢复,则需选择对变质作用较稳定的元素,如Zr/Ti ,Zr/Ni ,Cr/Ti ,Zr/Mg 等等。有时为了

第五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2011

第四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第一节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基本原理 一、微量元素概念(是相对的概念) 主量元素(主要元素、常量元素):岩石的主要组成部分,含量>0.1wt%,通常用氧化物的重量百分数来表示(wt%); 微量元素(痕量元素、痕迹元素):难以形成独立矿物,浓度<0.1%,通常用ppm或ppt表示。 Gast(1968)对微量元素的定义是:不作为体系中任何相的主要化学计量组分存在的元素。微量元素的另一定义为,在所研究的地球化学体系中,其地球化学行为服从稀溶液定律(亨利定律,Henry’s Law)的元素。 常(主)量和微量元素在自然界中是相对的概念,常因所处的体系不同而相互转化。如Cr在大多数地壳岩石中为微量元素,但在超基性岩中可呈常量元素;Fe在岩石中是常量元素,但在有机物中多为微量元素;Zr在岩石中是微量元素,但在锆石中为常量元素;K在地壳整体中是主量元素,但它在陨石中却被视为微量元素。 在自然界中,主要的常量元素的含量变化范围有限(多小于1个数量级),而微量元素的变化范围较大(常达2个数量级),明显超过常量元素。例如: SiO2在基性、中基性、中酸性和酸性岩浆的平均含量分别约为45、52、65和75 (wt%),其相对变化量为1.7; Rb在基性、中基性、中酸性和酸性岩浆的平均含量分别约为0.2、4.5、100和200 ppm,相对变化量为1000。 二、微量元素的特点 1、微量元素的概念难以用严格的定义进行描述; 2、自然界“微量”元素的概念是相对的,应基于所研究的体系; 3、低浓度(活度)是微量元素的核心特征,在宏观上表现常为不能形成自己的独立矿物(相),近似服从稀溶液定律(亨利定律)。 三、微量元素在共存相中的分配规律 地球化学过程中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在实质上表现为,当所在的介质条件发生变化时,其在相关共存的各相(液—固、固—固等)之间发生重新分配过程。自然过程总量趋向于达到不同尺度的平衡,元素在平衡条件下,相互共存各相之间的分配取决于元素及矿物的晶体化学性质(内因)及物理化学条件(外因)。 常量元素——形成独立矿物相,其分配行为受相律的控制,遵循化学计量法则。 微量元素——在自然体系中浓度极低,不能形成以独立矿物。因此,微量元素的分配不受相律和化学计量的限制,而是服从稀溶液定律(即分配达到平衡时,微量元素在各相之间的化学

地球化学复习资料

球类陨石:主要由基质、球粒、金属和一些特殊矿物集合体等组成。 碳质球类陨石是球粒陨石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含有碳的有机化合物分子,并且主要由 含水硅酸盐组成。 CI型陨石为什么能够作为太阳系元素丰度标准? I型碳质球类陨石中难挥发元素的丰度与太阳一致,且未经受热变质作用影响、形成于远离太阳的较低温区域,是最原始的太阳星云凝聚物资。因而,它能保持着太阳星云 中非挥发元素的初始丰度。 第二章复习题 1、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 元素地球化学亲和性:主要指阳离子在自然体系中趋向同某种阴离子化合的倾向。又可指在自然体系中元素形成阳离子的能力和所显示出的有选择地与某种阴离子结合的 特性。 2、戈尔德斯密特的元素地球化学分类 1)、亲石元素:离子的最外层电子层具有8电子(S2P6)惰性气体型的稳定结构, 与氧容易成键,主要集中于硅酸盐相。 2)、亲铜元素:离子的最外层电子层具有18铜型结构(s2p6d10)在自然界中容易与硫形成化合物,这些元素在分配时,主要分配在硫化物相中。 3)、亲铁元素:离子最外层电子层具有8-18过渡型结构,这种元素同氧、硫的化合 能力较差,倾向于形成自然元素,因此,这类元素倾向分配在金属相中 4)、亲气元素:原子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原子半径大,具有挥发性或易形成挥发性化合物,主要分布在大气圈中。 5)、亲生物元素:这类元素主要富集在生物圈中。 3、类质同像的概念 类质同像概念:某种物质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结晶时,晶体中的部分构造位置被介质中的其他质点(原子、离子、络离子或分子)所占据而只引起晶格常数的微小改变,晶格构造类型、化学键类型、离子正负电荷的平衡保持不变或相近,这种现象称类质 同像。 5、影响元素类质同像的物理化学条件 1)、组份浓度 ---“补偿类质同像”一种熔体或溶液中如果缺乏某种组份,当从中晶出包含此种组份的矿物时,熔体或溶液中性质与之相似的其他元素就可以类质同像 代换的方式加以补充。2)氧化还原电位.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应用

微量元素在成岩成因和成矿成因研究中的应用 姓名:叶勃 学号: 班级024121

微量元素在成岩成因和成矿成因研究中的应用 前言 人类活动所能涉及的地壳主要是由92种化学元素组成.其中元素O、Si、Al、Fe、Ca、Na、K、Mg和Ti九种元素占据地壳和地幔的99%,其余83种元素只占1%,然而正是这1%的元素给人类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矿产资源。随着人们对微量元素性质的逐步认识,人们发现微量元素在成岩成因和成矿成因上有重要的作用。这次读书报告,我读了《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其应用》(戴塔根刘汉元著)以及相关的文献。 第一章何为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是指自然界除了主量元素外,丰度低于0.1%,在体系中不作为任何相的主要成分,浓度低到服从稀溶液定律的元素。在地球化学研究中,习惯上微量元素不记入矿物分子式中。 微量元素与主量元素是相对的,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而存在差别。例如,锆石中的Zr通常属于微量元素,但是在锆石中,它属于常量元素。 微量元素存在的三个形式:在矿物快速结晶过程中陷入囚禁带内、在主晶格的间隙缺陷中和在固溶体中以类质同像替代主要元素的原子或离子。 为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做出最大贡献的人是能斯特,他提出能斯特分配定律,不仅将地学与化学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他将地球化学由定性研究引向定量研究,打开了研究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大门。根据能斯特分配定律,我们引进了分配系数为组数i在两相(α和β)之间的质量浓度比值。 同时,因为元素的地球化学,或者行为往往受到多个矿物的影响,通常为矿物集合体,所以,我们引入总分配系数的概念,它是微量元素在各矿物相与熔体间简单分配系数与矿物相含量的加权之和。

《地球化学》练习题

《地球化学》练习题 绪论 1.概述地球化学学科的特点。 2.简要说明地球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3.简述地球化学学科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4. 地球化学与化学、地球科学其它学科在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异同。 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系统的元素丰度 1.概说太阳成份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2.简述太阳系元素丰度的基本特征. 3.说说陨石的分类及相成分的研究意义. 4.月球的结构和化学成分与地球相比有何异同? 5.讨论陨石的研究意义. 6. 地球的结构对于研究和了解地球的总体成分有什么作用? 7. 阐述地球化学组成的研究方法论. 8. 地球的化学组成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9. 讨论地壳元素丰度的研究方法. 10.简介地壳元素丰度特征. 11.地壳元素丰度特征与太阳系、地球对比说明什么问题? 12.地壳元素丰度值(克拉克值)有何研究意义? 13.概述区域地壳元素丰度的研究意义. 14.简要说明区域地壳元素丰度的研究方法.

15.岩浆岩中各岩类元素含量变化规律如何? 16.简述沉积岩中不同岩类中元素含量变化规律. 第二章元素结合规律与赋存形式 1.亲氧元素和亲硫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2.简述类质同像的基本规律. 3.阐述类质同像的地球化学意义. 4.简述地壳中元素的赋存形式及其研究方法. 5.举例说明元素存在形式研究对环境、找矿或农业问题的意义. 6.英国某村由于受开采ZnCO3矿的影响,造成住宅土壤、房尘及饮食摄入Cd明显高于其国标, 但与未受污染的邻村相比,在人体健康方面两村没有明显差异。为什么? 第三章水-岩化学作用和水介质中元素的迁移 1.举例说明元素地球化学迁移的定义. 2.举例说明影响元素地球化学迁移过程的因素。 3.列举自然界元素迁移的标志. 4.元素地球化学迁移的研究方法. 5.水溶液中元素的迁移形式有那些?其中成矿元素的主要迁移形式又是什么? 6.解释络离子的稳定性及其在地球化学迁移中的意义. 7.简述元素迁移形式的研究方法. 8.什么是共同离子效应?什么是盐效应? 9.天然水的pH值范围是多少?对于研究元素在水介质中的迁移、沉淀有何意义? 10.举例说明Eh、pH值对元素迁移的影响. 11.非标准电极电位E及环境的氧化还原电位Eh,在研究元素地球化学行为方面有什么作用? 12.试述影响元素溶解与迁移的内部因素。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期末作业培训课件

西藏阿里多龙地区中侏罗统碎屑沉积岩的地球 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分析 学号:120110100 姓名:胡维云专业:构造地质学 前言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北部的阿里地区境内,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北两侧,由于仅开展过 1∶25 万区域地质调查、1∶20万区域化探等少量基础地质工作,是西藏地质工作程度最低的地区之一。近年来该成矿带内资源评价工作取得了突出的进展,多龙超大型斑岩铜金矿床和嘎尔穷、嘎拉勒、弗野、材玛等大型矽卡岩型铜铁多金属矿床的相继发现与评价,揭示出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成矿条件优越,找矿潜力巨大。关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所代表的特提斯洋盆的性质,打开、闭合的时限和多龙大型矿集区的构造背景、成矿作用,不同的学者存在很大的争议。目前,己有许多资料证明了该带代表了一个已消失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洋壳盆地。王恒忠等(2005)认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的早白奎世OIB型火山岩是班公湖—怒江洋盆演化晚期的洋岛(塔仁本区早白垩世OIB型玄武岩(主要依据于上覆灰岩中化石时代));而张玉修等(2004)研究认为该套玄武岩是早白垩世冈底斯弧弧后盆地的产物。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拟通过研究多龙地区中侏罗统地层的岩石类型及组合特征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该地区中侏罗统地层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为正确认识多龙超大型斑岩铜金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和结合带的演化提供了新的线索。 二、研究区地质背景 构造位置上,多龙地区处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侧, 羌塘地块的南缘;地理位置上处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该区构造以断裂为主,呈近东西向带状断续展布。断裂构造主要表现为一系列走向近东西向且大致平行的北倾逆冲断层,并控制着地层和岩浆岩的分布。沿构造-岩浆带,大规模的岛弧火山活动发生在中—晚侏罗世,形成燕山早期陆缘火山弧,为一套含大量火山碎屑岩的以安山质为主的玄武—安山—流纹岩组合,火山作用晚期岩浆成分向碱性演化,以陆相中心式喷发为主,兼具熔岩溢流(西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2000)。岩浆的深成侵入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至晚白垩世早期,以中酸性幕式侵入为特点,岩体一般呈岩珠或小岩基沿东西向呈带状分布,岩性主要有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似斑状花岗岩及花岗斑岩,年龄在70—140Ma之间(西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2000)。研究区地层主要为晚三叠统的日干配错组、中侏罗统的曲色组一段、色哇组、,早白垩统的美日切组,新近系中新统的康托组、更新统和全新统。地层属羌塘—昌都地层区内的羌南地层分区之多码分区,出露宽度大于10km。 三、研究依据 据现有资料研究表明:砂岩的TFe2O3+MgO、TiO2含量,以及Al2O3/SiO2、K2O/Na2O 和A12O3/(CaO+Na2O)等比值具有显著的构造背景差异,因而成为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判别的重要参数(Bhatia,1983)。Roser等人(1986)认为,K2O/Na2O值与SiO2值可有效地示踪砂岩形成构造环境,并编制了构造判断图解。在Bhatia(1983)提出的TiO2-TFe2O3+MgO图解,Roser和Korsch(1988)提出了区分物源区是铁镁质的、中性的或长英质火成岩和石英沉积

2018生物地球化学考试复习真题

生物地球化学复习资料 1.判定植物必须营养元素的标准?(同时满足) (1)所有植物缺少便不能完成其生命周期(不可或缺性) (2)作用具有专一性,只有供给该元素才能得到改善(不可替代性) (3)必须直接参与到植物营养(代谢作用) 大量元素:C、H、O、N、P、K、Ca、Mg、S 微量元素:Fe、Mn、Zn、Cu、B、Mo、Cl 2.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规律及其原因,并谈谈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上的重要作用? (1)我国土壤有机质分布状况大体为由北而南,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2)北方由于气候淡热、干燥,一年较多时间不利于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因而土壤有机质矿质化分解受到阻碍,有机质保留于土壤中;而南方则刚好相反,气候湿热,一年中大多时间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因而土壤中有机质大量被矿质化分解,保留于土壤中的有机质则较少。 (3)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①养分较完全 ②促进养分有效化 ③提高土壤保肥性 ④提高土壤缓冲性 ⑤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4)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 ①络合重金属离子,减轻重金属污染 ②减轻农药残毒:腐殖酸可溶解、吸收农药,如DDT易溶于HA; ③全球C平衡的重要C库(含C平均为58%)。 3.腐殖质的作用?(腐殖质:土壤有机质经生物化学作用合成的成分结构复杂且稳定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1)在土壤有机碳库和环境中的作用(是陆地土壤和海洋最重要的有机碳库) ①降低农药残留危害:土壤对农药吸附的74%取决于HA和FA,尤其是FA。农药被吸附后有效率降低,并加速分解。腐殖酸可溶解、吸收农药,如DDT易溶于HA。 ②与某些重金属形成水溶性络合物,随水排出土体,减少危害和污染;或与某些重金属形成不溶性络合物,限制植物的吸收。 (2)对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的作用 ①土壤N、P、S和微量元素的储存库 ②增加土壤保肥和供肥能力 ③土壤良好结构形成的物质基础,提高土壤透水性,蓄水性,通气性,并改善土壤耕性 ④提高植物生理活性,促进根系的养分吸收、运输,促进种子发芽,根和茎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部分笔记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Trace Element Geochemistry 第0章绪论 1.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定义:地球化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是研究微量元素在地球( 包括部分天体)形成、演化中分布、赋存状态、行为方式、分析技术和各类应用的分支学科。 地壳主要由O 、Si 、Al 、Fe 、Ca 、Mg 、Na 、K 、Ti 等九种元素组成,这九种元素占地壳总重量的99%左右—【主要元素&常量元素】。其它元素被统称为次要元素、微量元素、痕量元素、杂质元素或稀有元素等。 常量元素:能形成独立矿物,其分配受相律控制,遵循相律和化学计量法则。 ?微量元素:自然体系中浓度极低,不能形成独立矿物,可以成为副矿物其分配不受相律和化学计量法则限制。 ?major elements :地壳中平均浓度>1% ○minor elements :地壳中平均浓度∈[0.1%,1%] ○trace elements :地壳中平均浓度<0.1%,通常为ppm 或ppb 数量级 ○2.微量元素的定义:地球化学体系中,克拉克值低于0.1%的元素。 注:ppm=partspermillion=10-6;同理,ppb=10-9;ppt=10-12。 第一章微量元素的分类 亲石元素(Lithophile elements ) ?一.戈式分类 亲铁元素(Siderophile elements ) ?在岩石硅酸盐相中富集的化学元素。在地球中它们明显富集在地壳内,在自然界中都以氧化物,含氧盐,特别是硅酸盐的形式出现,如硅、铝、钾、钠、钙、镁、铷、锶、铀、稀土元素等。亲铜元素(Chalcophile elements ) ?富集于陨石金属相和铁陨石中的化学元素。它们与氧和硫的结合能力均弱,并易溶于熔融铁中;在地球中相对于地壳和地幔,明显在地核内聚集。典型的亲铁元素有镍、钴、金、铂族元素。亲气元素(Atmophile elements ) ?在硫化物相和陨硫铁(FeS)中富集的化学元素。在自然界中,它们往往易与S 2-结合成硫化物和复杂硫化物,如硫、铜、锌、铅、镉、砷、银、硒、碲、锑等。 组成地球大气圈的主要元素,惰性气体元素,以及主要呈易挥发化合物存在的元素,如氢、氮、碳、氧等。 注:①变价元素可以属于不同类别(i.e. 二价时属于亲铜元素;更高价时属与亲石元素) ②物理化学条件不同,具有不同的性质,可以属于不同类别条目 分类亲石(亲氧)元素亲铜(亲硫)元素亲铁元素亲气元素 离子最外层 结构 8电子(s 2p 6)稀有气体结构18电子(s 2p 6d 10结构8-18电子的过渡结构8电子电负性和电 离能 较低的电负性和电离能中等电负性和电离能较高电负性和第一电离能键性 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分子键(惰性元素为原子键)其他性质氧化物的生成热大氧化物的生成热小 于FeO 的生成热氧化物的生成热小形成具有挥发性或易形成挥发性化合物 Note.TE-Geochem

地球化学随堂作业

地球化学作业题 绪论 作业题 1、什么是地球化学? 2、试写出地球化学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及其对地球化学所作出的主要贡献。。 3、试写出国内外主要的地球化学类期刊的名称(各大于3种期刊)。 4、试写出5个主要地球化学分支学科的名称。 思考题 1、地球化学学科的基本特点和基本问题是什么? 2、地球化学与化学和地球科学其它学科在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上有何异同? 3、何谓地球化学思维? 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系统化学元素的分布与分配作业题 1、何谓自然体中元素的丰度?何谓元素在自然体中的分布量? 2、何谓元素的克拉克值? 3、回答概念:元素的浓度克拉克值,元素的浓集系数。 4、试述载体矿物和富集矿物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其研究的意义。 讨论题 1、地壳中化学元素分布的规律及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试述元素无处不有定律。 3、为什么说碳质球粒陨石的组成可以代表太阳系非挥发性元素的丰度? 4、以元素的丰度特征来阐述质量作用定律在地球化学研究中的意义。 5、试阐明太阳系元素含量分布的奥多-哈金斯法则产生的原因。 思考题

1、太阳系、地球和地壳元素丰度特征的对比 2、陨石研究对于地球形成、组成特征及其演化的意义 3、元素克拉克值研究的地球化学意义。 4、地球和地壳元素丰度研究的难点是什么? 5、研究大陆地壳元素丰度方法的对比。 第二章元素的结合规律与赋存状态 作业题 1、回答概念:类质同像、类质同像混入物、固溶体。晶体场分裂能、晶体场稳定能和八面体择位能。 2、为什么硅酸盐矿物中K的配位数经常比Na的配位数大? 3、Zn2+和Mg2+的离子半径相近,但在天然矿物中,前者经常呈四面体配位,后者则常呈八面体配位,为什么? 4、指出下列微量元素经常会类质同象替代硅酸盐矿物结构中的哪种主要元素:(1)Rb,(2)Sr,(3)Ga,(4)Ti,(5)Li,(6)Ba,(7)Ge,(8)REE,(9)Pb,(10)Ni,(11)Mn. 5、下列矿物键的类型是什么?(1)所有键都是离子键;(2)所有键都是共价 键;(3)部分键为离子键,部分为共价键:(a)磷灰石;(b)黄铜矿;(c)萤石;(d)自然砷;(e)尖晶石。 讨论题 1、为什么碱性长石(钠长石、正长石、微斜长石)之间可以形成共生结构(条纹长石或反条纹长石),而在斜长石中却不能? 2、为什么结构与硅酸盐类似的碳酸盐没有形成种类复杂的碳酸盐矿物? 3、研究表明,高温高压下形成的岩浆岩中矿物种类数目最少,岩浆期后产物中矿物数目要大的多,而外生条件下生成的矿物数目最大。为什么?试从类质同象角度给予解释。 4、试论类质同象和固溶体形成的热力学原因。 5、试举出自然界不混溶地质现象的实例。

硒的生物地球化学.

硒的生物地球化学-综述 摘要:硒的含量和在环境中分布的形态以及全球Se循环的动力学仍然是一个非常关注的课题,主要是因为Se是高水平的必需元素和毒物。虽然已知Se含有氨基酸和蛋白质对于许多生命形式的正常代谢功能至关重要,但由于慢性过量的硒摄入引起的硒毒中毒,已经与神经损伤关联起来。本文回顾了目前对自然环境中硒的生物地球化学的认识。影响自然环境中物种形态的因素是化学,物理和生物过程。在水生系统中已经报道了几种无机形态的Se(-2,0,+4和+6)和有机形态的硒(单甲基 化和二甲基化)。HSeO 3-和SeO 3 2-都将存在于天然水域。在温和的氧化条件下,HSeO 3 - 和SeO 3 2-是主要的形态,而HSe-是出现在pH大于4和强还原条件下的优势形态。根据pH和氧化还原条件的形态变化,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还原物质在有氧/缺氧条件下的作用以及与天然有机物质的相互作用来讨论硒的生物地球化学。 关键词:硒,形态,非生物减少,吸附,有机物 前言 硒(Se)作为一个元素,自1817年以来就已经被发现,并存在于所有的地球环境区,包括大气层,地圈,水圈和生物圈。硒在化学上类似于硫,在地质环境中与硫沉积物和煤炭有关(Dauphas2013;Wang and Becker2013)。在全球煤炭中硒含量约为1.0-1.6mg Se kg-1,但在世界某些地区,如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硒浓度高达43mg Se kg-1(Lenz and Lens2009)。在陆地系统中,矿物是硒的主要来源,但是由于在一些工业产品的使用,Se也能在诸如陶瓷,玻璃制造和制药等行业中找到。Se的全球循环如图1所示(Winkel et al.2012)。运输过程和自然来源通常决定着全球Se的动态分布。 在大气中,Se的来源包括天然和人为来源的排放(Buchs et al.2013;Chinn and Barrett1999;Wen and Carignan2007)。在全球范围内,天然资源贡献了总排放量的50-65%。大气硒的天然来源包括造成悬浮土壤和粉尘的地壳侵蚀,挥发性有机硒化合物的生物生产,火山和与海水相关的气溶胶颗粒(Nriagu and Pacyna1988; Nriagu1989)。海洋生物硒被认为是主要的天然排放大气源。金属精炼和煤燃烧被认为是人为大气排放的主要来源。在Se沉积在地面之前,大气层Se涉及许多物理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发展

地球化学论文 题目:___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发展 年级:__________2010级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地质学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03210301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郭鹏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 年月日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发展

【摘要】近年来,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得到了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作为地球化学领域里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微量元素在地球及其子系统中的分布、化学作用及化学演化,它根据系统的特征和微量元素的特性,阐明他们在地球系统中的分布、分配、在自然体系中的性状、在自然界的迁移和演化的历史。 【关键字】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化学作用化学演化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经历了两个主要的发展时期:在20世纪60年代前,主要通过元素的原子、离子半径,电荷、极化性质、电负性等特性.研究微量元素在地球各系统及不同矿物、岩石中的分配和分布,即从微观的角度来认识微量元素的分布及其在自然界的结合规律;自20世纪70年代起,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从定性向定量,从微观向宏观方向发展,进入了建立定量理论模型阶段。微量元素可作为地质地球化学过程的示踪剂,在解决当代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问题——如天体、地球、生命和元素的起源,为人类提供充足资源和良好生存环境等方面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至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几乎涉及地学的所有领域,包括对地幔的不均一性、古构造环境的恢复、成岩成矿物源的示踪、全球及局域环境的监测等问题的研究。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的思路及方法可以归纳为: ①通过观察自然界中之“微”(微量元素)来认识地球之“著”(系统特征和其中的自然作用过程); ②在获得高精度数据的基础上,应用各种先进理论(如分配定律、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等)来认识地学的宏观规律。 近20年来,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理论迅速发展、开辟了地球科学研究向定量、动态过程方向发展的新途径。微量元素在地球系统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与各种地球物质和地质过程相联系。它们在各种地球化学体系的分散和集中与自身独特的赋存形式和共生组合有关。微量元素参与各种地球化学作用.作用过程中体系物理化学状态的转变、作用物质的质量迁移、能量输运及动量传递等,必然在微量元素组成上打上作用随时间演化的烙印。为此,通过观察、捕捉微量元素提供的地球化学作用的时-空信息,可用来解析各种复杂的地质作用的原因和条件、追踪作用演化历史,使为地球科学基础理论的发展、为人类提供充足资源和良好生存环境等做贡献成为可能。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核心是“示踪”,因此本进展主要说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示踪作用的研究进展。 1壳幔作用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示踪 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使恢复地壳小各种岩石或矿床形成时构造环境的研究越来越引起注意。按照现代地球科学的理论,大规模的构造活动主要起源于岩石圈深部,软流圈热动力状态的变化和运动的不均一性导致了地球物质的大规模运动。这种运动推动着岩石圈的演化。一般根据地球物理资料来研究地壳结构,并根据岩石组合类型恢复占构造环境(俯冲带、岛弧、洋中脊、弧后、板块内部等),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由于不同构造环境的物质、热源、物理化学条件及动力学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形成岩石的微量元素含量与组合(包括同位素组成)有较明显的不同。例如,洋中脊玄武岩的热源为上隆的软流层,物源为单纯洋壳的地幔,并处于拉张的动力学状态,又无陆壳的污染(仅与海水互相作用),决定了它们特定的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即富集Ti、Mn、P、Co、Ni、Cr、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化学复习题第五章

地质年代学(geochronology): 研究岩层形成的年代顺序及测定其年龄值的学科。地质年代学包括相对地质年代学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两大分支。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Isotopic geochronology),又称绝对地质年代学。它是研究同位素地质记时方法并用以研究各种地质体的形成时间和演化历史的一门地质科学。 同位素(isotope)—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一组核素。由于核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它们属于同一元素,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结构和非常相似的化学性质,但由于中子数不同因而质量数不同。 稳定同位素:原子核是稳定的,或者其原子核的变化不能被觉察。目前认为,凡原子能稳定存在的时间大于1017年的就称为稳定同位素,反之则称放射性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原子核是不稳定的,它们以一定方式自发地衰变成其它核素的同位素(又称为放射性母体同位素); 放射性成因同位素:通过放射性衰变形成的同位素(又称为放射性子体同位素) 地质事件所涉及的各种同位素体系并不是在矿物岩石形成的那一瞬间开始计时,而是必须在温度降低到能使计时体系达到封闭状态,即由于热扩散导致子体的丢失量可以忽略不计时,子体才开始积累,此时的温度就是封闭温度。测得的年龄为表面年龄或冷却年龄。 等时线(Isochrons):具有相同年龄(t)和初始(D/D s)i比值的一套同成因岩石或矿物形成一条直线,称之为等时线 结晶年龄—记录了岩石岩浆作用年龄。对于变质岩,如果变质矿物结晶温度低于其封闭温度,则矿物一经形成,同位素时钟立即启动开始计时,从而记录下变质岩的结晶年龄。 冷却年龄—对于岩浆岩,指岩体固结之后冷却过程中,达到矿物封闭温度时同位素时钟开始启动记录下来的年龄。对于变质岩,矿物在变质高峰期结晶生成,之后冷却过程中达到矿物封闭温度时同位素时钟启动记录下来的年龄。 变质年龄—易与冷却年龄混淆,但它是指变质作用高峰期的年龄。变质年龄的确定取决于变质作用的级别。低级变质作用,可以选择封闭温度较高的某些特定矿物来确定变质年龄,高级变质作用则常采用全岩Rb-Sr或Sm-Nd同位素体系来推断。 地壳形成年龄—指一个新的大陆地壳块体从地幔中分异出来的时间。通过Sm-Nd模式年龄 计算可以获得。 地壳存留年龄—对来自大陆地壳块体剥蚀下来的沉积岩进行Sm-Nd同位素分析,可以计算获得一个地壳滞留年龄(t CR),反映地壳形成年龄。该年龄比地层沉积年龄值大。 现今球粒陨石质均一储库(Chrondritic uniform reservoir) (CHUR):指用球粒陨石的Sm/Nd和143Nd/144Nd比值代表未经化学分异的原始地幔的初始比值; CHUR模式年龄:假定地壳岩石的Sm/Nd比值变化只发生在从CHUR源区分离的时刻,其后Sm/Nd比值保持不变,则地壳岩石在一个时间为t的(143Nd/144Nd)t或(143Nd/144Nd)i值就是CHUR源区在时间为t的演化值。) 放射性成因铅:广义指由238U, 235U, 232Th放射性衰变所产生的206Pb, 207Pb, 208Pb;狭义指沥青铀矿、锆石等矿物结晶后,形成异常含量的U,Th放射性同位素,经放射性衰变所产生的206Pb, 207Pb, 208Pb(U-Th-Pb定年的矿物); 普通铅:是指在U/Pb, Th/Pb比值低的矿物和岩石中任何形式的铅(如方铅矿、黄铁矿、钾长石等)。在矿物形成之前,Pb以正常的比例与U,Th共生,接受U,Th衰变产物Pb的不断叠加并均匀化。在固结形成含铅矿物后,矿物中再没有明显量的放射性成因Pb的生成,记录了矿物形成时的铅同位素组成。 区别:放射性成因的铅同位素组成变化主要发生在矿物结晶之后;而普通铅同位素成分的变化主要发生在矿物结晶之前。(构成了定年的基础) 原生铅:地球物质形成之前在宇宙原子核合成过程中与其他元素同时形成的铅;

第五章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基本概念及有关理论问题

第五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基本概念及有关理论问题第一节微量元素的概念及分类在常见的地球化学文献中,人们常将O、Si、A1、Fe、Ca、Mg、Na、K、Ti等九种元素(它们的地壳丰度共占99%左右)以外的其它元素统称为微量元素或痕量元素、杂质元素、副元素、稀有元素、次要元素等(Trace,Minor,Micro,Rare,Oligo elements)。它们在岩石中的含量一般在1%或o.1%以下(即低到W.诺达克和I.诺达克提出的所谓无所不存在的含量),含量单位常以10—‘或10—。表示。O’Ni皿s等将含量等于或小于10—’的任何一种元素称为痕量元素。考虑到目前多数地球化学论文的习惯用法,本书采用微量元素一词,它包括痕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然而,主要元素与微量元素的区分是相对的,常因具体的研究对象而异。Gast(1968)t1“认为,微量元素是指不作为体系中任何相的主要组分(化学计量)存在的元素。在化学作用过程中实际起作用的是摩尔浓度,因此,在地球化学中对微量元素概念的严格定义应是:只要元素在所研究客体(地质体、岩石、矿物等)中的含量低到可以近似地用稀溶液定律描述其行为,该元素可称为微量元素。 在矿物中,微量元素主要以下列形式存在: 1.在快速结晶过程中陷入囚禁带内; 2.在主晶格的间隙缺陷中; 3.在固溶体中替代主要相的原子。 Goni和Gu山emin(1968)认为,可以把矿物中的微量元素按分布分成两组: 1.可以取代某一矿物晶格中其它元素(类质同象置换)的微量元素; 2.晶格以外的元素(晶间位置,如晶粒边界;晶内位置,如解理、裂隙等)。 目前,还没有建立对微量元素进行地球化学分类的统一标准,分类方案常因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不同而异。60年代以前,一般沿用戈尔德施密特的元素地球化学分类系统,如亲石元素、亲铁元素、亲铜元素、亲气元素等。有时则按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以化学性质进行分类,如稀碱金属Li、Rb、Cs等;稀有元素Be、Nb、Ta、Zr、Hf等;稀土元素(La 系、Y);过渡族元素TME(Fe、Co、Ni、V、Ti、Cr、Cu)等。J.Jadwab(1953)将微量元素分为两类:(1)结晶化学元素的结合,仅受结晶化学因素控制;(2)标型化学元素,它们对供给条件和共生条件很敏感。 随着微量元素分配理论和定量模型的发展,对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分类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概括起来可大致分为三套系统。 一、以微量元素在固相—液相(气相)间的分配特征分类 随着元素在矿物—熔体之间分配系数概念的建立,特别是矿物分配资料的大量积累,使得对微量元素在岩浆作用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有了较深入了解,相继提出了如下分类概念: 不相容元素(incompatible elements)和相容元素(compatible elements):这种分类概念是基于许多地球化学作用过程常常存在液相和结晶相(固相)共存的体系,例如,含矿溶液的成矿过程;地慢或地壳通过熔融形成岩浆的过程;岩浆的结晶分异过程。在这些体系的地球化学过程中,微量元素在液相和固相间进行分配,一般情况下,这种分配是不均等的。由于微量元素晶体化学性质和地球化学行为的差异,有些元素容易进入结晶相,而在液相中浓度迅速降低。例如,Ni、Co易进入橄榄石,V易进入磁铁矿,Cr易进入尖晶石,Yb易进入石榴子石,Eu易进入斜长石。对在岩浆结晶过程(或由固相部分熔融)中易进入或保留在固相中的微量元素,统称为相容元素。相反,在这些过程中不易进入固相,而保留在与固相共存的熔体或溶液中,因而在液相中浓度逐渐增加,如U、Rb、Cs、Be、Nb、Ta、W、Sn、Pb、Zr、Hf、B、P、Cl、REE、U、Th等,这些元素统称为不相容元素。显然,在任何固—液—气相平衡体系中,相容元素总是“喜欢”固相,而不相容元素则总是“喜欢”液相或气相。 从分配系数的概念出发,相容元素的总分配系数大于1,而不相容元素的总分配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