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与宗教有什么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文化与宗教有什么关系

从历史的角度看,道教与茶文化的渊源关系虽是人们谈论最少的,但实质上是最为久远而深刻的。道家的自然观,一直是中国人精神

生活及观念的源头。所谓"自然",在道家指的是自己而然,道是自

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道无所不在,茶道只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茶的天然性质,决定了人们从发现它,到利用它、享受它,都

必然要以上述观念灌注其全部历程。老庄的信徒们又欲从自然之道

中求得长生不死的"仙道",茶文化正是在这一点上,与道教发生了

原始的结合。玉川子要"乘此清风欲飞去",借茶力而羽化成仙,是

毫不奇怪的。陶弘景《杂录》与西汉壶居士《食忌》的记载,都与

此有关。《茶经o七之事》引述《神异记》的故事,更表明陆羽本

人对道士与茶茗的关系是深信不疑的。所以,从历史事实与观念发

生的角度看,都显示了道教与茶文化的关系是最为久远的。

"自然"的理念导致道教淡泊超逸的心志,它与茶的自然属性极其吻合,这就确立了茶文化虚静恬淡的本性。道教的"隐逸",即是在

老庄虚静恬淡、随顺自然的思想上发展起来的,它与茶文化有着内

在的关联;隐逸推动了茶事的发展,二者相得益彰。

从历史和发生学角度固然要追溯到道教,但从发展角度看,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则应归之于儒家学说。这一核心即以礼教为基础的"中和"思想。儒家讲究"以茶可行道",是"以茶利礼仁"之道。所以这种

茶文化首先注重的是"以茶可雅志"的人格思想,儒家茶人从"洁性不

可污"的茶性中吸取了灵感,应用到人格思想中,这是其高明之处。

因为他们认为饮茶可自省、可审己,而只有清醒地看待自己,才能

正确地对待他人;所以"以茶表敬意"成为"以茶可雅志"的逻辑连续。

足见儒家茶文化表明了一种人生态度,基本点在从自身做起,落脚

点在"利仁",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化民成俗。所以"中和"境界始终

贯穿其中。这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体现,其深层根源仍具

一种宗教性的道德功能。

如果说道教体现在源头,儒家体现在核心,则佛教禅宗则体现在茶文化的兴盛与发展上。中国的茶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体现了真正的"禅风禅骨",其次,禅佛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饮茶形

式传播及美学境界的提升诸方面,贡献巨大。所以,没有禅宗,很

难说中国能够出现真正意义的"茶文化"。"天下名山僧侣多","自古

高山出好茶",历史上许多名茶出自禅林寺院,而禅宗之于一系列茶礼、茶宴等茶文化形式的建立,具有高超的审美趣味,它对中国茶

文化的持续的推波助澜,直接造成了中国茶文化的兴盛,尤其值得

大书一笔的是禅宗对茶文化流传国外特别是亚洲一些国家,有不可

磨灭的卓著功勋。可以说,品茗的重要性对于禅佛,早已超过儒、

道二家。而"吃茶去"这一禅林法语所暗藏的丰富禅机,"茶禅-味"的

哲理概括所浓缩的深刻涵意,都成为茶文化发展史上的思想精蕴。

真正说来,中国茶文化的千姿百态与其盛大气象,是儒释道三家互相渗透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茶文化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儒释道的

思想精华,融汇了三家的基本原则,从而体现出"大道"的中国精神。宗教境界、道德境界、艺术境界、人生境界是儒释道共同形成的中

华茶文化极为独特的景观。

道教与茶文化关系最有说服力的要数陶弘景《杂录》中所说"苦

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启服之"的记载。其实对丹丘子饮茶的记

载还有早于此的汉代的《神异记》。

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于他日有瓯栖之余,乞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

大茗焉。丹丘子为汉代"仙人",茶文化中最早的一个道教人物。故

事似不可全信,但仍有真确之处。陆羽《茶经o八之出》关于余姚

瀑布泉的说法即为明证:"余姚县生瀑布泉岭,曰仙茗,大者殊异。"此处所指余姚瀑布与《神异记》中的余姚瀑布山实相吻合,历史上

的余姚瀑布山确为产茶名山。因此"大茗"与"仙茗"的记载亦完全一致。这几则记录中的"荼"与"茗",也就是今天的茶。

道教是以清静无为、自然而然的态度追求着神仙世界,并以茶能使人轻身换骨,羽化成仙,从而各地道观大都自产自用着自己的"道

茶",实现着自在自为的自然思想,这种对茶文化原始性和开创性的

茶道思想,实在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老庄虚静恬淡、随顺自然的思想与后来发展起来的隐逸思想,有着直接而内在的关联。庄子自身即有全身保真、任性自适的隐逸思想。在后来的道教之中,隐逸本身即一种最为自然的生活方式。魏

晋南北朝是老庄思想的极盛时期。庄子的自然养生观念,被发展为

藉导引之术而在行为层面上的实践,如一些人的隐逸方式是"保终性命,存神养和"。东汉末的矫慎"隐循山谷,因穴为室,仰慕松乔导

引之术"(《后汉书o矫慎传》)。这种纯然的避世隐逸,已趋隐逸极端。此风至魏晋南北朝大盛。

无庸讳言,儒家茶文化代表着一种中庸、和谐、积极人世的儒教精神,其间蕴含的宽容平和与绝不强加于人的心态,恰恰是人类的

个体之间、社群之间、文化之间、宗教之间、种族之间、姓别之间、地域之间、语言之间、乃至天、地、人、物、我之间的相处之道,

相互尊重,共存共生,这恰恰又正是最具有现代意识的宇宙伦理、

社群伦理和人道原则。能以清茶一杯,体现这些原则,加强这些原则,这岂不是一幅儒学的天地中和境界吗?

刘贞亮提出的"以茶可行道",实质上就是指中庸之道。因为"以

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终究是为"以茶行道"而

开路的。在这里,儒家的逻辑理路是一贯的。不少茶文化学人都指出,陆羽的《茶经》就吸取了儒家的经典《易经》的"中"的思想,

即便在他所制的器具上也有所反映。如煮茶的风炉,"风炉以钢铁铸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炉有三足,足间

三窗,中有三格,它以"六分虚中"充分体现了《易经》"中"的基本

原则。它是利用易学象数所严格规定的尺寸来实践其设计思想的。

风炉一足上铸有"坎上巽下离于中"的铭文,同样显示出"中"的原则

和儒家阴阳五行思想的揉合。坎、巽、离都是周易八卦的卦名。八

卦中,坎代表水,巽代表风,离代表火。陆羽将此三卦及代表这三

卦的鱼(水虫)、彪(风兽)、翟(火禽),绘于炉上。因其"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故备其三卦焉。"儒家阴阳五

行的"中"道已跃然其上,纯然是"时中"原则的体现。陆羽以此表达

茶事即煮茶过程中的风助火,火熟水,水煮茶,三者相生相助,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