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辽河流域史前文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记者提前一天抢先探访了于5月18日正式开展的《辽河寻根文明溯源——中华文明起源展》。

该展览是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展览,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辽河流域史前文明研究工作的阶段性成果展。

一进展馆,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刘宁首先就辽河史前文明在中华文明版图
中的地位给记者作了一些知识普及。

她说,2004年正式启动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发现: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早在距今8000年前,这里就已经出现了龙的形象和成熟的玉器,红山文化的“坛、庙、冢”宗教礼仪性建筑群,更是5000年前“古国”的象征。

以后,这里又经历了以夏家店下层文化为代表的“方国”时代,最终汇入统一多民族的秦汉帝国。

辽河流域由古国—方国—帝国的文明起源与发展历程,是中华文明起源多源性的生动体现。

8000年前的“偶像崇拜”
走进展览的第一部分“家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套石磨盘和石磨棒。

刘宁介绍说,这是8000年前的先人用来为谷物脱壳用的。

旁边那盘同时代的、已经炭化的谷物也足以证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原始农业。

“这上面刻画的是龙。

”刘宁指着一块红色陶片说。

陶片不大,但残存的部分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类似龙的图案。

这说明,早在8000年前,辽河流域已开始出现龙的形象。

一尊十分不起眼的女性石雕“独居”一个展柜,显示出其不凡的身世。

据刘宁介绍,它出土时立于室内中央火塘后面,是一尊与原始宗教密切相关的女神像。

刘宁笑言:“这可是8000年前的偶像崇拜哟。

”据了解,女神崇拜现象在辽河流域的原始居民中流行已久,女神像其实就是神灵的人格化形象。

她往往被赋予“生殖女神”、“家庭守护神”、“灶神”、“火神”等多重神格。

从学术的角度看,从万物有灵为核心的原始宗教发展到神被人格化阶段,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神秘微笑的红山女神
其实在辽河流域的史前文化中,女神的形象一直贯穿着。

在展览第二部分“古国”中,著名的红山女神头像就是不能不看的展品。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曾说:“她是红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共祖。


展柜里,这尊女神头像带着一丝古拙而神秘的微笑。

头像出土于牛河梁女神庙,年代距今5500—5000年,弥足珍贵。

她接近真人大小,用黄粘土掺草禾塑成,外表打磨光滑,面部涂了红彩,双眼用玉石镶嵌而成。

她是神化了的祖先形象,这一时期的
原始宗教已经由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发展到了祖先崇拜。

世界各地区的民族也都经历了女性地位显赫的历史阶段,在欧亚非以至中南美洲都有女神的发现,但形体较小,像牛河梁女神庙出土的这批真人大小的女神塑像,还是首例。

除了女神庙,考古发掘还在牛河梁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坛庙冢”祭祀礼仪性建筑、成组的女神像和以龙、凤、人等为题材的玉器群,毫无疑问,这里已形成一处史前宗教圣地和政治中心,表明红山文化以高度发达的原始礼制与神权,跨进了古国时代。

红山文化为世人熟知的代表性文物,恐怕要属玉猪龙、C形玉龙了。

但在展厅里,记者惊奇地发现,这里还有玉凤。

常见的红山文化玉鸟多为正面展翅造型,但这件却为侧面回首卧姿,卓而不群的造型,显现着百鸟之王的不凡气度。

刘宁说,几千年来龙与凤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而牛河梁遗址同时发现了玉龙与玉凤,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酷似青铜器的陶罐
曾有人认为青铜冶炼技术不是中国自创的,而是“舶来品”,但展览第三部分“方国”中的一件青铜器反驳了这种说法。

这个“青铜连柄戈”出土于辽宁锦州,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

它通长80.2厘米,重1105克,柄、身连铸,戈柄上铸有菱格连珠纹,规整精细。

刘宁表示,这说明距今4000多年前的先人已掌
握了铸造青铜容器的技术。

这件出土于渤海湾北岸的铜柄戈,不仅具有夏到早商时期铜戈的基本特征,而且为戈头与铜柄连铸,极为罕见,应是军权与王权结合的产物,也是夏商时代渤海湾北岸强盛发达的方国的产物。

“这不是壘吗?”记者指着一个说明牌为“彩绘陶罐”的展品问。

刘宁微微一笑,道:“这是陶做的,但确实与青铜的壘器形一致。

”辽河流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至商早期。

这件器形与夏商的青铜壘一致、且花纹也与青铜器相仿的陶罐,说明这两处文明是各自发展又相互影响的。

展厅里模拟的场景生动直观地告诉观众,夏家店下层文化已经拥有呈立体分布的城堡群,还有彩绘陶罐、青铜器、仿铜陶制礼器,以及成组的玉器。

这一切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等级、礼制已经形成,是能与中原的夏王国为伍的北方强大方国。

(本报沈阳5月17日电本报记者李韵)
链接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继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

该项目作为国家“十
五”科技攻关项目和“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从2001年的预研究,到2004年的正式启动,再到2008年底第二阶段结束,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探源工程的预研究(2001—2003年)、探源工程第一阶段(2004—2005年)和探源工程第二阶段(2006—2008年)。

该项目的正式名称为“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研究”,其目标是多学科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研究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过程、背景、原因、特点与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