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上册地壳的物质循环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课件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课件

砂岩
石英岩
页岩
板岩
变质岩
• 特点:
具有片理构造; 重结晶明显
归纳:通过表格对比三大类岩石成因及特征
类型
成因
主要特征
常见岩石
岩侵 入
浆岩
岩浆侵入地壳 矿物结晶颗粒 上部冷却凝固 较大
花岗岩
喷 岩出

岩浆喷出地 表冷却凝固
矿物结晶颗粒 较小,有流纹 或者是气孔
玄武岩 流纹岩 安山岩
沉积岩 外力作用
新 请思考:沉积岩有何特点? 老 具有层理构造
常含有化石
1、什么是化石? 2、研究化石有什么作用
化 石
例如 珊瑚化石 含煤地层
判定地质年代 研究古地理环境
温暖的浅海环境 森林茂密的湿热环境。
常见的沉积岩
石灰岩
变质岩
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由于存在条件(温度、 压力)发生变化,使得原来岩石的成分、结构发生 改变而形成新的岩石。
方解石
滑石
石英
红宝石
世界五大 名贵宝石
钻石
祖母绿
蓝宝石 猫眼石
地壳各物质间的关系
结合
结合
化学元素 矿物
岩石
结合
地壳
矿床
有 用 富 集
富集 矿产
属 于
岩石圈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二)岩石 • 概念
岩石圈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
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岩浆岩
•分 类 (按成因)
沉积岩
变质岩
喷出岩

花岗岩
沉积岩
风化作用:裸露于地表的岩石受到多种因素(温 度、水、大气、生物等)的破坏作用,其理化 性质发生变化,如颗粒变细、矿物成分改变等, 这个过程称为风化作用。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知识点一、地壳的物质组成1.矿物1地壳中的主要化学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约占地壳总含量的一半;其次是硅,占1/4强。

此外,还包括铝、铁、钙、钠、钾和镁等。

2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

如盐、石墨、金刚石、石英和铁铁石等。

自然界最多的矿物是石英二氧化硅。

3矿产: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在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

有些岩石也是矿产,如石灰岩是烧石灰、制水泥的重要原料,煤是能源矿,花岗岩、大理石可作建筑和装饰材料。

4造岩矿物: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矿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集合而成,花岗岩则是由长石、石英和云母等组成。

2.岩石1岩浆岩火成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包括侵入活动和火山喷发。

最常见的侵入岩是花岗岩,常见的喷出岩有玄武岩、流纹岩、和安山岩。

2沉积岩:沉积物经过压紧固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按沉积物的颗粒大小,沉积岩可分为砾岩、砂岩、页岩等。

有的沉积岩是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如石灰岩是由珊瑚遗体堆积而成,形成于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

沉积岩常形成不同的岩层,并且常含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记录。

岩层和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3变质岩: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或高压条件下,使得原来岩石的成分、性质发生改变,由此形成的岩石。

如石灰岩受热变成大理岩,页岩受挤压变成坚硬的板岩,砂岩变质形成石英岩,花岗岩变质形成片麻岩。

二、地壳物质的循环1.概念:指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岁月中,岩石圈和软流层之间存在的大规模的物质循环。

2.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

3.岩石的转化:1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2岩浆岩等在地表外力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下,形成沉积岩。

3已生成的各种岩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4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形成岩浆。

三、矿物的分类和常见的矿物1、金属矿1黑色金属: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2有色金属:黄铜矿3贵金属:黄金4稀有金属:锆、钼等2、非金属矿1常见矿: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滑石、石膏、磷灰石等2重要矿能源类矿物、宝石类矿物:煤、石油、天然气、金刚石、玉石等四、岩石的分类和常见的岩石岩石形成:由岩浆冷凝形成种类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最常见的是玄武岩侵入岩:岩浆在地表下冷凝而成的岩石,最常见的是花岗岩沉积岩形成:已形成的岩石经风化作用、沉积、固结形成特点:层理构造、常含化石常见岩石: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化学沉积形成形成: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发生变化,岩石原先结构成分等发生变化常见岩石: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1.下列关于矿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矿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B.矿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炼钢用的生铁就是矿物C.矿物就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化合物D.矿物在自然界富集起来时,就称为矿产【解析】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优选教育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优质课件(共36张PPT)

优选教育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优质课件(共36张PPT)

C 变质
作用 D 重熔再生
3)其中ACD属于 内 力作用
B作用包括 风化 、侵蚀 、搬运
作用
作用
固结 、 堆积 、成岩
P34、35活动1、2
1. (2)A.岩浆上升冷却凝固 B.风化、侵
蚀、搬运、沉积、成岩 C.变质作用 D.高温熔
化 2. (1)
形成条件
分布位置
侵入岩 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停留 最初的分布位置较深,
理的一组是
()
A.地壳→化学元素→岩石→矿物 B.地壳→矿物→化学元素→岩石
C.化学元素→矿物→岩石→地壳 D.矿物→化学元素→岩石→地壳
地壳物质组成的基本单元是?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矿物是?
花岗岩里有哪几种矿物?
大理岩里有什么矿物构成?
2、岩石
1)岩浆岩
岩浆 冷却凝固
侵入岩——花岗岩
岩浆岩 喷出岩
玄武岩 流纹岩
(2)峰林、石芽等地表形态大量发育的地区,其主要
岩石类型是( )
A.变质岩
B.花岗岩
C.玄武岩
D.石灰岩
1.下图为印度著名的古建筑——泰姬陵,读图回答(1)~(2)题。
(1)泰姬陵的建筑材料大理岩一种名贵装饰石材,按成因 分属于(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2)就岩石类型而言,不能用来加工制成各类名贵装饰石 材的是(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侵入岩 D.变质岩
C.变质岩、喷出型岩浆岩 D.沉积岩、变质岩
(2)图中②表示的是( )
A.外力作用
B.变质作用
C.上升、冷却凝固 D.高温熔化
1有关地壳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 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优质课件(共35张PPT)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优质课件(共35张PPT)

有用成分举例
花岗岩是坚固、 美观的建筑和装 饰材料;多种金 属矿是工业生产 的原料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沉积岩 变质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 用下,被风化成碎 屑物质,再经搬运、 沉积、固结作用而 形成的岩石
具有层 理构造; 常含有 化石
原有岩石存在的温 具有片
度、压力等条件产 理构造
生变化,使岩石原 或表面 先的矿物成分、结 具有条
岩浆岩。
(2)岩浆岩、沉积岩
变质岩。
(3)岩浆岩、变质岩
沉积岩。
(4)各类岩石 岩浆。
一二
思考讨论 青岛崂山上的岩石主要是花岗岩,这种岩石属于岩浆岩, 是否由此可以判断崂山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 提示:否,岩浆岩有两类,一类是岩浆侵入地壳内部冷却凝固形成的 侵入岩;另一类是岩浆喷出地表(火山活动)冷却凝固形成的喷出岩。 而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因此不是火山喷发形成的。
2.岩石 (1)概念:岩石是岩石圈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 种矿物组成。 (2)按成因分类:
成因:炽热的岩浆冷凝 形成 ①岩浆岩
分类:侵入岩和喷出岩 形成过程:风化过程产生的碎屑物质经漫长岁月
沉积、固结而成
②沉积岩 突出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和常含有化石
命名依据:根据组成沉积岩的物质,如砾岩、 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一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特点 问题导引 材料一:2015年5月17日,法国富尔奈斯火山喷发,岩浆喷薄而出。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材料二:美国波浪谷是指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朱红悬崖的帕利亚 峡谷,其砂岩上的纹路像波浪一样,所以这个地方叫做“The Wave”,即波浪。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答案:(1)② ③ (2)岩浆岩 沉积岩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知识点整理-湘教版必修11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知识点整理-湘教版必修11

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一.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地球的内部结构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的变化。

2.划分地球内部圈层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一.地球的外部圈层划分为大气圈、水圈(连续但不规则)和生物圈(占有岩石圈上部,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的下部)。

二.地球内部结构圈层范围特点地壳莫霍面以上固态: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

海拔越高,地壳越厚。

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硅铝层不连续.17Km处莫霍面纵波和横波通过时波速都突然增大。

地幔莫霍与古登堡面间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

古登堡面距地表约2900千米处,纵波突然减慢,横波突然消失。

地核古登堡面以下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可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所以横波不能通过。

内核呈固态。

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或说成地表以下,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的部分。

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1)组成岩石的矿物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矿物:岩石构成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岩石:1. 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典型的喷出岩: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2. 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如: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扩展:由沉积岩推知地质时期的环境特征珊瑚组成的石灰岩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

有丰富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层湿热的森林茂密地区。

3.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砂岩变质形成石英岩、页岩变质形成板岩、花岗岩变质形成片麻岩。

有用矿物在自然界中富集到具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1.地质循环定义:岩石圈与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的物质循环。

高中地理《地壳的物质循环》教案范例

高中地理《地壳的物质循环》教案范例

高中地理《地壳的物质循环》优秀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过程,掌握地壳中主要元素的存在形式、分布规律和主要矿产的形成。

2. 使学生理解地壳内部的动力作用,认识板块构造学说,能解释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思考、分析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壳的物质组成:地壳的分类、主要元素及存在形式。

2. 地壳的循环过程:岩浆形成、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转化。

3.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的分类、板块运动、板块交界处的地理特征。

4. 地壳变动:地震、火山、地壳抬升、地壳下沉。

5. 地壳资源:矿产资源的形成、分布、开发与保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壳的物质组成、循环过程,板块构造学说,地壳变动及资源。

2. 难点:板块运动、地壳抬升与下沉的地理意义,矿产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壳的物质循环和板块构造学说。

2. 利用地图、图片、实例等教学辅助材料,增强学生对地壳变动和资源的认识。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地壳结构图,引导学生思考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过程。

2. 授课:讲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循环过程,板块构造学说,地壳变动及资源。

3. 案例分析:分析地震、火山等地壳变动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地壳变动的地理意义。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矿产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5.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壳的物质循环和板块构造学说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案例分析:地震与地壳变动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震的成因、类型及影响。

培养学生分析地震等地壳变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教学内容:地震的成因与分类。

地震波及的范围与破坏力。

地震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中地理《地壳的物质循环》教案范例

高中地理《地壳的物质循环》教案范例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高中地理《地壳的物质循环》优秀教案范例学科领域:高中地理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高中生教学目标:1. 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和特点;3. 能够运用地壳物质循环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地壳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2. 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1. 地壳物质循环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岩石和矿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壳物质的变化,激发学生对地壳物质循环的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地壳物质循环的概念、意义、基本过程和特点,结合示意图和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整个过程。

3. 课堂互动:4.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地壳物质循环的知识进行分析,如地震、火山爆发等地质现象,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5. 知识巩固:设计一些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让学生回答,检验他们对地壳物质循环的掌握程度。

三、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他们对地壳物质循环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创新性,了解他们对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掌握情况。

3. 知识测试:通过课堂测试或课后测验,评估学生对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延伸1. 进一步探讨地壳物质循环在地球演化中的作用,如岩浆形成、变质作用等。

2. 研究地壳物质循环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采矿、建筑等方面的应用。

3. 介绍地壳物质循环在其他行星上的发现和研究情况,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五、教学资源1. 教学PPT:展示地壳物质循环的概念、过程、特点和实例。

2. 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地球表面的岩石、矿物以及地质现象。

3. 案例素材:提供有关地震、火山爆发等地质现象的案例。

4. 作业和测试题:设计有关地壳物质循环的知识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

5. 参考书籍和学术资料:为学生提供深入学习地壳物质循环的资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2章第1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共61张PPT)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2章第1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共61张PPT)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 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地壳中的化学元素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石英
金刚石
结合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P30-33)
1、矿物是什么?它的基本形态有哪些?举例说明。 如何区分一些常见的矿物。
2、什么是岩石?岩石的分类又是怎样的? 各类岩石又是如何形成的?其代表性岩石有哪些?

研究古地理环境
例如 珊瑚化石 含煤地层
温暖的浅海环境 森林茂密的湿热环境。
比喻:
沉积岩——地球历史 地层 —— ‘书页’ 化石 —— ‘文字’
突出特征:
1、层理结构 2、常含化石
沉积岩是地球历史的记录,而岩层和化 石则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石 灰 岩
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一)矿物
1、概念
是由一种或多种化学元素按一定规律结合而成, 也就是具有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是 化学元素在岩石圈存在的基本单元。
矿产资源是有限的!!! 矿物、矿产、矿床
矿产: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 称为矿产
矿床:地壳中富集了有用矿物或元素,在质和量上目前 已达到工业要求,并具备开采条件的部位
固结
裸露的沉岩积石岩风是化如作用何形碎成屑的物?质它运有,堆什积么沉重积要物的成特岩征?沉积岩
沉积岩
突出特征: 1、层理结构


具有层理结构
层理结构是因为碎屑物质的沉积过程中由于 颗粒大小成分气候条件等不同而在垂直方向上 表现出来的层状结构。

高中地理《地壳的物质循环》教案范例

高中地理《地壳的物质循环》教案范例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高中地理《地壳的物质循环》优秀教案范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概念,掌握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

2. 培养学生对地球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的探究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1. 地壳物质循环的概念及其基本过程。

2. 地壳物质循环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中各环节的理解与掌握。

2. 地壳物质循环在实际地理环境中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壳层,提问:“地壳层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是如何循环的?”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概念和基本过程。

3. 课堂讲解:讲解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岩浆冷却凝固、侵蚀、搬运、沉积、变质等环节,并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环节在地壳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4. 案例分析:以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为例,分析地壳物质循环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5.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地壳物质循环在实际地理环境中的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6. 总结提升:总结地壳物质循环的概念、基本过程及其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三、课后作业1. 复习地壳物质循环的概念和基本过程。

2. 结合实例,思考地壳物质循环在实际地理环境中的应用。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地壳物质循环的概念和基本过程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地壳物质循环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作用的的理解。

3. 学生运用地壳物质循环知识分析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地壳物质循环的具体过程。

1. 岩浆冷却凝固:岩浆上升至地表附近,逐渐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2. 侵蚀: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被水、冰等力量侵蚀搬运。

3. 搬运:侵蚀后的物质被水、冰等力量搬运到其他地方。

高中地理 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课件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课件 湘教版必修1
(2)如果用 C、D 分别表示花岗岩和玄武岩,请将字母填入图中 适当位置,并指出花岗岩和玄武岩的形成有何不同。
(3)(变质岩的成因)岩石 A、B 接触地带可能形成________岩。 (4)(沉积岩的特性)A、B、C、D 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岩石新老关系排序)地层 A、B 的形成顺序是________。
2 新知识·预习探索 学习目标
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及矿物和岩石的关系。 2.掌握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主要特征。 3.理解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4.能画出地球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
新知预习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1.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 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矿物有气态、液态和固态 三种基本存在形式。天然气是我们最熟悉的气态矿物,石油和天然 汞是常见的液态矿物,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是石英。
【解析】 第(1)题,A 处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为沉积岩;B 处岩石侵入到别的岩层中,为岩浆岩。第(2)题,花岗岩属于岩浆 岩中的侵入岩,应位于沉积岩层之中;玄武岩属于喷出岩,应位于 沉积岩层顶部。花岗岩与玄武岩的形成主要体现在形成时位置的不 同。第(3)题,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 高压条件下,原来的岩石成分、性质发生改变,从而形成变质岩, 如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等。第(4)题,沉积岩的特征之一是可能 含有化石。第(5)题,B 地层侵入到 A 地层中,可判断出先形成 A, 再形成 B。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1 新情境·激趣引航
丹霞山位于湘、赣、粤三省交界处的广东省仁化县境内,距韶 关市 45 公里,距仁化县城 9 公里,景区总面积 290 平方公里。这 里以雄奇险峻的地质奇观著称,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也是国 家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中国红石公园,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 准为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呢?其岩层有什么 特征?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课件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课件
(岩浆活动)
常见岩石
玄武岩、花 岗岩等
沉积岩 变质岩
各种岩石的碎屑物质经外 砾岩、砂岩、
力作用而成
页岩、石灰
(外力作用)

各种岩石经变质作用而成 大理岩、板
(变质作用)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一)地质循环 1.什么是地质循环? • 岩石圈和软流层之间大规模的物质循环 2.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来自哪里? • 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放射能-热能
岩浆岩
重冷 融却 再凝 生固
岩浆
沉积岩
外力作用 变质作用
变质岩
活动:P34图2-8
岩浆岩
D
A
B D
C
沉积岩
B
C
岩浆
D
变质岩
读古诗并回答:
千锤万造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1.诗中描述的岩石是 石灰岩 ,按成因属于 沉积 岩。 2.在这种岩石是否可能找到生物化石? 是 。 3.这种岩石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岩石叫 大理岩。 4.以该岩石为主的山区常形成 喀斯特 地貌。
形状——晶体形态 颜色——无色及其他颜色 常见矿物的识别 透明度——透明\半透明\不透明 光泽——玻璃\金刚\半金属\金属光泽 硬度——摩氏硬度计
(二)岩石
概念: 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
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分类: 按照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
变质岩。
1.岩浆岩
压力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 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石英
金刚石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矿物 矿物: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
的单质或化合物 矿产:有用矿物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

高中地理《地壳的物质循环》教案范例

高中地理《地壳的物质循环》教案范例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高中地理《地壳的物质循环》优秀教案范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壳的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和特点。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地壳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2. 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1. 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中各环节的相互关系。

2. 地壳物质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壳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图表、案例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地壳物质循环的特点。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地理》相关章节。

2. 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案例资料等。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导入新课1. 利用地球仪展示地壳分布,引导学生关注地壳与环境的关系。

2. 提问:“你们知道地壳中的物质是如何循环的吗?”环节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地壳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2. 提问:“地壳物质循环有哪些基本过程?”环节三:课堂讲解1. 讲解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岩浆、岩浆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岩层变质、岩层侵蚀、沉积作用等。

2. 分析地壳物质循环的特点:循环性、周期性、区域性等。

环节四:案例分析1. 出示案例资料,如地壳物质循环在地质演变中的应用实例。

2.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地壳物质循环的具体过程和作用。

环节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地壳物质循环的理解。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环节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地壳物质循环的掌握情况。

2. 提问:“地壳物质循环在地理环境中有什么作用?”环节二:课堂讲解1. 讲解地壳物质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地貌形成、资源分布、环境变化等。

2. 分析地壳物质循环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工程建设、资源开发等。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是店铺为您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2.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3.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4.初步掌握矿物、岩石的区别与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2.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3.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地理审美情趣。

2.通过“岩石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而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分类及成因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以及地壳物质循环(二)难点:1.岩石的成因及其相互转化2.地壳物质循环,包括对三类岩石转化示意图的理解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矿物、岩石标本瓷板多媒体教学软件(二)学生准备:从石材店中收集一些各不相同的岩石(课前布置)、食盐晶体、小刀。

教学设计说明:本节内容的概念比较多,也比较抽象,因此要准备一些比较形象直观的岩石、矿物标本、电子图片和相关的录像带。

岩石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比较密切,也容易收集到,可能通过对岩石及岩石中的矿物进行简单的识别以此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实践欲。

本节内容共分为两大模块:1.地壳的物质组成;2.地壳的物质循环。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 第二章第一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与地球表面形态》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 第二章第一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与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循环第1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与地球表面形态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1.矿物(1)矿物: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2)基本存在形式:气态、液态和固态。

(3)分类⎩⎪⎨⎪⎧金属矿:如赤铁矿、磁铁矿等,可进一步划分为: 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和稀有金属等非金属矿:如石英、长石和云母等,以能源类矿物和宝石类矿物最为重要2.岩石(1)概念:岩石圈(地壳)中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

(2)分类: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1.概念⎩⎪⎨⎪⎧时间跨度:从35亿~36亿年前原始地壳形成至今的漫长地质历史岁月存在空间: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2.地壳物质循环示意(1)循环物质的名称:①岩浆岩;②沉积岩(或变质岩);③变质岩(或沉积岩);④岩浆。

(2)岩石形成过程 A 为冷却凝固作用;B 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C 为变质作用;D 为重熔再生作用。

二、地球表面形态 (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内部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对地表形态影响: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划分: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图中①为美洲板块,④为印度洋板块。

(2)消亡边界:板块③与板块④、⑤的边界相互挤压碰撞而分别形成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而板块②与板块③的边界也为消亡边界,在板块③一侧形成亚洲东部的岛弧,在板块②一侧形成海沟。

(3)生长边界:常形成海岭,如板块①与板块③、⑤之间的大西洋中脊;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带,会形成巨大的裂谷,如⑤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形成东非裂谷带。

(4)性质:A 、B 两处,地壳较稳定的是A ,原因是位于板块内部;而B 处比较活跃。

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重要知识点总结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1)组成岩石的矿物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2)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称。

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内能)地壳物质的循环沉积岩2.2地球表面形态一:地质作用:按能量****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1) 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 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2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 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2.3 大气环境一、大气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壳的物质循环
【教学构思】
本节教材所描述的地理原理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没有经验体会,难以理解。

故本课教学拟采用模拟实践,互动讨论,案例分析等到方法,力求将抽象的地理现象具体化,将学生没有体验过的地理事物通过模拟实践呈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引导他们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团体合作的精神,自主探索,寻找问题,相互协助,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从课本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用于对身边地理现象的分析和对现实地理问题的解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

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知道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地表形态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模拟实验和互动讨论等学习过程,主动去寻找、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培养他们收集、整理、分析、运用地理信息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培养他们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并让其学会关注自己身边的地理环境。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两个部分:1、地质作用及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2、地壳运动的各种形式及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课时安排两节课,本节课完成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

重点难点: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貌
【教学方法】
互动讨论,模拟实践,案例分析等
【教学准备】
课前阅读67页“板块构造运动”和70页案例研究“科罗拉多大峡谷”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播放录像)《地壳运动》
(讲述)中国有句成语叫“沧海桑田”,描写了地表形态的不断演变,在高高屹立的青藏高原上科学家们竟然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台湾海峡现在是中国和平统一的一个天然障碍,但有谁知道,多少年前这里却是一片陆地。

地球表面和地球内部时时刻刻都在不断地发生着改造和演变。

引起地球发生改变的因素很多,其中由自然原因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展示)地质作用的概念。

(提问)请问下列各例子是否属于地质作用?
1.火山爆发。

2.荷兰人围海造陆工程。

3.上海经大量抽取地下水之后引起地表下陷。

4.老鼠钻洞破坏地表植被。

(学生回答)
(讲述)按能量来源分,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展示图表)《内、外力作用的比较》
(展示图片)《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受侵蚀》
(提问)该建筑受损害的自然原因属于外力作用还是内力作用?
(学生判断)外力作用
(强调)整个地表形态都是由这两种力共同作用而形成,内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外力作用却削平高山,填平盆地。

我们先一起研究几种主要的内力作用。

(提示)请大家看课本59页《岩浆活动》的图片。

(讲述)当岩浆内压力大于上覆岩层外压力时冲出地表形成火山,当其内压力小于上覆岩层的外压力时则停留在地壳之中冷凝而结晶,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岩浆岩。

(板图)“岩浆活动”示意图
(讲述)变质作用主要是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的状态下变质成为变质岩。

(指图)“变质岩”的位置。

(讲述)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是形成各种地貌的主要原因,人们不可能看到整个地壳运动的过程,但可以通过地质构造所产生的地貌来推测,证明地壳运动,所以说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证据。

(展示)按方向来分,地壳运动有两大类: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老师跟学生模拟实践)将书本叠起来一起模拟地壳的水平运动。

(提问)实验中大家发现什么现象呢?
(学生回答)
(展示)水平运动所带来的地质构造之一——褶皱
(讲述)岩层受挤压向上隆起,这种形态叫背斜,在地貌上常形成山岭。

岩层向下凹陷,这种形态叫向斜,在地貌上常形成谷地和盆地。

(分组活动)请六个活动小组的组长上台抽签,一共设置六条签,分别代表石油开采队,采石队,隧道建造队,打井队,泉水勘探队,铁路建设队,抽到签后,每组根据不同的任务来确定自己小组该到哪里展开工作,整个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回答:
1.找石油、天然气,应该在北背斜,因为岩层封闭,常有储油结构,易储水储气。

2.造隧洞,应该在背斜面,因为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3.建采石场,应该在背斜的顶部,因为这里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4.“自流井”会分布在向斜,因为这里底部低凹,易储水。

(讲述)有时候会出现地形倒置的情况。

(展示)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讲述)所以,要判断是背斜还是向斜,不能单看它的外表形态,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它的岩层关系。

(指图)背斜:(岩层)中心老,两翼断。

向斜:(岩层)中心新,两翼老。

(讲述)另一种地质构造——断层是由于垂直运动造成。

(展示)断层的形成动画图。

(分组活动)
找泉水,湖泊,应该选择断层构造附近,因为岩隙水易于随断支而出露,该地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为洼地,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的建造,应该回避断层构造,因为易于发生断层活动,破坏工程,让水库泄漏。

(教师总结)地质构造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希望大家平时多加观察,多点思考,让所学的知识尽可能的得到应用。

(播放录像)唐山地震的录像片段
(讲述)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另外一种形式的地质作用——地震
(分组活动)步骤一:请一小组同学先用5分钟时间一起讨论研究地震的类型,分布,具体应用意义等等内容,并每人设置好一至两道上关题目(设置好之后要相互核对,避免所出题目重复或离题),上讲台来提问其他同学,还要求该组对其他同学的回答做出反应,对一些答错的必须给予纠正。

其余同学也分组讨论,然后回答问题。

步骤二:轮到讲台下的同学选手,点名要求台上某位同学回答自己的问题。

并且也对他的回答做出反应,对答错的必须给予纠正。

(老师总结)
(模拟实践活动)请学生坐在“地震模拟机”上,让其感受地震发生时的震动情况。

(案例)1994年12月30日,北部湾地区出现了4.6级的地震,因为震源深,震级小,所以该次地震本身并没对我们湛江地区造成太大的影响,但在雷州市却有两百多人因为惊慌失措而跳楼受伤。

作为当时地震的亲历者,在该次地震发生时,你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在地震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都应该做些什么呢?
(自由讨论)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跨度大,内容比原来的老教材多,如何让学生理解地壳运动的规律及其形成的地貌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我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采用由感性到理性的分析方法,让学生观看录像和景观图片,先了解事实,在分析原因,最后总结规律。

同时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分组讨论,主动学习。

【评议】
本节知识内容繁多,相当于以前高一地理第四章的全部内容,新教材压缩必修课程的内容,难度要求降低,侧重让学生理解地壳运动规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梁老师抓住了这一重点,让学生分组讨论地质构造与找矿、找水以及工程建设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本节课没有采用电脑辅助,但是学生活动组织较好,利用传统媒体同样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