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江区地质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平原处于四川沉降带西侧,介于龙门山隆起褶皱带与龙泉山褶皱带之间,其地质构造系川西新华夏构造的一部分,称为"成都洼陷",为一继承性的新生代沉降盆地。据物探及钻孔资料,平原基底构造方向为北北东--北东向,西陡东缓,基底起伏,盆地东西边缘皆受断裂控制,东缘蒲江--新津隐伏断裂,经成都西郊--广汉以东,与西缘大邑--彭县断裂对冲,中间相对下陷,在中间凹陷地带,第四系厚度大,在断层外侧,第四系厚度小。沉降中心位于成都平原偏西侧,即邛崃--大邑--崇庆一线,第四系厚度达350米以上、下卧白垩系或第三系基岩,顶面凹凸不平,并分布有大小不一的洼槽或盆湖。

温江县位于成都平原沉降中心及东缘蒲东--新津隐伏断裂之间,第四系沉积厚度150至250米。1976年四川省一0一地质队在县内永兴公社钻孔查明,第四系在当地厚200米。

平原基底断陷的形成,始于白垩系末,第三系有明显加强,通过晚近期构造变动过程的不断发展,成

现今形态。规模宏大,结构多元的以冰碛--冰水成因为主、冲洪积次之的第四系松散物质,则不整合地堆积在白垩系或第三系的基岩上。县境基底为第三系大邑砾岩,白垩系灌口组、夹关组。1976年四川省一0一地质队在永兴公社钻孔,孔深694.79米,仍未穿透夹关组。

第二节地层

县境内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据四川省地质局水文工程地质大队1977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和《1∶2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综合水文地质图》灌县幅、邛崃幅资料,以及1976年1月四川省地质局一0一地质队在永兴公社的钻孔资料,其地层分布,岩性特征,由老至新分别为:

1.下中更新统(Qgl-al 1+2) 该层深埋于平原下中部。按堆积物的结构特征,堆积层序列可分四层:

第一层为绛红、紫红、黄棕等杂色粘土泥砾层。该层深埋于平原区凹槽底部,黏土中时有网纹结构发育,砾石大小混杂,一般砾径5至20厘米,大的达20到40厘米,砾石成分复杂,以花岗岩、砂岩、石英岩为主,风化剧烈,有些可手捏成粉。

第二层地表未见出露,据物探资料揭示,在广汉--成都一线以西,什邡灵杰--彭县一线以东(温江县位于两线之间)的平原下部广泛存在着厚1.06至41米的一套青灰色--灰褐色含泥砂砾石层,有时夹淤泥,多见植物碎屑。砾石成分除花岗岩、石英岩外,尚见较多的喷土岩及硅质岩类,层中时夹淤泥及炭化植物碎屑、乌木,其分布局限于平原深槽之内。

第三层在平原腹部,为一套黄棕、黄褐色强风化含砂泥砾层,分布广泛,深埋在25到29米以下。砾石成分复杂,以花岗岩、石英岩为主,砂岩、变质岩次之。其分选差,大小混杂,砾径一般5至20厘米,

大的达30到50厘米。砾石风化严重,砾间充填砂质粘土,并多被泥皮包裹。

第四层在第三层上,局部出露一层黄褐色、红褐色、棕黄色粉砂质黏土及泥砾石,厚0-10米。

2.上更新统(Q3)

该层广布于平原,部分出露地表,形若二级阶地,大部分被冲洪积砂砾卵石层掩埋,一般厚25至30米,最厚可达40余米。由下至上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为褐黄、黄褐色弱风化含泥砂砾石层。砾石成分以花岗岩为主,次有石英砂岩、砂岩等,磨圆度较好,有一定分选,砾径一般5至20厘米,间夹40到50厘米,漂砾。沉积岩多被风化,锤击易碎,黏土砂粒充填其间,或于层中形成透镜体。局部泥钙质或铁锰质富集,具铁质胶结。

第二层为黄棕、褐黄、灰黄色粉砂质黏土--黏质粉砂土--砂层,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次为长石、云母,常见长石被风化呈白色细粒,粒径由下往上逐渐变小,黏粒增加。据分析,下部砂粒占40.5%至68%,黏粒15%至27.5%;上部砂粒占20%至29%,粉粒36%至38%,黏粒33.5%至44%。顶部粉砂质粘土常有铁锰质浸染,其间夹泥炭层透镜体,泥炭碳化程度较低。

3.全新统(oal+pl4 4 )

在成都平原岷江上游的冲洪积扇及往下的一级阶地和河漫滩堆积物,均属全新统地层。一级阶地阶面比高2到4米,堆积物上部为黑灰色粉砂土--砂土,结构松散。河漫滩堆积物为砂砾卵石层,分布于江安河岸,厚10到15米,金马河、杨柳河亦均有分布。

第三节地貌

全县地貌简单,地势平坦,从整个微地貌看,几千年来兴修水利和耕作改造等人为作用是很显著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倾,平均比降4.1‰,为自流引灌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成都平原这个断陷盆地,自第四纪以来持续下沉,接受岷江、沱江、石亭江及其支流从上游带来的大量冰水物质与流水冲洪积物质的充填,后又经过河流的不断堆积与浸蚀,进一步改变了平原面貌。从宏观形态来看,县境地貌均为平原,就成因而论,为浸蚀堆积型。其中根据各自不同特征,又分为冰水堆积扇状平原(或二级阶地)、一级阶地和河漫滩。一级阶地及河漫滩均以内迭嵌入形式,镶在冰水堆积扇状平原内,顺河延展,由第四系全新统(Qal+pl4

4)冲洪积物组成。

冰水堆积扇状平原,由第四系上更新统(Qal 3

)冰水堆积物组成。由于近代河流浸蚀作用,扇面多残存河间地块及起伏不大的洼地,形成了县境内"

大平小不平"的地貌景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