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和比例集体备课

合集下载

第四课 比与比例教案

第四课  比与比例教案

第四课比与比例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2.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性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比与比例的概念,比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比例的性质。

2.教学难点:比例的概念及其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主题:比与比例。

2.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比较两个数量大小的情况?比如,比较身高、体重、成绩等。

(二)新课讲解1.讲解比的概念(1)展示实例:比较两个苹果的重量、比较两支笔的长度等。

(3)讲解比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比与分数都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但比表示的是两个数量的比值,而分数表示的是两个数量相除的结果。

2.讲解比例的概念(1)展示实例:一个长方形的长是宽的两倍,长与宽的比是2:1。

(3)讲解比例的性质:比例的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3.练习比与比例的应用(1)讲解例题:已知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4厘米,求长与宽的比和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例。

(2)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已知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2厘米,宽是6厘米,求长与宽的比和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例。

(三)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P24页第1题:比较下列两数的比,并化简成最简比。

(1)24与18(2)15与10(3)36与242.完成课本P24页第2题:已知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求长与宽的比和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例。

(四)课堂小结2.强调比例的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运用比例的性质。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比较下列两数的比,并化简成最简比。

(1)20与15(2)27与18(3)30与202.已知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5厘米,宽是9厘米,求长与宽的比和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例。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对比与比例的概念掌握较好,但在应用比例性质解题时,部分学生还存在困惑。

2.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比与比例教案5篇

比与比例教案5篇

比与比例教案5篇比与比例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熟悉比例,知道比例的的内项和外项,理解和把握比例的根本性质,会推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沟通、观看、比拟,培育学生分析、比拟、抽象和概括的力量,经受熟悉比例和比例的根本性质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国旗中隐含的数学规律,丰富关于国旗的学问,培育学生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探究比例的根本性质。

教学难点:探究比例的根本性质和应用意义,会推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同学们,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每当周一升国旗时,我们心中布满了对祖国的喜爱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喜爱国旗就是喜爱祖国,国旗对我们这么重要,你们想不想更多地了解一些国旗的学问呢?你对国旗的大小有哪些了解?学生思索答复(挖掘学生生活阅历)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明同学们平常仔细观看,是个有心人。

二、引导探究,自主建构活动一:探究比例的意义1.你了解到哪些关于国旗大小的学问?学生沟通,给学生充分的沟通时机。

2.你们认真观看,结合我们上节课学的比的相关学问,估量一下每种规格国旗长和宽或者宽和长之间是否存在什么规律?(1)猜想预设:生1、长和宽的比值相等;生2、宽和长的比值相等,(2)小组验证每个小组任选两种规格国旗,验证一下每种国旗长和宽之间存在的规律。

(3)展现沟通小组验证结果,学生到黑板前板书得出结论。

预设:每种国旗的长和宽的比都是3:2,他们的比值相等。

每种国旗的宽和长的比是2:3,他们的比值相等。

教师小结:240:160与144:96的比值相等我们可以把比值相等的式子写成 240:160=144:96 或 240/160=144/96我们把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括号中的可以让学生说一说。

你能说出一个比例吗?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比例的?怎么推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试一试,推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比与比例的优秀教案

比与比例的优秀教案

比与比例的优秀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比与比例的优秀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比和比例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够运用比和比例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案内容:1. 导入活动(5分钟)- 引入比和比例的概念,例如通过展示不同长度的线段,让学生比较它们的长度并解释比较结果。

- 提出比和比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购物时比较价格、制作食谱时计算食材比例等。

2. 知识讲解(10分钟)- 介绍比的定义:比是两个或多个量的大小关系。

- 解释比的表示方法,例如用冒号(:)或分数形式表示。

- 引入比例的概念:比例是两个或多个比相等的关系。

- 解释比例的表示方法,例如用冒号(:)或分数形式表示。

3. 实例分析与练习(15分钟)-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比和比例的运算解决。

-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确定所给信息以及需要求解的未知量。

- 指导学生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并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4. 拓展应用(10分钟)- 提供更复杂的问题,要求学生应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情境中。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尝试用比和比例解决。

5. 总结与评价(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比和比例的重要性。

-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比和比例的应用。

- 对学生的参与和表现进行评价,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教学资源:1. 线段模型2. 实际问题的练习题3. 复杂问题的拓展应用题4. 学生练习册或工作纸5. 黑板或白板,可投影仪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问题解决法:通过提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合作讨论,互相交流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

2. 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和拓展应用题的正确率和解题思路。

人教课标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和比例复习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和比例复习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明确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
难点
正确地、熟练地解比例。
教具准备 投影




一、比、比例的意义
1、什么是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是比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例的根本性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判断:联系关系式 ,看商一定还是积一定 ,判断成什么
案 比例。
5、练一练:
第P三63单“元整理与课复题习〞第3<题<整。理和复习(2)>>
课型
主备过教程师要求: 按复习中概备括课的时“间一找20、19二年想3、月三2判5 断日〞三步骤进行使练用习教。师
新授课
〔1教〕找出两1种、相回关忆联所的学量知。识 ,形成知识网络。 〔2学〕说一说2两、种能量正的确变、化熟情练况地运,写用出正关、系反式比。例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3目〕这里哪3一、种增量强一应定用意,两识种,量提成高什实么践比能例力。。
四、稳固练习:
完成P64练习十第1、2题。
五、拓展提高:
P64练习十第3题。
六、总结梳理:
回忆本节课的学习 ,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学习心得__________〔 a.我很棒 ,成功了; b.我的收获很大 ,但仍需努力。〕
自我展示台:〔写出你的发现或见解〕
4、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意义
项数
根本性质
举例
备注

比例Leabharlann 二、解比例1.什么叫解比例?
2.解比例是解方程吗?解方程也是解比例吗?为什么?

比和比例集体备课

比和比例集体备课

第四单元、比和按比例分配单元教材分析1.这个内容包括比的意义和性质,解决问题,整理与复习和综合应用(了解三峡工程的投资与效益)。

2.因为比和按比例分配与分数除法联系十分密切,所以把这个内容在分数除法后面学习比较恰当。

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比例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3.这几部分内容的关系是:比的意义和性质是基础;解决问题是应用比的相关知识进行按比例分配;综合应用突出本单元所学知识与其它知识的综合性,强化学生知识的应用意识。

单元教学提示1.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效地利用学生掌握的分数和除法的相关知识来理解比和比的基本性质。

2.加强比较,让学生切实掌握比、分数、除法间的联系与区别。

3.重视学生的分析过程,帮助学生切实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

4.强化知识的应用,让学生从中获得价值体验,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比的意义和性质1.3个例题编排的作用例1教学比的意义,例2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例3化简比。

例1例1的教学程序是:除法引入——比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比的写法和读法——比的意义——比各部分名称。

教材选用两个量(张丽用的时间和李兰用的时间)作教学素材有利于学生更好理解这两个量的关系。

教学例1时,可适当创设情境,投影出示或教学挂图出示或课件出示例1的表格,让学生读懂表格中的内容,然后提出问题,“张丽用的时间是李兰的几倍?”让学生列出算式5÷4,并求出结果是倍。

这时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5÷4也可以写成5∶4或,都读作“5比4”。

当然,教师也可以换为另一种说法,“5除以4可以说成5比4,记作5∶4或”。

对于5∶4或,告诉学生这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又一种表示方法。

总之,对于比这个概念,可直接告诉学生,不必兜圈子让学生探索。

对于比可以写成分数形式,要让学生明白,分数是一种数,而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至于看到,,它们是分数还是比,要看文字叙述的具体情况才能确定。

介绍了比的多种写法,使学生对比的认识更加全面。

小学数学《比和比例》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比和比例》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比和比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性质,能正确写出两个量的比。

2.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够解简单的比例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的意义、比的性质、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

2.难点:比例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具:PPT、图片、实物模型等。

2.学具:练习本、直尺、圆规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比的意义和性质(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地方用到比?谁能举个例子?(二)探究比的意义1.出示图片:一个苹果和两个橙子,提问:谁能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两个量的关系?2.学生回答:一个苹果的重量是两个橙子重量的1/2。

3.引导:我们可以用比来表示这个关系,写作1:2。

4.出示更多实例,让学生感受比的意义。

(三)探究比的性质1.出示题目:已知a:b=2:3,求a和b的值。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比的性质告诉我们,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比值不变。

3.学生得出结论:a=2x,b=3x,其中x为任意数。

(四)课堂练习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

第二课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复习导入1.复习比的意义和性质。

2.提问:比和比例有什么关系?(二)探究比例的意义1.出示实例:一个长方形的长是宽的2倍,面积为8平方单位,求长和宽的值。

2.学生回答:设长为2x,宽为x,则2xx=8,解得x=2,长为4,宽为2。

3.引导:这里我们用到了比例,比例就是两个比相等的关系。

(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1.出示题目:已知a:b=c:d,求a、b、c、d之间的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比例的基本性质告诉我们,两个比的内项乘积等于外项乘积。

3.学生得出结论:ad=bc。

(四)课堂练习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

比和比例备课教案季

比和比例备课教案季

比和比例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的方法。

2. 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 培养学生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比的概念和求比的方法。

2. 比例的概念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3. 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比的概念,求比的方法,比例的概念,比例的基本性质。

2. 教学难点:比例的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比和比例的概念。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五、教学准备:1. 课件、黑板、粉笔。

2. 教学素材(如图片、故事等)。

3. 练习题。

【教学环节】1. 导入:通过一个故事或情境,引入比和比例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比的概念,举例说明求比的方法。

3. 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求比的练习题。

4. 知识拓展:讲解比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5. 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关于比例的练习题。

6. 实际应用:让学生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

8.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比和比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比和比例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商品打折,引入比例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比例的概念,举例说明比例的基本性质。

3. 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关于比例的练习题。

4. 知识拓展:讲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烹饪等。

七、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分享成果: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小学比和比例教案5篇

小学比和比例教案5篇

小学比和比例教案5篇教案内容详实,能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教案中的教学活动要具有吸引力和互动性,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小学比和比例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比和比例教案篇1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比例各部分名称,组比例。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比例。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一、复习1、提问:什么是比?一辆汽车4小时行160千米,说出路程和时间的比。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哪些比的比值相等?12:16: 4.5:2.7 10:6二、新授提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在过去学过比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一个的知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比例的意义出示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

列表如下:时间(时)25路程(千米)80200从上不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第一次所行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1)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结果后,师指出: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这两个比是相等的,可以用等号将两个比连起来写成下面的等式。

板书:80:2=200:5 或=师:这样的式子,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叫做比例。

(2)口答A、把复习第2题中两个比值相等的比用等号连起来。

B、用等号连接起来的式子叫做什么?C、根据刚才的回答,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3)小结。

A、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这两个比相等。

B、要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比值不相等的两个比就不能组成比例。

(4)练习,课本第10页做一做。

2、比例的基本性质。

(1)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例题:80:2=200:5并自学课本提问:什么叫做比例的项?什么叫前项?什么叫后项?什么叫内项?什么叫外项?这四项分别在等号的什么位置?(2)说出下面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6:10=9:15 8:3=3.2:1.2 1/3:1/6=16:8(3)计算:上面比例中的外项积与内项积。

比和比例教案

比和比例教案

比和比例教案教案主题:比和比例教学目标:1. 明确理解比的概念,能够正确运用比进行比较。

2. 理解比例的概念,能够求解比例的未知数。

3. 能够运用比和比例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教学准备:1. 教案的板书设计。

2. 学生练习所需的练习题和答案。

3. 纸板和彩色笔。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给学生出示一些图片,用不同的比较词汇描述这些图片,例如“两个圆的半径之比是1:2”,“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是3:2”等。

2. 引导学生谈论比较图片的词汇和比的概念,如何使用比来进行比较。

概念讲解:1. 板书标题:“比的概念”。

“比的定义:比是两个量的比较关系,通常用‘:’表示,例如1:3表示两个量的比是1比3。

”2. 解释比的意义和作用,如比较大小、不同物体之间的关系等。

3. 给学生一些例子进行比的运算练习,例如“4:5比1:2大多少倍?”,“两个数的比是1:3,较大的数是36,求较小的数。

”等。

巩固练习: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练习题可以包括具体的数量关系、图形比较等。

2. 完成练习后,布置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检查答案,并给出解答过程和方法。

3. 教师巡视并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引入活动:1. 拿出一些物体和图片,比如两个容器,让学生猜测它们的容量比例。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容器的形状、大小等因素对容量比例的影响。

概念讲解:1. 板书标题:“比例的概念”。

“比例的定义:比例是两个或多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等式,通常用‘:’表示,例如1:2=3:6表示两个比例的比例是相等的。

”2. 解释比例的意义和作用,如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连续关系等。

3. 给学生一些例子进行比例的计算练习,例如“16:24=2:3,求24的倍数是多少?”,“甲和乙的年龄比是2:3,甲今年30岁,求乙的年龄。

”等。

巩固练习: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练习题可以包括具体的数量比例关系、连续比例等。

2. 完成练习后,布置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检查答案,并给出解答过程和方法。

比和比例备课教案季

比和比例备课教案季

比和比例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能够求出简单的比值,并能够应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比的概念进行比较和推断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比的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比例的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练习题、教学素材。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比较活动,如比较两物体的长度、重量等,引导学生思考比较的方法。

2.新课导入:教师介绍比的概念,解释比的含义和用途。

3.案例分析:教师给出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比的概念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4.练习与讨论:学生进行练习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2.练习题评价: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内容与步骤:1. 教学内容:比例的概念与性质步骤:a. 教师通过图片或实际例子,展示比例的应用,如建筑物设计中的比例关系。

b. 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即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c. 讲解比例的性质,如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称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 教学内容:比例的计算步骤:a. 教师给出具体的比例题目,如2:3=4:6,引导学生计算。

b. 讲解比例计算的方法,即内项乘内项,外项乘外项。

c. 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七、教学内容与步骤:1. 教学内容:比例尺的概念步骤:a. 教师引入比例尺的概念,解释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

b. 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比例尺的应用。

2. 教学内容:比例尺的计算步骤:a. 教师给出比例尺题目,如1:1000,引导学生计算实际距离。

b. 讲解比例尺计算的方法,即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比和比例备课教案季

比和比例备课教案季

比和比例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理解比的概念,能正确写出比,并能化简比。

2. 学生能理解比例的概念,能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3. 学生能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实例感受比和比例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 学生通过化简比和判断成比例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生掌握比的概念,能正确写出比,并能化简比。

2. 学生掌握比例的概念,能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难点:1. 学生理解比和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准备:教具:PPT、教学卡片、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例,引导学生感受比的概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讲解比的概念,比的意义,比与除法的关系。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比的作用,并能正确写出比。

3.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巩固比的概念。

4. 引入比例: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讲解比例的意义,比例与比的关系。

5. 判断成比例:讲解如何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并通过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判断。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后巩固。

8.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比和比例的知识,是否能在实际问题中进行应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练习题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比和比例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际问题解决评价:通过学生解决的实际问题,评价学生对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能力。

六下《比和比例》教学设计

六下《比和比例》教学设计

课 题比和比例 设计者 执教者 课 型复习 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节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比例意义的理解和对基本性质的复习,进一步掌握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

2、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地解比例。

3、能通过复习进一步明确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明确比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 学 流 程 调 控 措 施一、知识点:1、 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如:3÷8=3:8(比有两个项:3是比的前项,8是比的后项)比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如:3:8可以写成83读作3比8 2、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如:2:3=6:9(比例有四个项,2和9是比例的两个外项,3和6是比例的两个内项。

)3、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化简比。

4、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也可以求比例里的未知项,也就是解比例。

写成分数形式的比例,分子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5、解比例(举例):=χ:18 :15=:χ =6、求比值和化简比(1)、求比值的方法:根据比值的意义(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用前项除以后项,结果是一个数。

(整数、小数、分数)如:9:3=9÷3=3(3就是这个比的比值,)(2)、化简比的方法: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都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结果是一个最简整数比。

如:9:3=(9÷3):(3÷3)=3:17、分数、除法、比之间的关系:名称 相当的部分 不同点 分数 分子 分母 分数线 分数值 是一个数 除法被除数 除数 除号 商 是一种运算 比前项 后项 比号 比值 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集体备课记录表数学

集体备课记录表数学
七、作业




一、导言引入课题:比和比例(一)
二、教学例3、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规律之间有什么联系?
1、学生交流
2、化简比。
3、化简比与求比值有什么不同之处?
三、解比例:【说一说思路和方法】
四、比例尺:
1、什么叫做比例尺? 2、说出下面各比例尺的具体意义.
①比例尺1:3000000表示_____________②比例尺20:1表示_____________
集体备课记录表
科目
数学
时间
2016.5
地点
6.1
备课主题
比和比例(一)
备课老师
张姣
参加人员
全体数学教师体
缺勤人员






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掌握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能够正确、迅速地求出比值和化简比。
2、应用比的意义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并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3、求比例尺:一条绿化带长350米,在平面图上用7厘米的线段表示。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4、求实际距离:在比例尺是的地图上,量得A到B的距离是5厘米。求AB两地的实际距离?
5、求图上距离:甲乙两地相距200千米,在比例尺是的地图上,甲乙两地用多少厘米表示?
五、知识应用:练习十七第1、3题。
六、总结梳理: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比和比例备课教案季

比和比例备课教案季

比和比例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比的概念,能够正确书写比;2. 能够求出两数相除的比值,并判断比值相等的两种量;3. 能够找出生活中的比和比例现象。

教学重点:1. 比的概念及书写;2. 求比值的方法;3. 判断比值相等的两种量。

教学难点:1. 比的概念的理解;2. 求比值的方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发现比和比例的现象;2. 提问:什么是比?比有什么作用?二、讲解比的概念(10分钟)1. 讲解比的概念,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2. 讲解比的书写方法,让学生能够正确书写比。

三、求比值(10分钟)1. 讲解求比值的方法,让学生能够运用方法求出比值;2.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求出比值。

四、判断比值相等的两种量(10分钟)1. 讲解判断比值相等的两种量的方法;2.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判断比值相等的两种量。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比的概念、求比值的方法及判断比值相等的两种量;2. 强调比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比的概念上存在困难,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比的概念的讲解,可以通过示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的意义。

学生在求比值时,容易忘记将结果化成最简整数比,在教学中应加强求比值的方法的指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比和比例有了初步的认识。

比和比例备课教案(六)教学目标:1. 理解比例的概念,能够正确书写比例;2. 能够找出生活中的比例现象;3. 能够判断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是否为比例。

教学重点:1. 比例的概念及书写;2. 找出生活中的比例现象;3. 判断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是否为比例。

教学难点:1. 比例的概念的理解;2. 判断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是否为比例。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练习题。

教学过程:六、讲解比例的概念(10分钟)1. 讲解比例的概念,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2. 讲解比例的书写方法,让学生能够正确书写比例。

比和比例复习课教学设计(集体备课后教案)

比和比例复习课教学设计(集体备课后教案)

复习课比和比例复习内容:教材第84页第1~4题比和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

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求比值。

2、探究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关系。

3、经历比和比例的复习,体验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4、知道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网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意识。

复习重点、难点:对比和比例的知识进行整理。

复习准备:多媒体课件 复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谁能用比的知识说说咱们班男女同学的人数情况?今天我们一起来整理和复习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

板书:比和比例 二、知识回顾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了比和比例的哪些基本知识? 三、复习整理(一)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1)如果7a=2b(a 、b 都不为0),那么a :b=():() (2)判断①任意两个数(0除外)都能组成比。

( ) ②任意两个比都能组成比例。

( )③比的前项和后项都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 (3)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说一说你的判断方法。

①6:3和8:5 ②0.2:2.5和4:5 (4)解比例:2.5:15=10:x 143 :x =425:41(二)复习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2、 小练习( )÷5=8:( )=()24=0.4=( )%(三)复习求比值和化简比 1、小组讨论,合作填写:2(1)求比值0.125:81 75:9135 (2)化简比1.25米:25厘米98:56 四、 自主检测练习测评,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随机批改。

要求:你觉得哪道题有一定的困难,请作上记号,然后大家一起讨论。

五、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复习,你们认为这节课自己记住了哪些知识?那些知识是要注意的? 六、作业:P85 3、4、5、6。

《比和比例》教案

《比和比例》教案

《比和比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的方法。

2. 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 培养学生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比的概念和求比的方法。

2. 比例的概念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3. 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比的概念,求比的方法,比例的概念,比例的基本性质。

2. 教学难点:比例的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比和比例的概念。

2. 采用实例讲解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掌握求比和比例的方法。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比和比例的知识。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比和比例的图片、实例等。

2. 教学道具:卡片、小物品等。

3. 练习题:比和比例的相关题目。

教案内容请参考下表:章节| 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 --| --|一、比的概念和求比的方法| 介绍比的概念,讲解求比的方法。

| 直观演示法、实例讲解法| 40分钟二、比例的概念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介绍比例的概念,讲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 直观演示法、实例讲解法| 40分钟三、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给出实例,让学生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 实例讲解法、练习法| 40分钟四、课堂练习| 给出比和比例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 练习法| 20分钟五、课后作业| 布置比和比例的相关作业。

| 练习法| 无具体时间六、比例的应用(一)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旅游等场景。

2. 教学内容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设置比例尺,解决与比例有关的问题。

3.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比例尺的设置,解决与比例有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灵活运用。

4.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讲解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掌握比例尺的设置及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1比和比例《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6.1比和比例《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6.1比和比例《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教案:6.1比和比例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比的概念和计算。

我们将学习比的定义,如何计算比,以及比的基本性质。

2. 第二章:比例的概念和计算。

我们将学习比例的定义,如何计算比例,以及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比和比例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够熟练地计算比和比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和掌握比和比例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在于理解比和比例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如何正确地应用它们。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比和比例的概念,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实际例子,以及一些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将会给学生展示一些实际例子,比如在购物时如何比较不同商品的价格,让学生们感受到比和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比的概念和计算:我会通过讲解比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

3. 比例的概念和计算:我会通过讲解比例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概念。

4. 例题讲解:我会通过一些例题来展示比和比例的计算方法,并指导学生们如何应用比和比例来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自己动手计算,巩固他们对比和比例的理解和掌握。

6. 板书设计:我会在黑板上列出比和比例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以及一些重要的性质,方便学生们随时查阅和复习。

7. 作业设计:答案:题目1:2:3 = 0.666题目2:4:5=6:8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比和比例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但在实际应用中,仍有一些学生存在困难。

在课后,我会继续加强对这部分知识点的复习和巩固,并鼓励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多运用比和比例来解决问题。

我还可以向学生们拓展一些比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比如比例的历史背景,以及一些与比例相关的有趣故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并加以解释和说明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比和按比例分配单元教材分析1.这个内容包括比的意义和性质,解决问题,整理与复习和综合应用(了解三峡工程的投资与效益)。

2.因为比和按比例分配与分数除法联系十分密切,所以把这个内容在分数除法后面学习比较恰当。

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比例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3.这几部分内容的关系是:比的意义和性质是基础;解决问题是应用比的相关知识进行按比例分配;综合应用突出本单元所学知识与其它知识的综合性,强化学生知识的应用意识。

单元教学提示1.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效地利用学生掌握的分数和除法的相关知识来理解比和比的基本性质。

2.加强比较,让学生切实掌握比、分数、除法间的联系与区别。

3.重视学生的分析过程,帮助学生切实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

4.强化知识的应用,让学生从中获得价值体验,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比的意义和性质1.3个例题编排的作用例1教学比的意义,例2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例3化简比。

例1例1的教学程序是:除法引入——比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比的写法和读法——比的意义——比各部分名称。

教材选用两个量(张丽用的时间和李兰用的时间)作教学素材有利于学生更好理解这两个量的关系。

教学例1时,可适当创设情境,投影出示或教学挂图出示或课件出示例1的表格,让学生读懂表格中的内容,然后提出问题,“张丽用的时间是李兰的几倍?”让学生列出算式5÷4,并求出结果是倍。

这时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5÷4也可以写成5∶4或,都读作“5比4”。

当然,教师也可以换为另一种说法,“5除以4可以说成5比4,记作5∶4或”。

对于5∶4或,告诉学生这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又一种表示方法。

总之,对于比这个概念,可直接告诉学生,不必兜圈子让学生探索。

对于比可以写成分数形式,要让学生明白,分数是一种数,而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至于看到,,它们是分数还是比,要看文字叙述的具体情况才能确定。

介绍了比的多种写法,使学生对比的认识更加全面。

紧接着介绍比个部分的名称。

注意:“议一议”中两个问题的讨论很有必要,要引起重视。

例2采用“观察比较——讨论分析——归纳总结”的方式组织教学。

例2的处理很奇妙,为学生的知识构建找到了“最近发展区”。

由分数和比的比较引入教学,有利于学生启动分数的相关经验来理解比的知识,上排的分数既可以看作分数,也可以看作比。

用分数的基本性质促进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用最简分数的概念理解最简比的概念。

教学时可以先复习一下分数的基本性质,再出示例题进行观察、讨论、发现。

让学生讨论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基本性质有何联系与区别。

通过讨论,必须让学生清楚,这三条性质的实质是一回事,只是应用的范围不同。

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

例3化简比包括化简整数比和分数比,都是应用比的基本性质。

强调比的结果应该是最简整数比。

出现了连比的例题,为后面用连比来进行按比例分配的学习作准备。

需要说明的是,在化简比时,有的学生可能用求比值的方法去化简,也是正确的。

例如,∶,可以这样化简:∶=÷=×6=。

注意最后结果必须写成最简整数比的形式。

练习十五中部分习题的教学建议:第2题,学生写出相关联量的比,并化简后,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联系已学过的数量关系,搞清这些比和比值的具体意义。

例如,第(4)题的比值实际上是小红走路的速度。

第4题,可以让学生去感悟,两个同类量的比要在同一单位的情况下相比才是有意义的。

因此,要先把两个数量化成同单位的数量后才能求出它的比,所以周涛和他爸爸身高的比是100∶175,化简后应是4∶7。

第6题的第(1)题,教师可安排学生度量长方形的长、宽的数值。

注意统一单位,先写出比,再求比值。

由于化简的方法与求比值的方法可以通用。

再加上两种计算的结果在形式上有时是一致的,例如4∶6,化简比和求比值的结果都可以写成“”,学生容易混淆,所以教师要注意说明这两者的区别:求比值也就是求“商”,得到的是一个数,可以写成分数、小数或整数。

而化简比则是为了得到一个最简整数比,可以写成真分数或假分数的形式,但不能写成带分数,也不能写成小数或整数。

第7题的(2)题,受第(1)题的启发,可以把两个比中的乙化成相同的数,把2∶3化成4∶6,那么就得到甲、乙、丙三数的比是4∶6∶7。

思考题可以这样想:1÷=6,(大长方形的面积包含有6个阴影部分的面积)1÷=4,(小长方形的面积包含有4个阴影部分的面积)6∶4=3∶2。

即,大、小两个长方形面积的比是3∶2。

数学文化:神奇的比——黄金分割。

此内容可以在教学比的意义后引导学生阅读了解。

解决问题1.例1通过两个小孩的对话,强调“按两人拿出钱数的比”分配合理,突出按比例分配的应用价值。

呈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是用方程解(实质上是归一法);另一种是按比例分配。

对照按比例分配的操作过程,归纳总结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教学例1时,教师应先创设情境,然后出示例1的有关信息,提出问题:两人应该怎样分这些笔记本?在学生弄懂题意的情况下,教师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尝试解决。

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

例如,有的学生说“平均分”,有的学生说:“平均分不合理,应按拿出钱数的比分才合理。

”在关键时刻,教师视其情况给予引导,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2.例2和上一题不同的是,题中的比是一个连比。

在学生解题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

教学例2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回忆解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方法,然后利用挂图或课件呈现例2的情境图。

对情境图所反映的数学信息,让学生进行交流。

在交流时,要让学生清楚这个问题中要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去分配?使学生明白要按照沙子、石子、水泥所需质量的比去分配。

这3种材料的质量比可通过情境图中的配料牌上呈现的信息来解决,并且要把这3个整数连比化简,让学生感受到化简比是为了解决问题的方便,从而体会到化简比的重要性。

接下来就可以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了。

3.例3既涉及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还涉及分数的知识,综合性比较强。

突出“按所行的路程的比”分配。

在书写上又有所变化,不再先求总份数,而是用分母相加的形式体现总份数。

利用算法多样化,沟通归一问题与按比例分配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教学例3时,首先,设情境引出例题内容,一定要让学生读懂题意,也可以画线段图来表示题意,教师不做过多的提示,就把问题放给学生去思考,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行交流。

学生很容易想到“平均分摊”,但马上会有其他同学反对这种摊法,因为他们尽管拉的货物同样多,但他们行的路程不同,平均分摊是不合理的。

这样学生就会自然地想到按他们所行路程的比去分摊比较合理,况且学生已经掌握了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法。

当学生的思维放飞之后,还会产生新的解法,还可以把总路程分为3段,按段数分摊。

总之,对于本例的解法,教师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路。

整理与复习(略)综合应用:了解三峡工程的投资与效益1.这个活动的设计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活动的内容及要求;二是活动的途径及方式;三是成果展示及交流。

2.活动的内容及要求只是提供一个范例,教师要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活动的内容要求。

3.活动的途径及方式主要采用查、访、问等方式。

4.通过展示交流,促进学生的相互学习,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成功体验。

(一)、教材分析《比的应用--按比例分配》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第十一册第三单元最后一个内容,这部分内容含两个例题,安排3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第1课时。

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比的一种应用,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它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有广泛的应用,学习它能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后又服务于生活的辨正关系。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按比例分配问题大致有三种解法,教材是采用先把比转化成份数,再转化成分数,使题目成为分数乘法应用题,然后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来解答。

这样安排使得学生容易接受,不仅加深对前面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这里把比转化成了份数后,也可以把题目转化为归一应用题,运用归一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解答,所以,教学中可以补充归一解答,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材注意联系生活工作实际导入例题,使学生从中体会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现实意义,并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学情分析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

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三)目标定位根据学生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第一知识方面:在自主探索学习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现实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沟通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找到解决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第二能力方面:能够通过对分配问题的现实考察,提出不同于以前平均分的、更合理的分配方案,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情感方面: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关注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索意识、灵活的思维品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比例分配问题的现实意义和特征,探索并掌握解决方法,能正确解决相关现实问题。

难点:把比转化分数或成份,再使题目转化为分数应用题或归一应用题。

(五)、教具学具根据学生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第一知识方面:在自主探索学习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现实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沟通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找到解决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第二能力方面:能够通过对分配问题的现实考察,提出不同于以前平均分的、更合理的分配方案,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情感方面: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关注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索意识、灵活的思维品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