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合集下载

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1、微生物的分类2、甲类法定报告传染病:鼠疫,霍乱3、发展史巴斯德:巴氏消毒法,研制鸡霍乱、炭疽和狂犬病疫苗郭霍:郭霍法则弗莱明:青霉素汤飞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观察细菌的大小和形态,应选择适宜生长条件下的对数生长期细菌为宜。

2、细菌的基本结构3、细菌细胞壁缺陷型(L-型细菌)高渗环境中可生长典型菌落:油煎蛋样菌落可恢复为原菌4、细菌的特殊结构5、细菌芽胞并不直接引起疾病,只有在芽胞发芽成为繁殖体后,才能迅速大量繁殖而致病。

6、芽胞不包含质粒。

7、细菌的抵抗力比较:有芽胞,选芽胞;无芽胞,选金黄色葡萄球菌。

8、细菌的生长繁殖(1)个体的生长繁殖二分裂;代时:15~30分钟(2)群体的生长繁殖9、细菌合成代谢产物致病作用:热原质,毒素(外毒素和内毒素),侵袭性菌鉴别作用:色素,细菌素治疗作用:抗生素,维生素噬菌体1、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2、噬菌体具有病毒的基本特性:①个体微小,无细胞结构;②严格胞内寄生;③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④抗原性;⑤抵抗力3、噬菌体的化学组成:核酸,一种,DNA或RNA,遗传物质;蛋白质,保护核酸,识别宿主菌4、噬菌体分类①毒性噬菌体增殖过程: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

吸附的原理:受体、配体特异性结合②温和噬菌体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上的噬菌体基因称为前噬菌体。

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三状态两周期:三状态,①游离的具有传染性的噬菌体颗粒;②宿主菌胞质内类似质粒的噬菌体核酸;③前噬菌体。

两周期: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

★毒性噬菌体只有溶菌性周期。

细胞的变异与遗传1、细菌基因组的组成:细菌染色体、质粒、整合在染色体中的噬菌体基因组、转座元件2、质粒的特征:①自我复制;②编码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性状的特征;③可自行丢失与消除,非必需;④具有转移性;⑤相容性与不相容性3、细菌由野生型变为突变型,经过第二次突变恢复野生型的性状,称为回复突变;往往是表型回复突变,即第二次突变没有改变正向突变的序列,只是在其他位点发生突变,从而抑制了第一次突变的效应,称为抑制突变。

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微生物学是研究微小生物的科学,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病毒等微生物的结构、生理学、代谢、遗传学、发育、系统学和分类学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是微生物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1.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按照是否有细胞核可以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按照细胞形态可以分为球状、杆状和螺旋状等;按照营养方式可以分为化能和光能微生物等。

2.细胞结构: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核酸和细胞器等。

微生物的细胞膜是控制物质进出的重要结构;细胞壁可以提供细胞保护和形状维持的功能;细胞质是细胞内的基质,包含核酸、蛋白质和有机物等;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细胞器是细胞内具有特定功能的分子机器。

3.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代谢主要包括能量代谢和物质转化。

微生物可以通过发酵、呼吸或光合作用获得能量,并将无机物或有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或无机物。

4.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通过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等过程进行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方式在不同的微生物之间传递。

5.微生物的繁殖:微生物的繁殖方式主要包括二分裂、芽生、分生孢子和性繁殖等。

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繁殖方式,适应不同的环境。

6.微生物与人类:微生物对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些微生物可以引起人类疾病,如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等;同时,微生物也是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要资源。

7.微生物控制与利用:微生物的控制包括抗菌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消毒和灭菌等。

微生物的利用包括发酵工业、废物处理、环境修复和生物农药等。

8.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在自然界中以群落的形式存在,与环境相互作用。

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对环境的稳定和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上是微生物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微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其他学科如生物学、化学、生物工程等密切相关。

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微生物的知识。

微生物学各章知识点总结

微生物学各章知识点总结

微生物学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体系1. 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指肉眼不可见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对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2. 微生物的分类体系微生物按照生物学特征可以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两大类,其中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和蓝藻,真核生物包括真菌和原生动物。

此外,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通常被单独归类。

第二章:微生物的结构和形态1. 细菌的结构和形态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其主要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胞质和遗传物质。

细菌的形态多样,包括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等。

2. 真菌的结构和形态真菌是多细胞或单细胞微生物,其主要结构包括菌丝、分生子、孢子和细胞壁等。

真菌的形态多样,包括酵母菌、霉菌和子囊菌等。

3. 病毒的结构和形态病毒是非细胞微生物,其主要结构包括蛋白质外壳、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套等。

病毒的形态多样,包括线状、球状和多棱体等。

第三章: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1. 细菌的生长和繁殖细菌的生长是指细胞的增加和分裂过程,主要包括营养摄取、分裂和排泄等。

细菌的繁殖有二分裂、分裂和梭孢子等方式。

2. 真菌的生长和繁殖真菌的生长是指菌丝的延伸和分支过程,主要包括分生子的产生和分裂等。

真菌的繁殖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方式。

3. 病毒的生长和繁殖病毒的生长是指在寄主细胞内复制遗传物质和合成蛋白质,主要包括吸附、穿透和复制等。

病毒的繁殖有裸核和包膜两种方式。

第四章:微生物的代谢和营养1. 细菌的代谢和营养细菌的代谢包括异养和自养两种方式,同时也可根据在氧气的存在下进行厌氧和需氧代谢。

细菌的营养包括糖类、氨基酸和脂肪等多种。

2. 真菌的代谢和营养真菌的代谢包括异养和自养两种方式,同时也可根据生长温度进行低温菌和高温菌。

真菌的营养包括糖类、氨基酸和无机盐等多种。

3. 病毒的代谢和营养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因此没有自身代谢和营养循环,其复制和生长需要依赖寄主细胞的物质和能量。

微生物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微生物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微生物学重要知识点总结一、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根据其形态特征、生理代谢、遗传特性等可以进行分类。

常见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细菌根据形态可以分为球菌、杆菌、弧菌等;根据培养特性可以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等。

真菌主要包括酵母菌和霉菌等;病毒则是一种非细胞结构,需要依赖寄生生活在宿主细胞内。

此外,微生物还包括一些原生动物和古菌等。

二、微生物的结构特征细菌一般由细胞壁、细胞膜、质体、核酸(DNA和RNA)等组成;真菌一般由菌丝、孢子、菌丝体等组成;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细菌和真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聚糖和蛋白质组成;细胞内含有的质体则是一种脂质小体,可以存储营养物质和合成ATP;核酸是微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控制着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等功能。

三、微生物的生理代谢微生物的生理代谢包括碳源代谢、氮源代谢、微量元素代谢等。

微生物利用不同的碳源进行代谢,可以分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氮源代谢涉及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合成等;微生物对于微量元素如铁、锌、钙等的需求也是不可忽视的。

此外,微生物的代谢还包括能源代谢、生长因子合成、酶系统和代谢产物等。

四、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主要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水平基因转移等。

基因突变是指DNA序列发生改变,可能导致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基因重组是指不同DNA片段之间的重组,可能导致新基因的产生;水平基因转移是指不同微生物之间的基因信息交换,可能导致新基因的获得。

这些遗传变异对微生物的进化、适应性和病原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五、微生物的病原性微生物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包括传染病、寄生虫病、真菌感染等。

细菌的病原性主要包括产生毒素、对宿主组织的侵袭以及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干扰等;真菌则主要通过产生毒素、分解组织以及对宿主免疫反应的影响等;病毒主要依赖宿主细胞进行复制和感染,可能导致细胞变性和凋亡。

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微生物病原性的重要表现。

六、微生物的抗性微生物可以产生抗生素、产生酶和产生毒素等多种抗性机制。

微生物知识点总结

微生物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1.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噬菌体基因与宿主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

2.溶原性:温和噬菌体这种产生成熟噬菌体颗粒(前噬菌体偶尔可自发地或在某些理化和生物因素的诱导下脱离宿主菌基因组而进入溶菌周期,产生成熟噬菌体,导致细菌裂解)和溶解宿主菌的潜在能力,称为溶原性。

3.溶原性细菌: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4.荚膜:荚膜是一些细菌在其细胞表面分泌的一种黏性物质,把细胞壁完全包围封住,这层黏性物质就叫荚膜。

5.菌胶团:有些细菌由于其遗传特性决定,细菌之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互相黏集在一起,被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的细菌集团,叫做菌胶团。

6. 芽孢:某些细菌遇到不良环境时,在其细胞内形成一个内生孢子叫芽孢。

7.酶的活性中心:是指酶的活性部位,是酶蛋白分子直接参与和底物结合,并与酶的催化作用直接有关的部位。

8.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生长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

9.培养基:根据各种微生物对营养的需要(如水,碳源,能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等),按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的,用以培养微生物的基质,称为培养基。

10.选择培养基: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各种化学物质敏感程度的差异而设计、配制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

11.鉴别培养基:几种细菌由于对培养基中某一成分的分解能力不同,其菌落通过指示剂显示出不同的颜色而被区分开,这种起鉴别和区分不同细菌作用的培养基,叫鉴别培养基。

12.发酵:是指在无外在电子受体时,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不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给某一内源性中间产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

13.好氧呼吸:是有外在最终电子受体(O2)存在时,对底物(能源)的氧化过程。

14.无氧呼吸*:无氧呼吸又称厌氧呼吸,是一类电子传递体系末端的受氢体为外源无机氧化物的生物氧化。

(完整版)微生物知识点总结经典整理

(完整版)微生物知识点总结经典整理

微生物知识点总结经典整理绪论1、巴斯德现象及柯赫法则答:巴斯德贡献:(1)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曲颈瓶实验)(2)免疫学——预防接种(3)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4)其他贡献:巴斯德消毒法、家蚕软化病问题的解决、推动了微生物病原学说的发展。

柯赫贡献:(1)证实病害的病原菌学说(2)建立了一系列微生物的研究方法(3)分离到多种传染病的病原菌(4)创立了病原微生物的柯赫法则:一、病原微生物总是在患传染病的动物发现,不存在于健康个体;二、可自原寄主获得病原微生物的纯培养;三、纯培养物人工接种健康寄主,必然诱发与原寄主相同的症状;四、必须自人工接种后发病寄主再次分离出同一病原的纯培养。

2、简述微生物学发展史上5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①史前期——朦胧阶段(约8000年前-1676)特点:人们虽然没有看到微生物,但已经不自觉的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止有害微生物。

国古代:②初创期--形态学时期(1676-1861)特点:这一时期微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

代表人物——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先驱者③奠基期--生理学时期(1861-1897)特点: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查找各种病原微生物,把微生物学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的新水平,建立了系列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代表人物:巴斯德和科赫。

④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特点: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微生物学家的研究工作从上一时期的查找病原微生物转移到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代表人物——E.Büchner生物化学奠基人⑤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特点:微生物学从一门应用学科发展为前沿基础学科,其研究工作进入分子水平,而微生物因其不同于高等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而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在应用研究方面,向着更自觉、更有效和可认为控制的方向发展,与遗传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紧密结合,成为新兴生物工程的主角。

代表人物——J.Watson和F.Crick:分子生物学奠基人3、微生物的五大共性答:体积小,比表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绪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名词解释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

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向内凹陷,折叠、卷曲成的囊状结构,扩大膜功能,又称拟线粒体。

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异染颗粒:用美兰染色此颗粒着色较深呈紫色,故名。

用于鉴别细菌。

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鞭毛: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呈波浪弯曲的丝状物。

鞭毛染色后光镜可见。

菌毛:菌体表面较鞭毛更短、更细、而直硬的丝状物。

电镜可见。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简答题1.简述微生物的种类。

2.简述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大小:测量单位为微米(μm)1μm = 1/1000mm球菌:直径1μm杆菌:长2~3μm 宽0.3~0.5μm螺形菌:2~3μm 或3~6μm形态:球形、杆形、螺形,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

3.分析G+菌、G-菌细胞壁结构与组成特点及其医学意义。

细菌细胞壁构造比较医学意义:1、染色性:G染色紫色(G+)红色(G-)2、抗原性:G+:磷壁酸G-:特异性多糖(O抗原/菌体抗原)3、致病性:G+:外毒素、磷壁酸G-:内毒素(脂多糖)4、治疗:G+:青霉素、溶菌酶有效G-:青霉素、溶菌酶无效4.简述L型菌的特性。

1、法国Lister研究院首先发现命名。

2、高度多形性,不易着色,革兰阴性。

3、高渗低琼脂血清培养基2-7天荷包蛋样、颗粒、丝状菌落。

4、具致病性,常在应用某些抗生素(青霉素、头孢)治疗中发生,且易复发。

5、临床症状明显但常规细菌培养(-),予以考虑L型菌感染5.分析溶菌酶、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的杀菌机制。

微生物学知识点

微生物学知识点

微生物学知识点微生物学知识点协议一、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1、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指肉眼难以看清,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生物和某些藻类等。

2、微生物的分类原核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等。

真核微生物:真菌(酵母菌、霉菌)、原生生物(草履虫、变形虫)等。

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类病毒、朊病毒等。

二、微生物的特点1、体积小,面积大微生物个体微小,但其比表面积大,有利于物质交换和代谢活动。

2、吸收多,转化快微生物能迅速吸收营养物质,并在短时间内完成代谢和生长繁殖。

3、生长旺,繁殖快大多数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能快速生长和繁殖,数量呈指数增长。

4、适应强,易变异微生物能适应各种环境条件,且容易发生遗传变异,产生新的性状。

5、分布广,种类多微生物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其种类繁多,估计有数百万种以上。

三、微生物的营养1、营养物质碳源:提供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碳元素,如糖类、有机酸等。

氮源:提供氮元素,如铵盐、硝酸盐、蛋白质等。

无机盐:包括钾、钠、钙、镁、铁、锰等元素。

生长因子: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嘧啶等。

水:作为溶剂和生化反应的介质。

2、营养类型光能自养型: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如蓝细菌。

光能异养型:利用光能和有机物作为碳源,如红螺菌。

化能自养型:通过氧化无机物获取能量,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如硝化细菌。

化能异养型:利用有机物作为能源和碳源,大多数微生物属于此类。

四、微生物的生长1、生长曲线迟缓期:微生物适应新环境,代谢缓慢,细胞数量基本不变。

对数期:细胞快速分裂繁殖,生长速率最大,代谢旺盛。

稳定期:细胞生长速率与死亡速率相等,活菌数达到最高水平,代谢产物大量积累。

衰亡期:细胞死亡速率大于生长速率,活菌数逐渐减少。

2、影响生长的因素温度:每种微生物都有其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分为最低生长温度、最适生长温度和最高生长温度。

pH 值:不同微生物对 pH 值的要求不同,大多数细菌在中性或微碱性环境中生长良好。

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科学,微生物是一类体积非常小、仅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生物体。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原生动物等。

本文将对微生物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微生物的分类1. 细菌: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它们具有自主的遗传物质和新陈代谢系统。

根据形态和结构特征,细菌可以分为球菌、杆菌、弧菌等。

细菌具有重要的生态角色,包括有益细菌和致病细菌。

2. 病毒: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的微生物,它们不能自主繁殖,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完成生命周期。

病毒可以感染细菌、动物和植物,引起各种传染性疾病。

3. 真菌:真菌是一类多细胞的微生物,包括酵母菌、霉菌等。

真菌可以通过孢子繁殖,它们在自然界中起着分解有机物、促进循环等重要作用。

但某些真菌也可以引起人类和动物的感染疾病。

4. 原生动物:原生动物是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它们具有真核细胞结构。

原生动物广泛存在于水体和土壤中,其中一些可以引起疾病,如疟原虫引起的疟疾。

二、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微生物的生长是指细胞数量的增加,它们可以通过二分裂、分裂、孢子等方式进行繁殖。

微生物的生长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包括温度、pH值、营养物质等因素。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各不相同。

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在人类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有益又有害。

有益微生物包括肠道中的益生菌,它们可以帮助消化、增强免疫力等。

而致病微生物可以引起各种传染病,如肺结核、肠道感染等。

四、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微生物在自然界中起着重要的生态角色。

它们参与有机物的分解、循环,影响土壤肥力、水质等。

微生物还参与了氮循环、硫循环、碳循环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五、微生物的应用微生物在生物工程、食品工业、医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用于生产乳酸菌饮品的乳酸菌,用于生产酵母面包的酵母菌,用于生产抗生素的细菌等。

微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许多新药的研发。

六、微生物的疾病防控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威胁,因此疾病的防控非常重要。

微生物学必考知识点汇总

微生物学必考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分类及其与人类、动物、植物、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等问题的科学。

三菌四体一病毒1.细菌、真菌、放线菌;2.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氏体;3.不具细胞结构的病毒;不同形态的微生物可以分为三大类:1.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质内有完整的细胞器(如内质网、核糖体及线粒体等)。

真菌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原始核质,没有核膜与核仁;细胞器不很完善。

这类微生物种类众多,有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放线菌。

3.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亦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

病毒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细菌是三种形态:球菌(用直径衡量大小)、杆菌(长宽衡量大小,宽写在前面,不加单位,长写在后面,写上单位)、螺旋菌(自然长度、螺旋数、螺距等衡量大小)长度单位均为微米(μm)微生物特点: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比面积=面积/体积4.适应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巴斯德的功绩:1.彻底否定了“自生说”。

巴斯德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许多实验,其中著名的曲瓶颈试验无可辩驳证实,空气内确实含有微生物,它们引起有机质的腐败。

2.证明发酵是微生物引起的。

在否定“自生说”的基础上,认为一切发酵作用都可能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关。

3.免疫学----预防接种。

1877年,巴斯德研究了鸡霍乱,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

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证实其免疫学说,为人类防病、治病做出重大贡献。

4.发明巴斯德消毒法,解决家蚕软化病问题。

60℃---65℃作短时间加热处理,杀死有害微生物的一种消毒法。

柯赫的功绩:1.发明了固体培养基并用其纯化微生物等一系列研究方法的创立2.证实炭疽病因—炭疽杆菌3.发现结核杆菌、霍乱弧菌4.提出科赫法则:确定某种微生物是否具有致病性的主要依据。

04053_《微生物学》主要知识点

04053_《微生物学》主要知识点
抗生素、酶制剂等生物活性物质以及发酵工程产品等。
6
02
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
Chapter
2024/1/24
7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01
细菌的基本形态: 球菌、杆菌、螺旋 菌。
02
细菌细胞壁的结构 与成分:革兰氏阳 性菌和革兰氏阴性 菌的细胞壁差异。
03
细菌细胞膜的功能 与特性:物质运输 、能量转换等。
04
病毒的结构与特性
病毒的形态与大小
球形、杆状、砖形等,纳米级大 小。
01
02
病毒的复制方式
03
自我复制,利用宿主细胞的资源 进行增殖。
04
2024/1/24
病毒的基本结构
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 外壳。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根据核酸类型、病毒粒体形态等 进行分类和命名。
10
03
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Chapter
12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与测定方法
生长曲线
微生物的生长过程可分 为迟缓期、对数期、稳 定期和衰亡期四个阶段 ,其生长曲线呈S型。
2024/1/24
测定方法
测定微生物生长的方法 包括直接计数法(如平 板计数法)、比浊法和 重量法等。
生长速率常数
表示微生物生长速率的 常数,可通过实验数据 计算得出。
13
微生物的繁殖方式与特点
20
微生物的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
2024/1/24
基因突变的类型
包括点突变、缺失突变、插入突变和倒位突变等,对微生物的性 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基因重组的方式
包括同源重组、非同源重组和转座等,是微生物遗传变异的重要来 源。
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意义

关于微生物的知识点

关于微生物的知识点

关于微生物的知识点1. 微生物定义: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肉眼无法直接看见,需借助显微镜观察的生物群体,包括但不限于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藻类以及一些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2. 生物分类地位:微生物涵盖了多种生物分类,其中包括:- 原核生物界:细菌(如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放线菌、蓝藻菌(蓝绿藻)等。

- 真核生物界:真菌(如酵母菌、霉菌)、原生生物界中的原生动物和部分藻类。

- 病毒界:非细胞生物,仅含核酸和蛋白质外壳,依赖宿主细胞复制。

3. 生物学特性:- 体积微小:大多数微生物大小在微米级别,甚至纳米级别。

- 结构简单/复杂:原核微生物结构相对简单,没有真核膜和复杂的细胞器;真核微生物和病毒结构有所不同,前者有细胞核和其他细胞器,后者结构更为简化。

- 种类繁多:地球上已知微生物种类数以百万计,且随着技术发展还在不断增加。

- 分布广泛:几乎存在于所有生态系统中,包括极端环境如极寒、高温、高压、酸碱极端等地都有微生物存在。

- 繁殖迅速:微生物具有极高的繁殖速度,可在短时间内大量增殖。

- 易变异:由于遗传物质的复制过程中可能发生变异,导致微生物种群具有较高的进化速度和广泛的适应性。

4. 应用与功能:-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起到重要作用,参与地球物质循环、氮素循环、碳循环等生命过程。

- 在医药工业上,微生物用于抗生素生产、疫苗研制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

- 在食品工业中,微生物发酵被广泛应用,如酿酒、制醋、乳制品加工等。

- 在环保领域,微生物可用于废水处理、有机废物降解、生物能源生成等方面。

- 在农业生产上,有益微生物可改良土壤、促进作物生长、防治病虫害等。

5. 具体微生物实例:- 芽孢杆菌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能在不利条件下形成芽孢保护自己,条件好转时又能恢复生长。

- 破伤风芽孢杆菌为厌氧菌,只能在缺氧环境下生存,其感染会导致破伤风病症。

- 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既能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也可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发酵产生酒精。

(完整版)微生物知识点总结经典整理

(完整版)微生物知识点总结经典整理
②没有特殊的肽桥,故前后两单体间的连接仅通过甲四肽尾的第四
个氨基酸(D-Ala)的竣基与乙四肽尾的第三个氨基酸(m-DAP)的氨基直
接相怜,因而只形成较稀疏、机械强度较差的肽聚糖网套。
周质空间:在G-细菌,其外膜与细胞膜间的狭窄胶质空间。具存在 多种周质蛋白,包括水解酶类、合成酶类和运输蛋白。
2、细胞膜:又称细胞质膜、质膜或内膜,是一层紧贴在细胞壁内侧 包围着细胞质的柔软、脆弱、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组成细胞膜的 组要成分是磷脂,而膜式由两层磷脂分支整齐地对称排列而成的。在常 温下,磷脂双分子层呈液态,具嵌埋着许多具有运输功能、有时还存在
代表人物E.Buchner生物化学奠基人
代成熟期一一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特点:微生物学从一门应用学科发展为前沿基础学科,其研究工作
进入分子水平,而微生物因其不同于高等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而成为分 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在应用研究方面,向着更自觉、更有效和可
认为控制的方向发展,与遗传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紧密结合,成为
运输通道的整合蛋白或内嵌蛋白,而在其外层有许多具有酶促作用的周 边蛋白或膜外蛋白。
细胞膜具有以下生理功能:
(1)能选择性地控制细胞内、外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
(2)是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结构屏障;
(3)是合成细胞壁和糖被有关成分(如肽聚糖、磷壁酸、LPS和荚膜 多糖)的重要场所;
(4)膜上含有与氧化磷酸化火光合磷酸化等能量代谢有关的酶,故
微生物知识点总结经典整理
绪论
1、巴斯德现象及柯赫法则
答:巴斯德贡献:
(1)彻底否定了 “自然由微生物引起的
(4)其他贡献:巴斯德消毒法、家蚕软化病问题的解决、推动了微 生物病原学说的发展。柯赫贡献: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内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内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内容总结细菌学总论1、微生物的六大特点: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繁殖迅速、容易变异。

2、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①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核酸类型为DNA或RNA,两者不同时存在,病毒属之。

②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始核呈dsDNA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DNA和RNA同时存在,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属之。

③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真菌属之。

3、细菌的细胞壁:①G+和G-细菌细胞壁的共有组分为肽聚糖,G+细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G-细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

②G+细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为磷壁酸。

③G-细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为外膜,外膜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部分组成,脂多糖由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即G-细菌的内毒素。

脂质A是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组分。

④细菌L型:细胞壁受损的细菌能够生长和分裂者叫细菌L型。

细菌L型的四大特点:高度多形性、高渗、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不敏感、可恢复到有细胞壁的状态。

4、质粒:18页整个一段5、异染颗粒:胞质颗粒中有一种主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盐的颗粒,嗜碱性强,用亚甲蓝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色,叫异染颗粒或纡回体,常见于白喉棒状杆菌。

6、核质:细菌的遗传物质叫核质或拟核。

7、细菌的特殊结构:(掌握各自的概念及功能,一道10分的论述题)8、微生物学两大经典染色:(一道5分的简答题)①Gram染色:标本固定后,先用碱性染料结晶紫初染,再加碘液媒染,使之生成结晶紫-碘复合物,此时不同细菌均被染成深紫色。

然后用95%乙醇处理,有些细菌被脱色,有些不能。

最后用稀释复红或沙黄复染。

此法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不被乙醇脱色仍保留紫色者为G+细菌,被乙醇脱色后复染成红色者为G-细菌。

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微生物学是研究微观生物体的结构、生理、遗传、进化和生态等方面的科学。

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以下是微生物学的重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1.细菌:细菌是一类原核生物,形态大小各异。

根据形状可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等。

细菌具有细胞壁和细胞膜,部分细菌还具有鞭毛或纤毛。

细菌可以根据需氧性分为需氧菌、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

2.真菌:真菌属于真核生物,包括单细胞和多细胞真菌。

真菌具有细胞壁和真菌膜,通过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

真菌可以分为担子菌、子囊菌、接合菌和无性菌等。

3.病毒: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的微生物,只能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

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核酸可以是DNA或RNA。

病毒可以感染动物、植物和细菌等宿主。

4.原生动物:原生动物是一类单细胞真核生物,体型较小。

原生动物根据运动方式可以分为鞭毛虫、纤毛虫和变形虫等。

原生动物可以通过分裂、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等方式进行繁殖。

5.微生物的遗传:微生物的遗传主要通过DNA进行。

细菌的遗传方式主要有共轭、转化和噬菌体介导的转导。

真菌的遗传方式主要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病毒的遗传方式主要有无性复制和有性复制。

6.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包括呼吸作用、营养代谢、酶、酶系统、光合作用等。

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和厌氧呼吸。

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包括化学营养、光合营养和异养等。

7.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密切,既包括有益微生物,如乳酸菌、酿酒酵母等,也包括致病微生物,如大肠杆菌、流感病毒等。

微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健康、环境和工业生产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8.微生物的控制和利用:微生物的控制包括消毒、灭菌、抗菌药物等控制方法,确保人类健康和食品安全。

微生物的利用包括食品工业、制药工业、环境修复等方面的应用。

总结起来,微生物学的重点知识点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微生物的遗传和生理特性,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微生物的控制和利用等方面。

微生物知识点整理

微生物知识点整理

微生物知识点整理微生物知识点整理协议一、关键信息1、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指个体难以用肉眼观察,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的分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放线菌等。

3、微生物的特点:体积小、结构简单、生长繁殖快、代谢类型多样、适应能力强等。

4、微生物的营养类型:自养型和异养型。

5、微生物的生长曲线:迟缓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衰亡期。

二、微生物的形态结构1、细菌11 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等。

12 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等。

13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等。

2、真菌21 形态:单细胞真菌(酵母菌)和多细胞真菌(霉菌、蕈菌)。

22 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23 繁殖方式: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3、病毒31 形态:球形、杆形、蝌蚪形等。

32 结构:由核酸(DNA 或 RNA)和蛋白质外壳组成。

33 繁殖方式:吸附、侵入、复制、装配、释放。

三、微生物的生理特性1、微生物的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等。

2、微生物的营养方式:21 自养微生物:能够利用无机物合成自身所需的有机物。

22 异养微生物:需要从外界摄取有机物作为营养物质。

3、微生物的代谢类型:31 产能代谢: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发酵等。

32 合成代谢:合成蛋白质、核酸、多糖等生物大分子。

4、微生物的生长影响因素:温度、pH 值、氧气、渗透压等。

四、微生物的遗传变异1、微生物的遗传物质: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部分病毒以RNA 作为遗传物质。

2、微生物的基因突变:包括点突变、染色体畸变等。

3、微生物的基因重组:转化、转导、接合等方式。

4、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如菌种选育、疾病诊断和防治等。

五、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1、有益方面11 工业应用:发酵生产食品、药品、化工产品等。

12 农业应用:生物肥料、生物防治病虫害等。

13 环境保护:污水处理、土壤修复等。

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总论部分1.绪论2.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3.细菌的增殖与代谢以及人工培养4.噬菌体5.细菌的遗传变异和实际应用6.消毒、灭菌、无菌、无菌操作和物理化学灭菌法7.细菌的致病性和机体的抗免疫性8.病毒概述9.真菌概述10.其他微生物11.免疫学基础1) 抗原、抗体的概念2) 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3) 变态反应的概念与分类4) 疫苗及其他生物制品如干扰素5) 免疫学诊断的基本概念一、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种类微生物是个体小,只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生物。

微生物包括病毒、真菌、细菌等种类,它们的特点和区别也不尽相同。

正常菌群是一种定居于人体表面和开放性腔道中的微生物群体。

而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则是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抵抗力低下时才导致疾病。

引起人类和动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

二、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细菌的基本形态包括球菌、杆菌、螺形菌、螺菌、弧菌、双球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

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等部分。

细胞壁主要组分为肽聚糖,其功能是维持细菌固有的外形,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起到屏障作用。

细胞膜则具有渗透和运输作用、呼吸作用、生物合成等功能。

细菌的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其中含有核酸和多种酶系统,参与菌体内物质的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细菌还具有特殊结构,如荚膜、鞭毛、菌毛、芽胞等,它们具有抗吞噬作用、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和黏附作用,运动器、抗原性和与致病性有关。

三、其他微生物的概述除了细菌以外,还有病毒和真菌等微生物。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细胞结构,仅含RNA或DNA一种核酸,只能在活细胞中繁殖。

真菌则是一种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具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能在体外生长繁殖。

四、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包括抗原、抗体的概念,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变态反应的概念与分类,疫苗及其他生物制品如干扰素以及免疫学诊断的基本概念。

医学微生物各章知识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各章知识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各章知识点总结一、病原微生物1.细菌细菌是病原微生物中最常见的一类,它们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如肺炎、结核病、痢疾、伤寒、炭疽病等。

细菌的形态多样,有的是球形,有的是杆状,有的是螺旋形。

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有的细菌每20分钟就能繁殖一代。

细菌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细菌的培养和鉴定。

2.病毒病毒是一种不能单独存在的微生物,它们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中才能生存和繁殖。

病毒可以引起各种不同的传染病,如流感、水痘、麻疹、艾滋病等。

病毒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毒抗体的检测以及病毒的培养和鉴定。

3.真菌真菌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表面和体内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引起各种真菌性感染病,如白癜风、念珠菌病、肉芽肿病等。

真菌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真菌的培养和鉴定。

4.寄生虫寄生虫是一种能在人体内寄生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引起各种寄生虫病,如疟疾、血吸虫病、包虫病等。

寄生虫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寄生虫的病原体检测。

二、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1.飞沫传播飞沫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随着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喷射到空气中,再被别人吸入,传播给健康人。

这种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传染病,如流感、麻疹等。

2.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皮肤接触传播给别人。

这种传播途径主要是皮肤传染病,如疱疹、生殖器疱疹、麻风等。

3.消化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口腔进入到消化道内传播给别人。

这种传播途径主要是肠道传染病,如肠炎、腹泻等。

4.血液传播血液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血液传播给别人。

这种传播途径主要是血液传染病,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5.垂直传播垂直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母婴传播给新生儿。

这种传播途径主要是母婴传染病,如梅毒、艾滋病等。

6.气溶胶传播气溶胶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空气悬浮粒子传播给别人。

这种传播途径主要是气溶胶传染病,如结核病、麻风等。

三、感染的机制1.侵入侵入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口鼻、视觉器官或肌肤等进入到人体内。

其途径有三种: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和皮肤感染。

《微生物学》主要知识点

《微生物学》主要知识点

引言概述: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生态及其与动植物及人类的关系等方面的科学。

微生物是一类极小的生物体,能在繁殖时产生大量后代,从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

因其能够以各种形式存在,微生物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对我们的生物圈、食物产业、生态环境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分为五个大点来详细阐述微生物学的主要知识点。

正文内容:一、微生物的分类与形态1. 原核生物的分类:细菌和蓝藻菌的特征和分类。

2. 真核生物的分类:真菌、原生动物和微小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3. 病毒和噬菌体的特征及与细胞的关系。

4. 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细菌形态、真菌形态和病毒形态的描述和区别。

二、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1. 微生物的生长要素:温度、湿度、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要素。

2. 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厌氧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发酵作用的过程和产物。

3. 微生物的酶:纤维素酶、淀粉酶、蛋白酶等微生物产生的酶及其应用。

4. 微生物的抗生素产生:抗生素的发现、产生机制及应用领域。

三、微生物与人类健康1. 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细菌、病毒和真菌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及其病因和防治措施。

2. 微生物感染的致病机制:微生物侵入机体、生长繁殖及毒素产生对人体的影响。

3. 微生物与免疫系统:微生物与人体的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免疫记忆和疫苗的作用原理。

4. 微生物与人体共生关系:微生物在人体中的正常居住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四、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1. 微生物与生态系统:微生物的生物地理分布、微生物对生态系统循环的贡献。

2. 微生物对环境的净化作用:水体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净化、油污的微生物降解。

3. 微生物在农业中的应用:微生物肥料的生产和应用、生物防治和生物修复。

4. 微生物在食品行业的应用:乳酸菌、酵母菌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和作用。

五、微生物技术和研究方法1. 微生物实验室基本操作:无菌技术、培养基制备和微生物培养方法。

2. 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和鉴定方法:显微镜观察、染色技术和生物化学鉴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总论部分1.绪论(掌握)2.细菌的基本形态(掌握)和结构(熟练掌握)3.细菌的增殖与代谢(掌握)和人工培养(了解)4.噬菌体(了解)5.细菌的遗传变异(了解)、实际应用(掌握)6.消毒、灭菌、无菌、无菌操作(熟练掌握)物理及化学灭菌法(掌握)7.细菌的致病性和机体的抗免疫性(掌握)8.病毒概述(掌握)9.真菌概述(掌握)10.其他微生物(了解)11.免疫学基础(1)抗原、抗体的概念(熟练掌握);(2)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掌握);(3)变态反应的概念与分类(掌握);(4)疫苗及其他生物制品如干扰素(熟练)(5)免疫学诊断的基本概念(了解)一、绪论(掌握)1.病原生物与病原生物学①微生物:个体小,显微镜才能看到②微生物的种类特点举例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细胞结构,仅含RNA或DNA一种核酸,只能在活细胞中繁殖病毒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双链DNA和RNA组成,无核膜、核仁、有核糖体,无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能在体外生长繁殖真菌③正常菌群:定居于人体表面和开放性腔道中。

④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是在抵抗力低下时才导致疾病。

⑤引起人类和动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

有完整细胞核的微生物是A.立克次体B.放线菌C.细菌D.真菌E.衣原体『正确答案』D二、细菌的基本形态(掌握)和结构(熟练掌握)(一)细菌的基本形态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杆菌外形呈杆状螺形菌螺菌菌体有数个弯曲弧菌菌体只有一个弯曲,霍乱弧菌(二)细菌的基本结构及特殊结构1.细菌的基本结构结构特点及功能细胞壁主要组分为肽聚糖,其功能是维持细菌固有的外形,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起到屏障作用细胞膜功能:渗透和运输作用;呼吸作用;生物合成;参与细菌分裂细胞质细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胞质内含有核酸和多种酶系统,参与菌体内物质的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核质无核膜、核仁,双股环状DNA和RNA聚合而成,亦称为细菌染色体2.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抗吞噬作用、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和黏附作用鞭毛是运动器,具有抗原性并与致病性有关菌毛普通菌毛可促使细菌黏附于宿主细胞表面而致病;性菌毛使噬菌体吸附于F+菌,并使后者获取致病物质芽胞抵抗力强,耐高温。

为休眠状态,内含生命物质,可以再生。

通常以杀死芽胞作为灭菌指标细菌芽胞最显著的特性是A.抗吞噬性B.具有毒素活性C.耐热性D.黏附性E.侵袭性『正确答案』C三、细菌的增殖与代谢(掌握)和人工培养(了解)1.细菌的生长繁殖营养物质(包括水分、无机盐类、蛋白胨和糖)、酸碱度、温度、气体等生长方式二分裂法繁殖生长曲线分为4个期,即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退期2.细菌的新陈代谢(1)细菌的能量代谢:能量代谢的基本生化反应是生物氧化。

(2)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用代谢产物来区别和鉴别细菌种类的生化实验,称为细菌的生化反应。

用来鉴别细菌。

(3)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如抗生素、维生素等3.细菌的人工培养(了解)37℃培养四、噬菌体(了解)其特点是:①个体微小,在电镜下才可见;②不具备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构成的衣壳和包含于其中的核酸组成;③只能在活细胞内以复制的方式增殖,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五、细菌的遗传变异(了解)实际应用(掌握)1.细菌的遗传物质及变异机制(1)细菌的遗传物质:①细菌染色体:DNA,可控制细菌的各种遗传性。

②质粒:细菌内染色体以外的双股环状DNA③噬菌体:可整合基因至细菌上(2)遗传与变异原理:常见的变异有抗原性变异、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等2.细菌变异的实际应用(A1)(1)影响细菌学诊断:发生变异的细菌可以失去其典型的特征。

(2)预防耐药菌株扩散。

(3)制备疫苗。

(4)检测致癌物。

(5)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

六、消毒与灭菌1.基本概念(熟练掌握)消毒:指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不包括芽胞。

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芽胞。

全歼无菌:不含活菌的状态。

即灭菌的效果。

无菌操作: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

2.物理消毒灭菌法(A1)是指用物理因素进行消毒灭菌的方法。

主要包括热力灭菌法、紫外线、电离辐射、超声波、滤过除菌法等。

3.化学消毒灭菌法①促进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的,如酚类、醇类、醛类等;②干扰细菌酶系统和代谢、破坏菌体蛋白与核酸的,如氧化剂、重金属盐类等;③损伤菌体细胞膜的,如酚类、脂溶剂等。

七、细菌的致病性和机体的抗免疫性(掌握)1.细菌的致病性>>致病性:细菌引起感染的能力>>毒力:致病性强弱记忆:外阳内阴;外活内死;外蛋内糖;外强内弱内毒素和外毒素外毒素内毒素来源G+菌与部分G-G-菌存在部位分泌到菌外,少数是崩解释出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出化学成分蛋白质脂多糖稳定性60~80℃,30分钟160℃,2~4小时毒性作用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较弱,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脱毒形成类毒素弱,不能形成类毒素2.抗细菌感染的免疫(1)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天然免疫)并非针对一种病原体1)屏障结构:皮肤、血脑屏障、胎盘屏障2)吞噬作用:中性粒、单核巨噬细胞3)自然杀伤细胞的杀伤作用:NK细胞4)体液因素:补体、溶菌酶和防御素(2)特异性免疫机制个体在生活过程中接受病原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产生的,具有明显的针对性(特异性)和记忆性。

①体液免疫:IgA、IgM,IgG②细胞免疫:细胞毒性T细胞(CTL)和Th1细胞(分泌细胞因子)3.细菌感染(1)感染的来源:内源性和外源性(2)感染途径: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接触感染、创伤感染、虫媒感染(3)感染类型可分为: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和带菌状态(4)病原微生物侵入体内,其发生、发展和结局,主要取决于病原细菌的数量、毒力的强弱和侵入的途径以及宿主的抵抗力的强弱,其结局不同八、病毒概述(掌握)【概述】非细胞型微生物特点体积微小,测量单位为纳米(nm)只含一种类型核酸严格的细胞内寄生增殖方式:复制1.病毒的形态与结构病毒的结构和组成-核心成分- 核酸病毒的结构和组成-衣壳成分- 蛋白质病毒的结构和组成-包膜成分- 蛋白质、多糖、脂类- 刺突2.病毒的繁殖方式增殖的方式:在活细胞内经过复杂的生化合成过程、复制→转录→翻译等完成的。

复制周期:分为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与成熟→释放子代病毒,六个步骤。

不属于病毒复制周期的是A.吸附B.脱壳C.组装D.成熟E.扩散『正确答案』E3.病毒的感染与免疫主要包括两类:(1)非特异性免疫:主要是靠干扰素(诱导产生抗病毒蛋白+激活细胞免疫应答)和NK细胞(与靶细胞接触裂解靶细胞)。

(2)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抗体)和细胞免疫(T细胞)。

九、真菌概述(掌握)真菌是一大类不含叶绿素,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

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有的可入药。

真菌在药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1.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形态与结构】分类特点单细胞真菌出芽方式繁殖,如酵母菌(无菌丝)多细胞真菌(霉菌)孢子+菌丝组成菌丝:识别不同菌种的依据孢子:真菌的生殖结构注:细菌芽孢非繁殖方式【培养和致病性】培养真菌的温度为22~28℃,最适pH为4.0~6.0。

真菌的致病性:大多数真菌对人无害,只有少数能引起人类疾病,即为致病性真菌,如脚癣、皮肤癣等。

2.真菌与药学之间的关系生产多种抗生素。

十、其他微生物(了解)(一)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可用人工培养基培养增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二)立克次体:体积微小、专性活细胞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三)衣原体:体积微小、专性活细胞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四)螺旋体:一类细长、柔软、弯曲、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十一、免疫学基础1.抗原、抗体的概念(熟练掌握)(1)抗原概念:凡能刺激机体使其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

必有三大性质(异物性、特异性和大分子性)。

(2)抗体抗原进入体内后,体内产生的一种能与相应抗原结合的球蛋白。

因为它参与免疫应答,最终清除抗原物质,故称免疫球蛋白。

即IgG、IgA、IgM、IgE、IgD,其功能各有不同2.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掌握);(1)非特异性免疫(2)特异性免疫同前3.变态反应的概念与分类(掌握);【概念】略【分类】类型Ⅰ型(速发型)Ⅱ型Ⅲ型Ⅳ型(迟发型)临床疾病过敏性休克、过敏性鼻炎输血反应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病接触性皮炎4.疫苗及其他生物制品(熟练)(1)用人工的方法,把减毒或无毒的但具有抗原性的病原体(细菌或病毒)经过一定工艺制成菌苗或疫苗,如麻疹、脊髓灰质炎疫苗等,用来预防疾病。

(2)经过人工的方法,将某种特异性抗体注射于患者,用来治疗或应急预防疾病。

如给患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等。

(3)干扰素的制备与应用。

5.免疫学诊断的基本概念(了解)一般采用血清学反应的方法,对某些疾病进行诊断。

各论部分1.病原性球菌(掌握)2.肠道杆菌——大肠杆菌(掌握)、伤寒、痢疾(了解)3.厌氧性细菌——厌氧芽胞杆菌(掌握);无芽孢厌氧菌(了解)4.弧菌属与弯曲菌属(了解)5.肠道病毒(掌握)6.呼吸道病毒——流感、风疹(掌握)、麻疹(了解)7.肝炎病毒(掌握)8.虫媒病毒(乙脑掌握)9.疱疹病毒(了解)10.其他病毒——HPV、微小病毒(了解)、HIV(掌握)11.原虫——概述(了解)、余下掌握12.蠕虫(1)线虫概述及似蚓蛔线虫主要特征(掌握)(2)吸虫概述及血吸虫主要特征(掌握)(3)绦虫概述及猪肉绦虫主要特征(了解)一、病原性球菌(掌握)1.葡萄球菌属生物学形状:呈葡萄串状,无鞭毛,无芽孢,一般不形成荚膜。

抗原:最主要的是葡萄球菌A蛋白(SPA)葡萄球菌主要的致病物质是血浆凝固酶、葡萄球菌溶血毒素、杀白细胞素和肠毒素。

2.链球菌属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丙型链球菌别称草绿色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不溶血性链球菌溶血现象甲型溶血(α溶血)乙型溶血(β溶血)不产生溶血致病力多为条件致病菌致病力最强,引起多种疾病不致病,常存在乳类和粪便中肺炎链球菌有较厚的荚膜,具有抗吞噬作用。

肺炎球菌主要的致病物质是荚膜、溶血素、神经氨酸酶等。

所致疾病主要是引起人类大叶性肺炎3.脑膜炎球菌:抗原结构:①荚膜多糖抗原;②外膜蛋白抗原;③脂多糖抗原;④核蛋白抗原致病物质:荚膜、菌毛和内毒素所致疾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二、肠道杆菌1.大肠杆菌(掌握)为肠道正常菌群,一般不致病。

多数能发酵乳糖,并产酸、产气,可用于细菌鉴别。

致病物质:①黏附素;②内毒素;③外毒素。

所致疾病:①肠道外感染,如败血症、泌尿道感染、胆囊炎等;②肠道内感染:主要以腹泻为主的疾病。

2.伤寒杆菌(了解)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