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师之道

合集下载

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的为师之道》一、孔子的求学事迹孔子本身是最好的学生,一个人只有先做好的学生,将来才有可能做好的教师。

孔子15岁的时候就没有机会上大学了,他就自己找教师,很多地方都有些学者,比如最有名的就是他问礼于老子。

老子在周朝担任守藏室之史,也就是说,国家档案图书馆的负责人,这样的工作使老子对古代的学问与古代历史的发展非常了解。

了解的时候就看得很透彻,所以他才提出道家的想法。

孔子还学音乐。

他学音乐的故事可以说是我们津津乐道的,他找到师襄学习音乐。

师襄是古代的乐师,他是一个瞎子,古代人说,瞎子看不到,所以他会注意去听,所以他的音感就比较好,但是也未必如此。

但是不管怎么样,孔子向师襄学习演奏音乐,他演奏一首曲子,演奏得很好了,教师都主动给他说你弹得不错了,你可以换一首曲子了,孔子说不行,我只会弹这首曲子的旋律,还没有掌握到他的技巧。

教师一听,也有道理,就让他弹。

他又弹了好几天,技巧实在是太成熟了,可以表演了,教师说你换一首曲子吧,我教你别的。

孔子说不行,我只知道它的技巧还不知道它的心意,教师只好让他继续练习了。

到后来,孔子主动说了,我现在知道他的心意了,但是还不够,我还不知道这首曲子所描写的人长什么样子。

因为教师是瞎子,也没见过人长什么样子,就有点惊讶了,最后孔子说,我终于知道这个人长什么样子了,这个人长得瘦瘦的,高高的,黑黑的,眼睛望得很远,好像在牧羊一样,除了是周文王,还会是谁呢?教师说这首曲子叫《文王操》,《文王操》就是用曲子来歌颂周文王。

教师就避开他的座位,古代的教师坐在东首,东面,学生面向教师,师襄就避开自己的座位向孔子鞠躬,教师立刻发现这个学生是后生可畏。

孔子学什么像什么,学到后来,连教师们都认为他可以提早毕业了,他很短的时间就把古代的知识与技能全部学会,并且能够温故而知新,自己担任教师。

二、孔子收徒典故孔子自己开始了平民教育,希望多教些好学生,有天他走到曲阜附近的街头,看到一个年轻人,一看就有点像不良少年,头上插着公鸡毛,身上披着野猪皮,带把剑,随时都可以与别人决斗,那就是子路。

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

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

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也是他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经历。

项橐,是孔子的老师。

孔子年轻时就对项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渴望能够向这位贤人学习。

于是,孔子决定前去向项橐拜师学艺。

当孔子来到项橐的家中,他向项橐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并请求能够成为项橐的学生。

项橐看到孔子的诚意,便欣然答应了他的请求。

从此,孔子成为了项橐的学生,开始了他的学问之旅。

在项橐的教导下,孔子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受到了很多启发。

项橐不仅在学问上给予孔子指导,还在为人处世、做人做事方面传授了许多道理。

孔子虚心地向项橐请教,认真地学习每一条教诲,努力地将这些教诲融入自己的生活和思想之中。

在项橐的教导下,孔子逐渐成长为一位博学多才、有着深厚思想的人。

他不仅在学问上有所成就,更在为人处世、做人做事方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项橐的教导对孔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孔子的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不仅是孔子个人成长历程的一部分,更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部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良师的教导,一个人的成功也需要有一位良师的引领。

而孔子正是在良师项橐的教导下,成长为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到,师生关系在中国古代就已经非常重要。

良师的教导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一个好的学生也可以成为一位对社会有着重大影响的人物。

这种师生关系的传承,也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

因此,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不仅是孔子个人成长历程的一部分,更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部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良师的教导,一个人的成功也需要有一位良师的引领。

而孔子正是在良师项橐的教导下,成长为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到,师生关系在中国古代就已经非常重要。

良师的教导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一个好的学生也可以成为一位对社会有着重大影响的人物。

孔子的尊师名言警句

孔子的尊师名言警句

孔子的尊师名言警句1.孔子说的“尊师重教”的名言有哪些1、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益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8、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9、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回也不愚。

10、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编辑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2.孔子关于老师的名言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释: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出处:《论语学而》5、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孔子师道思想

孔子师道思想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师的思想占着特殊的位置"因为教师就要陶冶学生的品德,教导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才能,发展他们的专长,引导他们如何做人等等,所以对教师本身的素质也有一定的要求"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意思只有自己做好了,命令别人的时候,别人才会去听从"但是如果不端正自己,怎么去端正别人呢?孔子的这些话,充分说明教师的以身作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最直接的影响"而孔子也是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在孔子眼里,教师应当是自觉修养,非常谦虚!好学的"他在论语#述而中有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孔子还有一句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0»"意思是对本人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辞辛劳"/学而不厌0体现着教师内心的开放!自强不息和不断进取:/诲人不倦。

体现着教师的爱心!耐心和敬业精神"这是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两种重要品质"我们主要来分析一下孔子与四个学生在一起讨论问题时的气氛"孔子开场就说:/你们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大几岁,就认为我了不起,我与你们其实是一样的"接着,他把希望学生可以谈谈自己抱负的要求提出,但却不给人强迫之感,完全是闲谈的气氛"因此子路便抢着发言"孔子没有当面批评他说的好不好,只是微微一笑"然后一一询问其他弟子"最后到了曾哲,他竟然在鼓瑟,听到老师的问题才把瑟音停住,回答的却完全不是自己的才能抱负,而是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孔子也没有不高兴,反而欣赏这种闲适的生活态度"从这件事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与学生的相处是十分随意的,体现了孔子教学民主与师生平等的思想"孟子不喜欢/好为人师"他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¹: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孟子指的是那些自己懂不了多少却偏想摆教师架子的人"孟子是尊重教师的,是乐于当教师的"他对学生的态度是/往者不追,来者不拒º无论谁,只要怀着学习的愿望来,孟子都不拒绝"他对教师提出了一条标准,那就是要/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而不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你想教导别人,必先使自己首先明白.然后才去教别人明白;如果自己还糊里糊涂,怎样使别人明白呢?主张/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¼要求学生掌握技能应重练习,老师不能包办代替"反映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起到引路的作用,但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荀子不仅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他更强调的是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¹他把教师与/天!/地!/君/祖相并列,宣称/天地者是生物之本,/先祖是族类之本,/君师是统治人民之本"这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把教师的地位抬得如此之高,体现了荀子的尊师重教的思想"荀子认为教师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但孔子的师生平等的思想经过孟子到了荀子的时候,荀子更强调学生对教师的绝对服从,主张/师云亦云,甚至还认为/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内,朝士大夫遇诸涂不与言"荀子认为教师是一切的准则,学生必须无条件的绝对服从,否则便是离师叛道,要遭受君主和世人的唾弃"荀子非常强调师生关系中的教师尊严,完全把学生置于从属的地位,这是战国后期统一的中央集权制思想在师生关系中的反映"他把封建社会所要求的尊君卑民和绝对服从精神贯注到师生关系中去了,但是这种对教师的绝对服从压制了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不敢对教师的思想和观点提出质疑,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中就蕴含了丰富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思想,对我们当代的师生关系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名丘,字仲尼,号子思。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孔子的为师之道影响了几千年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了“以德育人”。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

他强调了学生应该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并遵守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力,教育者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长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他主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

孔子的为师之道还包括“示范教学”。

他认为教育者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行为方式来影响学生。

他相信学生会通过模仿和学习教育者的品质和行为来培养自己的素养。

"教学相长,德行天下。

"
以上是一些关于孔子的为师之道的简要介绍。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初探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初探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初探春秋末年,诸侯割据,社会动荡,急需安邦治国之才。

孔子适应时代需要,针对国学衰微的现实状况,打出了“有教无类”的旗帜,开创了平民教育之先河。

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提倡以“仁”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指导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直到今天还闪着耀眼的光芒。

1 “当仁不让于师”的教育理念所谓教育理念,是统贯教育活动的指导原则,它体现在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开创者,他所培养的学生就是“儒者”。

所谓“儒者”,是指从事文化事业,体现儒家文化价值的知识分子。

“儒”作为一种职业,在孔子之前已存在,这批人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是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一种专门的术士,通过为富贵人家“相礼”来谋生。

孔子首先要求他的弟子要成為“君子儒”,而不是“小人儒”。

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这不只是对子夏的要求,也是对所有学生的要求,是他从事教育的指导思想。

孔子认为君子须品德高尚。

孔子“尚”德,把“德”视为人才必备的条件,是以德治国的倡导者。

南宫适问孔子曰:“后裔善射,酋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管。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宪问》。

南宫适能够从中总结出尚力者不得善终,尚德者终有天下的道理,得到了孔子的高度赞扬。

孔子主张德治,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德有多方面的内容,“知、仁、勇”是三种最重要的德行,被称为“三达德”。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这是针对知、仁、勇的不同表现形态、功能和作用说的。

“不忧”是从情上说的,即是乐;“不惑”则是从知上说的,即不会受到迷惑,能明白事理;“不惧”是从意志上说的,即勇敢而无所畏惧。

这三者之中,“仁”是核心,同时也是孔子教育理念的核心。

孔子将“仁”作为最高标准来要求学生,他说:“当仁,不让于师。

”就是说“仁”凌驾于包括老师在内的任何权威之上,成为“仁”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永远共同奋斗的目标。

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故事

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故事

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故事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

这句话的含义很深,不仅仅是指出“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更是提醒人们要虚心向他人学习。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句话的含义,并通过几个故事来阐释。

我们要深入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内涵。

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遇到何种人,都能从中获取知识、经验和智慧。

而这种获取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更是主动的求教、学习。

在古代,这句话就像是一面镜子,让人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也激励他们不断追求知识。

在这个主题下,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故事来解释这句话的含义:第一,孔子拜谒老子。

据史料记载,孔子曾向老子讨教,在未得到老子的指点之前,他以恭敬的态度等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具有很高智慧的孔子也愿意向老子学习。

他不因自己的地位和知识而骄傲,而是谦虚地向老子请教。

这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真正内涵。

第二,梁山伯与祝英台相会。

在这个故事中,梁山伯和祝英台通过一些巧合的方式相识,虽然二人在生活阅历、学识方面存在差距,但他们从对方身上都获得了一些启发。

梁山伯懂得了祝英台对于待人接物的态度,而祝英台也从梁山伯身上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这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第三,范蠡与西施的故事。

范蠡是春秋时期吴国的贤臣,而西施是越国有名的美女。

两人之间发生了一段感情纠葛,然而从对方身上他们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范蠡懂得了如何管理国家,而西施则明白了为人处世的道理。

这也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爱情和人生中的体现。

通过以上几个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深度和广度。

这句话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要虚心向他人学习,更是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从中获取知识和启发。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有开放的心态,勇于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方式,不断提高自己。

在写到这里时,不禁让人产生一些感慨。

谈谈孔子的为师之道

谈谈孔子的为师之道

综合理论课程教育研究258 学法教法研究体育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要把体育教学单一的理解为只是直接增强学生体质服务,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的自觉学习、自觉锻炼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和“自练通行,自学得之”的目的。

体育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要因地制宜的的组织学习材料,使教材中的图案,文字表达方式能够符合各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明确原理,掌握方法。

如我在教学中很注重对学生进行辅导和纠正错误的动作,根据不同的练习提出不同的要求。

2.教给练法体育教学间的知识结构虽然相当复杂,但知识间往往存在着某种类同或相同的成份。

在安排练习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素质情况,又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的差异性,同时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组织不同的练习方式,所以教师在教给学生的练习方法时,应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而定。

如引导学生尝试自练,来体会动作的难易点,启发学生通过自由组合的小组练,来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达到练习的效果。

运用互比练练习方法,来促成学生对体育情感的产生和发展,达到全员参与,主动学习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离不开学生的认知规律,离不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将更为透砌。

要使学生认识动作的要领和规律,并进行练习训练,才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信心倍增,学习的主动性更强。

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争取学生智力的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勇于寻根究底,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尽管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不清楚,但这正是我们教学中所要解决的本质问题,这也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体现。

我在新授前滚翻教学时,有一位学生提出:前滚与翻跟头一样吗?这时学生中立即出现了一阵喧哗声。

有的说动作一样,有的说动作不一样;有的说有相似的地方等,并且每位学生对自己所提出问题都有一个较明确的观点。

教师节丨重温孔子的6句话 尊师道 敬师德 念师恩

教师节丨重温孔子的6句话 尊师道 敬师德 念师恩

教师节是一个向教师致敬的节日,也是一个重温尊师道、敬师德、念师恩的时刻。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孔子所提倡的尊师道的思想,重温孔子的六句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师的职责与使命。

1.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生动地展现了孔子对师德的高度尊重和崇敬。

在孔子看来,无论是智慧还是品德都是值得学习的对象,学习的对象很广泛,而老师是首要的学习对象。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不管处境如何,都要学会尊师重道。

2.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认为学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就必须不断地温故知新。

温故是指继续研读经典,不断领悟其中的智慧;知新是指不断关注时事,学习新知识,保持头脑灵活。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老师,不能停止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成为真正的“师”。

3.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强调的是要以乐学的态度去对待学习。

一个好老师,应该是乐于学习的人,喜欢学习,懂得享受学习的过程。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老师,除了要有知识的储备和热爱学问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

4. 孔子曰:“不耻下问,才生学也。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敢于问问题。

作为老师,更是如此。

老师要不耻下问,虚心求教,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老师,要有一颗虚心求学的心,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水平。

5.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句话强调的是对道德与智慧的追求。

对于老师来说,无论是为人师还是为人父母,都要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和智慧。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老师,要有一种不懈的追求,要有一种不懈的奋斗意识,同时也要有一种不懈的追求的勇气。

6. 孔子曰:“教书不传,父子之间,礼义不传。

”这句话强调了老师的责任与担当。

老师是学生的启蒙者,是社会的传承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

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老师,要热爱学生,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使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孔子的大成之道之二: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的大成之道之二: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的大成之道之二:孔子的为师之道《论语》开头三句话,就涵盖了人生的三个阶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第一,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要在适当的时机加以实践;第二,有了心得,可以和朋友交换意见、互相请益;第三,修养有成就之后,如果别人不了解我,也不要生气。

学而时习之的“时”,并不是时常,而是指适当的时候,也就是时机。

《孟子·万章下》推崇孔子是“圣之时者也”,就是说孔子该清高时就清高,该随和时就随和,该有责任感时就有责任感,这是需要大智慧的。

大智慧,正是我们通过学习之后希望能够蕴发出来的。

所以学习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印证练习,才能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孔子的学习,具体来看具有三个特色。

第一,学习五经六艺这些传统。

对于传统,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它毕竟已经存在了,也就没有人可离开传统。

只有理解了传统之后,才能使旧传统转化出新的力量,再面对新时代的挑战。

因此,首先就要把传统的知识和能力学好。

第二,要设法将学习和思考相配合。

学习和思考要同时注意,光是学习而不思考,学不到半天就忘记了,也无法真正去实践。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人生的事情如果全部都靠自己经验,哪里来得及呢?唯有学习和思考配合,才有一种主观的觉悟。

也只有在了解了以后,才愿意去实践,所以通过学和思,可以使古人的生活智慧和现代的生活处境重新结合。

第三,要经由反省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鲁哀公曾问孔子,在他的弟子当中孰为好学,孔子回答说只有颜渊,而且还特别加了一句话,说颜渊:“不迁怒,不贰过”(《雍也》)。

好学是“知”,不迁怒和不贰过是“行”,两者一定要配合。

因材施教,用心良苦孔子作为一个老师的风范,是“学不厌,教不倦”。

能够学不厌,教不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生,也是最好的老师。

活到老,学到老,完全实践在孔子身上。

而他的学习是很广泛的,例如他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践行师德——向孔子学为师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践行师德——向孔子学为师

关注guɑn zhu一提师德师表,我自然就想起了孔子。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被誉为“万世师表”。

在21世纪的今天,在全社会倡导“以德立人”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孔子呢?一部分是因为今天的师德教育较多地停留在说教的层面,不为青年教师喜闻乐见。

其实好的师德教育,它是鲜活的,它是生动的,它是可感可触的,它是能直达人的心灵的。

而孔子是举世公认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历久弥新,永远散发着动人的光辉;他的教育实践脚踏大地,是扎根中国教育大地上的丰碑;他的教育艺术春风化雨,因材施教,教书育人;他的教育成果有目共睹,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为中华文明绵延留传立下汗马功劳。

这样的教育家在新时代更应弘扬光大,为新时代的师德教育注入深厚的内涵。

向孔子学为师,首先要学习孔子,研究孔子。

仔细研读《论语》及有关孔子的研究著作,我认为孔子的为师之道是:其一是学而不厌。

如果用一句话评价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最能体现孔子作为教育家的特征的。

拜读《论语》全篇,我们不难发现,关于孔子论学的篇目有很多,粗略统计可达66次,诸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等早已为我们所熟知。

可见,作为教育者,首先应该是学习者,只有成为优秀的学者,才能成为优秀的教者。

就这一点来讲,孔子是清醒的,也是这般做的。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正是好学,让孔子学富五车;正是好学,让孔子博闻强识;正是好学,让孔子卓而独立;正是好学,让孔子成为一代大家。

其二是有教无类。

《论语》全篇有100多处讲到“仁”学,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到“仁者必有勇”,从“仁者不忧”到“刚、毅、木、讷近仁”,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为师之道及对当代教师的启示

孔子的为师之道及对当代教师的启示

孔子的为师之道及对当代教师的启示程宝一师德为先《教师专业标准》基本理论的第一条就是“师德为先”,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

中国长期以来奉行的是政教合一的传统,教师是社会文化道德的维系者,所谓“师之所以存,道之所以存”。

教师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对教师的职业要求更多地体现在对职业道德的强调上,更强调教师的敬业精神以及对学生的人格感化和道德师范作用。

(一)热爱教育事业孔子成为万世师表,流传千古,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对教育事业的忠诚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包容。

在他政治生涯经历大起大落,在陈国最破落的时候,他仍旧坚持在杏树下讲学传教。

尤其是他晚年回到鲁国之后,更是全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之中,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生,晚年整理编纂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基本教材,说明孔子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更是一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育家,他一以贯之,用“爱”的教育思想对待教育事业和学生。

(二)热爱关心学生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的具体表现,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衡量标准。

是教育知识的传递,是人格的塑造,是心灵的沟通与交融。

所以,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

爱学生,就是要亲切地关心他们,耐心地帮助他们,在人格上平等对待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全面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孔子跟弟子相处,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人格上的尊重平等,他对学生的教育秉持着“有教无类”、“一视同仁”的思想,对弟子毫无保留。

孔子对待学生和自己的儿子一样,没有厚此薄彼。

“陈亢问于伯鱼”(《论语·季氏》)一章中记载,陈亢问伯鱼:“你从夫子那里得到过与众不同的教导吗?”陈亢之所以发问,是因为他用常人之心态来揣度孔子,认为孔子对儿子总会偏心。

然而,孔子却是一视同仁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无论你是年老年幼、聪慧愚笨、贵族贱民,孔子都是“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平等对待,教之成才。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的人,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和细心教导。

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的为师之道总结
孔子的为师之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以身作则:孔子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自己首先要做一个榜样。

他强调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通过自身的言行来影响和启发学生。

2. 尊重个体差异:孔子教育注重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关注。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才能和潜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差异化地进行教育教学,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

3. 注重人伦关系:孔子强调师生关系应建立在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

他鼓励教师与学生建立亲近而和谐的关系,倡导师生之间的真诚沟通和互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教育为爱: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爱的行为,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培养他们的人格,提高他们的智慧和能力。

他强调教育要以关怀和爱心为基础,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真挚关怀。

5.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他提倡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激发思考、引导独立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孔子的为师之道强调教师的品德修养、个体差异的关注、人伦关系的建立、教育为爱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

这些思想和理念至今仍然对教育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孔子的为师之道与班主任工作

孔子的为师之道与班主任工作

孔子的为师之道与班主任工作从《论语》中发现孔子不仅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家,在当代看来,他更是一名优秀的班主任的典型。

孔子给人的印象就像是一名学识渊博、品德高尚、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孜孜不倦、治班有方的班主任老师,并且从弟子对其的尊爱与评价中,我还可以看出孔子更是一名成功的、人敬人爱的、有智慧的班主任的典型。

下面就从《论语》中汲取孔子为师之道对当代班主任工作的启示。

一.所传之道1.仁:仁者爱人如果说《论语》中有什么思想可以统率全书的话,那就是“仁”。

孔子是把“仁”作为士君子最根本的道德规范来要求的,而“仁”的核心内容是“爱人”,用最真挚的感情去关心他人、爱护他人。

从政治上来讲,“仁”就是能够勤政爱民,孔子希望为政者能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达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和谐社会。

孔子和弟子之间那种亲密融洽充满爱意与互敬的情境为我们当今的班主任诠释了“仁者爱人”的治班根本。

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爱学生”当然是其职责的根本。

被誉为“班主任中的军事家”的万玮:“在学生工作中,如果说一定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真理,那么爱学生应该是第一个吧。

”他还特别说明:“感化、温情、慈爱仍然而且永远是教师实施教育的主流方式” 。

特级名师于漪:“你对孩子是全心全意,还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孩子心中清清楚楚。

只有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

”2.礼:如何爱人中国自古追求“礼仪之邦”。

春秋时期,社会动乱,周代严格有序的礼制被破坏,孔子试图通过“礼”的恢复来维系社会成员之间的秩序,孔子称:“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也。

”礼即现在的“法”,或制度,规范。

礼的作用就是让我们如何更好地去爱人。

一个健全的班集体是由班主任、班级任课教师和全班学生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任务,按照一定的工作计划和要求,齐心协力逐步建设形成的。

一个健全的班集体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1.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达目标的共同活动;2.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强有力的领导核心;3.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组织纪律;4.有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5.有团结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

论语尊师说文言文翻译

论语尊师说文言文翻译

一、原文翻译1.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则加以改正。

”2.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孔子说:“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这样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3.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陷入迷茫;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4.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孔子说:“作为弟子,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尊敬兄长;谨慎行事,诚实守信;广泛地爱护众人,亲近仁德之人。

如果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5. 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论语·雍也》)孔子说:“君子有三种快乐,而统治天下并不包括在内。

父母都健在,兄弟之间没有怨仇,这是第一种快乐;对天无愧,对人不怍,这是第二种快乐;得到天下英才并加以教育,这是第三种快乐。

”二、解读《论语》中的尊师说,体现了孔子对师道的重视。

以下是几方面的解读:1. 尊师重道:孔子认为,学习是人生之本,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尊师就是尊重知识、尊重教育,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 学以致用:孔子提倡学以致用,强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尊师的同时,要善于借鉴老师的优点,改正自己的不足。

3. 严谨治学:孔子强调学习要有严谨的态度,既要勤奋学习,又要善于思考。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他人的良师益友。

4. 仁爱之心:孔子认为,尊师不仅是尊重知识,更是尊重他人。

在尊师的同时,要关爱他人,关心社会,具有仁爱之心。

5. 传道授业:孔子认为,教育是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

论孔子的为师之道

论孔子的为师之道

论孔子的为师之道作者:李战华来源:《中国教师》2010年第23期孔子是举世瞩目的教育家,他培养了大批人才,被尊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已成为中国教师的典范。

孔子在教育上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很多,但不能不提的是,他与弟子之间建立了一种如朋友般默契、如父子般情笃、符合教育规律的师生关系:孔子深爱着弟子,也深得弟子的敬仰和爱戴。

孔子与弟子形成的师生关系,颇具研究价值。

一、真诚欣赏学生的优点,全面具体,明察秋毫对弟子的优点,孔子了如指掌,如数家珍,而且经常表扬、激励。

1.孔子最欣赏弟子的优良品行孔子学说,以“仁”为主,最推崇道德修养。

因而也就最欣赏弟子的优良品行,这方面最得意的弟子是颜回和闵子骞。

颜回,又称颜渊,出身贫寒,但勤勉好学,品德甚佳,屡受孔子赞誉:如“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称赞了颜回在贫困的物质生活中仍不改操守的高尚品格;再如“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论语•先进》);“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论语•子罕》);“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

在不同的场合,从不同角度称赞了颜回勤奋好学、知过善改、克制自律等高贵品格,并深深哀叹其英年早逝。

闵子骞,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极力称赞他的孝行,“子曰:‘孝哉,闵子骞。

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论语•先进》)。

称赞闵子骞的孝已经被世人所公认。

对弟子优良的品行,孔子的表扬真诚、坦率。

2.孔子经常称赞弟子的才干孔子善于表扬弟子的品行,也经常称赞弟子的才干。

与孔子交往甚密的弟子子路、子贡等,都因为其才能突出而多次受孔子夸奖。

子路,字仲由,性格直率,勇敢果断,很有才干。

对此,孔子明察秋毫:“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论语•颜渊》)评价子路办事果断,讲求信誉;“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称赞子路有极佳的治国理政才能。

《论语》十二名言,诠释孔子的为师

《论语》十二名言,诠释孔子的为师

《论语》十二名言,诠释孔子的为师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is audio format.摘要:教师之道1.古代的学者是他们自己,而今天的学者是人。

——论语孔子说:“古代人读书是为了修身,现在人读书是为了炫耀。

”解读: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书上有金屋藏娇,有千斤小米,有颜如玉,而是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

这是老师教给学生的最重要的一课。

2.颜元问任。

子曰:“克己为仁。

一天的自我否定会让世界屈服。

仁为己教师之道1.古代的学者是他们自己,而今天的学者是人。

——论语孔子说:“古代人读书是为了修身,现在人读书是为了炫耀。

”解读: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书上有金屋藏娇,有千斤小米,有颜如玉,而是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

这是老师教给学生的最重要的一课。

2.颜元问任。

子曰:“克己为仁。

一天的自我否定会让世界屈服。

仁为己,而为他人?”颜渊曰:“其目的何在?”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问如何善良。

子曰:“能为礼之主者,谓之仁。

只要你做到了这一点,世界上的每个人都会确信你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仁靠自己,靠别人吗?”颜渊问具体方法,子曰:“不当则不看,不当则不听,不当则不说,不当则不做。

”解读:心中有爱,外在遵守规范,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自我决定,不能依赖其他。

这是老师教学生打好基础的一课。

3.质量胜于文学,文学胜于历史。

温柔,然后是绅士。

——《论语》简单多于装饰,会显得粗鲁;如果装饰多于简约,那就虚浮了。

装饰与简约的恰当结合,才是君子的修养。

解读:培养学生,既要保持他们纯真的一面,又要教给他们人文礼仪,让两者相得益彰。

4.你不修德,不谈学问,改不了正义感,不好也改不了,这是我的担心。

——论语中的孔子说:“德行不好好培养,学问不好好教导,该做的事一听就不做,不能马上改正任何缺陷,这是我的悲哀。

”解读:老师经常鼓励学生上进,但不要自满。

他们应该努力追求自己的完美,为学生树立榜样。

孔子与颜回师徒之道

孔子与颜回师徒之道

孔子与颜回师徒之道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学说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

而颜回则是孔子曾经的学生,以其聪明才智和对道德学问的独到见解而著名。

孔子与颜回的师徒关系不仅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也展现了他们之间独特的交流方式和思想观点。

本文将以对话的形式,探讨孔子与颜回师徒之道。

孔子:回,你觉得什么是学问的根本之道?颜回:夫子,学问的根本之道应该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们要首先修身,培养自己的品德和素养,然后才能家庭和睦,使家庭成为道德的基本单元。

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我们才能够有能力去治理国家,并最终实现天下太平。

孔子:不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确实是学问的根本之道。

但是否还有其他要点?颜回:除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还觉得学问的根本之道包括明辨是非、以礼待人、尊崇孝道、追求真理等方面。

明辨是非可以使我们在面对各种情况时能够明确善恶之分,做出正确的选择。

以礼待人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尊崇孝道让我们明白养育之恩,追求真理则是学问的核心。

孔子:很好,在你的回答中我看到了你对学问的深入理解。

那么,学问的要义是什么?颜回:夫子,我认为学问的要义在于修身立德,追求人格完善。

只有通过自身的修养,我们才能够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发挥出我们的潜能,造福社会。

同时,学问的要义还包括传承和发展先贤的智慧,将知识传承下去,实现人类文明的进步。

孔子:不错,修身立德确实是学问的要义。

学问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重要的是修身养性,积极践行道义,作为一个合格的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颜回:夫子,您的教诲受益匪浅。

我将时刻谨记您的教导,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上不断努力。

孔子:回,你是我的得意门生,你的进步让我感到欣慰。

师徒之道,你是我最为看重的学生。

我们要继续携手努力,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通过孔子和颜回的对话,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对待学生的关心和引导。

他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孔子坚持“有教无类”的教育良知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即人人应受教育的主张。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对一切可能施教的人。

1.“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只要带了拜师挚礼,没有我不教育的人。


孔子对所有学生无任何因个人好恶而有亲疏厚薄之分,他爱学生如同爱自己的儿子一样,真正体现了“一视同仁”的崇高原则。

二、孔子倡导“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诲人不倦”。

这来自他对求知者认真负责的态度。

1.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意思是:说我圣,说我仁,我都不敢当!我只是永不自满的学习,永不疲倦的教诲弟子而已。


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默默地增加知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对我有什么难呢?”)
孔子一生以这种认真严肃、负责的教学态度,百折不挠,忠诚地履行一个教师的义务和职责。

三、孔子实施“因材施教”,善于启发的教学方式
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他掌握每个人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

1.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
孔子就是用这种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完善弟子们的德业修养的。

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段话总的精神是指教学时不能只强迫灌输,而是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闻一知二,举一反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