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战略的实证分析(上)

合集下载

【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金融学前沿问题探讨》,第九届全球金融年会(GFC2002)论文内容提要: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文章运用了3种方法:相关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以及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框架基础上的计量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非常高的相关程度;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双向因果关系,但其中经济增长引致金融发展的程度要大于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程度;计量分析的结果则进一步加强了这一发现。

文章结论与我国正处于从不发达经济向发达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相吻合,对供给主导假说及需求遵从假说均提供了有力支持。

经济发展历史包含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许多范例,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涵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大量实证研究也已经证明了上述看法。

近年来,许多学者(如,宾国强,1999;谈儒勇,1999;韩廷春,2001)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但我国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没有被完全考查,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出尝试和探索。

文章由以下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有关理论与经验文献作一综述,第二部分分析了我国的货币化进程与经济增长,第三部分给出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有关结论,第四部分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进行了计量分析,最后进行总结并给出政策建议。

一、历史文献的简单回顾对于金融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性,许多文献(如Goldsmith,1966,1969;Gurley & Shaw,1955,1960;Patrick,1966;Porter,1966;Khatkhate,1972;Mckinnon,1973以及Bhatia & Khatkhate,1975)都作了广泛研究。

其中,部分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条件(Goldsmith,1969;Mckinnon,1973;Shaw,1973),这便是Patrick(1966)所认为的金融发展的“供给主导”(supply-leading)作用。

经济增长质量的实证分析——以衢州为例

经济增长质量的实证分析——以衢州为例

经济增长质量的实证分析——以衢州为例蓝晓宁【摘要】经济增长的质量是目前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问题,经济增长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或地区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考虑到数据资料的可得性与分析的可行性,利用综合生产率测算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对浙江省衢州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Economic growth quality is greatly concerned in academic circle.Economic growth quality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realization of national or regional development goal.Based on comprehensive productivity,this paper comes out with the economic growth quality index,analyzes the economic growth quality of Quzhou and offers several countermeasures.【期刊名称】《中州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28)005【总页数】3页(P14-16)【关键词】经济增长;质量;综合生产率【作者】蓝晓宁【作者单位】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浙江衢州32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03.2经济增长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区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衢州市(包括柯城区、衢江区、江山市、龙游县、常山县和开化县)的经济持续增长,近十年来,衢州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15.93%,人均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11元增加到2009年的25127元(资料来源:《衢州统计年鉴2010》。

但是衢州与浙江省其他地区相比经济差距较大。

以金华、杭州为例,在1978年衢州、金华、杭州三个地区的年人均GDP分别是311元、373元、565元,衢州与他们的差距并不大。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论文报告: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一、引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经济发展的快速发展,我国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来越明显,如何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通过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做出实证分析,以了解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应对之策。

二、经济发展水平5个指标分析1.人均GDP人均GDP是反映地区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们从地区人均GDP看出,2019年,广东、江苏、山东、北京、上海是我国人均GDP最高的五个省市。

但是,西藏、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人均GDP仍处于较低水平,其差异主要还是来源于经济结构、资源禀赋等因素。

经过对比分析后,发现,较发达省份大部分以工业、服务业为主,而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则以农牧业为主,且拥有的资源禀赋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针对不同的区域和资源禀赋,需要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

2.城镇化率城镇化率是指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是地区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的影响因素之一。

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快速提高,截至2018年,全国平均城镇化率为59.58%。

然而,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率相对较高,如上海、北京等地片区已经接近九成以上,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较低,如西藏、新疆等地城镇化率仅为30%左右。

城镇化率的差异主要由以下因素造成:其一是宏观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同,其二是地区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限制不同。

在制定新的城镇化政策时,应重视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

西部地区应当更加关注绿色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而东部地区应针对科技创新、文化产业等方面下大力气。

3.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优化结构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们挑选出接近9个省市, 2019年的三次产业GDP占比情况:广东省第一产业为1.84%,第二产业为43.6%,第三产业为54.56%;北京第一产业为0.04%,第二产业为19.96%,第三产业为80%。

我国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我国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我国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作者:王帅来源:《商业经济研究》2016年第21期内容摘要: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合理调节三者的比重已经成为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目标,如何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拉动型转变,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

本文选取1978-2014年消费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重点讨论了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且利用平稳性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等,从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的角度,考察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研究发现,我国消费总量占经济增长总量的比重偏低,长期中,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强于政府消费,但是存在居民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同步问题。

最后指出,经济发展的增长动力应该是着重于扩大消费,尤其是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关键词:居民消费 ; 政府消费 ; 脉冲响应函数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在总量方面,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2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636463亿元,经济总量赶超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增速方面,我国经济实现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远高于世界其他新兴经济体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消费、投资和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的最终消费总量由1978年的2239.1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292165.6亿元,投资总量由1377.9亿元突破至280356.1亿元,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也由贸易逆差扭转为顺差,并且2013年净出口总量达到14151.3亿元。

数据显示出我国经济具有强劲增长动力,但是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资源的过度与低效利用、环境的无休止破坏、收入差距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增长动力单一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家意识到经济高速发展背后所隐藏的结构性问题,开始逐步转变经济发展政策,从科学发展观到经济新常态,都是调整经济政策的体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变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变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变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更趋平稳,由主要依靠东部地区的“单轮驱动”到也依靠中部和西部的“多轮驱动”。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也是我国宏观经济波动更趋平稳化趋势的深层次原因。

本文就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原因和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来源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变与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关系以及两者关系对于我国经济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宏观经济波动;多轮驱动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原因和影响(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原因。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深水区,需要区域经济统筹发展,不在是以往单方面依靠东部的“单项驱动”,而更是多区域带动的“多项驱动”的发展战略。

我国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出区域经济统筹发展,推动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

这些战略的实行使得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更趋平稳、和谐。

(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影响。

首先就是使得我国的宏观经济波动更趋平稳。

区域经济的“多项驱动”使得经济发展更趋合理,宏观经济的波动也就较为平稳,趋向正向波动。

其次,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对于协调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使得我国的各个区域的经济都得到发展,而且推动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我国宏观经济波动与外部冲击有关(一)文献回顾。

本文从以往的文献、经济的测度、实证分析几个方面来说明我国宏观经济波动主要是因为外部的冲击。

在以往的文献中,如李云娥(2008)利用VAR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变动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得出结论是,我国经济宏观波动的原因主要来自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波动,而非第三产业的波动。

刘树成(2004)在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出发提出,第二产业具有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波动性。

这也说明了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主要由外部冲击导致的。

(二)经济的测度。

在宏观经济的测度上,宏观经济测度之一就是潜在产出水平,这里存在两种情况,实际产出水平大于潜在产出水平时,经济就是正向波动。

经济发展战略对劳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影响(1)

经济发展战略对劳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影响(1)
二文献综述
无论是 Mankiw 等(Mankiw, et al. 1992)、Barro 等(1991,1992)对国际 经验和发达国家经验的检验,还是蔡昉等(蔡昉,都洋 2000)、蔡昉等(蔡昉, 王德文,都洋 2001)、Jian 等(Jian et al. 1996)、Tusi(1996)、魏后凯(1997)、 宋学明(1996)、申海(1999)、沈坤荣等(沈坤荣,马俊 2002)、Cheng(2002) 对中国经验的检验,均没有考虑发展战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本文将运用 1978-2000 年期间中国大陆 30 个省区市的经验资料,对林毅 夫(2002)归纳的关于发展战略对技术进步和劳均资本积累两个假说进行经验检 验。本文后面部分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综述有关经济增长实证检验的文献; 第三部分介绍为获取本文计量检验的有关变量而构造的经济增长分解核算方法; 之后的第四部分按照本文构造的经济增长分解核算框架,对中国 29 个省区市在 1978-2000 年期间的劳均 GDP 的增长进行分解;第五部分报告了计量检验方程 的设定;第六部分报告检验的结果;最后是结论。
但是,新古典理论对劳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收敛机制的分析,抽象掉了 政府长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发展战略所决定的经济结构的影响。如果说新古典理 论在分析发达的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情形时,这种抽象还不至于影响其解释力的 话,那么在分析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时,则决不可忽视发展战略 的影响。经济发展战略以及由此决定的经济结构是否顺应比较优势,在很大程度 上决定着劳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步伐。林毅夫(2002)总结上个世纪,尤其 是二战以来的经济史,归纳出发展战略对经济发展影响的若干理论假说。
No. C2003001
2003 年 2 月 25 日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对苏州地区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证分析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对苏州地区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证分析

到9 0年 代 初 , 州本 土工业 经 济 的发展 遇 到了 问题 。 由于 国 内改 革 的推 进 , 苏 竞争 市 场 逐渐 形 成 , 期投 早 资 的粗放 型 乡镇 工业 , 设备 、 品 、 其 产 销售 均 出现劣 势 , 济开 始走 下坡 路 , 经 再加 上 产权 制度 的缺 陷 , 多 乡镇 大
V o . 9 No. 11 2
Jn 02 u .2 0
经 济 全 球 化 和 区 域 经 济 的 发 展
对 苏 州地 区 实施 外 向 型 经 济 发 展 战 略 的 实证 分 析
王 旭 章
( 州 科 技 学 院2 商 管 理 系 , 苏 苏 州 2 5 0 ) 苏 1 2 江 10 9
功 的是 苏州 农村 以乡镇 ( ) 村 办企 业 为 主导的 工业 化运 动 , 8 到 0年 代 末 , 苏州 农村 产业 结 构 已由原来 的 以农 业
为 主转 为工 业生 产 为 主 , 业产 值 占全 区总 产值 的 9 % 以上 , 工 0 也就 是 说 , 州 已基 本 上 完 成 了 由农 业 化 向工 苏 业 化 的发展 阶段 。要 指 出的 是苏 州经 济实 现工 业化 进程 中 , 基本 上 是依 靠本 土 的资本 积 累和 内需 的市 场 完成 的 , 就是说 当初 的苏 州经 济 尚未与 国 际经济 接轨 。 也
+ 收 稿 日期 :0 20 .8 2 0 -32 作者 简介 : 王旭 章 (9 9一)男 , 13 , 江苏 常熟人 , 州科技 学院工 商管理 系 副教授 。 苏 1 0
维普资讯
企业 陷 入亏损 和债 务 困境 。1 9 9 2年后 国家实 行 紧缩 的宏 观经 济 政策 , 收紧 银根 , 国有 银 行 和财 政依 赖较 大 对 的苏 州 乡镇企 业 实难 维持 下 去 。面对 资金 、 术 和 市场 的短 缺 , 技 出路 何 在 呢? 苏州 社 区 政府 响 应 国家 进 一 步 改革 开 放政 策 , 放思想 , 始大 规模 部署 和 实施 外 向 型经济 发 展战 略 。 解 开

全国各省份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全国各省份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全国各省份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作者:钟玉萍来源:《财税月刊》2016年第05期摘要本文依据经济发展模型对2014年全国各省份经济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运用Stata软件,以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分析了劳动力、全社会固定投资、人力资本、进出口总额、居民支出总消费和科技进步等因素对GDP的影响,对建立的模型依次进行多重共线性分析,经过合理的调整和修正得出最优的模型。

关键词经济影响因素;多重共线性;最小二乘法一、理论模型与影响因素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简称为C—D生产函数,它在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上引入了技术因素。

在经济学上有广泛的运用。

其一般形式为:其中,表示产出水平,表示技术水平,表示资本量,表示投入的劳动量,、分别表示和的产出弹性。

本文在查阅大量参考文献的研究结果基础上,运用现代经济发展理论、GDP发展因素以及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并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对全国各省份经济发展(人均GDP表示)影响因素模型进行修改和扩展,初步认为影响全国各省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全国各省份就业人口(万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各省份财政教育支出(百万元)、全国各省份进出口额(百万元)、全国各省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人)、研究与试验发展(百万元)。

二、模型构建本文假设全国各省份经济发展符合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在其一般形式的基础上引入进出口额和居民消费水平等因素,构造出全国各省份经济发展模型:2.多重共线性检验与模型修正三、结论与建议通过上述经济发展影响因素模型的分析,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加快制度变革,降低过高的消费预期,引导消费,扩大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加大人力资本,以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价值,努力开拓国内市场;持续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投入,同时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提升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1]赵广华,刘炜.多元回归模型在区域经济预测中的应用[J].中国商贸,2009,13:180-181.[2]谢兰云.中国省域R&D投入对经济增长作用途径的空间计量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3,09:37-47.。

中国各省经济发展差异性研究及实证分析

中国各省经济发展差异性研究及实证分析

中国各省经济发展差异性研究及实证分析李波;祁浩宇【摘要】衡量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有助于我国实现经济全面发展、全民奔小康的宏伟战略.我国各省的经济基础、地理位置、交通和人文等环境的不同,必然导致各省经济发展有差异.各省经济发展差异较大时,会导致经济发展劣势地区人口流向经济发展优势地区,由此会带来治安、城市拥堵等一系列问题,也会影响全民奔小康的战略目标的实现.不同地区GDP数据反映了各地经济发展状况,这里采用国家统计局的分省GDP数据,探讨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文章利用基于巴氏度量的模糊聚类方法,对分省年度GDP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度量了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水平.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各省GDP总体增长态势稳中向好,各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相对不大,各地的经济政策有效激励了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的态势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增强.【期刊名称】《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年(卷),期】2018(000)003【总页数】4页(P85-88)【关键词】GDP;发展差异性;巴氏度量;模糊聚类【作者】李波;祁浩宇【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安徽蚌埠233030;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安徽蚌埠233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一、引言国内生产总值(GDP)反映了特定时间内某地区所产生的价值,是衡量该地区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对GDP数据的分析,一直是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

相关学者提出多种分析方法,分别讨论了多种经济现象,Michele Battisti研究了地区经济状况的评价问题[1](P837-840)。

Michael A. Williams探讨了全球GDP增长率分布问题,基于数据的分析得到制约经济增长动力的规律[2](P750-758)。

Shahram Amin探讨影响GDP条件方差的因素并不是传统因素[3](P376-387)。

众多重要成果基于GDP数据的分析,由此可见,GDP数据是分析经济状况的重要依据[4](P92-94)。

《2024年山东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范文

《2024年山东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范文

《山东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山东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其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具有代表性。

本文旨在通过对山东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探讨其消费结构的特点、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为推动农村消费市场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二、山东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1. 食品消费山东省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占比较大,但随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的质量和品种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从以粮食为主的传统饮食结构向多样化、营养化转变。

2. 衣着消费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对衣着消费的需求逐渐增强,不仅关注价格,更关注品牌和时尚性。

3. 居住消费农村的居住条件持续改善,不仅在住房面积上有所增加,而且更加注重居住的舒适度和室内装修。

4. 娱乐与教育消费娱乐和教育的投入逐渐增加,反映出农村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和对子女教育的重视。

三、实证分析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以山东省多个农村地区的居民为研究对象,收集了近几年的消费数据。

数据来源包括政府统计部门的公开数据、农村调查数据以及部分实地调查数据。

四、实证分析结果1. 消费结构变化趋势随着收入的增加,山东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食品消费占比虽仍较高,但呈逐年下降趋势;居住和教育娱乐等非物质类消费比重持续上升。

2. 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1)收入水平: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影响消费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他们更倾向于在非食品类商品和服务上消费。

(2)政策因素:国家的农村振兴政策和消费刺激政策对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产生了积极影响。

(3)文化因素:随着农村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农村居民对教育、文化娱乐等服务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4)社会环境:城镇化进程、交通便利性的提高等也促进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变。

五、结论与建议1. 结论通过对山东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变,非物质类消费比重逐步增加。

CPI、PPI、PMI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SVAR模型的分析

CPI、PPI、PMI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SVAR模型的分析

CPI、PPI、PMI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SVAR模型的分析赵怡【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也日渐繁多。

这一变化固然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但也增加了经济增长预测的难度。

由此,及时准确地把握市场经济走向,了解经济运行态势显得尤为重要。

将价格指数CPI、PPI与采购经理指数PMI相结合,且用月度的工业增加值来代替季度的GDP指标,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来建立一个新的经济增长预测模型。

实证结果表明,综合考虑了CPI、PPI、PMI三个指标的新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效果和预测效果。

%With the deep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market competition becomes fiercer than ever before and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also increasing. This change brings more opportunities to the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it also increases the difficulty of economic growth forecast. Therefore, timely and accurately to grasp the trend of market economy and to learn the economic situation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thesis combines the price index CPI, PPI and Purchase Managers Index (PMI) to discuss the above problem, and the quarterly GDP index is replaced by the monthly industrial added value in addition. In this paper, a new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 forecast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Structural Vector Auto-regression and the result suggest that the new model has the better fitting effect and prediction effect.【期刊名称】《保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29)004【总页数】5页(P41-45)【关键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采购经理指数;工业增加值【作者】赵怡【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3.3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各经济主体在价格涨跌的指引下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价格波动与经济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与我国经济发展---基于经济增长和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

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与我国经济发展---基于经济增长和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

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与我国经济发展---基于经济增长和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过实证分析发现,FTA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效应均具有积极作用。

FTA的实施为我国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促进了跨境贸易和投资,提升了国际竞争力。

文章总结了FTA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并提出了对FTA实施的建议。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深化针对FTA的效应和影响的研究,为我国未来参与国际贸易合作提供支持和决策参考。

FTA的经验与教训对我国当前和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有助于优化我国对外贸易政策和提升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就业效应、实证分析、启示、建议、总结、展望、借鉴、关键词。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推进,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益显著。

通过降低关税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FTA为我国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更有竞争力的国际贸易环境,推动了我国出口业务的持续增长。

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还激发了我国国内市场的活力,带动了国内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的趋势下,FTA为我国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FTA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为我国未来参与双边自由贸易谈判提供有益借鉴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探讨FTA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效应的具体作用机制。

在全球化背景下,FTA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深入研究FTA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FTA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分析FTA对我国就业市场的影响,为我国未来参与FTA谈判提供实证依据,并为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旨在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支撑,促进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我国企业战略制胜的实证分析

我国企业战略制胜的实证分析

我国企业战略制胜的实证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 到底是什么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我国企业界对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直至现在仍然还有一些迷惑。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竞争更加激烈,这一问题却又事关企业的前途和命运,故对其加以研究和探索意义重大。

本文通过对三个案例的分析,从战略管理角度对企业的发展制胜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 企业战略;战略管理;差异化战略;集中战略;规模经济一、我国企业的战略管理现状在20世纪后期的较短时间内,我国诞生了许多企业,这些新出现的企业很多又在极短时间内迅速扩大,成为明星企业,一时间成了我国企业界一道靓丽的风景。

但时隔不久,那些刚涌现出的众多企业的大部分(其中不乏国内著名企业集团)却又在很短时间内纷纷倒闭了,着实令人十分诧异惋惜。

经研究发现:大多数企业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在不该扩张的时候大肆进行了扩张,大量的债务负担导致财务风险过大,使企业承受不了;在不该多元化时却跨入了不同的行业,导致管理混乱;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没有创名牌;没有对环境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没有对突发事件进行适当处理等。

这些事关企业全局性、未来性、根本性的重大决策错误导致这些企业失败了。

为何众多企业同时犯战略性错误呢?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时间较短,早期市场供给不足,需求巨大,竞争较少,企业成功得太过容易,而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管理大幅创新,生产效率大为提高,导致产品供大于求,顾客需求个性化、多样化,竞争的频率加快了,竞争程度加剧了,规则在改变,由过去的扩大生产能力、降低成本来获取竞争优势到现在靠速度、品种、服务来取胜;变化的周期在缩短,突发性在增加,企业的经营难度和风险加大了。

早期成功曾使许多企业领导太过自信,因为不了解市场发展规律,对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及风险缺乏足够认识,因而在企业倒下后却不知原因,结果又从盲目乐观和自负陷入了悲观迷茫之中。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20 0 8年第 1 期 1
S in e a d T c n lg n g me t s a c c e c n e科技管理研究 n e r h h oo y Ma a e Re
2 o o 1 o8N . 1
文章 编 号 :10 7 9 (0 8 1 09 o 00— 6 5 20 ) 1— 0 6一 3
学规划比较决策单元 ( MU D )之 间的相对效 率 ,并对决 策单 元做出评价 。D A方法有 多个模型 ,其 中使 用最为广泛 的是 E c R模型㈦ 。

区与直辖市 ( 以下简 称省 区市)20 年 到 20 五年的相 00 04年 关指标数据组成。在综合考虑众多投 入和产 出指标 的基础上 , 经过 比较分析 ,我们确定计算超效 率的投入指标 为 :固定 资 产投资 、就业人 口和科教文卫 经费 ;产 出指标为 :各地 区的 国内生产总值 、进出 口商 品总值 和地方财政 收入 。为 了分 析 区域差异 ,按照 “ 十一五”规划 以及 “ 东部新跨越 ” 中部 、“ 崛起” 西部大开发 ”和 “ 、“ 东北振兴” 的战略思想 ,本文把 中国大陆分为东部 、中部 、西部 和东北 三省 四大 地带。其 中 东部包括 :北 京、天 津、河 北 、上 海 、江 苏 、浙 江、福建 、 山东 、广东 和海南 十个省 区市 ;中部包 括 :山西 、安徽、江
动状况 “ ,但所 得到的结果还不 够深入 、彻底 , 体是存 具 在不能对各 有效单元进行排序 、也没 有分析影 响经济 发展效 率 的环境因素等 问题 。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 ( E D A)方法的超效率模 型对全
国 3 个省 、自治 区与直 辖市 2 0 - 20 1 00 04年五年 间经 济发展 有效性 的变化情况进行 了评价 ,并 使用经济计量 学模型分 析

经济增长、要素投入与发展战略选择——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机制的实证分析

经济增长、要素投入与发展战略选择——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机制的实证分析
( 如邱晓华 等人 的研究 时 间序列 是从 18 -2 0 9 0 04 年)对 中国这样一个情况复杂的发展中大国的经济 ,
值 占工业总产值 比重与进 出 口贸易额 占 G NP比熏
的简单平均来表示 ; C为其它变量。 对( ) 1式两边取对数形式 , 模型变为:
IY=r n C+a K)+bn( + c ( r)+dn l n( i L) l S n i ( ) l(D) HC +e Z n () 2

将通过实证研究 的方法 , 对与 中国经济增 长相关 的 变量和中国经济增长 之间的长期相关关 系进行分
析, 从长期来看我国的经济增长 的主要 动力来 自资
以林毅夫 (04 [ 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 , 20 ) ] 3 以国 家政策选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变迁因素在经济增长
本与劳动力 的投入 , 尽管人力资本存量、 制度变迁等
增长机制的研究 , 如果没有一个相对较大 的时间跨
度的分析 , 得出的结论 的说服力似乎不够充分。下
面, 本文将对 1 5- 20 9 3 04年的在经济增长中有重要
的作用的因素 和经济增长之间 的相关关 系进 行分
析。
利用 15- 20 93 04年的数据对 () 2 式进行 回归估
因素在经济增长 中的作用有着较快 的提高 , 但是并 没有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同时经济发展战略 的选择必须遵循 国家资源察赋的 比较优势 , 否则 占
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 具体来说是选择违 背比较优势 的“ 赶超战略”还是选择遵循 比较优势的发展政策 。 , 叶飞文(0 5L 也认为 , 20 ) ] 4 制度是中国经济增 长
的重要 因素。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使资源要素配置机 制发生转变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渐进 的制度创 新不断发挥积极效应 , 市场 配置作用增 长。所有制

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实证分析——以惠州市为例

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实证分析——以惠州市为例

第21卷第1期2021年1月Vol.21No.1Jan.2021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文章编号:2096-3874(2021)01-0101-07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实证分析——以惠州市为例陈宏寿(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惠州516057)摘要:县域经济是连接我国城市宏观经济与农村微观经济之间的重要节点,为了量化分析惠州市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采集了惠州市四区三县2013—2019年的数据,并运用SPSS20.0软件对惠州市四区三县的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和综合排序,并依据定量分析的结果,提出发挥先进区域引领作用、挖掘县域经济发展潜力和推进山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因子分析法;实证分析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县域经济,在系统性地解决新型城镇化、优化产业结构和社会综合治理(如精准扶贫、化解社会矛盾和强化治安防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市、省乃至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

县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焦点,受到学者和社会的共同关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构建指标体系的方式研究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并结合本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提出对策。

张云云(2017)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芜湖市四区四县经济发展水平进行量化与评价,找出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和搭建招商引资平台,以推动芜湖市经济全面发展⑴。

张荣天(2019)运用变异系数、锡尔指数等定量分析法,对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空间的相关性和与周边地区间差异平均程度构建理论模型,深入分析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建议出台皖北地区扶持政策、调整县域产业布局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等措施,从而强化统筹安徽省县域经济协同发展⑵。

曾苑、邓文博(2019)构建了河源市县域经济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同样运用了因子分析法对河源市县域经济进行实证分析,并就其分析结果提出政策建议⑶O一、惠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广东省惠州市现辖四区三县,分别是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大亚区和仲恺区。

经济发展战略对劳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影响

经济发展战略对劳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影响

z
Γ k

0,
Γ = 1,2,...,t + i
求取
Dkt
(
xt+i k
,
y t +i k
)
的线性规划和(7)类似,不过需要将(7)当中涉及到的
t

t+i
分别置换为 t+i 和 t。
基于(1)-(7)式构造的方法,我们对 1978-2000 年期间中国大陆 29 个省区市①劳
均GDP的增长的源泉进行分解②。使用的计量软件是Coelli(1996)给出的数据包络分析专用
( ) Dt+i k
(
xkt
,
ykt
)
−1
=
Max
θ
t+i k
( xkt
,
y
t k
)
s.t.
( ) t+i
∑z
Γ k
yΓ km

θ
t k
+i
(
xkt
,
y
t k
)

yt km
,
m = 1,..., M ,
Γ=1
t +i
∑z
Γ k
xΓ kn

xt kn
,
Γ=1
n = 1,..., N, .........(7)
z Γ ≥ 0,
Γ = 1,2,...,t
这个定义的思想与 Färe 等(Färe, et al. 1994,p.71)中的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不同 的是这里的定义明确了这样一点:t 时期的技术必须使得 t 以及 t 以前所有时期的生产行为 点可行。显而易见,按照这个定义,即使仅仅有单个经济体时间序列资料的情况下,也可以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基于扩展的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基于扩展的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基于扩展的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李学林【摘要】目前阶段中国经济增长是非均衡增长,其典型化事实不同于基于均衡增长的卡尔多事实。

哈罗德—多马模型是一种非均衡增长模型。

在扩展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础上,可以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运行机制。

在中国经济非均衡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也孕育了经济增长必然放缓的内在矛盾。

近来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趋势是中国经济非均衡增长模式演化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增长的新常态。

%The recent China's economic growth is a kind of unbalanced growth,so the stylized facts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re different from Kaldor's stylized facts which are based on a kind of balanced eco-nomic growth.An extended Harrod-Domar Model can be used to analyze the mechanism of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The decline of economic growth rate must take place after the process of rapid economic growth.It is the result of China's unbalanced economic growth according to the model.【期刊名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6页(P3-8)【关键词】经济增长;哈罗德-多马模型;卡尔多事实;新常态【作者】李学林【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天津 300270;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8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4.1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持续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近来出现了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明显趋势。

企业财务实证分析报告(3篇)

企业财务实证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许多企业开始运用财务实证分析方法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

本报告以我国某知名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财务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旨在为企业财务决策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1. 研究方法本报告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企业财务实证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以我国某知名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财务数据进行分析。

(3)统计分析法:运用Excel、SPSS等软件对财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数据来源本报告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以下渠道:(1)企业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

(2)企业年报:包括年度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

(3)行业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行业协会等机构。

三、企业概况(一)企业简介我国某知名制造业企业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从事XX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经过多年的发展,企业已成为该领域的领军企业,市场份额逐年上升。

(二)企业财务状况1. 资产负债表分析(1)资产结构分析从企业资产负债表可以看出,企业资产总额逐年增长,其中流动资产占比最大,其次是固定资产。

这表明企业资产结构较为合理,具有较强的偿债能力。

(2)负债结构分析企业负债总额逐年增加,其中流动负债占比最大,长期负债占比相对较小。

这表明企业短期偿债压力较大,需要关注短期债务风险。

2. 利润表分析(1)营业收入分析企业营业收入逐年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

这可能与市场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有关。

(2)利润分析企业净利润逐年增长,但增速低于营业收入增速。

这表明企业盈利能力有所下降,需要进一步挖掘内部潜力。

3. 现金流量表分析(1)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分析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逐年增长,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足以覆盖现金流出。

(2)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分析企业投资活动现金流量波动较大,主要受投资项目的影响。

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过程,是国家繁荣和发展的关键指标之一。

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增长不仅相互影响,而且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在这个背景下,研究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成为一个重要课题,能够帮助政府和决策者更好地制定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稳定和增长。

通过分析不同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增长的机制,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人口因素、投资因素、技术创新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都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因素的作用,可以为提高国家经济增长水平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各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从而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参考,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和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经济增长的要素,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分析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探讨各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实际影响程度,并为制定更加有效的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通过研究,可以揭示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促进经济增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人口因素、投资因素、技术创新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经济增长的动态变化过程,为预测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入探讨经济增长背后的机制,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本文的重要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对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为了确保研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本文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1. 数据收集:我们收集了大量关于经济增长和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数据,包括国内生产总值、人口数量、投资情况、技术创新指标等多个方面的数据。

这些数据来自于政府部门、国际组织以及权威研究机构,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2. 模型构建:接下来,我们运用了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构建了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模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在本文中我们将构建一个技术选择指数(Technology Choice Index,TCI)并以实 际的 TCI 和理论上最优的 TCI 的比值来度量一个经济体的发展战略。4
图 1:产业和技术选择 如图 1 所示, 我们假定一个经济体只有两种生产要素, 资本和劳动, 并可配置到 I, J,K 三种产业的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每个产业的等产值线上的每一个点都代表以一定 的资本和劳动的比例所生产的一种该产业中的特定产品。 当这个经济体的要素禀赋结 构中劳动相对较多而资本相对较少时, 由这种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等成本线将会是如图 中的 C 线而不是 D 线,反之,如果这个经济体的资本较丰富而劳动变为相对稀缺,则其 等成本线将会是如 D 线而不是如 C 线。 当等成本线是 C 时, 这个经济中的企业只有选择 I 和 J 产业,并以 I1 和 J1 所代表的资本劳动比例来生产 I1 和 J1 点上所代表的 I 和 J 产 业上的特定产品才会有自生能力。其它点上所代表的产品/技术都会增加成本,将使企 业在竞争性的市场中无法获得可以接受的预期利润, 从而布局自生能力。 从上述的讨论
2
2
当一个经济系统的发展遵循比较优势的时候,厂商的生产处于利润极大化的状态,可供积累的经 济剩余也就最多。同时,由于要素价格正确地反映了要素的稀缺性,在资本相对稀缺的状况下,资 金的相对价格高,极大地调动了居民的储蓄意愿,从而使积累率和人均积累水平均能满足持续经济 增长的需要。
2
2、对于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有两个途径,一是 R&D,二是引进技术。由于资本 密集度远低于发达国家, 所以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在资本投入极大、 风险极高的高技术领 域和发达国家竞争, 而在已经现成的中间技术上搞 R&D 则不如靠引进来得合算。 所以技 术进步大多并不依赖高成本、高风险、密集资本投入的 R&D,而是依赖低成本、低风险、 低资本投入的技术引进3。当然,成熟的产业,例如家电,其产品也要不断推陈出新, 所以, 发展中国家也应当进行必要的研究开发或者人力资本积累, 但所有这些均应围绕 着自身的比较优势和低成本的技术学习来展开, 而不是和发达国家在资金投入和风险巨 大的最尖端技术上的竞争。 3、 发展战略这个概念是对政府的经济政策行为进行的高度抽象。 我们从产业/技术 结构和禀赋结构的吻合程度出发,假定一国在发展战略的制订过程中,存在两种选择: 遵 循 比 较 优 势 的 发 展 战 略 和 违 背 比 较 优 势 的 发 展 战 略 ( Comparative Advantage Following & Comparative Advantage Defying) 。违背比较优势的战略选择又可以分成: 对技术赶超类行业的保护,和对技术落后产业的保护。前者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后 者主要出现在发达国家,有些国家的政府,例如日本,曾试图在同一时期内对两类产业 均进行保护。 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往往只看到了先进技术的重要性, 而忽视了技术进步的 禀赋约束,进而在工业部门中实施技术赶超。这里,我们称对技术赶超类行业的保护行 为为赶超战略。 4、一个企业的自生能力(即一个正常管理的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不需要 政府保护和补贴而能赚取市场可接受的预期利润水平的能力)决定于在一个经济的要素 禀赋结构所决定的要素相对价格的条件下,其选择的产品和技术所在的产业区段是否 达到最低成本的水平。在劳动力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的经济中,一个企业只有选择 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区段和技术,才会具有自生能力(林毅夫 2002) 。为了推行资本 过度密集的赶超战略,建立起来的企业不具自生能力,在竞争性的市场中将会有亏损, 由于这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载体的企业,其产业和技术选择是由于国家的战略决定的, 企业会把这种亏损视为一种政策性负担,政府必须给与优惠、补贴来弥补这些亏损,在 实施赶超战略的发展中国家, 由于需要的补贴量很大, 难于经由明的税收和财政转移支 付来进行, 通常政府会进行一系列的利率、 汇率等价格扭曲和市场准入的干预来进行暗 补这些扭曲和市场干预, 会使原本在企业治理上就难于解决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更难于
3
注意,类似这样的技术进步往往隐含在引进的资本设备投资中,而不是简单的中性技术进步。另 外,技术学习不应被简单地认为是贸易的技术外溢作用。将技术进步或外溢直接与某些可为政府控 制的内生变量相联系的新增长理论,会直接鼓励出口导向型的赶超,也会鼓励在 R&D 上的赶超,而 忽略了技术进步的成本。
3
克服, 企业会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把经营性的亏损也归咎于政策性负担,在政府必须 为企业的政策性负担负起责任的情况下, 就会产生了普遍的预算软约束的问题 (Lin and Tan 1999) 。其实际弊病是多方面的:增长速度放慢,工业化进程被抑制(资金集中在 少数几个行业,且效率低下) ,企业生产效率低下(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 ,收 入分配不均(尤其是城乡差距加大) ,金融压制及结构扭曲,经济的开放度低下,以及 外部账户失衡等等。 5、发展中国家采取比较优势战略会对收入增长、产业结构、技术进步、收入分配、 金融效率、国际贸易与投资等多个方面产生广泛的积极影响。中国在 1979 年的改革之 后,之所以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并实现了持续的经济增长,根本原因 之一就在于政府逐步放弃了传统的赶超战略, 而按照自身的比较优势来选择技术结构和 产业区段。 (二)计算公式 那么,怎么来衡量一个经济体(一国、一省或是一个地区)发挥禀赋比较优势和依 据这种优势实行生产的程度呢?传统的方法是先衡量一个经济体相对于主要贸易伙伴 的禀赋差异, 然后计算各经济体进出口商品的要素含量, 最后看出口的商品密集使用的 要素是否是该经济体相对于出口商品的目的经济体更充裕的要素, 进口的商品密集使用 的要素是否是该经济体相对于进口商品的输出经济体更稀缺的要素。 我们在实证分析中 并未采用这种基于经典贸易理论的检验方法, 原因有两方面: 即使某一经济体在进出口 的结构上完全符合所谓“显性比较优势指标”的测度,仍然未见得采取了遵循比较优势 的发展战略,比如该国长期推行“进口替代战略” 。更直接的讲就是,贸易的结构不见 得与产业的结构相符(详细讨论见附录) 。
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关于技术选择指数的测量与计算 (I)
林毅夫
刘明兴
刘培林
章奇
1
摘要 本文对于经济发展战略的实证测量进行了深入地讨论,并构造了“技 术选择指数”来刻画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变迁。我们使用两种方法测量该指 数,一是将整体工业(或制造业)的资金密度比上本地区的资金密度;二 是计算各工业行业的资金密度,然后按照产出(总产值或增加值)加权, 再比上本地的资金密度。我们利用中国的省级数据样本和跨国数据样本对 这两种方法进行实际的计算和分析。 关键词 比较优势,发展战略, 技术选择指数
*
TCI
( K m / Lm ) ..............................................(2) ( K / L)
*
接下来我们定义制造业的最优的技术选择指数 TCI 。将(1)式在 K/L=0 处进行 一阶泰勒展开,并忽略余项,我们可以得到:
Km K ..................................................(3) L L m
Km r K F G ..................................................(1) L w L m
其中 Km 和 Lm 分别代表整个制造业的资本和劳动, r 和 w 分别代表这个经济体中利 率和工资水平,K 和 L 则分别代表这个经济体中的资本和劳动禀赋的量。 如果,这个经济体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下的等成本线是 C,而政府为了赶超,推行 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鼓励企业去生产资本比较密集的 K 产业中的 K1 产品和 J 产 业中的 J1 产品是,其整个制造业的资本劳动比会高于由(1)式所决定的最优资本劳动 比。反之,如果这个经济体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下的等成本线是 D,企业只有选择 J 和 K 产业,并以 J2 和 K1 所代表的资本劳动比例来生产 J2 和 K1 点上所代表的 J 和 K 产行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鼓 励企业去生产劳动比较密集的 J 产业中的 J1 产品和 I 产业中的 I1 产品时,其整个制造 业的资本劳动比会低于由(1)式所决定的最优资本劳动比。 为了度量一个经济体的发展战略对于比较优势战略的偏离程度, 我们首先定义一个 制造业实际技术选择的指数 TCI, 该指数的具体含义是一个经济体的制造业的实际资本 劳动比率,除以整个经济体的资本劳动禀赋量比率。即:
5
4
5
该方法的首次提出参见林毅夫和姚洋(1999)和林毅夫(2002) 。 每个产业实际上都有许多不同的产品,每个产品都可用许多不同资本和劳动的比例不同的技术来 生产,一个产业的等产值线实际上是这个产业中各种不同产品的等产值线的包络线(林毅夫 2002) 。
5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经济体中的政府如果推行符合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则每个企业、 每个产业进而整个制造业的资本和劳动的比例是都是内生决定于这个经济体的要素的 相对价格, 而后者又内生决定于该经济体的要素禀赋结构。 我们可以把这个关系以函数 式表示如下:
1
作者单位:林毅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刘明兴,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研究所。刘培 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章奇,美国西北大学政治系。我们感谢姚洋教授在研究工作中所提出的 宝贵意见,另外胡书东和岳昌君给予了我们许多帮助,在此一并致谢。文中疏误概由笔者负责。
1
一、测算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一)基本思想 资本积累在新古典增长理论中居于核心地位,因为在这个理论所假设的各个国家 所面对的是给定的、 相同的技术的条件下,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的差别就表 现在人均资本拥有量的差别上。 但是从经济的长期发展来说, 无论是发达国家为了达到 持续增长的目标,还是发展中国家要摆脱二元经济的格局,均要依赖快速的技术进步。 因为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情况下, 资本的边际报酬会趋于递减, 所以如何引致技术进步是 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水平提高的关键。 林毅夫及其合作者 (1994, 1996, 1998, 1999, 2002) 从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迁的基本逻辑关系入手, 对此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 述。他认为,在一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两个最重要的变量,一个是在任何一个时点 上对任何微观的决策者,包括政府和企业(微观决策者) ,都是不可改变的、给定的要 素禀赋结构。尽管就整个经济来说,要素禀赋结构是可以改变的,而且要素禀赋结构提 高的速度决定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绩效; 另一个是政府可以主观选择的发展战略, 其他 变量,如宏观政策环境、宏观稳定性、市场的有效性、经济的开放程度、金融结构、产 业结构、技术水平、积累率、增长速度、收入分配、企业预算约束的硬化程度和其他一 系列的社会、经济现象等均内生决定于,在给定的要素禀赋结构下,政府主观的发展战 略的选择。 就政治领导人来说,发展战略也是内生变量,但就我们所要分析的经济政策和 制度来说,发展战略可以视为外生变量,要素禀赋则就任意时点的决策来说是外生给定 的、不可改变的。 1、一国最具竞争能力的产业/技术结构(或者说产业区段)是由其禀赋结构所决定 的(对于一个成本极小化的厂商) ,因为不同的产品和技术结构必然与相应的投入结构 相一致,而投入要素的相对价格则主要受制于本国的禀赋结构。遵循比较优势,特别是 按照本国的禀赋结构来选择相应的产业、产品、技术结构,会使该国的企业最具市场竞 争力,经济剩余最大,资本积累最多 ,要素禀赋提升最快,技术水平也就相应得以迅 速提升。 因此, 如何更好地利用本国的比较优势是经济持续增长和工业化水平持续提高 的关键,任何人为的扭曲性干预均会造成效率和福利的损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