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李斯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篇一《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作者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着重正面叙说,而略于反面推论,点到即止,一正一反,对比强烈,是非清楚。
话语不多,却能让秦王深思,由古至今,从物到人,豁然在目,引导自然联想到逐客之非。
《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古代公文,是应用写作法定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一种臣子向帝王逐条分析事理的公文名称,与表性质类似。
该文能比较充分地体现公文的一些本质属性,正是这些公文本质属性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谏逐客书》作者李斯善用比喻。
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
《谏逐客书》气势奔放,文采斐然。
这与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
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
谏逐客书作者李斯篇二李斯(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汝南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死后,勾结内官赵高伪造遗诏,迫令公子扶苏自杀,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
参考答案篇三6、B 同悦喜欢7、A8、C9、(1)从此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啊!(何负、句意各1分)(2)这是为什么呢?要使事情酣畅于眼前以适合观赏罢了。
(适而已、句意各1分)10、第一部分列举四位明君、九个贤士为秦国做出巨大贡献来说明客卿有功于秦,借贤人扬己(1分),第二部分由物及人,指出逐客的无理和偏执、秦王轻视人民不思进取的过错(1分),最后直接说理,秦王欲成就统一大业,必须海纳百川(1分)。
2025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文言文《谏逐客书-李斯》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1.遂散六国之从(同“纵”,合纵)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同“纳”,接纳)3.而陛下说之/娱心意、说耳目者(同“悦”,喜爱)4.西蜀丹青不为采(同“彩”,彩饰)5.傅玑之珥(同“附”,附着,加上)6.藉寇兵而赍盗粮(同“借”,借给)三、一词多义1.用①而穆公用之/疏士而不用(动词,任用)②孝公用商鞅之法/惠王用张仪之计(动词,采用、采纳)③百姓乐用(动词,被役使)2.举①举地千里(动词,攻占)②举孝廉不行(动词,举荐)(《张衡传》)③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鸿门宴》)④莫令事不举(动词,成功)(《孔雀东南飞并序》)3.治①至今治强(形容词,社会安定,有秩序)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动词,治理)(《陈情表》)③今治水军八十万众(动词,部署)(《赤壁之战》)4.制①包九夷,制鄢、郢(动词,控制)②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动词,制服)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名词,规模)(《岳阳楼记》)5.负①客何负于秦哉(动词,辜负、对不起)②秦贪,负其强(动词,倚仗)(《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动词,失败)(《六国论》)6.致①今陛下致昆山之玉(动词,收罗)②而致千里(动词,到达)(《劝学》)③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动词,得到、获得)(《送东阳马生序》)④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名词,思想情趣)(《兰亭集序》)7.就①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动词,选择、取用)②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动词,成就)③金就砺则利(动词,靠近)(《劝学》)④连辟公府不就(动词,赴任、就职)(《张衡传》)8.于①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苑(介词,从)②此五子者,不产于秦/必出于秦然后可/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介词,在、从)③客何负于秦哉(介词,对、对于)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介词,到)⑤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介词,与、跟)9.之①而穆公用之(代词,他们,他)②孝公用商鞅之法/获楚、魏之师/是使国无富利之实(助词,的)③由此观之(助词,衬字,不译)④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10.以①窃以为过矣(动词,认为)②民以殷盛/是以太山不让土壤(介词,因为)③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介词,凭借、依靠)④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今逐客以资敌国(连词,表目的,来)三、古今异义1.使之西面事秦(古义:向西。
第11.1课《谏逐客书》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 、 傅玑
之珥 、 阿缟之衣 、 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
致:获得 垂:悬挂 服:佩戴 说:同“悦”,喜欢 必:如果,倘若(一定) 然后:古今异义,这样以后 玩好:供玩赏的宝物 厩:马棚
江南:古今异义,长江以南 为用:为......所用被采用 采:采用 所以:用来......的东西 娱:使欢乐,使动用法 锦绣之饰:精致华美的饰边 进:进献。 窈窕:美好的样子
层层深入 巧设排比
艺术特点
正反论证 善用比喻
前后呼应 文采斐然
李斯的一生是从叹鼠到叹黄犬的过程。司马迁在《史 记·李斯列传》中有“四次叹息”:一叹:见厕鼠、仓鼠;二 叹:贵为丞相;三叹:篡改始皇遗诏;四叹:身具五刑。
7
背景探寻
据《史记》记载,秦王逐客是导火线是“郑国渠”事件:
秦国为了统一天下,广揽人才。韩国为了削弱秦国的势力,趁秦国招 揽人才之际,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的方式来耗费 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的宗室大臣污蔑客 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秦王驱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王下令驱逐在秦 的六国客卿,李斯亦在被逐之列。于是,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 秦王看后,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 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 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 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谏逐客书原文翻译及注解赏析范文精选
谏逐客书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和译文[资料]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和译文[资料]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和译文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和译文.txt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生幸福;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场心伤;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段荒唐;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声叹息。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和译文【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1)东得百里奚于宛,(2)迎蹇叔于宋,(3)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4)此五子者,不产于秦,(5)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6)孝公用商鞅之法,(7)移风易俗,民以殷盛,(8)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9)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10)拔三川之地,(11)西并巴、蜀,(12)北收上郡,(13)南取汉中,(14)包九夷,(15)制鄢、郢,(16)东据成皋之险,(17)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18)昭王得范雎,(19)废穰侯,(20)逐华阳,(21)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22)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23)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注释】(1)“由余”,亦作“繇余”,戎王的臣子,是晋人的后裔,入秦后,受到秦缪公重用,帮助秦国攻灭西戎众多小国,称霸西戎。
“戎”,古代中原人多称西方少数部族为戎。
此指秦国西北部的西戎,活动范围约在今陕西西南、甘肃东部、宁夏南部一带。
(2)“百里傒”,原为虞国大夫。
晋灭虞被俘,后作为秦缪公夫人的陪嫁臣妾之一送往秦国。
逃亡到宛,被楚人所执。
秦缪公用五张黑公羊皮赎出,用上大夫,故称“五羖大夫”。
是辅佐秦缪公称霸的重臣。
“宛”,楚国邑名,在今河南安阳市。
(3)“蹇叔”,百里傒的好友,经百里傒推荐,秦缪公把他从宋国请来,委任为上大夫。
“宋”,国名,或称“商”、“殷”,子姓,始封君为商纣王庶兄微子启,西周初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将商旧都周围地区封给微子启,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约有今河南东南部及所邻山东、江苏、安徽接界之地。
谏逐客书-李斯
谏逐客书李斯(战国末期上蔡人,公元前284-公元前208)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1),东得百里奚于宛(2),迎蹇叔于宋(3),求邳豹、公孙支于晋(4)。
此五子者,不产(5)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6)。
孝公用商鞅(7)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8),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9)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10)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11),西并巴(12)、蜀,北收上郡(13),南取汉中(14),包九夷(15),制鄢、郢(16),东据成皋(17)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18),使之西面事秦,功施(19)到今。
昭王得范雎(20),废穰侯(21),逐华阳(22),强公室,杜私门,蚕食(23)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24)四君却客而不内(25),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26),有随和之宝(27),垂明月(28)之珠,服太阿(29)之剑,乘纤离(30)之马,建翠凤之旗(31),树灵鼍(32)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33)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34),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35),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36),江南(37)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38)。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39),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40),傅玑之珥(41),阿(42)缟(43)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44),佳冶窈窕(45),赵(46)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47),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48)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最新整理)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的全部内容。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李斯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窈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人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求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鸣鸣,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古代公文,是应用写作法定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篇1出处或作者:李斯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
请一切逐客。
”李斯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丽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壁,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谏逐客书》原文翻译习题
《谏逐客书》原文|翻译|习题《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古代公文,是应用写作法定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该文能比较充分地体现公文的一些本质属性,正是这些公文本质属性形成了该文鲜明的特色。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谏逐客书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谏逐客书》原文先秦:李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2023_2024学年 11.1 谏逐客书(38页)
李斯的名利人生------“老鼠哲学”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 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 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乃从荀卿学帝王 之术 。
——《史记·李斯列传》
贵贱穷通,“在所自处”—李斯的人生观
后世评价
1.司马迁: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 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 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 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 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文本梳理
第一段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 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①窃:私下里。 ③西:在西边
②过:错误。 ④来:招致、招揽
译: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私下认为是错误的。过去秦穆公访 求有才干的人,在西边从戎地取得由余,在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 从宋国迎来蹇叔,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
第一段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 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 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①拔:攻取
②包:吞并、囊括
③制:控制
④险:要隘
⑥从:通“Leabharlann ”,合纵⑤散:拆散 ⑦施:延续
译: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计策,攻取三川地区,向西兼并巴、蜀两国、 向北获得上郡,向南取得汉中,吞并九夷之地,控制鄢、郢之地在东 面占有成皋这样的要隘,割取肥沃的土地,于是拆散打六国结成的合 纵,让他们向西臣服秦国,功绩延续到今天。
《谏逐客书》精品课件
资:资助。 损:减少。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
益:增益,增多。 雠:通“仇”,仇敌。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外树怨于诸侯:状语后置句
研读明技
结构技法
开门见山表明观点,指出逐客是错误的
第三组展示
让:辞让,拒绝。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
择:通“释”,舍弃,抛弃。 却:推却,拒绝。 明:使(功德)彰明。
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
资:资助,供给。 业:从业,从事,事奉。
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
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
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
适观:适于观赏。
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东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求丕豹、公孙支於晋。 此五子者,不产於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 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 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 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谏逐客书》原文与赏析
臣听说,土地广阔,粮食就充足,国家强大,人口就众多,武器精良,士兵就勇敢。因此,泰山不舍弃任何土壤,所以能那样高大;河海不排斥任何细流,所以能那样深广;帝王不拒绝任何臣民,所以能显示他们的恩德。因此,土地不论东西南北,民众不问哪个国家,四季都很美好,鬼神都来降福,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如今竟然抛弃百姓去资助敌对国家,排斥客卿以成就其他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缩而不敢向西方来,停步而不愿进入秦国,这可就是‘供给敌人武器,送给强盗粮食啊’!东西不出产于秦国,然而值得珍贵的很多;贤士不出生于秦国,然而愿意效忠者不少。如今,驱逐客卿以资助敌国,损害民众而有利仇人,对内削弱自己,对外结怨诸侯,而想求得国家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啊!
-------------------------------------------------------------------------------------------------------------------------
一般教学遵照《史记·李斯列传》的说法,认为《谏逐客书》的背景是“郑国渠事件”:韩国以水利工程师郑国为间,劝诱秦国修筑水渠,以消耗秦的国力;工程中郑国身份败露,秦宗室大臣因而上书说:这些外来的客卿大抵都是为其主游间于秦的,“请一切逐客”;李斯亦在议逐之列,于是李斯写了这篇文章。然而,根据《资治通鉴》的考证与记载,郑国渠完工的时间是公元前246年,李斯上此书却是在公元237年;逐客令另有其背景,郑国渠事件或只能说是其远因之一。
真正引致逐客令的导火线,是嫪毐之乱。嬴政即秦王位时(前247年)十三岁,当时国家大权悉委任于相国吕不韦;嫪毐是吕不韦介绍给太后的“面首”,得宠封候,恣意妄为,广收党羽。前238年,嬴政在蕲年宫举行成年冠礼,嫪毐恐惧秦王亲政后会整肃自己,于是发动叛乱,而被早有准备的嬴政平定,然后嫪毐被五马分尸,太后被软禁,吕不韦被放逐到巴蜀。嬴政接着要大举清洗其余党,吕、嫪都是外国人,秦宗室大臣也劝秦王逐客,于是嬴政下了逐客令,也罢了李斯的官,然后才有《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李斯
李斯(?-前208),秦代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
斯 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初为郡小吏,曾和韩非子
同受业于荀子。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入秦,先为
介 吕不韦舍人,后为秦灭六国献策,受到赏识,拜长史,
绍
又拜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因上书《谏逐客 书》说服秦王,得到信任,并官至丞相。秦统一中国
示
2. 遂散六国之从(“从”通“纵”)
3.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内”通“纳”)
4. ……而陛下说之,何也(“说”通“悦”)
5.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陈”通“阵”)
6. 傅玑之珥(“傅”通“附”)
7. 藉寇兵而赍盗粮(“藉”通“借”)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示
却宾客以业诸侯(业,本为名词,用作动词,意即
提 论证方法
前两句为喻证法,后一句为例证法。
示
返回 回目录页
课 研读第五段,思考下列问题:
文
一、概括本段的大意。
研
二、找出能具体说明“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
读 粮’”的逐客之弊的语句。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提 大意
进一步申明利害,总括全文。
示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语句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两层之间的关系
第一层是从正面论证纳客之利,第二层从反面论
示
证逐客之弊,两层之间是对比的关系。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道理
第1句用地要广、国要大、兵国强的道理来暗示人
示
才要多多益善;第2句用泰山、河海为比喻,说明君 王要广罗人才;第3句以五帝三王为例说明只有广揽
11.1《谏逐客书》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触人主之怒,而滋之令转甚耶!妙在绝不为客谋,而通 体专为秦谋。语意由浅入深,一步紧一步,此便是游说 秘诀。……意最真挚,笔最曲折,语最委婉。而段落承 接,词调字句,更无不各具其妙。(清 余诚《重订古 文释义新编》卷五
深入探究
1.试分析《谏逐客书》一文的论证思路。
不理解。 D.李斯用“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 就其深”的道理劝说秦王,希望他不要驱逐客卿“以资敌国 ”。 解析:“李斯对……做法很不理解”错,应该是李斯对秦王 驱逐客卿的做法极力反对。
文本解析
一、全文结构
1、表明观点————开门见山 (逐客是错误的)
2、史实论证 秦国四公重用客的史实
(客有功于秦)
爱异国物
3、类比论证
非统一天下、制服诸侯之术
逐外国人
(逐客不利统一大业)
4、归纳论证———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逐客将危害秦国)
5、得出结论,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
劝谏艺术
一、伴君如伴虎:劝谏的难度(比干、屈原等);
前日,父亲来看我时还在设法营救我们,其诚是可感的,但我 们宁愿玉碎却不愿瓦全。父母为我费了多少苦心才使我们成人,尤 其我那慈爱的母亲,我当年是瞒了她出国的。我的妹妹时常写信告 诉我,母亲天天为了惦念她的远在异国的爱儿而流泪,我现在也懊 悔此次在家乡工作时竟不曾去见她老人家一面,到如今已是死生永 别了。前日父亲来时我还活着,而他日来时只能看到他的爱儿的尸
度。文中写道:“夫击瓮扣缶,弹筝搏髀……适观而已矣”,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 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才。
②用“太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 其德”的道理。
谏逐客书(李斯)
谏逐客书李斯〔先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原文注音:谏逐客书——李斯〔先秦〕
原文注音:谏逐客书——李斯〔先秦〕臣听说官员们议论逐客之事,认为这是不妥当的。
古时候,XXX需要人才,就从西边的XXX那里得到了XXX的XXX和晋国的XXX、XXX,从东边的XXX得到了XXX,这五位人才都不是来自秦国,但XXX却用他们,最终征服了西边的戎族,统治了二十个国家。
XXX采用XXX的变法,改变风俗惯,使民众富裕,国家强盛,诸侯纷纷归服,击败了楚国和魏国的军队,统治范围扩展到千里之外,至今仍然强盛。
XXX采用XXX的计策,攻下了三川之地,西边并吞了巴国和蜀国,北边收复了上郡,南边夺取了汉中,征服了九个夷族,控制了XXX、郢,东边据有成皋之险,割据了膏腴之地,使六个国家臣服于秦国,至今仍受到影响。
昭王废除了XXX,罢免了XXX,驱逐了华阳,加强了国家的中央集权,打击了私门势力,削弱了诸侯的实力,使秦国变得更加强大。
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客人的帮助才取得了成功。
因此,从这些历史事实可以看出,客人对于秦国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如果四位君主不接纳客人,不重视人才,国家就无法取得富裕和利益。
秦朝并不是一开始就拥有强大的名声。
在秦朝之前,中国的政治格局非常分散,由许多小国家组成。
这些小国家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和冲突。
秦国的崛起是由XXX引领的。
他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改革,将秦国变成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
XXX的改革包括推行法家思想,统一度量衡和货币,修建万里长城等。
这些改革使得秦国的军事、经济和政治实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然而,XXX的暴政和残酷统治也导致了反叛和民变的发生。
他的死亡也标志着秦朝的结束。
在秦朝的历史上,虽然有其残暴和不人道的一面,但也不能否认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贡献。
陛下赐予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太阿之剑、纤离之马、XXX之旗和灵鼍之鼓。
这些珍宝,秦朝没有生产过,但陛下赞美它们,为什么呢?如果只有秦朝生产的珍宝才是好的,那么夜光之璧就不能用来装饰朝廷,犀象之器不能当作玩具,XXX、卫的女子就不能成为后宫的人员,而骏良駃騠就不能留在外面的厩舍,XXX不能用来制造物品,西蜀的丹青不能被采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回目录页
课 文 研 读
研读第四段,思考下列问题:
一、本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 二、本段可分成两层,前三句为一层,最后一 句为一层。概括每层的大意,并分析两层之间的关 系。 三、第一层的三个句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提 示
论点
逐客就是损害自己、帮助了敌国。
②蚕食诸侯(蚕,作‚食‛的状语,意即‚像蚕 吃桑叶般地‛)
下一页
提 示
词类活用
3. 使动用法 ①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来,使……来) ②娱心意、说耳目者(娱,使……欢娱;说,通 ‚悦‛,使……喜悦)
③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快,使……感到痛快)
返回 上一页 回目录页
本 课 作 业
1.完成《习题册》中‚基本知识‛ 部分。 2.朗读课文。
回目录页
课 文 研 读
研读第一段,思考下列问题:
一、本段提出了怎样论点? 二、作者为什么使用‚吏议‛、‚窃以为‛等字 眼?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提 示
论点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示
“吏议‛‚窃以为‛
“逐客‛是秦王的做法,也是作者试图反驳的。 但说‚吏议‛而不说秦王下令,是为了避免将矛头 直指秦王,也是为了给秦王收回成命留下回旋的余 地。‚窃以为‛,是自谦和商量的语气,显得委婉 得体,既不令人反感,又能促使秦王考虑。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示
表达效果
本文大量采用铺陈、排比,辞采富丽,音韵铿 锵,酣畅淋漓,回环往复,使行文具有一种锐不可 当的气势。本文上不失战国纵横家的风采,下开汉 代散文的先河,显示了散文辞赋化的倾向。
返回 回目录页
本 课 作 业
1.完成《习题册》中的其他练习。
2.预习《完璧归赵》。
上一页
回目录页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示
每层的大意
第一层论证不却众庶,广招人才方能取得事业 成功的道理。 第二层论证驱逐客卿就是损害自己、帮助敌国 的道理。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示
两层之间的关系
第一层是从正面论证纳客之利,第二层从反面 论证逐客之弊,两层之间是对比的关系。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示
道理
第1句用地要广、国要大、兵国强的道理来暗示 人才要多多益善;第2句用泰山、河海为比喻,说明 君王要广罗人才;第3句以五帝三王为例说明只有广 揽人才,才能无敌于天下。
返回 回目录页
课 文 研 读
研读第二段,思考下列问题:
一、本段列举了哪些史实?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二、本段在论述时采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试 简析之。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提 示
史实
缪公求士,‚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 商鞅之法,‚国以富强‛,‚诸侯亲服‛;惠王用 张仪之计,‚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昭 王得范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谏逐客书
第一课时
李斯介绍 有关背景 课文朗读
文意疏解
本课作业
李 斯 介 绍
李斯(?-前208),秦代政治家、文学家、书法 家。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初为郡小吏,曾和韩 非子同受业于荀子。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入秦,先 为吕不韦舍人,后为秦灭六国献策,受到赏识,拜长 史,又拜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因上书《谏逐 客书》说服秦王,得到信任,并官至丞相。秦统一中 国后,李斯的废分封、立郡县、焚《诗》《书》、禁 私学及统一文字等主张,均被秦始皇采纳。秦始皇死 后,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二世二年(前208)遭赵 高诬陷,被腰斩于咸阳之市。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示
论证方法
前两句为喻证法,后一句为例证法。
返回 回目录页
课 文 研 读
研读第五段,思考下列问题:
一、概括本段的大意。 二、找出能具体说明‚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 粮’‛的逐客之弊的语句。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提 示
大意
进一步申明利害,总括全文。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示
语句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 怨于诸侯。
5.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陈‛通‚阵‛)
6. 傅玑之珥(‚傅‛通‚附‛) 7. 藉寇兵而赍盗粮(‚藉‛通‚借‛)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示
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却宾客以业诸侯(业,本为名词,用作动词,意 即‚帮助……成就功业‛) 2. 名词作状语
①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西、东,方 位名词作状语)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有 关 背 景
本文是李斯为逐客一事写给秦王嬴政的‚劝谏 书‛。事情发生在秦王政十年(前237),即秦统一 前16年。那时,秦王为统一天下,重视收揽人才, 重用了不少客卿(在秦做官的外国人)。韩国地处 秦的东邻,秦若吞并六国,韩则首当其冲。于是韩 国派水工 郑国入秦 , 帮助秦 国兴修水 利 (即郑国 渠),实则想借此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使秦无 力东征。郑国渠一修就是十年,快竣工时秦王才觉 察其阴谋。秦王大怒,遂接受宗室‚请一切逐客‛ 的建议。这时,李斯入秦已十年,且深得秦王赏识。 李斯不甘抛弃十年的苦心经营,就此离去,遂于被 逐途中写下这一奏章。秦王读后,深受触动,立刻 派人追回李斯,恢复其官职,并立即废除逐客令。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示
论证方法
1. 类比法。以物类人,说明人才也是不分畛域 的,取人不可‚非秦者去‛。 2. 对比法。把对待人与物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 揭示秦王的错误。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示
抓住秦王的心理
作者抓住秦王急于统一天下这一最大愿望,明 确指出‚此非跨海内、制诸侯之术‛,明陈逐客之 非,促使秦王从切身利益和当务之急出发,重新考 虑该不该逐客的问题。
返回 回目录页
语 言 特 点
一、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其语言时而委婉, 时而尖利,试举例说明。
二、说说本文大量运用铺陈、排比的表达效
果。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提 示
语言时而委婉,时而尖利
起句观点鲜明,态度坚定,然而用语委婉得体: ‚窃以为‛是自谦和商量的口气;只说‚吏议逐客‛, 不说秦王下令,避免将矛头直指秦王。在论证过程, 凡正面论述之辞,暗含逐客之过,显得雍容有度,而 反面论述之辞,往往直陈弊端,显得尖利透辟,不可 辩驳。比如:‚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然则是 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民人也。此非所 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今逐客以资敌国,损 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 得也。‛ 这样写,刚柔相济,有着不可辩驳的说 服力。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示
结论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示
正反对比
作者在列举史实的基础上,得出‚此四君者, 皆以客之功‛的结论,正面肯定客卿对秦的作用。 接着顺势诘问:‚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随 后从反面推论客卿对秦的作用:‚向使四君却客而 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 大之名也。‛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反复强调,任用客 卿之功与驱逐客卿之过就一目了然了。
返回 回目录页
课 文 研 读
研读第三段,思考下列问题:
一、本段铺陈秦王所喜爱的声、色、器、物, 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二、本段是怎样抓住秦王的心理来论述的?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提 示
道理
这些声色器物都是外来物,但秦王不问取自何 方而惟好是用,这与秦王在用人上‚非秦者去‛形 成矛盾对立,显示其逐客的不合理性;进而说明这 种做法是‚重物轻人‛,是与统一天下的愿望背道 而驰的。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课 文 朗 读
课文朗读欣赏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文 意 疏 解
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一、通假字。
二、词类活用。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提 示
通假字
1. 昔缪公求士(‚缪‛通‚穆‛) 2. 遂散六国之从(‚从‛通‚纵‛) 3.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内‛通‚纳‛) 4. ……而陛下说之,何也(‚说‛通‚悦‛)
上一页
回目录页
谏逐客书
第二课时
基本内容 课文研读
语言特点
本课作业
基 本 内 容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援引秦历代国君用客 强国的确凿史实,委婉指责秦王对于声色器物唯好 是取,而独于用人‚非秦者去‛的错误,并揭示逐 客之弊,深刻地论述了统一海内必须广招人才的道 理,试图劝秦王收回逐客的成命。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