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统计学_杨灿_第1章导论
国民经济统计学第1章绪论
国民经济统计学第1章绪论第⼀章绪论学习⽬标1.了解国民经济核算的含义和作⽤;2.了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形成与发展;3.掌握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基本原理与⽅法;4.理解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分类。
国民经济核算是对⼀个国家、⼀定时期社会再⽣产的全过程的宏观经济核算,起源于国民收⼊统计,最早可追溯到1665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弟对英国当时国民收⼊的估算。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20世纪中期,第⼆次世界⼤战结束后,世界上逐步形成两⼤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简称SNA),和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The 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简称MPS)。
前者以英美为代表、由联合国制定颁布,适⽤于市场经济国家;后者以原苏联为中⼼,适⽤于计划经济国家。
20世纪90年代,随着原苏联的政治解体、东欧国家的政治体制变化,以及我国的经济体制的转化,MPS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前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实施SNA。
本章主要阐述SNA的概念、SNA的形成与发展、 SNA的基本原理与⽅法和SNA的基本分类。
第-节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国民经济核算的含义国民经济可以从结构和运⾏过程两⽅⾯进⾏理解:从结构上看,国民经济指社会物质⽣产和⾮物质⽣产各部门的总和,它由⼀个国家或地区的各⾏各业的有经济利益中⼼的各单位构成,基本构成细胞是各个企业、事业、⾏政单位以及居民住户。
各单位分别属于不同的部门,如农业、⼯业、建筑业、商业、运输、邮电、财政、⾦融、⽂化。
教育、科研、卫⽣以及信息等部门。
从运⾏过程上来看,国民经济的运⾏经过两种运动: 实物运动与价值运动。
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是指社会再⽣产的各个环节,即社会产品、包括货物(物质产品)和服务(劳务产品)依次从⽣产开始,经过分配、流通的循环过程,形成“社会总供给”;价值运动则伴随实物运动的价值形态的初次分配、再分配和最终使⽤。
国经统新教材各章增补习题(学生用)2012
b 历年投资价格指数 定基指数 100 105 106 115 115 120 130 150
c 历年固定资产总投资 不变价格
d 年末固定资产总存量 不变价格
e 历年固定资产折旧
g 年末固定资产净存量 不变价格
h 年末固定资产净存量 重置价格
i 年末固定资产总存量 重置价格 * 设第 1 年以前的存量和流量均为零;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为 5 年,按“直线法”计提折旧。
9
①求各年末按重置价格计算的固定资产净存量; ②求各年末按重置价格计算的固定资产总存量; ③试讨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各年固定资产总投资与净投
资、总存量与净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思考题6-23】 在资金流量表中,可以通过“净金融投资”或
“净贷出(储蓄投资差)”指标来判断一个部门的资金 余缺情况。 请问:在资产负债表中,怎样观察和判 断一个部门的资金余缺?这与资金流量表所说明的问 题有何异同?
其他负债
160
⑶重估价资料
非金融资产 +220
证券
+200
根据上述资料编制该部门的 期初资产负债表、资产负 债变动表和期末资产负债 表。
6
补充题6-22
永续盘存法练习
符 指 标 项 目 计价方式
年 份(t)
号
12345678
a 历年固定资产总投资 原始价格 600 840 1060 1265 1380 1800 2340 3000
或“赤字”; 将某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相互抵消,计算其“顺差”或
“逆差”; 将某部门内部各企业间的收入与支出、资产与负债相互抵
消,计算其“净收入”和“净资产”。 将某银行发放的贷款与接受的贷款分别做账记录。 将某银行发放的贷款与接受的贷款冲抵后做账记录。
国民经济统计学(杨灿-周国富)周国富教授PPT课件
合计
1632 228 162 66 1860
.
23
II.4.1 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
使用 最终消费支出
个人消费支出 公共消费支出 对住户养恤基金净权益变化的调整 国民净储蓄
合计
1399 1243
156 11 233 1643
资源 国民可支配净收入 对住户养恤基金净权益变化的调整
户系列。
2. 国民经济总量账户体系以国民经济总体为对象,
旨在系统地描述一定时期国民经济运行的全过程 及在特定时点上的国民资产负债存量。
•
详细介绍见下一节。
.
16
第二节 国民经济总量账户体系
1993年SNA对机构单位、机构部门和经 济总体三个不同层次(从微观到宏观) 的经济主体采用了系统一致的核算结构。
2. 国民经济总量账户体系是在各机构部门的完整账户系列 的基础上综合得到的,因而它不能反映各机构部门之间 的经济联系。
3. 国民经济总量账户体系是以国民经济总体为对象的账户 体系,因而相对于一般核算结构或者机构部门完整账户 系列,能够更清楚地显示本国与国外之间的经济联系。
.
18
国民经济总量账户体系示例
20ii11收入形成账户雇员报酬762生产税净额191产品税净额133其他生产税净额58营业盈余混合收入679国内生产净值163221ii12原始收入分配账户财产收入391国民净收入1661营业盈余混合收入679财产收入416雇员报酬766生产税净额19122ii2收入二次分配账户所得财产等经常税212国民净收入1661社会缴款322所得财产等经常税213实物社会转移以外的社会福利332社会缴款322其他经常转移269实物社会转移以外的社会福利332国民可支配净收入1632其他经常转移23923ii3实物收入再分配账户实物社会转移228实物社会福利162个人非市场货物和服务转移66调整后国民可支配净收入1632国民可支配净收入1632实物社会转移228实物社会福利162个人非市场货物和服务转移6624ii41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最终消费支出1399个人消费支出1243公共消费支出156对住户养恤基金净权益变化的调整11国民净储蓄233国民可支配净收入1632对住户养恤基金净权益变化的调整1125ii42调整后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实际最终消费1399个人实际消费1243公共实际消费156对住户养恤基金净权益变化的调整11国民净储蓄233调整后国民可支配净收入1632对住户养恤基金净权益变化的调整1126iii1资本账户资产变化负债和净值变化固定资本形成总额376固定资本消耗222存货变化28珍贵物品的获得减处置10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获得减处置净借出净借入38国民净储蓄233应收资本转移62应付资本转移65储蓄和资本转移引起的净值变化23027iii2金融账户资产变化负债和净值变化金融资产净获得641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1通货和存款119股票以外的证券138贷款244股票和其他权益44保险专门准备金36其他应收账款61负债净发生603通货和存款132股票以外的证券123贷款217股票和其他权益43保险专门准备金36其他应付账款52净借出净借入3828iii31资产物量其他变化账户资产变化负债和净值变化非金融资产10非生产资产的经济出现24生产资产的经济出现非生产资产的经济消失9灾害损失11无偿没收分类和结构变化2金融资产负债2灾害损失未另分类的负债其他物量变化2分类和结构变化资产物量其他变化引起的净值变化1729iii32重估价账户资产变化负债和净值变化名义持有损益非金融资产280生产资产126非生产资产154金融资产8
国民经济统计学课后杨灿第二版介绍
3-16(1)NDP=GDP-固定资本消耗=940-58=882(亿元)(2)GNI=GDP+得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940+1.2=941.2(亿元)(3)NNI=GNI-固定资本消耗=941.2-58=883.2(亿元)或=NDP+得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882+1.2=883.2(亿元)(4)GNDI=GDP+得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得自国外的净经常转移=940+1.2+0.5=941.7(亿元)或=GNI+得自国外的净经常转移=941.2+0.5=941.7(亿元)(5)NNDI=NDP+得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得自国外的净经常转移=882+1.2+0.5=883.7(亿元)或=GNDI-固定资本消耗=941.7-58=883.7(亿元)3-17总营业盈余=增加值-雇员报酬-生产税净额=980-417-102+3.5=464.5原始总收入余额=增加值+初次分配收入-初次分配支出=980+28-417-(102-3.5)-63=429.5 或=总营业盈余+财产收入净额=464.5+(28-63)=429.5可支配总收入=原始总收入余额+再分配收入-再分配支出=429.5-6-4-65.8=353.74-15投入部门最终产品总产出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其他小计产出部门农业70.2 174.4 149.3 132.4 526.3 673.7 1200 轻工业 2 451 26.3 92.5 571.8 988.2 1560 重工业31.3 217.8 876.2 237.4 1362.7 677.3 2040 其他31.3 251.2 270.7 184.7 737.9 462.1 1200 小计134.8 1094.4 1322.5 647 3198.7 2801.3 6000增加值1065.2 465.6 717.5 553 2801.3 总投入1200 1560 2040 1200 6000A= 0.06 0.11 0.07 0.11 0.00 0.29 0.01 0.08 0.03 0.14 0.43 0.20 0.03 0.16 0.13 0.154-16投入部门最终产品总产出1 2 3 4产出部门1 60 120 10 15 395 6002 78 360 70 45 647 12003 18 12 6 15 149 2004 30 60 16 30 164 300增加值414 648 98 195 总投入600 1200 200 3005-171 借:其他投资360贷:货物出口3602 借:货物进口7200贷:其他投资72003 借:经常转移16贷:货物出口164 借:货物进口120贷:储备资产1205 借:服务进口 5贷:其他资产 56 借:服务进口24贷:其他资产247 借:储备资产30贷:服务出口308 借:储备资产50贷:经常转移509 借:其他资产60贷:服务出口6010 借:货物进口3000贷:直接投资300011 借:其他投资50贷:货物出口5012 借:其他投资200贷:证券投资20013 借:储备储备60贷:其他投资60需要说明的问题:(7)和(8)国内收入的30万美元和50万美元并没有明确说明作为外汇储备,一般不作为外汇储备处理,而应计入其他投资里的其他金融资产(存款)。
国民经济统计学(杨灿 周国富)周国富教授课件
2. 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生产活动:(P53)
问题:两者之间是何种关系?(P53-54)
注意:营利性生产∈市场生产,非营利性生产≠非市场 生产
24
两类非营利机构的区分:【自己看书,P54】 市场性非营利机构:以有经济意义(能够适当平衡供需)的 价格提供服务或出售产品;或通过企业、政府和居民的捐 赠来筹集部分资金,并适当运用资金获得财产收入,弥补 由于价格偏低而造成的收费不足。其盈利不能分配给资助 者,只能用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
分类标志:产业形成时序、劳动对象特点,等等 分类结果: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
表2-1 产业级次分类对照表(见P44) 各种分类的主要差别:采掘业(Ⅰ或Ⅱ),建筑业、流 通部门(Ⅱ或Ⅲ)等
9
我国的三次产业分类(1985):
第Ⅰ产业:农业(含农、林、牧、渔业) 第Ⅱ产业:工业(含采掘业、制造业和电气水业) 、建筑业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商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第Ⅲ产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房地产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第四层次:社会公共服务部门(政府、军警和社团等)
4
(二)两大生产领域的划分
1.“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
分类标志:产品形态及其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
分类结果:
物质生产部门:农业、工业、建筑业、商业、运输邮
电业
非物质生产部门:其他各种服务行业
5
2.“货物生产”与“服务生产”
分类标志:产品形态及其使用特点
分类结果:
货物(Goods):具有外在物质形态的产品(农、工、
主要活动:生产主要产品,同时还可能伴生出一些副产品。 主要生产活动的特征是,其产品的增加值份额高于其他任 何一种生产活动。
高校电子课件:国民经济统计学
第二节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
• 三、国民经济统计学的主要内容和国民经济统计 指标体系的基本组成
– (一)国民经济统计学的主要内容
•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国民经济资源统计 • 2.国民经济总量统计 • 3.国民经济过程统计 • 4.国民经济动态统计 • 5.国民经济结构统计 • 6.国际经济关系统计 • 7.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 这主要有以下三点理由:
– (一)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是国民经济 现象,国民经济现象属于社会现象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范围 的
– (二)用特有的统计方法来研究国民经济现象 的数量方面
– (三)国民经济统计学所阐述的理论和方法论, 一般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受一定的意识形态
• 2.国民经济总量统计指标体系 • 3.国民经济过程统计指标体系
– (1)财政统计指标分体系 – (2)金融和货币统计指标分体系 – (3)价格统计分体系
• 4.国民经济动态统计指标体系
第二节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
• 5.国民经济结构统计指标体系
– (1)国构统计指标分体系 – (3)地区经济结构统计指标分体系 – (4)投入产业统计指标分体系
– 所谓基本生产是从事工业、农业、建筑业等物质 产品生产各部门的总称。
– 所谓基础结构(或称“基础结构部门”)是指为 发展生产和保障全体居民生活创造共同条件,提 供公共服务的各经济部门和社会部门的总体。
第四节 国民经济的基本分类
– 为什么要把国民经济划分为基本生产和基础结构? 主要理由有三点:
国民经济统计学课后标准答案-杨灿-第二版
国民经济统计学课后答案-杨灿-第二版————————————————————————————————作者:————————————————————————————————日期:3-16(1)NDP=GDP-固定资本消耗=940-58=882(亿元)(2)GNI=GDP+得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940+1.2=941.2(亿元)(3)NNI=GNI-固定资本消耗=941.2-58=883.2(亿元)或=NDP+得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882+1.2=883.2(亿元)(4)GNDI=GDP+得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得自国外的净经常转移=940+1.2+0.5=941.7(亿元)或=GNI+得自国外的净经常转移=941.2+0.5=941.7(亿元)(5)NNDI=NDP+得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得自国外的净经常转移=882+1.2+0.5=883.7(亿元)或=GNDI-固定资本消耗=941.7-58=883.7(亿元)3-17总营业盈余=增加值-雇员报酬-生产税净额=980-417-102+3.5=464.5原始总收入余额=增加值+初次分配收入-初次分配支出=980+28-417-(102-3.5)-63=429.5 或=总营业盈余+财产收入净额=464.5+(28-63)=429.5可支配总收入=原始总收入余额+再分配收入-再分配支出=429.5-6-4-65.8=353.74-15投入部门最终产品总产出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其他小计产出部门农业70.2 174.4 149.3 132.4 526.3 673.7 1200 轻工业 2 451 26.3 92.5 571.8 988.2 1560 重工业31.3 217.8 876.2 237.4 1362.7 677.3 2040 其他31.3 251.2 270.7 184.7 737.9 462.1 1200 小计134.8 1094.4 1322.5 647 3198.7 2801.3 6000增加值1065.2 465.6 717.5 553 2801.3 总投入1200 1560 2040 1200 6000A= 0.06 0.11 0.07 0.11 0.00 0.29 0.01 0.08 0.03 0.14 0.43 0.20 0.03 0.16 0.13 0.154-16投入部门最终产品总产出1 2 3 4产出部门1 60 120 10 15 395 6002 78 360 70 45 647 12003 18 12 6 15 149 2004 30 60 16 30 164 300增加值414 648 98 195 总投入600 1200 200 3005-171 借:其他投资360贷:货物出口3602 借:货物进口7200贷:其他投资72003 借:经常转移16贷:货物出口164 借:货物进口120贷:储备资产1205 借:服务进口 5贷:其他资产 56 借:服务进口24贷:其他资产247 借:储备资产30贷:服务出口308 借:储备资产50贷:经常转移509 借:其他资产60贷:服务出口6010 借:货物进口3000贷:直接投资300011 借:其他投资50贷:货物出口5012 借:其他投资200贷:证券投资20013 借:储备储备60贷:其他投资60需要说明的问题:(7)和(8)国内收入的30万美元和50万美元并没有明确说明作为外汇储备,一般不作为外汇储备处理,而应计入其他投资里的其他金融资产(存款)。
国民经济统计学1章共67页
07.10.2019
18
联合国对国民经济统计核算的贡献:
1.联合国1947年公布核算体系(旧SNA) 2、聘请多芬古茨、汉森、贾西、穆克赫吉和斯通(1984
产出:物质性产品 (实物产品、物质 性服务)、非物质 性服务。
生产过程
07.10.2019
5
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要做到:
其一:国民经济各部门 必须按比例、保持协 调地发展。
其二:保持社会再生产 各环节——生产、分
配、流通和使用之间 的平衡。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只有保持各部
门的按比例发展和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
(二)对象(一国经济总体)
(三)特征(宏观性、全面性、市场性、系统性)
(四)方法([系列统计指标]核算体系的框架、货币、
会计复式记账)
(五)目的
1、提供主要经济流量指标; 2、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理论支持; 3、为制定宏观或微观经济政策提供基础和依据; 4、用于国际比较。
07.10.2019
10
重要性
07.10.2019
19
世界上存在的两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 国民经济帐户体系 • 物质生产平衡表体系
07.10.2019
17
国民经济核算发展的简史:
巴克斯特(R·D ·Baxter 1827—1875)英国 《国民收入》
斯坦普(J ·C ·Stamp 1880—1941)英国 《各主要国家的财富和收 入》
克拉克(C ·G ·Clark 1905— )英国 在1931年出版《1924—1931 年的国民收入》。
国民经济统计学杨灿 周国富周国富教授PPT课件
nn
nn
xij xij
i1 j 1
j 1 i1
从而有:
n
n
fi y j
i 1
j 1
即:所有部门提供的最终产品=所有部门创造的增加值
25
第25页/共91页
•
但应注意:
每个部门所提供的中间产品价值与其消耗
的中间产品价值通常不等,即
n
n
xkj xik , k 1,2,, n
j 1
• 特点:
横行标题和纵栏标题是名称相同、排序也相同的产品 部门,具有严整的棋盘式结构;
横行为提供中间产品的部门(产出部门);纵栏为消耗 中间产品的部门(投入部门);
表中每项数据都具有“产出”与“消耗”的双重涵义。
该象限的所有n2 个数据组成“中间流量(中间产品、
中间消耗)矩阵”:
X (xij )nn , xij 0 18 第18页/共91页
9
第9页/共91页
二、投入产出法的部门分类
• (一)产品部门及其特征(P129)
从分析要求上说,投入产出法必须强调各生产部门在 投入和产出两方面的纯粹性和同质性。 • 因为,只有在投入和产出两方面都具有相当程度同 质性的部门,才会具有较为显著且稳定的技术经济 特征,才能据以确定系数、建立模型,进行较为精 确的部门关联分析。
本章要目
• §4.1 产业关联与投入产出表 • §4.2 技术经济系数和投入产出模型 • §4.3 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和修订方法 • §4.4 投入产出法的应用和拓展
• 小 结:本 章 要 点
1
第1页/共91页
§4.1 产业关联与投入产出表
• 一、投入产出法及其产生和发展 • (一)产业关联性与投入产出核算(P127) 任何生产过程都是一个投入-产出过程。
国民经济统计学_国民经济核算原理(杨灿主编)PPT模板
统计
0 4 第四节 社会总供需测算与分析倡 0 5 本章小结 0 6 思考题与练习题
11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2
后记
后记
LOGO
感谢聆听
07
第六章 资产负债与国际头寸核算
第六章 资产负债与国际头寸核算
第一节 资产负债与国 际头寸的核算概念
第三节 资产负债变动 核算
本章小结
第二节 资产负债存量 核算
第四节 对外经济关系 与国际头寸核算
思考题与练习题
08
第七章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概述
第七章 国民经济 账户体系概述
第一节 国民账户的特点和种类 第二节 国民经济账户的编制原理 第三节 国民账户体系的其他表述 形式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练习题
第三章 国内生产与国民收入 核算
第一节 国内总产出核算 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与生产净 值核算 第三节 国民收入与可支配收入 核算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练习题
05
第四章 投入产出核算与分析
第四章 投入产出核算与分析
第一节 投入产出核算 概述
第三节 投入产出表的 编制和修订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二节 基本的技术经 济系数和投入产出模型
第四节 投入产出法的 应用和拓展
思考题与练习题
06
第五章 资金流量与国际收支核算
第五章 际收支的核算 概念
0 2 第二节 非金融交易的资金流量核算 0 3 第三节 金融交易核算和资金流量表 0 4 第四节 对外经济交易与国际收支核
算
0 5 本章小结 0 6 思考题与练习题
第二章 国民经济的分类与核算方 法
《国民经济统计学》核算教材 课后答案 杨灿
《国民经济统计学》核算教材课后答案杨灿《国民经济统计学》核算教材课后答案杨灿学习指导>>1国民经济核算教程第1章导论【思考题答疑】1-1何谓“国民经济”?它包括哪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答疑:国民经济就是一个规模巨大、层次多样、结构复杂的系统。
在这两大系统中,职能各有不同、数不胜数的经济主体运用各种经济资源、遵从一定的社会分工规则,专门从事既有区别又存有联系、既各司其职又互为条件的经济活动,构成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
从分析的角度,可将“国民经济”这一概念理解为互有联系的两个方面。
首先,从横向看,国民经济包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微观单位──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社团组织、民间机构和住户,以及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等等。
在分析上,需要将有关经济单位(通常是其中的常住单位)依据一定的功能特征适当分类,形成不同的国民经济部门。
据此,我们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各单位、各部门的总和。
其次,从纵向看,国民经济又包括上述经济单位和部门运用各种资源要素所从事的形形色色的经济活动──生产经营、市场交易、收入分配、消费支出、资金融通及资本积累,等等,这些活动彼此衔接、相互影响、不断循环,就形成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
据此,我们也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总和,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宏观经济运行过程。
但是,国民经济又并非上述各单位、各部门与各环节、各要素的简单总和。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所有这些方面总是纵横交错、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的。
研究国民经济系统的运行状况,就是要考察各单位、各部门所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考察这些经济活动的条件、过程、结果和影响,考察国民经济各环节、各部门以及本国与国外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
1-2试详细表明国民经济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的基本过程。
解答:一般而言,国民经济的循环流程起于产品(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抵于产品的使用(消费、消耗或投资等使用),周而复始;商品流通和收入分配则介于生产和使用环节之间,成为连接两端的中间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体系
一、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 经济统计学: 企业经济(经营)统计:从微观角度考察与企 业经营管理有关的统计理论和方法,旨在为 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统计数据和有效的 分析工具。 国民经济统计从宏观角度考察与国民经济运 行有关的统计理论和方法,旨在为宏观经济 管理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和分析框架。
两大国民核算体系的主要差异:
生产范围 SNA: 综合性生产 MPS: 限制性生产 核算内容 比较系统全面 比较简单片面 核算方法 帐户(复式) 平衡表(单式)
注意区分:国民经济帐户与国民经济核算
National Accounts 国民(经济)帐户,国民会计 National Accounting 国民(经济)核算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SNA)即联合国的 “国民经济帐户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ing 一般的国民经济核 算体系(涵盖SNA、MPS和形态各异的国民经 济核算体制)
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要求(前提条件)
各部门比例协调: 两大部类(马克思) 三大产业(库兹涅茨) 部门联系平衡(列昂节夫) 各环节相互平衡: 生产-分配-使用相互平衡,总供需平衡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宏观经济调控: 怎样调控(方式)~国民经济学 调控多少(力度)~国民经济统计(核算)
二、国民经济的循环流程和分析框架
(一)SNA的产生和发展(续) 1968年《SNA》完善了基本概念的定义、国民经济 的部门分类以及账户体系的逻辑结构与表达方式, 引入了投入产出、资金流量、资产负债以及不变价 格核算的有关内容,基本形成了一套内容比较完备、 方法比较科学的核算体系。 1993年《SNA》篇幅庞大,内容丰富,结构复杂, 方法规范,同时,还扩展到了人力资源统计以及环 境经济综合核算等新领域,显示出高度的成熟性。 该标准体系推行十余年来,对各国的国民核算方法 和实践以及宏观经济理论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SNA的产生和发展(续) 1947年,旧国联发布由理查德·斯通主持撰写的研 究报告《国民收入估算与社会账户编制》。 1950年和1952年,OECD先后发布了《一个简化的国 民经济账户体系》和《标准国民经济账户体系》两 份报告,提出了以账户形式建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的基本构想。 1953年,联合国正式颁布了由斯通主持完成的《国 民经济账户体系和辅助表》(旧SNA),该报告提出 一套包括6个账户和12个辅助表的体系,用来描述国 民经济的生产、消费、积累和对外经济等流量,这 标志着SNA基本核算框架的初步形成。统计的重要构成部分。它起 源于早期的国民收入统计。 1665年,威廉•配第(W.Petty)运用“政治算 术”方法进行国民收入的估算。 20世纪中叶,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 (S.Kuznets)关于国民收入和产出的理论和实 证研究(1971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瓦西里•列昂节夫(W.Leontief)的“投入产出 表”分析技术(1973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只有从国民经济整体的角度来搜集、整理并科学地组 织大量、丰富的数据资料,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 析、归纳和发掘,才能合理制定国民经济管理的目 标,正确把握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和发展态势, 发现问题,提出对策,真正做到目标可行,判断有 据,调控有度。 因此,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统计)作为宏观经济管 理和分析的重要基础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同时,也构成了当代经济统计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国民经济管理与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管理的目标: (一)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三)充分就业 (二)物价稳定 (四)收支平衡
这些都直接影响到社会总供需的平衡。 实施国民经济管理:确定发展目标,监测和调控 国民经济的运行,这些都需要掌握大量、翔 实的数据资料。
三、国民经济管理与国民经济核算(续)
五大核算的内在联系:
流量(ABCE)~存量(D) 国内(ABCD)~对外(E) 总量(ADE)~部门结构和关系(BCD)
五大核算与账户体系的关系:
图1-5 SNA的账户设置与分析框架 (后详)
四、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发展概况: 80年代以前──采用MPS 1984年起,改革旧核算体系 1992年形成新核算体系《试行方案》(参照SNA) 1995年核算体制全面转轨 2002年修订《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一)基本框架 两大部分,三个分支,二元结构(见图)
二、两大国民核算体系及其主要差异
1990年代前,世界范围内曾经存在过两种极为不同的国 民经济核算模式。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分别采用过这 两种核算模式。它们既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某些 共通之处,同时又各自具有极为不同的结构特征。 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简称MPS,因其发源于前苏联和东欧经互 会等计划经济国家,故又称“东方体系”。
国民经济统计=国民经济核算???
莫里斯•科普兰(M.Copeland)的“资金流量表” 分析技术; 雷蒙德•戈德史密斯(R.Goldsmith)的“国民 资产负债表”分析技术; 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J.Meade)等人的 国际收支分析方法(1977年获诺贝尔经济学 奖)。 理查德•斯通(R.Stone)关于国民经济核算体 系的研究(1984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
国民经济统计学
第1章 导 论
厦门大学 杨 灿 主讲
课程教材
杨灿主编、 周国富副主编: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国 民经济统计学)》,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年1月
参 考 文 献
[1]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民经济 核算体系(SNA,1993)》,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2]国家统计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中国统 计出版社,2003 [3]国家统计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中国国民经济核算 体系(2002)培训教材,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4]肖红叶、周国富:《国民经济核算概论》,中国财政经 济出版社,2004 [5]杨灿:《国民核算与分析通论》,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 [6]高敏雪等:《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7 [7]《统计研究》等学术刊物上的相关论文
一、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续)
现代的国民经济核算不同于传统的国民收入统计之 处,主要表现在其内容的系统性、方法的严密性和 结构的复杂性。 如此庞大复杂的工作,已经不是少数几个经济学家 和统计学家所能独立胜任的,这使得国民经济核算 体系的理论研究从一开始就与各国政府或国际机构 的核算标准制定及其实践紧密联系。 由此形成了世界范围内最具代表性的两大国民经济 核算体系,即: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物质产品 平衡表体系(MPS)。
附注:MPS的演变过程(苏东国家) 1920年,出现“物资产品平衡表”和“财政收支平 衡表” 1957年,制订完整的“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 1971年,由联合国颁布《MPS》,与SNA并行 1984年,修订、颁布“新MPS” 1990年代后,苏联解体,经互会解散,MPS消亡 或曰:MPS是计划经济国家的国民核算体系, 而SNA是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民核算体系。
本 章 要 目
§1.1 国民经济循环及其分析框架 §1.2 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体系 §1.3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则
小 结:本 章 要 点
§1.1 国民经济循环及其分析框架
一、国民经济的基本概念 “国民经济”是一个整体概念,它包括两种涵义: 横向:从事经济活动的各部门 ──货物与服务部门、三大产业、居民等 纵向:各部门参与的各种经济活动 ──社会再生产过程:生产流通、分配、使用 纵横交错、有机结合: 国民经济=经济活动各部门、各环节及其 内在联系的总和
(二)SNA的核算内容
SNA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帐户体系,结合具体分析领 域,可以归纳简化为“国民经济五大核算”:
A. B. C. D. E.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考察关键总量(如产出、消耗、 消费、投资等) 投入产出核算:考察部门间技术经济联系(相互提供、 消耗产品) 资金流量核算:考察部门间经济收支关系(分配、转 移、金融) 资产负债核算:考察资产负债存量(总量和结构) 国际收支核算:考察对外经济往来和对外资产负债
(一)国民经济的两种运动 实物运动:产品生产→市场流通→社会总供给 价值运动:价值形成→收入分配→社会总需求 两者既分离、又统一:
实物运动 生 产 价值运动 分 配 需 求 流 通 供 给 使 用
问题1:社会总供需是否平衡?
(二)国民经济的循环框架 扩展一:引入金融过程和储蓄-投资分析
产 品 生 产 分 配 价 值 储蓄 金 融 实物投资 消 费 流 通 供 给 使 用
1992年《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 投入产出表 基本表 资金流量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 资产负债表 社会再生产核算表 中 国 国 民 经 济 核 算 体 系 经 济 循 环 人口平衡表 劳动力平衡表 自然资源表 补充表 主要商品资源与使用平衡表 企业部门产出表(V 表) 企业部门投入表(U 表) 财政信贷资金平衡表 综合价格指数表 国民经济账户(含经济总体账户和国外交易账户) 账 户 机构部门账户 产业部门账户
三、联合国的国民账户体系(SNA)
(一)SNA的产生和发展 192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 1932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力 图通过宏观管理振兴美国经济。 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问世,他断然否定了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的 理论基础,主张政府积极干预国家经济生 活,通过财政与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刺激需 求,从而减轻失业,恢复经济。
问题2:资金余缺怎样调节?
扩展二:开放经济系统
进 口 流 通 国 国 内 生 产 价 值 分 配 外 对外分配流量 外 储蓄 实物投资 金 融 对外金融流量 消 费 产 品 国内供给 国 本 国 使 用 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