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证分析题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卷逐题解析版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卷逐题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f4c6e771af45b307e87197fa.png)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2020年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文分析与试题详解
![2020年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文分析与试题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43827f3fdaef5ef7bb0d3c18.png)
2020年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文分析与试题详解一、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论述类文章阅读【原文】提示:红色划去字体为删除内容,括号内黑色字体为添加内容。
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的和谐。
如何(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这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
这些伦理规范(他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
从《礼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着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等等,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家庭伦理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得“礼”制度化。
所以中国古代社会是一“礼法合治”的社会。
因而,“伦理”规范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三才章》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当然,孔子是否说过这段话,在此且不论。
)这是说“孝”是“天道”之常规;是“地道”有利于万物的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
为什么“孝”会有这样大的意义?我认为,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我(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
要较好的维护家庭中的长幼、尊卑的秩序,要使其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适应(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族伦理规范,而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以至庶人的伦理规范,而构成一套整个社会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在《孝经》中对此都有详说。
在我国古代往往又把这些伦理规范制度化,这就表现在种种“礼制”中,这点可以从我国历朝各代典章制度的文献中表现出来。
“孝”既然为我国古代社会所需要,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此伦理规范又通过各种礼仪,(并进)而成为社会应遵守的伦理制度,但这种伦理规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礼仪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第2讲题型突破2论证分析题——抓住特征,巧妙作答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第2讲题型突破2论证分析题——抓住特征,巧妙作答](https://img.taocdn.com/s3/m/5ca889ba5a8102d277a22f52.png)
题型突破2 论证分析题——抓住特征,巧妙作答[对应学生用书第141页]政论文——社会民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总要与好的食物打交道才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的诗句谁都记得。
食物是人类每天都要面对的最基本问题,然而,今天的城市人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食物困惑症。
从前的菜有菜味,肉有肉味。
然而,今天我们买到的蔬菜与肉却越来越“没味儿”了,工业速成的口感越来越重。
比“难吃”更糟糕的,是食品安全问题愈发凸显,转基因的使用令人困扰,不健康的外卖与劣食遍地生长。
当大量的工业加工制品、添加脂肪和糖渗透到我们的饮食结构之中,整个社会都在发胖——肥胖从来不是一个人的问题。
对于谨小慎微者而言,饮食变成了一件需要精细计算的科学解题。
最显著的表现便是营养专家和营养咨询师大行其道,迈克尔·波伦在“饮食觉醒”系列著作中称之为“营养主义的时代”:“饮食”变成了一件需要被指导的事情,仿佛人不是生来就懂得“吃”似的。
然而,在寻求健康饮食的道路上,最精明的消费者也可能是愚蠢的。
那边厢,名目繁多且售价昂贵的天然食品、有机食品不断兴起。
美国的全食超市或许是个典型案例,他们通过认证制度给予那些“有来头”的食物以名分,以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那些生态食品的出身:这块肉来自一头一生“住在美丽地方”的牛,或是一只“自由散养鸡”。
然而,当“有机”被纳入一个庞大产业的链条时,“超市里的田园诗”实质上更多是营销话术的炮制而已。
假如我们尝试勾勒一幅今天城市中产阶级所处的食物全景,便不难发现,食物不仅是口感问题,也是一种政治,是社会经济结构和城乡互动的一种结果。
整体而言,城市人与食物打交道的方式已经深刻改变了。
在超市或外卖网订购的食材干净体面,不见泥土,这些看不见来龙去脉的食物也将背后真实的生产关系和城乡关系隐匿起来。
在今天,看直播、上快手围观“土味文化”成为了一种时髦。
烤竹鼠的野趣,令屏幕之外的城市人垂涎欲滴。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真题练习(附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真题练习(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0723b8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f1.png)
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20课标全国Ⅱ,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9分)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疑问。
这种反思和疑问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不是少数作品的特例。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试题)热点话题精练:文化自信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试题)热点话题精练:文化自信](https://img.taocdn.com/s3/m/2c242ce601f69e31433294be.png)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试题)热点话题精练:文化自信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蕴含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加强地域文化研究,拓展中华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
地域文化主要是指在一定自然地理范围内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为当地人民所熟知和认同、带有地域文化符号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在中华大地上,多种多样的优秀地域文化一同构成了中华文化。
地域文化历来是中华文化宏大画卷中的灿烂一页,是中华民族不断传承和发扬的文化宝藏。
从历史上看,中华文化很早以前就是在广阔的地理空间内形成的,其中包括平原、高原、山地、河谷、海城等。
在这些地理空间内,人们发展出农耕、渔猎、游牧等不同经济形态,进而形成具有明显地域差别的文化。
西周分封之后,齐、楚、燕、晋等处于不同地域的诸侯国,依据各自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基础,发展出既具有共同特点又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
秦汉以降,中华文化的地域格局不断扩展,内容也愈加丰富,直至近现代,地域文化一直在为中华文化这棵参天大树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
当前,高铁、互联网等的发展虽然极大消除了不同自然地理空间之间的界限,不同地域文化也加速向具有同质特性的现代文化转化,但地域文化并没有消失,还将持续对当代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地域文化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所强调的地域文化研究,不是简单地重复地方文化研究,也不能与民族文化研究画等号,更不可将其与文化地理学等同,而是要突出中华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
这样的地域文化研究,是通过历史、民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学、宗教等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深入分析中国各个地域文化的历史源流、丰富内容、人文特征和当代价值。
换言之,当代地域文化研究要服务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服务于中华文化真实、立体、全面的展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35c3d6a998fcc22bcd10dfb.png)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画展中,署名“夏语冰”的多幅绘画作品引起关注。
这位创造力不遑多让的“夏语冰”就是以会写诗闻名并且已出版诗集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写诗、演唱、绘画、设计……人工智能技术在进入文艺领域之后,凭借超强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迅捷高效的创作优势,正在拿出越来越多的作品成果。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创作吗?”正成为一些人焦虑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每当人们谈起人工智能时,往往想到科幻小说中的强人工智能,它们具有人类一样的情感和体验,和人类一样生活,看起来似乎会取代人类。
然而,目前我们实际拥有的是弱人工智能,它们具备人类的一些高端技能,但在情感、意识等方面与人类差别较大。
即便如此,人工智能的进入依然促使我们反观人类自身创作的特点与优长—越是面临技术冲击越要端正和坚定本体价值,同时在文艺观念和创作实践上越要有新的追求和突破。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想要成为诗人徐志摩,它需要做些什么?首先,它要拥有徐志摩的阅读量,最大限度地接近他的创作素材;其次,它要学习徐志摩同时代其他诗人的诗,因为徐志摩的诗歌特色是在与其他诗人诗歌的关系中呈现出来的,必须掌握当时其他诗人诗歌的特点,才能更好凸显徐志摩的诗歌特质。
但这样,它就能创作出徐志摩的诗了吗?并非如此。
无论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还是“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无不来自诗人自身的生平际遇。
人工智能只有具备了徐志摩的人生经历,还原了他的所有体验,才有可能真正创作出有徐志摩风格的诗来。
没有人生,我们便无法理解诗和艺术。
人工智能正是在这里遭遇滑铁卢。
据研究,尽管人工智能具有令人炫目的高超技能,却很难模仿人类基本、无意识的直觉,这被称为“莫拉维克悖论”。
它可以轻易学会下棋,但一个婴儿都可以做到的感知世界,人工智能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训练,甚至即便如此也未必能学会。
2020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2020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213aa87c1cfad6185fa72d.png)
1、《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上海市高考题)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①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这个问题百年来一直存在争议。
②中国儿童文学自古有之这一观点始于1913年。
当时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虽无“儿童文学”之名,却有儿童文学之实,并以部分古代小说与民间娱儿故事为证,后来认为古代存在儿童文学的学者几乎都以此为依据。
而反对者认为,儿童文学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中国古代并未发现‘儿童’,没有‘儿童’的发现作为前提,为儿童的儿童文学不可能产生。
因此,儿童文学与一般文学不同,它只有现代而没有古代。
”③应注意的是,无论观点如何,双方都是在现代的儿童文学理论基础上立论的。
不可否认,中国古代确实不存在“儿童文学”的概念,自然也就没有相应的判断标准。
要对中国儿童文学做历史考察,不妨使用现代儿童文学标准的核心部分来衡量古代作品。
之所以不是完全采用现代标准,是因为古今有别,考察时应避免以今衡古。
④在中国古代,最容易为儿童接受的文学形式莫过于童谣。
不过有很多童谣被统治阶级用来制造舆论,也有不少被用来向儿童灌输封建伦常,这些童谣都不能纳入古代儿童文学的范畴。
当然,仍有相当数量的童谣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这类童谣明代以后尤多,如明代杨慎所编《古今风谣》中的部分童谣、清代郑旭旦所编《天籁集》、意大利人韦大利1896年所编《北京儿歌》、美国人何德兰1900年所编《孺子图歌》。
这部分童谣,内容取自儿童日常生活,没有牵强附会,也没有强加道德诠释,且言辞质朴,多用叠音,节奏明快,适合儿童记诵,符合儿童的心理和接受能力。
⑤蒙书专为儿童编写,作启蒙发智之用,但细分又有不同。
一类为识字百科,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从目的和效果来看,这类书更像是后来的识字课本。
另一类则有一定的文学色彩,虽然内容简单,但都有明晰的人物、故事情节,用浅显的语言讲述故事,用符合儿童性情的方式教之以事,以事寓理,或诱之以趣,以趣入情。
2020全国ⅲ卷语文 解析
![2020全国ⅲ卷语文 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c835248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dc.png)
2020全国ⅲ卷语文解析一、论述类文本(共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
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
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
《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
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
这种主张是进步的。
《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
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
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
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
这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
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
严格讲起来,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
但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
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
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
《古文观止》不分类,按时代先后排列,从中可看出古代文章演变的迹象。
2023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观点推断(题型)+例题分析(含答案)
![2023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观点推断(题型)+例题分析(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50b26f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47.png)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5——观点推断(题型)+真题分析(含答案)在真题中,观点推断题四个选项通常情况下不再仅限于文本本身,甚至有时是跳出选文,采用文外设题的方法,让考生根据文意来判断。
主要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和根据原文进行逻辑推断的能力。
这类题目由于信息较分散,概括性较强,观点较隐蔽,故难度较大。
考生在做此类题时,可从三个角度切入,即:据文推断(文内找依据),逻辑推断(符合逻辑),合理推断(结论合理)。
一、文内找依据分析之前先判断该选项的“前提内容”是否合乎文本内容。
分析选项时需格外关注关联词语,分析选项的前提时思考三个问题:(一)前提条件是否存在;(二)前提是否混淆范围(整体或局部)(三)前提是否混淆语气——注意前提中“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等表示推断可能成立的一些词语;“一定”“必定”“肯定”等表示推断不能成立的一些词语。
二、符合逻辑分析选项时,要判断选项中存在的假设推断、条件推断、因果推断、目的推断等逻辑关系是否合理。
选项一般以假设、条件、因果、目的等复句形式呈现。
三、结论合理推断结论是根据文中已有信息,要求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以此推彼、以已知推未知、以现在推未来、以整体推知局部以及因果互推等。
要留意以下两个方面:(一)选项前后之间的关系,由原文中重点语句(一般为长句)内部的语意、句间关系或关键段落中重要概念推断出来,结论是原文应有之意,结论一般由“由此可见”“说明”“总之”等词语领起。
注意两点:①结论是否与原文相悖。
②结论是否过于绝对,特别注意选项中表述过于绝对的词语能否在原文中有与之匹配的信息。
(二)选项是推断源于文内,结论实属文外。
推断由文内到文外、由此及彼,结论一般由“启示”“将会”“应该”等词语领起。
注意两点:①关注推断的逻辑性和前提的真实性。
②关注文本内容是否能够推断出选项预测的结果,这个结果是否合乎社会常理,即一般的规律,人们的认识规律。
【2019·全国3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20届高考全国卷(二)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2020届高考全国卷(二)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d5c18d87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68.png)
2020届高考全国卷(二)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人教版高三总复习2020届高考核心3套卷全国卷(二)语文【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百年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离不开对西方美学的借鉴,但这种借鉴乃是一个首先“学西”、继而“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西互鉴的特殊形态,从而达到中西美学不同程度的创新融合。
②中国现代美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王国维,早在20世纪初,在译介叔本华悲观主义意志论哲学著述基础上,撰写了迥异于传统思想的《红楼梦评论》;借鉴康德美学“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说,首次提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的重要主张,并建构起具有中国传统特质的“古雅”说;借鉴德国古典美学诸家,对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作了深刻反思,自觉把二者加以融会贯通,写出了《人间词话》这一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创建了以“境界”为核心范畴、意蕴丰厚的创新美学体系,对传统的“意境”说作出了具有现代性的创造性开拓。
王国维之所以在融通中西上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与他具有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有密切关系。
他主张“学无中西”,批评持中学、西学二分的“俗说”,“虑西学之盛之妨中学,与虑中学之盛之妨西学者,均不根之说也”,认为“余谓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
且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
”这样一种关于中西学术互助、互动、互鉴、互促的精彩之论,至今仍不失其高远眼光和宏大气度。
③另一位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奠基人蔡元培,在国内最早全面介绍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康德关于审美的四契机说,运用儒家思想作了“超脱”“普遍”“有则”“必然”的创造性阐述;从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出发,借鉴康德有关思想并加以吸收融合,同时借鉴席勒的美育理论,强调“涵养德性,则莫如提倡美育”,进而提出了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育代宗教”说。
【2020二轮复习】(论述类)题点2 论证分析题
![【2020二轮复习】(论述类)题点2 论证分析题](https://img.taocdn.com/s3/m/d43797146bec0975f465e2f2.png)
-19-
3.看结尾部分,作者是否做了这三件事:①消除误解——作者在归纳总结前,
是否强调了什么,以避免读者误解文中的某些观点,保证论证逻辑的严密性?②
归纳总结——作者是否对前面的论证进行了归纳总结?③得出结论——作者在
归纳总结时,是否得出了结论,发出了倡议或警示?
失分类型二:分不清论证手法
-20-
第三段。 难有担荷力量的原因是其具有幽默与欣赏的余裕。D 项 强加因果,分析错误。
【我来答题】D
【失分类型及考场方略】
-18-
失分类型一:不明论证思路
应对策略 1.看开头部分,作者是否做了这三件事:①提出论点——是否提出了中心论点?提 出了什么中心论点?②怎样提出的论点?论点是如何呈现的?③文章开头是如何将论点 引入论证过程的?作者是否使用了过渡句? 2.看主体部分,作者是否做了这五件事:①提出分论点——作者在阐述中心论点 时,是否提出了分论点?文章是直接论证中心论点,还是间接论证中心论点?②选择论 据——文章选用了哪些论据?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引用了哪些内容作为论据?③确 定论证方法——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④选择阐述角度——从哪个角度(正面还 是反面)进行阐述?⑤深入剖析,增强论证力度,即作者举出事实论据后,是否对事实论 据进行了深入剖析?
单项选择题仍为重要的考查形式,新高考试模考题中增加了主观试题考查, 能力等级上也提升为分析综合。
【考查新动向】
-3-
在2017年至2019年的高考试题中“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个考点一 直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设在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第二题,分值是3分。
2020年山东、海南新高考适应性模拟考试的试题中,该考点不仅以选择 题形式考查论据“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分 值3分;而且首次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 明”,分值4分,同时相应提高的是考查的难度。
论述类文本阅读2 高考命题点二 论证分析题——依题据文,由此及彼思考“六角度”
![论述类文本阅读2 高考命题点二 论证分析题——依题据文,由此及彼思考“六角度”](https://img.taocdn.com/s3/m/8e0221e36bec0975f465e2b2.png)
第一部分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边练边悟] (2017·高考全国卷Ⅰ,T2—C) 审选项 抓关键 文章在论证中以 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 ,彰显 (请标识 了 立足未来 的气候正义立场。 关键词)
栏目 导引
第一部分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 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 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 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 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 代际公平 而言,地球上 找原文 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 定题源 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 (请标识 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与选项 我们这一代 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 对应的 关键词) 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 ,对子孙后代负 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 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 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 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 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栏目 导引
第一部分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选项上句中的“元明两代瓷器”是论据,下句是论证 的内容。通过比对原文中的“审美观念的更新”只是 比文题 明代瓷器这个论据的作用,原文这里还没有提到“元 想规律 代”,再回到原文“由此可见”,表明后面是结论,这 才是“元明两代瓷器”论据的作用,通过比较,论证 的是青花瓷的发展和中外交往的繁盛有关 辨正误 错误
考点03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层练习)(解析版)
![考点03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层练习)(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b72891e1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cc.png)
考点03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练)(一)热身练一、【2020·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一中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文学创作最大的挑战是,有了生活积累的厚度,却缺乏思想观念的穿透力,往往停留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阶段。
有的作者不缺生活积累,他们常年固守在生活的黄土中,像农民一样苦作耕耘,其中不乏高产的能工巧匠,却难得有更高水平的突破。
不少作品,有生活,却无新意;忠实于写实,却呆板没有灵气;会讲故事,却不会提炼意义;即使能够读下去,却很难再回味。
对这些作者来说,有了生活积累却不一定会有好作品。
缺乏足够的思想储备,即使是专业作家“身入”到生活中,由于未能“心入”,同样会陷入惯性写作或复制生活的困境,难有大的突破。
当下文坛思想的贫乏,已成为不断滋长的倾向。
文学对思想的疏远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过去的文学政治化、公式化、概念化的警觉。
政治过多地干涉文学固然有问题,但过度“去政治化”以致疏离思想性,就又酿成新的恶果。
在一些人眼中,这个时代一切服从并依赖经济,对思想的需要已不那么迫切了。
的确,在一个社会冲突缓和、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深挖社会题材的文学丧失了新奇感和震撼力,因而易于“弃思”而趋向技术性、娱乐性。
社会生活的安宁、温馨、闲适也促使人们转向注重文学的娱乐功能和“玩技巧”。
但文学的“过度娱乐”,会损害一个民族智力的健康。
文学的思想性是与作家的生命情感体验、艺术直觉以及作品的艺术形象融为一体的。
肯定一部作品的思想价值的同时也意味着对其艺术价值的肯定。
作家的思想秘密就隐藏在“怎么写”、“写什么”的艺术话语中。
愈是伟大的作家、伟大的作品,其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融合度愈高,而且,在这种融合中,其思想性的生命力往往占据更突出的地位。
仅就审美感觉的细腻、文笔的优美、生活积累的厚实、学问的专精等而言,现代作家中与鲁迅相当甚至超过者不乏其人,但却无法与鲁迅媲美,其原因就在于鲁迅作品思想的深刻性无人比肩。
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观题(论证特点分析)答题指导(含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观题(论证特点分析)答题指导(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d243f5c850ad02df804137.png)
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观题(论证特点分析)答题指导导学目标:1.梳理并积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必备知识。
2.培养并提升阅读论述类文本的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
3.掌握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观题(论证特点分析)答题思路。
教学步骤:典例导引,考点解读,知识导图,核心突破(练中悟法、必备知识),过关检测课时安排:2课时【典例导引】(2020年新高考模拟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迹,加上此前《三体》的热销,刘慈欣的作品影响巨大,但社会各界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势。
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回的人物感情,更多是直接甩出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
在他笔下,主人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不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刘慈欣自称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坦承自己“喜欢文学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多的科幻作品,一直认为,透视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甚至有过“把科幻从文学剥离出来”的激进想法。
在写作的过程中,刘慈欣却逐渐意识到需要保持“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思想性与可读性的平衡、作为文学的科幻与作为商品的科幻的平衡”,他后来的作品“正是这些平衡的结果”,这“或多或少地背叛了自己的科幻理念”。
刘慈欣对文笔也并不是没有自觉。
他评价阿西莫夫的文笔,“平直、单色调、刚硬、呆板……几乎所有这类文学上的负面词都可以用来形容他的文笔”,却又话锋一转,表示“这种笔调无论如何是不适合文学的,但却很适合科幻,也使他的小说风靡世界”。
刘慈欣对于他敬仰的阿西莫夫的描述,显然也适用于他自己的文风。
(摘编自冰村《刘慈欣:黄金年代的守望者》)材料二: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科幻小说描绘幻想世界,我们当然能够发现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某些相似性,但是在细节设置和整体结构方面,幻想世界是超出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和人的行为心理的。
2020年全国二卷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0年全国二卷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403567ce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62.png)
2020年全国二卷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1. 引言在2020年全国二卷语文考试中,论述类文本阅读一直是备受考生关注的部分。
如何理解和分析论述类文本,如何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去阐释,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准备的部分。
2. 对论述类文本的理解论述类文本,顾名思义,就是在文字中对某一问题进行论述和分析。
在阅读时,我们不仅要理解作者的观点,还要学会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对文本进行解读,理清其中的逻辑和观点。
3. 阅读文章的方法在阅读论述类文本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仔细理解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式,分析作者的立场和态度;- 对比不同观点,分析其优缺点,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 注意论述类文本中的逻辑关系、推理方式等,找出文章中的亮点和隐含信息。
4. 在考试中如何应对在考试中,我们应该注重下面几点:- 在规定时间内,先速读全文,把握中心思想;- 然后再仔细阅读每一段,理解作者的论证逻辑和重点观点;- 注意提炼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并能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5. 关于2020年全国二卷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在2020年的考试中,论述类文本涉及了社会热点、学科知识、文学作品等多方面内容。
需要我们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够灵活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解读和分析。
6. 个人观点我认为,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不仅考察了我们的语文能力,还考察了我们的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准备考试时,我们应该多读一些社会热点,多积累一些学科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和分析。
7. 总结通过对2020年全国二卷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深入探讨,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该部分的重要性,还可以掌握一些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在备考时,我们要多多练习,多总结一些规律,这样才能在考试中更加游刃有余地进行解题。
通过不懈的努力和不断的探索,我们一定能够在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
以上就是对2020年全国二卷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共享,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二把握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二把握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9a634b771fe910ef02df801.png)
练案[1]第一板块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二把握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魏晋南北朝政权更迭频仍,帝国统制松弛,儒学式微,王纲解纽,礼崩乐坏,佛教悄然传入中土,道教秘而不宣地走向前台,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成为士人可以任意取资的精神粮仓。
多元并立的文化格局代替了一儒独尊的思想铁律,此时文化迎来以张扬个性和崇尚自然为特征的大开放时代。
如果就狂放精神的衍变而言,魏晋时期的个性张扬未免过于失序;但在这失序的大背景下,书法家仍能保持住自己的一抔定力。
从当时王羲之、王献之、卫瓘等书法家作品中可见的狂放仪态,大致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贵狂”,其中部分书法家,经世从戎,位高权重,他们大多因为狂放,受到强权打击排挤后,又转而树起佛道特别是道教崇尚自然的旗帜,无约无束,给自身以走向自由的遐想。
二是“佯狂”,这其中部分书法家喜欢游逐竹林,借酒酣畅,类似于“竹林七贤”的文采和异行渗透着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个个都“狂”得可以但又都表现出清醒之思和俊逸之美。
三是“理狂”,这占有一半以上,书法家们受文化的熏陶,对世下荒诞之狂有所节制,与贵族子弟之狂乱有所区别;书法家大多仍然表现出理性的一面,既狂又约,由此便形成了源于庄老之学的“玄谈之风”。
此时书法艺术的鼎盛使得产生下列现象。
其一,书法评论的风气和书学理论得以建立。
我们现在所能见到较为成熟的书法理论著作,大多写作于这个时代,如卫恒的《四体书势》、索靖的《草书状》、杨泉的《草书赋》、王僧虔的《书赋》。
其二,推动了书体的大变革。
虽东汉时草、行、真各种书体均已出现,但到魏晋时期,隶意才渐失渐远,行书书体才完全登上历史舞台。
其三,书法创作形成群体,孕育出带有地域、师承关系的流派。
流派一说至此诞生,魏朝钟繇和胡昭师承刘德升,钟繇之子钟会又承揽其父书艺;敦煌一地出现索靖、泛衷、张甝、索、索永等后称“敦煌五龙”的一批章草名家;东晋王、谢等望族,或叔侄或父子相授,或延请名家教习,书法风格成一流派。
2020届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2020届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https://img.taocdn.com/s3/m/9eebfefa6137ee06eef91825.png)
2020届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
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
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与答案批注解析综合点评(三篇)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与答案批注解析综合点评(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8de77208d0d233d4b14e69f1.png)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与答案批注解析综合点评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1.D. 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答案:错。
第1段末句三者尤其需要关注,最后一段以此为基础意义重大。
其一,空间弹性。
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成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1..A. 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
答案:错。
断章取义,应为“片面强调,会失去基础”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1.B. 已发展的城市和崛起中的城市都面临着激活活力的问题,也都需要有制度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阅读
①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②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 “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 思想创造的传统。③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 思想之间的关系。④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 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⑤中 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 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⑥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 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⑦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 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 对应C项
⇩ 第⑤⑥⑦句: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新子学”获得新的内涵和形态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阅读
第 4 段为第四部分:论证“照着讲”和“接着讲”之间的关系。
第①句:领起句
⇩
第②③④句:论证“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
第⑤⑥句:论证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
作的背景、原因等) 或段落
(2018年全国卷Ⅲ·T2—C)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 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 (2017·全国卷Ⅰ·T2—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 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2017·全国卷Ⅱ·T2—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 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2018·全国卷Ⅲ·T2—A)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 空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向。 (2018·全国卷Ⅲ·T2—C)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 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阅读
①“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②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 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 围进行反思批判。③“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 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④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 “接着讲”的出发点。⑤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 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⑥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 以“接着讲”。⑦“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 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⑧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 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 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 含“照着讲”。⑨“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B.文章指出理解
层次·理关系]。
“新子学”的品格 可从两方面入手, 并就二者的关系进
由关键字眼可知 对应第2、4段。
由上面的图示可知,“‘新子学’的品格可从 两方面入手”对应第2段“这可以从‘照着讲’ 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就二者的
行论证。
关系进行论证”对应第4段“‘照着讲’和‘接
着讲’二者无法分离”,B项正确。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阅读
标注选项敏感点 定选项对应区间
梳理比对定答案
第3段的行文脉络:回看上表中第3段[理层次·理关系]。
C.文章以中西思 想交融互动为前 提,论证“新子 学”“接着讲”的 必要和可能。
由关键字眼可知 对应第3段。
由上面的图示可知,“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对
(2017·全国卷Ⅱ·T2—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 考 查 论 证 的 方 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法
(2017·全国卷Ⅱ·T2—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考 查 论 点 与 论 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据间的关系
对应区间 对应全篇
对应段落 对应段落
⇩
第⑦⑧句: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论证“照着讲”“接着讲”
无法分离
— 对应D项
⇩
第⑨句:总结句
提示:通过梳理第 1~4 段的层次关系和内容,有助于四个选项的判定。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阅读
[解题示范] 标注选项敏感点 定选项对应区间
梳理比对定答案
A.文章采用了对 比的论证手法,以 突出“新子学”与 历史上诸子之学的 差异。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阅读
第3段为第三部分:从“接着讲”理解“新子学”的思想创造性
第①句:过渡句,引出“接着讲”
⇩
第②句:从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延续诸子思想
创造的传统
— 对应A项
⇩
第③④句: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论证“接着讲”的必要
和可能
栏
目
导
航
一、命题解读——五大命题角度要知道
二、解题技法——三步解题流程应用好
读文示范
随堂巩固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阅读
一、命题解读——五大命题角度要知道
命题选项
命题角度
对应区间
(2017·全国卷Ⅰ·T2—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 考查论证的前提(写 对应全篇
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阅读
专项对点练(25)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看
观
谢
谢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阅读
◎························································ 信息提炼 第 1 段为第一部分:交代诸子之学的兴起及范畴。 第①句 — 诸子之学的兴起 第②句 — 诸子之学狭义和广义范畴 第 2 段为第二部分:阐述“新子学”的内在品格及理解的两方面。
由关键字眼可知 对应第4段。
第4段的行文脉络:回看上表中第4段[理层次·理关系]。 由上面的图示可知,“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对应第4段“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 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D项正确。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阅读
随堂巩固
“文章采用了” 关键字眼显示出 对应全篇。
全文论证思路:回看上表[理层次·理关系]。由 上面的梳理可知,文章主要论述了“新子学”
对诸子之学的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
和突破性,论证了“照着讲”和“接着讲”两 方面的统一,因而A项的“突出‘新子学’与 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说法错误。
第2、4段的行文脉络:回看上表中第2、4段[理
考查论证的角度和 对应全篇
特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或段落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阅读
命题选项
命题角度
(2018·全国卷Ⅲ·T2—B)文章区分了文明弹性的层面,
也区分了城市体发展的阶段,论证结构清晰。
考查论证的思
(2018·全国卷Ⅱ·T2—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 路(结构) 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应第3段中的“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 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而“论证‘新
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对应第3段“在中西之 学已相遇的背景下,[C项] “‘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 想之间的关系……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
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C项正确。
D.文章论证“照 着讲”“接着讲” 无法分离,是按从 逻辑到现实的顺序 推进的。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阅读
专题十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4讲 论证分析题——定位原文信息, 厘清层次关系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阅读
论证类选择题直接体现论述类文本中的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考查考生对 文本三要素和说理逻辑的把握能力。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阅读
二、解题技法——三步解题流程应用好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阅读
读文示范
真题示例 ……………………………………………………………………………◎ (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 史之奇观。②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 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第1轮 ·语文
返回导航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阅读
①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②“新子 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③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 讲”两个方面来理解。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 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⑤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 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 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