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千帆、罗宗强的治学思路与方法
批评与考据相结合的治学方法——从曾国藩到程千帆
批评与考据相结合的治学方法——从曾国藩到程千帆丁婷婷【摘要】我国当代著名学者程千帆在长期学术研究过程中,提炼出批评与考据紧密结合的治学方法.程千帆的治学方法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考察其核心部分,与曾国藩会通汉宋学术的治学之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论学层面上,程千帆对曾国藩既有继承,更是一种超越.【期刊名称】《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23)003【总页数】3页(P26-28)【关键词】程千帆;曾国藩;治学方法【作者】丁婷婷【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092.49程千帆是我国当代著名学者,也是文史学界承前启后的大师级学者之一。
他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方法的探讨与推广。
他的学术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其治学从校雠学入手,兼擅史学、古代文学、文学批评史,其古代文学研究最能体现其治学特点。
在研究过程中,程千帆兼学文史,会通古今,学贯中西,将中国传统文学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相结合,提倡批评与考据结合、文艺学与文献学完美结合的治学方法。
在方法论层面,他的文艺学与文献学的完美结合超越了汉宋学术的藩篱,是对曾国藩的治学之法的创新与突破,对现代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程千帆:批评与考据相结合程千帆祖籍湖南宁乡,出身书香门第,幼承庭训。
宁乡程氏重视家学,程千帆少时问学于堂伯父程君硕的有恒斋,博览群书,如《论语》、《孟子》、《诗经》、《左传》、《礼记》、《文选》、《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资治通鉴》等,奠定了厚实的国学基础。
从中学到大学期间,他求学于南京,转益多师,受到现代治学方法的训练,这对其后的学术研究影响深远。
程千帆的家学师承决定了其文史结合的治学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他不断反思探索,丰富治学方法的内涵,明确提出追求文艺学与文献学的完美结合。
20世纪40年代初期,程千帆对中国古代论学研究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他不满足于有清以来的考据与批评分开的研究方式,开始尝试将传统的学术方法与现代的科学研究知识结合起来,建立一种“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1]。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50105学科专业介绍: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是河北师范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历史悠久,成就卓著,富有特色。
自建国以来,有萧望卿、李松筠、夏传才、王学奇、朱泽吉、常林炎等知名学者在这里任教,为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2年本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
近年来,通过自主培养和积极引进等措施,已建成具有高职称、高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研究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共有教师17人,包括特聘教授1人,教授7人,副教授3人,有博士学位者7人。
经过几代学者五十多年的共同努力,目前已形成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曲学研究、古代小说研究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学术影响。
自2000年以来,在包括《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文艺研究》等权威期刊在内的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获得各级科研经费150万元。
雄厚的师资队伍和强力的经费支持,将为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培养目标博士生教育必须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博士生培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树立献身科学与真理的坚定信念,具有较强的事业心与责任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牢固掌握古代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较好地掌握与古代文学密切相关的古代汉语、文献学、历史学、哲学、美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技能;掌握一门及以上外国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从事具有较高学术含量的文史研究工作,能够胜任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培养突出的创新能力,在学术研究或专业技术上取得创造性成果。
程千帆先生教学思想中的辩证思维
程千帆先生教学思想中的辩证思维作者:陈天澍李孟渝来源:《文学教育》2016年第08期内容摘要:程千帆先生是20世纪杰出的文史学者,也被公认为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学术人才。
作为教育家的程先生十分重视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将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作为科研的对象,用科研成果来提升教学。
根据自身教学经验,程先生还指出学与思、博与专、知与能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看似矛盾的双方其实都缺一不可,还可以互相补充。
这些带有辩证思维的教学思想,其实根植于深厚的儒家文化土壤,也来自于程先生对黄季刚、胡小石、刘永济等前辈学者治学教学经验的借鉴与吸收。
关键词:程千帆教学思想辩证思维儒家思想程千帆先生(1913—2000)在20世纪后半期的文史学界无疑是一位大师级人物,他在诗学研究方面的成就更是享有盛名。
学界对此已有定评,毋庸赘言。
i近几年,已有学者将程先生的诗学研究提升到哲学高度进行考察,并认为“千帆诗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其中辩证思维模式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部分。
其实,不仅在诗学研究方面,作为教育家的程先生在教学思想中同样具有辩证的思维模式,这是目前研究者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ii一.作为教育家的程千帆先生程千帆先生在遗嘱中说:“千帆晚年讲学南大,告慰平生,略有著述,微不足道。
但所精心培养学生数人,极为优秀,乃国家之宝贵财富。
望在我身后,仍能恪守…敬业乐群勤奋谦虚‟之教,不坠宗风。
”iii他对自己的著述尚很谦虚,但对培养学生所做出的成绩却非常自信。
与程先生同辈的学者中,王瑶先生认为他“很会带学生”iv,王元化先生说他“继量守、愿夏之坠文,续东南学风之余绪,培养商量,阐幽扬隐,一时人材蔚起,与京沪名校鼎足成三,而风尚之盛美,转有居上之势。
”v这些都揭示了一个事实:程先生的教学成绩有目共睹,十分值得重视。
《南大报》悼念程千帆先生专刊曾刊文评价道:“程千帆先生是一位诲人不倦的教育家。
”vi这可视为官方对程先生的总结性评价。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莫砺锋教授演讲)莫教授以南京大学为例进行演讲,多次提及程千帆先生。
两大主要问题:一、功底欠厚二、眼光欠佳一、功底欠厚莫先生现身说法,以他当年读研实例说明。
当时南大研究生物质条件欠佳,书籍都摆在床上,可谓“年年岁岁一床书”(《长安古意》句)。
程先生来研究生寝室视察,看到他们书籍欠缺(莫先生只有几本古代文学专业书,还有一半是外文专业书。
莫先生本科外语专业出身),不是很满意,便开出书目而且还拨款给他们买书。
一)语言文字功底——极重要初入南大读研,程千帆先生要求每位研究生写三篇自传:汉语白话文一篇、汉语文言文一篇、外语一篇1、汉语文言文《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辨志:郑玄注“谓别其心意所趣乡(同'向’)也”2、外语南大许多古代文学教授外语水平出类拔萃,出访哈佛燕京学社。
而其他学校的代表多是外国文学、外国史教师。
在学术已成为世界性活动的当今,即使是中国古代相关研究也和世界密不可分。
选题勿重复,观点勿冲突。
E.G.域外汉学家宇文所安教授著作虽有译本,但还是读原著为好。
主张读一手文献。
3、汉语白话文古代研究者勿轻视。
因为这反映出一个人的表达能力。
标准:清晰、简明、文从字顺、优美。
E.G.闻一多先生《唐诗杂论》,观点、见解、文笔俱佳。
(二)读书以朱子为例。
《朱子语类》“论读书之法”类将读书喻为“煎汤剂”(中药)“煮物”。
1、广泛涉猎一一“猛火”勿为论题所限研究唐代文学也要了解先唐文学,以此了解唐人文化基础。
E.G •《文选》诗学、史学、哲(经)学。
了解时代背景。
2、精细研读——“文火”体会、涵泳黄季刚(侃)先生细读者20余部。
若能记诵,则受用无穷。
E.G.1学问狂。
戴东原(震)先生背诵十三经注疏。
E.G.2马茂元先生《唐诗选》乃当代学者唐诗选本最优者,据传他会背1万余首唐诗。
E.G.3王国维先生:韦庄《秦妇吟》使其当时曝得大名,有“《秦妇吟》秀才” 之称。
但由于作者担心遭公卿抨击而要求子孙从文集中删去,全诗失传,后近代学者众人得法藏(“伯”号)敦煌文献卷子,见一长诗,无人识得。
“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程千帆先生诗学研究的学术史意义
作者: 张伯伟[1]
作者机构: [1]南京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文学遗产
页码: 158-172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4期
主题词: 程千帆;诗学;方法;学术史
摘要:在20世纪的古代文学研究者中,程千帆先生最具有方法的自觉和不懈的努力,这是他区别于同时代其他学者的重要标志。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他尝试将考证和批评相结合,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概括出“两点论”——文艺学和文献学的精密结合,这种努力是一以贯之的。
作为其学术精神上的先导,陈寅恪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但千帆先生对陈氏的学术,做到了既“有所法”,又“有所变”,在诗学研究方法上做出了有益的探讨和实践。
将“两点论”应用于文学批评的实践中,并且将经验型的感觉梳理为接近客观化的具体手段,与国外中国学家展开真正的对话,使得中国文学不仅在中国的也能在文学的框架下探讨,或许是中国文学研究的前景之一。
高三语文郑州三测答案 (1)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4)①丰富塑造人物的角度和手法,侧面烘托 阿熳的形象。如通过写女友因对他不满而与他分 手,侧面表现了阿熳坚持“慢生活”的决心和他 的不被理解;用周围人对阿熳的过度关注与阿熳 的宠辱不惊形成对比,突出了阿熳闲适心态的难 能可贵;通过写上司对他的赏识,侧面表现了他 的能力和对公司的责任心。②丰富小说内容。如 通过写同事们对阿熳的种种揣测评议和对他升迁 的嫉恨,表现一些人阴暗猜忌的心理和喜欢搬弄 是非的习惯,增加了小说的丰厚感(反映现实生 活的深广度和现的角度看: ①教室是学习的地方,学生的主要任务之 一就是学习。而很多学生每天花在玩手机 上的时间已经很多,不能再把宝贵的课堂 时间浪费在玩手机上,收手机有利于学生 上课集中注意力,减少学习时间的浪费。 ②尊师重道,是传统美德。老师在讲台讲 课,学生却在下面玩手机,这是对老师、 对学问的一种不尊重。因此,有必要采取 措施强制不自觉的学生交出手机。
(2)从反对的角度看: ①“强制收手机”有违大学自由民主的风气。 大学教育不是应试教育,没有必要采取整齐 划一的手段强制学生学习。而应创设自由的 学习氛围,让学生“沉者自沉,浮者自浮”, 自主发展,多样化发展。 ②“强制收手机”是对学生自律能力的不信 任。大学生已经具有明辨是非和自我管理的 能力,上课玩手机究竟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 于弊,他们自有判断,因此,不宜采取强制 措施收缴他们的手机,而应引导他们自觉专 心听讲。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9. ①意境营造:本诗以清蝉、斜阳、暮鸦、
衰草、秋风为主要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 意境;杜诗以急风、高天、无边落木、不尽 长江为主要意象,营造出雄阔苍凉的意境。 ②章法结构:本诗一、三联写景,二、四联 抒情,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 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 层次清晰。 (6分;每点3分,其中分号前后内容答出一 方面给2分,答出两方面给3分)
莫砺锋忆程千帆:培养学生比自己的学术研究重要
莫砺锋忆程千帆:培养学生比自己的学术研究重要我当教师三十多年了。
每逢教师节来临,看到学生的贺卡上写着“师恩难忘”之类的话,心头便涌现出我的老师们的身影,尤其是在南京大学读研时的导师程千帆先生。
正如唐诗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1979年春,我在合肥报考研究生,南大中文系的“唐宋诗歌”研究方向吸引了我,导师是程千帆教授。
当时我正在安徽大学外文系读本科二年级,从未进过中文系、仅在当知青时读过几首唐诗宋词的我,能考上吗?没想到梦想成真。
9月中旬,我与同时被南大录取的两位同学一起见到了满头白发的程先生。
程先生说:“这次有四十多人报考我的研究生,有人多次给我写信,有人带了礼物跑来见我,你们三人连信也没写过——”我以为这下要被责怪了,没想到先生微笑起来,说:“这很好!”说也奇怪,后来程先生教诲我的话不知有多少,但我一直记得他最初说的这句话。
进入南大后,我才知道程先生曾是武汉大学中文系主任,被打成右派后下放农村养牛、喂鸡,1975年被勒令退休,成为武汉的街道居民。
1978年,年已65岁的程先生被匡亚明校长聘为南大教授,程先生决心要把被耽误的20年光阴夺回来。
一般来说,一个学者在被耽误多年后,最着急的是整理自己的学术成果,程先生却把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
在他看来,弥补“文革”造成的损失,让中华文化后继有人,才是当务之急。
程先生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为本科生上大课。
后来健康情况不允许了,才转而以培养研究生为主要教学任务。
程先生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我正巧在那年决定考研,我能立雪程门真是前生的缘分!程先生的教学工作绝不只在教室里进行,他的书斋也是课堂,甚至病房也常常被他当作批改作业的办公室。
他为研究生设计的课程都以训练治学方法为目的,而且是因材施教,精心布置的全面训练。
他力主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之前要用一年多时间认真阅读经典著作。
在论文写作方面,程先生要求学生认真选题,鼓励学生选择难度较大、学术价值较高的题目。
他对学位论文的撰写有严格的规范要求:从小处说,一定要保证材料的可靠性,绝对不能剽袭成说;从大处说,一定要具有问题意识,要勇于创新。
程千帆传阅读答案
程千帆传阅读答案:读书文学文化程千帆程千帆传程千帆先生家相当清贫,但却是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诗书之家。
因一家数代皆有诗人。
生性颖悟的程先生耳濡目染,自幼便能吟咏。
程先生十多岁曾在伯父君硕先生所办的私塾”有恒斋”里读过数年古书。
君硕先生的教育方法与一般的私塾完全不同,他讲授古文时文辞义理并重,而且要求学生用文言文写文章、日记与学习心得,并练习书法,学习过程艰苦、繁重而且乏味,但正是这种严格的训练使程先生具备了阅读古书和写作文言文及诗词的能力,并使他熟精古典典籍,从而对古代文化具有感性而深刻的体会,这是他在文史研究尤其是古代诗学的研究中如鱼得水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程先生在”有恒斋”中的学习仅仅是打好基础的话,那么他进入金陵大学后就真正跃入学术的海洋了。
在金大的四年中,他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学问大进。
他在晚年还深情回忆说:”在大学四年中,诸位老师各有专长,已使我耳濡目染,枵腹日充;而因求知心切,又曾向不在金大任教,或虽任教而不曾讲授某项课程的先生们请教。
”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程先生真正做到了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在经学、史学、目录学、文学批评史诸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学养。
程先生不是只知埋首于故纸堆中的旧式学究,他是紧跟时代脚步的新型学者。
他的气质中兼有学者的严谨、深刻和诗人的灵性、敏感。
虽然他从小就在私塾中学会了写作古体诗词的技巧,但在金大求学时却更醉心于新诗创作。
他与同学孙望、友人常任侠等人组织了一个诗社――土星笔会,还办了一个新诗半月刊《诗帆》。
《诗帆》虽然只办了十七期就因故停刊了,但程先生已在上面发表了四十五首新诗,显示出他对新诗的热情。
解放后,程先生在学术上已经成熟,而且形成了独特的治学方法。
一九五四年,他与沈祖棻把自己的十多篇论文结成集子出版,取名为《古典诗歌论丛》。
这是程先生诗学研究成果的第一次展示,也是他所倡导的治学方法的最早范例。
沈祖棻在此书后记中指出:”在师从古代文学的大家进行研究时,我们感到了旧有方法的缺点,那就是,没有将考证和批评密切地结合起……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尝试着一种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
论缪钺先生的杜诗研究
境。先生总结诗形有“四忌”
“ 四尚”:
“ 四忌”指
⑤
第 69 期的《诠诗》一文中,缪先生就对杜诗的地位
“质、直、拙、滞”,
“四尚”曰“文、婉、灵、浑”。杜甫
和价值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通过对杜诗的诠释、
之所以取得如此“丰功伟绩”,除其自身天才卓越
品评,他认为杜诗在“质形用”三方面都完美符合
外,更因其“忠实于艺术”,不论是“新诗改罢自长
要融贯之笔,使诗歌“如聆雅奏,余音绕梁,如饮佳
⑧
矣。”清人卢德水云:
“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
之衷,往往溢于言表,人所固有。”⑨ 先生先举《寒
茗,回甘满颊”,充满含蓄之美。 再如《兵车行》、
“三吏”
“三别”皆为讽刺现实的叙事性诗歌,极具
峡》一诗,指出杜甫由自身处境想及百姓,居穷不
战斗力,诗人却写得相当含蓄,
前古典文学研究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给予我们新的启示。
〔关键词〕 缪钺
杜甫 质形用 学杜 崇杜
缪钺(1904-1995),字彦威,江苏溧阳人,著
指出:以萧涤非、程千帆、缪钺、罗宗强等为代表
名文史学家、教育家,历任河南大学中文系教授、
的学者“既有深厚的旧学基础,又不乏现代学术
广州学海书院教授兼编纂、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
理念”,
“ 是他们奠定了百年杜甫研究的基础,推
华西协合大学中文系教授、四川大学历史系教
进了杜甫研究的深入”②。此论甚允。
授。作为一位文史兼通的学术大家,先生在中国
然而目前学界对于缪钺先生学术成就的关
古典文学研究领域成就斐然,如《诗词散论》
《杜牧
注多在其史学研究、古典文学研究、治学方法等
年谱》
程千帆先生谈学术研究的目的、方法及其它
程千帆先生谈学术研究的目的、方法及其它编者按本文为程千帆先生与弟子巩本栋先生对谈实录,原题《关于学术研究的目的、方法及其它》,载《文艺理论研究》1995年第3期。
后收录于《程千帆沈祖棻学记》中,文字稍有出入。
今以《学记》为准。
在这篇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程千帆先生的两个重要观点:一是文学研究应该是文献学与文艺学的完美结合;二是接触一种文艺作品,感到喜不喜欢是第一位的,即先感性再理性。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它的治学思想和方法,以及文末关于做人与为学的议论,都给人很大的启发。
▲1981年,程千帆赴南宁讲学期间,与当年武大老学生座谈。
左起:何文白、韦其麟、程千帆、林焕标。
巩:记得还在读书时,先生就常常告诫我们:搞学术研究,必须对自己所从事的那个领域的学术发展状况,先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像打仗一样,要有“敌情观念”,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而了解学术研究的发展状况,弄清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已部分解决,哪些问题尚无人问津;我们研究的角度有哪些,还能否变换新的视角进行研究;我们使用了何种研究方法,还可不可以借鉴一些新方法,来推动学术的进一步发展,其目的,就是要在总结前人研究成绩的基础上,进行学术的开拓和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确立自己工作的出发点,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真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做学问就像跳高,有这种研究前的准备,最大的好处就是起点高,起点太低,前途就有限了。
现在回想起来,深感先生当时的那些话,无疑为我们后来的学习和研究,指出了向上一路。
程:是啊,我一直认为,对于你们来说,重要的已不在于传授知识,而是要在学术研究上给你们指路,教你们方法。
我们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呢?当然是要有所发现、发明,有所开拓、创新,是为了把学术不断推向前进。
因而,开拓和创新,既是学术研究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
普及性读物、作品赏析等固然需要,但它却不能代替前者。
我们决不能用撰写普及读物的方法,去从事专门的学术研究。
缺乏新见的文章,低层次的重复,对研究工作来说,所带来的只能是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江西高三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江西高三高中语文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传统中国乡村,无论是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还是在乡村耆旧的心中,乡村更多的是充满温情和诗意的祥和。
我们只要从晋南村落今幸存的老宅走过,看看那残留的“耕读传家”“地接芳邻”“职思其居”“君子攸宁”之类的门楣题字,我们就能感受到村落中曾经飘荡着的诗雅风韵和那背后深藏着的意蕴。
回头看看“新农村”随处可见的用现代化手段制作出的“福星高照”“鹏程万里”“家兴财源旺”“家和万事兴”之类的精美匾额,虽说是传统的延续,而却没有了传统的风雅。
由此我们想到了传统中国农村的乡绅。
所谓“乡绅”,就是乡间的绅士,即士大夫居乡者。
这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此即所谓的“绅”或“大夫”;一部分是未曾出仕的读书人,此即所谓的“士”。
由乡间士大夫组成的“乡绅”群体,他们有高于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素养,有着为官的阅历和广阔的视野,对下层民众生活有深刻的了解。
他们既可以将下情上达于官府甚至朝廷,也可以将官方的意旨贯彻于民间。
因而“身为一乡之望,而为百姓所宜矜式,所赖保护者”。
他们在乡间承担着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责任,同时参与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引领着一方社会的发展。
他们可以说是乡村的灵魂,代表着一方的风气和文化。
“乡绅”的核心是“绅”,即退居官员,他们在这个群体中起着主导作用。
乡绅群体形成的基础是“农业文明”。
自周代始,即把村落称作“里”。
“里”字从田从土,即反映了“恃田而食,恃土而居”的农业型经济生活特征。
从事农业的人群,不像游牧民族或商业人群那样四处行走,而是世世代代守护在土地上,他们像庄稼一样,把根深扎在了乡土里,对乡土充满了感情。
虽说“大丈夫志在四方”,不免要宦游他乡,但“叶落归根”则成了农业文明滋养的人群颠扑不破的信念。
这种传统在周代就已出现。
修齐治平,是每一个士子的理想。
地方师范院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刍议
地方师范院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刍议摘要:地方师范院校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应致力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应用型人才需侧重学生创新能力及应用能力的养成,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熏染与提升。
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关键是在教学活动中解决好以下几组关系:一是教师点拨与学生自学的互动关系,二是文学史与作品选讲解的主次关系,三是课堂教学与课外研读的内外关系,四是教材讲授与知识延展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古代文学人文素养任务驱动点线面结合自我教育为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六盘水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特别凸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一目标。
这既是地方本科院校加快转型发展的立足之本,也是社会对于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具体要求。
广大教师在教學活动中,应当侧重于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古代文学作为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重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专业核心课程,有必要转变教学理念和改革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关键是在教学活动中解决好以下几组关系。
一、教师点拨与学生自学的互动关系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等院校课程改革的深入,高校专业课程的设置呈现出多样性与时效性的趋势,压缩传统课程学时,几乎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
目前大部分师范院校已将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总学时数缩减到200学时左右,有的甚至不到100学时。
而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时间跨度甚为久远,课程内容涵盖了从先秦到汉魏六朝,经唐宋而至元明清的长达数千年的文学遗产,不仅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十分繁杂,而且还涉及到史学、哲学、语言学、文献学、文艺学及美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这就构成了一种深刻的矛盾,因此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而改革的关键,乃在于师生关系的彻底转变。
传统教学通常是教师采取一言堂的灌输方式,学生则机械地记笔记(现在的很多大学则多表现为教师在台上播放教学幻灯,而学生在台下用手机拍照再埋头抄成笔记形式,更有甚者,学生直接拷走教师的幻灯片,然后学生在课上自己玩手机),考前一周熬更守夜狂背式复习,考后一周忘得一干二净。
内蒙古高一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内蒙古高一高中语文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语言表达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5个字。
专家指出,看脸的时代也要靠实力说话。
①。
体育明星之所以成为明星,一定是以超高的竞技水平为基础的。
贝克汉姆如果空有颜值,不可能成为“万人迷”;C罗也绝非仅靠肌肉就征服了球迷。
换句话说,竞技场不同于娱乐圈,②。
比如,里约的游泳赛场,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大度霸气、勇夺1金1银的孙杨和用尽“洪荒之力”夺得100米仰泳铜牌的傅园慧。
相反,“国民偶像”宁泽涛③。
由于参加的四个游泳项目中,两个个人项目无缘决赛,两个接力项目因犯规被取消成绩,他也就少了很多露脸的机会,而且其原来光鲜的形象也黯淡了许多。
二、选择题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土耳其击落俄罗斯战机,俄全力开动宣传机器,试图将土耳其与IS“暗通款曲”的种种罪名坐实,令他在国际舆论场上观感不佳。
B.凡是在科学和学问研究上有成就的人,不少是在客观物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顽强刻苦,付出努力,获得成功。
C.这是一个可以将相亲、求职等社会传统话题搬上电视荧幕并对其进行娱乐化改造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泛娱乐化的电视生态环境下,职场真人秀节目必然表现出与以往职场类节目不同的特征。
D.一个书店,十五年时间,换了三个地方,西安万邦书城一再从城市的商业中心向外撤离,证明围绕以图书经营为中心的传统书店未来依然挑战巨大。
三、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母语怎可成为“繁盛的荒原”最近《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等综艺节目热播,观众的热情与快乐,很大部分是由汉语的韵律、字形、辞章之美带给他们的。
甚至像《吐槽大会》这样的喜剧类节目,也充分展现了汉语丰富的双关、歇后、反话正说等特色。
月是故乡明,话是乡音亲。
“母语是我们的精神故乡”,当我们笼统谈论它们时,不妨无限地赞颂它们如何珍贵,如何可爱,然而,真正面对眼前的母语与故乡,你能否感知,在它们纷繁复杂的内部正有着一系列的剧变与冲突?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是我们的母语眼下面临的巨大课题。
程千帆培养古代文学博士生[1]
已故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程千帆先生是当今著名学者,他不仅在校雠学、史学、文学批评诸方面有很深地造诣,而且在培养古代文学博士生上也有独到地见解和方法,他不单单培养出了新中国第一个文学博士莫砺锋,而是带出了一大片,可以说创造了一个具有启迪意义地成功范例,与他同辈地其他著名学者所指导地学生也不乏出类拔萃者,但象他那样“全面丰收”地,则实属罕见.由他指导地莫砺锋、张伯伟、张宏生、蒋寅、程章灿、曹虹、巩本栋、陈书录等先生均以学养深厚、治学严谨而为学界推重.因他指导地学生大多供职于南京大学与南京师范大学,如今南京已成为古代文学研究重镇,与京、沪呈三足鼎立之势,无怪乎澳门学者邓国光先生说,当今大陆治国学有成者,多半出自程门.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地不断扩大,社会上对研究生质量下滑地反映也越来越强烈.如何培养高质量地博士生,国家尽管有统一地标准,但并没有统一地模式,各个博士点所开地课程和培养方法可说是千差万别.程千帆先生具体实用、可操作性强且卓有成效地方法颇值得总结、借鉴和推广,无论是博士生导师或是博士生本人都能从中汲取不少有益地启示.他指导博士生地重点是放在方法上,并用相当多地时间定期和他们谈话,谈话地形式和内容不拘一格,大多是师生间地问答交流,或谈读书,或谈生活,或谈治学,或谈做人,颇有传统书院讲学地流风余韵,通过这些看似随意地谈话,博士生不仅明白了做人地道理,而且也掌握了从事古典文学研究所必须地科学地操作规范、程序、步骤.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首先,他要求学生要有高尚地品德和人格.作为一个受传统文化濡染地老一代知识分子,他十分推崇古代论士“先器识,尔后文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地标准,博士生入学后,他都以“敬业、乐群、勤奋、谦虚”八字纲领来严格要求.他一再谆谆告诫学生,读博士不能当成自己地功名,更不是谋取个人利益地敲门砖,要有崇高地思想境界和弘扬祖国文化地明确目标.学者应有宽广地胸襟和大度,能规劝别人,能容纳别人地批评,要善于吸收一切有益地东西,发挥作用,“偏见比无知更有害”.同行之间应相互交流切磋,不能把材料当成秘密,有材料不给人看,将材料视为学问,是纨绔子弟地作风、是做学问没有出息地表现,心胸狭窄、忌妒别人、自私自利、背后搞卑劣地小动作是成不了真正地学者和国家需要地人才.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其次,程先生十分注意培养博士生地基本功和拓宽视野,从如何使用工具书、查阅古籍文献,到做资料卡片、写读书札记,他都以自己地亲身经历进行传授.他多次强调反对拿一篇毕业论文换一个学位,基础一定要打得牢、打得宽厚,广博才能专精.他地博士生尽管研究方向是唐宋文学,但必须于第一年内细读几部重要地典籍,尤其是先秦两汉地经典著作,并请本校学有专长地郭维森、卞孝萱周勋初几位先生具体指导.具体是哪几部,考虑不同地教育背景,因人而异,一般是《诗经》、《论语》(附《孟子》)、《楚辞》、《庄子》(附《老子》)、《左传》、《史记》、《文选》、《文心雕龙》等.通过对几部书地阅读,并从不同地角度做读书报告,不仅使博士生受到了古书地训练、丰富了训诂学知识,而且使他们真切地体会了古典文学地源头,也深刻地理解了这些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和文学思想所产生地巨大影响,培养了学生多个方面地能力,为日后地发展提供了强劲地动力.对古代文学博士生,他不单单要求大量阅读经史子集四部中地经典,而且还要熟悉哲学史、思想史等相关知识,同时还要求他们广泛地涉猎外国文学、现当代文学,努力汲取西方文艺和美学之方法手段,做到中外贯通.他曾幽默地对学生说:“不要读了古典文学地博士生,连高晓声是什么人都不知道了.”在具体地研究中,要求做到既不抛弃传统又不排除新地方法,形成既是中国地又是现代地,既切合实际又合情合理.为了及时了解国外地研究动向,他积极地为博士生创造条件使他们在外语上达到“四会”,这样不仅准确把握了西方学人方法上地独特之处,也能够使他们参与竞争,有更大地发言权,加入世界学术地行列.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其三,在古代文学地研究方法上,程先生特别重视“两点论”地研究方式,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和文献学与文艺学相结合.他多次指出,研究文学有创作经验,才能体会到作家创作地甘苦,真切地感受到作家心灵地火花与感情地悸动,对作品才会有真正地美地感受,所作地分析才能切中肯綮,文学研究水平地高低取决于对作品理解地深刻程度.深入到作品中去体味把握作者地内心世界,这运用地是形象思维.与此同时还要运用逻辑、推理、考证等手段进行抽象思维,单凭抽象思维去理智地品评作品而缺少同情、缺乏爱赏,忽略了“文学是人学”这一对象地特点,不能说不对,但总归是隔了一层.因此,仅靠一方思维所得地结论未必是可靠地.对具体作品有了深刻地把握后,抽象思维地结论是否正确,一对照便可知了.研究古代文学还应有扎实地文献基础,没有这方面地素养,会在基本材料上遇到困难,占有材料地多少是同发言权成正比地,因此必须充分地占有书面和考古所得地新材料,包括国外汉学家地资料,对于材料要进行鉴别去伪存真考证清楚,这就要求有深厚地文献学知识,懂得版本、目录、音韵、训诂、历史风俗、典章制度等古代文化史内容.另一方面,在通过考据而得出地坚实地文献材料地基础上,以文艺学、美学地观点来分析理解作品和诗人地心理,做到文献学和文艺学地精密结合,不能把文学批评、研究作品和资料考据对立起来.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其四,在博士论文地选题和学术论文地写作上,程先生也有诸多精辟地见解.他认为博士论文地选题应有相当地规模和开拓性,不能太小,也不能是古籍整理,应该是一个宏观且有思辨性地题目,不宜做一个作家研究,因为这有现成地路子可套,如编年谱、考证等,不利于多方面能力地培养.取一个诗派或一段文学史最好,这样既可以锻炼培养综合概括地能力,毕业后又能继续相关地研究.选题要能解决文学史上某一悬而未决而又有意义地问题,要在零碎、不成熟地研究上建立体系,同时还要求有独到地见解和创新之处,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前人未涉及或论述过;前人做过一些研究但还不够充分,有补充和扩展地必要;前人地解释不够圆满,不能让人信服,需做进一步地阐释.学术论文须有明确地目地,即对科学研究作出贡献.随便性地鉴赏文章不能写,要写就写俞平伯、浦江清等多年玩索、感知地那类鉴赏文章.在写作时,从具体地问题入手,眼光放开阔些,不局限于一处,即使具体地问题,也要居高临下从中阐述大地问题.写文章必须寻找新地角度、层次要高,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不能平平叙来象编讲义,要落尽皮毛,独存精神.世所公认之处,不必多叙,提一下即可,别人说过地不说,只说最有意义、最新颖地.行文要简洁,语言应准确严密,有观点必须拿出证据,不讲空话和废话.使用材料时,要有严肃认真地态度,遵循严格地科学程序,引用材料要根据第一出处,弄清版本、篇名、卷数、出处、真伪,不同版本有异文地,也应加以注明.材料本身不是学问,要从材料中寻绎出规律.他对学生论文写作地训练十分关心,他认为论文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已获得知识地广度与深度,另一方面也可检验他们地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学生论文写好后都要经过他地审阅和详细批改,这对正在改造知识结构、处于学术酝酿阶段地博士生而言很是关键,通过论文地批改,不仅提高了博士生甄别材料地能力,也陶冶了他们地思维方法,从而培养了驭文创新地能力.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目前,导师带地博士生、硕士生越来越多,再加之导师大都有繁重地科研任务,有地还兼有行政职务,导师除了开一到两门专业课和审阅毕业论文外,与博士生、硕士生接触地时间非常有限,在某种意义上说,目前地博士生、硕士生大多是自生自灭,得不到导师切实有效和具体地引导.针对当下地形势,我们重温程千帆先生地教学理念和培养模式,警醒和启示意义是不言而喻地.对古代文学博士生、硕士生而言,给人地教益与收获更多.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作者简介:焦印亭(—),男,河南南阳人,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部副教授,从事唐宋文学研究.写于年月.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电子邮箱:。
程千帆先生的治学之路
程千帆先生的治学之路我原名逢会,改名会昌,字伯昊,四十以后,别号闲堂。
千帆是我曾用过的许多笔名之一,后来就通用此名。
祖籍是湖南宁乡,老家在土蛟湖竹山湾(现改属望城县),但上代已迁居长沙。
1913年9月21日(农历癸丑年八月二十一日)生于长沙清福巷本宅。
我的家境比较贫寒,没有多少物质财富,但却有一个非常丰厚的文学传统:我的曾祖父霖寿,字雨苍,有《湖天晓角词》;伯祖父颂藩,字伯翰,有《伯翰先生遗集》;叔祖父颂万,字子大,有《十发居士全集》;父亲名康,字穆庵,有《顾庐诗钞》。
先父是近代著名诗人和书家成都顾印伯先生的弟子,专攻宋诗,尤精后山。
母亲姓车,名诗,字慕蕴,江西南昌人;外祖父名赓,字伯夔,侨居湖南,以书法知名当时。
诗是我的家学,我幼承庭训,十二三岁即通声律,曾写过一些当然是极其幼稚的作品,呈请子大叔祖和伯夔外祖批改。
叔祖的批语有“诗笔清丽,自由天授”之语,外祖的批语是“有芊眠之思,可与学诗”。
这些过情的鼓励对我后来致力诗学,当然有很大影响。
我三岁时,母亲就去世了,我的儿童时代是在外家度过的。
1923年左右,因为军阀混战,在长沙不易谋生,我家迁居湖北武昌,我也回到自己的家里。
在武昌的五年中,我曾短期进过武昌圣约瑟中学附属小学和汉口振华中学,但大部分时间是随堂伯父君硕先生学习的,他是我在古代文学方面的启蒙老师。
在1928年秋天以前,我的知识主要来自私塾。
伯父名士经,是子大叔祖的长子,自幼才华出众,以早慧知名,十多岁就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文集《曼殊沙馆初集》。
但这也是他唯一的文学结集。
他的才华如同在那个社会的多数文士一样,被困厄的生活压折了。
他那时流寓汉口,在家里办了一个名为“有恒斋”的私塾,招收了十名左右十二三岁到二十岁的少年,教读自给。
二十年代,即使在汉口这样的大都市,新式学校还是不多的,能够出钱送子弟进这类学校的人家也不多,所以私塾也还不少。
这个私塾就设在他家里,先在汉口模范区蔼吉里,后在特二区三教街。
陈平原 中文系的目标是培养学者
陈平原:中文系的目标不是培养作家而是培养学者陈平原:各位朋友,晚上好。
闲话少说,我们马上进入主题。
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文学如何教育,主要围绕文学课堂。
其实前面有一个文学的概念文学的学科,再进入文学课堂。
这个是白鹿洞书院,这是北大的红楼宿舍,这是西南联大的老照片,从这个地方进来来找我们论述的话题。
文学门槛很低但不可否认它堂奥极深文学这个东西门槛很低很低,但是我以为它堂奥极深,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想举两个故事。
三十年前我从广州到北大念书,每回坐火车需要大概36个小时,火车上总是会有人跟你聊天。
于是我特别担心人家跟我聊天,因为我不太会说假话。
人家问我做什么的、学什么的,我跟他说学文学。
这下子乱套了,所有人都跟你聊天。
每个人都读过文学,告诉你昨天晚上在火车上买了一本杂志,前天晚上看了电视,你怎么看,诸如此类。
这一类的问题问得你不胜其烦的时候,后来我学会一招,人家再问我“你学什么”的时候,我就告诉他是天体物理,以后人家就不跟我交流了。
后来发现最近几年天体物理也开始很多人关心,我觉得应该说核物理,这样的话大家不会再跟你讨论。
第二个也是个小故事,大概二十年前北大决定请武侠小说大家金庸来北大当客座教授,在我们临湖轩组织了一个很小的座谈会,10个学者跟他对话,只有我一个是中文系的,其他的是物理、化学、无线电的等等,每个人说起来都特别慷慨激昂。
我特别记得已经去世的王选先生,他是做汉字激光照排做得了不起的一个学者。
他很激动地跟他说,他每个星期都要回上海,交流问题,研究问题,一路上全靠金庸的小说解乏。
另外一个教授更离谱,说他胃不好,每次胃疼拿起小说就不疼了。
还有一个教授更离谱,他觉得《红楼梦》读不下去,但是金庸的小说实在太棒了,比《红楼梦》好多了。
只有我一个人说了一句话,因为没有一个人觉得他不懂文学,所以当每一个人在学校讨论问题的时候,我们都知道讨论到物理的时候物理系的老师们发言算数,讨论到化学的时候化学系老师说话算数,只有讨论到文学的时候每个老师都能插嘴。
浅议程千帆学术的写作特色
浅议程千帆学术的写作特色浅议程千帆学术的写作特色全如下摘要唐宋学研究专家程千帆先生学术成就卓越非凡,他的治学方法值得后学研习探讨。
他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功力十足,方法得当,可成后学研习典。
这篇写作特色有以下几点博古通今,触类旁通;具有历史的眼光,哲学的穿透力;材料翔实,论证细腻,采用了多方面的论证分析方法;脉络清晰,严谨有序,体现了逻辑严密的行结构。
关键词程千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程千帆先生是位德高望重的学界泰斗和教育家。
他学术成就卓越非凡,著作等身,在古典献学、历史学、古代学、古代学批评等领域皆卓有所成,唐宋学研究成果更是引领时代,遗泽后学.他的诗创作成就也引人目。
程千帆先生又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可谓满门俊彦。
程门薪火相传,在学界熠熠生辉,蔚为大观。
研习程千帆先生的学术,探讨其中的治学方法和行风格,可以获得方上的指导,裨益后学。
下面以程千帆先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1]①一为考察对象,研读体悟程先生写作特色,希望从中有所启迪和感悟.一、博古通今,触类旁通――扎实的学功底程千帆先生在《古典论丛》后记中说道将考证和批评密切地结合起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
[2]程千帆先生提出的重考证和批评的研究方法,为古代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指导。
程千帆先生学养深厚,功底扎实,博古通今,触类旁通,他的论著史料丰富。
他撷取史料如囊中取物,信手拈,运用自如。
程千帆先生的论著论据充分,论证严谨,质实厚重,而风却从容淡定,挥洒自如。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全一万多字,所引用的史材料不胜枚举,光是引用历代名家名篇就有二三十处,且几乎没有重复。
程先生博学深思,考证精准,批评得当,此完美地运用考证和批评紧密结合的学术研究方法,是古代学史研究领域一篇很有分量的佳作.全资料翔实丰厚,征引献可靠有据,全洋洋洒洒,但毫无堆砌冗杂之感。
程先生深厚的学术功力可见一斑.二、历史的眼光,哲学的穿透力――独特的学术辩证角度本采用了以小见大这一典型的学术写作手法,但此独特之处,在于程千帆先生观察切入点的与众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千帆、罗宗强治学思路与方法
程千帆:
以下信息来自百度百科:
程千帆简介:程千帆中国著名古代文史学家、教育家,是公认的国学大师,在校雠学、历史学、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批评领域均有杰出成就。
他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存世作品有《闲堂诗文合钞》和《新诗少作》两种,其中尤以五七言诗成果最为杰出。
代表作品:有《校雠广义》、《史通笺记》、《文论十笺》、《程氏汉语文学通史》、《两宋文学史》、《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闲堂文薮》、《古诗考索》、《被开拓的诗世界》等。
“将考证和批评密切地结合起来,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
”是贯穿他一生学术工作的精髓,是他对古代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百度百科)
程先生的治学格言:以学心听,以公心辨,以仁心说。
听:“听”指的是学习和吸收,这个阶段强调一个“学”字,就是要虚心和谦逊,要老老实实听取和接受前人和别人的东西,只有虚心,才能听得多,接受得充分;
辨:其次是“辨”的阶段,从别人那里得到了许多东西,你还得用自己的脑子去分辨、取舍,哪些东西有道理或者道理比较充分,哪些东西没道理或者道理不够充分,还有哪些东西对你的学习和研究有帮助和
参考价值。
这种分辨和取舍就需要“公心”,“公心”指的是公正、客观的态度。
学术领域里说好说坏的事情很多,不顾事实、意气用事的褒与贬也司空见惯,原因就在于“辨”的时候缺少“公心”,没有公正、客观的科学态度,而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学术意见和成果往往是限制自身学术进步的一个重要障碍。
说:第三个阶段是自己“说”,也就是发表意见、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个阶段,程先生强调一个“仁”字。
指的是做学问的态度要端正,品格要纯正,境界要高远,这是学术领域多年承传的一些公认的优秀传统,比如热爱真理、忠于事实、与人为善、超脱名利等应当包括其中。
一、莫砺锋《程千帆古代文学研究述评》(文学评论,1998年第6期)中对程千帆的评述:
对于程先生来说,文献学与文艺学,或者说搜集材料与整理材料,
都是考证与批评的不同表述方式。
程先生十分重视文献整理。
程先生重视史实考订。
程先生说:“谈一个问题,首先必须把它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
”(1982年4月与硕士生的谈话,见《程千帆沈祖学记》,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
所以,研究古代文学,又不能不考虑它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它的精神实质,才能提高这种研究的学术
品位。
程先生治学,强调要有“通识”。
他主张研究文学史应着眼于通史,
而不宜自我封闭于某一阶段。
他认为研究古代文学应注意各种文体及其关系,而不宜局限于某一种样式。
他还认为古代文学批评和古代文学这两类研究之间不应存在鸿沟,优秀的学者应该两者兼通。
推而广之,他还主张文史哲相通,文学与艺术相通,古代与现代相通,东方与西方相通......程先生对古代文学的审美观点,就是从整体着眼的系统性把握。
因此他常常在全局通识的指导下从事个案研究。
程先生那些属于宏观研究的论著,就更加鲜明地体现出通识。
例如《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中的一与多》。
二、郭国庆《通往成功之路—程千帆先生的治学方法》中对程千帆的评述:
程千帆治学是从校雠学入手的,认识到了校雠学对于读书的重要性。
程先生说:“认为只有考据才是学问,那是偏见;说可以抛弃语言文字,直接进人作家的心灵,那完全是神秘主义。
”所以他一生治学既搞考据,又搞批评,提倡“把批评建立在通过考据而得出的坚实的材料的基础上”的研究方法(《全集》第15卷第145页)。
1996年9月程先生和学生谈话时提到:“学术研究,一方面要运用逻辑、推理、考证,进行理论思维,另一方面又要深入到作品实际中,去体味、把握作者的内在感情和内心世界,进行形象思维。
二者应当结合起来,井注意考察二者所得结论是否一致,仅仅据一方面的
思考所得的结论未必一定靠得住。
对具体作品有了深刻的把握,理论思维所得的结论是否正确,一对照便知了。
”
程千帆认为:从理论的角度去研究古代文学,应当用两条腿走路。
一是研究“古代的文学理论”,二是研究“古代文学的理论”;
前者是今人所着重从事的,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代理论家的研究成果;后者则是古人所着重从事的,主要是研究作品,从作品中抽象出文学规律和艺术方法来。
程先生主张新方法与传统方法并用。
程先生多次强调文学创作对于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我多年的认识和体验是:从研究角度来说,创作实践愈丰富,愈知道其中的酸
甜苦辣,理解他人的作品也就愈加深刻。
”(((学记》第10页) 在诸多方法中,“把批评建立在通过考据而得出的坚实的材料的基础上”、“文献学与文艺学相结合”是程先生治学一以贯之的精神。
罗宗强:
以下信息来自百度百科:
罗宗强简介:罗宗强(1932年11月25日-2020年4月29日),致力于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中国古代士人心态史。
代表作:《李杜论略》、《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唐诗小史》、《玄学
与魏晋士人心态》、《道家道教古文论谈片》、《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唐诗小史》、《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明代文学思想史》。
主编《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概述》、《隋唐五代文学史》(与郝世峰合作);并
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南开学报》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
一、左东岭《中国文学思想史的学术理念与研究方法—罗宗强先生学术思想述论》(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中对罗宗强学术思想的总结:
1、求真求实与历史还原:宗强先生将历史还原作为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的第一要义,他说:“古代文学思想史研究的第一位的工作,应该是古代文学思想的尽可能的复原。
复原古代文学思想的面貌,才有可能进一步对它作出评价,论略是非。
这一步如果做不好,那么一切议论都是毫无意义的。
我把这一步的工作称之为历史还原。
”
宗强先生在许多场合反复强调求真求实的研究目的:“有时候,对于历史的真切描述本身就是研究目的。
”“弄清古代文学理论的历史面貌本身,也可以说就是研究目的。
”“有时候,复原古文论的历史面貌,也可视为研究的目的”。
“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求真”。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弄清古文论的本来面目,也可以说是研究目的”。
宗强先生既然认为求真或者说复原历史面貌乃是古代文论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则历史还原便成为不言而喻的具体途径,所以他说:“历史还原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古文论的历史原貌”。
2、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把古代文学的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结合
起来进行研究,是宗强先生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得以建立的基本前提,
同时也是其历史还原的求真目的得以实现的重要一环。
3、历史环境与士人心态:将文人心态研究引入中国文学思想史的领域,是宗强先生进行历史还原的又一个贡献。
4、心灵体悟与回归本位:宗强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曾明确地谈及此问题:“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如果没有用来说明文学现象,那就又可能离开文学这一学科,成了其他学科的研究,例如,成了政治制度史、教育史、思想史、民俗史、宗教史、音乐艺术史、社会生活史,或者其他什么史的研究。
这些`史'的研究,研究古代文学的人可以用来说明文学现象,但是它的本身,并不是文学本身的研究。
我们既然是研究古代文学,多学科交叉当然最终还是要回到文学本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