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多的辨证治疗

合集下载

肺里痒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肺里痒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一、概述肺里痒,中医称之为“肺痒症”,是指肺脏感受外邪,导致肺气不宣、肺络不畅,出现咳嗽、痰多、胸闷、喘息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肺里痒,注重辨证论治,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针对肺里痒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二、中医辨证分型1.风寒袭肺型症状:咳嗽,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恶寒发热,肢体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肺型症状:咳嗽,痰黄稠,口干咽痛,发热,头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3.痰湿阻肺型症状:咳嗽,痰多,胸闷,肢体沉重,食少纳呆,苔白腻,脉滑。

4.肺阴虚型症状:咳嗽,痰少而黏,干咳无痰,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5.肺气虚型症状:咳嗽,痰白清稀,气短乏力,自汗,易感冒,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弱。

三、中医辨证治疗方案1.风寒袭肺型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组成: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前胡、桔梗、杏仁、川芎、甘草。

加减:若恶寒发热明显,可加桂枝、石膏;肢体酸痛,可加姜黄、桑枝。

2.风热犯肺型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加减。

组成:桑叶、菊花、杏仁、桔梗、连翘、甘草、薄荷、芦根。

加减:若发热明显,可加石膏、知母;头痛,可加川芎、白芷。

3.痰湿阻肺型治法:燥湿化痰,宣肺止咳。

方药:二陈汤加减。

组成: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

加减:若痰多,可加杏仁、苏子;胸闷,可加枳壳、厚朴。

4.肺阴虚型治法: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

组成:百合、生地黄、熟地黄、麦冬、玄参、贝母、桔梗、甘草。

加减:若干咳无痰,可加玉竹、芦根;五心烦热,可加地骨皮、黄柏。

5.肺气虚型治法:益气养肺,止咳化痰。

方药:补肺汤加减。

组成: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五味子、干姜、大枣。

加减:若自汗,可加浮小麦、麻黄根;易感冒,可加防风、白芷。

四、注意事项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熬夜。

2.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油腻食物。

浅谈中医对多种颜色痰的辨证论治

浅谈中医对多种颜色痰的辨证论治

浅谈中医对多种颜色痰的辨证论治摘要】从西医的角度来看,痰有灰色、黑色、白色、粉红色、黄色、绿色、果酱色、铁锈色等。

根据痰的颜色中医分别从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阴虚肺燥、肺热炽盛、血败肉腐、清热化湿、清热解毒辨证施治,临床效果令人满意。

【关键词】中医痰颜色辨证论治痰是呼吸道内的分泌物。

根据痰颜色的不同,对于疾病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

中医将痰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

狭义的痰,一般是指呼吸系统的分泌物,是由肺和气道排出的病理性黏液,下面笔者根据西医常提到的多种颜色的痰,谈一下中医对痰的辨证论治的体会,供同道参考。

1 西医对痰颜色的认识1.1灰色或黑色的痰,为铁末、炭末或灰尘的沉着,表示环境污染对人的影响。

1.2白色的粘痰, 即无色或淡白色透明的粘液状,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早期及慢性支气管炎,其痰多较粘稠,有泡沫。

1.3粉红色如泡沫状的痰,多是肺水肿患者的分泌物。

痰的颜色为红色或棕色,见于肺癌、肺结核、支气管炎。

1.4黄色的浓痰,为脓性痰,表明吐痰人体内有化脓性炎症。

黄或淡黄色,说明肺部有化脓性感染。

1.5痰的颜色为绿色,多见于大叶性肺炎消散期、肺部绿脓杆菌感染、肺癌、支气管扩张、肺脓疡、支气管炎、干酪性肺炎等。

1.6果酱颜色的痰,大多见于肺部肿瘤。

1.7铁锈色痰,多见于大叶性肺炎。

1.8带血丝的痰,多半是肺结核等。

2 中医对多种颜色痰的辨证论治2.1白色痰2.1.1证候咳出之痰色白清稀,患者形寒肢冷,恶寒重而发热轻微、肢体酸楚,咳嗽胸痛、喘促、面色青白等,舌苔薄白,脉浮紧。

2.1.2证候分析本证多因风寒外袭,侵袭肺卫,致使肺卫失宣而致。

肺津不布,聚成痰饮,随肺气逆于上,故咯痰色白质稀。

2.1.3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化痰。

2.1.4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麻黄、杏仁各10g,桔梗、前胡、陈皮、半夏各12g,厚朴、紫菀、款冬花、甘草各10g。

2.2黄色痰2.2.1证候咳出之痰色黄、粘稠、有块、或痰中带血、并有发热咳嗽、胸痛喘促、面红目赤、咽喉红肿疼痛、口渴唇燥、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浮紧。

痰饮

痰饮

用。①痰饮。多因脾阳虚弱,水饮停留于胃肠所致。可见脘腹坚满而痛,胃中有振水声,呕吐痰涎清稀,口不渴或渴不欲饮,头目眩晕,或肠间水声漉漉,舌苔白滑或黄腻,脉弦滑等症状。治疗以温阳化饮或攻逐水饮为原则。②悬饮。多因水饮流注于胁间,络道被阻,气机升降不利所致。可见胸胁胀痛,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剧,气短息促,舌苔白,脉沉弦。治疗以攻逐水饮为原则。③溢饮。因肺脾之气输布失职,水饮流溢于四肢肌肉所致。可见肢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见发热恶寒而无汗,咳喘痰多泡沫,舌苔白,脉弦紧等症状。治疗以温散化饮为原则。④支饮。因水饮侵犯胸肺,肺气上逆所致。可见咳喘胸满,甚则不能平卧,痰如白沫量多,久咳面目浮肿,舌苔白腻,脉弦紧等症状。如寒饮伏肺者,治宜温肺化饮;脾肾阳虚者,治宜温补脾肾。
(1)痰饮的实质研究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之痰仅指肺部渗出物及呼吸道、口腔分泌物,而广义之痰还包括中医所谓无形之痰。目前对广义之痰实质的认识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其可能与脂肪利用障碍、血糖代谢及能量代谢障碍有关,尤其是与脂肪代谢障碍有密切关系。张镜人于七十年代末就提出了痰湿与痰热和血脂升高有关。宋剑南采用药物反证的方法,充分证明了高脂血证与中医痰浊有密切关系,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实为中西医学上两个不同称谓的同一病证。一是认为痰证的实质可能由于脑血流量降低及动脉硬化。由于血管硬化,管腔变窄,加上血流变学异常,血流缓慢,造成组织器官(特别是大脑)供血不足而缺血,代谢产物堆积。滕修胜认为痰饮与体内自由基代谢有关,自由基是体内不断生长、损害自身的病理产物,它与体内大分子结合,形成过氧化物,后者又作为新的致病因素引起广泛的损害,这与痰饮理论相吻合。另外,林绍基认为:痰饮是机体功能失调所致物质代谢障碍,其临床表现和部分病机,在现代病理学中与炎症过程(包括免疫反应)极为相似。

痰的中医辨证诊治初探

痰的中医辨证诊治初探

痰的中医辨证诊治初探一、中医对谈的认识(一)痰的定义和概念痰是气道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刺激气道所产生,并随咳嗽由气道排出的病理产物,也就是脏腑的病理产物。

痰是一种病态的现象,痰液中包含了粘液、异物、病原微生物,各种炎症细胞以及坏死脱落的粘膜上皮细胞等成分。

它可刺激呼吸道粘膜引起咳嗽,并会加重感染。

但应该强调是因咳嗽由气道所排出的分泌物,而非鼻腔和咽喉部位,不伴有咳嗽所产生的分泌物。

这种分泌物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痰。

(二)痰的成因祖国医学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两脏有密切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调节宗气(元气)的出入和升降。

当外邪侵袭人体时,肺失肃降,水道通调障碍,精气必渍肺成饮,聚而成痰,就会出现咳嗽、喘不能平卧等症;脾主运化水湿,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内伤及饮食不节等,也会损伤脾胃,使其失去正常的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

(三)痰的范围和划分实际上,中医学中“痰”的范围非常广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包括了“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有形之痰就是指呼吸道分泌、咳吐而出的痰液。

此外,有些疾病如眩晕、高脂血症、恶心呕吐、心悸气短、神昏或癫狂等病证也可能由痰引起。

但这种看不见的痰,就称作无形之痰。

下面就有形之痰(也就是狭义上所指的具体的痰),笔者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认识,加以论述。

大体上“有形之痰”可分为寒痰、热痰、风痰、湿痰及燥痰。

二、辨痰诊治(一)传统辨痰诊治寒痰症见:咳痰色白清稀,口淡多涎,伴畏寒怕冷,或背冷肢凉,渴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而润,脉弦紧。

病机:寒邪犯肺肺失宣肃治则:宣肺散寒化痰止咳方选:小青龙汤或射干麻黄汤或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

桂枝6克,半夏9克,干姜6克,细辛3克,杏仁10克,荆芥9克,白前9克。

兼气喘加炙麻黄12克。

调护:积极治疗风寒感冒的同时,多饮白开水,或自行选用些如陈皮、桔梗等化痰的中药泡水喝等。

热痰症见:痰黄黏稠,怕热喜冷饮,便结溲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痰湿咳嗽

痰湿咳嗽

痰湿咳嗽证候咳声重浊,咳嗽痰多,痰白清稀,胸闷纳呆,困倦乏力,舌淡,苔白腻,脉滑。

辨证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湿渍肺,肺失宣肃,则咳嗽痰多,痰白清稀;湿浊困脾,故胸闷纳呆,困倦乏力;舌淡,苔白腻,脉滑为痰浊之象。

本证以咳声重浊,咳嗽痰多,痰白清稀,纳呆,舌淡苔白腻为特征。

痰湿咳嗽中医学对于咳嗽有很准确的命名:“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声有痰为咳嗽”。

临床大多是有声还有痰,或因为有痰刺激咽喉而引起咳,很难截然分开是咳还是嗽,于是就并称为“咳嗽”。

正如《活法机要》所说“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

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

咳嗽是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而咳,动于脾湿因咳而为嗽也。

”《黄帝内经》对于咳嗽论述很详细,还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历代对咳嗽分类、命名多又杂,到明代张景岳提出分为“外感、内伤”二类,简明扼要,又实用。

对于外感咳嗽,他提出“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

”以胜认为,咳嗽虽然起因是“外感、内伤”,但是直接引起咳嗽的还是“痰湿”为多,所以就特别提出“痰湿咳嗽”,加以讨论。

对于咳嗽的辨证论治,首先要知道咳嗽的时间、节律、性质、声音、加重因素等。

如咳嗽白天多于夜间,咳嗽声重、急剧、或咽痒则咳嗽,多为外感风寒或风热引起;如果咳声嘶哑、病势急而病程短,为外感风寒或风热;病势缓病程长,为阴虚或气虚。

咳嗽声粗浊者多为风热或痰热伤津。

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嗽连声重浊,痰出咳嗽减轻者,多为痰湿或痰热咳嗽。

午后、黄昏咳嗽加重,或夜间有时有单声咳嗽,咳嗽轻微短促者,多为肺燥阴虚。

夜卧咳嗽较剧,持续不已,少气或伴气喘者,多为日久咳嗽导致气喘的虚寒证。

咳嗽而声低气怯者属虚,咳嗽声音洪亮有力者属实。

饮食肥甘、生冷而加重者多为痰湿。

劳累、受凉后加重者多为痰湿、虚寒。

情志郁怒而咳嗽而加重者多因于气火。

既然讨论“痰湿咳嗽”,就必须注意痰的色、味、量、质。

咳嗽而少痰,多属燥热、气火、阴虚;痰多的大多属痰湿、痰热、虚寒;痰白而稀薄的属风、属寒;痰黄而稠者属热;痰白质粘者属阴虚、燥热;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样的属虚、属寒;喀吐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如脓血都有,为痰热淤结成痈;有热腥味或腥臭气的为痰热;味甜的属痰湿,味咸的属肾虚。

中医治疗痰证的常用处方

中医治疗痰证的常用处方

中医治疗痰证的常用处方痰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其发病常见咳嗽喘促,眩晕呕吐,癫狂惊痫等,那么痰证在中医上是如何治疗的,这里我们就主要看看痰证的处方用药。

一、概述1.痰证及其常见证型 痰是指人体的一种病理产物,较稠浊,是由湿聚而成。

痰证是指痰聚而成病的一种病证现在临床上痰证分以下类型:脾不健运,聚湿生痰者,多为湿痰;火热内郁,炼津为痰者,多为热痰;阴虚肺燥,虚火灼津为痰者,多为燥痰;脾肾阳虚、饮邪不化或肺寒留饮者,多为寒痰;痰浊内生,肝风内动,挟痰上扰或外风挟痰者,多为风痰。

2.痰证的常用治法 根据痰证的临床分型,痰证的治法可分为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熄风化痰五类。

凡用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作用,治疗各种痰证的方剂,称为祛痰剂。

相应的祛痰剂则分为燥湿化痰剂、清热化痰剂、润燥化痰剂、温化寒痰剂、熄风化痰剂五大类。

(1)燥湿化痰剂:适用于湿痰证。

症见痰多色白易咳,胸脘痞闷,呕恶眩晕,肢体困倦,舌苔白腻或白滑,脉缓滑或弦滑。

湿痰之生,主要责于脾虚。

素体脾胃虚弱,又过食肥甘、生冷之品,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能上归心肺反停聚为痰。

若思虑过度,劳倦伤脾,生活失节,以致中土虚弱,运化无权,水谷精微不归正化,也有生痰之弊。

若久居湿地,或冒雨淋湿,湿邪外侵,内应于脾土,湿土之气同类相召,脾土不能制湿,湿聚为痰。

湿痰为病,变化多端,在肺则咳嗽痰多,在胃则恶心呕吐,胸膈痞闷,在脾则肢体困倦,阻塞清阳不得上升则头眩心悸。

痰多色白易咳,或成块状,舌苔白滑而腻,脉濡缓,俱为湿痰内蕴之证。

燥湿化痰剂,常用燥湿化痰药如半夏、天南星、白芥子、白前等为主组成。

其在组方配伍方面的特点有以下几种:①配伍理气药。

湿为阴邪,痰因气滞,故燥湿化痰剂常配伍理气药;②配伍健脾渗湿药。

湿浊之生,主要责之脾虚,故治湿痰又常配伍渗湿健脾药,既能渗湿以助化痰之力,又可健脾以杜生痰之源;③配伍扶正之品。

多痰者,血必少,加之温燥化痰药常有易伤阴血之弊,故配伍扶正之品。

喉咙痰多是什么原因

喉咙痰多是什么原因

喉咙痰多是什么原因相信很多朋友都会出现,喉咙痰多的现象,那么喉咙痰多是怎么回事?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喉咙痰多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喉咙痰多的原因一、局部原因:主要是由于急性咽炎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或者治疗没有达到一个彻底性,所以出现了反反复复发作和转化为了慢性咽炎、二、其他慢性炎症诱发原因:很多情况下,是由于患者本身患有了其他慢性炎症,但是又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从而导致的,如慢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等,长期炎症刺激咽喉部位,从而诱发咽喉炎的产生。

三、物理原因: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出现了空气质量指标的下降,广大市民在面对着空气出现的粉尘以及化学气体,都会对咽喉部位的粘膜组织造成一定的伤害性,从而诱发咽喉炎的发生。

喉咙痰多怎么办一、中医辨证治痰多中医将痰分为寒痰、风痰、热痰、湿痰及燥痰等。

嗓子里总是感觉有痰怎么办?。

1、寒痰由寒邪犯肺,使肺内津液凝聚成痰。

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热饮,舌苔薄白或腻,小青龙汤加减:桂枝6克,制半夏10克,干姜6克,细辛 3克,杏仁10克,白芥子6克。

有气喘加炙麻黄6-9克。

2、风痰由风邪侵肺即伤风引起,开始痰白稀,以后可转黄黏痰,病人怕风,舌苔初起白,后转薄黄,杏苏饮加减:杏仁10克,苏叶6克,荆芥6克,前胡10克,桔梗lO克,白前 10克。

痰色转黄,加胆星6克,连翘1 O克,银花1 2克。

3、热痰由热邪侵肺或先受风或寒邪而发高热数天后,使津液烧灼而转化为黄黏痰,病人怕热喜凉饮,舌红苔黄腻,泻白散化裁:桑白皮10克,地骨皮1 0克,甘草5克,生石膏 30克,黄芩1 O克,杏仁10克,胆星6克。

4、湿痰湿邪侵人人体(如居潮湿环境),使肺、脾功能失调或饮食不节而运化失调引起。

痰为白色稀水样,病人有身重、倦乏或便溏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二陈汤加味:制半夏 10克,橘红10克,茯苓lO 克,炙甘草5克,杏仁10克,苡仁 1 5克,苍白术各10克。

5、燥痰由久旱气候干燥、燥邪侵肺,痰黏稠不易咳出或有咳血,病人觉口鼻咽燥等症,舌苔薄黄,清燥救肺汤出入:北沙参15克,天麦冬各lO克,生石膏30克,炙杷叶10克,杏仁10克,生地15克,浙贝10克,玉竹15克。

中医对喘证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喘证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喘证的辨证论治一、实喘风寒壅肺证证候: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常有头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渴,无汗,舌苔白而滑,脉浮紧。

病机: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治法:宣肺散寒。

方药:麻黄汤合滑盖散加减。

常用药:麻黄、紫苏温肺散寒;半夏、橘红、杏仁、苏子、紫苑、白前化痰利气。

表寒肺热证证候: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扇,咳而不爽,吐痰粘稠,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罩黄,舌边红,脉浮数或滑。

病机: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

治法:解表清理,化痰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宣肺解表;黄芩、桑白皮、石膏清泻里热;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内郁,咳喘上气,目胀睛突,恶寒发热,脉浮大者。

表寒肺热证证候: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扇,咳而不爽,吐痰粘稠,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罩黄,舌边红,脉浮数或滑。

病机: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

治法:解表清理,化痰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宣肺解表;黄芩、桑白皮、石膏清泻里热;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内郁,咳喘上气,目胀睛突,恶寒发热,脉浮大者。

痰热郁肺证证候: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质黏色黄,或夹有血色,伴胸中烦闷,身热,有汗,口渴而喜冷饮,面赤,咽干,小便赤涩,大便或秘,舌质红,舌苔薄黄或腻,脉滑数。

病机:邪热壅肺,蒸液成痰,痰热壅滞,肺失清肃。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方药:桑白皮汤加减。

常用药:桑白皮、黄芩清泻肺热;知母、贝母、射干、瓜蒌皮、前胡、地龙清化痰热定喘。

痰浊阻肺证证候:喘而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食少,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象滑或濡。

病机: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失肃降。

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常用药:法半夏、陈皮、茯苓化痰;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化痰下气平喘;杏仁、紫苑、旋复花肃肺化痰降逆。

痰热壅肺症治疗方案

痰热壅肺症治疗方案

一、概述痰热壅肺症是中医临床常见病证,主要表现为咳嗽、痰多、色黄、稠厚,伴发热、口渴、咽痛、胸闷、喘息等症状。

其病因病机为肺失宣降,痰热内蕴,壅阻肺气。

治疗原则为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以下为痰热壅肺症的治疗方案。

二、治疗方法1. 中医治疗(1)辨证论治痰热壅肺症分为以下几种证型:1)痰热郁肺证:症见咳嗽痰多,色黄稠厚,胸闷,口渴,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

2)痰热蕴肺证:症见咳嗽痰多,色黄白相间,胸闷,口渴,心烦,舌尖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化痰。

方药:泻白散加减。

3)痰热阻肺证:症见咳嗽痰多,色黄稠厚,胸闷,喘息,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

(2)中药汤剂1)清金化痰汤:组成:黄芩、黄连、栀子、瓜蒌、贝母、桔梗、桑白皮、杏仁、半夏、茯苓。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2)泻白散:组成:黄芩、黄连、栀子、桑白皮、瓜蒌、贝母、桔梗、杏仁、半夏、茯苓。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3)麻杏石甘汤:组成:麻黄、杏仁、石膏、甘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2. 西医治疗(1)抗感染治疗针对痰热壅肺症,可根据病情选用以下抗生素:1)青霉素类:如青霉素G、阿莫西林等。

2)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克洛、头孢曲松等。

3)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2)止咳化痰治疗1)止咳药:如氨溴特罗、氨溴索等。

2)祛痰药:如氨溴特罗、氨溴索等。

3)平喘药:如沙丁胺醇、氨茶碱等。

3. 非药物治疗(1)饮食调养: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避免辛辣、油腻食物。

(2)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3)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烟雾、灰尘等刺激。

(4)适度运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增强体质。

三、预防与调护1. 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

2.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潮湿、闷热环境。

常用化痰止咳平喘中成药的辨证使用讲述

常用化痰止咳平喘中成药的辨证使用讲述


羚羊清肺丸
• 成份:浙贝母、蜜桑白皮.前胡、麦冬、 天冬、天花粉、地黄、玄参、石斛、桔 梗、蜜枇杷叶、炒苦杏仁、金果榄、金 银花、大青叶、栀子、黄芩、板蓝根、 牡丹皮、薄荷、甘草、熟大黄、陈皮、 羚羊角粉。 适应症:清肺利咽,清瘟止嗽。用于肺 胃热盛,感受时邪,身热头晕,四肢酸 懒。咳嗽痰盛,咽喉肿痛,鼻衄咳血,口 干舌燥。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3次。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忌: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服用前应除去蜡皮.塑料 球壳;本品可嚼服,也可分份吞服。

• • • •
蜜炼川贝枇杷膏
• 成份:蜜炼川贝枇杷成方 川贝母、枇杷叶、桔梗、陈皮、水半夏、北 沙参、五味子、款冬花、杏仁水、薄荷脑。 辅料为蔗糖、蜂蜜。 适应症:清热润肺,止咳平喘,理气化痰。适 用于肺燥之咳嗽,痰多,胸闷,咽喉痛痒, 声音沙哑。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2克(约一汤匙),一 日3次。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忌: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忌食辛辣、油腻食物。本品适用于 肺燥咳嗽,其表现为干咳,咽喉疼痛,鼻唇 干燥,痰少而质黏,不宜咯出。支气管扩张、 肺脓疡、肺心病、肺结核、糖尿病患者应在 医师指导下服用。服用一周病症无改善,应 停止服用,去医院...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 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宁胶囊
• • • • • • • 成份:苓桂咳喘宁成方 茯苓、桂枝、白术(麸炒)、甘草(蜜炙)、法半 夏、陈皮、苦杏仁、桔梗、龙骨、牡蛎、生 姜、大枣。 适应症:温肺化饮,止咳平喘。主治外感风寒, 痰湿阻肺,症见咳嗽痰多,喘息胸闷气短等。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5粒,一日3次。 不良反应:偶有口干及胃脘不适,胃脘不适者 宜饭后服。不宜久服多用。 禁忌:咽喉肿痛,五心烦热者禁用。 注意事项:忌食辛辣、油腻食物。本品适用于 风寒咳嗽,其表现为咳嗽声重,气急,咳痰 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支气管扩张、 肺脓疡、肺心病、肺结核患者应在医师指导 下服用。服用一周病症无改善,应停止服用, 去医院就诊。服...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 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感冒黄痰中医治疗方案

感冒黄痰中医治疗方案

一、引言感冒是常见的呼吸道疾病,黄痰是感冒常见的症状之一。

中医认为,感冒黄痰属于“痰热互结”证型,治疗应以清热化痰、宣肺止咳为主。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出发,探讨感冒黄痰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病因病机1. 病因感冒黄痰的病因主要有外感风寒、风热之邪侵袭,导致肺失宣降,痰热互结所致。

2. 病机(1)外邪侵袭:风热邪气侵袭人体,首先犯肺,肺气失宣,导致痰热内生。

(2)肺失宣降:肺气失宣,痰热内生,阻滞气机,肺络不畅,出现咳嗽、黄痰等症状。

(3)痰热互结:痰热互结于肺,阻滞气机,导致咳嗽、黄痰等症状加重。

三、中医辨证论治1. 辨证要点(1)咳嗽:咳嗽声重,痰黄稠厚。

(2)发热:恶寒发热,头痛身痛。

(3)口渴:口干咽痛,喜冷饮。

(4)舌象:舌质红,苔黄腻。

(5)脉象:脉浮数。

2.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3. 方剂(1)银翘散加减组成:银花、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芦根、竹叶、牛蒡子。

功效:清热解毒,宣肺止咳。

加减:发热重者,加石膏;咳嗽重者,加杏仁、百部;痰多者,加半夏、陈皮。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减组成:麻黄、杏仁、甘草、石膏、黄芩、知母。

功效:辛凉解表,宣肺平喘。

加减:发热重者,加石膏;咳嗽重者,加枇杷叶、百部;痰多者,加半夏、陈皮。

四、中医食疗1. 饮食原则(1)清淡易消化: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油腻食物。

(2)多饮水:多饮水有助于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

(3)补充营养:饮食中注意补充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

2. 食疗方(1)梨汁:梨汁具有清热润肺、止咳化痰的作用,适用于感冒黄痰患者。

(2)蜂蜜柠檬水:蜂蜜柠檬水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作用,适用于感冒黄痰患者。

(3)百合粥:百合粥具有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感冒黄痰患者。

五、中医护理1. 环境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避免潮湿。

2. 休息护理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3. 饮食护理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冷、油腻食物。

4. 服药护理按时按量服药,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第部分祛痰剂

第部分祛痰剂
方剂学
【功用】 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主治】 胆郁痰扰证。胆怯易惊, 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 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 腻,脉弦滑。
方剂学
扰内热痰 和不胃 胆 胃 和胆清 痰 化 气理
【方解】
痰热内扰 胆失清静
胆怯易惊 心烦不眠 夜多异梦 惊悸不安
胃失和降 — 呕恶呃逆
痰蒙清窍 — 眩晕癫痫
方剂学
? 处方:陈皮 15g,半夏 10g,白术 10g,胆南 星8g,枳实 10g,竹茹10g,云苓15g,桑寄 生15g,钩藤15g。5剂,水煎服。二诊 :头 目胀痛减轻 ,BP 160/98 mmHg ,苔变薄 , 腻苔稍减 ,脉仍见滑象。守方 5剂。三诊 : 诸症均见好转 ,BP156/90mmHg,舌苔 更薄。知药中病 ,嘱其再服20剂,后诊眩晕 胀痛已愈 ,BP 150/90mmHg ,改服小剂 量降压药 ,血压始终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李祥农,等 .温胆汤临床应用举隅 .江西 中医药 .2005 ;36 (10):53]
方剂学
痰 成聚湿运 健失脾 证痰湿 中和气理痰化 湿燥
【方解】
痰浊犯肺
咳嗽痰多
稀白易咯
阻遏清阳:头眩心悸
痰阻气机
胸脘痞满 不思饮食
君 半夏
燥湿化痰
降逆止呕
臣 橘红
燥湿化痰 理气和胃
茯苓
和健胃脾渗湿
化痰
佐 乌梅
敛肺以防
燥散伤肺
生姜 化痰止呕
使 甘草
制半夏之毒
调和诸药
方剂学
【配伍特点】 燥湿祛痰兼以行气健脾,标 本兼顾;辛散温燥之中寓有酸敛收摄, 散不伤正,敛不留邪。
佐 开胃化痰
姜汁 制半夏之毒
方剂学

咳嗽的中医辨证施治

咳嗽的中医辨证施治

咳嗽的中医辨证施治咳嗽是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之一,中医如何辨证施治咳嗽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咳嗽的中医辨证施治,希望大家喜欢!咳嗽的中医辨证施治一、风寒咳嗽症状:咳嗽频作,咳声重浊,痰多色白,甚则喉间有痰鸣声,恶风畏寒,头痛倦怠,塞鼻不通,喷嚏流清涕,喉痒声重,舌苔薄白,舌淡红,脉象浮紧,指纹青浮露。

治法:辛宣止咳。

方药:麻黄3克、苏梗6克、杏仁6克、陈皮6克、前胡6克、桔梗6克、僵蚕6、法半夏6克、白前6克、甘草3克。

痰多气促而喘加紫菀6克,款冬花6克,改苏梗为苏子。

咳嗽日久加百部9克。

胃口差,舌苔浊腻加茯苓9克,莱菔子6克。

二、肺寒咳嗽症状:多发生于冬季,咳嗽痰多,凌晨咳嗽频繁,吐清稀白沫,甚则痰鸣气促,口淡,纳呆,便溏,面色白,形神困乏,厚衣怕冷,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或沉滑,指纹色青沉滞。

治法:温肺止咳。

方药:苏梗6克、茯苓9克,苏梗9克、砂仁3克(后下)、防风6克、法半夏6克、紫菀6克、百部9克、枇杷叶9克、甘草3克。

喉中痰鸣加僵蚕6克,以化痰解痉,必要时加白芥子5克。

腹满加川朴5克。

胃口差,大便次数多者加白术6克,麦芽12克,谷芽12克。

三、风热咳嗽症状:多发于春季及初秋,咳嗽,痰色黄稠,咳痰不畅,发热恶风、汗出,鼻流浊涕,咽喉干痛,口渴欲饮。

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紫蓝。

治法:疏宣止咳。

方药:桑叶6克、连翘6克、牛蒡子6克、瓜蒌皮8克、桔梗6克、薄荷4克、甘草3克、前胡6克、杏仁6克、、菊花8克、枇杷叶8克。

热盛舌红加黄芩6克。

痰稠多者加川贝6克,鱼腥草9克。

口渴加芦根9克,天花粉6克。

咽喉红痛加板蓝根9克,岗梅9克。

四、肺热咳嗽症状:平素多食辛温厚味或油炸煎炒,嗜吃朱古力。

咳声高亢,咳嗽时面红,剧时掣引胸胁痛,咳痰带血,痰粘难咯,喉痛咽干,便秘,尿赤舌红,苔黄干,脉滑数,指纹色紫。

治法:清宣宁咳。

方药:桑白皮9克、瓜蒌皮6克、桔梗6克、杏仁6克、牛蒡子6克、枇杷叶9克、甘草3克、车前子6克、茯苓9克、白芍6克。

中医内科学-痰饮(新教材)

中医内科学-痰饮(新教材)

宜温阳利水。方用真武汤加减。同时 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过度劳累。
诊断分析
此患者为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所致。 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肾虚不能化气行 水,故出现全身水肿等症状。
05
痰饮研究进展与展望
痰饮研究现状及成果
痰饮理论源流
梳理了痰饮理论的起源、发展及历代医家的认识, 总结了痰饮理论在中医内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中医内科学-痰饮(新 教材)
目录
• 痰饮概述 • 痰饮辨证论治 • 痰饮预防与调护 • 痰饮案例分析 • 痰饮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痰饮概述
痰饮定义与分类
痰饮定义
痰饮是体内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 的病理产物,是继发性病因。
痰饮分类
痰饮分为广义痰饮和狭义痰饮。 广义痰饮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 痰,狭义痰饮则指四饮之一,即 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03
痰饮预防与调护
痰饮预防措施
01
02
03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厚 味,多食健脾利湿之品, 如山药、扁豆、薏苡仁等。
增强体质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太 极拳、八段锦等,以增强 体质,提高抵抗力。
避免外邪侵袭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以 免外邪侵袭,诱发痰饮。
痰饮调护要点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 潮湿,以免加重痰饮症状。
痰饮证治研究
对痰饮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 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痰饮证治体系。
痰饮方药研究
对化痰祛饮类中药的配伍、功效及作用机制等方 面进行了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痰饮研究发展趋势与挑战
发展趋势
随着中医内科学的发展,痰饮研究将更加注重临床实践和疗效评价,同时将与现 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推动痰饮证治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中医辨证论治湿热痰浊辨证

中医辨证论治湿热痰浊辨证

中医辨证论治湿热痰浊辨证湿热痰浊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辨证类型,主要表现为湿邪与热邪相互结合,致使体内湿气滞留不散,产生痰浊。

本文将就湿热痰浊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中医辨证论治方法进行探讨。

一、病因与病机湿热痰浊的病因多与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外感湿邪等有关。

其中,饮食不节是主要的诱因,如暴饮暴食、辛辣油腻的食物摄入过多,容易造成湿热内生。

情志不遂也能导致湿热痰浊,过度悲伤、愤怒等情绪对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都有不良的影响。

外感湿邪是由于人体在湿重的环境中长期居住或接触过多湿邪,导致湿气内生,与体内热邪相结合而成。

湿热痰浊的病机主要有湿滞、热毒、痰浊三个方面。

湿气滞留不散,造成气机不利,导致脾胃功能失调;热邪损伤津液,引发阴阳失衡;湿热蕴结,阻滞气机,形成痰浊。

这些病机相互影响,共同导致湿热痰浊的症状产生。

二、临床表现湿热痰浊的临床表现主要分为四个方面:胸腹部症状、咳嗽痰多、舌象变化和脉象异常。

胸腹部症状常表现为胸闷、腹胀、偏痛等,且常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不适症状。

咳嗽痰多是湿热痰浊患者的常见症状,咳嗽时伴有黄痰、痰稠黏腻、难以咳出等情况。

舌象变化主要表现为舌苔黄腻、舌质红暗,甚至能见到痰脓垢等。

脉象异常表现为脉浊濡、滑数等。

三、中医辨证论治方法针对湿热痰浊的辨证治疗,中医提出了相应的方法。

主要包括清热祛湿、化痰止咳、理气和中等治疗原则。

清热祛湿是治疗湿热痰浊的关键,可选用清热利湿的中药,如黄连、茵陈、荆芥等。

此外,也可以通过饮食调理来清除湿气,适当减少辛辣、油腻的食物摄入,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等。

化痰止咳是缓解咳嗽痰多的重要方法,可选用化痰止咳的中药,如半夏、枇杷叶、海浮石等。

此外,避免暴力咳嗽,保持室内空气湿润,有助于减轻咳嗽症状。

理气和中是调理脾胃功能的治疗方法,可选用理气和中的中药,如柴胡、白术、陈皮等。

此外,饮食要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也是辅助治疗的重要因素。

四、预防与注意事项预防湿热痰浊的发生,首先要加强自身的体质,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规律。

中医治疗咳嗽辩证法

中医治疗咳嗽辩证法

中医通常将咳嗽分为风热、风寒、痰湿、痰热、阴虚燥热五个证型,治疗时根据各证型表现不同,选用成药也有区别。

一、风寒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嗽痰稀,气急咽痒,伴有头痛、鼻塞、流清涕、怕冷、稍有发热、无汗、肢体酸痛等。

一般选购:1、通宣理肺口服液:口服,每日2-3次,成人每次20毫升。

忌吃生冷油腻食物。

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患者禁止服用。

2、解肌宁嗽丸:口服,每日两次,1岁每次服半丸;两岁以上每次服1丸。

适用小风寒咳嗽。

忌吃生冷油腻食物。

二、风热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嗽气粗,或咳声嘎哑,痰粘稠或黄稠,咯痰不爽,常伴发热、口干、咽喉疼痛等。

一般选用:1、川贝止咳露:口服,每日3次,成人每次15毫升。

服药时,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糖尿病患者禁用。

2、川贝清肺糖浆:口服,每日3次,成人每次15-30毫升。

不是感冒引起的咳嗽、大便溏泄患者及婴儿最好不用。

寒咳、胃寒呕吐、糖尿病患者禁服。

三、痰湿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白粘腻或稠厚或稀薄,早晨咳嗽咯痰尤甚,喉间常呼噜呼噜作响,胸闷吐清水,不想吃东西等。

一般选用:1、橘红片:口服,成人每日两次,,每次6片。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寒咳、虚咳不宜服。

2、苏子降气丸:口服,成人每日1-2次,每次6克。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肥腻食物;避免风寒;热咳、虚咳、干咳无痰患者禁用。

四、痰热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声连连,痰少质粘,难以咯出,发热咽干口渴,胸闷胁痛气喘等。

一般选用:1、二母宁嗽丸:口服,成人每日两次,每次1丸。

风寒咳嗽、痰量多而持续咯痰的患着不宜服;忌辛辣食物。

2、止嗽定喘口服液:口服,每日2-3次,成人每次10毫升。

患高血压、心脏病及糖尿病患者慎用本品。

五、阴虚燥热咳嗽:患者表现为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丝,不易咯出,咽干或疼痛等。

一般选用:1、养阴清肺膏:口服,成人每日2-3次,每次10-20毫升。

忌辛辣油腻食物;咳嗽痰多患者不宜服用;孕妇、糖尿病患者禁服。

2、百合固金丸:口服,成人每日两次,每次1丸。

咳嗽中医辨证论治

咳嗽中医辨证论治

咳嗽中医辨证论治(1)风寒袭肺:症状:咳嗽声大,痰稀白,伴有头痛、鼻塞、鼻清、恶寒、发热、无汗、关节酸痛,咳嗽时咽部痒或胸痛,舌苔薄白,脉浮或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主方:杏苏散。

(2)风热犯肺:症状:咳嗽痰浓而黄,咳痰不爽,口干咽痛,伴发热,头痛,鼻黄,多汗,舌苔薄黄,脉浮。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主方:桑菊饮。

(3)燥热伤肺:症状:咳嗽痰少或干咳无痰,痰难粘,咳嗽胸痛,口鼻咽干,或痰中带血。

初期可伴有微寒、体热、鼻塞、头痛,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疏散外邪,润肺止咳。

主方:桑杏汤。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4)痰湿蕴肺:症状:咳嗽痰多,痰白色粘稠,易咳出,胸闷,有时恶心;或无精打采,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主方:二陈汤。

(5)痰热壅肺:症状:咳嗽、气短、痰黄黏,或面红、口渴口渴、喘息鼻音激越、便秘、舌红、津液黄少、脉滑。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止咳。

主方:清金化痰汤。

(6)肺气虚损:症状:气短,咳嗽音低,咯痰稀,自汗畏寒,面色晦暗,易感外感,舌淡,脉弱。

治法:补益肺气,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

(7)肺阴亏耗:症状:干咳无痰,痰少而粘,痰中带血,咽部痒,声音嘶哑,手脚发热,或午后潮热,口干颊红,舌红津液少,脉数。

治法:滋阴清热,润肺止咳。

主方:百合固金汤。

想了解更多2020护士资格证考试的精髓,欢迎关注医教网2020护士资格证考试专栏!下面是2020护士资格证考试的政策动态、必备信息和备考技巧!。

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辨证论治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人参败毒茯苓
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新加香薷朴银翘,扁豆鲜花一齐熬,暑温口渴汗不出,清热化湿又解表
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三拗汤..麻.杏 甘草
桑杏汤中香豆豉,沙参梨皮贝梔施 干咳鼻燥兼身热,清宣凉润燥能医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燥湿化痰兼理气,湿痰阴滞此方珍。

肺痨
心悸
呕吐
胁痛。

中医内科学:痰饮辨证施治

中医内科学:痰饮辨证施治

中医内科学:痰饮辨证施治为考生提供中医内科学知识:重要考点痰饮辨证施治。

1.痰阻于肺证候:常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或咳喘日久出现,咳嗽气喘,或痰鸣有声,痰多色白,易于咯出,或伴有寒热表证,苔薄白腻,脉浮或滑。

治则:宣肺化痰。

2.痰蒙心窍证候:多因七情所伤,如抑郁、暴怒等,或感受湿浊邪气,可见神昏癫狂,胸闷不痛,或昏倒于地,不省人事,喉中痰鸣,苔白腻,脉滑等症状。

治则:化痰开窍。

3.痰蕴脾胃证候:多由饮食不节,思虑劳倦所致。

可见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痞满不舒,倦怠乏力,身重嗜睡,苔白腻,舌胖,脉濡缓。

治则:健脾化痰。

4.肝经痰郁证候:多由肝气郁结所致。

可见咽中不适,似有物梗塞,胸胁隐痛,嗳气,易怒善郁,苔薄白腻,脉弦滑。

治则:解郁化痰。

5.痰动于肾证候:多因久病及肾,阳虚水泛,或虚火灼津为痰。

可见喘逆气促,动则尤甚,或浮肿畏寒,腰膝冷痛,晨泄尿频,舌淡,脉沉细,或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带数等。

治则:肾阳虚者应温肾化痰,肾阴虚者应滋肾化痰。

6.痰留骨节经络证候:因多种原因形成的痰浊流窜于骨节经络,可见骨节疼痛肿胀,肢体麻木不仁,或半身不遂,或口眼歪斜,或见瘰疬,瘿气,结节,肿块,苔白腻,脉弦滑等。

治则:软坚消结、通络化痰。

7.痰饮证候:脾阳虚弱,水饮停留于胃肠,可见脘腹坚满而痛,胃中有振水声,呕吐痰涎清稀,口不渴或渴不欲饮,头目眩晕,或肠间水声漉漉,舌苔白滑或黄腻,脉弦滑等症状。

治则:以温阳化饮或攻逐水饮为原则。

8.悬饮证候:水饮流注于胁间,络道被阻,气机升降不利,可见胸胁胀痛,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剧,气短息促,舌苔白,脉沉弦。

治则:攻逐水饮。

9.溢饮证候:因肺脾输布失职,水饮流溢于四肢肌肉,可见肢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见发热恶寒而无汗,咳喘痰多泡沫,舌苔白,脉弦紧。

治则:攻逐水饮。

10.支饮证候:水饮侵犯胸肺,肺气上逆,可见咳喘胸满,甚则不能平卧,痰如白沫量多,久咳面目浮肿,舌苔白腻,脉弦紧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痰多的辨证治疗
痰多有很多原因:第一,体质虚弱,中气不足,由于脾虚不运,可以使水湿停留,凝聚为痰。

第二,脾胃薄弱,宿滞逗留,损伤脾胃;或恣食生食、瓜果,中阳被伤;或因热病饮水过多,脾运不及等等都可以使水湿停留,聚集为痰。

还有恣食肥甘,胃中浊气郁蒸,酿湿生热也可以化为痰浊。

第三,外感失治,或体弱屡患外感,肺气被伤,不能输津四布,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使水液停留,也可成痰,痰贮于肺,肺气不利,痰涌气道而发,必致咳嗽痰多。

中医认为,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两脏有关。

肺主呼吸,调节宗气(元气)的出入和升降。

如肺失肃降,就可出现咳喘、卧不平等症。

在风邪或寒邪侵肺时,使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

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

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

一、中医辨证治痰多
中医将痰分为寒痰、风痰、热痰、湿痰及燥痰等。

1、寒痰由寒邪犯肺,使肺内津液凝聚成痰。

痰呈白色,病人怕
冷,喜热饮,舌苔薄白或腻,小青龙汤加减:桂枝6克,制
半夏10克,干姜6克,细辛 3克,杏仁10克,白芥子6
克。

有气喘加炙麻黄6~9克。

2、风痰由风邪侵肺即伤风引起,开始痰白稀,以后可转黄黏痰,
病人怕风,舌苔初起白,后转薄黄,杏苏饮加减:杏仁10
克,苏叶6克,荆芥6克,前胡10克,桔梗lO克,白前 10
克。

痰色转黄,加胆星6克,连翘1 O克,银花1 2克。

3、热痰由热邪侵肺或先受风或寒邪而发高热数天后,使津液烧
灼而转化为黄黏痰,病人怕热喜凉饮,舌红苔黄腻,泻白散
化裁:桑白皮10克,地骨皮1 0克,甘草5克,生石膏 30
克,黄芩1 O克,杏仁10克,胆星6克
4、湿痰湿邪侵人人体(如居潮湿环境),使肺、脾功能失调或饮
食不节而运化失调引起。

痰为白色稀水样,病人有身重、倦
乏或便溏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二陈汤加味:制半夏 10
克,橘红10克,茯苓lO克,炙甘草5克,杏仁10克,苡
仁 1 5克,苍白术各10克。

5、燥痰由久旱气候干燥、燥邪侵肺,痰黏稠不易咳出或有咳血,
病人觉口鼻咽燥等症,舌苔薄黄,清燥救肺汤出入:北沙参
15克,天麦冬各lO克,生石膏30克,炙杷叶10克,杏仁
10克,生地15克,浙贝10克,玉竹15克。

化痰的中成药:
1、鲜竹沥水:每日3~4次,每次10~15毫升。

2、复方竹沥水(祛痰灵):每日3次,每次2支。

3、痰咳净:每日3次,每次 1匙。

咳嗽痰多的治疗方法:
咳嗽痰多,是呼吸道炎症的常见症状,多见于老人。

但咳嗽也是人体一种防御性反应。

痰是呼吸道分泌出的黏液,通过咳嗽把痰排出,可保持呼吸道自
洁和通畅。

患慢性气管炎,痰特别多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把痰咳出,否则会诱发呼吸道阻塞而引起肺炎。

但是长期咳嗽,痰多就成为一种习惯性病症,不早治疗,也会引起哮喘和气管炎症。

笔者三年前也有呼吸道炎症,痰多,用很大力气才能把痰吐出来。

为此老伴都不愿和我一起上街、嫌我吐痰声音太大。

后来我用三种方法治好了。

1.用消炎药和去痰药,做到标本兼治。

千万不能滥用止咳药,
只治标不能治本,弄不好会加重病情。

2.自我按摩法:按摩鼻、喉两个部位。

鼻部按摩:用弯曲的拇
指顺鼻骨,两侧、上下按摩44下。

再把双手掌放在喉骨部位,
双手上下按摩66下。

早晚各一次。

3.早上起床后,按摩之前先喝一杯白开水。

以上方法要全年坚
持,才见效果。

咳嗽是临床常见症状,咳者有声无痰,嗽者有痰无声,临床上咳和嗽常同时出现故称咳嗽。

要彻底治愈多痰症,最好找医术高明的老中医进行诊治。

中医讲究辨证治疗,不仅治标,而且治本,但相对较为麻烦。

若嫌麻烦可找西医呼吸内科诊疗,不过往往只能治标,较难治本。

因为西医主要根据病理指标,就事论事进行治疗,而中医就很复杂了,如果不会不耐烦的话,请看如下简介:
中医认为:肺主呼吸,呼出浊气,吸入清气,以肺气宣通和下降为正常,如外邪袭于肺,或其他脏腑病变累及于肺,影响肺气下降皆可发生咳嗽。

所以咳嗽一症多因肺脏受病而发生。

但也有因其他脏腑病变影响到肺而出现咳嗽。

故常见的临床证型为,一是以咳嗽为主症
的外感咳嗽,包括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燥热咳嗽。

以咳嗽为主症的内伤咳嗽,包括痰湿犯肺咳嗽,肺虚咳嗽,脾虚咳嗽,肝火犯肺咳嗽,肾虚咳嗽。

二是其他病证兼见咳嗽,有痰饮咳嗽,肺痈咳嗽,肺痨咳嗽,外伤咳嗽,产后咳嗽,小儿百日咳,肺内肿物咳嗽,小儿咳喘等证。

在中医辨症中,根据痰量的不同咳嗽有几种症状:脾虚咳嗽,肾虚咳嗽,痰湿犯肺咳嗽,痰饮咳嗽,肺病咳嗽咳痰多,甚至可听到痰鸣声。

风寒咳,热咳及肺阴虚嗽感痰量较少,燥咳则无痰。

根据痰的性质咳嗽还可分为:痰清稀属寒、属湿;泡沫样属脾肾虚;粘稠属热,肺痈则吐脓痰;痰色白的多属风、属寒、属湿性咳嗽;痰黄的多属热性咳嗽;痰中带血的多见热咳、肺痨,或肺内肿物引起的咳喘。

病人咳痰无味的多见寒性、虚性咳嗽;咳痰苦臭味的多见热性咳嗽。

咳嗽腥臭的是肺痈,脾虚上遏于肺则咳痰有甜味;肝火犯肺则咳痰酸辣味;肾虚咳痰咸味;咳而口苦是心火上炎。

此外还可根据咳嗽的性质、咳嗽的诱因进行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