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药概论

合集下载

风药的应用思路

风药的应用思路

风药的应用思路中医认为:风有内风、外风之分。

自然界空气流动而产生的风,属于外风,风气太过会使体表皮肤的水分丢失,皮肤出现干燥,临床可见秋、冬季肌肤干燥、皲裂等“燥症”,这就是“六淫”中的风邪为患,所谓“风胜则燥”,甚至可使颜面失于柔润、皮肤干燥。

假如其人素体血虚,或者因为失血、耗血,而使肌体发生干燥之症,而见形体消瘦,皮肤干燥,时发眩晕,此乃“内风”之象,常可见容颜憔悴,大便干燥,毒素沉积,颜面失却光泽或布黄褐斑。

因此,选用祛风、养血的中药,会有美容润肤、祛斑等作用。

风药的应用思路:升阳祛风、养血祛风、行气祛风、健脾祛风!升麻加羌活、独活;四物汤加薄荷就是养血祛风;柿蒂加独活就降气祛风;白术加防风就是健脾祛风。

祛风药:白僵蚕、桑叶、白芷、薄荷、辛夷、荆芥、蝉蜕、蔓荆子。

祛风除湿,祛风法之一。

是用祛风湿药治疗风湿之邪留滞经络、肌肉、关节等部位,出现游走性疼痛症状时的方法。

常用羌活、独活、防风、秦艽、威灵仙、桑枝、五加皮等药。

苍术、川升麻、天麻。

白僵蚕55克、苍术40克、桂枝20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白芍15克、熟地15克、防风15克、独活10克、柿蒂10克、薄荷15克(后下)、大枣10枚,水煎服,主治让五脏六腑都恢复成健康的运作。

薄荷、天麻,通奇经八脉的药效。

白僵蚕,通十二经以及奇经八脉的药效。

防风、辛夷、蔓荆子、冬桑叶,通十二经的药效。

白芷、荆芥、独活、蝉蜕、秦艽、威灵仙、羌活、桑枝、五加皮、苍术、川升麻难发挥十二经以及奇经八脉的药效。

关于风药的使用——孙曼之余浩对话余浩:孙老师,我今天看了您记录的十几份病案,发现羌活、独活这两个药搭配起来使用频率很高,今天您就讲讲这个羌活、独活这个药的用药心法,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孙曼之:不是,这没什么秘密。

风药的使用,从现在的书来看啊,《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外台秘要》、《千金方》,起码这三本书,它都是风药湿药占相当的比例,应该说跟那个时代风药是主流。

“风药”的概念、分类、功效及临床应用

“风药”的概念、分类、功效及临床应用

“风药”的概念、分类、功效及临床应用风药的概念“风药”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见于李东垣的《脾胃论》,书中不仅多次提及“风药”一词,并以柴胡、升麻、葛根、防风、羌活、独活、藁本等药为代表,论述了风药在脾胃病治疗中具有升发阳气、行风胜湿、发散郁热、疏达木郁、行经活血、引药补脾等多种功效。

其后,则很少见到有关风药的专论。

直到现代,特别是近几年,才有一些学者开始著文专论风药,但对风药的定义则有两种观点:(1)风药是指能祛除外感风邪的一类药。

(2)风药是指能祛除外风、平熄内风的一类药。

风药的分类对风药的分类,目前学者多倾向于将其分为祛散外风药和平熄内风药两大类。

进一步的分类及具体药物,则各家所论不一,从现有资料来看,各家论及风药最多的不过30余种,分类最多的也不过6~7类,如郑国庆将风药分为祛风类、疏风类、熄风类、搜风类、其它类、特殊类等6类,与临床应用现状存有较大差距。

笔者根据古今文献之论和药物的主要功效及临床实际应用情况,将常用风药分为两门16类,共计117种,以便于临床选用。

1.祛散外风药:(1)祛散风寒:附子、麻黄、桂枝、防风、白芷、羌活、独活、藁本、细辛、苍耳子、辛夷、鹅不食草、紫苏、荆芥。

(2)祛散风热:连翘、金银花、金荞麦、柴胡、葛根、升麻、蔓荆子、牛蒡子、桑叶、菊花、薄荷、蝉蜕、浮萍、前胡、黄荆。

(3)祛风胜湿止痛:防己、秦艽、徐长卿、寻骨风、松节、川乌。

(4)祛风湿强筋骨:狗脊、续断、桑寄生、巴戟天、淫羊藿、五加皮、千年健、常青藤、月见草、鹿衔草。

(5)祛风通络:威灵仙、豨莶草、桑枝、木瓜、丝瓜络、穿山龙、海桐皮、伸筋草、路路通、海风藤、青风藤、络石藤、夜交藤、老鹳草、肿节风、马钱子。

(6)搜风通络:乌梢蛇、白花蛇、蝮蛇、蛇蜕、蜈蚣、全蝎、穿山甲、壁虎。

(7)祛风除湿:苍术、薏苡仁、蚕砂、萆薢、土茯苓、陆英、臭梧桐、大风子、白英、藤梨根。

(8)祛风化痰:天南星、皂荚、石菖蒲、白附子、天竺黄。

风药的作用机理及临床运用

风药的作用机理及临床运用

风药的作用机理及临床运用风药是指具有疏风发散功能的一类药,其性多辛,轻清上升,向外趋表,具有升、托、发、散、化、达、窜、通等作用。

临床运用较广,用之得当,常能收意外之良效,现就其作用机理及临床运用特点作如下探讨。

1、风药的作用机理风药有宣发作用。

人体的生命运动形式有赖气机的“升降出入” 的气化作用来完成。

肺主一身之气,肺与宗气的生成密切相关。

因宗气是水谷之精气与肺所吸人之气结合而成,积与胸中以司呼吸,通过心脉而布散全身,以温煦四肢百骸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

肺有主持一身之气的作用,故《素问·五脏生成》谓:“诸气者,皆属于肺。

” 肺通过宣发使卫气和津液输布全身,以温润皮肤肌肉。

肺与太阳相表里,太阳为六经之首,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以固护于外,故为诸经之藩篱。

风药辛发轻清之作用,其宣发功能主要是促进肺气的宣发,并对卫气有调节作用,以调气、化水饮、祛痰浊及宣发外邪。

风药能升发脾阳,调理升降的作用。

脾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中枢,人体气机运动。

皆赖脾气,脾气升则浮,胃气降则沉。

脏腑之气升降、交通、相济为用,全赖脾居中的斡旋作用。

如肺的宣发,心火的温煦,肝胆的条达,肾水的滋养,都与脾主升清有关。

风药的升发可推动脾的升清作用。

风药能升发肝胆,以资春生之气。

《内经》谓:“肝在天为风,在地为木,王于春。

” 肝脏其生理特点是禀春天生生不息之气。

肝阳具有木之喜升发、条达,恶抑郁之性;具有主疏泄和升发推动气血运行,调畅情志,为脾散精的作用。

故风药的升散,疏其肝阳,使其不受遏郁。

李东垣谓:“肝阳不足不舒,风药疏补之。

”风药有固肾气助气化作用,阳者主升、主动,阴者主降、主静。

肾阴阳升发沉降,是机体气化的根本。

没有肾阳的生发、气化,阴精就不能得以化生。

机体藉肾阳的升发以举精布阳,才能维持和推动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理过程。

经云:“肾肝之病同一治,为具在下焦,非风药行经则不可。

” 风药可助肾阳升发而布阴精。

风药还有畅行经脉,调和气血的作用。

《浅析风药的作用机制及临床配伍应用》

《浅析风药的作用机制及临床配伍应用》

《浅析风药的作用机制及临床配伍应用》风药是指具有疏散外风或者平熄内风作用的一类药物。

疏散外风者常用荆芥、防风、升麻、羌活、独活、柴胡、前胡、葛根、白芷、川芎、蔓荆子、秦艽、薄荷、蝉蜕、桑叶和菊花等。

平熄内风者如僵蚕、天麻、钩藤、地龙等。

由于风药作用独特、疗效显著在临床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

一、风药作用机制1疏肝理气,发散郁火一年之春,肝所主时。

如此以“风升生”归类药物,其药理之内涵就不仅限于解表发散,而是与肝的升散疏达相联系。

这样的分类法,可以说是对中药理论的新贡献。

风药疏肝与用理气药物(如木香、陈皮等)疏肝不尽相同,比较而论,纯理气药物只疏不升,而用风药疏肝,则更强调以风药的升发作用启发肝胆的春升作用,而这正是肝胆功能的根本所在。

风药多味辛,能行能散,宣畅气机,发散郁火,《医贯》中对风药宣通气机的描述很形象“微风一吹,郁气即畅达”。

如临床上因情志不畅,肝气郁滞化火,脾土伏火。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火郁发之”即配伍风药。

风药性辛散轻灵、开宣腠理、因势利导,使郁火得以发泄透散。

故在临床治疗中针对气机不畅,火邪为患,加用风药,以宣发怫郁,透散伏火,每可取效。

如《石室秘录》用荆芥、防风即为发散内蕴之火而设,临床常用荆芥、白芷、防风、羌活、独活、细辛等,然防风质润,被誉为“风中之润剂”常可用于夹杂阴虚之症的人,而荆芥质燥,不宜用于阴虚体质。

2祛风活血,通络止痛风药可辛散外彻肌表,因此有祛风活血、通络止痛之效。

许多风药本身可引经透络,具有活血化瘀之效"有利于脉络通畅。

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如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疼痛挛缩等。

“郁则痹,宣乃通”如天麻丸中羌活、独活即为疏风通络止痛而设,风药性轻扬,可上达巅顶,宣通气机,祛风和络,通经止痛。

《医方集解》载:高巅之上,惟风可到,味之薄者,阴中之阳,乃自地升天者也,风药多作为头面部引经药。

风药中的虫类药性擅走窜,可除风痰瘀血,通络止痛。

风阳扰动于清空常致头目胀痛、面痛、眩晕、耳鸣。

风药功用论

风药功用论

风药功用论风药是指味辛质轻薄药性升浮,具有祛风解表之功,多用于治疗外感风邪的一类药物,如羌活、独活、荆芥、防风之属,但笔者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风药亦具主升、主行和主散之用。

一风药主升取其质轻性升浮,便具主升之功。

1 升发清气《内经》云:“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也”,胆者,少阳春升之气也,人一身之清气非此不能升。

经又云:“肝在天为风,在地为木”,肝象风,在五行属木,具有木之升发、条达,风之轻扬、升散之性。

轻浮升散,清气之特性也,以升为顺;风药,味之薄者,阴中之阳,自地升天者也。

故于方中伍以风药,取其性同,同气相求,可助少阳春升之力。

如治暑湿之鸡苏散(《伤寒直格》滑石、甘草、薄荷),鸡鸣人苏之时,乃清阳之气出阴入阳之际,方中用滑石清热解暑,利小便,轻用薄荷,以解被暑湿所遏之清阳,以助其升;肾气丸(《金匮要略》)中轻用桂枝,桂枝乃桂之新芽,蕴春生之气,可升发胆府之气。

元气者,根于肾而始发于少阳胆府也,升发胆府之气乃升发元气也。

诸如此类,虽无清阳下陷之症,但有清气被遏之因,只需稍稍轻用风药,以顺其性而助其升。

2 升阳举陷脾主升清,脾气虚弱,升举无力,当升者反降。

风药具升浮之性,有升阳举陷之功,故阳气下陷者,多有用之。

如治脾胃气虚下陷证的补中益气汤(《脾胃论》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方中大补脾气以强中,再伍升麻、柴胡以举下陷之中气;它如治脱肛之黄芪防风汤(《医林改错》黄芪、防风)中轻用防风;治脱肛之清肠散(《蒿崖尊生》生地、白芍、当归、荆芥、防风、升麻、黄芩、黄连、香附、川芎、甘草)中伍荆芥、防风、升麻、川芎。

肝主升,脾主升清,肝气不升,脾亦难升。

风药又可遂肝木之性而助脾升阳举陷。

然风药虽有助脾升阳之功,但欠举陷之力。

陷之轻者,尚可扬而举之;陷之重者,则又需伍以益气强中之药,引强健之中气之力而举陷。

同时亦需稍重风药之量,因益气强中之药味甘,性滋腻,恐有碍其主升之性。

此外见肝之病当先实脾,见脾之病亦需防肝,风药遂肝木之性,使之不能胜而辱之,兼起防肝之用。

风药的作用与种类(下)

风药的作用与种类(下)

风药的作用与种类(下)养胃五点“少点慢点淡点软点暖点”接下来罗列介绍一下孙老师经常用到的几味风药:升麻、柴胡、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麻黄、桂枝等。

升麻、柴胡,升提之性强。

升麻能令清气从右而上达,柴胡能令清气从左而上达。

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

是以清气一升,则浊气随降。

例如补中益气汤(黄芪15克,炒白术5克,人参3克,当归3克,升麻2克,柴胡2克,陈皮3克)。

川芎,最能走窜,上达头部。

头痛必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经药。

《本草求真》曰:“辛温升浮,为肝胆心包血分中气药,故凡肝因风郁,而见腹痛、胁痛、血痢、寒痹、筋挛、目泪及痈疽一切等症,治皆能痊。

……气郁于血,则当行气以散血;血郁于气,则当活血以通气。

行气必用芎归,以血得归则补而血可活,且血之气又更得芎而助也。

”麻黄,味辛微苦,性温。

其功效归纳为解表、发汗、平喘、利水。

宣通卫气,开泄腠理,又能宣通肺气,开启气门,宣通经气,通利关节。

麻黄汤发汗,作用于皮毛,人体最外层。

桂枝,色红性温热,走血分,何以入卫祛风?这是由于桂枝味辛气厚,可通达营血,温经散寒。

桂枝并非直接发汗药物。

人体出汗是汗自营血发出,桂枝入营血温阳,使得热气蒸腾而汗出,这样桂枝能发出经脉以外肌表的风邪,卫分风邪自然而消,这个过程叫解肌。

所以桂枝通经脉以发其风邪,称为祛风之品。

作用于皮下肌肉层。

桂枝利关节、温通经脉为其体,调和腠理、下气散逆、止痛除烦为其用。

善于宣肺,开表而入经络,与桂枝同用则发汗宣肺,使风邪从汗而出。

羌活、独活,辛温芳香,入络止痛。

羌活,辛苦性温,味薄气雄,专入膀胱兼入肝肾,功专上升,散足太阳膀胱游风,头痛,兼治风湿相搏骨节痛。

独活,专理下焦风湿,病在足少阴肾气分,而不连及太阳经也。

但羌活性雄,善于行上;独活善于走下而达上。

羌之气清,行气而发散营卫之邪;独之气浊,行血而温养营卫之气。

羌有发表之功(表之表),独有助表之力(表之里)。

荆芥、防风,辛微温、平和。

运气漫谈▏初之气谈“风”之“风药”浅识

运气漫谈▏初之气谈“风”之“风药”浅识

运气漫谈▏初之气谈“风”之“风药”浅识风药源流风药,是指应自然“气化”而生,秉春之气,具有东方风木升生、疏散、透达等功效的一类药物。

风药之名首见于东垣著作,东垣将帮助升发春夏之气,行春升、夏长之令的药称为风药。

但并非东垣首创,乃遵其师张元素的思想。

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论述到“羌活,气微温,味甘苦,治肢节疼痛,手足太阳经风药也”,这是“风药”一词的最早出处。

张元素认为“药有气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主治之法,各个不同”。

他将药物性能根据五运六气学说分析归纳为“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类。

《汤液本草》指出:“风升生,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

”“风升生”一类收载有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升麻等20味。

至清代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提出:“凡药之质轻而气盛者,皆属风药。

”当代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指出:“所谓风药,乃指味辛性轻之品。

”近年来,对风药的概念有延伸。

郑国庆等认为,风药是指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功能祛除、疏散外风或平熄、搜剔内风,主要用以治疗风病的药物。

并把风药分为六类:①祛风类:功能发散风寒,如羌活、防风、独活等;②疏风类:功能宣散风热,如薄荷、蔓荆子、刺漠藜、柴胡等;③熄风类:功能平熄内风,如天麻、钩藤等;④搜风类:多为虫类搜风,如蜈蚣、全蝎、僵蚕等⑤其它类:功能祛除风邪,如杏仁、姜黄等;⑥特殊类:如黄芪、桔梗等,《本经》言黄芪“主大风”。

事实上,“风药”的运用不应局限于风病,在临床中,湿病可以“风药”以胜湿;火病因火之不及者可以“风药”以助火势;燥病若因燥湿不均可以“风药”以交通之……《四圣心源》谓:“风木者,五藏之贼,百病之长。

”但是,肝又何尝不是五脏之机,风又何尝不是百病之机呢?风药的临床运用“风药”的临床运用非常广泛,无论外感内伤,皆可择而用之。

1.风药可达郁(1)风药解肝木之郁“风药”感天之风气而生,风应于肝,因此“风药”可以说是肝的“本命”药。

最新关于中草药“大风药”的认识

最新关于中草药“大风药”的认识
3. 大风药的花朵小巧而美丽 ,花瓣呈淡黄色,花蕊则是 鲜艳的红色,极具观赏价值 。
3. 大风药的生长环境
1. 大风药主要生长在海拔2000-3500米的高山草甸、灌丛和疏林下,对土 壤的要求不严,但以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或砂壤土为佳。
01
2. 大风药喜欢阳光充足的环境,但也能在半阴的环境下生长,耐寒性强 ,能够抵御严寒的冬季气候。
03
3. 通过大风药的显微 鉴别,可以准确地判断 其品质和真伪,为临床 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3. 大风药的炮制方法
1. 大风药的炮制方法主要包括炒、煮、蒸、炖等,具体操作需 要根据药材的性质和治疗目的进行选择。
2. 在炮制大风药时,需要注意火候的控制,避免过高的温度破 坏药材的有效成分。
3. 炮制完成后的大风药应妥善保存,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 ,以保持其药效。
1 部为主。
2. 采集时需注意保
3. 采集后应尽快进
护大风药的生长环境
行处理,可以晒干或
,避免过度采摘导致
烘干,以保持其药效
资源枯竭。

2
3
3. 大风药的加工与贮藏
3. 大风药的贮藏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药材的状态,一旦发现
3
有霉变、虫蛀等情况,应立即处理,防止影响药材的品质。
2 1
2. 在贮藏大风药时,应选择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环境,避 免阳光直射和潮湿,以延长药材的保质期。
3. 大风药的临床应用
1. 大风药在治疗风湿性关节 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中 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有效缓 解关节疼痛和肿胀。
3. 此外,大风药还可以用于治疗 感冒发热、头痛咳嗽等病症,具 有清热解毒、宣肺止咳的功效。
2. 大风药还常用于治疗跌打损 伤、肌肉酸痛等症状,具有消 肿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

风药的作用与种类(上)

风药的作用与种类(上)

风药的作用与种类(上)
养胃五点“少点慢点淡点软点暖点”
第六,风药的作用。

风药的作用大略归纳,可以分为升提、升阳、胜湿、散火、疏肝、引经。

当然风药远不止这六种作用,这六种是风药最基本的作用。

宏姐告诉我们,孙老师提到,要研究风药,得看李东垣的《脾胃论》,这部书很薄,但分量却很重。

里面会看的看门道,有一整个风药运用的体系。

后人如果简单认为李东垣只是补土派补脾胃的,这种理解也太浅薄了。

我们看他的名方补中益气汤,关键的画龙点睛之处就在这几位风药柴胡、升麻,调脾胃的升降,都是风药所擅长的,所以说补中益气汤是升提的名方,而升阳的方子也有升阳益胃汤,当然还有升阳除湿汤、升阳散火汤。

至于疏肝方面也提到柴胡疏肝散,最后引经药不得不提,引经药大多都离不开风药,特别是头部的引经药,中医叫做“高巅之上,唯风药可到。


说完,宏姐就跟我们背了一些引经风药的口诀:头痛必须用川芎,不愈各加引经药。

太阳羌胡少柴胡,阳明白芷还须着,太阴苍术少细辛,厥阴吴茱用无错。

巅顶之痛人不同,藁本须用去川芎。

第七,风药包括哪些?宏姐说,风药按性味主要分成三类:1.辛温升麻、荆芥、羌活、独活、防风、川芎、藁本、白芷、麻黄、桂枝、天麻、全蝎、蜈蚣、乌蛇、海风藤、威灵仙、巴戟天。

2.辛凉薄荷、蝉蜕、葛根、升麻、菊花、桑叶、淡豆豉、木贼、浮萍、牛蒡子、蔓荆子、钩藤、僵蚕、密蒙花、薄荷。

3.辛平柴胡、白蒺藜。

风药初探

风药初探

风药初探风药始于张元素,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结合《内经》中关于气味厚薄的理论运用“取类比类”的方法创立了“药类法象”之说----即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

《内经》云:“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张元素指出气为阳,味为阴,气厚为阳中之阳,清阳上升为天,故能助阳生热,气薄者为阳中之阴,升中有降,故主发泄;味厚者为阴中之阴,浊阴下降为地,故主降泄,味薄者为阴中之阳,降中有升,故能通。

”《素问》云:“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故气味之辛甘淡为阳,气味之酸苦咸为阴。

且寒凉为阴,温热为阳。

根据《医学启源·药性要旨》可将气味厚薄之升降法则归纳为两种公式,即味+气=升或降。

⑴“苦、酸、咸+平、温、热”=升(味之薄)此即降中有升,乃为阴中之阳。

⑵“甘、辛、淡+平、寒、凉=降(气之薄)此即升中有降,乃为阳中之阴。

⑶依次类推的“苦、寒、咸+寒、凉”=降(味之厚)阴中之阴。

“甘、辛、淡+温、热”=升(气之厚)阳中之阳。

何为此中气味之薄厚,我目前有两种想法,第一辛甘淡为阳气,酸苦咸为阴味,厚薄指寒热温凉,味为阴,寒凉为味之厚,气为阳,温热为味之厚。

这种似乎符合以上公式,也比较好理解。

第二种是味为酸苦甘辛咸淡,气为寒热温凉,此种无法理解上述第二条,因为按照此种理解上述第二条为“味厚者”,正相反。

我自己是偏向第一种,不知理解的对不对,请老师指教。

对于“风升生”,张元素在《医学启源·药类法象》中提出“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

由上边的公式可以看出凡是满足“苦、酸、咸+平、温、热”的药物皆属于风升生的范畴,此类药物为阴中之阳,降中有升,故能通。

张元素明确记载的此类药有“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升麻、葛根、威灵仙、细辛、香白芷、鼠粘子、桔梗、藁本、川芎、蔓荆子、秦艽、天麻、麻黄、荆芥子、薄荷、前胡等20余味中药。

风药应用探析

风药应用探析

风药应用探析风药是一类具有升发、疏散特性的药物。

其性能可用“升、散、透、窜、通、燥、动”加以概括。

风药可内可外,能上能下,不仅长于发散祛邪,而且善于调畅气机、开发郁结,更能引经报使、宣导百药。

风药与健脾药、补肾药、利水药、活血药配伍,临床疗效显著。

标签:风药;性能;功用;配伍风药,也称风燥升阳药,是一类具有升发、疏散特性的药物,如升麻、柴胡、羌活、防风、藁本、葛根、川芎等。

风药临床应用甚广,清·龙之章在《蠢子医》中多次指出“治病风药断不可少”。

笔者就风药应用作一探析,管窥之见,祈求同行指正。

1 特性概说“风药”之名,源于金代张元素《医学启源》,张氏根据药物气味厚薄、阴阳升降特性,将柴胡、升麻、羌活、防风等归为“风升生”一类。

其弟子李东垣明确提出“风药”之名称,并广泛运用于内伤脾胃诸病治疗,“风药”一词遂为后世医家所常用。

风药以“风”冠名,具有类似风的特性。

诸如“风性轻扬”、“风性开泄”、“善行数变”及“风能胜湿”等,在风药性能中均有所体现。

风药特性,可以用“升、散、透、窜、通、燥、动”加以概括。

升,即升浮上行,所谓“高巅之上,唯风药可及”;散,即发散,解表祛邪;透,即透泄,开郁畅气、透络开窍;窜,即走窜,走而不守;通,即宣通,通阳化气、通络行径;燥,即燥湿,燥湿化痰;动,是对上述特性的总括,即活动、流动、运动,还有变动不居之意。

2 临床功用风药是一类具有类似风作用的特性药物,现代多指临床用于祛风或治疗风病的药物。

由于以“风“冠名,或称作“表药”,一般对其认识与应用多停留于各种风证或表证治疗的范畴。

长期的医疗实践证明,风药的功用远不限于治风或解表,其在调节人体脏腑经络、畅达气血津液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2.1 调畅气机“风药”以“风升生”归类,味薄气轻,其性升浮发散,犹如春气之生发,具有舒畅一身气机,鼓舞人体气化的作用,所谓:“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生,上出于阴气。

关于风药的使用

关于风药的使用

关于风药的使用摘要本文从风的本质和风邪的致病特点引出风药的概念,将临床常用的风药根据其作用方向的不同做了简单的分类,并以典型风药如防风、荆芥、蝉蜕为代表,根据中药学理论、易经理论及其在方剂中与其他药物的配伍应用来说明其作用特点,并辅以典型的病案加以说明。

关键字风药防风荆芥蝉蜕配伍《内经》有“风为百病之长”、“风为六淫之首”、“风为百病之始”的说法。

可见,风邪最易伤人,人体的疾病的发生多与风邪相关。

中药中有很多中药专门针对风的病理,能够疏达风气或者抵御风邪,因此称之为“风药”。

1 风的本质从气象学的角度来看,风为自然界的一种自然现象,是由于地区间的冷热不均而产生的气流流动。

但中医对风的理解远不止于此。

在五行中,风气属木,归于春季,五脏属肝。

《金匮要略》中提到,“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

风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自然界的万物之生长有赖于风气的鼓动,《灵枢·九宫八风》中称“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升,长养万物。

”因此,正常的风气是万物生长的动力。

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也离不开风气的调和。

风为气之运动,《素问·六微旨大论》中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风在人体内就体现在气的运动上,因此《内径》中又有“百病生于气”的说法。

正常的风是人生命活动的动力,而不正常的风,即风邪,可导致机体的升降失调而致病,所谓“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2风邪的致病特点《内经》中对于风邪致病的性质,特点有详细的论述,称其为“六淫之首”、“善行而数变……风者百病之长也”。

此外,风邪还有动摇不宁、扰乱气机、来速去疾、开泄肌表、易伤阳位等特性。

在中国的文化经典《周易》中,风对应于巽卦。

《周易·说卦传》云:巽“为高”,故所伤多从阳位起;巽为入,类似于钻营之性,所以临床发病也是无孔不入,常因机体一时之虚而入侵,称为“虚邪贼风”。

中医风药基础知识大全

中医风药基础知识大全

中医风药基础知识大全中医风药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医学学科,具有很高的疗效和较好的预防效果。

想要了解中医风药的基础知识,不仅要学习它的理论基础,还要了解其分类、种类以及使用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介绍中医风药的基础知识,以供参考。

一、中医风药的分类中医风药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气药、血药、津液药、特殊药、虫药等几类。

1.气药:气药是指能够调节人体气血运行与代谢的药物,包括人参、茯苓、枸杞子等,这些药物多用于治疗气虚血弱、气血不畅等症状。

2.血药:血药是指能够调节人体循环系统的药物,包括乌鸡白凤丸、姜黄素等,这些药物多用于治疗贫血、血虚等症状。

3.津液药:津液药是指能够调节人体津液代谢的药物,包括芦荟、菊花等,这些药物多用于治疗失眠、口干舌燥等症状。

4.特殊药:特殊药是指能够治疗特殊疾病或部位的药物,如千金散、鹿茸等,这些药物多用于治疗特殊疾病或特殊部位的问题。

5.虫药:虫药是指能够治疗寄生虫病的药物,包括苦杏仁、橄榄油等,这些药物多用于治疗蛔虫、钩虫等疾病。

二、中医风药的种类中医风药根据其来源和性质不同,可以分为动植物药、矿物药、化学合成药等几类。

1.动植物药:动植物药是指从动物和植物取得的药物,如冬虫夏草、鹿茸等动物药和人参、黄芪等植物药,这些药物天然成分含量高、适应性广和疗效好等优点,但植物药也容易受到气候、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而失去作用。

2.矿物药:矿物药是指从矿物中提取的药物,如硫磺、雄黄、月琴等,这些药物无植物药的污染问题,适合治疗皮肤病、消化道疾病等,但矿物药的使用需要量小剂毒,慎重使用。

3.化学合成药:化学合成药是指利用化学方法合成的药物,如阿龙等,这些药物能够精确的控制成分,但会造成一定的化学污染,对身体来说也有副作用,使用需要谨慎。

三、中医风药的使用方法中医风药的使用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煎剂、散剂、块剂等几种。

1.煎剂:煎剂是将中药材浸泡在水中,煮沸后制成的药液,通过口服或蒸汽熏剂的方式进行使用。

话说风药

话说风药

·58·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年 2月第 28卷第 4期 ChineseJournalofEthnomedicineandEthnopharmacy,2019,Vol28,No4
汇编等按药物名称首字笔顺排列分类;现代中药 炮制学按中药炮制方法分类;现代中药化学按中 药有效成分的化学成分分类;现代中药药剂学按 中药药剂 剂 型 分 类 等[4]。 但 现 在 众 多 的 分 类 方 法 里都没有风药这一类。笔者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 结合文献,阐明风药概念、应用等,以飨同道。
【关键词】 风药;概念;分类;应用 【中图分类号】 R2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9)4-0057-04
DiscussionWindMedicine
CAILingyun1 LIJunhe2,3 HEQin2,3 HEJin2,3 WUXianzhi1 CHENYang2,3 1KailiUniversity,Kaili556011,China;2MiaoDongYaoHospital,Kaili556000,China;
【摘 要】 风药是指具有辛味、质地轻薄、药性升浮,对人体能够起到发散、升提、疏解、宣透作用的一大类中药 的统称。现代中药教材分类里没有风药一说,但从古至今众多医家对其都有论述,众多名方中都有风药的使用,诸多名家 对风药的运用也是炉火纯青。本文对风药的概念、分类、应用等进行总结,以期广大同仁更加注重临床上风药的应用。
斟酌其 宜。 欲 遏 病 补 虚 赢 者, 本 中 经。 下 药 一 百 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它对药 物的论述是比较全面的[2-3]。此后,又陆续出现了 按自然属性、 按 主 治 和 按 功 效 等 进 行 分 类, 由 于 中药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各种分类方法也不断深 化和细化。比如大型志书 《中国药用植物志》 等 按植物自然分类系统分类,将药用植物分为藻类、 菌类、地衣 门、 苔 藓 植 物 门、 蕨 类 植 物 门、 种 子 植物 (又分为裸子植物门和被子植物门)。门下按 纲、科综 述 其 共 同 形 态、 特 征, 列 举 药 用 植 物 并 证述其拉 丁 学 名、 形 态、 分 布、 生 长 环 境、 入 药 部位、功 效 等;大 型 工 具 书 如 中 药 药 典、辞 典、

孙思邈风药论

孙思邈风药论

孙思邈风药论
孙真人进上唐太宗风药论
昔混沌初分之后,阴阳未判以先,有曰黄风。

夫风者,上不居天,下不居地,八方自在,任意东西,大吼者摧山倒岳,小吼者折树倾枝。

何以是凤,因风而运行日月,因风而闭塞乾坤,人之得风,犹鱼之离水,人得风而必死,鱼离水而必亡,万物因风而生,万物因风而死。

口内出者是气,鼻内搐者是风,气不顺令人受病。

天得和风去头自低,地得和风五谷自生,木得和风枝叶自荣,水得和风波浪自平,人得和风六脉春融,此合气顺风之论也。

而风之不和者,果何见欤?夫天得重风,日月失昏;地得重风五谷不登;人得重风,百病齐生。

和风者百脉流通,还风者变成顽麻,瘫风者半身不遂,疾风者病若痴形,重风者失音不语,偏风者口眼喁斜,肺风者咳嗽喘急,肾风者耳内蝉声,脾风者饮食无味,肝风者眼涩羞明,胆风者令人不睡,膀胱风者夜汗频出,大肠风者泻出鲜血,小肠风者淋漓不通,皮风者搔痒不止,肉风者体似虫行,血风者手脚沉热,髓风者骨节酸痛,手风者时常战栗,脚风者行步难移,夹脑风者太阳搐痛,扑头风者悴以疮痈,热风者多生疮疥,紫癜风者面脚似盆,眼风者冷泪流涩,鼻风声香臭不闻,喉风者吃食噎塞,舌风者语话难分,暗风者朦胧似醉,破伤风者身搐如弓,顽风者不知痒痛,骨节风者连筋骨疼,白癜风者多生白点,惊风者脾风潮搐,疴风者倒地惊人。

若人说是无风,除非是大罗真人复生在世。

有药可治三十六种气逆风邪,其效如神,不可尽述。

风药-解悟

风药-解悟

第六次临床中药学学术年会暨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经验交流会论文集
57
亦所以使水不没肾中真阳也”;“上中不治,其势必流于下焦”,提出升发脾阳可防湿邪内传致变。 此后,明清尚分别从风药燥性、五行生克等方面阐释风药胜湿之理,如“风药多燥(明・李中梓 《医宗必读》)”、“如物之湿,风吹则于”(清・汪昂《医方集解》)。“湿为土病,风为木气,木可 胜土,风亦胜湿”(清・《医宗金鉴》)等。 风药胜湿与利水渗湿炯异:诚如东垣所言:渗利之品,多为阴药,“皆行阴道以泻阳道”, 故易损伤脾胃之阳气,并指出若不明脾胃升降之理,仅信守“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则有使“脾 气降之又降”、“复益其阴而重竭其阳气”之患。尽管现代临床诸如肾炎、。肾病综合征等水湿病证 常用风药,但很显然,风药升浮之性与沉降之渗湿之品炯异。 除升阳胜湿外,风药还能祛风胜湿,用于湿邪停留肢体经络等风湿痹痛,如羌活胜湿汤等。
映风药的性能。
2.2升发少阳:春夏主生长,秋冬主收藏,是自然之理。东垣承《内经》升降浮沉之意, 重脾胃之升降,认为人身之气升降出入以脾胃为枢纽,尤其强调中土脾气之升发,同时又秉承 《素问.六节脏象论篇》)“十一脏取决于胆”之要旨,倡少阳之生发,提出“胆者,少阳春升之气, 春气升则万物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的思想,认为胆者,少阳春升之气也,人一身之 清气非此不能升。如前述其在《内外伤辨惑论》云:“味之薄者,诸风药是也,此助春夏之升浮 者也。”在《脾胃论・脾胃胜衰论》曰:“泻阴火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升, 上出于阴分…o.o’90风药升发少阳之意昭然。《内经》又云:“肝在天为风,在地为木,王子春”。 根据五运六气理论,风为木运,所主时段,为大寒日至清明前,处于阳气发生、升旺阶段,正 当一年之春,肝所主时。正如《内经》所谓“木郁者达之。”亦诚如李东垣所言:“肝阳不足不舒, 风药疏补之”。升发少阳是理解风药的关键,也是其最核心之功效。其“升举脾阳”,“升阳胜湿 (“风药胜湿”)”是东垣对风药在脾胃中独到运用,其实质仍为升发少阳肝胆之气。 风药升发少阳与疏肝理气有异:诚然风药能畅达肝气,疏达木郁,但与一般疏肝之品比例, 疏肝理气之药只疏理而不升(如青皮、川楝子、吴茱萸、香附、莪术等),而风药主升,疏肝之 中更强调其升发之力以启发肝胆的春升之用。同时风能泻木,以抑制肝气之横逆,散肝脾郁火 (“火郁发之”)之用,亦非疏肝理气之品所具,如泻青丸,加羌活、防风以疏肝以散郁火;泻 黄散以防风、自芷、升麻疏肝以散脾胃郁火。 风药亦非活血药:风药因具宣通、行散之特性,表现出一定的活血散瘀作用15j,如白芷、 桂枝、葛根、白蒺藜等,而在众多血瘀证中使用。但风药活血化瘀,准确地理解应为增效活血 化瘀17j,而非胡氏瞄J所谓“风药亦为活血药”。 2.3升发脾阳:利用风药升发肝胆之气之功,以资助升提脾阳,用于脾胃清阳下陷,是李东 垣运用风药的独到之处。李东垣认为,脾胃清阳之气与肝胆升发之气关系密切。《内外伤辨惑论》 说.‘‘谷气者,升腾之气也,乃足少阳胆,手少阳元气始发生长,万化之别名也。”又说:“胃气、 谷气、元气、肝胆上升之气,一也,异名虽多,正是胃气上升者也。”这里把胃气与肝胆之气联 系起来。《脾胃论》亦说:‘‘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物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不 升飧泄肠宁辟不一而起矣。”这就是说,他认为脾胃的升清功能的正常与否,取决于胆的疏达与 否。而肝胆的疏达,可以运用风药的升提疏散作用来实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升举脾阳” 其实质是风药启发胆气以资助脾阳之升提。风药通过疏达木郁而达治脾阳下陷之效。代表性方 药痛泻要方中加入防风即寓此意。防风被东垣奉为理脾要药,并认为“若补脾胃,非此引用不能 行。”升阳益胃汤、升阳除湿防风汤、升阳举经汤是升阳举陷见长的方剂,都有风药的运用。 东垣用风药升发胆气以资助脾阳升清时,提出“少佐之”原则的关键所在,如云:“脾阳不足 之证,须少用升麻……更少加柴胡”。同时,“诸风药损人元气”,不宜久服。p1 2.4.升阳胜湿:《兰室秘藏》说:“圣人立治之法,既湿气大胜,以所胜治之,助甲木上升 是也。故经云:t风胜湿,。”这是东垣根据《内经》“湿伤内,风胜湿”的道理引申到风药中来,为 风药药理所作的一种说明。他认为“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也”,“大抵此法此药欲令阳气升浮耳。” 这个说明揭示了风药治湿作用关键在于帮助胆气上升,从而促进脾胃的运化转输作用以清除湿 邪【101其创立・c升阳除湿”法,广泛用于治疗脾阳不升,水湿下注之泄泻、崩漏、带下病,如升阳 益胃汤、升阳除湿防风汤、升阳举经汤等是升阳举陷见长的方剂,都有风药的运用。并强调“必 用升阳风药即差(《脾胃论》)。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亦谓:‘‘脾为肾之上游,升脾阳,从上治,

风药的沿革

风药的沿革

风药的沿革养胃五点“少点慢点淡点软点暖点”第二,风药的沿革。

宏姐给我们介绍风药的演变过程。

自南北朝至明清前风药的应用甚为广泛,例如《小品方》《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局方》等医学主流著作,风药都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而金元时期的张完素、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都是善于应用风药的医学大家。

李东垣尤擅长使用风药,这个时期的五积散、人参败毒散、防风通圣丸、益气聪明丸、升阳除湿汤、升阳益胃汤都是至今还在使用的著名方剂。

由于清代中后期温病学派的兴起,温病学家在批评前人在温热病中滥用辛燥药物,以至于造成耗阴伤津的同时,也不分青红皂白地摒弃了风药的传统用法。

而在20世纪前期,由“新中医”们编写的新式中医教材,完全继承了温病学家的片面观点。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出版的中医统编教材又全面继承了他们的观点,于是风药的历史地位和用法就完全不为今人所知了。

听完宏姐所说后,我们不由感慨,这就是风药不为寻常医者所知的历史啊!孙曼之老师能把风药从蛛网尘灰中挖掘出来真了不起啊。

原来孙老师刚开始读唐宋以前的方书,觉得很奇怪,为什么那时候比如《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惠民合剂局方》这些方书上祛风除湿的药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难道那个时代用风药是主流。

孙老师带着疑问去看李东垣的《脾胃论》《兰室秘藏》这些书,才恍然大悟,风药只用来治疗感冒、风湿痹痛,那是大材小用,要把它广用到各种疑难杂病,那才是大家手笔。

李东垣给风药定位时说到,“风者,春也,木也,升发之气也。

”所谓春风又绿江南岸,从这个风主升发的观点来用风药,李东垣创建了补中益气汤、升阳除湿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等,这里面都离不开风药。

风药在寻常医者眼中,只是祛除肌表风邪而已,而它深层次的秘密更在于风药还可以疏肝理气,还可以宣通郁滞,能够令五脏元真通畅,一气周流,这才是高水平地使用风药。

在那个时代,医家都是这样用的,所以习以为常,而现在人们反而觉得奇怪了。

现在都普遍认为风药辛温过燥,这跟温病派走滋阴的路子不同,所以很多医生都忽略了风药,不知道风药在清朝以前,它们还是疏肝顺气的主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0·
光明中医 2019 年 2 月第 34 卷第 4 期 CJGMCM February 2019. Vol 34. 4
【经 典 温 课 】
风药概论
张真全
摘要: 文章就风药的定义、内含与外延、功能作用 3 方面予以分析论述,提出风药当是在中医“取类比象”观念下,取法自然之象 而得名,其味薄气淡,质清性浮,俱灵动风性,有辛味而俱升、散、行特性,俱少阳春生之气,能直接祛除风邪,可用于风脏相关性病症 的调治的一类药物。并提出广义风药与狭义风药之别,广义风药包括祛风类、熄风类、搜风类、风湿类、风痰类、风瘀类、风毒类等 7 大类。认为风药俱辛味,主向上、向外、流动不居,俱灵动风性,升、散、行即是其基本特性,风药在方剂配伍应用中有宣散透邪、辛散 通络、升举清阳、通阳畅气、开通郁结、发散郁热、散瘀和血、顺气导痰、助脾胜湿、助肺宣发、助肾气化、引经报使等功用。风药的诸 多功用或可以“辛以通其气,散以致其津,升以发其阳,行以去其闭”概括之。
关于风药的外延,由于当代对于风药的泛化,现代 常有学者以功效归类,把具有祛风、熄风、搜风功效的 药物统称“风 药 ”。 若 此,笔 者 以 为,或 可 称 其 为 广 义 风药似乎更妥,笔者亦试把其分为七类。 2. 1 祛风类 包括辛温解表药: 麻黄、桂枝、紫苏、荆 芥、防风、羌 活、白 芷、细 辛、藁 本、苍 耳 子、苍 耳 草、辛 夷、葱白、生姜、香薷、鹅不食草、胡荽、柽柳等,辛凉解 表药: 柴胡、升麻、葛根、薄荷、桑叶、菊花、蔓荆子、蝉 蜕、牛蒡子、淡豆豉、大豆黄卷、浮萍、木贼、谷精草等。 2. 2 熄风类 包括平肝熄风药: 天麻、钩藤、僵蚕、白 蒺藜、决明子、橹豆衣、罗布麻等,潜镇熄风药: 石决明、 珍珠母、龙骨、牡蛎、珍珠、玳瑁、紫贝齿、龟板、鳖甲、赭 石等。 2. 3 搜风类 包括: 全蝎、蜈蚣、地龙、穿山甲、土鳖 虫、水蛭、虻虫、壁虎、蜣螂、鼠妇等。 2. 4 风湿类 主要指以袪风湿功效为主而兼有祛风 或熄风或搜风功效者,如: 独活、秦艽、威灵仙、荷叶、藿 香、苍术、佩兰、桑枝、松节、防己、臭梧桐、络石藤、忍冬 藤、桑寄生、五加皮、狗脊、千年健、雪莲花、石楠叶、虎 骨、蕲蛇、金钱白花蛇、乌梢蛇、蝮蛇、蛇蜕、蚕砂、寻骨 风、地肤子、海风藤、青风藤、雷公藤、丁公藤、昆明山海 棠、雪上一枝蒿、乌头、木瓜、伸筋草、萆薢、鹿衔草、豨 莶草、海桐皮、徐长卿、老鹳草、路路通、菝葜、陆英、穿 山龙、仙茅、淫羊藿、巴戟天等。 2. 5 风痰类 主要指以祛痰功效为主而兼有祛风或 熄风或搜风功效者,如前胡、枇杷叶、桔梗、射干、金沸 草、化橘红、丝瓜络、薤白、僵蚕、牛黄、麝香、冰片、苏合 香、安息香、天竺黄、白附子、天南星、胆南星、白芥子、 明矾、风化硝、皂荚、皂角刺、珍珠草、小叶凤尾草等。 2. 6 风瘀类 主要指以活血化瘀功效为主而兼有祛 风或熄风或搜风功效者,如川芎、姜黄、三七、郁金、凌 霄花、肿节风、夜交藤、两面针、常春藤等。 2. 7 风毒类 主要指清热解毒或攻毒功效为主而兼 有祛风或熄风或搜风功效者,以清热解毒为主者: 金银 花、连翘、金 荞 麦、羚 羊 角、犀 角、熊 胆、牛 黄、贯 众、蚤
关键词: 风药; 定义; 分类; 功用; 配伍
doi: 10. 3969 / j. issn. 1003-8914. 2019. 04. 015 文章编号: 1003-8914( 2019) -04-0530-05
1 风药的定义 对于风药的定义,倡导风药临床应用的东垣先生
并无明确说法,当代学者亦各说不一,然欲研究风药, 总得给它一个较为清晰的界定,此正如先贤孔 子 曰 “名不正则言不顺”也。笔者认为,风药的定义当从以 下方面考虑。 1. 1 风性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阳之气,以天 地之疾风名之。”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倡: “内风,乃 身中阳气之 变 动 ”,其 实,不 论 何 风,风 性 均 是 动 摇 不 定、变幻莫测的,故灵动即是风的本性。风药亦具有灵 动之性,能升、能散、能行,流动不居,上下内外,激荡气 机,振奋气化。此外,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无孔不入, 风药亦具开通之性,无微不至。 1. 2 风味 风药味薄气淡,质清性浮,当为辛味,或兼 甘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阳为气,阴为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 发泄,厚则发热……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 阴。”而 风 药 多 具 辛 散 之 性,正 是 味 之 薄 者,属 阴 中 之 阳,性开通发泄。 1. 3 风邪 风药开通发泄之性,开通腠理,祛风散邪 正当所宜,故风药当多具祛风之能。 1. 4 风 病 风 邪 致 病,变 化 多 端,动 摇 不 定,“变” “动”为风病主要特征; 而且,《素问·风论》曰: “风者, 百病 之 长 也。”六 淫 之 中,仅 其 能 独 兼 五 邪 而 为 患,邪 患之初即可有风邪之作祟。故风药当对调治那些准风 病及那些在发病之初、中、末期有风为患之疾有裨益。 1. 5 风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在天为风,在
风药临床应用是李东垣继承其师张元素“药类法 象”理论发展而来。其谓张元素“药类法象”中 20 味 即是风药。分析之,可见,在现代中药分类中,其中的 13 味( 防风、羌活、升麻、柴胡、葛根、细辛、白芷、牛蒡 子、藁本、蔓荆子、麻黄、荆芥、薄荷,有辛温解表药,亦 有辛凉解表药) 归于解表药中,而威灵仙、独活、秦艽 3 味归于祛风 湿 药 中,桔 梗、前 胡 归 于 化 痰 止 咳 平 喘 药 中,川芎归 于 活 血 化 瘀 药 中,天 麻 则 归 于 平 肝 熄 风 药 中。无怪当代学者对于风药内含与外延如此困惑。
由上可见,风 药 当 是 在 中 医“取 类 比 象 ”观 念 下, 取法自然之象而得名的一类药物,其味薄气淡,质清性 浮,具灵动风性,有辛味而具升、散、行特性,俱少阳春 生之气,能直接祛除风邪,可用于风脏相关性病症的调 治。此定义并没有引入归经理论,概因其并不完善,尚 有许多问题。亦没有引入寒热温凉四气,概因温凉春 风具主生发之义。 2 风药的内含与外延
作者单位: 自贡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 四川 自贡 643000)
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故《素问·阴阳应象大 论》又有“风气通于肝”之说,风药应风木之象,当有畅 达气机,开通 郁 结,顺 肝 升 散 条 达 之 性,对 于 平 调“五 脏之贼”———肝脏所致诸多逆乱当有助益。 1. 6 春风之性 风药当具少阳之气,以象春风之生 发,即少阳春生之气,此气当是和柔之气,而不是凛冽 之气; 生发之气,而不是肃杀之气; 流动之气,而不是窜 动之气。春生之气,主生长、向上、始发之能,风药当具 升散向上,激动发越之能,且不过余。
由上可知,可能大多风药现代已归入解表药中,文 献中解表药也有许多称谓,如疏散药、辛散药、升散药、 祛风药、疏风药、解表药、祛风解表药、疏风解表药、祛
光明中医 2019 年 2 月第 34 卷第 4 期 CJGMCM February 2019. Vol 34. 4
·531·
பைடு நூலகம்
散外风药、祛散风邪药、疏散外风药、疏散风邪药、祛除 外风药、祛除风邪药、辛散外风药、辛散风邪药、疏散解 表药、辛散解表药、疏散祛风药、辛散祛风药等 20 余个 名称。当代大略将风药多归于解表药中,但解表药是 否就是风药,其他药类是否还有风药,风药的内含倒底 有多少、外延倒底有多广,可能并非如一些学者所言那 么清晰明了,或许尚须进一步研究。本文权且以解表 药类为主,及几味其他药( 独活、秦艽、威灵仙、荷叶、 藿香、前胡、枇杷叶、白蒺藜、僵蚕) 为风药论述之,此 或为风药内含,或可通元素与东垣之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