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学简明教程》(第二版,秦曾煌)课后答案

合集下载

电工学简明教程第二版答案(第一章)

电工学简明教程第二版答案(第一章)

第一章习题问案之阳早格格创做A 采用题1.4.1(A) 1.4.2(C)1.4.3(C)1.4.4(B)1.5.1(B)1.5.2(B) 1.6.1(B)1.6.2(B) 1.8.1(B)1.9.1(B)1.9.2(B)1.9.3 (B)1.11.1(A) 1.12.1(B)1.12.3 (B) 1.12.4 (B) 1.12.5 (B)B 基原题1.4.5 (1)略(2)元件1战2为电源,元件3,4战5为背载(3)(-560-540+600+320+180)*w=0 仄稳1.4.6 380/(,W=(8/110)×3.7K≈20W1.4.7 电阻R=U/I=6/50*=120,应选者(a)图.1.4.8 解:220/(R1+315)=0.35A,得R1≈314.220/(R2+315)=0.7A,得R2≈0.1.4.9(1)并联R2前,I1=E/( +2R+)=220/(0.2+0.2+10)≈21.2A.并联R2后,I2=E/( +2R+∥??≈?? A??并联R 前,U ??R ??I ??VU ??R????I ????V并联R 后,U ??∥????I ??VU ??R∥??V????并联R 前,P??????????KW并联R 后,P????????KW??????I????I I ?? ??uA,I????I??I???????? ????????uA,I????I I????????uA??????果为电桥仄稳,所以没有管S断启仍旧关合=∥(+)∥(+)=200.??1.6.4 解:==16V,=<[(45+5) ≈5.5]+45>×16/<[(45+5) ∥5.5] ∥5.5+45>≈1.6. =(45+5)∥5.5×/≈/10=0.16V,共理≈/10=0.016V.1.6.5 解:当滑动端位于上端时,=(R1+RP)/(R1+RP+R2)≈8.41V.当滑动端位于下端时,=R2*/(R1+RP+R2)≈5.64V.所以输出范畴为5.64-8.14.1.7.1 解:等效电路支路电流圆程:IL=I1+I2E2-RO2*I2+RO1*I1-E1=0RL*IL+RO2*I2-E2=0戴进数据得I1=I2=20A,IL=40A1.8.2解:先利用叠加定理估计R1上的电流分成二个分电路①U1单独效率:解②IS单独效率:分流所以,1.9.4解:根据KCL得则1A电流源吸支的功率:2A电流源吸支的功率:R1电阻吸支功率:R2电阻吸支功率:1.9.5解:将电流源变更成电压源,如下图则 ,A1.9.6解:将二个电压源变更成电流源再合并为一个1.9.7解:设E单独效率uab’ = E/4 = 1/4 ×12 = 3V则二个电流源效率时uab’’ = u ab- uab’=10-3=7V1.10.1解:设1Ω电阻中的电流为I(从上到下)Uoc=4×10-10 = 30VReq=4ΩI=30/(4+1)= 6A解:先利用电源等效变更得下图:解:先利用网孔电流法解出解:先用网孔法供出1.10.41.10.5 解:设有二个二端心搜集等效为则(a)图等效为有U1=E1=4V(b)图等效为有I1=2E1/2R1=4/R1=1A =>R1=4ΩI=4/4+1=4/5A1.11.4 解:V AVBV A V AVCVBuc(0+)=uc(0-)=10v从1-72后, uc(--)=0, t搁=RC=10ms Uc(t)=10exp(-100t)V(0<=t<= )Uc(--)=10, t充=10/3msUc(t)=10-6.32exp(-300(t-0.01))vuc(--)=0 t=10msuc(t)=9.68exp(-100(t-0.02))1.12.10 解: i(0+)=i(0-)=-6/5AI(--)=6/5AT=i/R=9/5sI(t)=6/5-12/5exp(-5/9t)A利用叠加法得: i(t)=9/5-8/5exp(-5/9t)A1.11.2 解:1.11.3 解:利用叠加定理估计1.12.6解:(a)i(0+)=i(0-)=0,i()=3A(b)i(0+)= i(0-)=0,i((c)i(0+)= i(0-)=6A,i()=0(d)i(0+)= i(0-)=1.5A,i()=1A1.12.7 解: uc(0+)=uc(0-)=R3I=60VUc()=0=RC=[(R2//R3)+R1]C=10mSUc(t)=60e-100ti1(t)=Uc(t)/(R1+(R2//R3))=12e-100t mA 1.12.8 解: uc(0+)=uc(0-)=54VUc()=18v=RC=4mSUc(t)=36e-250t+181.9.9 解: (1) 利用叠加定理供IU1单独效率:I’=U1/(R1+R)=5AIS单独效率:I’’=R1/(R1+R) IS=1AI=6A(2) KCL: IR1=IS-I=-4AIR3=U1/R3=2AIU1=IR3-IR1=6AUIS=RI+R2IS=10V(3) PU1=60WPIS=20WPR3=20W PR1=16W PR2=8W PR=36 PU1+PIS=PR1+PR2+PR3+PR=80W 功率。

电工学简明教程第二版标准答案

电工学简明教程第二版标准答案

电工学简明教程第二版标准答案(B)1、11、1(A)1、12、1(B)1、12、3 (B)1、12、4 (B)1、12、5 (B)B 基本题1、4、5 (1)略(2)元件1和2为电源,元件3,4和5为负载(3)(-560-540+600+320+180)*w=0 平衡1、4、6380/(/8+R)=8/110,所以R≈3、7K,W=(8/110)3、7K≈20W1、4、7 电阻R=U/I=6/50*=120,应选者(a)图、1、4、8 解:220/(R1+315)=0、35A,得R1≈314、220/(R2+315)=0、7A,得R2≈0、1、4、9(1)并联R2前,I1=E/( +2R+)=220/(0、2+0、2+10)≈21、2A、并联R2后,I2=E/( +2R+∥)≈50A、(2)并联R2前,U2=R1*I1=212V,U1=(2R+)*I1=216V、并联R2后,U2=(∥)*I1=200V,U1=2R+∥=210V、(3)并联R2前,P=212*21、2=4、5KW、并联R2后,P=200*50=10KW、1、5、3I3=I1+I2=0、31uA,I4=I5-I3=9、61-0、31=9、3uA,I6=I2+I4=9、6uA、1、6、3 因为电桥平衡,所以不管S断开还是闭合=∥(+)∥(+)=200、1、6、4 解:==16V,=<[(45+5)≈5、5]+45>16/<[(45+5)∥5、5] ∥5、5+45>≈1、6、 =(45+5)∥5、5/≈/10=0、16V,同理≈/10=0、016V、1、6、5 解:当滑动端位于上端时,=(R1+RP)/(R1+RP+R2)≈8、41V、当滑动端位于下端时,=R2*/(R1+RP+R2)≈5、64V、所以输出范围为5、64-8、14、1、6、61、7、1 解:等效电路支路电流方程:IL=I1+I2 E2-RO2*I2+RO1*I1-E1=0 RL*IL+RO2*I2-E2=0带入数据得I1=I2=20A,IL=40A1、8、2解:先利用叠加定理计算R1上的电流分成两个分电路① U1单独作用:解② IS单独作用:分流所以,1、9、4解:根据KCL得则1A电流源吸收的功率:2A电流源吸收的功率:R1电阻吸收功率:R2电阻吸收功率:1、9、5解:将电流源转换成电压源,如下图则 ,A1、9、6解:将两个电压源转换成电流源再合并为一个1、9、7解:设E单独作用uab’ = E/4=1/412 =3V则两个电流源作用时uab’’ = uab3=7V1、10、1解:设1Ω电阻中的电流为I(从上到下)Uoc=410-10 =30V Req=4ΩI=30/(4+1)=6A1、10、2解:先利用电源等效变换得下图:1、10、3解:先利用网孔电流法解出1、10、4 解:先用网孔法求出1、10、5 解:设有两个二端口网络等效为则(a)图等效为有U1=E1=4V(b)图等效为有I1=2E1/2R1=4/R1=1A=>R1=4ΩI=4/4+1=4/5A1、11、4 解:VA VBVAVA VCVB1、12、9 解:1、开关第一次动作uc(0+)=uc(0-)=10v从1-72后, uc(--)=0, t放=RC=10ms Uc(t)=10exp(-100t)V(0<=t<= ) Uc(t)=10exp(-1)v=3、68v2、开关第二次动作 Uc(t+)=uc(t-)=3、68v Uc(--)=10, t充=10/3ms Uc(t)=10-6、32exp(-300(t-0、01))v Uc(2*10E-2s)=10-6、32exp(-3)v=9、68v3、开关第三次动作 Uc(0、02+)=uc(0、02-)=9、68v uc(--)=0 t=10msuc(t)=9、68exp(-100(t-0、02))1、12、10 解:i(0+)=i(0-)=-6/5A I(--)=6/5A T=i/R=9/5s I(t)=6/5-12/5exp(-5/9t)A 利用叠加法得:i(t)=9/5-8/5exp(-5/9t)A1、11、2 解:1、11、3 解:利用叠加定理计算1、12、6 解:(a)i(0+)=i(0-)=0,i()=3A(b)i(0+)= i(0-)=0,i()=1、5A(c)i(0+)= i(0-)=6A,i()=0(d)i(0+)= i(0-)=1、5A,i()=1A1、12、7 解: uc(0+)=uc(0-)=R3I=60V Uc()=0=RC=[(R2//R3)+R1]C=10mS Uc(t)=60e-100ti1(t)=Uc(t)/(R1+(R2//R3))=12e-100t mA1、12、8 解: uc(0+)=uc(0-)=54V Uc()=18v =RC=4mSUc(t)=36e-250t+181、9、9 解: (1)利用叠加定理求I U1单独作用:I’=U1/(R1+R)=5A IS单独作用:I’’=R1/(R1+R)IS=1A I=6A (2)KCL: IR1=IS-I=-4A IR3=U1/R3=2A IU1=IR3-IR1=6AUIS=RI+R2IS=10V(3)PU1=60W PIS=20W PR3=20W PR1=16W PR2=8WPR=36PU1+PIS=PR1+PR2+PR3+PR=80W 功率第二章2-1 图2-1所示的电路中,US=1V,R1=1Ω,IS=2A、,电阻R消耗的功率为2W。

电工学简明教程第二版习题答案(第十一章)

电工学简明教程第二版习题答案(第十一章)
各档输入电流
I1=5mA I2=0.5mA I3=0.1mA I4=50A I5=10A
于是Rf1=U0/-Ix
故RF1=5V/5mA=1k
RF2=5V/0.5mA-KF1=9k
RF4=5V/0.1mA-RF1-RF2=50k
RF3=5V/50*10-6mA-RF1-RF2-RF3=40k
RF5=5V/10*10-6mA-RF1-RF2-RF3-RF4=400K
Uox=-Rf/RixU; (x=1.2.3.4.5)
即:R1x=-Ui/UoxRf
每个量程上输入最大时,输出均为5V。
故R11=50/5*1M=10M
R12=10/5*1M=2M
R13=5/5*1M=1M
R14=1/5*1M=200K
R15=0.5/5*1M=100K
11.3.18
解:输出电压U=-i*RF
即有
R1=100k,Cf=1uF或者R1=10k,Cf=10uF
11.3.13
解:由“虚断”可知
U-=U+=R3/(R2+R3)Ui2
由“虚短”可知
(Ui1—U-)/R1=(U—Uo1)/Rf
所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Uo1=-Rf/R1*Ui1+R3/(R2+R3)*(1+Rf/R1)Ui2
=-20/10x1.1+20/(10+20)x(1+20/10)x1
R2=R1//Rf=10*500/(10+500)=9.8KΩ
当Ui=10mV时,输出电压Uo=Auf*Ui=-50*10=-500mV
1.3.6
解:UO1=-(Rf/R1)*Ui
UO2=-(R/R)*UO1=-(-R/R)*((Rf/R1)*Ui)=Rf/R1*Ui

电工学 秦曾煌 课后答案 全解 doc格式

电工学 秦曾煌  课后答案 全解 doc格式

图1: 习题1.5.1图I1 = −4A U1 = 140V U4 = −80V I2 = 6AU2 = −90V U5 =30VI3 = 10AU3 = 60V电工学秦曾煌课后答案全解 doc格式1 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定律1.5 电源有载工作、开路与短路1.5.1在图1中,五个元件代表电源和负载。

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如图中所示。

今通过实验测量得知1 试标出各电流的实际方向和各电压的实际极性。

2 判断哪些元件是电源?哪些是负载?3 计算各元件的功率,电源发出的功率和负载取用的功率是否平衡?[解]:2 元件1,2为电源;3,4,5为负载。

3 P1 = U1I1 = 140 ×(−4)W = −560WP2 = U2I2 = (−90) ×6W = −540WP3 = U3I3 = 60 ×10W = 600W P4 = U4I1 = (−80) ×(−4)W = 320W P5 = U5I2 =130 ×6W = 180WP1 + P2 = 1100W负载取用功率P = P3+ P4 + P5 = 1100W 两者平衡电源发出功率PE=1.5.2在图2中,已知I1= 3mA,I2 = 1mA.试确定电路元件3中的电流I3和其两端电压U3,并说明它是电源还是负载。

校验整个电路的功率是否平衡。

2[解] 首先根据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列出图2: 习题1.5.2图−I1 + I2 −I3= 0−3 + 1 −I3= 0可求得I3= −2mA, I3的实际方向与图中的参考方向相反。

根据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可得U3 = (30 + 10 ×103 ×3 ×10−3 )V = 60V 其次确定电源还是负载:1 从电压和电流的实际方向判定:电路元件380V元件30V元件电流I3从“+”端流出,故为电源;电流I2从“+”端流出,故为电源;电流I1从“+”端流出,故为负载。

电工学简明教程习题集锦(第二版 秦曾煌)

电工学简明教程习题集锦(第二版 秦曾煌)

第1章直流电路习题参考答案二、判断题:1. 理想电流源输出恒定的电流,其输出端电压由内电阻决定。

(×)2. 电阻、电流和电压都是电路中的基本物理量。

(×)3. 电压是产生电流的根本原因。

因此电路中有电压必有电流。

(×)4. 绝缘体两端的电压无论再高,都不可能通过电流。

(×)四、计算题1.8 应用等效电源的变换,化简图1.7所示的各电路。

解:1.9试用电源等效变换的方法,求图1.6所示电路中的电流I。

解:利用电源等效变换解题过程如下:由分流公式可得:I =5⨯86.213434=+(A)1.10 试计算题1.9图中的电流I 。

解:由于题目中没有要求解题方法,所以此题可用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变换、支路电流法、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等方法进行求解,下面用戴维南定理求解。

(1)先计算开路电压,并将电流源化成电压源,如下图。

3263612=+-=I (A)U OC =-2+12-6×2/3=6(V)(2)再求等效电阻R ab将恒压源和恒流源除去,得电路如图。

4116363=+++⨯=ab R (Ω)(3)由戴维南定理可知,有源二端网络等效为一个电压源,如图。

1246=+=I (A)1.11 已知电路如图1.10所示。

试应用叠加原理计算支路电流I 和电流源的电压U 。

解:(1)先计算18V 电压源单独作用时的电流和电压,电路如图所示。

61218=+='I (A)661=⨯='U (V) (2)再计算6A 电流源单独作用时的电流和电压,电路如图所示。

26121=⨯+=''I (A)162263636=⨯++⨯⨯=''U (V)(3)两电源同时作用的电流和电压为电源分别作用时的叠加。

426=-=''-'=I I I (A)22166=+=''+'=U U U (V)1.12 电路图1.11所示,试应用叠加原理,求电路中的电流I 1、I 2及36Ω电阻消耗的电功率P 。

电工学简明教程(第二版)第二章课后答案

电工学简明教程(第二版)第二章课后答案

2.4.5 有一由RLC 元件串联的交流电路,已知Ω=10R ,H L 4.311=,F C μ3140106=。

在电容元件的两端并联一短路开关S 。

1)当电源电压为220V 的直流电压时,试分别计算在短路开关闭合和断开两种情况下电路中的电流I 及各元件上的电压R U ,L U ,C U ;2)当电源电压为正弦电压t u 314sin 2220=时,试分别计算在上述两种情况下电流及各电压的有效值解:1)电源电压为直流时短路开关闭合时,电容被短路,0=C U ,由于输入为直流,感抗0==L X L ω,0=L UV U R 220=,22A ==RU I R短路开关断开时,电容接入电路,∞=C X ,电路断开0A =I ,0==L R U U ,220V =C U ,2)电源电压为正弦电压t u 314sin 2220=,可知314=ω 开关闭合时,电容被短路,0=C U 感抗Ω==10L X L ω,A 21122=+=LX R U IV I U L L 2110X == V I U R R 2110X ==开关断开时,电容接入电路容抗Ω==101CX C ω,感抗Ω==10L X L ω22A )(22=-+=C L X X RU IV I U L L 220X == V I U R R 2110X == V I U C C 2110X ==本题要点:电阻电容电感性质,电容隔直通交,电感阻交通直;相量计算2.4.10 无源二端网络输入端的电压和电流为V t u )20314(sin 2220 +=,A t i )33-314(sin 24.4 =,试求此二端网络由两个元件串联的等效电路和元件的参数值,并求二端网络的功率因数以及输入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解:由电压和电流相位关系可知,电压超前电流,为感性电路Ω===504.4220I U Z 电压和电流相位差 53)(-33-20==ϕ 6.053cos =Ω===3053cos 50cos ϕZ RΩ===4053sin 50sin ϕZ X L有功功率W UI P 8.5806.0*4.4*220cos ===ϕ无功功率ar 4.7748.0*4.4*220sin V UI Q ===ϕ 本题要点:iuC L C L I U Z R X X X X j R Z ϕϕϕ∠∠=∠=-∠-+=+=arctan)(R )X -(X 22C L 阻抗三角形,电压三角形,功率三角形2.5.3 如图所示各电路图中,除0A 和0V 外,其余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在图上都已标出(都是正弦量的有效值),试求电流表0A 或电压表0V 的读数A) A A I I I 1.14210)10()10(2222210==+=+=b) V V V V 80)0(6)100(2221220=-=-=C)A I I I 2210=-= 此处会不会为-2A ?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始终为正,故此处并没有在电路图上给出参考方向d) V V V V V 1.14201)0(1)10(2221220==+=+=e) 设V U 01001∠=A j j I I I 0105510010000∠=++=+=V I j V V V O 4521001001000A 10-∠=-∠=+=A I 100= V V V 14121000==本题要点:理解相量运算,不能采取标量相加2.5.11 如图所示电路,已知bc ab U U =,Ω=10R ,Ω==101C CX ω,L jX R Z +=ab 。

电工学(电子技术)课后规范标准答案秦曾煌

电工学(电子技术)课后规范标准答案秦曾煌

第14 章晶体管起放大作用的外部条件,发射结必须正向偏置,集电结反向偏置。

晶体管放大作用的实质是利用晶体管工作在放大区的电流分配关系实现能量转换。

2.晶体管的电流分配关系晶体管工作在放大区时,其各极电流关系如下:I c晶体管发射结和集电结都处于正向偏置, 即U cE 很小时,晶体管工作在饱和区。

此时,I c虽然很大,但I cI b 。

即晶体管处于失控状态, 集电极电流I c 不受输入基极电流I B 的控 制。

14. 3典型例题例14. 1二极管电路如例14. 1图所示,试判断二极管是导通还是截止,并确定各电I E I c (1 )I B3. 上I BI cIB晶体管的特性曲线和三个工作区域 (1)晶体管的输入特性曲线:晶体管的输入特性曲线反映了当UCE 等于某个电压时,I B 和U BE 之间的关系。

晶体管的输入特性也存在一个死区电压。

当发射结处于的正向偏压大于死区电压时, 晶体管才会出现I B ,且I B 随U BE 线性变化。

(2)晶体管的输出特性曲线: 晶体管的输出特性曲线反映当 I B 为某个值时,I c 随U cE 变化的关系曲线。

在不同的I B 下,输出特性曲线是一组曲线。

I B =0以下区域为截止区,当 U cE 比较小的区域为饱和区。

输出特性曲线近于水平部分为放大区。

晶体管的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晶体管工作在放大区。

此时, I c = I b , I c 与 I b 成线性正比关系,对应于曲线簇平行等距的部分。

晶体管发射结正偏压小于开启电压, 或者反偏压,集电结反偏压,晶体管处于截止工作状 态,对应输出特性曲线的截止区。

此时, IB =0 , Ic = ICEO 。

例14.1图解:O 图(a )电路中的二极管所加正偏压为 2V , 则输出电压 U 0 = U A — U D =2V — 0.7V=1.3V 。

®图(b )电路中的二极管所加反偏压为 -5V,小于U D ,二极管处于截止状态,电路中电 流为零,电阻R 上的压降为零,则输出电压U 0=-5V 。

电工学简明教程第二版秦曾煌主编第二章答案

电工学简明教程第二版秦曾煌主编第二章答案

,J.J)有一正炫电嫌•其初相位分_的'初鰌值“獬镢电戴•^黴O^loAA (2) ^ A (3> 10i m i⑶J.2J—“了#,in(w—30.〉示式为(^(1) £/ 10 2^-—V C2yt>*io /—30* V ⑶ lj眶 10«^_>r)"f J⑵----2.2.2*~l1~l~*2'f'^=*4V2s i n c t A4-8V2»i n C o»t4-90*>A-V-4V2*m C«t90°) A,则总电流i的相貴表示式为()•(1> ^ = 4 V^"Z45_A (2) J=4 V2/—45° V C3> 1=4 /45° Aimi⑴.么3. 1在电感兀件的交流电路中,已知M= V^Jsinoit,興K >•⑴/=在(2"=j S (3) i='}coLU imi⑴2.3-2在电容元件的交流电路中,已知u=V^U s i n o i t,则C)。

⑴/=S(2) /=j£ (3)i=io>a> i m(3)2.4.1在及L C串联电路中,阻抗模()。

(1)\Z\=^~(2)l Z I=^f(3)|Z|=^1 1If解 J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V图2. 4.1习题2. 5.1的图 '9^ (3) Z\ =Z2=Zzfi:2. 4.2在zee 串联电路中•( ⑴卜為⑵卜為【解J (3)2.4.3在/?IX •串联电路中,已知及= 则电辂的■ 率因数cos 炉等于( )• (1) 0. 8 (2) 0. 6 (3X J £解】(2)2.4.4在/?1^串联电路中,已知及=<^==叉£:==5 0』=1/2!八,则电路 端电压&等于( )。

电工学课后答案秦曾煌

电工学课后答案秦曾煌

第14章晶体管起放大作用的外部条件,发射结必须正向偏置,集电结反向偏置。

晶体管放大作用的实质是利用晶体管工作在放大区的电流分配关系实现能量转换。

2.晶体管的电流分配关系晶体管工作在放大区时,其各极电流关系如下:C B I I β≈(1)E B C B I I I I β=+=+C C BB I I I I ββ∆==∆3.晶体管的特性曲线和三个工作区域 (1)晶体管的输入特性曲线:晶体管的输入特性曲线反映了当UCE 等于某个电压时,B I 和BE U 之间的关系。

晶体管的输入特性也存在一个死区电压。

当发射结处于的正向偏压大于死区电压时,晶体管才会出现B I ,且B I 随BE U 线性变化。

(2)晶体管的输出特性曲线:晶体管的输出特性曲线反映当B I 为某个值时,C I 随CE U 变化的关系曲线。

在不同的B I 下,输出特性曲线是一组曲线。

B I =0以下区域为截止区,当CE U 比较小的区域为饱和区。

输出特性曲线近于水平部分为放大区。

(3)晶体管的三个区域:晶体管的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晶体管工作在放大区。

此时,C I =b I β,C I 与b I 成线性正比关系,对应于曲线簇平行等距的部分。

晶体管发射结正偏压小于开启电压,或者反偏压,集电结反偏压,晶体管处于截止工作状态,对应输出特性曲线的截止区。

此时,B I =0,C I =CEO I 。

晶体管发射结和集电结都处于正向偏置,即CE U 很小时,晶体管工作在饱和区。

此时,C I 虽然很大,但C I ≠b I β。

即晶体管处于失控状态,集电极电流C I 不受输入基极电流B I 的控制。

14.3 典型例题例14.1 二极管电路如例14.1图所示,试判断二极管是导通还是截止,并确定各电路的输出电压值。

设二极管导通电压D U =。

25610VD1(a)(b)(c)(d)例图解:○1图(a )电路中的二极管所加正偏压为2V ,大于DU =,二极管处于导通状态,则输出电压0U =A U —D U =2V —=。

电工学简明教程第二版秦曾煌主编答案

电工学简明教程第二版秦曾煌主编答案

电工学简明教程第二版秦曾煌主编答案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8-3习题解答A选择题.1.1有一准确度为级的电压表,其最大量8程为50V,如用来测量实疼值为25V的电压时,则相对测量误差为()。

(1) 士0. 5⑵士2% (3) 士0. 5%【解1⑵8.1.2有一电流表,其最大量程为30 A。

今用来测量20A的电流时,相对衡量误差为±1.5%,则该电流表的准确度为()。

(1)1级(2)级(3)级【解】⑴8.1.3有一准确度为 2.5级的电压表,其最大量程为100 V,则其最大基本误差为()。

(1) ±2. 5 V (2) ±2.5(3)±2. 5%【解】⑴8.1.4使用电压表或电流表时,要正确选择量程,应使被测值()。

小于满标的-"半左右⑵超过满标值的一半以上(3)不超过满标值即可【解】⑵交流电压表的读数是交流电压的()。

(1)平均值(2)有效值(3)最大值【解】(2)*2-2测量交流电压时,应用()。

_(1)磁电式仪表或电磁式仪表8.在多量程的电压表中,量程愈大,则其倍压器面值()oo(2) 电磁式仪表或电动式仪表(3) 电动式仪表或磁电式仪表L 董程的电流表中’量程愈大,则其分流器的阻值((1)愈大(2)愈小【解】⑵8.4.1(1)愈大(2)愈小(3)不变 【解】⑴8.6.1在三相三线制电路中,通常采用()来测量三相功率。

(1)两功率表法(2)三功率表法(3) 一功率表法【解】⑴基本题8.1. 5电源电压的实际值为220 V ,今用准确度为 1. 5级、满标值为250 V 和准确度为级、满标值为500 V 的两个电压表去测量,试问哪个读数比较准确【解】用级、250 V 电压表测量:最大基本误差 A U m - 士 1. 5% X 250 75 V相对测量误差r =^^X 100% = 士 %用级、500 V 电压表测量:最大基本误差 A U m = 士 %X 500 V= 士5 V相对测量误差r =_|x i 00% = ±%显然,前者较为准确。

电工学简明教程第二版答案

电工学简明教程第二版答案
A、选择题
9.1.1(3)9.2.1(2)9.2.2(2)9.3.1(1)
9.3.2(1)9.4.1(1)9.4.2(2)9.4.3(3)
9.4.4(2)9.4.5(1)9.4.6(3)9.4.7(2)
B、基本题
9.2.3
当 Ui≥5 时,D导通,则 Uo = Ui ;
当 Ui < 5 时,D截止,则 Uo = 5 v.
9.2.6
(1)UA= UB= 0时,DA、DB导通,则Vy= 0,IDb= IDb= (1/2) IR=1.5 mA,IR=12/R=3mA。
(2)UA=3v,UB=0时,DA截止,DB导通,则Vy=0,IDB=IR=12/R= 3mA,IDA= 0。
(3)UA=UB=3v时,DA、DB同时导通,则UY=3v,IR=(12-3)/R=2.25mA,IDB=IDA=(1/2)IR=1.125mA。
9.2.7
(1)Ua=6v,Ub=0时,DA导通,DB截止,则Vy=(10v*9k)/(1k+9k)=9v,IDb=0,IDA=10v/(1k+9k)=1mA。
(2)Ua=6v,Ub=5.8v时,DA、DB导通,则Vy=(5.8v)/(1k+9k)*9k=5.22v,IR=5.22/9k=0.58mA,IDB=0.58mA,IDA=(6-5.22)/1k=0.78mA。
9.2.4
(a)图:当Ui≥E时,D导通,则Uo = E = 5 v。
当Ui < E时,D截止,则Uo = Ui。
(b)图:当Ui≤E时,D导通,则Uo = Ui;
当Ui > E时,D截止,则Uo = E = 5 v。
(c)图:当Ui≤E时,D导通,则Uo = 5 v;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5 2 sin(ωt+36.9°)A (c) 5 2 sin(ωt+53.1°)A
4.用 幅 值 ( 最 大 值 ) 相 量 表 示 正 弦 电 压 u = 537sin(ωt-90° ) V
(
)。
时,可 写 作U&m
(a) U& m = 537∠ − 90 ° V (b) U& m = 537∠90 ° V (c) U& m = 537∠( ωt − 90 ° )V
3 图 示 电 路 中,当 R1 增 加 时,电 压 U2 将 (
)。
(a) 变 大
(b) 变 小
(c) 不 变
R1
+
IS
R2 U 2
-
4 图 示 电 路 中,当 R1 增 加 时,电 流 I2 将 (
)。
(a) 变 大
(b) 变 小
(c) 不 变
I2 +
US
R1
R2
-
5 把 图 1 所 示 的 电 路 改 为 图 2 的 电 路,其 负 载 电 流 I1 和 I2 将(
I
+
U0


+
R0
US

6
U0-US = (R0+3) I 解 得:US =-1 V
第三章 正弦交流电路
1.已 知 某 正 弦 交 流 电 压 的 周 期 为 10 ms,有 效 值 为 220 V,在 t = 0 时 正 处
于 由 正 值 过 渡 为 负 值 的 零 值,则 其 表 达 式 可 写 作 (
效 电 源 代 替,该 等 效 电 源 是(
)。
(a) 理 想 电 压 源
(b) 理 想 电 流 源
(c) 不 能 确 定
11 图 示 电 路 中,已 知 I1 = 11 mA ,I4 = 12 mA,I5 = 6 mA 。求 I2 ,I3 和 I6 。
.I 6
I2
. I4
R2
R1
R3
I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I3
I5
I2=I3-I4=5-12=-7mA
12. (1) VA=R 3 IS-US=20 V
(2) VA =
−U S R2 R2 + R3
= -2.4 V
13.设 下 图 A B 支 路 除 外 的 无 源 二 端 网 络 的 等 效 电 阻 为
RAB 。
.
R2
. . R 1 A
. R3
+
US -
R5
R4
XC = 10 Ω。求 无 源 二 端 网 络 N 的 复 阻 抗 Z 及 有 功 功 率 P,并 画 出 相 量 图
(含 电 流 及 各 电 压)。
C
i
++ - u uC -
+
N uN -
16.在 图 示 电 路 中,u = 220 2 sin ω t V,R = XL = 22 Ω,XC = 11 Ω。求 电 流 iR,iC, iL,i 及 总 有 功 功 率 P。并 画 出 相 量 图 (U& , I& ,U& R , U& L ,U& C )。
US 1 -
R 2
+ US 2
.-
R3 +
US3 -
17 图 示 电 路 中,已 知:R1 = R2 = 3 Ω,R3 = R4 = 6 Ω,US = 27 V,IS = 3 A。 用 叠 加 原 理 求各未知支路电流。
. . I 2 R2
I1
IS
R1
I3
R3
I4
+
R4
US
.
.-
18 图 示 电 路 中,已 知:US1 = 18 V,US2 = 12 V,I = 4 A。用 US 等 于 多 少 ?
.
. I 2
R2 6 Ω
+
US
R1
R3
R4 3Ω
2V -


1A
IS
.
.
16 各 支 路 电 流 的 正 方 向 如 图 所 示,列 写 出 用 支 路 电 流 法 ,求 解 各 未 知 支 路 电 流 时 所 需 要 的 独 立 方 程。
R6
I6
.
. R 4
I 4
. R 5
I 5
I
I
I3
1
2
R1 +
5.将 正 弦 电 压 u =10 sin ( 314t + 30° ) V 施 加 于 电 阻 为 5 Ω 的 电 阻 元 件 上,则
通 过 该 元 件 的 电 流 i =(
)。
(a) 2 sin314t A (b) 2 sin( 314t+30° ) A (c) 2 sin( 314t-30° ) A
)。
(a) u = 380sin(100 t+180°) V
(b) u =-311sin200πt V (c) u = 220sin(628 t+180°) V
2.某 正 弦 电 流 的 有 效 值 为 7.07 A,频 率 f =100 Hz,初 相 角ϕ = -60°, 则 该 电
流的瞬时表达式为(
)。
(a) 增 大
(b) 不 变
(c) 减 小
I 1
I 2
2A
2A

1Ω -
2V2V
I 1
I 2


+
图1
图2
6 把 图 1 所 示 的 电 路 改 为 图 2 的 电 路,其 负 载 电 流 I1 和 I2 将(
)。
(a) 增 大
(b) 不 变
(c) 减 小
I1
I2
2A


.
图1
+ 2V
i
XL
+u -
7.如 相 量 图 所 示 的 正 弦 电 压 U& 施 加 于 容 抗 XC = 5Ω 的 电 容 元 件 上,则
通 过 该 元 件 的 电 流 相 量 I& = (
)。
(a) 2 ∠120° A
(b) 50 ∠120° A
(c) 2 ∠-60° A
j
.
10 V
U
30
+1
. I
XC
+
(c) 不 能 代 替,仍 为 原 电 路
A
+
2V
2A
-
B
9 图 示 电 路 中,用 一 个 等 效 电 源 代 替,应 该 是 一 个(
)。
(a) 2 A 的 理 想 电 流 源 (b) 2 V 的 理 想 电 压 源
(c) 不 能 代 替 ,仍 为 原 电 路
A
2iA +
2V
-
B
10 图 示 电 路 中,对 负 载 电 阻 RL 而 言,点 划 线 框 中 的 电 路 可 用 一 个 等
式 ( 角 频 率 为 ω );(2) 在 同 一 坐 标 内 画 出 它 们 的 波 形 图,并 说 明 它 们 的 相 位 关 系。
12.已 知 电 路 中 某 元 件 上 电 压 u 和 i 分 别 为 u = -100sin314 t V,i =10 cos314 t A。问:(1) 元 件 的 性 质;(2) 元 件 的 复 阻 抗;(3) 储 存 能 量 的 最 大 值。
US:PS=USIS2=30×2=60 W
9
电 压 源 US 和 电 流 源 IS1 是 电 源,电 流 源 IS2 是 负 载
15.原 电 路
.I 2
R2
+
I1
US
R3
2V
1A

.
4
R2 6 Ω R3 4 Ω
+
I2
US
2V

US − US′ = I2 (6 + 4)
+, US
-4 V
解 得:I2=-0.2 A
12 图 示 电 路 中,已 知:IS =2 A,US =12 V,R1 =R2 =4 Ω,R3 =16 Ω。求:(1) S 断 开 后 A 点 电 位 VA ;(2) S 闭 合 后 A 点 电 位 VA 。
R1
.
S
.
IS
U 1
.A
R2 R3

US +
13 在 图 示 电 路 中,已 知:US=24 V,R1 = 20 Ω,R2 = 30 Ω,R3 = 15 Ω,R4 = 100 Ω, R5 = 25 Ω,R6 = 8 Ω。求 US 的 输 出 功 率 P 。
7 10
16. I1 = I4 + I6 I4 + I2 = I5 I5 + I6 = I3 US1-US3 = R1I1 + R4I4+R3I3+R5I5 US2-US3 = R3I3 + R5I5 + R2I2 R4I4 + R5I5 = R6I6
17. 图 示 电 路 中,已 知:R1 = R2 = 3 Ω,R3 = R4 = 6 Ω,US = 27 V,IS = 3 A。 用 叠 加 原 理求各未知支路电流。
(1) 各 元 件 的 瞬 时 电 压,并 作 相 量 图 (含 电 流 及 各 电 压);(2) 电 路 的 有 功
功 率 P 及 功 率 因 数 λ。
i
R
+
+
uR
- +
uL
L
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