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社会转型与我们的领导变革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转型与我们的领导变革力

一、当前社会教育的问题与困惑家庭教育失传:古代家教的实质“就是在全社会推行道德教化的家庭责任制” 。明晰的儒家礼教思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系统的家国道德思想:

“孝悌”观念(孔融让梨)“忠礼”秩序(孔明辅佐阿斗)

学校教育失衡:教育资源失衡(城市与乡镇教育、重点学校与弱校间的软硬件发展不平衡)教师心态失衡: 职业倦怠抱怨(过去,教师虽然收入低,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可度低,但是那时候的教师身上有一种精气神,敬业意识强,责任感强,争着多上课,很少有抱怨的。现在,教师的收入高了,社会认可度也提升了,可是抱怨却多了,职业精神也弱化了。教师需要一种信仰,心灵需要“阳光” 。)

社会教育失范给予学校、教师责任失度

二、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的转型

农业社会:师道尊严

(知识是唯一且最重要的资源,而知识只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是整个教育要素最重要的资源。教师对于知识的独占与等级社会联系在一起,师道尊严;但对教师的要求同样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工业社会: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依然是唯一的。但是,自然科学知识的分化以及印刷术的传播使得教材成为重要的资源要素,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在下降,近代以来教育教学研究的重心之一都是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从赫尔巴特到杜威,无论听中学还是做中学,都是在思考如何教的问题。)

信息社会:观念改变世界(当代社会,信息的沟道与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在此背景下,从选择何种知识传递给学生,转变为如何教会学生学习。)

三、学校转型背景下的领导与管理变革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当前社会正处于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的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新型学校必须在社会转型变革的时期,主动实现自我的转型性变革。

学校转型的主要标志: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化主要谈五个方面:

(一)学校的定位与发展中强化价值提升确定学校发展落脚点:

“五特” 时代特性、中国特点、区域特征、

学校特色、校长特质

三流学校靠威权

二流学校靠制度

一流学校靠文化

建设书香校园培育学生特长(每个学生生都有自己的优势领域、独特的表现形式、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二)管理理念更新中引领重心下移: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三)课程教学变革中推动结构开放

1、为学生提供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时间(要求教师给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至少有1/3 主动活动时间的保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时间花在教师按编制的程序,或讲解或与学生“一问一答”地执行教案上,大部分学生处在被动听“问答”的状态。尽管听问答也要集中注意力,但基本上是接受式的。要求教师改变这种状态,每节课至少要有1/3 的时间,最好能达到2/3 的时间让每个学生主动学习,包括思考、操作、练习、讨论等各种方式,即使用一问一答的方式,也要求教

师尽可能扩大提问面。这一看似简单但略带强制性的时间要求,实际上成了其他方面改革的突破口)

空间增加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时间,教学组织形式势必要发生变化。可以在课堂上学生个别学习、对组学

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学生执教或情景表演等形式,加上原先有的师生一问一答和教师讲述,运用这6种基

本教学组织形式。教学中如何选择和组合运用这些形式,则由教师根据具体教学的需要和可能而定,并无固定框架。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扩大了单位时间内学生主动活动的空间,有助于释放每个学生的精神活力,使他们在

对组、小组和大组中有机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而不是只 __________ 就可能因此而出现不同的声音,发生争论,弓I发进一步的思考,甚至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和“高潮”,给师生都带来一种意外发现的满足。自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过多种问题,如:教师选择组织形式不当,为追求多样而形式化地运用;学生缺乏小组讨论的经验或不认真讨论,并没有达到主动学习的效果;尽管有了小组

讨论,学生提出了许多不同见解,但教师还是简单地把它们纳入到预定的答案中去,让刚刚擦出的“火花”即刻消逝;也有因无法控制“热烈场面”而完成不了预定的任务等④。但我们并不因此而退缩。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系

统转换过程中必然的现象。旧的习惯的方式打破了,新的方式尚未完善,其实质与操作方法尚未在有机的意义上认识清楚,

实践主体就会出现行为上的形式化和失控。我们采取的对策是评课时结合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与教

师一起分析行为问题背后隐含的观念问题,研究如何使每一种形式产生真实的效果,认识这一转变过程不仅是组

织形式,还包括自己的思想和已经形成的教学方式思维定势的变化,因而要学习新的掌握教学过程的方法等。

2、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要让学生确实能做到主动、独立地学习,十分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掌握学习的“工具”,这在教育界几乎已成为共识。什么是能达到期望效应的工具这一问题,一般认同的是“学习方法”。我认为学法指导确实是重要的,但似乎还不够。因为在一般方法之下,还有与内容相关的方法,方法受内容的性质和组织形式影响。我们把

“工具”定在两个“结构”上,即教学内容的结构和学习方法的结构,并注

意教学中在结合的意义上教会学生掌握结构。因此,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教学内容、任务及设计的变革。

教“两类结构”听起来似十分抽象,但在小学的语文、数学等课程教学中都收到了效果。如低年级语文识字

教学,在教一段时间拼音后,就结合教简单独体字,随后逐渐教会学生认识字的基本要素和结构,如部首、偏旁、笔顺和多种组合形式,教学生掌握一个生字的基本学习步骤。当学生基本掌握这些结构后,课堂教学主要就成为

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或共同学习生字的过程,真正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数学中加减法的学习、乘法口诀的学习都

采用了这种结构化的方法。

3、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要求教师学会“倾听”:在日常生活中,个人常常因遇到不熟悉的情况产生困惑而产生学

习的需要。但在学校课堂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已经成为天经地义的常规。学校注意训练的是学生的解题能力,

提问能力则因学生学的是代表科学和真理的“教科书”而常常被忽视,其消极后果是学生的创造、好奇、探究的

内在动力减退。

在教学中应该允许学生提“两类问题”的教学方法:一类是提出自己已经懂了,但用来考别人,看别人是否

也懂了的问题,这有点类似教师提问考学生的性质;另一类是自己不理解、不懂或有不同看法的问题,他们常与

学生缺乏生活经验、背景材料和知识基础相关。但有时这类问题是学生读了不少课外读物,形成不同于教科书的

答案或独立思考的产物。允许提“两类问题”的做法,使学生消除了最初发现不了问题的苦恼,每个学生都有可能从教材中提出那些自己已经懂得问题。它带来的积极效应是:有的学生为提出问题而积极主动地先把问题弄懂;

有的则努力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有质量的问题。每人提出的不同问题又激活了大家的思考。当学生克服了

提出问题本身的困难后,教师再通过组织大家讨论哪些问题提得特别好,哪些问题太简单,哪些问题意义不大,谁发现问题最多等来逐渐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和能力,逐渐形成了好问、好讨论、好发表不同意见的群体学习风

气,有效发挥了课堂教学作为群体教学而不同于每个学生单独学习的独特功能。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所产生的长

远效应是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内在需要增强。

4、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在传统学校教学中,基础性学科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抽象知识,如若要联系实际,主要也是举例式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而不是认识生活世界本

身就充满知识和需要知识这也是造成教育只须把应试当作学习目标,却让学习生活本身苍白无味的重要原因。在

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不只是在书本上,而且也在生活中;学习不只是为了考试,也为了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要

求。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具备与生活相关的、课外生活中所需要的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以使学生能落落大方地在多种情况下与他人交往,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使学生在口语表达中增强思维的条理性。我们深深地认

识到,只有与生活世界能沟通的知识,只有能提高、完善学生能力和品质的学习,才富有生命活力,而知识从书本形态到生命形态的转化,不能没有这“两个世界”的沟通。

5、丰富课堂师生的互动关系:师生互动的多种方式的形成,与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提高、师生在课堂上承担角色的多元化相关,其本质是课堂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

以往的课堂,教师是绝对的“教”者,因为他们不仅懂得要教的知识,而且懂得如何教。教的直接目的是学生会教师所教的知识或能独立运用知识做练习。检查学生是否学会的方法是作业、测验与考试。课堂上所教的一切都是教师根据对大纲教材的理解、教育参考资料和个人经验,在上课前准备好的。总之,课堂完全由教师主宰。反之,学生是绝对的“学”者,能好好地学,积极地正确地完成教师提出的要求就是“好学生”了。自然,这样的学生在课堂上并不多,即使是“好学生” ,也只是教师“刺激”下的积极“应答者” 。教学中师生互动关系呈直线单向状态,其后果主要是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使“学”仅围绕着“教”转。

在课堂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教”者、“述”者、“问”者或指导者,而且是“学”者、“思”者、“听” 者,更是整体活动进程的灵活调度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是课堂信息的捕捉者、判断者和组织者。学生也从单纯的“听”者、“答”者的规定角色中走了出来,充当了“问”者、“论”者、“思”者等角色,还可能承担组织

部分学生间共同活动的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