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劝学》ppt课件76张
![《劝学》ppt课件76张](https://img.taocdn.com/s3/m/a832925c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f6.png)
学习要珍惜时间
得到的启示
目录> 教 学 导 入> 课 文 学 习> 课 文 探 究> 课 堂 小 结
教 学 导 入
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劝”这个字统领全篇,告一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中学语文课本中节选了原文中的四段,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 和学习应持的态度。
> 君 子曰:学不可以已。①君子:此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②已:动词,停止
译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 “学习不可以停止。”
第一段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学不可以已。
第一段>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①青:第一个意为靛青, 一种染料;第二个意为蓝色(深)②之:代词,代指第一个“青”,它③于:介词,第一个意为“从”;第二个表比较,意为“比”④面:表转折的连词,但是、可是⑤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译文: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深。
第一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⑥知 :zhì, 通“智”,智慧⑦明:明达。指对事理有明确透彻的认识⑧行:行为⑨过:过失译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就聪慧明达, 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第二段>找出第二段的中心句并概括: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学习的意义> 第二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比喻论证
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第二段
学不可以已
中心论点:
分论点
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得到的启示
目录> 教 学 导 入> 课 文 学 习> 课 文 探 究> 课 堂 小 结
教 学 导 入
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劝”这个字统领全篇,告一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中学语文课本中节选了原文中的四段,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 和学习应持的态度。
> 君 子曰:学不可以已。①君子:此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②已:动词,停止
译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 “学习不可以停止。”
第一段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学不可以已。
第一段>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①青:第一个意为靛青, 一种染料;第二个意为蓝色(深)②之:代词,代指第一个“青”,它③于:介词,第一个意为“从”;第二个表比较,意为“比”④面:表转折的连词,但是、可是⑤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译文: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深。
第一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⑥知 :zhì, 通“智”,智慧⑦明:明达。指对事理有明确透彻的认识⑧行:行为⑨过:过失译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就聪慧明达, 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第二段>找出第二段的中心句并概括: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学习的意义> 第二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比喻论证
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第二段
学不可以已
中心论点:
分论点
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ppt课件26张
![《劝学》ppt课件26张](https://img.taocdn.com/s3/m/0b016766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f0.png)
➢思考:学习的方法及态度是什么?运 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学习方法 和态度
积累 坚持 专心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正面 设喻 反面 设喻
积累
对比 对比
坚持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思想上: 1.学习可以提高自己,学习可以弥补 不足,那么我们应该重视学习。 2.学习要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一。
写作上: 1.议论文必须要有一个中心论点。 2.论证一定要层次分明。 3.论证方法采用比喻论证,可以使道 理形象生动;采用对比论证,可以使 道理更加清晰。
2022年北京卷高考作文 古人说,“学不可以已”,重视学习是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当代中国,人们对 学习的理解与古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 的地方。 请以“学习今说”为题目,写一篇议论 文。可以从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 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任选角度谈你的思 考。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 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精选读书美文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从古至今,先贤们劝告人们最多的经典佳 句还是读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 作舟;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古往今来,天地人间,第一人品乃是读书 学习,做人要学以立德,学会求知,学会做事, 学会做人,学会与人共处 ,这些都需要靠读书 而来,这也是读书的好处,人生需要读书,还 要读好书。 读书可以增强的人知识和学问,这是人生 的第一需求,人有了知识和学问才有了谋生的 本领,有干好人生事业的基础,读书目的不仅 只是如此。
写作指导 可供选择的论述角度: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
学习方法 和态度
积累 坚持 专心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正面 设喻 反面 设喻
积累
对比 对比
坚持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思想上: 1.学习可以提高自己,学习可以弥补 不足,那么我们应该重视学习。 2.学习要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一。
写作上: 1.议论文必须要有一个中心论点。 2.论证一定要层次分明。 3.论证方法采用比喻论证,可以使道 理形象生动;采用对比论证,可以使 道理更加清晰。
2022年北京卷高考作文 古人说,“学不可以已”,重视学习是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当代中国,人们对 学习的理解与古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 的地方。 请以“学习今说”为题目,写一篇议论 文。可以从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 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任选角度谈你的思 考。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 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精选读书美文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从古至今,先贤们劝告人们最多的经典佳 句还是读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 作舟;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古往今来,天地人间,第一人品乃是读书 学习,做人要学以立德,学会求知,学会做事, 学会做人,学会与人共处 ,这些都需要靠读书 而来,这也是读书的好处,人生需要读书,还 要读好书。 读书可以增强的人知识和学问,这是人生 的第一需求,人有了知识和学问才有了谋生的 本领,有干好人生事业的基础,读书目的不仅 只是如此。
写作指导 可供选择的论述角度: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
《劝学》ppt课件30张
![《劝学》ppt课件30张](https://img.taocdn.com/s3/m/34345646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30.png)
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 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变得 聪明有见识,不犯过错。
• 作业:翻译第一二段
•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深;冰,是 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更寒冷。
•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
用了几个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提出中心论点: 学不可以已
青出于蓝
学 习
能提高自己
冰寒于水
的
輮木为轮
意 义 能改变自己 木直
金利
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 乎己,则 知明而行 无过矣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了几个比 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 高人的水平;
“轮”“木” “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 可以改造人的品性。
学 习 能事半功倍
须臾之所学 跂而望不如
君 子
的
登高之博见
善
假
作 用 能弥补不足
登高招,顺风呼 假舆马,假舟楫
于 物
作业:翻译第三段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 踮起脚后跟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在远处的人也可以 看见; 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加大,可是听的人却听得更清 楚。 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善于奔走,却能达到千里之外;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船舶楫桨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长江黄河。 6.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天性跟(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 了。
• 作业:翻译第一二段
•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深;冰,是 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更寒冷。
•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
用了几个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提出中心论点: 学不可以已
青出于蓝
学 习
能提高自己
冰寒于水
的
輮木为轮
意 义 能改变自己 木直
金利
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 乎己,则 知明而行 无过矣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了几个比 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 高人的水平;
“轮”“木” “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 可以改造人的品性。
学 习 能事半功倍
须臾之所学 跂而望不如
君 子
的
登高之博见
善
假
作 用 能弥补不足
登高招,顺风呼 假舆马,假舟楫
于 物
作业:翻译第三段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 踮起脚后跟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在远处的人也可以 看见; 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加大,可是听的人却听得更清 楚。 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善于奔走,却能达到千里之外;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船舶楫桨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长江黄河。 6.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天性跟(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 了。
《劝学》ppt课件44张
![《劝学》ppt课件44张](https://img.taocdn.com/s3/m/b2382891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2d.png)
荀 子
荀子(前330 ?- 前 2 3 0 ? ) , 名 况 ,战国末期赵国人,思 想家,教育家。是先秦 时期儒家学派最后一个 代表人物。他特别强调 教育的作用。主张选贤 任能,兼用礼、法、术 治理国家。他的许多思 想被法家所吸取。
1.性 恶 论人生而好利,嫉妒,喜声色以忠信礼义的君子圣人2.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人 定 胜 天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反对“生而知之”天赋观念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解蔽》
使动用法1、木直中绳,鞣以为轮 (动词的使动使…弯曲)2、加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使…走的快)形容词作名词1、 其曲中规 ( 形 作 名 曲 度 、 弧度 )2、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形作名高处)3、 积善成德 (形作名 善行)
蚓无爪牙之利 → 定语后置无以至千里 固定句式鞣以(之)为轮骐冀一跃,不能(跃)土酱略句式
地 善假于物 —→ 弥补不足通过学习一般人,善假于物 ——达到目标推 (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改进创造) 论 善假学习君子
跂而望 → 登高博见)登 高 招 → 见 者 远顺风呼 → 闻者彰
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
(一般的自然条件)
→ 不如登高→ 见者远→ 闻者彰→ 致千里→ 绝江河
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分论点
比喻句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不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还河
,
分论点
比喻句
学习的方法和 态度:积累坚持专心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荀子(前330 ?- 前 2 3 0 ? ) , 名 况 ,战国末期赵国人,思 想家,教育家。是先秦 时期儒家学派最后一个 代表人物。他特别强调 教育的作用。主张选贤 任能,兼用礼、法、术 治理国家。他的许多思 想被法家所吸取。
1.性 恶 论人生而好利,嫉妒,喜声色以忠信礼义的君子圣人2.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人 定 胜 天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反对“生而知之”天赋观念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解蔽》
使动用法1、木直中绳,鞣以为轮 (动词的使动使…弯曲)2、加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使…走的快)形容词作名词1、 其曲中规 ( 形 作 名 曲 度 、 弧度 )2、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形作名高处)3、 积善成德 (形作名 善行)
蚓无爪牙之利 → 定语后置无以至千里 固定句式鞣以(之)为轮骐冀一跃,不能(跃)土酱略句式
地 善假于物 —→ 弥补不足通过学习一般人,善假于物 ——达到目标推 (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改进创造) 论 善假学习君子
跂而望 → 登高博见)登 高 招 → 见 者 远顺风呼 → 闻者彰
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
(一般的自然条件)
→ 不如登高→ 见者远→ 闻者彰→ 致千里→ 绝江河
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分论点
比喻句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不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还河
,
分论点
比喻句
学习的方法和 态度:积累坚持专心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10.1《劝学》课件(共20张PPT).ppt
![10.1《劝学》课件(共20张PPT).ppt](https://img.taocdn.com/s3/m/22a96d38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85.png)
正面 设喻
反面 设喻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积累
(对比)
坚持 (对比)
专一 (对比)
小结
是什么: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学习的意义 提高自己
为什么
改变自己
学习的作用——弥 补不足
积累
怎么样:学习的方法、态度 恒心 专心
比喻论证 道理明白 具体生动 深入浅出
· 假:
·1.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动词,借助,利用) ·2.人多以书假余(动词,借) ·3.乃悟前狼假寐(动词,假装)
骐骥:良 马 驽马:劣 马 驾:马行走一天的路程 舍:停止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锲:刻 而:连词,表假设 镂 :雕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爪牙:爪子和牙齿 之 :定语后置标志词 上:方位名词作状语 向 上 用 :因 为 一:数词活用为形容词,专一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
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 家、文学家。他虽然属于先秦儒家学派,但 是受到各家学说的影响,成为先秦诸子流派 中的集大成者。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 性是恶的,但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 人性,所以他特别强调学习。
解题
>解题:劝学,“劝”为何意?
> 劝,勉励。这个字统领全篇, 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 力学习的文章。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
高之博见也。
而:表修饰 须臾:片刻 所学:所十动词(学)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 也: 句末语气词 跂 :踮起脚后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 者彰。 见者远: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也:句中停顿 疾:劲疾 而 :表转折
《劝学》ppt课件30张
![《劝学》ppt课件30张](https://img.taocdn.com/s3/m/f59dc528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e7.png)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
他,追随汉高祖,起义抗秦,颇有功劳。他,博学多闻,精研历法算术,为国家制定立法与度量衡。他,侧辅校正
之+定的语《九”章算的术》格影响式中。国乃马至世之界数千学里几千者年。他,就是西汉王朝最强理工学神—— 2.“中心词+数(量)词”式结构 白玉一双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宇宙观
伦理观
“人定胜天” “人性本恶”
政治观 法后王
认识观 行先知后
三、破除壁障,揭开面纱——“翻译六字法”
他,追随汉高祖,起义抗秦,颇有功劳。他,博学多闻,精研历法算术,为国家制定立法与度量衡。他,侧辅校正 的《九章算术》影响中国乃至世界数学几千年。他,就是西汉王朝最强理工学神——
三、破除壁障,揭开面纱——“翻译六字法”
光明的事物太阳、蜡烛——学习的时机——无论何时学习都是 为时未晚的,至少是在光明中前行。
五、直击结构,寻找观点
文章的劝说方式——比喻论证【类相异,理相同】 例:《乡土中国》-乡土本色D15 “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外出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 风吹出去的土地,找到土地的生存了,有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 殖民地。”文章篇幅较短,荀子在学习上的主张是什么?并尝试概括每一段的内容。 老根,种子——世代定居,迁移——世代定居是常态的,迁移 是变态。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五、直击结构,寻找观点
文章篇幅较短,荀子在学习上的主张是什么?并尝试概括每一段的内容。
五、直击结构,寻找观点
找出荀子学习的核心主张,并思考每一段围绕着“学”的哪一 方面展开论述,梳理框架。
学习的意义 为什么学习 文章篇幅较短,荀子在学习上的主张是什么?并尝试概括每一段的内容。
“负箧曳屣于深山巨谷之中”
他,追随汉高祖,起义抗秦,颇有功劳。他,博学多闻,精研历法算术,为国家制定立法与度量衡。他,侧辅校正
之+定的语《九”章算的术》格影响式中。国乃马至世之界数千学里几千者年。他,就是西汉王朝最强理工学神—— 2.“中心词+数(量)词”式结构 白玉一双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宇宙观
伦理观
“人定胜天” “人性本恶”
政治观 法后王
认识观 行先知后
三、破除壁障,揭开面纱——“翻译六字法”
他,追随汉高祖,起义抗秦,颇有功劳。他,博学多闻,精研历法算术,为国家制定立法与度量衡。他,侧辅校正 的《九章算术》影响中国乃至世界数学几千年。他,就是西汉王朝最强理工学神——
三、破除壁障,揭开面纱——“翻译六字法”
光明的事物太阳、蜡烛——学习的时机——无论何时学习都是 为时未晚的,至少是在光明中前行。
五、直击结构,寻找观点
文章的劝说方式——比喻论证【类相异,理相同】 例:《乡土中国》-乡土本色D15 “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外出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 风吹出去的土地,找到土地的生存了,有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 殖民地。”文章篇幅较短,荀子在学习上的主张是什么?并尝试概括每一段的内容。 老根,种子——世代定居,迁移——世代定居是常态的,迁移 是变态。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五、直击结构,寻找观点
文章篇幅较短,荀子在学习上的主张是什么?并尝试概括每一段的内容。
五、直击结构,寻找观点
找出荀子学习的核心主张,并思考每一段围绕着“学”的哪一 方面展开论述,梳理框架。
学习的意义 为什么学习 文章篇幅较短,荀子在学习上的主张是什么?并尝试概括每一段的内容。
“负箧曳屣于深山巨谷之中”
《劝学》优秀PPT课件
![《劝学》优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9dd50b7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4a.png)
左思用十年时间,写出了规模宏大、词藻华丽、思想深刻的巨著《三都赋》,更加令世人刮目相看。
06
江郎才尽
江郎才尽”,是比喻人的才思减退或是本领用尽的成语。 南北朝时,有一位名叫江淹的人,他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江淹年轻的时候很有才气,会写文章也能作画。可是当他年老的时候,总是拿着笔,思考了半天,也写不出任何东西。因此,当时人们谣传说:有一天,江淹在凉亭里睡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支笔放在你那里已经很多年了,现在应该是还给我的时候了。”江淹摸了摸怀里,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笔来,于是他就把笔还给郭璞。从此以后,江淹就再也写不出美妙的文章了。因此,人们都说江郎的才华已经用尽了。
译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就聪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蓝 青
水 冰
人
发展、提高
客观事物
提高、发展
直木 轮 木 直 金 利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译文:所以不积累每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积聚细小河流,就无法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
①锲:二个“锲”均意为“雕刻” ②而:二个“而”均表假设关系,如果 ③舍:二个“舍”均为动词,放弃 ④镂:雕刻
强 憎恨 快 嫉妒 病
疾: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①假:借助,利用 ②舆:yú,车 ③利:形容词使动,使…快 ④而:二个均为表转折连词 ⑤致:达到,到达 ⑥楫:jí,船桨,代船。 ⑦水:游水,名词作动词 ⑧绝:横渡,横穿,渡过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劝学 课件(共33张PPT)
![劝学 课件(共3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6bd873f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ab.png)
“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
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
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六、设喻探究
2、比喻论证的优势
运用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
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这些比
06 重点虚词“而”
连词,表转折:而青于蓝/而寒于水/而见者远/而闻者彰
/而致千里/而绝江河
连词,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连词,表修饰:终日而思/跂而望/顺风而呼/登高而招
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连词,表因果or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连词,表假设: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五、文本研读
3、第三段主要讲了什么?如何论证的?中心句是什么?
终日而思不如须臾所学
跂而望不如登高博见
学习的作用
登高而招——见者远
弥补不足
顺风而呼——闻者彰
提高能力
假舆马——至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五、文本研读
积土成山
4、第四段主要讲了什么?
重在积累
积水成渊
积善成德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喻的运用灵活多样,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效
果,使论证更有力。
六、设喻探究
3.比喻与比喻论证的区别?
(3)如果一个人几乎整天大量阅读,空闲的时候则只稍作不动脑筋的消
遣,长此以往就会逐渐失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像一个总是骑在马背
上的人最终就会失去走路的能力一样。
比喻
(4)按锁配钥匙,锁锈先膏油。把思想问题比做锁,是先有锁,后配钥
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
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
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六、设喻探究
2、比喻论证的优势
运用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
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这些比
06 重点虚词“而”
连词,表转折:而青于蓝/而寒于水/而见者远/而闻者彰
/而致千里/而绝江河
连词,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连词,表修饰:终日而思/跂而望/顺风而呼/登高而招
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连词,表因果or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连词,表假设: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五、文本研读
3、第三段主要讲了什么?如何论证的?中心句是什么?
终日而思不如须臾所学
跂而望不如登高博见
学习的作用
登高而招——见者远
弥补不足
顺风而呼——闻者彰
提高能力
假舆马——至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五、文本研读
积土成山
4、第四段主要讲了什么?
重在积累
积水成渊
积善成德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喻的运用灵活多样,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效
果,使论证更有力。
六、设喻探究
3.比喻与比喻论证的区别?
(3)如果一个人几乎整天大量阅读,空闲的时候则只稍作不动脑筋的消
遣,长此以往就会逐渐失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像一个总是骑在马背
上的人最终就会失去走路的能力一样。
比喻
(4)按锁配钥匙,锁锈先膏油。把思想问题比做锁,是先有锁,后配钥
《劝学》ppt课件38张
![《劝学》ppt课件38张](https://img.taocdn.com/s3/m/906e5c32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fd.png)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 照检验省查自己,
参:验、检查。一说, 参,通“叁”,多次, 表概数。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就智慧明达,行为不犯错误
了。
省:省察。 乎:相当于“于”。 知:通“智”,智慧。
加工
蓝
青
胜于
冷冻
水
冰
寒于
直木 輮 轮
木 绳直
砺
金
利
引申 推 论
人
客观事物变化过程发展、提高
学习
提高、发展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
暴:通“曝”,晒。 即使又晒干了,(木材) 挺:直。 也不会再挺直,加热使
它成这样。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 砺 则 利,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 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 上磨过就锋利了。
就:动词,接近、靠 近。 砺:磨刀石。 利:锋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 省 乎己,博:广。
专一
学习态度
(对比)
总结文章结构
课 提出论点:学不可以已(1段) 文
论
结 分析论点:为什么学
证
构
过 (学习的意义和作用 2、3段)
总结论点:怎么学
程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4段)
本文是一篇较全面论述学习目的、意义、 方法和态度的议论文。
作者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 反复阐明了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不是天生 的,而是由学习积累中具备的。
劝,勉励。这个字统领全篇, 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要不 停止地努力学习的文章。
中(zhòng ) 舆( yú ) 砺( lì ) 须臾( yú ) 楫( jÍ ) 跬( kuǐ ) 驽( nú ) 镂( lòu ) 蟮(shàn )
輮( róu ) 正音
《劝学》ppt课件32张
![《劝学》ppt课件32张](https://img.taocdn.com/s3/m/3bad450f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c0.png)
蓝:草名,叶子可提取靛青。
而:表转折。
于1:从。于2: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句
为:动词,根据语境译为“凝结成”。
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贰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学习可以改
变人的本性。
中绳:合乎取直的墨线。
輮:“輮”同“煣”,使动用法,用火烘烤使…弯曲。
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整体感知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
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nú)马十驾,
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qiè)而不舍,金石可镂
(lòu)。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
“劝”这个字统领全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劝勉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
荀子简介
名况,字卿,战国后期赵国
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先秦
最后一位儒学大师。当时人们尊
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
汉宣帝刘询名讳,作孙卿,曾游
学于齐,到楚任兰陵令,死后葬
于兰陵。
荀子(前325-前235)
荀子思想
1、自然观:荀子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提出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假:借助,利用。
舆马:车马。
利足:善于奔走。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致:到达。
楫:桨。
能水:善于游水。水,名词作动词,游水。
绝:横渡。
生:同“性”,天性。
而:表转折。
于1:从。于2: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句
为:动词,根据语境译为“凝结成”。
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贰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学习可以改
变人的本性。
中绳:合乎取直的墨线。
輮:“輮”同“煣”,使动用法,用火烘烤使…弯曲。
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整体感知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
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nú)马十驾,
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qiè)而不舍,金石可镂
(lòu)。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
“劝”这个字统领全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劝勉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
荀子简介
名况,字卿,战国后期赵国
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先秦
最后一位儒学大师。当时人们尊
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
汉宣帝刘询名讳,作孙卿,曾游
学于齐,到楚任兰陵令,死后葬
于兰陵。
荀子(前325-前235)
荀子思想
1、自然观:荀子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提出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假:借助,利用。
舆马:车马。
利足:善于奔走。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致:到达。
楫:桨。
能水:善于游水。水,名词作动词,游水。
绝:横渡。
生:同“性”,天性。
10-1《劝学》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1《劝学》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8ed7ea7c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bd.png)
正面 设喻 反面 设喻
积累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 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对比 对比
坚持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对比 专心
本文的论证思路:
中心论点: 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 1、学习的意义
提高自己 改变自己
是什么 为什么
2、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方法 借助外物,弥补不足
◆ 通假字
❖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本性、资质、禀性。
• 古今异义
1、声非加疾也
古义:强,洪亮 今义:疾病;快
2、假舆马者
古义:借助、利用 今义:不真;假期
3、而绝江河
古义:横渡 今义:断绝
跂而望
学
不如登高
结论:
习
登高而招
见者远
善假于物
的
顺风而呼
闻者彰
作
假舆马
用
假舟楫
致千里 绝江河
弥补不足
• 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 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虽:即使 有:通“又” 槁暴:槁,枯。暴,通“曝”,晒 挺:直 然:这样 受绳:经墨线比量 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砺:磨刀石 博学:广泛地学习 日:名作状 参:检查 省:省察
知:通“智”,智慧 过:过错
译文:不能到达千里之外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也没有强健的筋骨。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判断句式
译文:除了蛇和鳝鱼的洞穴外就没有容身的地方,是因为心 浮气躁啊!
学习方法 和态度
10.1《劝学》课件(共4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10.1《劝学》课件(共4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https://img.taocdn.com/s3/m/3fc2e60e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6d.png)
持之以恒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基础知识归纳
基础知识归纳
通假字
① 以为轮
“ ”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其弯曲;
②虽有槁暴
“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③知明而行无过
“知”同“智”,见识;
④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性。
古今异义
基础知识归纳
① 以为轮
古:把……做成;今:认为
②金就砺则利
蟹脚
蟹钳
结构助词,的
数词作动词,专一
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连词,表并列
古:藏身、安神
今:把精神、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物身上
浮躁,
不专心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
能喝到地下的泉水,因为它心思专一。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蟹钳,没有蛇
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心思浮躁啊。
连词,表转折 指靛青的颜色
代词,代前文
通“煣”,使动,
的“木”,它
(用火烤)使…弯曲
中绳,輮以为轮,
符合、
适合
即“以(之) 省略
为”,把…当做
其曲中规。
代词,
代指冰
介词,表比较
圆规
qū,形作名,
曲度,弧度
译文: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深。冰,水凝结成它
,可是比水寒冷。木材笔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火烤)使它弯曲,把它
国末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后因避汉宣
帝刘询之讳而改称孙卿,曾游学于齐,到楚任
兰陵令,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先秦儒家学派最后一位大师,他
既是一位思想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又是一位文学家,
基础知识归纳
基础知识归纳
通假字
① 以为轮
“ ”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其弯曲;
②虽有槁暴
“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③知明而行无过
“知”同“智”,见识;
④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性。
古今异义
基础知识归纳
① 以为轮
古:把……做成;今:认为
②金就砺则利
蟹脚
蟹钳
结构助词,的
数词作动词,专一
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连词,表并列
古:藏身、安神
今:把精神、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物身上
浮躁,
不专心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
能喝到地下的泉水,因为它心思专一。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蟹钳,没有蛇
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心思浮躁啊。
连词,表转折 指靛青的颜色
代词,代前文
通“煣”,使动,
的“木”,它
(用火烤)使…弯曲
中绳,輮以为轮,
符合、
适合
即“以(之) 省略
为”,把…当做
其曲中规。
代词,
代指冰
介词,表比较
圆规
qū,形作名,
曲度,弧度
译文: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深。冰,水凝结成它
,可是比水寒冷。木材笔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火烤)使它弯曲,把它
国末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后因避汉宣
帝刘询之讳而改称孙卿,曾游学于齐,到楚任
兰陵令,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先秦儒家学派最后一位大师,他
既是一位思想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又是一位文学家,
《劝学》ppt课件42张
![《劝学》ppt课件42张](https://img.taocdn.com/s3/m/7137135b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71.png)
翻译指导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原则:信、达、雅 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贯
第1段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疏通文意
(古)可以(让它)。“可”,可以,可能。 “以”:介词,可不译。(今)表肯定的动词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动词,停止
译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金就砺(lì)则利 则知(zhì)明而行无过
日参省(cān xǐng)乎己
跂(qǐ)而望
须臾(yú)
假(jiǎ)舆(yú)马者 君子生(xìng)非异也
蛟(jiāo)龙
舟楫(jÍ)
骐骥(qí jì)
跬(kuǐ)步
驽(nú)马十驾 锲(qiè)而舍之 金石可镂(lòu)
六跪而二螯(áo)
蛇鳝(shàn)之穴( xué )
爪子和牙齿
名作状,向上、向下 数做动,专一 蟹腿 表并列 蟹钳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藏身
定语后置,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句子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
(定语)主语 [状语] 谓语 〈补语〉(定语)宾语
例(调皮的)弟弟[在院子里]踢<伤>了(可爱的)小猫。 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翻译: 蚯蚓没有爪牙锋利的,筋骨强劲的。
“伪”:人为的意思。
劝 学
作者以《劝学》为题目,
劝 勉励人们要坚持不懈地学习, 勉 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 学 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劝”这个字统领全篇,
习 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
力学习的文章。
读准字音,写准字形
木直中(zhòng)绳
輮(róu)以为轮
其曲(qū )中规
10.1《劝学》课件(共49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1《劝学》课件(共49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b6ebe740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6f.png)
➢第一段在全文的作用:
提出中心论点
青, 取之 于蓝,而 青
于比蓝靛青;(冰名通用,)“火水以煣烧凝为(”,结之之,使从,)使弯为而曲动,。用寒却把法于显(,水得它。更)青做(成形)中1俱2、、[为z内内青出于一h:心ō体n:宫ɡ 中严] 府中中衔之,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其曲中规。3、一蓝半:中道而反
龙生焉;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圣
助词,了
品德 顺承连词 获得
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具备
古代的半步 没有用来…的(办法)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
骏马
能十步;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马拉车一天走的路叫“一驾”
积积土累成善山行,,风养雨成兴良焉好;的积品水德成,渊自,然蛟会龙得生到焉最;高的智 慧,圣人的思想境界(也就)具备了。
➢作者是如何来阐述学习的作用的?
用了一系列比喻,比喻论证
跂而望 登高招 顺风呼
假舆马 假舟楫
登高博见
见者远
推
闻者彰
论
善假于物 (一般的自然条件)
弥补不足
一般人
通过学习
致千里 绝江河
善假于物
推 (在利用自然条件的 论 基础上改进创造)
善假学习
君子
达到目标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 ,蛟
兼词,相当于“于此”,从(在)那里深水
蚓( 木无头拿爪也刀牙不刻之能东被利西,,刻筋)断;骨(之(如如强果果,))不刻停一地下刻就下停去止,,金腐石朽也的能 蚯被蚓雕没刻有成锋功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能喝到泉水,是因为它用心 专一;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 无处容身,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提出中心论点
青, 取之 于蓝,而 青
于比蓝靛青;(冰名通用,)“火水以煣烧凝为(”,结之之,使从,)使弯为而曲动,。用寒却把法于显(,水得它。更)青做(成形)中1俱2、、[为z内内青出于一h:心ō体n:宫ɡ 中严] 府中中衔之,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其曲中规。3、一蓝半:中道而反
龙生焉;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圣
助词,了
品德 顺承连词 获得
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具备
古代的半步 没有用来…的(办法)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
骏马
能十步;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马拉车一天走的路叫“一驾”
积积土累成善山行,,风养雨成兴良焉好;的积品水德成,渊自,然蛟会龙得生到焉最;高的智 慧,圣人的思想境界(也就)具备了。
➢作者是如何来阐述学习的作用的?
用了一系列比喻,比喻论证
跂而望 登高招 顺风呼
假舆马 假舟楫
登高博见
见者远
推
闻者彰
论
善假于物 (一般的自然条件)
弥补不足
一般人
通过学习
致千里 绝江河
善假于物
推 (在利用自然条件的 论 基础上改进创造)
善假学习
君子
达到目标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 ,蛟
兼词,相当于“于此”,从(在)那里深水
蚓( 木无头拿爪也刀牙不刻之能东被利西,,刻筋)断;骨(之(如如强果果,))不刻停一地下刻就下停去止,,金腐石朽也的能 蚯被蚓雕没刻有成锋功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能喝到泉水,是因为它用心 专一;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 无处容身,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劝学》ppt课件
![《劝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89fb44d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a5.png)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
分类:①动词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
的动作行为。
例1:惊天地,泣鬼神。 泣:使……哭泣。
例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止:使……停止 (使愚公止)
②名词用作使动词,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
表的人或事物。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臣:使……称臣。
学习的意义 ➢ 第二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填表 提
比喻
所隐含的道理
结论
事物经过自然的作用或人为的加工,
示
青出于蓝
性质将发生变化,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
君
喻人们经过后天学习,其思想道德境界及 子博
冰寒于水
智力发展程度将高于学习之前(学习能 提高自己)
学而
日参
人的素质提高后,不会再退回 省乎
輮木为轮 到原来的状态(学习能改变自己 己,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文言词语及特殊句式。 理解文章大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手法的运用。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停蓝止;冰,水为wé之i形,成而,寒凝于结水。木
直中绳介,词輮,以从为轮,其介曲词中,规比。虽有槁暴,但不是复挺者,輮
zhòng符合 把…当做
一词多意:中 1、适于,合于:~看。 2、恰好合上:~意(会意,满意)。 3、受到,遭受:~毒。~计。 4、科举考试被录取:~举。~状元。
一词多意:就
1、凑近,靠近:避难~易。 2、到,从事,开始进入:~位。~医。 3、顺便:~近。~便。
➢找出第二段的中心句并概括: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 行无过矣。
《劝学》课件(共39张PPT)
![《劝学》课件(共3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d549a87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f6.png)
2、作家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对话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先秦议论文发展的三个阶段),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学习的作用
开拓视野,使见识广博
发展智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终日思不如臾之所学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
登高招,顺风呼假舆马,假舟楫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④、第四节是从哪个角度说“学不可以已”的?本节作者运用了十个比喻句来说理,这十个比喻句从意思上看,可以分为几层?
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 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积土”、“积水”两喻,从正面强调学习要靠积累,并引出结论:圣人是靠“积善成德”培养了“圣心”。“跬步”、“小流”两喻,又从反面强调了积累。正反对比,阐明学习必须不断积累。
骐骥与驽马对比,朽木与金石对比,从反正两面论证学习取决于后天努力,要靠坚持不懈。
学习的作用
开拓视野,使见识广博
发展智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终日思不如臾之所学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
登高招,顺风呼假舆马,假舟楫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④、第四节是从哪个角度说“学不可以已”的?本节作者运用了十个比喻句来说理,这十个比喻句从意思上看,可以分为几层?
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 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积土”、“积水”两喻,从正面强调学习要靠积累,并引出结论:圣人是靠“积善成德”培养了“圣心”。“跬步”、“小流”两喻,又从反面强调了积累。正反对比,阐明学习必须不断积累。
骐骥与驽马对比,朽木与金石对比,从反正两面论证学习取决于后天努力,要靠坚持不懈。
《劝学》ppt课件31张
![《劝学》ppt课件31张](https://img.taocdn.com/s3/m/cdfd5186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04.png)
神明:最高的智慧 圣心:通明的思想
跬:一脚为跬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锲:刻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黄泉:地下水
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
用心:因为心 一:数词作形容词 ,专一
荀子坚持性恶论,认为人 性本恶,而后天环境和教育 可以使人的本性改变,从良 向善,“今之人性恶,必将 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 治”。因此,荀子十分强调 教育的作用和学习,这与儒 家一贯重视学习的思想一脉 相承。
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荀 子·荣辱》) 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 学乎。(《荀子·儒效》) 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 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 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 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 (《荀子·性恶》)
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绝:横渡 生:“性”,资质。
• 第3段作者例举了生活中哪些现象?通过这些现 象的例举到底要揭示怎样的道理?
终日思不如须臾学 跂而望不如登高见
学 习
登高招见者远 顺风呼闻者彰 假舆马致千里
的
学习能弥补不足, (
是我们提升自己
作
的有力“外物”。 用
假舟楫绝江河
)
比喻论证
引论 用证
比 喻 论 证 对论 比证
论证艺术小结
成熟的说理散文
论点 鲜明 论据 丰富,取材于生活,易于让人接受。 论证方法 比喻(形象生动)对比(反差鲜明) 论证结构 清晰紧凑、逻辑严密。 论证语言 整句行文(大量对偶)----气势磅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輮使之然⑤也。
① 虽:即使 ②有:通“又” ③槁暴:槁,枯。暴,通“曝”,晒。 ④挺:直
⑤然:这样
①则直,金②就③ 故木受绳
砺④则利。
①受绳:经墨线量过。
②金:金属制的刀剑等。
③就:动词,靠近,接近。 ④砺:磨刀石。
君子博学而日参①省②乎③ 己,则知④明而行无过⑤矣。
①日:名作状 参:验,检查。
骐骥( qí jì ) 锲( qiâ )
跪( guì ) 螯( áo )
课文插图
课文串讲
君子①曰:学不可以②已③。
①“君子”是一个双音合成词。这里指有学 问、有修养的人。 ②“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 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 的具体语境中,“以”已经失去介词的作用 ,只协调音节。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 可译为“应该”。
③已:停止
青①,取之于蓝② ,而青于蓝;冰,水 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③ ,輮④以为轮 ⑤ ,其曲中规⑥。
①青:靛青,一种染料 ②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 ③中绳:合乎拉直的墨线 ④輮:使„弯曲, “輮”通“煣” ⑤輮(之)以(之)为轮:省略句 ⑥规:测圆之器
①有②槁暴③ 虽
④者, ,不复挺
⑤彰:明显,显著。
假①舆②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 者,非能水⑤也,而绝⑥江河。君子生⑦非异也,善假 于物⑧也。 ①假:借助,利用 。 ②舆:车。 ③利足:脚步快。利,形使动 ④致:达到。 ⑤能水:指游水。水,动词。 ⑥绝:渡。 ⑦生:通“性”,资质,禀赋。 ⑧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3、特殊句式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介宾短语后置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 ③輮以为轮 省略句 ④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判断句
重 点 实 词 释 义
劝学 木直中绳 善假于物 声非加疾也 风雨兴焉 不积跬步 功在不舍 而绝江河 非利足也 金就砺则利 筋骨之强 用心一也 輮以为轮 无可寄托者
《 荀 子 》 封 面
宋 代 刻 书 《 荀 子 》
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它 有“劝告”“劝勉”“鼓励”的意思。“劝学”
即“劝勉学习”。 “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 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 “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 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 们要不停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 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锲①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②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③,上④食埃土,下④饮黄泉, 用④心一④也。蟹六跪⑤而二螯⑥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 托者,用心躁⑦也。 ①锲:刻。 ②镂:雕刻。 ③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④上、下:名作状 用:以,因为。一:数作形,专一
⑤跪:蟹的脚。
⑥螯:蟹钳。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① ;积水成 渊 ② ,蛟龙生焉;积善成德 ③ ,而 神明自得④ ,圣心备焉。
①焉:助词。一说兼词 ②渊:深水。 ③德:品德。 ④得:获得。
故不积跬①步,无以②至千里;不积 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③一跃,不能十 步;驽马十驾④ ,功在不舍。
①跬:古代的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 跬”跨两脚为“步”。 ②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③骐骥:骏马。 ④十驾:马拉车一天走的路叫“一驾”。
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 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 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 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 学习的重要性。 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 王”,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 ,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 取。
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他认为人类天生有 欲求,有欲求必有争夺,任其天性发展,必做恶事,因此他提出 “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质,所以他主张 “明礼义而化之”,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认 为人和物都可以改变,能改造好,能“知明而行无过”。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20卷,收文章32篇。内容涉 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 术辩论等方面。其中绝大多数是他的作品,小部分是他 门人的著作。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 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 密,多作排比,又善于用喻。这些在《劝学》中有所体 现。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是荀子教学思想的 专论,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他对教育和学习的一系 列观点和主张。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归纳:
一.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学 不 二.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善假于物) 可 积累 以 用心 坚持 已 三.学习方法和态度:
专一
本文写作最大特点:
大量运用比喻
运用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 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这 些比喻的运用灵活多样,生动形象,增强 了表达效果,使论证更有力。这些比喻从 各个方面对中心论点加以解释,因而使这 一论点既明确又生动。
比喻论证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所讲道 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 的设喻特点如下: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
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 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 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 令人心悦诚服。
②省:省察。
③乎:相当于“于”。 ④知:通“智”,智慧。 ⑤过:过错。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①之所学也 ;吾尝跂②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 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③ ;顺风 而呼,声非加疾④也,而闻者彰⑤ 。 ①须臾:片刻。
②跂:提起脚后跟。 ③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④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直木)輮以为轮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
改变自己
第三段
跂而望
学习的 作用 (5喻) 登高而招
不如登高
见者远 闻者彰 致千里 绝江河 结论: 善假于物
顺风而呼
假舆马 假舟楫
弥补不足
第四段
积 累
4 喻
学习 的方 法和 态度
10喻
坚 持 4 喻 专 心 2 喻
结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正面 论 : 设喻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对比 积 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反面 成 德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设喻 , 而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对比 神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明 自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得 对比 ,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圣 心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对比 备 焉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
⑦躁:浮躁,不专心。
文言知识
1、通假字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再一次; “暴”通“曝”,晒。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③輮使之然也 “輮”通“煣”,使...弯曲。 ④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天赋,资质。
2、词类活用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形容词使动,使„„快 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⑤用心一也 一,数词作形容词,作“专一”讲。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将人分为普通人、“君子”、“圣人”三类
教材“君子”注释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是学习使:普通人--君子--圣人 人性恶--积善--成德――得神明――备圣心
古人的“劝学”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 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孔子“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 而不学则殆”。 朱熹“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 子思(儒学大家)“五之法”:博学之、 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品茗
大家在学习了此篇之后,对哪句话最有
感触?联系你自己的学习实际,跟周围的同学
互相讨论交流后,谈谈你的感触是什么?
劝:勉励 中:合乎、符合 假:借助 疾:宏亮 兴:兴起 跬:半步 功:成功 绝:横渡 利:敏捷 金:金属刀剑 靠近 强:健壮 一:专一 以为:把„做成„ 寄托:藏身、托身
课文结构
第一段 第二段
学 习 的 意 义 五 喻 ) 青出于蓝 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冰寒于水
提高自己
结论:
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 乎己,则 知明而行 无过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 活:
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 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 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 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 证。
《荀子》
1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
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乐府诗《长歌行》 :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荀子像
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 。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 淄)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 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 今山东枣庄东南)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居家著 书,死后葬于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朴素唯 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 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