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1、汉字输入一点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输入一点通

1

2

3

4

教材分析:

5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要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6

务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7

息的能力,教会学生汉字输入无疑是这些任务的基础。纲要中还要求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生“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8

9

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而汉字输入是远距10

离与他人沟通的一项基本技能之一。纲要中汉字输入在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上也非常靠前,处于模块二第一部分,由此可见汉字输入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11

12

本课选自电子工业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第一单元内容。在第一13

册中学生已经学习了Windows的基础知识和键盘的基本使用方法,能够使用键14

盘熟练的输入大小写英文字母、数字和符号,为本课学习打下基础。在第一册15

键盘指法教学中,学生已经接触了金山打字通软件,所以在练习环节设计使用16

“金山打字通”软件进行练习。在本课的学习之后,教材还安排了《词语输入更快捷》、《标点符号不能少》综合性运用输入法功能的教学板块,因此,本课

17

18

的教学就成了承上启下的一个关键环节。

19

与前一版教材相比,本套教材将汉字输入由第一单元第一课调整到第三单20

元,在第一单元安排上网,第二单元安排画图等较为有趣的内容,由此可看出21

编写者希望学生继续保持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也考虑了22

这一点,采用各种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使用看图识字课件,使用儿歌填23

空课件。在上一版本中教材设计利用课件进行教学,基本可以脱离课本教学,24

而这一版本将这一部分删除,由此可以看出编写者强调书本作为学习工具的重25

要性,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让学生依据书本探究学习,将书本作为学习

的工具。

26

27

学情分析:

28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拼音较为熟悉,认识大部分常用汉字,因此,在教学中

应选择智能ABC输入法,将一些常用字作为汉字输入练习。三年级学生具备了29

30

一定抽象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特别是有的学生家里已经有了计算机,并

31

且,有一部分已经会使用某一种输入法来输入汉字了,对于他们来说,对学习

32

输入汉字并不感兴趣。但是,同时也还有一部分学生不会输入汉字。因此,充

33

分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有的放矢的开展教学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

34

教学目标:

35

【知识与技能】

36

1、学生知道除英文输入法外,还有中文输入法。

37

2、学生掌握不同方式选择“智能ABC输入法”,能够使用鼠标和键盘

38

切换输入法;

39

3、学生掌握汉字输入的过程,能够输入单个汉字;

40

4、部分学生熟练掌握输入汉字快速方法,达到一定输入速度。

41

【过程与方法】

42

1、利用已学习的英文输入法迁移到拼音输入;

43

2、利用语文中的汉语拼音知识迁移到中文输入法输入汉字中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4

45

1、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形成自主学习意识;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学习意识;

46

47

3、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汉字输入的兴趣。

48

教学重点:

49

1、掌握不同方式选择“智能ABC输入法”;

50

2、掌握“智能ABC输入法”输入汉字的基本方法。

51

教学难点:

1、利用“智能ABC输入法”输入需要的汉字。

52

53

设计思想:

54

本课主要采用情景引入、任务驱动、合作探究、游戏教学,教师在课堂

要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重难点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完55

56

成,教师适当做个别指导。

57

在任务分成3个层次:第一层合作探究,让学生小组合作和实际操作掌

58

握汉字输入的一般过程。第二层探究,解决学生在汉字输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9

第三层探究思考,掌握了输入法后,如何更快输入汉字。

60

教学策略:

61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创设情境法”、“任务驱动法”、“竞争

62

激励法”等。

6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

64

信息加工的主体。因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闯关的热情,

面对一个个的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

65

66

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67

发展能力,训练思维。

68

课时:1课时69

教学过程:

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