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艺术欣赏]教案(3)中国民族民间舞---蒙古族舞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舞蹈艺术欣赏]教案(3)中国民族民间舞---蒙古族舞蹈“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

蒙古族以“马背上的民族”著称。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蒙古族的生活方式大多是游牧,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他们逐水草

而居,创造着辉煌的草原文化。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主要乐器是马头琴,喜爱摔交运动,蒙古包和勒勒车是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

【舞蹈特点】

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欢快,舞步轻捷,热情奔放,风格独特。表现出了蒙古族劳

动人民纯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手臂、肩部、腰部、腿部的舞蹈语汇十分丰富,其

特点是手腕、臂部、肩部松弛柔韧,舒展屈收,特别强调圆和远的感觉,腿部动作屈伸有

控制,灵活多变,刚柔相济。

女子舞姿端庄、典雅、雍容大度,多以抖肩、翻腕动作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

热情开朗的性格。

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于一挥手、一扬鞭、一腾跳间,表现出蒙

古族男性粗犷、强健、骁勇,刚劲有力之美。

由于受生活空间的影响,蒙古族舞蹈在室内外有不同的表现风格。蒙古包内空间狭小,舞蹈主要表现在手腕肩膀腰身上,动作温婉轻柔。草原宽广辽阔,舞蹈则多展现在腰腿部,动作舒展豪放。

蒙古族舞蹈欢快、明朗、新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蒙古族热情、开朗、剽悍、豪迈的

民族个性。

【著名的传统舞蹈】

《安代舞》、《盅碗舞》、《筷子舞》等

《安代舞》---是一种集体舞蹈。"安代"为"欠身起来"、"抬起头来"之意。最初是一

种用来求神治病的仪式。

相传很久以前,科尔沁草原有父女二人相依为命,姑娘突然得了一种怪病,神智恍惚,举止失常,几经医治不见起色,老阿爸只得用牛车拉上女儿前往它乡求医。行途中车轴断裂,女儿病情加重,奄奄一息,老阿爸急得绕车奔走,以歌代哭。歌声引来附近百姓,见

此状无不潸然泪下,皆随老阿爸身后甩臂跺足,绕行哀歌。不料哀痛的歌声惊醒了姑娘,

她悄然走下牛车,尾随众人奋力而舞,待大家发现时,她已跳得汗如雨注,病愈如初。消

息不胫而走,以后,人们皆仿效这种载歌载舞的方式,为患有类似病症的的人治病,取名

“安代”。又在求雨、祭敖包、那达慕大会等群众集会中采用,并广为流传,逐步发展成

为自由地表现思想感情和生活的集体舞。

依据习俗,早期的安代舞表演场地,中间立一断轴车轮或木杆(意为镇妖避邪之物),

参加者围成圆圈,右手握一块绸巾或扯起蒙古袍下摆,随领唱(领舞者)边歌边舞。曲调悠

扬婉转,韵味醇厚,善于表达情感。唱词内容丰富,活泼生动,富有即兴色彩。舞蹈动作

主要有:原地踏脚摆绸或向旁轻移;前倾身甩绸立起后向前“小踢步”迈动;边绕圈奔跑

边甩绸;连续做“吸腿跳”步并用力向两旁甩绸等。

安代舞》在蒙古族传统民间舞蹈中,以其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健康活跃的特色,为各族

人民所喜闻乐见。

《筷子舞》---多用于喜庆欢宴的场合表演。

舞者原地单手或双手握一把筷子,随着腿部韧性屈伸、身体的左右晃摆,快速抖动双肩。两臂松驰流畅地用筷子敲打手、肩、腰、腿等各个部位,继而绕圈行进或直线进退。

舞姿洒脱利落,击筷动作灵巧多变。至高潮时,边舞边呼号助兴。

《灯舞、盅碗舞》---节庆欢宴、亲朋相聚时所跳的一种女子独舞,主要流传在鄂尔

多斯草原。

它的形成,元代就有记载,足见其历史悠久。对此,清.陆次云在他所作《满庭芳》

一词中曾有所描述:“舞人矜舞态,双瓯分顶,顶上燃灯。更口噙汀竹,击节堪听。旋复

回风滚雪,摇绛卉,故使人惊。哀艳极色艺心诚,四座不胜情”。其温雅婉约的技巧,可

见一斑。此舞因受地点(蒙古包)道具(灯碗)所限,基本上是在原地跪、立而舞。主要赁借手、腕、臂、肩的樟、挑、拉揉和以腰为轴的前俯、后仰进行表演。技艺精湛者,亦能双

手各托燃灯,边快步奔走边作流星般盘绕动,此时灯焰飘忽摇曳,舞姿轻盈流畅,富有独

特魅力,堪舆杂技相媲美。

蒙古族人民有了高兴事就要跳舞,蒙古族舞蹈与美酒有不解之缘。在民间,几乎有酒

必有歌舞相伴,有歌舞也必有美酒助兴。说蒙古族是以歌舞为伴的民族一点都不为过。每

年举办的“那达慕”盛会,吸引了四方之客前往参加。

【民族乐器】

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传统乐器。又名"胡兀儿"、"胡琴"、"马尾胡琴"、"莫林

胡兀儿"等。为擦弦类弦鸣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为装饰而得名。

它由共鸣箱、琴杆、琴头、弦轴、马子、琴弦和拉弓等部分组成。共鸣箱多为梯形,

也有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的。箱框板用硬质木板制作,两面蒙以马皮或牛皮、

羊皮,也有正面蒙皮、背面蒙以薄板的。琴杆用色木、梨木或红木等制作,上部左右各有

一个弦轴,顶端为琴头。拉弓多用藤条或木杆与马尾作成,两条琴弦分别用40根(里弦)和60根(外弦)左右马尾合成,两端用丝弦结住,系于琴上。马头琴的演奏方法与其它

拉弦乐器不同,它的弓不是夹在琴的里外弦之间,而是在两弦外面擦弦拉奏的,(像小提琴)。多用作独奏或自拉自唱。其发音柔和、浑厚而低沉,音色悠扬、醇美,富有草原风味,因而有人形容说:对于草原的描述,一首马头琴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

言更直接。

蒙古人爱马,对马头琴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关于马头琴的来源,草原上至今还流传

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很久以前,在察哈尔草原上,有一个蒙古族青年叫苏和。苏和从

小和奶奶相依为命,靠放羊过活。一天,苏和在牧归的路上捡到了一匹小白马,便将其抱

回家中。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小白马一天天长大。它浑身雪白,美丽健壮,深得苏和祖孙

俩的喜爱。它也整日与主人形影不离。一年春天,王爷举行赛马大会。并许诺谁取得冠军

便把女儿嫁给谁。在朋友们的劝说鼓励下,苏和也骑着自己心爱的小白马去参加了比赛,

而且获得了冠军。可王爷不但不兑现诺言,反而打伤了苏和,抢走了他的小白马。一天晚上,睡梦中的苏和被外面的声音惊醒,他走出蒙古包一看,原来是为摆脱王爷、回到主人

身边而身中数箭的的小白马跑了回来。因伤势过重,小白马第二天便死去了,苏和悲痛万分,几天几夜茶饭不进。一天夜里,苏和梦见了小白马,他抚摸着它,它也靠近主人,轻

轻地说:"主人,你若想让我永远不离你,还能为你解除寂寞的话,那你就用我身上的筋

骨做一只琴吧!"苏和醒来以后,就按照小白马的话,用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

弓弦做成了一只琴,在琴柱顶部按小白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每当他思念小白马时,

便拉起琴来。从此,马头琴便传遍了草原。

【舞蹈服饰】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上衣高领是特点,男子穿长

袍和围腰,脚蹬长靴,头裹头巾。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

长至腕,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为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

排闪光纽扣,格外醒目。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珠、金银制成。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三四米不等。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扎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缰时又能保持腰肋骨的稳

定垂直,而且还是一种漂亮的装饰。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悍潇洒。腰带上还要挂上"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段。鄂尔多斯等地区扎腰带还有一定的讲

究和规矩,未婚女子扎腰带,并在身后留出穗头,一旦出嫁,便成"布斯贵浑"(蒙古语,

意为"不扎腰带的人"),代替腰带的是紧身的坎肩,以此来区分未婚姑娘和已婚妇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