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元到多元_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心路历程

合集下载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标志,它以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和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为基础。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庞大的文明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以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这个时期,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古代华夏族群在此时蓬勃发展,形成了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利用经验。

早期的中华文明主要表现为农耕文明,人们开始种植农作物,在农业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稳定的定居生活和社会组织。

二、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华文明在起源之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在古代历史时期,中华文明达到了辉煌的巅峰。

夏、商、周等朝代的兴衰交替,形成了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制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文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兴起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一步繁荣发展。

中华文明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还表现在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

中国古代的文学、哲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极具特色,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扩大了人类的知识和交流范围。

三、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中华文明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作品如《论语》、《道德经》等经典著作以其独特的思想理念影响了世界各国。

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传统产品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

中华文明的发展还对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亚诸国的文化、文字、宗教等方面都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例如,日本的汉字写作系统就源自中国,韩国的礼仪制度也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启迪。

中华文明不仅为世界文明增添了独特的色彩,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宝贵资源。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悠久且辉煌的文明之一。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经历了漫长而辗转的发展,形成了独特而多元的文化体系。

本文将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黄河流域。

那个时候,古老的中华民族开始在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并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

这个时期的中华文明以农业为基础,人们开始种植谷物,养殖动物,并逐渐形成了定居生活的方式。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明的初步萌芽。

人们开始使用陶器、石器等工具,社会分工逐渐形成,人类开始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创造和发展。

同时,这个时期的中华文明还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宗教信仰,人们开始崇拜自然力量,形成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二、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华文明的发展可以分为多个历史时期。

从新石器时代末期到商代,中华文明逐渐发展壮大。

商代是中华文明的黄金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器,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政治制度逐渐形成。

商代的王朝制度为后来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基础,同时商代的文字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商代的甲骨文逐渐演变为后来的汉字。

经过商代的辉煌,中华文明进入了周代。

周代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分水岭,它标志着封建社会的形成。

周代的统治者通过封地制度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周代的文化和思想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和老子等伟大的思想家在这个时期诞生。

随着历史的进程,中华文明进入了秦汉时期。

秦朝的统一使中华文明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统一的文字、货币和法律系统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朝是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人们开始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艺术和文化。

这个时期的中华文明在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的诞生。

三、中华文明的影响中华文明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还对周边地区和其他文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连续的文明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史前时代。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文明经历了多次兴起、变迁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和社会制度。

本文将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主要特点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史称“八千年黄河流域文明”。

当时,黄河流域的部落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农业聚落,人们开始从事粮食种植和手工艺制作。

这些聚落之间通过贸易和交流联系,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互相影响,逐渐形成了一个较大范围的共同文化体系。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三皇五帝时期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萌芽阶段。

尧、舜、禹等统治者在这个时期出现,他们致力于发展农业、改善社会秩序,并制定了一些基本的礼仪制度。

这些措施为后来的政治和文化体系奠定了基础。

二、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多个方面:1. 农耕文明中华文明的发展与农耕密切相关。

在古代,农耕是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人们通过耕种土地获得粮食,建立起农业经济基础。

农耕文明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定居聚落的形成,同时也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和伦理道德体系。

儒家思想主张尊重家庭、尊重长辈、尊重传统,提倡仁爱、义务和忠诚。

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东亚地区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

3. 家族和家庭的重要性在中华文明中,家族和家庭一直被视为社会组织的核心单位。

家族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人们尊重祖先,重视家族的传承和血脉相传。

这种观念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持续到现代,家庭的稳定与和谐被看作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

三、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影响中华文明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其中几个方面的体现:1. 文化传播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语言、文字和文化体系,通过丝绸之路和其他方式向世界传播。

中国的儒家思想、佛教、道教等信仰在东亚及东南亚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和影响,塑造了这些地区的价值观和社会伦理。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文明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是一段充满了传奇和辉煌的历史。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论述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起源背景、发展进程、主要特点和影响。

一、起源背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从狩猎采集社会逐渐向农业社会过渡。

农业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定居下来,农业生产也催生了手工业的兴起。

这些发展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二、发展进程1. 早期文明的发展:早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中国北方出现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 - 夏朝。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文明的起步。

随后,商朝和周朝相继兴起,中国古代文化逐渐形成。

2. 我们古代文明的先驱:在古代文明的影响下,孔子、老子等思想家和哲学家的思想和学说逐渐形成,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儒家文化的崛起: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中,儒家文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儒家思想主张仁爱、谦卑、孝道等伦理价值观,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秦汉文明的繁荣:中国古代文明在秦朝和汉朝达到了巅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如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等,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主要特点1. 厚重的文化底蕴:中国古代文明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这其中包括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以及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2. 尊重祖先和家庭价值观: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家庭在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人们尊敬祖先,崇尚家庭美德,这种家族观念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3. 建筑工艺的独特魅力:中国的古建筑工艺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而受到世界的赞誉。

如长城、故宫等标志性建筑,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四、影响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文化交流:中国古代文明的辐射力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中国与西方各国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推动了双方文明的发展。

高中历史知识点梳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高中历史知识点梳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多元起源(1)文明摇篮: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文化区。

(2)核心区域: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区城,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3)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2.奠基时期(先秦)(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

(2)表现:①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②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3)影响: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是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3.形成格局(秦汉)(1)原因:①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

②汉武帝独尊儒术。

确了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

(2)特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的文化格局。

(3)影响:儒家思想成为2000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4.受到挑战(魏晋隋唐)(1)背景:随着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呈现出儒、道、佛交汇融通的景象。

(2)表现: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

(3)影响①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②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5.理学形成(宋明)(1)背景: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儒学家吸收佛道思想闸释儒家义理。

(2)结果:理学的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

(3)影响:①它宣扬的封建礼教。

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②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突破。

(4)突破:明朝中后期以心为本的心学,突破了理学的藩篱成为文化主流,标志人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

6.传承和转折(明清)(1)背景:明中期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

(2)表现: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倡导经世致用(3)结果: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思想钳制空前,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7.从衰落到复兴(近现代)(1)衰落: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复兴:①新文化运动,使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之一,其古代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当时,中国的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农业社会的苗头,人们开始种植水稻、小麦等作物,养殖猪、牛、羊等家畜,掌握了火的运用等基本生产技术。

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开始出现了一些初步的组织形态,社会分工逐渐明确,人们开始居住在定居点,形成了最早的村落社会。

随着农业社会的兴起,中国古代文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逐渐发展起来。

人们开始制作陶器、编织布料,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工艺品和文化特点。

例如,仰韶文化、良渚文化等都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代表。

二、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其中最重要的包括夏、商、周等朝代的兴衰。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成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家制度得到发展,社会秩序逐渐稳固。

夏朝时期,出现了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人们开始记录文字信息。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成立于公元前1600年左右,继续发扬了夏朝的文明。

商朝时期,商代的统治者实行世袭制,社会各阶层的发展不平衡,但也在经济、军事和文化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商朝时期出现的青铜器和商代甲骨文对后世的文明贡献深远。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自公元前1046年建立,一直延续到公元前256年。

周朝时期,中国古代文明达到了巅峰,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

周朝还进行了一系列地理、政治和军事改革,并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这些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中国古代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得到的农业技术和生产手段方面的进步,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和一定的社会保障。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参考书目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参考书目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一、介绍一下中国文化西来说,并谈谈你的看法。

1.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2.张光直:《论“中国文明的起源”》,《考古学专题六讲》,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

3.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补充参考书目:1.李济:《中国早期文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张光直、徐苹芳等著:《中国文明的形成》,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

3.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4.陈星灿:《20世纪中国考古学史研究论丛》,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5.王明柯:《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6.陈星灿:《文明诸因素的起源与文明时代》,《考古》,1987年第5期。

7.陈星灿:《从一元到多元: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心路历程》,《中原文物》,2002年第2期。

二、疑古学派是怎么回事情,谈谈你对疑古学派的理解。

1.顾颉刚:《古史辨自序》,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2.吴少珉、赵金昭主编《二十世纪疑古思潮》,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

3.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补充参考书目:1.顾颉刚等:《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2.田旭东:《﹤古史辨﹥及疑古学派之我见》,《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3.文史哲编辑部:《“疑古”与“走出疑古”》,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4.廖明春:《钱穆与疑古学派》,《原道》第5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5.王学典:《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6.桑兵:《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尤其是第一章:近代中国的新史学及其流变),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三、如何理解夏商周文明的关系?1.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综述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综述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综述王志雄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公费师范) 2009级 1053409042【摘要】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一直是一个比较热的课题,关于该课题的主题内容也有很多,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历程的总结,同时重点分析引起争论的主要点在哪些方面,最后依据这些,总结了几种关于文明起源时间的比较主流的观点,希望能够为他人了解文明起源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很多,到目前为止,也并没有统一的意见,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标准不统一,基本概念限定不清楚。

本文希望通过自己的一点浅薄认识把一部分庞杂的观点加以整合,以简单的话语表明争论的内容,使非专业研究者能窥其一斑,至于专业研究,本文自是难等大雅之堂的。

一、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历程目前,学界已经肯定我国的考古学始于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对仰韶村的考古发现,这为我国考古学的开创起了重要的作用,也使我国对历史大的研究多了一种手段,可以通过地下论证地上,而是时甚嚣尘上的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疑古思潮,这就更加快了我国学者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步伐,就文明起源的研究历程来看,主要有三个大的阶段。

1928-1976年间的关于文明起源研究的资料积累阶段。

这一时期,我们的成果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考古学者对安阳殷墟的发掘,出土了一批反映商文明特点的甲骨文、青铜礼器、兵器、车饰等,使我国学界在当时已经肯定了商殷时期已出现国家,李济在《中国文明的开始》一书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证;另一方面是追寻殷商文化的源头,在山东河南等地探索龙山文化遗存,前期成果体现在梁思永的《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一文中,该文实际上点明了龙山文化时期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阶段。

后期成果主要体现在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目前已基本肯定夏文化的存在。

1977—1985年为我国文明起源课题提出的阶段。

开始的标志是唐兰对大汶口文化陶器刻画符号的研究和安金槐率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的夏文化探索过程中,在登封告成镇西发现“王城岗”城址。

中国文明的形成: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

中国文明的形成: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

中国文明的形成: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专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赵辉导读: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中原社会的军事贵族们开始设法建立一套新的社会秩序。

新秩序的建立是通过先有的世俗手段,特别是实力的比拼来获得。

而由此导致的后果,便是社会权力带有较为世俗或务实的色彩。

文明的地理格局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首先的问题,是如何定义文明?中国文明起源的标志是什么?赵辉:文明可能有100多种解释。

一方面可以说是文化的成就;另一个意义,就是社会发展程度。

从文明探源的角度看,文明的形成,就是人类社会进入了国家形态,探源就是探寻国家的起源——早期国家何时产生?如何发展?关于文明的标准首先是由西方学术界提出的,比如出现文字、城市、金属器后,人类社会就进入文明阶段了。

后来这些标准落实在考古学上。

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提出了文明的10个标准,比如一定规模的遗址,人口要达到5000以上,有权力机构,有大规模的公共建筑——它标志着建筑技术达到一定程度,社会动员能力达到一定程度等等。

这些标准是依据西方文明起源的研究而提出的。

不是说不对,而是需要在中国的环境下具体的讨论。

当我们套用这些标准对一些有关的考古发现进行是否是文明的性质判断时,就会发现这些文明的标准有的是不那么能对上号的了。

中国各地文化的发展是一个跌宕起伏而漫长的过程。

于是,对文明的研究就从定性的研究逐渐转变成了过程性的研究。

这就要追溯,什么时候出现“城”?什么时候开始阶级分化?等等。

我们发现中国文明的进程不是铁板一块,各地有自有过程和特点。

我们认为给文明建立标准,是一个比较老的研究方法。

而我们需要探讨的是,这个考古学文化背后的社会是否形成了国家的形态?我们并不急于提出文明——国家形成的标准。

这些标准应该是在研究史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普遍意义的特征。

而不是颠倒过来,拿着一个产生于国外材料中的标准清单去比照。

《三联生活周刊》:按照英国考古学家格林.丹尼尔教授的观点,东亚中国文明是全球六大原生文明之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演化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演化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演化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辉煌的文明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化是一个多元而复杂的过程,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

本文将从几个关键的角度来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演化。

首先,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河流域的古代农耕文明。

在约6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先民开始进行农业生产,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农耕为基础的社会。

他们发明了农具,掌握了种植和养殖技术,建立了家族和部落组织。

这些农耕文明的发展为后来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化与各个朝代的兴衰息息相关。

从夏、商、周到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例如,汉朝时期的统一和繁荣,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唐朝时期的开放和繁荣,使得中华文明在世界上有了更广泛的影响力。

每个朝代的兴衰都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化还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密不可分。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和互动。

例如,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中国与中亚、西亚等地区的文化交流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佛教的传入和本土化则对中国的宗教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外来文化的融合和吸收,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使其更加多元和包容。

最后,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化还与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变革紧密相连。

在中国古代,科技的进步往往伴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制度的创新。

例如,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水利工程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等发明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的相互作用,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综上所述,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演化是一个多元而复杂的过程。

它既与黄河流域的古代农耕文明密切相关,也与各个朝代的兴衰、外来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变革紧密相连。

中国文明的发展轨迹

中国文明的发展轨迹

中国文明的发展轨迹一、古代文明的孕育与形成中国拥有丰富的古代文明,其发展轨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开始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转向农业生产,并建立了最早的村落和居住区。

这标志着古代文明的开始。

1. 农耕文化的形成在约公元前五千年的时期,中国人民以黄河和长江流域为中心,开始了农业的发展。

农耕文化成为中国文明的基石之一,人们开始种植五谷杂粮,养殖动物,并逐渐形成了农耕社会的特征。

人们通过农业生产,不断丰富物质财富,满足了人类的生存需求。

2. 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中国古代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封建王朝在不同的时期相继兴起与衰落。

从最早的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权更迭不断。

随着秦始皇的统一,中国进入了封建帝国时代,大一统的封建制度成为中国文明的特色。

3. 文化的薪火相传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传承,诗、书、礼、乐等成为古代文化的代表。

伟大的文化思想家如孔子、老子等在不同的时期涌现出来,并对中国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开创了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体系,影响了后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二、古代文明的繁荣与衰退中国古代文明经历了繁荣和衰退的历程,不同的朝代在文化传承、科技进步和社会制度等方面都有所贡献。

1. 秦汉时期的繁荣秦汉时期被认为是中国文明的黄金时代。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秦朝实行了许多重要的制度变革,如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奠定了中国封建帝国的基础。

而西汉时期则是中国的辉煌时代,汉武帝开创了“文景之治”,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丝绸之路的开通也促进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

2. 神州大地的多元文明在古代,中国的文明发展不仅限于中原地区,还涵盖了辽阔的土地。

北方的匈奴文明、南方的楚文化、西南的蜀文明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使中国文明更加丰富多样。

3. 封建社会的衰落随着封建统治的加强,中国的社会制度开始出现种种弊端,封建王朝的统治也日渐衰落。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演变过程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古代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演变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涵盖了许多方面,如人类社会的发展、政治制度的变迁、科技进步、经济繁荣以及文化交流等。

本文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

那个时候,中国出现了一系列发达的原始部落,人们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并逐渐形成了定居社会。

这标志着中国人民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向农耕文明的转变。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建立起了城市和国家。

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是夏朝,它出现在公元前21世纪左右。

夏朝是一个以奴隶制为基础的国家,其社会制度相对简单,但已具备了国家政权的基本特征。

在夏朝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时期。

先后出现了商、周、春秋、战国等众多朝代和时期。

这些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都有所不同,但都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科技水平和经济状况也得到了不断提高。

在商朝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器,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青铜器的使用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产力,也促进了艺术和文化的繁荣。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政治制度也发生了变革。

周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阶段,分封制成为统治者赋予贵族土地和权力的方式。

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数千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废除。

除了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变革,中国古代文明还表现出了强大的文化魅力。

诗歌、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例如,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被誉为"诗歌之乡",许多优秀的文人墨客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

此外,中国古代文明还与其他文明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互动。

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等地区建立了重要的贸易联系,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浅谈中华文明发展史

浅谈中华文明发展史

浅谈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之一。

它起源于黄河流域,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今天的世界级文化。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重要的历史阶段和特点。

一、起源与早期发展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2070年的夏朝。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世袭制朝代,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开始。

然而,中华文明的起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化和发展。

在此期间,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领域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早期的华夏文明。

二、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迎来了第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各诸侯国相互竞争,学术思想空前繁荣。

孔子、老子、墨子等伟大的思想家,分别代表了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的学派。

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框架。

三、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中华文明逐渐走向统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建立了强大的秦朝。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科学技术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如造纸术、印刷术等。

四、唐宋时期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中华文明达到了巅峰。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朝代之一,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多元。

宋朝则是在科技和文化方面有着巨大的进步,出现了诸如《清明上河图》等珍贵的文化艺术品。

唐宋时期也是中华文化向外传播的重要时期,对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公元1271年-公元1912年),中华文明逐渐进入衰落阶段。

虽然元朝在军事和领土方面有着巨大的成就,但明朝和清朝则在政治和文化方面趋于保守和封闭。

这一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僵化,八股文和文字狱等政策压制了思想和文化的自由发展。

同时,西方文化和科技的传入也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冲击和影响。

六、近代以后近代以后(公元1912年至今),中华文明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转型。

中国文明的起源(精选多篇)

中国文明的起源(精选多篇)

中国文明的起源(精选多篇)第一篇:中国文明的起源中国文明的起源、形成与早期东传(一)这个问题呢?实际上是当前学术界很关注的一个问题。

也是国际学术界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

我想从五个方面给大家做一个汇报。

〃文化与文明〃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问题的研究历程〃文明起源与形成的理论与判断标准〃从近年考古发现看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历程〃早期中国文明东传中美洲及其对奥尔梅克文明的影响中国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连续发展、未曾中断的文明体系,也是起源和形成时期最早的文明体系之一。

因此,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形成问题很早就引起学者的关注和探索。

那么就文明起源和形成问题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也是一个特例,近来一些学者还主张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形成问题在文明发展史的研究中始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那么这个问题的研究如果我们从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他开始发掘仰韶文化,对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问题提出自己独立看法,后发表讨论中国文化的起源算起,迄今已经有90几年的历史。

文化、文明与文明社会学术界对这几个概念也是有差异的。

“文明”一词,在中国传世文献中,最早见于《易传》的《文言》,所谓“天下文明”。

《尚书〃尧典》也有“睿哲文明”,其义多为文采、光明。

我们现在使用的“文明”一词是西方学术界传入中国后的翻译用语。

近代以来在翻译英文civilization时多用“文明”一词表述,但也有用“文明”来表述culture一词意蕴的。

例如在国内一些学术论著中曾经出现过诸如“原始文明”、“史前文明”、“技术文明”、“政治文明”、“制度文明”等各种用语。

因此,对于文化与文明的概念差异,还需要进行分析和讨论。

像“两个文明一起抓”,实际上是两种文化一起抓。

文明怎么可能是两个呢。

文明和文化第二篇:读《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有感读《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有感这是一本小书,只有八万三千字,加上那些难以舍弃的珍贵照片和图表,也不过薄薄的一册。

这是一篇大作,它对中国考古学70余年的历史作了全局性的归纳,叙述我国三四代考古学家尤其是作者自己为建立具有特色的中国考古学派、实现考古学梦想所走过的艰辛道路,展现我国各地考古学文化的谱系,总结中国考古学区系类型理论的创建经过和实际应用,提出中国文明起源和古代国家形成的系统概念,从而成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的“传世之作”。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历程论文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历程论文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历程论文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历程论文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即1928—1976年的资料积累期,1977—1985年的初步探索期,1986—2000年的全面开展期。

2001年以后,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的开展为标志,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又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一)1928-1976年的资料积累期在1928—1976年期间,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大体上处于资料积累的初始阶段。

1928年由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对安阳殷墟的发掘,可作为这一阶段开始的标志。

其中又可以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旭生为探索夏文化而开展的豫西考古调查为标志,将这时期区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在这时期的前一阶段中,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成果,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为探索商代文明,对安阳殷墟进行了10年15次的发掘。

发现了商代后期王都的宫殿宗庙建筑基址群、甲骨档案库、王陵和千余座为祭祀王陵而牺牲的小墓或祭祀坑,出土了一批反映商文明特点的甲骨文、青铜礼器、兵器、车饰等。

这些发掘研究成果,使当时的一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如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等,开始认识到商殷时期已经出现国家。

1954年,曾多次主持安阳殷墟发掘的李济,依据安阳殷墟15次发掘的收获,首次探讨了中国文明的开始和特征,并于1957年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出版了《中国文明的开始》(TheBeginningofChineseCivilization)。

另一方面是追寻殷墟商文化的源头,在山东、河南等地探索龙山期文化遗存。

至1939年,梁思永研究龙山期文化遗存,在提交第6届太平洋学术会议的《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一文中,总结了龙山文化的特征,并将龙山文化分为山东沿海区、豫北区和杭州湾区;他认为龙山文化与殷文化在10个方面有着共同点,后岗二层是豫北殷文化的直接前驱。

该文实际上点明了龙山文化时期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阶段。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璀璨的文明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起源、发展和特征三个方面,系统探讨中华文明的源起与演进。

1. 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原始社会逐渐发展起来,人们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并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形成了稳定的聚居地。

这些聚居地逐渐演化为农业社会,人们开始对自然进行利用和改造,同时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结构。

2. 发展中华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变迁。

首先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氏族联盟时期,各氏族之间形成了自相联合的共同体,并逐渐形成了世袭的社会制度,这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步。

随后是以殷商为代表的奴隶社会时期,殷商王朝的建立使中华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开始运用青铜器和甲骨文等记录工具,农业和手工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继而是战国时期,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的局面,然而,众多思想家和学者的活跃与推动,为后来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是秦朝的统一,秦始皇通过修筑长城和统一文字、度量衡等措施,统一了中原地区,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崛起与发展。

3. 特征中华文明有着独特的特征和价值观。

首先是崇尚和谐。

中华文明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平衡,这体现在诸多方面,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等。

其次是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华文明积极传承古代经典著作,如《诗经》、《易经》等,同时在交往与交流中也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

最后是注重和平发展。

中华文明重视以和平方式解决纷争与冲突,强调和平共处与互相尊重,这种传统价值观一直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不仅是中华民族自身的发展历程,更是世界文明多元交流与共同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独具特色不仅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繁荣与进步,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当代社会,我们要继承与发扬中华文明的传统美德,从中找寻智慧和力量,以推动人类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中国文明的形成: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

中国文明的形成: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

中国文明的形成: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专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赵辉导读: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中原社会的军事贵族们开始设法建立一套新的社会秩序。

新秩序的建立是通过先有的世俗手段,特别是实力的比拼来获得。

而由此导致的后果,便是社会权力带有较为世俗或务实的色彩。

文明的地理格局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首先的问题,是如何定义文明?中国文明起源的标志是什么?赵辉:文明可能有100多种解释。

一方面可以说是文化的成就;另一个意义,就是社会发展程度。

从文明探源的角度看,文明的形成,就是人类社会进入了国家形态,探源就是探寻国家的起源——早期国家何时产生?如何发展?关于文明的标准首先是由西方学术界提出的,比如出现文字、城市、金属器后,人类社会就进入文明阶段了。

后来这些标准落实在考古学上。

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提出了文明的10个标准,比如一定规模的遗址,人口要达到5000以上,有权力机构,有大规模的公共建筑——它标志着建筑技术达到一定程度,社会动员能力达到一定程度等等。

这些标准是依据西方文明起源的研究而提出的。

不是说不对,而是需要在中国的环境下具体的讨论。

当我们套用这些标准对一些有关的考古发现进行是否是文明的性质判断时,就会发现这些文明的标准有的是不那么能对上号的了。

中国各地文化的发展是一个跌宕起伏而漫长的过程。

于是,对文明的研究就从定性的研究逐渐转变成了过程性的研究。

这就要追溯,什么时候出现“城”?什么时候开始阶级分化?等等。

我们发现中国文明的进程不是铁板一块,各地有自有过程和特点。

我们认为给文明建立标准,是一个比较老的研究方法。

而我们需要探讨的是,这个考古学文化背后的社会是否形成了国家的形态?我们并不急于提出文明——国家形成的标准。

这些标准应该是在研究史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普遍意义的特征。

而不是颠倒过来,拿着一个产生于国外材料中的标准清单去比照。

《三联生活周刊》:按照英国考古学家格林.丹尼尔教授的观点,东亚中国文明是全球六大原生文明之一。

中华文明发展史梳理

中华文明发展史梳理

中华文明发展史梳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下面是对中华文明发展史的梳理。

一、起源与早期文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学会耕种、畜牧,并逐渐形成了定居的村落。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逐渐出现了分工和私有制,出现了早期的国家和社会制度。

二、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它奠定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商朝则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出现了甲骨文等重要的文化遗产。

周朝则进一步巩固了政治制度,并形成了周礼等重要的文化传统。

三、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频繁进行战争,社会动荡不安。

同时,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各种学派思想交锋激烈。

这些思想争鸣为后来的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统一时期。

秦朝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为后来的中国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汉朝则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并发展了儒家文化,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

五、唐宋元明清时期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繁荣时期。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高峰,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宋朝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文化,并出现了理学等重要的哲学思想。

元朝则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时期,蒙古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明清时期则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并发展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

六、近现代时期近现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型时期。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开始进行现代化改革。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都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在这个时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

总之,中华文明发展史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中华民族文明历史发展脉络

中华民族文明历史发展脉络

中华民族文明历史发展脉络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华夏文明。

以下是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主要脉络:1. 肇始阶段(约8000年前-公元前221年):在今天的中国境内出现了许多原始社会和部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个阶段包括夏、商、西周和东周等时期。

2. 统一阶段(公元前221年-公元618年):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和统一的标准化制度,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统一的帝国。

汉朝、魏晋南北朝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统一时期,其中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和科技成就。

3. 家族化政治阶段(公元618年-公元907年):隋唐两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和富有创造力的阶段之一。

唐朝是中华文化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学家、诗人和思想家。

然而,唐朝的衰弱和后来的五代十国时期,导致中国分裂成多个小王朝。

4. 国际化阶段(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宋、元、明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世界性政权。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出现了许多科技和文化成就。

元朝则是外国征服者蒙古人建立的政权,其间的元明交替是蒙元统治下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5. 现代化阶段(公元1368年-1912年):明朝是对元朝的反蒙古起义的结果,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华夏政权。

然而,明朝后期的衰落导致了清朝的兴起,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国。

19世纪末,中国开始面临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这导致了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和革命,最终在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

6. 当代阶段(1912年至今):20世纪初的中国经历了多次政治和社会运动,包括国共内战、文化大革命等。

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经济迅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当今中国继续推动改革和发展,为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考古学参考文献

考古学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考古学理论方法概述栾丰实、方辉、靳桂云:《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年。

俞伟超:《考古学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俞伟超:《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文物出版社1989年。

严文明:《走向21世纪的中国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年。

张忠培:《中国考古学:走进历史真实之道》,科学出版社1999年。

张忠培:《中国考古学:九十年代的思考》。

文物出版社2005年。

[加]炊格尔(Trigger,B.)著;蒋祖棣、刘英译:《时间与传统》,三联出版社1991年。

[英]丹尼尔(Daniel,G.)著;黄其煦译:《考古学一百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87年。

第二部分中国考古学一、旧石器时代考古王幼平:《旧石器时代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

王幼平:《石器研究:旧石器时代考古方法初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吕遵谔主编:《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旧石器时代考古卷》,科学出版社2004年。

张之恒、黄剑秋、吴建民:《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二、新石器时代考古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6月。

赵辉:《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墓地研究》,《考古研究》(四),科学出版社,2000年。

佟柱臣:《新石器研究》(上下册)。

张之恒:《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张江凯、魏峻:《新石器时代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张宏彦:《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A.文明起源问题: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6月。

严文明:《中国文明的探索》,《中原文物》,1996年第1期;《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文物》,1987年第3期;文明起源研究的回顾和思考》,《文物》,1999年第10期。

安志敏:《试论文明的起源》,《考古》,1987年第5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两岸学者的交流提供了很多学术交流的机会,促进了学术的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生曾多次到中国大陆参观、考察。

1975年他参加了美国的古人类学代表团,1978年则随汉史代表团访华,此后则有更多的个人讲学和考察活动。

他先后在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和厦门大学等地讲学,为学子们带来西方考古学的最新讯息。

先生还组织过两个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即1982年的“国际商文明学术会议”和1986年的“古代中国和社会科学理论研讨会”,为海峡两岸和欧美学术界的交往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张先生离开我们已经近一年了。

他的学术典范,我们在很多人的身上都能够看到。

他一生培养英才数十,他的研究生分别在世界各地的学术岗位上发挥影响,在哈佛短期学习访问时亲受先生教益的青年学人更是车载斗量,他的学术思路为我们开创了无数研究课题。

先生的学问虽然渊博,为人却和蔼亲切,平易近人,可能是当代最为人爱戴的考古学家。

今年4月在哈佛大学举行的追思会,竟有近400人参加,不少来宾是从世界各地远道而来,先生的学问、为人、影响由此可见。

从一元到多元: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心路历程陈星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因考古学而来,又随考古学的发现而不断深入。

检索20世纪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历程,大致可以1950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是从西来说到东西二元对立说;后期是从一元说到多元说①。

张光直先生没有机会参与前半个世纪的讨论,那是他的老师李济和第一代考古学家的任务。

但是,张光直先生却对后半个世纪中国文明起源的讨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为了让大家对这个过程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我这里把前后两期的讨论撮要如下。

二十年代:中国文化西来说中国考古学是从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发现仰韶遗址开始的。

安特生当时是中国北洋政府聘请的矿业顾问,从1914年来华到1925年离开,安氏在中国10年,对中国考古学做出了重大贡献②。

他认为在仰韶发现的陶器与中国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和现代中国汉族地区的民俗文物相似,所以推测仰韶文化是“中华远古之文化”,仰韶是中国人的第一个史前遗址③。

这个发现相当重要,因为在此之前,大家都认为所谓中国人的文化就像传说中的老子,生下来就是一个白胡子的老头。

虽然在此之前不少外国探险家和日本的考古学者已经在中国东北、西北、西南等地采集到远古的石器,但是都被认为是异族的石器,和“中国人”也就是所谓汉人的历史无关④。

但是另一方面,当时这个孤岛一样的发现,只能通过和已知的中亚和中东的考古发现作比较。

仰韶文化最有特色的是彩陶,而中亚地区今土库曼斯坦安诺遗址等地出土的彩陶又与仰韶的纹饰很相似,于是安特生得出仰韶文化西来的假说。

当时确定考古遗存的年代还没有现在的碳十四测年,一切的年代都是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类型学的比较得到的相对年代。

中东已经有比较一致看法的年代,而中国则除了商周文化以外,对在此以前的远古文化一无所知。

仰韶文化刚好放在安诺和商周文化之间的位置上,所以当然是西早东晚,从西到东顺理成章。

这个西来说被许多的中外学者所接受,是上世纪20年代的显学⑤。

三四十年代:东西二元对立说说到东西二元对立说,就不能不先提到傅斯年先生,他的《夷夏东西说》虽然发表在1935年,但是这个思想却形成很早⑥。

这个学说,简单说来,就是认为中国东西部属于不同的文化系统,即所谓夷东夏西⑦。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河南安阳小屯开始大规模发掘商的晚期都城殷墟,使人们在实物上对商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商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巨大差别,使许多人认识到仰韶文化和小屯商文化之间有一个很大的距离,认为以小屯为代表的商文化应该另有来源。

刚好1928年吴金鼎先生发现山东济南附近的城子崖遗址。

这个遗址在1930年正式发掘,发现了不同于仰韶而接近商文化的东西,有占卜的骨头、发亮的黑陶,还发现了城墙⑧,所以许多人认为考古学上的发现,证明了夷夏东西的理论。

李济先生认为仰韶与小屯的关系“像远房的叔侄”⑨。

徐中舒先生更认为小屯文化和仰韶各有其渊源,分属两个系统,仰韶为虞夏民族的文化,小屯的文字和青铜器说明它应该另有来源,直说“殷民族颇有由今山东向河南发展的趋势”,“小屯文化的来源当从这方面来探求,环渤海湾一带或者就是孕育中国文化的摇床” 瑏瑠。

因为当时彩陶主要在河南中西部及其以西地区发现,而出土黑陶的代表性遗址都在安阳以东地区,所以虽然在不止一个地点发现仰韶文化层在下、龙山文化层在中、小屯商文化层在上的所谓三叠层,但是截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东西二元对立的理论,在古史和考古学界均占有主导的地位,尽管当时对仰韶文化西来说还没有提出根本的挑战 瑏瑡。

五十到七十年代:一元说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考古学家就对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关系展开进一步探索。

后来参加革命的刘 (尹达),怀疑安特生把仰韶村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地层搞混了,他正确地把龙山文化的遗存从仰韶文化的遗物里分离出来 瑏瑢。

安特生1937年来南京看史语所发掘的山东城子崖出土的龙山文物时,一方面认为河南仰韶文化早于山东龙山文化,另一方面又认为仰韶之所以既出土彩陶又出黑陶的原因是因为“仰韶村的发现可能只是黑陶的开始阶段,彩陶衰落之后,在此基础上发展出陶 、骨卜和城墙,最终形成成熟的龙山文化”。

他不大相信自己的发掘有什么失误 瑏瑣。

但是一直到50年代中期,仰韶文化向东、龙山文化向西在河南形成所谓混合文化的结论,还很流行。

直到1956年考古所的安志敏先生等在河南三门峡庙底沟遗址发现所谓庙底沟二期文化层,证明至少河南地区的龙山文化是经由庙底沟二期文化从仰韶文化发展而来。

这个文化既有仰韶文化特征,又有龙山文化特征,所以前后演变的轨迹很显著 瑏瑤。

这个发现,再加上当时主要的考古发现多在中原和北方地区,所以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东西对立的二元论最终被仰韶文化发展到龙山文化再到历史时期的商文化的一元论所替代。

张光直先生1955年来哈佛读书,他根据从日本学者那里得来的消息,对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进行了新的整合,1959年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发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断代》的长文,正式提出龙山文化是从仰韶文化发展而来,从仰韶到商,“是一个黄河流域土生土长的文化的传统的演变与进步。

把仰韶与龙山当作两个文化,再在两个文化之外去找殷商文化的来源,似乎是不必要了”。

同时他也认为,中原地区的文化向四方发展,形成所谓“龙山形成期”或者“龙山化时期”,最终奠定了历史时期中国文明的基础 瑏瑥。

这个著名的论点,由于那个特殊的年代,虽然对大陆考古学界少有影响,但是有意思的是,张光直先生根据第二手材料,与当时在考古第一线的安志敏、石兴邦先生同时在1959年发表了同一观点的论文 瑏瑦。

这一观点一直到70年代末期,才由于中原地区之外的考古发现日益增多,不得不让位于多元论。

而这一观点,一直贯穿于张先生《古代中国考古学》一书的前三版,对整个西方的考古学界都有很大影响 瑏瑧。

虽然1977年出版的第三版对周围地区的文化有较高的估计,但是基本的观点没有改变。

八十年代以来:多元论所谓多元论,就是认为中国史前文化既不是外来的,也不是从国内某一个中心向外传播的,各地史前文化是在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或多或少都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这个现在看起来很平常的理论,是在上世纪60年代以来考古大发现的基础上形成的,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70年代末期率先提出“区系类型理论”,对多元论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1981年苏秉琦和殷玮璋先生在《文物》杂志发表了《关于考古学的区系类型问题》,把中国古代文化划分为六个区域,即陕豫晋邻境地区、山东及临省一部分地区、湖北及临近地区、长江下游地区、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地区和以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地区,对中原中心论提出明确挑战。

指出:“在历史上,黄河流域确曾起过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文明时期,它常常居于主导的地位。

但是,在同一时期内,其他地区的古代文化也以各自的特点和途径在发展着。

各地考古发现的考古材料越来越多地证明了这一点。

同时,影响总是相互的,中原给各地以影响,各地也给中原以影响。

” 瑏瑨张光直先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看法,也经历了根本性的变化。

他在1986年出版的《古代中国考古学》第四版中,提出相互作用圈理论,能动地看待中国古代各文化区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否定了中原一枝独秀的学说。

他把公元前四千年还没有迈过国家门槛的中国相互作用圈,分为内蒙古长城地带,以兴隆洼文化为最早;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太湖长江三角洲文化;大坌坑文化等。

明确指出,这些区域文化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相互作用,“布定了最早的中国历史文明的地理舞台”。

又指出,每个区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在文化上和社会上都越来越复杂、越分歧、越分层,终于导致这些区域中产生文明的基础 瑏瑩。

前后三十年,张先生个人在对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解释上经历了从“龙山形成期”到“相互作用圈”的变化。

前者强调公元前四千年以鼎、豆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对周围文化的辐射和扩张 瑐瑠,后者则从各地区的本位出发,强调了它们与中原地区及其他临近地区的相互作用。

因为各主要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已经理出一个完整的发展序列,所以张先生认为各地区文化是在中原文化的辐射下产生的,所谓“龙山形成期的扩张”的解释基础已经不复存在。

但是,他又认为“龙山形成期”是一个存在的事实,“我们却不可把婴儿与洗婴儿的水一起倒掉,因为婴儿即龙山形成期是真有的” 瑐瑡。

把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解释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比单纯强调各地区文化的相互作用更辩证,因为最早的中国古代王朝毕竟是在中原地区形成的,历史时代的早期中原乃至黄河流域确实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

张先生提出相互作用圈的理论虽晚至1986年,但是各地区文化交互作用最终形成中国古代国家的思想,体现在他七八十年代的许多著作中,他把夏商周看成并行发展而不是前后相继的三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文化,就是这个思想的雏形 瑐瑢。

这使研究国家起源的人深受启发。

张光直对自己的反思张光直先生晚年每每检讨自己早年的解释理论,也就是中原中心论。

他在《二十世纪后半的中国考古学》中说:“这本书(指《古代中国考古学》)在1963年出了第一版,1968年、1977年、1986年出了第二、第三、第四版,在东亚、欧洲、北美洲流传很广,被很多大学与研究所采作教科书,它在西方的影响不能说不大。

主要的原因是,当时中国的书不出口,《古代中国考古学》消化了很多的遗址、遗物,可以作为参考资料。

同时,中国出版的考古学书刊都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而《古代中国考古学》则是用英美熟悉的语言写的。

但是它却被我狠狠地改了两次,就是第二版到第三版及第三版到第四版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