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习题(无答案)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训练题(原卷版)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训练题(原卷版)](https://img.taocdn.com/s3/m/64830f591711cc7931b716b0.png)
............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48分)1.1.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
这表明A. 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B. 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C. 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D. 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2.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竞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A. 士人为诸侯所重用B. 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 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 忠君思想已经形成3.3.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孟子曾批判春秋战国时代连绵的战火为“春秋无义战”。
这反映出A. 儒家核心思想并不完全统一B. 孔孟政治理想不符合时代要求C. 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的正统思想D. 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尚未形成4.4.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 本质是善B. 本质是恶C. 非善非恶D. 本善习远5.5.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A.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 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6.6.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遵《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7.7.万历十二年(1584),王阳明心学被朝廷认可为正宗,强调自我,摒弃权威的心学成为明朝中后期社会思想的主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6caca44231b765ce050814fd.png)
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5道试题)1.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2.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
”材料说明宋代理学()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C.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3.荀子说:“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上述材料主要说明荀子( )A.重视礼仪教化 B.主张礼法并施 C.强调严刑峻法 D.提倡为政以德4.《春秋决事比》中有一个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拿棍子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
官府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
但董仲舒根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
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孝治天下、儒家独尊 B.原心定罪、以礼入法C.德主刑辅、以人为 D.纲常为主、刑法为辅5.“学问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凡诗书、尚书等六经文字,孔子与孟子的遗言,都下过工夫”的学者是()A.朱熹 B.陆九渊 C.王守仁 D.李贽6.马克垚认为:明清之际中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出现的新思想是很重要的,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发展下去,则可以有助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目标。
下列思想与之对应的有()①黄宗羲“工商皆本”②陆九渊“心即理也”③顾炎武“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④王夫之“循天下之公”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7.下列各项中能体现黄宗羲思想特点的是()A.“颠倒千万世之是非” B.“天下为主,君为客”C.“经世致用” D.“天地之化日新”8.“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高中历史 人教版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
![高中历史 人教版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https://img.taocdn.com/s3/m/4a3148cfcf84b9d528ea7aab.png)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1.下列反映隋唐时期儒学发展的史实是()A.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家提倡复兴儒学B.封建帝王重视儒家,开始建立太学,传授儒家思想C.儒学失去了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D.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新的体系2.韩非子说:“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
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
”这一描述,反映出()A.韩非子人性好利的思想主张B.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激烈交锋C.战国时以军功爵制激励百姓D.诸侯争霸急需专制集权理论3.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说:“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他提出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是()A.遏制学术自由B.加强中央集权C.提高儒学地位D.统一思想文化4.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理即是气之理,理不先而气不后。
”他还说:“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
”王夫之对“理”的阐述()①承袭了朱熹的天理观②体现了朴素唯物精神③宣扬了经世致用观念④具有个性解放的色彩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5.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孔子和孟子都强调( )A.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B.君臣要各安其位,各守其职C.臣子要为君主做出牺牲D.君臣的“离合”,以道是否相同为前提6.《论语》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A.维护周礼B.实行仁政C.强调教化D.为政以德7.魏晋时期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儒学的困境是由于()①佛教盛行②道家学说广泛传播③儒学失去了正统思想的地位④佛教代替儒教成为正统思想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8.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
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练习
![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4095d7d580eb6294dd886c88.png)
《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诸子百家的社会宗旨是①发展学术②驳斥他人③传播文化④批评时政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经济逐步兴起3、今天我们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有了创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思想,它是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4、孔子认为“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因而在政治上主张A.“有教无类”B.“为政以德”C.“节用而爱人”D.“克己复礼”5、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表明他提倡A. 启发诱导,反对注入式的教育方式B. 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C. 因材施教,主张依对象而进行教学D. 为国举贤,宣传“仁”为核心的思想6、“孟母三迁”教子的故事流传至今,孟母的儿子后来成为了大思想家,关于他的表述正确的是:A.提出了“仁”的学说 B.主张以“法”治国C.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被儒家学派尊称为“亚圣”7、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 , “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 “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8、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
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9、下列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A.道家思想最受欢迎 B.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C.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D.法家思想备受统治者推崇10、董仲舒提出的下列哪些主张或者思想被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①君为臣纲②父为子纲③孝为“天经”、“地义”④仁、义、礼、智、信⑤夫为妻纲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11、董仲舒倡导的儒学的核心是①民贵君轻②天人感应③心外无物④君权神授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12、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C、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13、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3f4e913476c66137ee0619fd.png)
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一、单选题(30道试题)1.《春秋》原是鲁国国史,后经孔子修订整理,成为儒家经典,并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
这一现象反映了A.鲁国史官记史最为真实B.重史传统影响现实政治C.孔子借助史书治理国家D.儒家高度重视编撰史书2.墨子认为,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
这说明A.百家融合的趋势B.“尚同”的治世理想C.人性本恶的思想观念D.依法治国的合理性3.《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远远超越了西方科技的发展水平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智慧D.包含了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4.“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这个故事反映出的思想主张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事物自相矛盾C.事异则备变D.逍遥无为5.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
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
这种现象A.体现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D.导致了贵族社会逐步瓦解6.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评论先秦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道:“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
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这一评论针对的是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7.荀子曰:“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董仲舒曰:“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为人主也,道莫明省身之天,如天出之也”。
二者关于“天”的论述的主要区别是A.“天”是否有意志B.“天”是否客观存在C.“天”是否施行“仁政”D.“天”是否高高在上8.钱穆《秦汉史》认为:“秦皇焚书坑儒,以吏为师,禁天下之以古非今。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精选学习文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精选学习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09546d246bd97f192279e998.png)
1.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
齐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说明孔子提倡()A.要体贴他人 B.应贵践有序 C.行政为本 D.人际关系要和谐2.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吸取其()A. 仁政思想B. 伦理道德C. 性恶论D. 唯物思想3.顾炎武认为“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材料反映顾的主要观点是()A. 空谈误国导致明朝覆亡B. 程朱理学导致危机加深C. 政治腐败加速明朝瓦解D. 八股取士严重束缚思想4.明末清初“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是()A. 李贽B. 王夫之C. 黄宗羲D. 顾炎武5.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
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被严厉禁止。
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A. 造成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B. 天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C. 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D. 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6.在考古发现的汉代官吏墓葬中,陪葬品除《秦律》等大量律令外,还经常伴有一些用来预言凶吉、卜定疑难的简册,如《日书》等。
这反映了当时()A. 沿用了秦代的基本政治制度B. 治国思想发生根本改变C. 儒学融合了法家、阴阳家思想D. 社会生活受神秘主义影响7.顺治皇帝时自然灾害很多,“水旱累见,地震屡闻”、“冬雷春雪,陨石雨土”。
他把这一切自然现象都归罪于自己的“不德”,屡屡下诏罪己。
这最有可能是受什么思想影响()A.天人感应B.仁政 C.性本善 D.存天理,灭人欲8.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A. “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B. 孟子的仁政思想C. 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 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9.9.据史书记载,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家,看着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人了没有?”而对财产的损失却只字未提。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339a2e0781c758f5f71f6739.png)
、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A.人的平等权利B.人的善良本性C.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D.人的自由平等2. 下面两幅图片,是为纪念我国古代一位先贤诞辰2560周年而作,这位先贤应该是()A.老子B.孔子C.孟子D.荀子3. 下列三幅图不能反映的观点是()。
A. “无为而治”B. “法治”C. “仁政”D. “非攻”4. “朝秦暮楚”是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频繁的真实写照,与这一时期有才能的人得以重用有关的背景因素不包括()。
A.政局动荡不安,战争频繁 B .平等思想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C.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D.重视人才成为统治者的普遍政治倾向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A.人的平等权利B.人的善良本性C.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D.人的自由平等2. 下面两幅图片,是为纪念我国古代一位先贤诞辰2560周年而作,这位先贤应该是()A.老子B.孔子C.孟子D.荀子3.下列三幅图不能反映的观点是()°A. “无为而治”B. “法治”C. “仁政”D. “非攻”4. “朝秦暮楚”是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频繁的真实写照,与这一时期有才能的人得以重用有关的背景因素不包括()。
A.政局动荡不安,战争频繁 B .平等思想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C.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D.重视人才成为统治者的普遍政治倾向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A.人的平等权利B.人的善良本性C.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D.人的自由平等2. 下面两幅图片,是为纪念我国古代一位先贤诞辰2560周年而作,这位先贤应该是()A.老子B.孔子C.孟子D.荀子3.下列三幅图不能反映的观点是()°A. “无为而治”B. “法治”C. “仁政”D. “非攻”4. “朝秦暮楚”是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频繁的真实写照,与这一时期有才能的人得以重用有关的背景因素不包括()。
人民版 必修三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练习
![人民版 必修三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cd692f1559eef8c75fbfb316.png)
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练习一、选择题1.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A.开创私人讲学之风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C.注重人的全面发展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2.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我们现在要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必须要参阅A.《春秋》B.《书》C.《论语》D.《诗》4.在编演“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说的台词应当是A.仁者爱人,克己复礼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5.以下言论对应的学派依次是①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②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③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④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A.法家、儒家、道家、墨家B.墨家、法家、道家、儒家C.儒家、道家、法家、墨家D.道家、法家、墨家、儒家6.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
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A兼相爱,交相利 B 仁者爱人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7.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一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8. (2010·海南) “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
”这一观点出自先秦()A.儒家B.法家C.墨家D.道家9.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潮流,并为秦始皇治国所用的指导思想是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10.我国封建社会国家最高学府——太学最早设立于A.汉高祖时期B.汉文帝时期C.汉景帝时期D.汉武帝时期11.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欲长安投考太学,他作考试准备时所必学的内容不包括A.《诗经》B.《春秋》C.《韩非子》D.《礼记》12.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利用儒家的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B.“民贵君轻”的思想C.“性善”论D.“大一统”的思想13.朱熹一生著述甚多,最为重要的是《四书章句集注》。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综合练习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综合练习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092d099bc77da26924c5b00a.png)
综合练习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间:45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中国古代有两个思想文化非常活跃的时期,它们是:A.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B.秦汉时期和隋唐时期C.隋唐时期和明末清初时期D.春秋战国时期和明末清初时期2.主要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著作是:A.《论语》B.《诗经》C.《易经》D.《春秋》3.战国时期为各国变法奠定思想理论基础的是: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4.“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这句话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之口?A.孔子B.孟子C.荀子D.庄子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私学发展,涌现出大量人才B.诸侯争斗激烈,各种治国观点层出不穷C.阶级阶层间关系复杂,矛盾众多D.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6.从孔子到孟子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7.“六经”是指:A.诸子百家的著作B.孔子教学的主要课程C.早期儒学的基本文献D.记载儒家代表人物言行的著作8.儒学开始定于一尊与哪两个人物有关?A.孔子和孟子B.秦始皇和李斯C.汉武帝和董仲舒D.“二程”和朱熹9.下列扼制了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事件有:①“焚书坑儒”②创办稷下学宫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百家争鸣”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②④10.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11.汉武帝时期规定的国家教科书包括:A.《论语》、《老子》、《庄子》、《孟子》、《墨子》B.《诗》、《书》、《礼》、《乐》、《易》、《春秋》C.《诗》、《书》、《礼》、《易》、《春秋》D.《大学》、《中庸》、《论语》、《孟子》12.汉武帝制定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特点是:A. 文化“一统”B. 百家争鸣C. 制造“文化沙漠”D. 实用主义13.下列哪些举措有助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①定《五经》,置《五经》博士②国家创办太学,郡国设立学校③佛教传播和道教兴起④科举制的实施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⑥理学的创立A. ①②⑤B. ①②③④⑤⑥C. ①②④⑤⑥D. ①②③④⑤14.“四书五经”的说法形成于:A.春秋战国时期B.汉武帝时期C.两宋时期D.明清时期15.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阐述错误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我国的早期儒学B.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开始定于一尊C.两宋时期产生的理学实现了儒学的更新D.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们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背叛者16.北宋时对理学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两位思想家是:A.韩愈和柳宗元B.程颢和程颐C.朱熹和王阳明D.周敦颐和张载17.儒家学派产生后,儒学通过不断吸收其它学说的养分,在后世得以不断发展、更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训练 (无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训练 (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9ed3f5c27284b73f24250e0.png)
广东省广州市香江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训练(一)第一单元:1-----2课1.朱元璋读《孟子》时说,此老如活到今日,也应该杀头。
他下令将《孟子》大量删减。
下列句子,被删掉的应该是:A.“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B.“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C.“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D.“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3.黄宗羲在《孟子师说》中评论:“周之制度,当以《孟子》为主,以正周礼之失”;“乃知孟子性善之说,终是稳当”;“故国之所以治,天下之所以平,舍仁义更无他道”。
由此可知,黄宗羲推崇孟子的:①以礼治国主张②性善论③仁政学说④兼爱思想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4.2009年9月23 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发布了孔子的标准像。
慈眉善目的孔子两手相交,手心向上放在胸前,身子向前略倾,表现出自信大方、谦谦君子的形象。
与孔子这一形象所代表的理念相吻合的是:A.“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B.“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C.“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不知礼,无以立也”D.“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5.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描述了四家思想流派的起源状况(如下表),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墨家受儒家影响巨大,共同推崇殷商周礼B.儒家产生环境特殊,流传时间最为久远C.法家异地而同心,社会辐射面更广D.商朝旧贵族被封楚地,道家有殷商遗民背景6.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甲生说: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
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丙生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训练(无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训练(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45aaafbe1e650e53ea9932.png)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训练(无答案)第 2 页第 3 页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5.两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A.尊道礼佛之风盛行B.心学广泛传播C.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形成D.出现了批判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6.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7.“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映的思想内核是:A.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致知C.致良知 D.发明本心8.“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材料中朱熹认为历史发展动力的实质是:A.天理 B.儒家的伦理道德C.宇宙 D.人本9.下列反映隋唐时期儒学发展的史实是:A.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家提倡复兴儒学B.封建帝王重视儒家,开始建立太学,传授儒家思想C.儒学失去了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D.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新的体系10.魏晋时期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儒学的困境是由于:①佛教盛行②道家学说广泛传播③儒学失去了正统思想的地位④佛教代替儒教成为正统思想A.①②B.③④C.①③ D.②④11.佛教主张出家,本有悖于孝亲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了“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
第 4 页这说明:A.佛教开始动摇儒家正统地位B.佛教传入后出现本土化趋势C.儒佛两家思想主张相互对立D.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12.山西恒山悬空寺是国内现存的唯一一座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它修建在悬崖峭壁间,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最早出现于:A.西汉B.东汉C.魏晋南北朝 D.隋朝13.在儒学发展历程中,“沟通佛、老,以治儒书,发前人之所未发,遂别成为一时代之学术”的是:A.汉代学者B.唐代学者C.宋代学者 D.明清学者14.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卷: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卷: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af8042d4b0717fd5360cdcf1.png)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1.“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3.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4.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
其主张体现了()A.进步史观B.天命史观C.循环史观D.英雄史观5.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6.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7.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8.《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9.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项练习(无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项练习(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9bf58c4b73f242326c5f8e.png)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项练习(无答案)一、单选题1.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体制显著不同,但在政治理念方面却有相同之处。
其相同之处体现在A. “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B. “天下一家”“大一统”C.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D. “天人合一”“敬德保民”2.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异己遭到排斥B. 秦汉以后,儒学得到丰富和更新C. 汉初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D. 儒学在汉代成为官方哲学3.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祈谷的地方,其建筑“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最早把天、地、人的关系上升到理论并被统治者所接受的儒家人物是A. 孔子B. 孟子C. 董仲舒D. 黄宗羲4.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了儒家的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B. “民贵君轻”的思想C. 实践德政,推行教化的主张D. “大一统”思想5.如果让王阳明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的共识应该是A.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 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C. 知和行都产生于心D. 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6.“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A. 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B.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 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 促进文化教育普及7.“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辩浊清。
久奈世儒横臆说,竞搜物理外人情。
”这首诗反映了()A.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B. 朱熹的“格物致知”C. 王阳明的“心外无理”D.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8.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练习题(无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1.“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A. 儒家B. 法家C. 墨家D. 道家2.战国时期,士已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
这个阶层成为上(统治者、官吏和剥削者)与下(被统治者、民、被剥削者)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
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加速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
材料中社会新阶层的出现()A. 满足统治阶级需要B. 加重下层民众负担C. 推动社会转型发展D. 激化已有社会矛盾3.出生于安徽蒙城的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
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
庄子“终身不仕”的决定与他哪一思想有重要关联()A. 以德治民B. 崇尚自然,清净无为C. 追求法治D. 相互关爱,反对战争4.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B. 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C. 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D. 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5.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③罗马法的基础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④D. ③④6.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
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A.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B.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C. “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D. “历史就是昨天与今天永无休止的对话”7.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A. 民贵君轻的主张B. 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 克己复礼的思想D. 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8.顾准认为“如果着重于‘僭主’一词的篡夺者或僭窃者的意义,那么,我国战国时代分晋的三家韩、魏、赵是僭主,取代姜齐的田成子是僭主,崛起于草莽的刘邦也是僭主。
”“文武周公的道统,从殷商‘法统’的观念看,又何尝不是僭主?”然而,中国有“僭主”之实,为何没有“僭主”之名呢。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A. 篡夺政权被视为大逆不道B. 实力成为君权合法的重要条件C. 古代天命观思想深入人心D. 国家大一统成为历史发展趋势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世界万物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辩证法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主张?()A. 儒家B. 法家C. 墨家D. 道家10.战国后期,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
例如墨者习儒者之学,老庄、申韩学术颇有互通之处……调和折衷之思潮逐渐成熟。
吕氏春秋之编纂可视为先秦思潮发展的结局。
这种思想局面折射出()A. 思想复杂、流派林立B. 相互学习、思潮趋一C. 经济转型、走向统一D. 诸侯争霸、礼崩乐坏11.《礼记》记载:“殷人称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周公曾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这说明西周统治者的政治观念是A. 重视民心向背B. 宣扬君权神授C. 实行等级制度D. 依赖家族关系12.《墨子•尚贤》云:“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 兼爱非攻B. 以民为本C. 公正至上D. 以德治国13.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
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
”能够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A. 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B. 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C. 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D. 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14.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称“丁忧”.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之制执行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
这一现象表明()A. 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B. 古代法制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C. 历代王朝都以孝廉为选官标准D. 明清时期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15.《春秋繁露》载:“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
”该材料()A. 体现了道家“无为”的治国理念B. 体现了儒学的民本思想C. 强调了孔孟儒学的“仁爱”思想D. 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伦观念1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下列选项与这一观点相符的是()A. 郡举贤良,擢为百官B.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C. 不再重用三省长官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7.鲁迅说:“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
……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
”据此可知,鲁迅评价孔子的视角是()A. 孔子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B. 孔子思想有利于巩固统治C. 孔子思想与民间信仰的结合D. 孔子形象具有的多面色彩18.《宋史》记载: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明代施耐庵在宋、元以来有关水浒故事的基础上,创作了《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讲述北宋以宋江等人由被迫落草、替天行道,直至受到朝廷招安、东征西讨的历程。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 新型史料介入有助于厘清历史事实B. 古代史家扬善抑恶的传统影响历史解释C. 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大众的历史认知D. 不同的史家对同一历史现象有不同理解19.1368年,明太祖发布诏令:“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
”这表明当时()A. 主流价值观渗入政府政策B. 农民差役负担沉重C. 妇女社会地位得到了提升D. 政府注重扶贫济困20.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来明理的经(儒家经典)和用来记事的史(史书)关系密切。
宋代以来,理学家提出“经本史末”、“经先史后”的主张,即经学是史学的前提和根据,史学只是经学的外在表现。
明末以来以章学诚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六经皆史”,认为道不离器,理不离事,反对离事言理。
这种变化反映了()A. 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B. 理学的空谈受到批判C. 理学为史学服务D. 早期民主思想开始产生21.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在探索成圣之道。
有的提出“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有的提出“未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有的提出“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有()①荀子②康德③王守仁④苏格拉底A. ①②④B. ③②④C. ①④②D. ③④②22.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这表明作者认为()A. 理学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B. 理学存在进步之处,具有一定科学性C. 理学推动了四大发明及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的发展D. 理学使儒家伦理得到强化23.南宋熹定二年(1209年),朝廷“赐朱熹溢曰:文。
”;淳祐元年(1241)正月,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和朱熹从祀孔庙,而王安石被移出从祀的行列。
这些作法()A. 反映理学逐步成为官方正统思想B. 旨在恢复孔孟儒学的正统地位C. 表明理学已完成神圣化和宗教化D. 使儒学从理本论转向了心本论24.中国古代某一思想家提出:“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也。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下列最有可能持此观点的古代思想家是()A. 孔子B. 朱熹C. 王守仁D. 王夫之25.“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A. 格物致知B. 尊崇道统C. 心外无理D. 经世致用26.清朝前期,乾嘉学者继承顾炎武考据学的方法,博古不通今,论史不议政,涌现出吴派、皖派、扬州学派和浙江学派等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
他们都以考订实证为基本特征,标榜“汉学”,以别于官学、“宋学”。
这反映了当时A.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B. 程朱理学遭受动摇C. 社会剧变思想活跃D. 经世致用深入人心27.黄宗羲认为“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这一思想的核心是:A. 维护封建礼教B. 提倡经世致用C. 批判君主专制D. 主张君主立宪28.清中期学者戴震指出: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
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无理者,同于酷吏所谓法。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材料体现了当时思想界()A. 理学抛弃传统而受到批判B. 理学日益背离了人性之道C. 反君主专制思想继续发展D. 出现“兴欲灭理”的思潮29.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 )A. “经世致用”B. “人心一点灵明”C. “循天下之公”D.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30.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
上述思想A. 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B. 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C. 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D. 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0分)31.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与发展的根系所在,其传承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而"礼"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他(孔子)以“仁”做为礼乐精神的内核,“对中国文化而言,是承先后后的一大开创 .”……礼乐的推行对个体而言,是为了道德的完善,成为仁德之人;对群体而言,是为了“爱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赵玉敏《以“仁”释礼,援“仁”入乐》材料二宋明理学又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 .……具有浓厚宗教性的“礼”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同时也就上升为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