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的外显与内隐测量及其相互关系 3
亲密关系ppt课件

例如:贫困是我们要测量的概念,而收入水平就 是我们运作化的结果;健康是我们要测量的概念,那 么去医院治疗的次数就是我们运作化的结果。
一、询问策略
询问策略最具代表性的方式就是自我评定
例如我问你“你有多爱那个人?”“很爱”这样 子就足够了。或者我们用一个写着1到10的测评表,10 代表永恒的爱,1代表恨。那么当问到“你有多爱那个 人?”的时候,只需要回答一个数字就足够了,同时 我们也可以比较两个人的答案。
亲密关系
——美国UCLA
第一章 关系与亲 密关系
第一节 关系
关系与相互依赖
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
相互依赖是一种相互影响对方的特性,某种程度上, 我们都生活在相互依赖中,互相影响着他人的行为。 因此在广义上来讲,我们和地球上的每个人有关系存 在
人际关系的五个维度
关系问卷
20世纪70年代,哈佛教授齐克.罗宾采用自我评定
的方式编写出了“爱情量表”,这个量表由十三个问
题组成么让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是一个很好的对
爱情运作化的结果的。在这个量表中,需要根据自己
的情况对每个问题进行打分,“9”代表完全同意,
“1”代表“完全不同意”。在这个量表中,爱情被定
义为一种意愿、一种甘愿为对方而奉献牺牲的感情、
2、亲密关系对生活具有强大的影响
我们通常希望从亲密关系中得到幸福和满足的感觉,当 我们回忆这些幸福和满足的感觉时,通常都是和我们的亲密 关系有关的体验。但是更有意思的是,亲密关系同样带给我 们最糟糕的体验。
根据贝拉.蒂尔保罗对谎言和欺骗的研究表明,我们通常 对陌生人撒一些善意的小谎言,而对伴侣却经常说一些弥天 大谎。
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名词解释-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是认知心理学和教育领域中常用的概念。
内隐知识是指个体在无意识或半意识状态下所拥有的知识,包括潜在的技能、经验和信念等,通常难以言说或描述。
而外显知识则是可以被明确表达和传达的知识,比如书面文字、口头表达等形式。
本文旨在对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的概念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在实际应用和教育中的意义和价值。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逐一介绍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的特点和重要性,并就其在认知心理学和教育领域的应用进行探讨。
最后,通过对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的总结和展望,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两种知识形式,推动个体学习和认知能力的提升。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安排进行简要介绍。
可以包括对每个章节的主题和内容进行概述,以便读者在阅读全文之前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同时,也可以在这部分引导读者对文章的阅读方式和重点进行提示,以提高整篇文章的阅读效果。
写文章1.2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深入解释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的概念,分析它们在认知领域的重要性和作用。
通过对两者的区别与联系进行探讨,加深对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的理解,并引发对其应用和意义的思考。
最后,展望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在未来的发展和应用方向,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知知识解释和理解。
2.正文2.1 内隐知识内隐知识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但无法轻易形容出来的知识和技能。
这种知识通常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积累起来的,而非通过书面或正式的学习获取的。
内隐知识包括各种技能、经验、直觉和非意识的认知,例如骑自行车、游泳、写作、解决问题等。
内隐知识通常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人们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许多技能和知识,而无法清晰地表达出来。
它们存储在个人的潜意识中,是一种隐性的知识,因为它们不易言传身教,也不容易从书本或其他形式的媒介中学到。
医药科学——基础医学——医学生物化学

g a h c d d ci e t s a e n i m e r p e u t etb d o t i v s e r-
不含染毒 的培养基作 为对 照组.根 据试 剂盒的方法检测 N O含量和 N OS活力 , 同时用 R -C 的方法检测细胞 i S TP R NO m NA 的表达情况 . . R 20mmo L的 T l / CE 处理组 N 含量和 i S 活力 分别为 O NO
(l 2 . )mo/ 和 (.3 . ) 4 _ ±5 5l l 2 4 a L 05 ±00 7 U/x 1 el 4 cl 0 ,明显 高于对照组(42 + 2. 0
3 2 ln l 和 ( _ ±00) /x 1 . ) u oL 7 / 03 l . U4 0 3
亲密关系的外 显与内隐测量及其相互关
一
启 动 (u l ia v ut e Pi n ) S bi n E a av r g 程 m l l i mi
序, 对中国大学生的 自尊进行 了研 究. 结 果发现中 国大学生对 自我持有显著 的积 极 、肯 定 的评价 , 中国人 存在 内隐 自 尊.这表 明,集体主义文化下 的个体 的 自尊需要是存在的 ,只是 以内隐的方式 表现或在 自我展现 的影响最小化后表现 出来 .这一发现和 自尊 的泛文化论是 一 致的.图 l 2参 5 表 6 关键 词: 自尊; 内隐 自尊 ; 自我展现 ; 社会 期许;阈下情感启动
响, 为探 讨 T E职业性皮炎的机制及保 C 护 因子提供理论依据 .分离的 K 用无 C 血清培养基进行原代培养至 8 %以上融 0 合时 , 加入 不同浓度 的 ( mE预适应 2h
亲密关系的外显与内隐测量及其相互关系

亲密关系的外显与内隐测量及其相互关系作者:张健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17期摘要为了绘制亲密关系的差序格局,研究者考察了异性父母、恋人、最亲密异性朋友和最亲密同性朋友的外显和内隐亲密程度的关系。
结果表明:(1)外显差异显著(2)内隐测量结果显示,自我、恋人聚在一起,最亲密异性和同性朋友聚在一起,异性父母自成一类。
(3)外显测量结果与内隐测量结果之间,从整体上看,存在一定程度一致性。
关键词亲密关系内隐测量外显测量中图分类号:B841 文献标识码:A0 引言人际关系中的亲密关系研究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很具有研究价值的主题。
早期费孝通(1985)提出了一个“差序格局”的概念,认为亲密关系程度就是对方在“差序格局”中的位置。
①在国内,张洪等人(2006)的研究中采用IOS量表法和直接排序法对三大类对象进行了外显亲密关系的测量,并首次使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对内隐亲密关系进行测量。
研究结果表明:(1)三个目标对象的外显亲密程度之间存在差异;(2)内隐亲密程度之间不存在差异;(3)外显和内隐亲密关系程度之间相关不显著;(4)外显测量结果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但是内隐测量中,男性比女性对恋人感觉更为亲密。
②在张洪等人的研究基础之上,本研究做了改进,具体来说,对研究对象中的血缘关系进行具体化,选定异性父母为血缘关系的对象;对最亲密朋友进行细化,分为最亲密异性朋友和最亲密同性朋友。
并引入一个控制变量,就是被试的目前恋爱状况。
对于外显亲密关系的测量,本次研究采用了计算机程式化的直接排序法。
对于内隐测量,本次研究首次采用简式内隐联想测验(Brief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BIAT)。
BIAT是Sriram和Greenwald于2009年提出的,它在任务中运用更为简化的指令,减少了被试自发性控制加工。
③BIAT首先克服了IAT比较对象的弊端,可以用来测量单一对象;其次,相对于IAT的其他各种变式版本,具有简单、便利操作的优势。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关系评述郭秀艳摘要文章从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区别、联系以及相互作用三方面,对这两个概念集合间的关系进行了辨析。
最初,内隐学习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源于其与外显学习在现象学、实验操作、神经生理学以及学习机制等方面的诸多不同。
近年来,虽然内隐学习的独立地位已被充分确立,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之间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它们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任何一个学习任务都是内隐和外显学习的结合物。
最后,作者结合自己的实验研究进一步提出了,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之间相互权衡的动态关系。
1967 年,美国心理学家 A.S.Reber 最先提出内隐学习一词,将其定义为一种有别于外显学习的、无意识地获得刺激环境中的复杂知识的过程。
自此之后,以 Reber为首的早期研究者们都试图从各个角度将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进行区分,所以多年来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一直被定义为两种泾渭分明的学习模式[1]。
可是,近年来有些研究却发现内隐和外显学习间的界限并非如此清晰,两者或多或少存在某些联系[2~5]。
对于内隐学习来说,一方面,内隐学习本身相对独立的存在需要以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之间的区别作为基础;另一方面,内隐学习又要通过与外显学习的联系来找到自身作为一种知识获得机制的定位;在明晰了内隐和外显学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后,才有可能对两者的双向关系——相互作用进行讨论;最后这种讨论的结果可能上升到理论观念的层面,进而对内隐学习的理论理解起到推动作用。
基于此,本文旨在从两者的区别、联系、相互作用三个方面对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这两个概念集合间的关系进行辨析,以期能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1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区别内隐学习概念的提出,提醒了人们:学习这种心理现象远比我们千百年来习以为常的更为复杂,除了外显的、有意识的、可以内省监控的形式,还存在内隐的、无意识的、难以觉察的形式。
可见,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区别——无论是现象上的,还是机制上的——是内隐学习之所以能成为独立概念的重要基础,也是理解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关系的逻辑起点。
-内隐自尊效应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

收稿日期:2002-12-19通讯作者:蔡华俭,E-mail:ccchhhjjj@.内隐自尊效应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蔡华俭(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上海200062)摘 要 研究运用内隐联想测验对内隐自尊进行了研究和测量,同时还运用结构方程建模对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结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东方文化下内隐自尊是存在的,个体无意识中对自我持有一种积极的评价,但强度不如西方个体。
(2)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是相对独立的两个不同的结构,二者间仅存在低的正相关。
关键词 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内隐联想测验。
分类号 B848;B8421 引 言自尊是个体对自我所持有的一种情感性评价[1],是自我领域研究得最多的现象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研究表明,当要求进行自我评价时,被试通常都会对自己作出积极偏好的评价[2],这意味着大多数人对自己都持有某种积极的态度。
还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当把某事物直接或间接同自我相联时,个体就会对其作出某种积极肯定的评价,即存在所谓的自我态度效应[2]。
基于既往研究中发现的大量类似的自我态度效应,1995年Greenwald 等正式提出了内隐自尊的概念,认为内隐自尊就是在对同自我相联或相关的事物做评价时,一种通过内省而不能确认的自我态度效应,即作出积极评价的倾向[2]。
内隐自尊一经提出,人们便开始关注其与外显自尊的关系。
Greenwald 和Farnham 运用结构方程建模对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证实了二者是相对独立的,同时又存在低的正相关[3]。
然而,又有研究者发现内隐自尊并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内隐自尊具有情境依赖性,与外显自尊存在相互作用[4,5],这又为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带来了不确定性。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对自我的评价存在着差异,东方文化下的个体对自我的评价不如西方个体积极[6,7]。
从某种程度上讲,文化是大写的个性[8],那么,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在无意识中对自我的评价,即内隐自尊,和西方会有什么不同呢?东方文化背景下的内隐自尊和传统的外显自尊的关系又如何呢?由于内隐自尊是一个无意识的自动化的过程,对其只能采取间接的测量。
内隐态度实验报告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对象或现象的评价、看法和倾向。
在社会心理学中,态度是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
传统的态度研究主要关注外显态度,即个体通过自我报告、行为表现等方式表现出的态度。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个体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存在与外显态度不一致的内隐态度。
内隐态度是指个体在无意识状态下对某一对象或现象的评价、看法和倾向。
为了揭示内隐态度的存在和影响,本研究采用内隐联系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对内隐态度进行测量,并探讨内隐态度对个体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验证内隐态度的存在和影响;2. 探讨内隐态度对个体情绪和行为的影响;3. 为内隐态度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随机选取6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男女各半,年龄在18-25岁之间。
2. 实验材料:采用内隐联系测验(IAT)作为实验材料,包括以下内容:(1)种族类词:白人、黑人、亚洲人等;(2)情感类词:积极情感词、消极情感词;(3)属性类词:与种族类词和情感类词相对应的属性词。
3. 实验程序:(1)实验前对被试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实验组进行内隐联系测验(IAT),对照组进行无关任务;(3)实验结束后,对两组被试进行情绪和行为测试。
4. 数据收集与分析:(1)实验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采用t检验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情绪和行为测试上的差异。
1. 实验组在IAT测试中,对种族类词与情感类词的配对反应时显著快于属性类词与情感类词的配对反应时,说明实验组被试存在内隐态度;2. 实验组在情绪和行为测试中,与外显态度一致的情绪和行为表现显著高于与外显态度不一致的情绪和行为表现;3.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情绪和行为测试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五、讨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内隐态度确实存在,且对个体情绪和行为具有显著影响;2. 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可能存在不一致性,个体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存在与外显态度不一致的内隐态度;3. 内隐态度对个体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可能与个体的认知加工过程有关。
05__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一.关系的要素亲密关系的六个因素✓了解✓关爱✓互动依赖✓互动性✓信任✓承诺三种不同类型的情感依恋✓安全型:快乐而充满信任(60%)✓焦虑矛盾型:紧张而不独立(30%)✓回避型:对他人心存疑虑(10%)人格外向,易于相处,善解人意会产生良好的关系,而神经质的人对伴侣关系会较不满意;外向,好相处的人会是快乐热情的,而神经质的人会感觉恐惧或负疚.三.吸引✓喜欢我们周围的人✓外表吸引力✓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喜欢与我们相像的人✓喜欢我们得不到的人男性和女性在伴侣身上寻求相像的品质,喜欢热情善良,性格好和接纳自己的人.人们通常渴望从朋友和恋人那儿得到脉脉温情.四.社会认知我们对伴侣的知觉显然是有影响力的.无论对错,我们对爱人,朋友的判断或者会促进或者会损害我们对关系的满意度.五.交流不幸福的伴侣比幸福的伴侣更多地通过不当的交流来挫败或激怒对方.当信息发出者的意图与信息接收者产生的影响不一致时,情侣之间就面临着人际沟壑.非语言交流组成部分✓面部表情✓凝视行为✓身体语言✓身体接触✓人际距离✓准语言(如娃娃音)非语言的行为是能够提供很多信息的.当人的语言和行为之间出现差异的时候,真相常常存在于他们的非语言交流中.非语言行为可以使我们能够以一种微妙但真实的方式来调整自己关系的亲密性.非语言的准确度预示着关系的满意度.不快乐的配偶往往不善于非语言交流.交流不当交流不当的影响在不幸福的关系中很明显的,交谈常常使事情变得更糟而不是更好.苦恼的伴侣在表达自己意图时是有困难的.他们倾向于东拉西扯,交谈常常不切主题.他们也不善于倾听别人.他们只使用读心术,令人不快地打断别人,在别人所说的话中挑错.最糟的是,他们表现消极的情感,以批评,轻视和自卫的方式说话.他们也会对彼此如石墙般地沉默,双方陷于交战状态.这类行为是很具破坏性的,过多会导致婚姻破裂.说我们想说的在抱怨时,有技巧的信息发出者会聚焦于特定而具体的行为上,而不是对方的性格上.他们会用第一人称的表述来阐明自己的感觉,也会将自己的感觉整合在XTZ的表达中,明确令自己不快的独立的事情.XYZ表述,这种表达模式是: 当你在Y情况下做X的时候(这是一个好的行为描述),我感觉Z(一个第一人称表述)积极倾听好的倾听者会努力理解伴侣,经常会将发出者发出的信息加以意译,以确保它的意思.他们也会通过询问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来评估其准确性.保持礼貌和冷静快乐的伴侣会避免延长消极情感互动的时间,但有时间很难做到.可以通过内心的调整或深呼吸来消除愤怒.但是如果伴侣们无论在何时能够预先让自己保持礼貌,是一个好的做法.在这一方面,定期会面来解决问题也是有帮助的.尊重和确认的力量最后,即使双方有不同的看法,伴侣们也应通过交流对对方观点的尊重和承认来认可彼此.这样的行为会减少争议的影响,甚至能够挽救有麻烦的关系.六.相互依赖结果=回报-成本比较水平(CL)指我们认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应得结果的价值替代选择的比较水平(CL alt)是指,如果脱离目前的关系,转向可以得到的,最好的,作为替代的伴侣关系或环境而得到的结果.相互依赖理论亲密关系中的满意度不是简单地取决于结果好坏的绝对值,而来自于我们的结果与比较水平的对比.如下所示,结果-比较水平(CL)=满意度/不满意度满意度不是唯一,甚至不是主要决定我们关系持久与否的因素.我们还需要第二个标准,即替代选择的比较水平CL alt.CL alt也是我们可以忍受目前伴侣的最低水平.CL alt决定我们对关系的依赖度.满意度和依赖性是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但实质上也是相互关联的.CL alt是一个多方面的评判,包含离开的成本–如损失投资–和他人提供的诱惑,我们就可以得到:结果-CL alt=依赖/独立关系的四种类型✓幸福而稳定:目前的结果高于CL 和CL alt -- 不可能离开CL alt高于CL –更满意CL高于CL alt –更依赖✓幸福而不稳定:CL alt比目前的结果高,但CL比结果低✓不幸福但稳定:目前的结果低于CL 但仍高于CL alt--不幸福,但不想离开✓不幸福也不稳定结果:比CL 和CL alt更低随时间变化的CL和CL alt人们适应了他们所得到的结果,随着伴侣CL长高,关系会变得较不令人满意.文化影响了我们的预期和CL alt,与过去相比,近年来这些影响对我们的关系产生更多的压力.负面的事件比相当的正面事件承载着更多的心理影响. 其结果是,为了保持一个令人满意的伴侣关系,需要保持起码5比1的回报和成本比率.相互依赖的本质依赖理论认为在追求高水平结果的时候,个人应经常对自己所依赖的人宽容大度,因为这样做是合理的(而且有价值的).如果双方都想使关系持续下去,双方都应谨慎地保护和维持另一方的幸福.如果人们彼此需要,对彼此宽容大度是有好处的,应该增加伴侣的利益而其能够留在身边.于是,即使人是贪婪的,在依赖的关系中也可能会有相当多富有激情的细心体贴和宽容雅量.交换关系,共同关系,衡平关系交换关系受对给予能够马上得到回报的愿望和预期调节.共同关系受对彼此需要的相互回应的愿望和预期调节.衡平关系认为双方都得到衡平的结果时,每一个人才最满足.有两个敏感问题需要取得衡平,家务活的分配和照看孩子.“如果男人想要有一个幸福快乐的妻子,他应该多做家务,帮助照看孩子,始终保持自己的热情.”总体讲,人所得要的质量和受益不足,对决定关系的幸福和稳定有着重要意义.投入的性质投入意味着希望关系继续. 投入模型认为满意度,备选者质量和投资的规模决定了一个人会有多少投入.投入的三种类型✓个人投入✓强制投入✓道义投入投入的后果投入的人对关系采取长期的倾向,会把自己和伴侣视为一体. 认为自己的关系比别人好.他们也会采取行动保护并维持关系,会宽容,乐于做出牺牲,.伴侣双方都这样做时,投入有力地影响着关系的稳定性.友谊有属性“自愿的, 个人的关系, 通常能够提供亲密和帮助, 双方互相喜爱并寻求彼此的相伴.”友谊的准则在需要的时候自愿提供帮助尊重朋友的隐私保持信任信赖并向彼此倾诉当对方缺席的时候能代表对方不在公开场合批评彼此表现出感情性的支持在交谈中注视对方的眼睛相伴的时候努力使对方快乐对彼此的关系不嫉妒或不批评对彼此的朋友宽容与对方分享成功的消息寻求个人化的建议不责备或唠叨和朋友开玩笑或取笑会偿还欠账, 报答恩惠或赞扬对朋友表露自己的情感或遇到的问题女性友谊通常以感情分享为特点, 而男性的友谊则围绕着共同的活动.抑郁抑郁的人们缺乏社交技巧. 他们也会使别人的心情消极并因此影响到别人对他们的评价. 抑郁的人在矛盾地寻求安慰和消极自我认知,这一方式常常使人避而远之.爱情的四个维度✓文化价值✓性爱✓性取向✓婚姻状态爱情的类型爱情的三元理论✓亲密✓激情- 最为可变和最难于控制的✓承诺爱会延续终生,但是对大多数人而言,友伴的爱比激情的爱持续的时间更久.爱的风格✓性爱✓游戏之爱✓对家人强烈的爱✓狂热之爱✓无私之爱✓实用之爱人们倾向于与和自己有着相同爱情态度的人结为伴侣依恋类型✓安全✓多虑✓恐惧✓超脱安全型的人享受与他人的亲近,也不为相互依赖而担心,比不安全型的人享受更强烈的浪漫和友伴的爱情的体验.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成熟,随着时间流逝所体验到的爱也日益平淡.然而,与年轻的时候相比,婚后许多年的成人能感受到更多的浪漫.浪漫和激情的三个重要影响因素✓幻想✓新奇✓欲望建议享受激情, 但不要将其作为你希望持续下去的基础. 与爱人之间培养一种友情. 努力保持新鲜感; 抓住每一个与你的配偶享受新奇的探索. 如果对伴侣热切的渴望渐渐演变成平静但深切的情感, 不要觉得奇怪. 这一个幸福的结果可能会使你成为一个有运气的爱人.九. 压力与紧张1. 害羞习惯性害羞的人更担心负面的评价, 自信心不足, 社交能力差. 所以他们担心别人对自己会作何感想, 但又没有能力留下好的印象以避免别人的不赞同. 可笑的是, 由于这种胆小羞怯的举止, 这些人反而给别人留下了他们希望逃避的负面印象.2. 嫉妒嫉妒是一种综合了伤害, 愤怒和恐惧的消极的情感体验. 源自自己所珍视的物品或关系被现实中的或想象中的竞争对手获得. 嫉妒的重要前提是对关系的过分依赖.嫉妒的两种类型✓反应性嫉妒✓怀疑性嫉妒多虑型的人会体验到更强烈的嫉妒.两性都憎恨情感不忠和性不忠, 但女性比男性更担心伴侣对竞争以手的情感依恋. 对于不忠, 不要在结论未得到证实时想像最坏的结果, 这会在无意中损害自己与伴侣的关系.两性对嫉妒的反应性上存在性别差异. 女性通常会努力改善或修复关系, 男性则会争取维护自己的自尊, 去喝酒或去追求其他女性. 通过引起伴侣嫉妒以期改善关系的女性常常反而使伴侣最终离开自己.积极面对嫉妒为了将嫉妒保持在可控水平, 我们首先要摈弃嫉妒是真爱的表现的观点. 嫉妒并不是出于对伴侣幸福的考虑, 其本质是自私的.正规治疗通常会减少错误的思维方式, 改善沟通技能, 增强嫉妒方的自信自尊, 增加受损关系的公平性.3. 欺骗和说谎人们通常不善于识破别人的谎言, 所以说谎者大多数能得逞. 然而, 即使未被识破, 说谎对亲密关系却会产生破坏作用, 说谎本身就是一种冒险行为.4. 背叛背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贬值, 即痛苦地意识到伴侣没有我们想像的那样爱并尊重我们.频繁的背叛者是不快乐, 适应能力差的人, 常怀恨在心, 报复心重而且多疑.背叛者常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带来什么后果, 也无关痛痒. 但受害者却不这样认为. 在大多数情况下, 受害者认为背叛会损害关系. 背叛者很少认可自己行为的破坏性.应对背叛直面背叛, 对背叛重新积极地加以解释, 依靠朋友支持的受害者与那些假装背叛没有发生, 忽视压力的人相比, 能够更积极有效地应对背叛. 女性比男性能更好地应对背叛.原谅意味着放弃对别人的错误行为报复的权利. 如果背叛者对自己的行为道歉, 同时受害者也能够对背叛者产生移情作用, 这时原谅就更容易发生了.十一. 冲突和暴力1. 冲突的本质和开端婚姻关系中发生冲突的四类普遍事情✓批评✓不合理的要求✓拒绝✓累积的愤怒40多岁的伴侣之间存在更多的冲突, 特别是在孩子, 金钱, 娱乐和宗教等方面.归因: 幸福伴侣和不幸福伴侣的差异不幸福的伴侣往往夸大了好处而缩小了好处不幸福的伴侣比幸福的伴侣更可能认为伴侣是由自私目的驱动着, 是带有消极意图的.归因起的是过滤器的作用, 将与关系状态相一致的行为放大而过滤掉不一致的行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样的过滤器可能会加强最初关系的感情质量. 幸福的伴侣会更幸福, 而痛苦的伴侣会更痛苦.2. 冲突的中级阶段升级,威胁和束缚一旦冲突浮出水面, 对它的两种反应是冲突升级或协商.升级指的是将问题泛化, 责任对方, 人身攻击, 命令增加及威胁.就威胁而言, 无论你是否会真正那样做, 那对你都没有什么好处.酒精能够激化冲突的过程.冲突的升级可以导致束缚, 退出似乎难以想像.要求/退缩模式处理冲突时, 一方就某一问题接近伴侣, 而该伴侣的反应是避开问题或回避对方. 该模式对关系产生不利影响.谈判和妥协- 是对冲突的积极反应处理冲突的四种类型伴侣✓波动型- 表达和卷入程度高; 波动型的伴侣一开始的时候是在努力说服对方;✓认可型- 以更平静, 放松的方式讨论, 双方似乎在共同努力解决一个问题;认何型的伴侣在开始的时候就重视对方的意见,然后才会试着说明对方;✓逃避型- 一般不会有解决冲突的策略,他们希望随着时间的流逝, 问题会自然而然迎刃而解. 在讨论中,他们很少努力去影响对方.✓对立型- 对立型伴侣的冲突讨论是以负面性为特点的. 这类伴侣会表现出批评, 轻视, 自卫, 退缩或爆发等行为方式.3. 冲突的终止和结果冲突终止的方式✓分离- 伴侣的一方或双方在冲突中没有完全得以解决的时候退缩.✓控制- 一方占据了上风而另一方服从✓妥协–伴侣双方找到了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 但对任何一方并不是最优的替代选择.✓协调一致–伴侣双方的最初目标和想法都得以实现.✓结构改善–伴侣间的关系“在经过许多情境, 冲突以后得到改善”.争吵有益于关系吗?一个好的争吵, 公平的而且尊重对方的争吵, 可以促进关系的亲密性.糟糕的争吵会给双方心理, 甚至是身体带来伤害.避免争吵会使关系变得越来越肤浅, 人们担心涉及到敏感的话题, 或者关系中出现的憎恶累积起来最终爆发.将冲突看做对自己的伴侣进行更多了解的一个机会, 一种增强彼此间关系的方式是完全可能的.十二. 亲密关系的解体与丧失离婚的预测指标莱文杰的离婚模型, 强调伴侣间的吸引力, 他们关系周围的牵制因素, 以及其他富于诱惑的选择. 当吸引力和阻碍低, 而其他选择的吸引力高时,离婚有可能发生.离婚的预测值包括:✓人口统计学和终生因素(如性别比率, 种族, 代际传递, 结婚年龄, 以前的婚姻, 婚前生育, 社会经济地位, 宗教)✓人格特质(如神经质)✓夫妇的财产和伴侣互动的方式(例如, 婚前同居, 其同的孩子, 态度相似性, 其处时间, 消极互动)✓生活中的压力✓对性和亲密关系的满意度我们把持久的弱点带入了关系中. 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应对,则会因压力而恶化, 离婚便可能接踵而来.通向离婚的连贯途径:承认有关的问题-向伴侣暴露问题-协商-关系转变为新的形式-掩饰伤痛分居和离婚的后果分居是重要的生活事件, 分居后, 连接的纽带可能残存. 分居的人的幸福感水平和生活满意度可能下降. 他们的社交网络可能萎缩, 虽然朋友和亲属仍然是重要的支持源泉. 经历了分居的整个过程后, 双方要能从事更多的家务, 女方的生活水平可能降低. 很多前配偶有紧张, 冲突的关系, 另一些人可能在养育子女方面能有效合作, 还有一些人(一个小的亚群体)保持积极的友谊.父母离婚的孩子一般比维持婚姻的父母的孩子的幸福感水平低. 研究发现, 父母的紧张状态, 伴随着不大有效的养育状况, 经济因素, 尤其是父母之间的冲突, 在父母离婚的孩子的调适过程中起作用.结论性反思✓选择论认为离婚者是有缺陷和病态的. 他们在挑选伴侣, 维持关系和应对压力方面都做得不太好.✓危机模型“意指一个相对孤立自为和有限的悲痛阶段”,这起因于一些可能降临到大多数夫妇身上的事件,不论这些夫妇是谁.✓第三种观点认为, 离婚是一个发展过渡, 一个许多当代夫妇必须面对和其同处理的普通阶段.这种观点承认离婚是重大事件, 一般至少部分地伴随着痛苦. 但是, 他们还是把离婚看作个人改变和成长的机会.其些人比一些人更容易受到离婚的伤害, 但环境的和历史文化因素也会影响夫妇是否真的解除他们的亲密联系. 我们认为, 许多人由于离婚而体验到伤痛, 但伤口确实可以愈合. 离婚家庭的成员常常在适应新的家庭和新的生活环境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弹性.十三. 孤独一段亲密关系结束后, 孤独的感觉是很强烈, 极端痛苦.孤独不等同于身体隔离. 由于缺少社交网络产生的社交孤独, 由于缺乏单一的, 热烈的关系引起的情感孤立.孤独的感觉绝望, 难耐的厌烦, 自贬和沮丧应对孤独对风险的社交境况做理智的成本分析以决定可能的收获是否值得冒险寻找孤独的境况原因,而不是责任你自己的个人特征保持对他人的积极态度集中精力在丰富友谊上, 而不是在寻找恋爱伙伴上孤独是一种成长体验孤独并不总是必须减轻或避免; 有时它可以变成一种积极的体验. 这样的转变包括把孤独变成独处, 通过利用独处的时间进行娱乐. 还有可能是, 认识到独处有助于认识自我, 从而强化我们建立同他人的亲密关系的能力. 健康的个人成长在于, 在对同他人的关系满意与对自身内部的满意的安全基础之间建立平衡.十四. 培育亲密关系: 获得, 保持和修复保持和加强现有关系伴侣们自己保持关系. 人们有多种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策略用来保持和加强现有关系. 例如,✓人们运用积极性(积极而愉快的)✓开放性(自我表露和公开讨论关系)✓忠诚(表示爱和真诚, 强调忠诚)✓编织网络(与共同的朋友在一起度时光)✓分担任务(特别是家务活)修复关系伴侣们自己修复关系修复策略我括交谈, 特别是就问题交谈和花时间共处.专业人士帮助伴侣们修复关系的五种理论取向✓心理动力学取向✓罗杰斯式的取向✓系统取向✓行为主义取向✓认知取向结论性反思关系的好处大于成本. 人决认为正是这些关系使生命更有意义.人类普遍有归属的需要.。
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名词解释

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名词解释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内隐知识是指个体在不经意间形成的、难以言说或表达的知识。
这种知识通常是通过经验和日常生活中的学习积累而来的,是个体
在无意识状态下获得的,因此个体可能难以准确地描述或表达这些
知识。
内隐知识是个体内部的一种潜在知识结构,它对行为和决策
产生影响,但个体可能并不自觉。
外显知识则是可以明确表达和传达的知识,可以通过语言、文
字或其他形式清晰地表达出来。
外显知识是通过有意识的学习和教
育获取的,可以被记录和传播。
这种知识通常包括事实、概念、原
则等,可以被人们共享和讨论。
这两种知识在认知心理学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内隐知识影
响着个体的情绪、态度和行为,而外显知识则构成了人们共同的文
化和社会基础。
同时,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
和影响,它们共同塑造了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
认识和理解
这两种知识的特点和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思维和行为。
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相互关系

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相互关系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相互关系内隐和外显,对于从事记忆和认知⼼理学⽅⾯研究的⼈来说,已经不再是个陌⽣的字眼了。
就⽬前看来,任何的科学研究成果都应该与应⽤直接挂勾,⼼理学也不例外。
引⽂作者就对内隐和外显的学习及其⼆者之间的关系进⾏了试探性的研究,对教育和其它许多领域产⽣了重⼤的影响。
如:在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难题时,先让学⽣被动的观察,然后再给以正式的指导,会产⽣最佳效果。
什么是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为的学习。
相反,外显学习(explicit learning)则类似于有意识的问题解决,是有意识的、作出努⼒的和清晰的,也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说的学习。
由于内隐学习在理论上涉及意识与⽆意识的重⼤问题,应⽤上关系到⼈类潜能的开发的根本问题,内隐学习也引起了⼴泛的重视。
鉴于前⼈⽐较关注内隐学习的⾃动性、概括性和⽆意识性,⽽忽略了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关系的问题。
作者就设计了⼀个实验,以对内隐与外显学习的相互作⽤进⾏探讨。
实验⽅法:Reber的⼈⼯语法范式对内隐学习的研究有很⼤的积极作⽤,但也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被试主观能动性的负⾯影响。
致使内隐与外显的分离不完全,导致内隐学习研究的⽋科学性。
针对Reber的⼈⼯语法范式的不⾜,本实验研究引进了国外先进有效的强分离程序----匹配与编辑。
匹配时,被试先将单个的项⽬(⼀个语法串)长时间保留在记忆中,然后再在5个⾼度相似的备选项⽬的连续呈现中辨认与之相同的项⽬(该过程项⽬的潜在的语法规则不为被试所注意)。
编辑任务即为外显训练任务。
编辑时,呈现“缺陷”串(⾮语法串,可能是⼀处错、两处错、三处错或四处错)给被试让其修正,并告诉被试该项⽬是由⼀个他们将要去发现的且⽤来修正字母串的复杂规则产⽣的。
匹配法设定的是内隐学习,编辑法设定的是外显学习。
大学生亲密关系与内隐利他行为的相关研究

I AT 是 G en e c wat
等人 通过 I AT( 内隐联 结 测验 ,mpi tAso it n I li sc i c ao T s) 一 种 变 式 来 测 量 对 自己 和 朋 友 的 内 隐 态 et 的
Vo . 1 No 3 11 , .
Se . , p 201 1
21 0 1年 9月
文 章 编 号 :6 1 7 3 2 1 ) 3 0 6 4 1 7 —3 5 ( 0 1 0 —0 5 —0
大 学 生 亲 密 关 与 内 隐 利 他 行 为 的 相 关 研 究 系
叶 晓 红
为L 。利他 行 为作为 一 种 复杂 的 社会 行 为 , 到 多 6 ] 受
标 准差) 为敏感 度 的指 标 , 作 d值 越 大 , 明 测量 工 表 具越 敏感 。Gre w l en ad曾把 I 和 F z AT ai o等人 曾运 用过 的用 于 测量 内 隐认 知 的评 价 性 语 义 启 动 方 法 相 比 , 现潜在 的效应 大小 一1 2 , 发 . 1 而后 者 的效应 大小 一0 6 , . 2 前者 要 敏感 得 多 。内 隐联 结 测验 是
( 念词 和属性 词) 间的 自动 化联 系紧 密程 度 , 概 之 从
内隐态度 都更 为积极 , 尽管 两 者都 对 朋 友 的外 显 态
度更 积极 L 。在 杨 国 枢 和 张 洪[ 等 人 的研 究 中 , 4 ] 1
也没 有发 现外 显 亲密 关 系 与 内 隐 亲 密关 系 之 间 的
助者 时 , 表现 出 的利 他行 为 是 不一 样 的 。随 着亲 所
理学 家共 同关 心 的话 题 。对 于亲 密 关 系 的研 究 , 可
恋人之间利他动机内隐—外显研究

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根据学位论文类型相应地在―□‖划―√‖)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硕士□论文《恋人之间利他动机的内隐——外显研究》,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论文中除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注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根据学位论文类型相应地在―□‖划―√‖)《恋人之间利他动机的内隐——外显研究》系本人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曲阜师范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他单位的名义发表。
本人完全了解曲阜师范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曲阜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开发表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日期:摘要恋人关系是亲密关系的一种,亲密关系着重强调关系双方彼此依赖程度之深。
亲密关系一旦形成,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
亲密关系中的利他行为不同于一般人际关系中的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指有利于他人而不计任何个人利益甚至要付出一定代价的行为。
利他行为历来是心理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其中,利他动机作为利他行为的原始驱动力量,已得到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目前大多数学者都支持,纯粹的利他主义动机是不存在的。
从动机角度考察利他行为大多是将利他动机划分为―利己性‖利他动机和―利他性‖利他动机来展开的。
利他行为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利他者和受助者的关系亲疏是重要因素。
个体之间关系越亲近,利他行为越多,程度越深,利他动机越倾向于有利于他人。
但也有理论认为,由于―自我延伸‖效应,关系越亲密,个体的利他行为动机越倾向于利己。
亲密关系中的亲密空间与个人隐私

亲密关系中的亲密空间与个人隐私亲密关系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建立在相互依赖、信任和共享的基础上。
在亲密关系中,亲密空间和个人隐私成为了一个需要关注和平衡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亲密关系中的亲密空间与个人隐私的关系,并提出有效应对的方法。
一、亲密关系中的亲密空间亲密关系中的亲密空间指的是恋爱伴侣、夫妻之间的共同生活空间。
这个空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双方共同建构的,包括共同生活的地方、共同经历的活动、以及共同的朋友圈等。
亲密空间的建立和维持有助于增进双方的感情和亲密程度。
亲密空间在亲密关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为双方提供了一个相对私密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双方可以放松自我,展示真实的一面,分享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亲密空间中的共同经历和回忆也成为了双方之间联系的纽带,增强了彼此间的情感。
二、个人隐私的重要性个人隐私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它包括了个人的思想、情感、身体等方面的私密内容。
在亲密关系中,个人隐私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需求,需要一定的私密空间来独处、思考和休息。
个人隐私的保护不仅能够满足个体的需求,还有助于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发展。
个人隐私的保护对于亲密关系的发展和维持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亲密关系中,双方需要尊重和保护对方的个人隐私,给予彼此足够的空间和自由。
如果过度干涉对方的隐私,无法给予对方足够的自主权,可能导致亲密关系的不稳定和矛盾的产生。
三、如何平衡亲密空间与个人隐私在亲密关系中,平衡亲密空间和个人隐私是一项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的任务。
以下是一些有效应对的方法:1. 相互尊重和理解:双方应相互尊重对方的个人隐私需求,理解对方的需要,并给予对方充分的空间和自由。
2. 沟通与协商:双方可以通过沟通和协商,明确彼此的边界和底线,以便更好地平衡亲密空间和个人隐私之间的关系。
3. 坦诚与包容:在亲密关系中,双方应保持坦诚和包容的态度,以便更好地理解彼此的需求和感受。
4. 寻找共同兴趣和活动:寻找双方共同感兴趣的活动或兴趣爱好,既能够增进情感亲密度,又能够为亲密关系提供额外的共同空间。
用这个方法,看穿一对情侣真正有多亲密!

用这个方法,看穿一对情侣真正有多亲密!看过美剧《生活大爆炸》吗?第八季有一集提到了一个情侣配适度测试,Sheldon和Amy得了8.2分,而Lenard和Penny不敢做那个测试,怕自己得分低。
虽说感情这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除了影片里提到的那个问卷,试图量化情感的科学家及其研究和成果还有很多很多。
今天,分钟君就跟大家介绍其中一个相对简单的——“3C亲密度检测法”(名字是我取的)。
提出这个理论的研究者称,通过衡量某3个变量,你基本上就能判断出任何一对情侣到底有多亲密。
“3C亲密度检测法”的这3个“C”分别是“沟通情况”(Communication)、“忠诚度”(Commitment)和“亲近值”(Closeness)。
•沟通情况得分高,就代表两人之间可以无话不谈、非常坦诚•忠诚度高的话,意味着两人都决定要保持一段长期并且稳定的关系•亲近值高的话,就表示两人在一起很放松,可以当着对方做一些像打嗝、放屁、抠脚这种平常在其他人面前不好意思做的事情如果一对情侣,沟通情况好、亲近值也高,但忠诚度较低,那他们只是很开心地在一起,并没有考虑将来会怎么样。
而忠诚度高、亲近值也高,但沟通情况较差的情侣,则是两个人都喜欢彼此,也愿意跟对方在一起,但说不了几句话就会吵架,或者总是聊不到深层去。
最后,沟通情况好、忠诚度也高,但亲近值很低的情侣,就是两个人处于一段长期稳定的关系当中,而且彼此不隐瞒,有什么说什么,但在一起的时候并不特别“来电”(哪怕曾经有过很来电的时候)。
好,现在你大致了解“3C理论”,就可以用它来判断一对情侣的亲密度了。
要是两人在一起十年(忠诚度高),在家里可以坦然地光着身子走来走去(亲近值高),可待一块儿没什么话说(沟通糟糕),那他们只是决定保持这段关系而已。
相对的,也有彼此什么都会讨论的夫妻,比如商量好家务分工、假期安排,乃至什么时候做爱做的事,但其中一方却抱着“开放婚姻”的态度——嘛,结果你懂的。
亲密关系第四章笔记摘抄(3篇)

第1篇笔记摘抄:一、亲密关系的深化1. 深化亲密关系的重要性亲密关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它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幸福感以及生活质量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深化亲密关系,有助于增进彼此的了解,提升相互的信任,共同成长。
2. 深化亲密关系的途径(1)增加有效沟通有效沟通是深化亲密关系的关键。
双方要积极倾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尊重对方的观点,共同解决问题。
(2)共同经历共同经历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加深感情。
如一起旅行、参加兴趣班、共同完成任务等。
(3)情感投资在亲密关系中,双方要投入情感,关心对方的生活,关注对方的喜怒哀乐,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
(4)保持独立性在亲密关系中,保持独立性有助于双方保持自我,避免过度依赖对方,有利于关系的健康发展。
(5)相互尊重尊重对方的个性、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是深化亲密关系的重要前提。
3. 深化亲密关系的注意事项(1)避免过度依赖过度依赖对方会导致自己失去独立性,影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2)不要过于苛求对方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要学会宽容对方,接受彼此的不完美。
(3)保持适度的空间给彼此一定的空间,有助于保持新鲜感和独立性。
二、亲密关系的维护1. 维护亲密关系的重要性维护亲密关系是保证关系长久稳定的关键。
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让亲密关系更加美满。
2. 维护亲密关系的途径(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共同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增进彼此的了解,提升亲密关系。
(2)相互关心关心对方的生活,关注对方的身体健康,是维护亲密关系的基础。
(3)共同面对困难在困难面前,相互支持、共同面对,有助于加深感情。
(4)保持忠诚忠诚是亲密关系的基石,双方要相互信任,坚守承诺。
(5)适时表达爱意在日常生活中,适时表达爱意,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关爱。
3. 维护亲密关系的注意事项(1)不要忽视小问题小问题可能成为关系破裂的导火索,要学会及时沟通,解决问题。
(2)避免冷战冷战会加剧矛盾,影响关系,要学会通过沟通解决问题。
(3)保持新鲜感适当改变生活方式,给彼此带来新鲜感,有助于保持亲密关系。
大学生外显-内隐自尊与人际信任的关系

大学生外显-内隐自尊与人际信任的关系
戚静;王晓明;李朝旭;李雯;赵娜
【期刊名称】《心理研究》
【年(卷),期】2011(004)004
【摘要】为探讨大学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人际信任的关系,本研究采用Rotter人际信任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和内隐联想测验施测300名大学生。
结果显示:(1)城乡大学生的外显自尊水平有显著差异,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其外显自尊显著高于来自乡村的大学生;(2)大学生的外显自尊对人际信任有显著的预测作用;(3)大学生的内隐自尊对人际信任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4)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交互作用达到边缘显著:高内隐自尊组中,外显自尊对于人际信任水平没有预测作用,低内隐自尊组中,高外显自尊者的人际信任水平显著高于低外显自
【总页数】5页(P83-87)
【作者】戚静;王晓明;李朝旭;李雯;赵娜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曲阜273165;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曲阜273165;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曲阜273165;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100875;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曲阜2731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8
【相关文献】
1.贫困大学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生命意义的关系研究 [J], 章玉祉
2.贫困大学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生命意义的关系研究 [J], 章玉祉;
3.维吾尔族大学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J], 梦祥银;刘健
4.大学生的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及自尊分离与就业焦虑的关系 [J], 段彩彬;周会;许晓辉
5.大学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及自尊分离与攻击性的关系 [J], 段彩彬;周会;张冰;张丽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学生依恋的内隐和外显研究

大学生依恋的内隐和外显研究臧运洪;刘志方;赵守盈;潘运;尚随峰;谢其利【摘要】In this paper, the reaction time experiments and parents peer attachment scale are used to to measure implicit and explicit attach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separately. The purpose is to reveal if the implicit and explicit structure is separated. Results: in the trust and communication factors of im- plicit attachment , the reaction time of friends is less than that of mother and father; in the alienation factor of implicit attachment, the reaction time of the mother is less than that of father and friends. In the implicit attachment experiment, father trust and communication factors show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explicit attachment scale , the father alienation, trust and communicate with friends show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implicit and explicit attachment structure is separated . In the implicit attachment , father trusted, the mother alienation, peer trust, peer communication and peer alienation are not in the explicit attachment scale. In the implicit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ose corresponding factors attachment , father communication, father alienation,mother trust and mother communication are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ose corresponding factors in the explicit attachment scale.%以反应时实验和父母同伴依恋量表的方式,分别测量大学生的内隐和外显依恋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1 被试 85名在校大学生参加了实验 ,其中男性 29名 , 女性 56名 ,年龄在 19~40岁之间 ,平均值为 22. 7, 标准差为 3. 08。所有被试均处于恋爱关系中 。他 们参加实验均得到了报酬 。 2. 2 材料 高频正性和负性形容词各 35个 ,用作内隐联结 测验的属性词 。内隐联结测验的靶子词采用实验材 料的被试生成法 ,在测试过程中由被试提供 。 2. 3 程序 2. 3. 1 亲密关系的外显测量 1)排序 被试对最亲密的家人 、恋人和最亲密的朋友就 亲密程度进行排序 ,将最亲密的排在前面 。 2) IOS量表 IOS量表包括 7 个重叠程度线性增加的双圆 , 形成一个 7 点等距量表 [ 13 ] 。它作为测量亲密程度
收稿日期 : 2005 - 11 - 10 3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 2004年度重大研究项目 (05JJDXLX004) 。 通讯作者 :王登峰 , E - mail : wdfeng@pku. edu. cn; 张洪 , E - mail: vvivian2006@ hotmail. com
910
表 1 IAT任务实验步骤
测试步骤
分类任务描述
1. 靶词分类 2. 属性词分类 3. 混合任务 Ⅰ (作为练习 )
4. 混合任务 Ⅰ (关键任务 ) 5. 靶词分类反转 6. 混合任务 Ⅱ (作为练习 )
7. 混合任务 Ⅱ (关键任务 )
“自我 ”按“Z”键 ,“家人 ”按“/ ”键。 “愉快 ”按“Z”键 ,“不愉快 ”按“/ ”键。 “自我 ”或“愉快 ”按“Z”键 , “家人 ”或“不愉快 ”按“/ ”键 。 同上 “自我 ”按“/ ”键 ,“家人 ”按“Z”键。 “家人 ”或“愉快 ”按“Z”键 , “自我 ”或“不愉快 ”按“/ ”键 。 同上
912
心 理 学 报
38卷
三 ”、“李四 ”; (2)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 ; ( 3 )自己对 他 (她 )没有任何好恶感 。实验中要求被试凡是涉 及一般他人的地方都填写同一个人 。 本实验中对 IAT测试的得分的统计采用 Green2 wald等人 2003 年的 D 算法 [ 16 ] ,该计分方法被证明 能够减轻和克服采用微秒计分的不足 [ 17 ] 。具体步 骤为 ,首先 ,剔除错误率大于 20%的被试的数据 ,这 样保留下来有效数据 77份 。然后 ,去掉反应时大于 10000m s的反应 ,将错误反应的反应时计为该部分 正确反应的平均反应时再加上 600m s。分别计算两 个练习任务 (第三 、六部分 )和两个关键任务 (第四 、 七部分 )的总的标准差 ,再将第六部分的反应时减 去第三部分的反应时并除以练习任务的标准差 ,得 到 D1,将第七部分的反应时减去第四部分的反应时 并除以关键任务的标准差 ,得到 D2,最后 ,取 D 1, D2 的平均值得到 D。D 值越大 ,表明被试对待两种事 物的态度的差别越大 。 7个 IAT按照拉丁方的顺序排列 。
和朋友 ,最后是熟人 [ 3 ] 。L i的一项研究比较了加拿 大人和中国人对于家庭成员和朋友的亲密程度的差 异 ,发现相对于加拿大人 ,中国人与家庭成员的关系 更为亲密 , 而两者与朋友的关系的亲密程度没有 差异 [ 4 ] 。 到目前为止 ,尚未发现同时比较血缘关系 、浪漫 关系和友谊关系的外显亲密程度和内隐亲密程度的 研究 。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本研究旨在通过 另外的研究方法 ( IAT, IOS)同时考察血缘关系 、浪 漫关系和友谊关系的外显亲密程度 、内隐亲密程度 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异同 。内隐联结测验 ( Im2 p licit A ssociation Test, IAT)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种 内隐态度测量方法 [ 5 ] 。 Karp inski等人发现 ,在采用 内隐联结测验测量内隐自尊时 ,测量结果会随着与 自我相对应的对象关系的亲疏不同而改变 ,因而提 出采用 内 隐 联 结 测 验 来 进 行 亲 密 关 系 的 研 究 假 设 [ 6 ] 。尽管内隐联结测验已被证明具有可以接受 的信度和效度 ,但迄今为止 ,还没有采用内隐联结测 验进行亲密程度测量的研究 。因此 ,在本研究中 ,我 们尝试采用 IAT来进行内隐亲密程度的测量 。 血缘关系对中国人来讲有着特殊的意义 。朱滢 等人对于中国人自我的研究发现 ,大学生被试在对 人格形容词进行自我参照加工和母亲参照加工时具 有同样的记忆优势 [ 7 ] ,且自我和母亲参照加工对中 国被试来说都是提取诱发遗忘的边验证外显与内隐的差序格局 ,研究者考察了最亲密的家人 、恋人以及最亲密的好朋友的外显和内隐 亲密程度的差异与联系 ,以及性别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三个目标对象的外显亲密程度之间存在差异 ,但 内隐亲密程度之间不存在差异 ;外显和内隐亲密程度之间相关不显著 ;外显测量结果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但在内 隐测量中 ,男性比女性对恋人感觉更为亲密 。研究者针对这些结果分别进行了讨论 。 关键词 亲密关系 ,内隐测量 ,外显测量 。 分类号 B848
的工具 ,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 14 ] 。实验中要求被 试选择其中最能代表他和最亲密的家人 、恋人以及 最亲密的朋友之间关系的图形 ,指导语分别为“请 在下面的图形中选择最符合您和您最亲密的家人的 关系的图形 ”、“请在下面的图形中选择最符合您和 您的男 (女 )朋友的关系的图形 ”、以及“请在下面的 图形中选择最符合您和您最亲密的朋友的关系的图 形 ”。三者的顺序随机排列 。如果被试选择了其中 的第一个图形 ,则计分 1,第二个计分 2,以此类推 。 以 上 两 种 外 显 测 量 的 顺 序 采 用 ABBA 平 衡 设计 。 2. 3. 2 亲密关系的内隐测量 亲密关系的内隐测 量采用内隐联结测验 ( IAT) 。内隐联结测验使用文 字或图形作为刺激材料 ,通过比较不同的联结关系 时被试反应时的差异来测量内隐的态度 。测量一共 分为七个部分 ,以自我 - 最亲密的家人 IAT为例 。 第一部分 ,对靶词的分类 。如果被试看到属于自我 的词 ,就按键盘左边的“Z”键反应 ,看到属于家人的 词 ,则按键盘右边的“ / ”键反应 。第二部分 ,对属性 词的分类 。如果被试看到属于愉快的词 (比如 : 欢 笑 、幸运 )就按“Z”键反应 ,看到属于不愉快的词 (比 如 :苦闷 、痛楚 )就按“ / ”键反应 。第三 、四部分结合 了一 、二两个部分的任务 ,其中第三部分作为练习 , 第四部分为关键任务 。第五个部分将对靶词的分类 反转 ,即要求被试看到属于自我的词 ,按“/ ”键 ,属 于家人的词按“Z”键 。第六 、七部分结合了五 、二两 个部分的任务 (见表 1) 。靶词和属性词呈现在屏幕 中间 ,被试必须作出正确的反应才继续呈现下一个 词 ,如果出错 ,则必须立即更正方可继续 。被试作出 反应与下一个词的呈现之间间隔 100m s。在每一部 分开始均有指导语 ,要求被试读懂以后再继续 。 所有被试均必须完成自我 - 最亲密的家人 、自 我 - 恋人 、自我 - 最亲密的好朋友 、自我 - 一般他 人 、最亲密的家人 - 一般他人 、恋人 - 一般他人 、最 亲密的朋友 - 一般他人等 7个 IAT。实验中的所有 靶子词由被试生成 。在上述的前 4 个 IAT中 ,要求 被试提供自己和目标对象的一些信息 ,包括姓名 、城 市 、省份 、生日 、昵称 (称谓 ) ,如果信息出现雷同 ,则 分别代以“他 (她 ) ”,“他 (她 )的 ”和“我 ”、“我的 ”。 后 3个 IAT中 ,则要求提供目标对象和一般他人的 相应信息 。 要特别指出的是 ,参照 Greenwald 等人测量内 隐自尊时所采用的方法 [ 15 ] ,这里关于一般他人的定 义为 : (1)是自己熟悉的人 ,允许是虚构的 ,比如“张
1 导言
人际关系中的亲密程度 ,一直是社会学家和心 理学家共同关心的话题 。对于亲密程度的研究 ,可 以揭 示 一 些 深 层 的 心 理 和 社 会 现 象 。费 孝 通 (1985)在《乡土中国 》中提出了一个“差序格局 ”的 概念 ,他认为社会关系就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 引发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这个圈子的大小会因 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 ,而自我则是社会影响所推 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 1 ] 。这里 ,亲密程度指的就是对 方在“差序格局 ”中所处的位置 。与外显的亲密程 度相对应 ,还存在一种自动激活的 ,意识控制之外的 内隐的亲密程度 [ 2 ] 。在一项研究中 ,杨国枢等人分 别采用自我参照效应范式和直接评定法对 12 个目 标人物的内隐亲密程度和外显亲密程度进行评测 , 以从实证的角度考察差序格局 ,结果得到 : ( 1)在 12 个目标人物中 ,自己 、兄弟姐妹 、父亲 、母亲 、姑姑阿 姨 、及同性好友的平均再认率相差不显著 。 ( 2 )用 形容词再认率测得的隐性亲密程度 ,与以直接评定 法测得的显性亲密程度之间相关不显著 。 ( 3)隐性 亲密度与应然亲密程度 、了解对方程度 、关系重要程 度 、关心对方程度四者皆无显著相关 ,显性亲密程度 则与四者有显著正相关 [ 2 ] 。国外一些研究者也进 行了相似的研究 。U skul发现土耳其和欧裔被试均 对配偶和约会对象感到最为亲密 ,然后是家庭成员
心 理 学 报 2006, 38 (6) : 910~915 A cta Psych o log ica S in ica
亲密关系的外显与内隐测量及其相互关系 3
张 洪 1 王登峰 1, 2 杨 烨 1
(1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北京 100871) (2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 ,天津 300073)
家人的平均秩次为 1. 47,恋人的平均秩次为 1186,朋友的平均秩次为 2. 68, Friedman检验发现 , 三者之间差异显著 ,χ2 = 58. 52, p < 0. 01。再在三 者之间进行成对比较 ,得到三者差异均显著 ,其中家 人和恋人之间 χ2 = 5. 73, p < 0. 05,家人和朋友之间 χ2 = 48. 33, p < 0. 01,朋友和恋人之间 χ2 = 24101, p < 0. 01。 排序结果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χ2 = 4. 98, p > 0. 05。 3. 2 IO S量表得分 图 1是 IOS量表上七个得分的频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