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合集下载

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年)

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年)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出示唐朝诗人刘禹锡《乌衣巷(节选)》。

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历史的变迁,人事的消长,不免令多情的诗人感慨。

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正揭示了隋唐门阀制度的衰亡。

提问引入新课:1.隋唐统治者面临什么样的问题?2.士族为何能够与皇权分庭抗礼?3.统治者该从哪些方面打压士族,加强集权?新知探究1.给出史料,引入九品中正制【参考答案】背景:①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失去了社会基础②地方大族操纵人才选拔;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人才标准:由最初看重家世、道德、才能变为后来主要看家世。

2.出示“王凝之背景及为官经历”,引入九品中正制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九品中正制的长期实行将产生怎样的影响?3.梳理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思考,自科举制创设以来,便被历代统治者所青睐和沿用,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也逐渐稳定下来,科举制度比之前的选官制度究竟有什么进步性,能够使得历代统治者青睐呢?✧拓展提升根据材料指出科举制的创新之处,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进步性。

强化学生对科举制的理解,提出小组合作,按照学生已有座位分成5-8组,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科举制的创新之处和进步性。

【参考答案】创新之处:分科设目,方式多样;注重社会教化;范围逐渐扩大;组织规范、选拔公正。

进步性: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加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高官员素质;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深化拓展回顾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分析其发展趋势。

通过梳理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对比选官依据,了解选官制度转变的趋势,回扣主题。

【参考答案】①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客观。

②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演变为才学,趋向公开、公平。

③权力:从地方逐渐收归中央。

新知探究1.出示材料,引入隋确立三省六部制隋在门阀臣子反叛的号角声中灭亡,给了唐朝统治者什么思考?隋朝统治者大力推行科举、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损害了士族的利益,导致士族力量的反扑。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2、隋唐---清:科 举 制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太宗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一、选官制度
材料一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
由学院、推荐、地方评论演变为考试。
选官制度
选官标准
选官基础:
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 不断提高。
二 中枢政务机构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分为中枢机构、行政和监察三大系统,其中的中枢机构是指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和发号施令的机构,也称“枢机”、“机要”、“枢要”。
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制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 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汉到元官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
选官制度发展历程
பைடு நூலகம்
商周时期
战国—秦汉
汉武帝后
魏晋南北朝
隋唐—1905年
一、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九品官人制)
历史纵横 汉末以来,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百姓背井离乡,“人士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结交朋党,严重干扰了选拨。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优质免费课件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优质免费课件

身。又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
不利的。
整,以(辅4)成削大一弱统门政阀府士之族团势结力巩,固。 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加强了中央—集—钱权穆;《国史大纲》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一、名门子弟初入仕
3、选官制度变化趋势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提示:选官标准、方 式、权力等方面思考
——翁俊雄《唐后期民户大迁徙与两税法》
均田制无法推行 原有的赋税制度无法实行
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政府财政收入锐减
政府出现财政危机
三、顺应时弊改税制
3、两税法 • 内容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材料十四】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
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 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
时期
制度
选官标准
选官方式
商周 世卿世禄制
血缘
官位世袭
战国-秦 军功爵制

察举制
魏晋 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
科举制
军功
德行
家世 家世、道德、才能
家世
才学
朝廷授予
自➢趋下向选而客官上观标推、准荐科学 ➢ 选官方式 趋官向员公推平荐、公开 ➢朝选廷官授权予力 从地方逐渐收归中央,中央集权强化 中央组织考试
二、宦海浮沉终为相
——《旧唐书·杨炎传》
弘农杨氏
以弘农郡为郡望的杨姓 氏族,属于“关陇八大 家”,有着“天下杨氏 出弘农,弘农杨氏遍天 下”之说。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课标要求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学习目标学习重点(1)科举制度的创立(2)三省六部制的确立(3)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和两税法的特点学习难点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活动一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1)创立:曹魏建立。

(2)内容: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3)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

(4)评价: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2.科举制度(1)建立: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2)发展: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

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了武举和;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影响: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1.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在选官标准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如何理解科举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3.“学思之窗”(教材第39页)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1300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活动二三省六部制1.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度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1)确立:隋文帝时。

(2)构成及职权①三省: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

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

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3)特点:职权,又彼此制约。

(4)意义: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1.三省六部制的三省名称是什么?它是如何分工的?2.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古代政治体制演变的什么特征?探究主题从历史解释的角度探究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特征【素材依托】史料1 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个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趋势

三公九卿制 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 臻 强 相
完;权
两 西汉 中外朝制
以中朝牵制外朝,中朝决策、外朝执行
备中逐 。央渐
汉 东汉 三公、尚书台“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
决削 策弱
魏晋南北 三省形成 朝
三省共同辅助决策
和, 行皇 政权
隋、唐 三省六部制
相权三分,相互牵制,集权皇帝 (决策权和行政权分离)
3.3 两税法 思考3 结合教材探究与拓展,讨论两税法的利弊?
租庸调制
两税法

①征以财税产标征准税,明以确人各丁阶为层主税率,以推土进地税、收财公产平为,主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②征简化税了项税目收名目租,庸减调轻、了杂人役民负担,户缓税和、社地会税矛盾。
③征扩大税了对收象税对象,受保田证农了民国家的不财分就政主收地客入落农。籍商纳,税一律
—《旧唐书·食货志》
租 ( 田亩税) : 粮 食
朝代 赋税制度
征税标准
魏晋 租调制 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唐前期 租庸调制 按人丁纳税服劳役
调 ( 人头税) : 帛 或 布 庸:用帛或布代徭役
3.2 租庸调制
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
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 入也有了保障。
有田则有租,
有家则有调,
④征按夏税秋次两数次征税,一明次确征了收纳税时间。 夏、秋两季
⑤征赋税收由方实式物向货币征化收转实变物,适应并促以进钱了币商为品主经济的发展。
3.3 两税法 思考3 结合教材探究与拓展,讨论两税法的利弊?
每州各取大历一年中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非法之权令以 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归。

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37张PPT)

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37张PPT)
影响:1、量出为入,有利于国家财政的预算,从制度上避免官吏 随意增加税收;2、以土地和资产为征税标准,人口流动不影响 税收,扩大了税收对象,增加政府财政收入;3、众多税收统一 名目,一定程度防止官吏作弊摊派的可能性,减轻人民负担,一 定程度上维护唐朝政权。
唐后期——两税法的失败
材料十: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 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1.认识从汉至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和赋税
制度的演变历程。
2.分析理解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
庸调制、两税法的内容和影响。
3.联系隋唐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制度创新的意义。
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贡献,增强对中华文明成就的
隋唐——三省六部制
中书令、侍郎 尚书令、仆射 侍中、给事中 政事堂
职责: 三省长官都是 宰相,中书、 门下决策,尚 书省下辖六部, 具体执行
特点: 职权分工明确, 又彼此制约;中 书和门下省处于 枢纽位置;集体 宰相制(群相); 官僚政治的强化。
隋唐——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的历史意义: 家国异构
三、赋税制度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一般包括: 1.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也叫人口税,即丁税; 2.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 3.以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 4.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 5.其他杂税
三、赋税制度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时代
赋税制度
征税标准
1、使负责宫廷饮食服饰起居等皇帝家务事的机构与 处理国家政务的机构截然分开,标志中国古代职官 制度走向成熟,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2、有利于政令的推行和国家机器的顺利运转,行政 效率的提高。 3、既避免大臣独揽大权,也避免了皇帝一人决策专 断带来的失误。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资料课件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资料课件
——曹大为、赵世瑜等主编《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下》
4.通过对隋唐制度变化的学习,联系隋唐盛世的表现,理解政治 制度与盛世出现的内在联系,认识到政治制度对于社会发展的重 要作用。
结合材料,分析科举制对王朝统治的作用。
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
材料一:晚唐由名族公卿贡举进者占76.4%,至宋代跌至13%;寒
族则晚唐仅占9.3%,北宋时增至58.4%。此现象不仅可以表示社
——《文献通考·职官考》 材料三: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 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 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新唐书·百官志一》
后世,三省制因皇权的不断强化而屡有损益变更,但作 为具体行政部门的六部制则十分稳定,沿袭千余年而未变。
——《大学中国史》
为什么在唐代后期,租庸调制会被两税制所取代?
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
材料一:武德七年……丁男(21-59)、中男(16-20)给一 顷,……所受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 死则承户者便受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旧唐书》
材料二:至唐朝承平日久,人口渐增,贵族官僚通过各种合法或 非法途径多占土地,口分田实际还官者又很少,政府所掌握土地 已不敷授受。……由于均田制的破坏,按丁缴纳的租庸调制也无 法保证,两种附加税——按户等每户征收的户税和按地亩征收的 地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压倒租庸调。
——《唐摭言》
三省六部制的发展
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
材料一: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 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 皆宰相职也。——《新唐书·百官志一》
材料二:其后又置政事堂,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 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

九品中正制(曹魏创立) 中正官 评定授官
家世、道德、才能 → 家世 较窄(士族为主)
科举制 (隋朝—1905年) 中央政府 分科考试 才学
扩大(不限于士族)
创新 集权 公开 公平 开放
学习聚焦: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平和公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2、隋唐——科举制
(4)影响(重点)
3.内容 ① 方 式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秦等汉级以来,中共国分古九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 材料:到了魏晋时代,等居,然朝倒廷退依到此全授凭以中相正应官的作官出职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总之,既
然不能量化考核,必然没有考核标准,结果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
行”! ② 标 准 :家世、德才→家世(门第)
从隋朝到唐初,主要考策论,以文辞华美为胜,后增加帖经和杂文。 科举考试最高等级。要求考生根据特定题目创作诗、赋。
1%~2%的录取率
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 进士科侧重对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
一、选官制度
2、隋唐——科举制 (3)创新之处
选官制度 选官权力 选拔方式 选拔标准 选才范围
西汉
东汉
内廷
尚书 中书 侍中
尚书台
虽置三公 事归台阁
外朝
丞相
三公
(虚置)
魏晋
南北朝
中书虽有省三省, 门下但各省自的
职掌和权 力分配尚 未定型, 也尚未正
尚式枢书构权省成力中机
构的组成 部分。
中书省
(草诏)
门下省
(审核)
尚书省
(执行)
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
草 拟
门下省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

1.魏晋赋税制度:租调制 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唐初土地制度:均田制 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 民耕种,受田农民向国家缴纳赋税和服役。
①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经济恢复; ②保证了政府的赋税来源; ③缓和了社会矛盾。 2.唐初:租庸调制
16
三、赋税制度
2.唐初:租庸调制
意义: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材料: 隋及初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在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时唐时国 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 面发展。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一、选官制度
材料1:西周时,在原有的世袭制度基础上,又把世袭方式选官与宗法制紧密结合,形成 了世卿世禄制。这是一种嫡长子继承制,是通过宗族血缘关系裂土分封、设官分职、 子孙世袭的选官方式。它是西周时期一种主要的选官制度。
二、三省六部制
皇帝
同 意
特点:三分相权 彼此制约 职责分明 节制君权

影响: 加强皇权
交 审
提高行政效率
中书省 封驳 门下省 通过审议 尚书省 减少决策失误
起草诏令
封驳/审议
负责 下 执行 对后世影响深远

政事堂 (中书门下)


吏户礼
兵刑 工
一体化:三省长官合议 部 部 部
部部 部
二、三省六部制
——王定保《唐掘言》卷一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 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 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 儿当自强。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问题】根据材料,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一项更完善的选官制度?
原因:①改善了用人制度;②加强了中央集权;③使门第不高的 庶族地主得以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④有利于官员文化素质 的提高; ⑤有利于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目录
一、门阀兴衰: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二、三省流变:从政事堂到中书门下 三、税制转折: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科荐人,《通典》记载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诞生。 炀 帝
一、门阀兴衰: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问题】根据材料,提取科举制相关信息。
武德四年(621年)诏:“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 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斯我 唐贡士之始也。……至五年十月,诸州共贡明经一百四十三人,秀才六人,俊士三 十九人,进士三十人。”——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一、门阀兴衰: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材料7: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 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 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8: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 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 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武德五年诏云:“其有志行可录,才用为申,亦听自举,具陈 艺能,当加显擢,授以不次。”——金滢坤《中国科举制度通史》
信息:①唐高祖武德四年恢复明经、进士等科,五年正式开
科取士,是唐朝科举取士的开端;②每年十月定期举行;③先经 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5张PPT).ppt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5张PPT).ppt

三公 九卿
中朝
三公 尚书台 三公 中 尚 门
九卿 虽置三公,
事归台阁
书 书下 省 省省
中尚 门 书书 下 省省 省
中朝掌决策,
外朝掌执行
吏户礼兵 刑 工
二、三省六部制
内容 运作方式: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合署办公, 其办公地点称为政事堂
二、三省六部制
思考:三省六部制度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唐代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 而决定。……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 “政事堂”。……政府的最高机构,则在政事堂。凡皇帝命令,在“敕”字下,须 加盖中枢、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 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认为是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 级机关所承认。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 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 在赋敛,迫趣(cù)取办,无复常准。赋 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 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 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 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 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 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
导入新课 皇帝的烦恼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课程标准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 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课标 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 晋南北朝政权更 迭的历史脉络, 隋唐时期封建社 会的高度繁荣, 认识三国两晋南 北朝至隋唐时期 的制度变化与创 新的新成就。
选官制度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课件(共28张PPT)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课件(共28张PPT)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 事 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
——《新唐书》
三省各自为政
政事堂
中书门下
意义:个人施政转向集体施政,提高决策正确性与效率, 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二、中枢体系的变化:三省六部制
材料二: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次年颁布实行了新的租调制, 规定一夫一妇为纳税单位,租额相对减轻,即一对夫妇年 纳票2石,帛1匹..以后相建立的北齐、北周、隋、唐都 曾颁布过此令,唯办法略有变更。
——吕建中《中国古代赋税制度述略》
三、赋税制度:租调制到两税法
2.租庸调制度的流变-租庸调制 阅读史料想想初唐税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目 第二部分 中枢体系的变化:三省六部制 录
第三部分 赋税制度:租调制到两税法
一、选官制度的变化:从察举到科举
中国古代历代选官制度是如何变化的?
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
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
府职务,世代为官。
1、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严重束缚应考者,使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2、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导致 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中枢体系的变化:三省六部制
行政体系演变
西汉:中外朝制
魏晋:三省六部
雏形
4
2
3

1
秦朝:三公九卿
——《宋书·卷九十四·列传第五十四》
(1)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下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 (2)地方大族操纵人才选拔

课件9: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9: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问题4.阅读教材回答,唐初实行怎样的赋税制度?与北魏
问 相比创新在何处?有何意义?唐中后期赋税制度有何变化?变 题 化的原因是什么?两税法主要的内容是什么?比较两税法在纳 情 税时间和标准上与租庸调制有何不同?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 境 题?
时期 北魏
赋税制度 租调制
时期 赋税制度 创新之处
意义
纳税时间和标准
说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
问题5.制度创新有打破常规的突破式创新和让事物越来越
问 美好的渐进性创新,指出这两种类型在隋唐政治制度方面各有 题 什么表现?有何意义?学完本课,你对制度创新有何感悟? 情

总 制度创新 结 升 华
突破式创新 渐进性创新
科举制 两税法 三省六部制 租庸调制
时期 选官制度 选拔方式和标准
影响
选拔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
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

曹魏
九品中正制
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 官职。

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 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

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存在问题:逐渐成为维护士族 特权的工具。

隋唐
科举制
选拔方式:分科考试。 选官标准:考试成绩。
题 三省六部制的内容有哪些?产生了什么影响?你对隋唐中枢机
情 构的变化有何认识?

时期 中枢机构
主要内容
影响
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

诏令; 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 吏、户、礼、兵、刑、工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 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 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主 学 习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知识整合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知识整合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知识整合【阶段特征】总特征:封建社会繁荣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时期。

1.政治上: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继续发展,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疆域辽阔,社会稳定;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削弱了唐朝的统治,最终形成五代十国分裂局面;2.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呈现繁荣局面;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对外贸易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土地和赋役制度调整:由魏晋时期的租调制到唐朝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3.思想文化上:出现三教合流的趋势;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多元发展、全面繁荣、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4.民族关系上:唐朝统治者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通过战争、和亲、册封、设管理机构等方式加强了与周边各族的关系,各民族进一步融合;5.对外关系上:交通发达,海陆并举;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主干1:选官制度的变化1.背景:①士族腐朽,九品中正制不再适应社会需要;②庶族地主兴起,参与政权;③魏晋时期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

2.发展历程: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扩大取士人数,首创武举、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其地位。

3.影响:进步性:①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使中下层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社会阶级之间的流动;②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③保证官僚队伍的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④促进了儒学发展,提高儒学地位,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社会出现重学风气;⑤对西方文官制度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落后性:①实质: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封建选官制度;②以儒学经义为范畴,忽视实用性学问,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③以才学为标准选官,难以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④到了后期发展成八股取士,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程标准课标解读课标导航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1.结合汉至唐的选官制度,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趋势及影响。

2.搜集“中外朝”“三省六部制”等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汉至唐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及作用。

3.结合赋税制度的变革,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唐代两税法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选官制度趋势:由重门第到重才能。

1.九品中正制(1)创立:曹魏。

(2)特点: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演变为西晋时主要看重家世。

(3)作用: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2.科举制(1)创立⎩⎨⎧①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2)发展⎩⎨⎧①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②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影响: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省六部制1.历程(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注意:三省制最早出现于魏晋南北朝,而不是隋唐。

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3)唐太宗时,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2.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3.意义 (1)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2)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赋税制度 趋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

1.魏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食和绢帛。

租:即田赋,按亩征收产物;调:即户调,按户征收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3.唐初:租庸调制(1)内容⎩⎨⎧①赋税征收对象为21—59岁成年男子。

②除租、调外,男子不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4.唐中后期:两税法 分夏、秋两季征收。

(1)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2)实施: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3)内容⎩⎨⎧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②一年分为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影响⎩⎨⎧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 阅读教材·想一想1.阅读教材P41“学思之窗”:科举制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何影响?提示:科举制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改善了用人制度,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2.阅读教材P40“思考点”:唐朝赋税制度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提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征税的主要标准由人丁转为财产。

发掘教材·读一读1.阅读“唐三彩文官俑”(见教材P38)信息解读:唐朝葬俗中,人去世后多随葬各种明器,其中文官俑、武士俑、镇墓兽较为常见。

文官俑多长袍大袖,双手拱立,神情肃穆庄重,颜色以褐、绿、白为主。

主要反映唐朝时期科举制的发展以及陶瓷业的进步。

2.阅读“西安大雁塔唐朝进士题名帖”(见教材P39)信息解读:“雁塔”即大雁塔,在陕西西安的慈恩寺中,为唐玄奘所建。

唐朝新中进士,均在大雁塔内题名。

故以“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

说明唐代科举制进士科成为重要的考试科目。

3.阅读“唐朝三省位置图”(见教材P39)信息解读:太极宫是隋、唐两代的皇宫,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列左右,尚书省稍远,分别体现其决策和执行职能。

便于与皇帝共议国事,反映了唐代中央机构的完备。

探究一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史论要点角度内容选官制度的演变先后经历夏商周的世袭制、战国的军功爵制、西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以来的科举制。

选官制度的趋势(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

(2)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

(3)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

1.“贡举之法,三代未尝有之,而汉武帝建元元年诏举贤良之士,亲策问董仲舒而始焉。

唐宋科举之法盖仿于此矣。

”材料中的“贡举之法”是指()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解析材料“汉武帝建元元年诏举贤良之士”和“亲策问”表明是地方推举的察举制,故B项正确。

答案 B2.钱穆说:“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

”据此可知,科举制()A.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B.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C.重视官员的综合素质D.抑制了世族门阀势力解析科举制选拔标准的公平公正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门阀势力,故D项正确。

答案 D探究二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史论要点1.运转2.特点(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

这样可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2)职掌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书)、审核(门下)至执行(尚书),都经由三省处理。

(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3.作用(1)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2)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提高唐朝办事效率。

对点训练1.钱穆在《国史新论》记载:“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材料中“这两种制度”的“后者”指的是()A.三公九卿制B.中外朝制度C.三省六部制D.九品中正制解析材料“唐代制度”和“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表明是唐朝的中央官制,结合所学可知是三省六部制,故C 项正确。

答案 C2.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

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制B.完善中央集权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扩大民主权利解析设置多个宰相是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加强皇帝的权力,并不是完善中央集权,也不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君主专制时代是不存在扩大民主权利的。

答案 A探究三(核心素养)中国古代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素养解读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汉代的中枢政务机构汉初以来,汉承秦制,丞相权力很大,威胁到皇权,汉武帝为进一步分散和限制相权,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参与国家政治中枢主要决策的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议要政,于是,与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得以形成。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中央机构。

2.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古代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1)中国古代的中枢政务机构在各朝代之间既有继承,又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汉代就有“汉承秦制、有所损益”;隋朝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唐朝建立后,承袭隋制,虽略有所改,但基本上没有突破隋代模式。

(2)古代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也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对点训练1.图一和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变化。

此变化所反映的本质是()A.皇权不断得到加强B.中央官员数量增多C.大臣分工逐渐明确D.丞相负责军事责任解析从图一到图二体现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故A项正确。

答案 A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皇权不断加强D.宰相数量逐渐增加解析由“首长制到委员制”,表面上看起来是宰相数量的逐渐增加,反映的实质问题是皇权在不断加强。

答案 C【典例1】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征兵18岁以下体壮者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署敕,结果把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皇权的制约事闹黄了。

魏征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这说明() 符合三省六部制的运转程序A.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符合材料主旨B.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不符合唐太宗和魏征的史实C.唐朝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开始动摇体现制约性,并不能说明“动摇”D.门下省有草拟、审核诏令大权中书省草拟诏令明立意以唐太宗签署征兵敕书为切入点,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三省六部制。

抓关键材料信息“唐太宗签署了……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署敕”说明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

排干扰从秦开始设立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A【典例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制度欠缺——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材料二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

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

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

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

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

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吏治昏庸,加重了人民负担——《白居易集》卷2《重赋》(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税法的观点分别是什么?(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税法的认识。

第一步审设问·定方向审读关键审读通则引导词第(1)问,“根据材料”说明答案完全来自材料;第(2)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答案来源于材料和教材基础知识。

提示词第(1)问,概括——扼要归纳;第(2)问,认识——总体把握分析。

限制词第(1)问,时空限定——唐代;内容限定——两税法。

第(2)问,时空限定——唐代;内容限定——两税法。

核心词第(1)问,观点;第(2)问,认识。

第(1)问,根据材料一“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和材料二“贪吏得因循”“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等信息回答。

第(2)问,综合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材料一认为两税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制度欠缺,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材料二认为政府连年增税、钱重物轻;吏治昏庸,加重了人民负担。

(2)认识:两税法保证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但地主千方百计地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使农民的负担更加沉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