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理论在高校学困生转化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高校学困生转化中的应用
●谭娟晖
摘 要 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自身的积极力量、美德和善端为研究对象,培养、发掘积极的心理品质。学习困难学生是高校教育对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应将积极心理学理论运用到学困生转化工作中,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学生体验积极情绪、培养积极认知、提高自我效能感、构建积极人格,以帮助学生更好成长成才。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学困生 积极情绪 积极人格
作 者 谭娟晖,浙江林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讲师(临安 311300)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美国心理学界首先兴起的一种新的心理学研究趋势。积极心理学对人性持积极评价取向,研究的目标是促使人们把关注的焦点从修复生活中最坏的东西转移到建立正面、积极的品质,即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它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实际、潜在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进行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同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①。
积极心理学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学者提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都有拓延人们瞬间的知———行能力,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②。其他实验研究表明,积极情绪拓延了知———行的个人资源,消极情绪则减少了这一资源,积极情绪有助于消除消极情绪③。二是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的人格特征是积极心理
学得以建立的基础,它假设人类是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具有适应性的整体。在对积极人格特征的研究中,积极心理学主张培养和造就健康的人格,如自尊、适应、智慧、乐观、自我组织、自我定向、积极心理防御机制、创造性等。
高校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学习上存在一定障碍或困难,学习成绩明显落后于他人,不能达到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的学生。学困生的普遍心理特征为:缺乏自信、焦虑、抑郁、意志薄弱、自制力差、自我评价偏低、自我效能感低、成就动机的缺失等④。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高校办学规模逐年扩大,进入大学的“门槛”逐年降低,数量上的扩张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感觉学习困难的大学生人数逐渐增多,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及格科目越积越多,有的甚至无法正常毕业。弄清这些大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进行因材施教,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和挑战。借鉴积极心理学的观点,相信人是自我决定的人,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积极品质”不仅来源于经历,也有先天的成分,这为“积极品质”的建构和培养预留
5
4教育评论/2009年第5期
了空间⑤,为学困生的转化提供了可能性。通过自我调适和外部教育,有助于激发学困生的积极心理,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改善其过低的自尊,激发潜能,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体验积极的情绪。学困生要加强对自己情绪情感的调节,保持健康的情绪,找到合适的表达情绪的方法,既不要压抑自己,也不要放纵自己,对于消极情绪要学会几种自我疏导、自我排遣的方式。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多寻找自己的优点,对生活中出现的困惑,积极地进行自我暗示,积极主动地与外部沟通,寻求社会支持,及时疏通。只有在情感上接受并喜爱学习,才能保持旺盛的热情,积极地探求新知识,使学习活动得以持续,从而实现最终的学习目标。要注意培养和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学会自娱自乐。在业余时间积极开展愉快的娱乐活动,排遣寂寞孤独、烦闷忧郁,有助于身心健康。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关爱。对他人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关心、理解他人,获得别人的尊重与信任,增强自信心,减少心理的不适感。根据积极情绪理论分析,受到鼓励赞扬的大学生,其情绪状况是积极的,在积极情绪的推动下学习兴趣会进一步加强,与教师的关系更加融洽,相互间的信息反馈不断增加。大学生有着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这个时期的个体充满矛盾,容易产生焦虑和依赖情绪,渴望得到周围环境的认可和正面评价。如果这些需要得到满足,他们会感觉到幸福和快乐,容易激发学习的动机和信心。学困生经常体验消极情绪,是因为经历失败太多,沮丧多于欢乐,更需要有人经常给予肯定和鼓励,为他们提供积极前进、争取成功的动力。若成功的体验增多,自信心将随之增强。社会、家庭和学校要尽可能地为学困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适时地以恰当的方式进行肯定性评价。教师可以尽量改变原有的评价方式,让学困生亲身参与评价活动,发现自己,激励自己;帮助学困生在成长中树立自信,扩展评价的范围,如设立表现奖、进步奖、才艺奖、互助奖、活动奖等;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困生发挥优点和特长,品尝成功带来的喜悦和快乐。
培养积极的认知。学困生往往自我评价较低,自卑感严重,在认知归因时因为墨镜效应,滤掉了所有积极的东西;或者因为双筒望远镜效应,把缩小的一头对准自己的优点,把放大的一头对准自己的缺陷,从而产生没来由的自卑使自己萎靡不振。学困生要学会正确归因,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乐观地看待未来,坚信自己可以控制生活中的重要事件,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得到积极的结果。若遇到困难,可尝试各种不同的解决办法,只要坚信自己能成功,事情便会朝积极面发展。多着眼于主观的可控因素,如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努力程度,发现优点,挖掘潜力,从而建立自信心,逐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是学困生迅速转化和持续进步的基本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电影课、讨论课、实验课、社会调查课、认知实习课等教学形式,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一项调查表明,学困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受表扬次数非常少的占62111%。由此可见,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培养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大学生正处于自尊需要日益强烈的阶段,对学困生一味批评、指责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对学困生要多表扬、多鼓励,使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不断增强。当考试失利的时候,我们不要指责和埋怨他们,要耐心地帮助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找出解决的方法,以利于重建学习自信心,培养积极认知的习惯。
提高自我效能感。积极心理学认为,高自尊和强自我效能感可以促进个人力量和顺应能力的发展,当人们相信自己会在努力争取的目标上获得成功(高自我效能)时,人们会更健康和更幸福⑥。在大学里,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普遍较低,从他们自身出发,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改变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首先,个体行为的结果(成与败)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能够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败会使之降低。尤其是在一项行动刚刚开始时的失败,因其不能反映出努力的不足或不利的环境因素,容易使人归因于自己能力的不足。学困生因为缺少成功的体验,从而自我效能感较低。其次,人们观察别人所得到的替代性经验对自我效能感影响很大。看到与自己相近的人成功能促进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增加实现同样目标的信心;看到与自己相近的人失败,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败,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学困生需要增加成功的体验,应该向成绩好的同学学习,提高自我效能感,更好发挥自己的能力。学困生的一些优点往往容易被缺点和不足掩盖,很难得到教师公正、客观的评价。学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