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与戊戌变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戊戌变法中的光绪帝

摘要:光绪皇帝是戊戌变法中维新派所依靠的主要力量,经过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决心变法,从实行变法的动机到变法的内容以及变法的效果来看,光绪皇帝的行为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值得肯定的。

关键词:光绪皇帝;戊戌变法;作用以及评价

戊戌变法是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多年以来,人们对于光绪皇帝与戊戌变法的关系众说纷纭,肯定这有之,否定者更有之。最早评价光绪皇帝的事梁启超,在他的《戊戌政变记》中,就把光绪皇帝说是古今中外少有的“至圣仁人“;而戊戌变法失败后由改良派转变为革命派的章太炎,在他的名著《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将光绪皇帝痛斥为小丑,其变法逢则公,而其心则只以保我权位也。以上这些对光绪皇帝的评价,无疑带有个人的恩怨和政治因素,不能作为正确的历史结论。我认为,从光绪皇帝实行变法的动机,在变法中的作用以及变法所产生的效果来看,对光绪皇帝的评价应该是肯定的,他的行为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爱国行动。

一.实行变法的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战败后,中国跟世界的关系出现前所未见的改变。接连的外忧内患,使清政府及一众知识份子逐渐醒觉到必须要改变以自强。咸丰、同治年间开始,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希望能够“师夷长技以制夷”,改良生产技术。各地先後引入外国新科技,开设矿业、工厂,建设铁路、

架设电报网,培训技术人材;在军事上亦建立了远东最具规模的北洋水师。1894年至1895年发生甲午战争,清政府被日本打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证明只靠洋务运动未能根本改变中国的落後。于是出现了要求从更基本层面,包括政治体制上,进行变法维新的声音。马克思在论述各阶级代表人物的历史活动的动机时说过,主要人物是一定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行动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根据这个原理,可以把实行变法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空前严重

甲午海战后,帝国主义凭借在《马关条约》中的特权,在利益均沾的幌子下,在中国建工厂,筑铁路,开矿山。设银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面临瓜分的局面。康有为在保国会的演说词中痛切地指出来这种现象:二月以来,失地失权之事,已二十见。事日方长,何以卒岁?缅甸、安南、印度、波兰、吾将为其继矣。面对这种局面,就连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也深感忧虑。1898年,当俄国占领旅大时,光绪就面斥李鸿章说:汝等言俄可恃,与订约,输与大利。今约期未半,不独不能阻人之来分,为自计愈盟索也。密约之谓何?

与此同时,社会危机也日益加深。清政府的财政在甲午海战前本已十分困难,战后,又赔款二亿三千万两白银。造成了国库空虚,在向帝国主义举借外债的同时,加重人民的负担。1895年,户部就在“筹饷“折中提出一系列措施,1898年,发行:昭信股票,名义是自由应募。实则强制摊派。此外,各省地方官吏还另立种种名目,横征暴敛。面对如此繁重的苛捐杂税,老百姓不堪重负,人民起义不断出现。1898年,广西发生了天地会首领李立亭领导的农民起义,立誓驱尽洋人,以保卫华。.同年七月,四川大足县爆发了俞栋成领导的起义。这些起义预示着新的更大规模的危机正在酝酿。光绪帝并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是敢于正视现实,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光绪赫然发愤,排群异,冒疑难,以实行变法图强之策。

第二、光绪和慈禧间的矛盾

光绪皇帝虽然在1887年十七岁时已在名义上亲政,但实权一直仍然是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里。面对列强瓜分的危险,光绪于1898年(戊戌年)向慈禧要求实际的权力,让他进行朝政的改革。1861年,慈禧通过辛酉政变取得垂帘听政的权力,1875年初,咸丰死,立年幼的光绪为帝,目的是为继续揽权,1890年,慈禧放权,一方面是光绪已到登基的年龄,训政的把戏已不能再演,更主要的一方面是她的势力已遍及朝廷,完全可以从幕后控制光绪。大权旁落的光绪,只能博览群书,希望在股经圣典中找到救国的良方,但是时代不允许他成为汉武帝那样的贤君。于是把目光转向西学,大量购买西学书籍。这样,光绪虽处宫禁,却能了解世界大事,政治比较开明,颇想有所作为。因此,光绪皇帝力求摆脱慈禧太后的压制,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皇帝,亲自掌握政权。甲午海战后,此时的光绪皇帝要冲破一切,决意变法。一向对慈禧比较畏惧的他拿出非常的勇气,愤怒地对庆亲王奕劻说:吾不能为亡国之君,如不予吾权,吾宁逊位。公开表示对慈禧把持政权的挑战。这次争权虽然慈禧太后给光绪皇帝下一个新的圈套,但是光绪皇帝还是从慈禧太后那里得到了一点权柄,正是这些有限之权,为光绪做出一生中最辉煌的百日维新提供了一个前提条件。

面对着这个腐朽的国家,光绪帝受到他的老师翁同和的影响对于现行的制度深感痛觉,再回想当年先祖的丰功伟绩,于是决定要改造国家,重新振兴大清,使大清重登世界顶峰。光绪帝虽然是一个很有进取心的皇帝,但是他本身没有掌握实权,不幸生活在了落后腐败的清朝末期,所以改革只能以悲剧收场。

第三、维新思想的影响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内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的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光绪皇帝的变法之志,是同作为外因的变法思潮的影响分不开的。

变法一词甲午战前就由冯桂芬、马建忠等人提出来的,随着危机的加深,维新宣传活动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爱国救亡活动。康有为在

几次给光绪皇帝的上书中,从理和势两方面反复说明变法的必要性。就理

而论,他说从未有过不变的法度,变则强,不变则亡。若谓祖宗之法不可变,则我世祖宗皇帝何尝不变太宗文皇之法哉?不变法而割祖宗疆土,驯

至于亡,与变法而光宗庙之威灵,可以大强,孰轻孰重,必能辩之者。

光绪认为内忧外患使清王朝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变则强,不变则亡。夫

秦西诸国之相逼,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也。变法要尽弃旧习,再立堂构。

只要光绪敢于变法,三年而宏规成,五年而条理备,八年而成效举,十年而

霸图定矣。中国之治强,可计日而待矣。否则将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康有

为将变法与清政府的统治命运连结在一起,是最能打动清王朝统治者的,当

光绪皇帝读到康有为所写的求为安布衣而不可得,以及不忍见煤山前事等语

句时,肃然动容,更触动了他的忧危之心和激励了他的图强之念,说:非忠

义肝胆之人,不顾生死之人,安敢以此直言与朕前乎。

康有为为了进一步使光绪皇帝了解变法的道路以及条理次序,还向光

绪皇帝进呈了自己所著的《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考》以及西人所著

名书。光绪皇帝都认真阅读,对西方的变法了解更多,变法的决心也就更

大了。由此可见,维新思想的影响是光绪皇帝决心变法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之一。

二、光绪皇帝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

甲午海战后,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利益的维新派,企图通过一种自上而下的改革,来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既然我们肯定戊戌变法的积极作用,那么,就应该肯定参与这次运动的领导人,既然肯定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变法的领导人物,那么也应该肯定的百日维新的实际决策者光绪皇帝,不能因为他是清朝皇帝而否认他在整个变法运动中的作用,而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的态度来对待这个问题,即以社会发展规律为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