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与戊戌变法

合集下载

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是什么_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是什么_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是什么_失败的缘由是什么戊戌变法是光绪在位其次十四年,其中叫做百日维新和维新变法。

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是什么_失败的缘由是什么,期望对大家有所挂念。

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是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戊戌变法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所以遭到猛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共6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的缘由其一,守旧派势力强大,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把握。

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个人,没有实权。

西太后最初曾指示“今宜专讲西学”,但是,当她感到变法触及到她自己的权力和清廷王公贵族的利益时,就动手遏制、镇压。

其二,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指责西汉的古文经书全系刘歆伪造,《孔子改制考》将孔子装扮为“改制立法”的祖师爷。

两书都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

此外,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扬,也增加了社会阻力。

其三,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宽敞人民群众,只寄期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的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戊戌变法的起止时间是A.1898年6月至9月B.1898年5月至8月C.1898年春天D.1899年6月至9月答案:A。

戊戌变法主要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舞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猛烈抵制与反对。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光绪帝颁布颁布了这些

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光绪帝颁布颁布了这些

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光绪帝颁布颁布了这些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变法正式开始。

变法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除旧布新。

主要内容:政治方面(1)开放言路。

光绪皇帝下诏,允许报纸“指陈利弊”,“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

又下诏,凡院、部司员欲条陈意见,可以上书,通过本衙门的“堂官”(首长)代传。

普通百姓可以到都察院呈递;(2)精减机构。

撤销詹事府(主管皇后、太子家事)、通政司(主管内外章奏)等六个衙门,各省也要做相应精减;(3)任用新人。

维新派杨锐、刘光第、谭嗣同都被光绪任命为“军机衙门章京上行走”(秘书),参与新政。

(4)仿效康熙、乾隆时的旧制,在紫禁城内开“懋勤殿”,使之实际上成为皇帝与维新派讨论制度改革的机构(未能实行)。

经济建设康有为强调中国必须以工商立国,才能富国养民;另因为官办企业多弊病,故也着重鼓励民办企业、设铁铁路矿务总局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广泛开设农会,刊印农报,购买农具,订立奖励学艺、农业程序,编译外国农学书籍,采用中西各法切实开垦、颁发制器及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在各地设立工厂、在各省设商务局、商会,保护商务,推广口岸商埠、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名其学习士农工商自谋生计、倡办实业,促进生产、鼓励私人开办工矿企业。

教育改革举办京师大学堂所有书院、祠庙、义学、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各省会设高等学堂,郡城设中等学堂,州县设小学鼓励私人开办学堂设立翻译、医学、农务、商学、路、矿、茶务、蚕桑速成学堂;派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设译书局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人才。

主要措施为: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军事方面改用西洋军事训练;遣散老弱残兵,削减军饷须支,实行团练,裁减绿营,举办民兵;颁发兴造枪炮特赏章程;筹设武备大学堂;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试枪炮。

光绪皇帝与戊戌变法

光绪皇帝与戊戌变法

光绪皇帝与戊戌变法光绪皇帝是清朝的倒数第二位皇帝,他执政期间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

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戊戌变法,这一事件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逐步讨论光绪皇帝与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并探究其历史意义。

一、光绪皇帝光绪皇帝,生于1871年,溥仪,是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的儿子。

由于其父亲早逝,他在1875年成为了继位的皇帝。

然而,在他执政的早期,他的权力受到了慈禧太后的严密控制,事实上,光绪皇帝很少能独立行事。

直到慈禧太后逝世之后,他才开始积极掌握政权。

二、戊戌变法的背景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是光绪皇帝积极推动的一场变革运动。

当时,清朝正在遭受着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而封建社会和落后的国内体制也使得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为了挽救国家,光绪皇帝开始着手改革。

三、戊戌变法的内容戊戌变法是一系列的改革举措,旨在实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创新。

这些改革包括废除科举制度、设立新学堂、建立新军队、推行民主制度等。

其中,最有争议的便是废除科举制度,这一改革举措引起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四、戊戌变法的阻力与失败戊戌变法虽然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味道,但却遭到了保守派势力的强烈反对。

作为清朝统治者的保守派不希望放弃既得利益,而改革往往会对旧有体制产生冲击。

此外,列强干涉与慢性病的肆虐也给变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最终,因为反对力量的压制和清廷内部的腐败,戊戌变法无法成功。

五、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尽管戊戌变法在当时没有取得成功,但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它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大门,为后来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其次,戊戌变法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表达声音、争取权益的平台,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虽然变法失败,但它所酝酿的变革思潮却在后来引发了更为激进的革命运动。

光绪皇帝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它展示了一个年轻的皇帝试图拯救国家的决心与努力。

尽管变法的结果并不如人意,但这一事件影响了当时的中国社会,塑造了中国近代史的命运。

光绪年间的戊戌变法

光绪年间的戊戌变法

光绪年间的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事件。

该事件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互相促进的结果,它的发生和推动是中国现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戊戌改革具体是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6月11日由清政府召开的议和会上宣布的。

这场改革企图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多方面的改革来改变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光绪年间,中国政治内部有诸多不稳定的因素。

一方面,光绪皇帝是一个有抱负和开明的人,但是他的权力并不充足,被清廷的重臣所遏制。

另一方面,外国列强在中国殖民、教育、贸易、传教等方面的渗透,严重破坏了中国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制度,导致民族危机的形成,民族主义思潮的激发。

在这样的背景下,戊戌变法应运而生。

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管理方式,试图依靠科技和科学在思想和制度上改造中国。

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1.政治制度改革戊戌变法的第一个重点就是政治制度改革。

旨在推行君主立宪制度,加入议会制度,增强皇帝的权力,削弱官僚主义。

这是一项非常艰难的任务,因为这种复杂的改变涉及到清王朝中的既得利益者,而且大部分人都缺乏对这种改变的深入了解。

此外,这项改革还需要建立公正、透明、知识化的法律和政治制度,符合时代的要求,更好地推进现代化进程。

2.经济改革戊戌变法还致力于加强经济上的变化。

当时,中国的经济处于一个相当落后的状态,民众对外贸易和国内贸易的期待越来越高。

改革尝试加强对企业家的支持,扶持私有企业发展,提倡科学管理,以及利用现代银行、寿险、贷款等工具推动经济发展。

3.文化改革戊戌变法的第三个重点是文化改革。

中国在这方面处于一个相当闭塞的状态,有必要通过知识和文化的普及来开启未来的道路。

改革尝试推广普及教育,建立现代学派,以及通过良好的文化交流来加强国际竞争力。

四、戊戌变法的失败戊戌变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引领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但是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最后还是无法顶住清政府内部的压力。

在清政府的保守派攻心挑拨下,刘坤一、章太炎等改革者被逮捕,他们不幸成为改革运动的牺牲品。

简述戊戌变法

简述戊戌变法

简述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指的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次改革运动。

该运动发生在1898年(清朝光绪二十四年),因为发生在农历戊戌年而得名。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它的目的是为了振兴国家、改革政治体制、推进现代化。

这次变法的主要推动者是光绪皇帝和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士人。

戊戌变法的背景是中国在晚清时期面临的巨大危机。

当时,中国面临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割地让利的压力,国家经济疲软,社会动荡不安。

同时,清朝政府内部腐败严重,官僚制度僵化,无法有效应对国家危机。

为了挽救国家,光绪皇帝决定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

戊戌变法包括政治、军事、教育、经济等多个方面的改革措施。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政治体制的改革。

变法运动提出了“公车上书”、“直隶厅堂”、“参议政务”等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旨在建立一个比较民主的政治体制。

同时,变法还强调法制建设,提出“法制初步”、“法制整顿”等口号,力求建立一个法治的国家。

除了政治体制的改革,戊戌变法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

这些改革包括废除旧式八旗兵制,推行新式军队编制,加强军事装备和训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同时,变法还试图加强海防力量,保护国家安全。

戊戌变法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变法运动提倡科学与教育,提出了“教育兴国”、“教育改革”等口号,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同时,变法还鼓励学习西方文化,引进西方教材和教育方法。

在经济方面,戊戌变法推动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

变法运动提出了“自强”、“富国”等口号,鼓励发展工商业,推进工业化进程。

同时,变法还进行了一系列的财政改革,试图提高国家财政收入,改善经济状况。

然而,戊戌变法在实施过程中遭遇到了各种困难和阻力。

旧势力对变法持有强烈的抵制态度,变法派内部也存在分歧和斗争。

最终,在康有为被废黜后,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尽管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它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变法运动的思想和理念,为后来的政治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戊戌变法使中国人民认识到了改革的重要性,为中国的革命和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论光绪帝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

论光绪帝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

论光绪帝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内容摘要:戊戌变法是晚清史上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也是光绪帝,这位大志未酬、郁郁寡欢的末世皇帝十年短暂的亲政生涯中最绚烂的政治成就。

作为一位毫无实权的封建帝王,光绪帝果断进行资本主义改良挽救民族危机,同时由于他的现实处境和自身因素又使戊戌变法仅仅存在了一百零三天便惨遭扼杀。

那么这位戊戌变法的实际领导者究竟对戊戌变法起到了什么作用?本文将以此问题为中心展开研究。

关键词:光绪帝戊戌变法慈禧太后康有为资产阶级维新派正文:历史上每到王朝末期常常会出现一些救世统治者试图通过各种改革来延长他们祖先的帝业。

光绪帝正是这样一位试图力挽狂澜的末代改革者。

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起,大清帝国的国力日趋衰微,统治危机愈发加深。

面对日益严重的王朝危机,满清皇族内部不断进行自救运动,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到1898年的戊戌变法,清朝地主阶级完成了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到制度的转变。

这些改革主要发生在同治、光绪二帝年间,其中前者是在慈禧太后的领导下进行的,而戊戌变法是由皇帝直接领导的改良运动,这位封建帝王尝试进行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决定了他自身在此次运动中的复杂性。

一、光绪帝的生平介绍光绪帝名爱新觉罗·载湉,是清朝倒数第二位皇帝。

他的父亲是咸丰皇帝的弟弟醇亲王奕譞和慈禧亲妹妹的儿子。

1875年,亲政刚满一年的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因病逝世。

同治皇帝无子,慈禧太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权和叶赫那拉的利益,她从年龄和血缘的角度考虑,最终选择了自己的侄子和亲外甥——年仅四岁的载湉,改元光绪。

光绪帝从小生活在慈禧太后的“严加管教”的训斥下,慈禧要求光绪叫她“亲爸爸”,对她事事毕恭毕敬,不得违背“亲爸爸”的旨意。

幼小的光绪在慈禧太后的淫威下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和生理疾病。

由于不同寻常的成长环境,光绪帝形成了软弱的性格,加之慈禧太后的强势压制,他尽管贵为帝王,却毫无自由、实权,形同傀儡。

戊戌变法的兴起与失败

戊戌变法的兴起与失败

戊戌变法的兴起与失败戊戌变法,是在清朝末年钦定皇帝光绪为国家大权的阶段,由光绪帝自发提出并实行的一系列变革。

这一变法开始于1900年的夏天,也就是“戊戌之年”,因此被称为“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意义重大的变革,其目的是为了改革清政府的腐败、弱化和落后,建立一个现代化国家,拯救中国社会危机。

戊戌变法的兴起在当时,清政府的种种腐败和弱化状态已经引起了社会上层和政界的广泛关注,政治和经济危机也已经让中国的面貌开始变得惨不忍睹。

此外,八国联军的侵略和近代西方文化的渗透,更是把中国推向了危机的边缘。

这些原因都促成了戊戌变法的兴起。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变法中推动者的身份和观点是非常多元和复杂的。

有清朝内的政治改革者,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也有革命党人对变革的准备工作。

此外,推动变革的还有广大学生和知识分子,他们希望通过变革来打破清政权的束缚,振兴中华民族。

企图在中国社会实现变革的热情和激情,加入了光绪帝的信心和勇气,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开始。

戊戌变法的改革内容在这次变法中,主要的改革内容就是推行新的科举制度,纠正官场贪污,改革教育、军事和财政等方面的制度。

科举制度改革是本次变法的核心内容。

变法派力图通过这一方式,为实现清政府的现代化提供高素质人才。

此外,变法还推行了改革教育、军事和财政方面的制度,以巩固中国社会基础,确保清政府的统治。

这些改革都非常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戊戌变法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然而,变法的过程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阻力。

反对者的反弹砸坏了许多变革的成果,使得变革的进程算是做出了许多牺牲。

这里既有来自清朝官僚的反对,也有来自中国社会上层和保守派的反对。

这些,使得戊戌变法的效果远未达到预期目标,使得中国晚清时期的统治更加岌岌可危。

戊戌变法的失败终究,戊戌变法是一个以失败而告终的变革实践。

这次改革中,变法派面临众多的反对和干扰,清政府的态度也并不明确,甚至暗中对变革做出了杀伐之举。

最终,光绪帝的死亡也使得变革的统帅和领导者缺失,变法派从而没有了主导,这就加速了失败宣布。

近代史探究《光绪与戊戌变法》

近代史探究《光绪与戊戌变法》

光绪与戊戌变法①历史资料戊戌变法是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

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变法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战败後,中国跟世界的关系出现前所未见的改变。

接连的外忧内患,使清政府及一众知识份子逐渐醒觉到必须要改变以自强。

咸丰、同治年间开始,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希望能够“师夷长技以制夷”,改良生产技术。

各地先後引入外国新科技,开设矿业、工厂,建设铁路、架设电报网,培训技术人材;在军事上亦建立了远东最具规模的北洋水师。

1894年至1895年发生甲午战争,清政府被日本打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证明只靠经济上洋务运动未能根本改变中国的落後。

于是出现了要求从更基本层面,包括政治体制上,进行变法维新的声音。

维新运动开始于1895年于北京发生的公车上书。

当时齐集在北京参与科举会试的十八省举人,收到《马关条约》中,中国割去台湾及辽东,并向日本赔款二万万两的消息,一时间群情激动,4月,康有为、梁启超作成上皇帝的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及变法的主张,得到一千多人连署。

5月2日,康、梁二人,十八省举人及数千市民,集合在都察院门前要求代奏。

因为外省举人到京是由朝廷的公车接送,事件亦被称为公车上书。

虽然公车上书在当时没有得到直接实质的後果,但却形成了国民问政的风气,之後亦催生了各式各样不同的议政团体。

当中由康、梁二人发起的强学会最为声势浩大,更曾一度得到帝师翁同龢、南洋大臣张之洞等清朝高级官员的支持。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

近代中国的戊戌变法

近代中国的戊戌变法

近代中国的戊戌变法近代中国的戊戌变法是指清朝末年的一项重要政治改革。

这一改革措施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开始,以光绪二十二年农历戊戌年作为正式名称。

戊戌变法是晚清政府为了挽救清廷日趋衰败的局面,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举措来推进国家现代化的努力。

一、政治改革戊戌变法中最重要的政治改革措施是成立了内阁制度。

清廷从日本和西方国家学习到了内阁制度的优点,认识到维持封建王朝统治的必要性,于是在光绪二十三年成立了内阁,以庆亲王奕劻为首辅。

内阁制度的建立使清廷政治中心的实际权力由朝廷中央转移至内阁,提高了政府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为戊戌变法的其他改革措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经济改革戊戌变法对中国的经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这些改革包括划分专区、修订自由贸易条约、改革税制等。

通过划分专区,中国的海关管理得以规范,并且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监管。

修订自由贸易条约的举措使得中国能够获得更好的贸易条件,推动了外贸发展。

改革税制方面,戊戌变法采取了减免赋税、调整税制等措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军事改革戊戌变法在军事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

变法派成立了训练有素的新军,并采用了新式军事装备。

同时,戊戌变法推行了改革旧军队的措施,以逐步实现中国军队现代化。

军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使清廷能够更好地应对外来侵略和维护国家安全,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

四、教育改革戊戌变法非常重视教育改革,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

变法派在全国范围内兴办了学堂和学校,新式学制开始推广,教育内容和形式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现代知识和科学精神的人才,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有力支持。

总结:戊戌变法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这一改革措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契机和助力,推动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等方面的改革。

戊戌变法虽然在历史上并没有取得完全成功,但它为中国后来的变法运动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历史趣谈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为何没有被废?

历史趣谈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为何没有被废?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为何没有被废?导语: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主持的维新变法运动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强烈抵制。

后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主持的维新变法运动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强烈抵制。

后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皇帝,维新派中6人被杀,变法运动失败。

而中南海瀛台它四面环水,似为一个小岛,唯一通向陆地的通道就是北部的一个木桥。

光绪帝被软禁后,服侍光绪帝的太监均要经过李莲英的亲自挑选。

所以对光绪帝名为服侍,实为管教。

据说一年冬季,南海的水面已经结冰,一天光绪帝微服出行,谁知刚走不久便被守门人发现,随即被跪阻。

慈溪太后得知后居然命人将冰凿开,以防止其逃走。

这似乎还不足以泄愤,在政变后的几天里,慈禧又陆续的把过去侍奉过光绪帝的太监全部发落,对珍妃更是痛下狠手,将她囚禁在冷宫中。

也就是今日故宫珍妃井西边的那个山门里边。

虽然慈禧已经将光绪帝变为囚徒,但她依然是心存隐忧,毕竟自己已垂垂老矣,而光绪帝几近而立。

一旦自己百年,光绪帝就可以名副其实的成为大清皇帝,因此他就有了废掉皇位的计划。

首先是折煞光绪帝在臣下面前的威严,慈禧指挥镇压了变法之后,多次的组织大臣围攻和训斥光绪帝,为光绪帝罗织罪名。

其次大肆制造皇帝患病的身世,这引起了朝野上的震动。

光绪帝四月份还在雷厉风行的组织变法,此间未曾听说身体不适,原何慈禧在镇压了变法的同时突然的昭告天下?皇上已患重病,连太医都不可医治了。

再次选择宗亲之子立为大阿哥,为同治帝立嗣。

生活常识分享。

戊戌变法名词解释

戊戌变法名词解释

戊戌变法名词解释
戊戌变法指的是清朝光绪十四年(1888年)至光绪十五年(1889年)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

下面是戊戌变法中几个重
要的名词解释:
1. 戊戌:是指光绪十四年戊戌年,按照中国的天干地支纪年法,十个天干和十二地支组合成六十个年份,戊戌是其中之一。

2. 变法:指的是对现有政治、经济、社会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的行为。

变法的目的是通过改革来强化国家的实力、提升人民的福祉,以应对外部的挑战和内部的矛盾。

3. 光绪帝:清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年号光绪,继位于1875年,当时年仅四岁。

光绪帝对国家政务相对无能,因此戊戌变法的推行离不开一些重臣和知识分子的支持。

4. 慈禧太后:清朝的皇太后,曾长期掌握政权。

慈禧太后对改革持保守态度,限制变法运动的进展,并试图恢复她的权力。

5. 百日维新:指的是戊戌变法的最初阶段,时间从光绪十四年的戊戌年到光绪十五年的甲申年,持续了102天,因此被称为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期间,变法派试图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

6. 戊戌政变:指的是慈禧太后在变法派努力推行改革之际发动的政变。

慈禧太后利用她的权威,将一些变法派的重要人物革职、流放或处死,以终结变法运动,恢复她的专制统治。

戊戌变法是中国晚清时期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政治改革运动。

尽管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揭示了当时中国面临着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如国家的软弱、政治制度的腐败、外国列强的压力等。

它也为后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戊戌变法讲解

戊戌变法讲解

戊戌变法讲解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发生在清朝末期,由光绪皇帝领导。

这次改革标志着中国开始逐步向现代化转型,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背景与原因、改革内容、推行过程与阻力、失败与影响、历史地位与意义、经验教训与启示、戊戌变法与现代中国以及总结与反思等方面进行讲解。

一、背景与原因戊戌变法发生在清朝末期,当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政治、经济、文化危机。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割据,使得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同时,国内的社会矛盾也日益激化,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中国需要进行改革,以避免亡国灭种的危险。

二、改革内容戊戌变法的改革内容非常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其中,政治方面的改革是最为重要的。

改革内容包括: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实现国家现代化;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学堂;推行选官制度改革,引进西方人才;建立警察制度,维护社会治安等。

三、推行过程与阻力戊戌变法的推行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和困难。

一方面,保守派的反对声音很大,他们认为改革会破坏中国的传统和文化,导致社会动荡。

另一方面,光绪皇帝的权力有限,难以推动改革进程。

同时,戊戌变法还受到了外国势力的干涉和打压。

四、失败与影响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其影响深远。

保守派的反对和打压使得改革无法继续推行,光绪皇帝的权力也被剥夺。

同时,这次改革也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使得中国陷入了更深的危机。

但是,戊戌变法也为中国后来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历史地位与意义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标志着中国开始逐步向现代化转型。

虽然变法失败了,但它所倡导的现代化理念和对社会进步的追求,对后来的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启示我们要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适应时代的潮流,才能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

六、经验教训与启示戊戌变法的经验教训和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改革必须要有坚定的领导和强大的推动力;其次,改革必须考虑到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接受程度;第三,改革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稳定的政治环境;第四,改革必须坚持开放和包容的原则;最后,改革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美国处于南北战争期间,法国处于普法战争前夕,沙俄则因克里米亚 战争败北,元气大伤。19世纪六七十年代,它在远东的侵略对象主要是中国,对日本较为 放松。而在戊戌变法时期,19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通过争夺 殖民地的高潮已经基本把世界瓜分完毕,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惟一富源”。列强 纷纷在中国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时帝国主义列强绝
然而,两者的成效和结局却大为不同。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 路,一跃成为东方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而戊戌变法只是昙花一现,中国依然挣扎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同时维新,为何结局不同?仔细分析明治维新和戊戌变 法一成一败的原因,会发现其实有着诸多不同。
一、国际环境不同:明治维新前夕的国际环境对日本极为有利。英国忙于
原 因
弱性和妥协性,具体表现为就是①势力过于弱小,而顽固势力十分强大;②缺乏 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③维新派没有势力,又不能发动 广大的人民群众;④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失败原因再探
戊戌变法期间,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至中国访问。当时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向变法派领袖 康有为建议,要求清朝方面聘请伊藤为顾问,甚至付以事权。于是变法派官员在伊藤抵华 后,纷纷上书请求重用伊藤,引起保守派官员的警惕。保守派官员杨崇伊甚至密奏慈禧太 后:“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将专政柄。伊藤果用,则祖宗所传之天下,不啻拱手让 人。”这种激烈的言论,促使慈禧太后在9月19日(八月初四)由颐和园回到紫禁城,意 欲了解光绪皇帝对伊藤有何看法。 不过,伊藤与李提摩太又向康有为提议“中美英日合邦”。于是,在康有为的授意下,变 法派官员杨深秀于9月20日(八月初五)上书光绪皇帝:“臣尤伏愿我皇上早定大计,固 结英、美、日本三国,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另一变法派官员宋伯鲁也于9月21日 (八月初六)上书言道:“渠(李提摩太)之来也,拟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 邦,共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别练兵若 干营,以资御侮。…今拟请皇上速简通达外务、名震地球之重臣,如大学士李鸿章者,往 见该教士李提摩太及日相伊藤博文,与之商酌办法。” 俨然欲将中国军事、财税、外交 的国家大权,交于外人之手。慈禧太后于9月19日(八月初四)返回紫禁城后,于9月20 至21日获知此事,惊觉事态严重,才当机立断发动政变,重新训政,结束了戊戌变法。

历史趣谈戊戌变法慈禧为什么与光绪决裂 不能让皇帝抓军权

历史趣谈戊戌变法慈禧为什么与光绪决裂 不能让皇帝抓军权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戊戌变法慈禧为什么与光绪决裂不能让皇帝抓军

导语:戊戌变法慈禧为什么与光绪决裂?最让慈禧不能容忍的是,光绪召见新军统帅袁世凯,试图抓军权。

而慈禧也没有闲着,6月15日,也就是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慈禧为什么与光绪决裂?最让慈禧不能容忍的是,光绪召见新军统帅袁世凯,试图抓军权。

而慈禧也没有闲着,6月15日,也就是戊戌变法进入到第5日,慈禧要求光绪连下三道上谕:一、下令免去帝师翁同龢的协办大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职务,逐回原籍;二、凡授任新职的二品以上大臣,须到皇太后面前谢恩;三、任命慈禧亲信荣禄出任直隶总督,掌握大权。

6月11日为戊戌变法115周年为国而谋者为何难敌为权而争者——公元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将光绪帝软禁于中南海涵元殿,然后下诏太后训政。

自此,自6月11日始,历时103天的维新运动以失败告终。

史称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历代史家多认为是保守派,特别是其代表人物的慈禧太后反对新法,武力反扑,导致的戊戌变法的失败。

维新运动的主要发起者之一的梁启超先生编写的《戊戌政变记》即把变法失败归咎于保守派与慈禧太后的阻力。

这种说法固然没错,但深究历史细节,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同:都能接受洋务
异:光绪胆小懦弱却无父亲的谨慎,慈禧洞悉人性、工于心计
慈禧太后与清德宗光绪皇帝有三重个人关系:他们是名义上的母子;血缘关系上的姨甥;传统亲戚关系上的叔母与侄儿。

光绪的生身父亲醇亲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就是慈禧丈夫咸丰皇帝的弟弟。

而奕
生活常识分享。

戊戌变法指1898年

戊戌变法指1898年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

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变法简述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戊戌维新、维新变法,是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公元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领‎袖人物,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

无奈支持新‎政的光绪推‎行速度过快‎,因此变法被‎相对保守势‎力反对,最后演变成‎为政变,维新派人物‎被杀,慈禧太后因‎此获得实权‎。

维新运动失败,使中国损失‎一批热心于‎国家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将中国推上‎革命的道路。

维新变法变法背景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变法高潮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

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鼓吹变法;组织强学会。

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心。

1897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成为与《时务报》齐名的在北‎方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

1898年‎2月,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强学‎会,创办了《湘报》。

在康、梁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

光绪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

光绪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

光绪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摘要:甲午战争战败后,清政府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同时,西方列强虎视眈眈,内部起义纷争不断。

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国内不少有识之士提出要变法图强,这样的想法得到了清朝最高统治者光绪皇帝的支持。

于是以光绪和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国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关键词:光绪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逐渐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在抵抗外国侵略的过程中接连失利,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不少卖国条约。

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条约包括赔偿2100万银元并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为通商口岸等。

之后,清政府有和各国陆陆续续签订了《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使中国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化。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席卷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更加使清政府的统治摇摇欲坠,虽最终镇压了起义,但是也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

之后的中国各地起义仍然不断,自然灾害也是常有发生,水旱蝗饥防不胜防。

1875年2月25日,光绪皇帝即位。

由于即位后皇帝才4岁,所以朝中大小事务都由两宫皇太后把持。

而在1881年东慈安暴死之后,两宫垂帘听政的局面被打破,大权便落在了西太后慈禧手中。

“慈禧(太后)可以唯己独尊,以专执国政”①“西太后不仅在实质上,而且在形式上也使她登上了权利的顶峰,她被人称之为‘老佛爷’,完全由其一人控制了清王朝“②1887年光绪帝亲政。

在这之后,虽然光绪帝有了一定的权利,“然朝中大事,帝与大臣皆知,必须禀白而后行。

”③西太后所谓的归政,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使光绪帝在百官面前更加像一个傀儡罢了。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以光绪帝为首的抵抗派以及一些忧虑国家命运的大臣纷纷要求对日作战。

礼部右侍郎志锐说:“皇上明诏下颁赫然致讨,天下皆闻风思奋。

”④然而控制外交和军事大权的李鸿章则对光绪帝下发的诏书置若罔闻并变相拖延。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

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最终失败。

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又名维新变法,其高潮则为百日维新,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近代化道路。

触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利益是戊戌变法失败的真正原因。

究其根本,则为维新运动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虽然有初步的发展,但还极其微弱。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迫使他们仓促上阵,其经济实力、理论体系、思想酝酿、政治主张等都准备不足。

而所面对的封建势力十分强大。

其次,维新派没有掌握政权、脱离群众。

原本应与民众的斗争相结合,造成强大的声势,迫使当权者采取改革措施,但维新派采取脱离民众的方针,使之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加上其缺乏军队的支持,到危机时刻,才想到兵权,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再者,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

甚至幻想英、美、日等帝国来帮助其变法。

侧面反映了维新派的妥协性,表明维新派依就与封建主义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也说明戊戌变法最终将以失败告终的必然性。

虽然维新运动以失败告终,然而,维新志士用生命唤醒了中国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想通过和平改革使中国富强起来,是不可能的。

致使许多维新志士抛弃了改良主义的幻想,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即便,戊戌变法颁布的法令大多数是纸上谈兵,从未实施过,但它表明历史是走向进步的。

并且深刻的批判了封建制度,主张设立议会,限制过重的皇权等。

他们的宣传、影响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从经济上来看,这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

光绪皇帝戊戌变法与戊戌政变

光绪皇帝戊戌变法与戊戌政变

光绪皇帝戊戌变法与戊戌政变光绪皇帝的治世,是晚清时期的重要时期之一。

而其中光绪皇帝戊戌变法和戊戌政变更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事件。

本文将就光绪皇帝戊戌变法和戊戌政变这两个事件进行深入探究,分析其原因、影响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

一、历史背景光绪皇帝,是晚清时期的最后一位君主,其在位期间有着众多的挑战和困境。

清朝在光绪皇帝即位之前,已经逐渐衰落,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

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使得清朝统治早已岌岌可危。

二、光绪皇帝戊戌变法为了挽救国家命运,光绪皇帝开始推行变法,试图改革满清政权。

戊戌变法是光绪皇帝在戊戌年(1898年)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措施。

变法的宗旨是以自强求富、扭转国家衰落的趋势。

1.政治改革方面光绪皇帝尝试通过建立宪政体制来改革政治。

他下令成立了直奉大臣,试图推行君主立宪制度。

此外,光绪皇帝还试图增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绅士势力。

2.经济改革方面光绪皇帝意图通过改革经济来提升国家实力。

他推动重工业、冶金、煤炭等现代工业的发展,并鼓励商业和贸易的繁荣。

此外,他还取消了免税特权,实行统一的税制。

3.文化改革方面为了加强国家的文化实力,光绪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改革措施。

他鼓励科举制度的改革,并引入了西方的教育体系。

同时,他也重视新式军事教育和外语教育的普及。

然而,光绪皇帝戊戌变法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清廷保守势力与底层民众的抵抗、西方列强的干涉等种种问题使得光绪皇帝的改革计划未能成功实施。

三、戊戌政变由于戊戌变法遭到了保守势力和底层民众的反对,光绪皇帝的改革计划很快遭到了终止。

1898年9月21日,庚子十日,慈禧太后下令废止新政,控制了最高决策权。

慈禧太后领导的清廷以极端手段对抗变法派,将维新派人士逮捕、杀害,并以“戊戌政变”结束了戊戌变法。

四、事件影响尽管光绪皇帝的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这一事件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启发了人民觉醒戊戌变法的失败,让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改革与革命的重要性。

光绪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

光绪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

光绪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作者:张志诚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07期2008年是光绪皇帝逝世100周年。

光绪皇帝是值得我们纪念的。

他有两点突出的事迹为历代帝王所不及。

其一,他充当了把古代中国和平改造成为现代中国的尝试——戊戌变法的领导人,甚至可以说他就是一个维新党人。

其二,在变法中,当大学士孙家鼐提出“若开议院,民有权而君无权”时,光绪回答:“吾欲救中国耳,若能救国,则朕虽无权何碍?”即为了国家而不惜自己的权位,说明他是一位真正无私的爱国者。

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最有希望获得成功的改革,其中一条论据,就是为政者在对改革的认识与决心方面,戊戌时期的中国皇帝光绪实际上超出了作为现代化改革成功者的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和日本天皇明治。

当年的俄国沙皇彼得一世通过游历国外,见识了先进事物,产生了学习外国达致富强的愿望;日本明治天皇在倒幕志士帮助下从幕府手中获得了权力,于是顺从他们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而中国皇帝光绪对变法的觉悟则来自民族危机和国家存亡的千钧压力,其教训刻骨铭心,其认识达到相当的高度。

甲午战败,一直主战的光绪“愤极愧极”,为了“不做亡国之君”,他通过老师翁同龢接触到了康有为的上书,进而又以各种途径“考读西法新政之书,日昃不惶”,逐步认识到学习西方必须进行根本制度的改革。

这样他就从思想上与维新派渐趋一致,最后成为心心相印的同志。

光绪对变法有横下一条心的决心,他曾当着慈禧面表示,甘愿“坏祖宗之法”,也要推进新政。

在百日维新中,光绪下达的一系列“上谕”,从政治改革到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改革等等方面,几乎都突破了“祖制”,也突破了张之洞等人把“西学”、“西法”限制在“中体”框框内的主张,从而在国内形成了“除旧更新”的令人振奋的改革大潮。

最让人感佩的,还是我们前面提及的,光绪皇帝有一种为了改革、为了国家利益而不惜自己权位的精神,这是十分难能可贵和了不起的。

在中国几千年君主制制度下,皇权历来是为君者的命根子,为了得到这东西,人们可以杀得血流成河,让亿万生灵涂炭。

一,什么是戊戌变法?

一,什么是戊戌变法?

一,什么是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二、时代背景洋务运动公车上书维新运动开始於1895年于北京发生的公车上书.当时齐集在北京参与科举会试的十八省举人,收到《马关条约》中,中国割去台湾及辽东,并向日本赔款二万万两的消息,一时间群情激动,4月, 康有为、梁启超作成上皇帝的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及变法的主张,得到一千多人连署.5月2日,康、梁二人,十八省举人及数千市民,集合在都察院门前要求代奏.因为外省举人到京是由朝廷的公车接送,事件亦被称为公车上书.虽然公车上书在当时没有得到直接实质的後果,但却形成了国民问政的风气,之後亦催生了各式各样不同的议政团体.当中由康、梁二人发起的强学会最为声势浩大,更曾一度得到帝师翁同龢、南洋大臣张之洞等清朝高级官员的支持.政治上:甲午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民族意识.经济上: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思想上: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三、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制度取代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和自然经济,必然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

变法能否成功,取决于维新势力与保守势力的力量对比①敌强我弱②脱离人民群众③过于激进④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四、意义1.从时代背景分析,变法运动是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尤其在甲午战争失败于邻国日本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瓜分豆剖,亡国灭种绝非耸言危听。

《马关条约》签订时出现的“公车上书”成为变法的开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戊戌变法中的光绪帝摘要:光绪皇帝是戊戌变法中维新派所依靠的主要力量,经过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决心变法,从实行变法的动机到变法的内容以及变法的效果来看,光绪皇帝的行为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值得肯定的。

关键词:光绪皇帝;戊戌变法;作用以及评价戊戌变法是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

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多年以来,人们对于光绪皇帝与戊戌变法的关系众说纷纭,肯定这有之,否定者更有之。

最早评价光绪皇帝的事梁启超,在他的《戊戌政变记》中,就把光绪皇帝说是古今中外少有的“至圣仁人“;而戊戌变法失败后由改良派转变为革命派的章太炎,在他的名著《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将光绪皇帝痛斥为小丑,其变法逢则公,而其心则只以保我权位也。

以上这些对光绪皇帝的评价,无疑带有个人的恩怨和政治因素,不能作为正确的历史结论。

我认为,从光绪皇帝实行变法的动机,在变法中的作用以及变法所产生的效果来看,对光绪皇帝的评价应该是肯定的,他的行为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爱国行动。

一.实行变法的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战败后,中国跟世界的关系出现前所未见的改变。

接连的外忧内患,使清政府及一众知识份子逐渐醒觉到必须要改变以自强。

咸丰、同治年间开始,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希望能够“师夷长技以制夷”,改良生产技术。

各地先後引入外国新科技,开设矿业、工厂,建设铁路、架设电报网,培训技术人材;在军事上亦建立了远东最具规模的北洋水师。

1894年至1895年发生甲午战争,清政府被日本打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证明只靠洋务运动未能根本改变中国的落後。

于是出现了要求从更基本层面,包括政治体制上,进行变法维新的声音。

马克思在论述各阶级代表人物的历史活动的动机时说过,主要人物是一定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行动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

根据这个原理,可以把实行变法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空前严重甲午海战后,帝国主义凭借在《马关条约》中的特权,在利益均沾的幌子下,在中国建工厂,筑铁路,开矿山。

设银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面临瓜分的局面。

康有为在保国会的演说词中痛切地指出来这种现象:二月以来,失地失权之事,已二十见。

事日方长,何以卒岁?缅甸、安南、印度、波兰、吾将为其继矣。

面对这种局面,就连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也深感忧虑。

1898年,当俄国占领旅大时,光绪就面斥李鸿章说:汝等言俄可恃,与订约,输与大利。

今约期未半,不独不能阻人之来分,为自计愈盟索也。

密约之谓何?与此同时,社会危机也日益加深。

清政府的财政在甲午海战前本已十分困难,战后,又赔款二亿三千万两白银。

造成了国库空虚,在向帝国主义举借外债的同时,加重人民的负担。

1895年,户部就在“筹饷“折中提出一系列措施,1898年,发行:昭信股票,名义是自由应募。

实则强制摊派。

此外,各省地方官吏还另立种种名目,横征暴敛。

面对如此繁重的苛捐杂税,老百姓不堪重负,人民起义不断出现。

1898年,广西发生了天地会首领李立亭领导的农民起义,立誓驱尽洋人,以保卫华。

.同年七月,四川大足县爆发了俞栋成领导的起义。

这些起义预示着新的更大规模的危机正在酝酿。

光绪帝并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是敢于正视现实,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光绪赫然发愤,排群异,冒疑难,以实行变法图强之策。

第二、光绪和慈禧间的矛盾光绪皇帝虽然在1887年十七岁时已在名义上亲政,但实权一直仍然是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里。

面对列强瓜分的危险,光绪于1898年(戊戌年)向慈禧要求实际的权力,让他进行朝政的改革。

1861年,慈禧通过辛酉政变取得垂帘听政的权力,1875年初,咸丰死,立年幼的光绪为帝,目的是为继续揽权,1890年,慈禧放权,一方面是光绪已到登基的年龄,训政的把戏已不能再演,更主要的一方面是她的势力已遍及朝廷,完全可以从幕后控制光绪。

大权旁落的光绪,只能博览群书,希望在股经圣典中找到救国的良方,但是时代不允许他成为汉武帝那样的贤君。

于是把目光转向西学,大量购买西学书籍。

这样,光绪虽处宫禁,却能了解世界大事,政治比较开明,颇想有所作为。

因此,光绪皇帝力求摆脱慈禧太后的压制,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皇帝,亲自掌握政权。

甲午海战后,此时的光绪皇帝要冲破一切,决意变法。

一向对慈禧比较畏惧的他拿出非常的勇气,愤怒地对庆亲王奕劻说:吾不能为亡国之君,如不予吾权,吾宁逊位。

公开表示对慈禧把持政权的挑战。

这次争权虽然慈禧太后给光绪皇帝下一个新的圈套,但是光绪皇帝还是从慈禧太后那里得到了一点权柄,正是这些有限之权,为光绪做出一生中最辉煌的百日维新提供了一个前提条件。

面对着这个腐朽的国家,光绪帝受到他的老师翁同和的影响对于现行的制度深感痛觉,再回想当年先祖的丰功伟绩,于是决定要改造国家,重新振兴大清,使大清重登世界顶峰。

光绪帝虽然是一个很有进取心的皇帝,但是他本身没有掌握实权,不幸生活在了落后腐败的清朝末期,所以改革只能以悲剧收场。

第三、维新思想的影响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内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的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光绪皇帝的变法之志,是同作为外因的变法思潮的影响分不开的。

变法一词甲午战前就由冯桂芬、马建忠等人提出来的,随着危机的加深,维新宣传活动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爱国救亡活动。

康有为在几次给光绪皇帝的上书中,从理和势两方面反复说明变法的必要性。

就理而论,他说从未有过不变的法度,变则强,不变则亡。

若谓祖宗之法不可变,则我世祖宗皇帝何尝不变太宗文皇之法哉?不变法而割祖宗疆土,驯至于亡,与变法而光宗庙之威灵,可以大强,孰轻孰重,必能辩之者。

光绪认为内忧外患使清王朝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变则强,不变则亡。

夫秦西诸国之相逼,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也。

变法要尽弃旧习,再立堂构。

只要光绪敢于变法,三年而宏规成,五年而条理备,八年而成效举,十年而霸图定矣。

中国之治强,可计日而待矣。

否则将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康有为将变法与清政府的统治命运连结在一起,是最能打动清王朝统治者的,当光绪皇帝读到康有为所写的求为安布衣而不可得,以及不忍见煤山前事等语句时,肃然动容,更触动了他的忧危之心和激励了他的图强之念,说:非忠义肝胆之人,不顾生死之人,安敢以此直言与朕前乎。

康有为为了进一步使光绪皇帝了解变法的道路以及条理次序,还向光绪皇帝进呈了自己所著的《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考》以及西人所著名书。

光绪皇帝都认真阅读,对西方的变法了解更多,变法的决心也就更大了。

由此可见,维新思想的影响是光绪皇帝决心变法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二、光绪皇帝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甲午海战后,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利益的维新派,企图通过一种自上而下的改革,来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既然我们肯定戊戌变法的积极作用,那么,就应该肯定参与这次运动的领导人,既然肯定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变法的领导人物,那么也应该肯定的百日维新的实际决策者光绪皇帝,不能因为他是清朝皇帝而否认他在整个变法运动中的作用,而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的态度来对待这个问题,即以社会发展规律为准绳,按照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观察事件和人物在那种情况下所表现的行为,对社会进步起到了什么作用。

根据这个原理,可以把光绪皇帝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归纳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支持康有为等人的维新变法要求和变法宣传活动,促进了维新思潮的发展在变法的酝酿阶段,维新人士的变法尝试,开始就遭到了顽固的守旧势力的压制和打击,康有为的第一、二次上书均因遭受顽固派的阻挠,不能上达,他们禁止西学传播,焚毁新书,查禁报刊,封闭学会,驱逐维新人士。

与此相反,光绪皇帝对康有为的变法要求,一开始就采取了支持态度。

1897年12月康有为上了第五次书以后,光绪皇帝准备破例召见之,因大臣以本朝成例,非四品以上官不见为由而加以阻挠未能实现,但光绪即下谕令:自后康有为如有条陈,即日呈递,无许阻格。

使康有为得到了直接向皇帝陈述变法主张的机会,上下沟通,加速了戊戌变法的进程。

1894年4月,康有为发起在北京成立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对联合维新人士,制造变法舆论起了很大的作用,对于保国会的活动,顽固派极力造谣攻击,弹劾保国会聚众闹事,阴谋叛乱,必欲处之而后快,军机大臣刚毅准备追究,但光绪很大却加以驳斥:会能保国,岂不大善,何可查究耶?由于保国会的带动,在戊戌变法的前夕,全国各地学会林立,报刊风行一时,维新之风大盛。

试想,如果在变法的酝酿阶段,没有光绪皇帝的支持,维新思想能得到这样迅速的发展吗?回答是否定的。

第二、光绪皇帝是变法维新的重要参与者甲午海战后,以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所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代表着当时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和要求,由于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绝大多数民族资产阶级上层是从地主、官僚、和富商转换而来的,他们想与政府分权,求得发展资本主义的必要条件,又与清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愿意与清政府决裂,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所以他们选择了在不触动封建统治的前提下,进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参政的改革。

尽管如此,任然遭受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因此,他们只好把实现变法维新的希望,寄托于上层当权者尤其是光绪皇帝的身上,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假设维新派看到的不是个开明的、颇有作为的皇帝,而是一个顽固保守的君主,中国的变法虽然不能说因此就不会发生,但至少会改变它的形式或推迟若干年。

作为变法维新的高潮:百日维新,是在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不断阻挠下,光绪皇帝毅然决然与1898年6月11日发布了:明定国是的诏书,宣布变法。

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变法维新运动,从宣传、组织、发动到最后的实际推行,都是通过光绪皇帝的支持而坚持下来的,当时光绪上制与西后,下雍与顽臣,处境非常艰难,但他继续支持变法,意志如此坚定,实属难得。

自从6月11日光绪皇帝下诏变法开始,到9月21日失败,光绪皇帝接连发布了一百多道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各方面的诏书上谕,按103 天计算,平均每天颁发17条,最多的9月12 日,颁发71条维新谕旨,可见变法维新的来势何其迅猛,它也体现了光绪皇帝深观时变,力图自强的心情。

百日维新虽然只维持了103天,新政措施由于顽固派的阻挠实行起来困难重重,但毕竟还是取得了一些有利于当时社会进步的成果,其中突出的如颁布:振兴工程给奖章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