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基本特性

合集下载

第三章抗原

第三章抗原
一种抗体对具有共同抗原决定簇的两种不同抗原 都能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交叉反应可用于临床感染的诊断 ,如立克次氏体感染时, 可用变形杆菌抗原代替立克次氏体抗原检测体内相应的抗体。
第五节 抗原的类型
一、根据抗原颗粒大小和溶解性分类
1、颗粒性抗原
包括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红 细胞等,它们相对颗粒较大,在水溶液中很难形成亲 水胶体,当与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后可出现凝集 反应(如红细胞凝集试验)。
3、超抗原
一般的多肽抗原,正常时最多仅能激活1 万个细胞中的一个T细胞,而超抗原能同时激 活大量的T细胞,可使5个T细胞中的1个激活, 因此称这种能与多数T细胞结合并使之活化的 抗原为超抗原,以表示其作用强大。是由细菌 外毒素和逆转录病毒蛋白构成的抗原性物质。
超抗原与普通抗原的不同是:
(1)超抗原不需抗原递呈细 胞加工处理。 (2)可直接与抗原递呈细胞 的MHC-Ⅱ类分子结合,结合 部位不在抗原的结合槽沟中, 而是在MHC-Ⅱ类分子的非多 态区外侧,故无MHC限制性。
抗原结合价是指抗原分子表面能与抗体结合的 决定簇总数。
三、抗原决定簇的类型
第四节 抗原的交叉性
一、交叉抗原
不同抗原物质之间除了具有本身的特异性抗原 决定簇之外,还可能存在着共同的抗原决定簇。如果 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存在相同的抗原决定簇,则将带 有相同抗原决定簇的抗原称为交叉抗原或共同抗原。
二、交叉反应
孕妇(Rh-)
胎儿(Rh+)
抗Rh抗体 + 新生儿 (Rh+)
溶血反应
3、自身组织
正常情况下,自身组织对机体无免疫原性,但若 自身组织的结构发生改变,或胚胎期淋巴细胞从未接 触过的正常自身组织,出生后淋巴细胞一旦与之接触, 也视为“非己”,而具有免疫原性。

抗原

抗原

抗原基本性质
三、特异பைடு நூலகம்是指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 特异性是指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 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抗原的特异性是由分子表面的特定化学基团所决定的,这 些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抗原以抗原决定簇与相应淋 巴细胞的抗原受体结合而激活淋巴细胞引起免疫应答。换 言之,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通过识别抗原决定簇 而区分“自身”与“异己”。抗原也是以抗原决定簇与相 应抗体特异性结合而发生反应的。因此,抗原决定簇是免 因此, 因此 疫应答和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疫应答和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与人类有关的抗原
五、肿瘤抗原
由物理的、化学的因素或某些病毒诱发的实验动物肿瘤, 其细胞中或细胞表面均出现特异性抗原,称为肿瘤特异性 抗原。已证实在某些人类肿瘤中心存在着与病毒密切相关 的抗原。
谢谢!
抗原(antigen)Ag
王国文
抗原定义
又称:免疫原(immunogen) 又称:免疫原 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 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抗原受体) 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原的基本特性有两种 一是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也就是免疫原性 二是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发生反应,也就是抗原性 也称为反应原性。 通常是一种蛋白质, 通常是一种蛋白质,但多糖和核酸等也可作为抗 原。
抗原基本性质
一、异物性是指进入机体组织内的抗原物质,必须与该机 异物性是指进入机体组织内的抗原物质,
体组织细胞的成分不相同 1 、异种物质 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异种动物血清、 植 物蛋白质(花粉、孢子等)。 2 、同种异体物质 如人类红细胞表面血型抗原( A 、 B 、O 、 Rh );组织相容性抗原等。 3 、改变与修饰的自身成份及隐蔽的自身成份的释放 。 主要在外伤、感染、电离辐射及药物等多种因素的作 用与影响下,使自身正常组织结构发生改变,以及隐 蔽的自身抗原(甲状腺球蛋白、眼晶状体蛋白、精子 等)释放人血。

医学免疫学:抗原

医学免疫学:抗原
MHC分子结合后,T细胞才能识别。存在抗原分子的任何 部位
B细胞表位-----能被B细胞抗原识别受体结合的表位,多在
抗原分子的表面或转折处,可直接被B细胞识别。一般存 在于抗原分子表面或转折处,呈三级结构。
-13-
表3-1 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的特性比较
T细胞表位
B细胞表位
表面受体 TCR
BCR
完全抗原---即免疫原, 同时具备免疫原
性和反应原性的抗原。 如大多数蛋白质。
不完全抗原---即半抗原(hapten),只
具有反应原性的抗原。 如青霉素等药物。
-4-
载体蛋白----carrier, 具有免疫原性的蛋白质。如鸡卵清蛋 白、牛血清白蛋白。
半抗原+载体蛋白=完全抗原
-5-
载体(Carrier,C) :大分子,Pro.等 半抗原(Hapten,H): H1、H2、H3 …… 完全抗原(Ag) = C + nH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
1.含有不同化学基团的复合抗原只能与相 应抗体特异性结合。 2. 同种化学基团由于连接位置不同所获得 抗体也只能与相应抗原发生强结合反应。 3. 同种化学基团的空间构象不同特异性 亦不同。
-15-
3、抗原表位决定抗原的特异性:
含有不同化学基团的合成抗原
NH2
抗血清
苯胺
+
对氨基苯甲酸 —
第三节 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
一、抗原的理化性质 1. 分子大小: 以蛋白质为例:
强抗原: MW > 10KD; 弱抗原: MW介于5KD----10KD之间 无抗原性: MW<5KD --分子量越大,结构越稳定,越不易清除。
-20-
2. 化学性质:

抗原的认识

抗原的认识

抗原的认识摘要: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的基本特性有两种,一是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也就是免疫原性,二是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发生反应,也就是抗原性。

是引起所有免疫反应开始的物质。

关键词:抗原;免疫应答;开始Antigen awarenessAbstract: antigen, can stimulate the body to produce immune response (specificity) and product antibodies and sensitized lymphocytes immune response occurred in vivo immune effector substances (specific response). There are two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tigen, First, the ability to induce the immune response, that is, the immunogenicity, the second is the product reacts with the immune response, that is antigenic. Is caused by the start of all immune responses.Keywords: antigen; immune response; begin一、抗原的概念抗原是一类诱导机体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抗体或T细胞手提发生特异反应的物质。

这些物质对机体来说是外源的,即非自身的,但在特定条件下,机体某些自身成分也能被免疫系统当成抗原来识别。

一个抗原可有多个抗原决定簇。

抗原有完全抗原、不完全抗原和超抗原。

凡具有免疫原性和对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起反应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如细菌、病毒和大分子蛋白质等。

抗原

抗原
组成 抗体类型 B、T细胞表位 IgG、IgM等多种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 TI-Ag
重复B细胞表位 IgM
应答类型
T细胞辅助
体液和细胞免疫
必需
体液免疫
无需
免疫记忆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 异种抗原(xenogenic antigen) 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ic antigen) 自身抗原(autoantigen)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
一、根据诱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h细胞参与分类
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
此类抗原种类较少,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不需要T细 胞的协助。刺激B细胞产生IgM,不能引起细胞免疫和 免疫记忆。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
一、根据诱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h细胞参与分类
• 超抗原的生物学意义: • 超抗原和普通抗原的比较:
一、超抗原
普通抗原 超抗原
单克隆T细胞应答 1:104 - 1:105
多克隆T细胞应答 1:5 - 1:50
一、超抗原
超抗原作用特点
1. 超抗原不需APC处理 2. 非MHC分子的限制 T 细胞
TCR 普通抗原 超抗原
3. TCRVβ特异性 4. 刺激T细胞释放大量细 胞因子
antibody
allergy
antigen antitoxin
同种异型抗原:典型范例是人类的ABO血型抗原。
RBC A型 血清抗体 人群比例
RBC B型
RBC O型
抗A抗B
RBC AB型

生物抗原抗体考试题及答案

生物抗原抗体考试题及答案

生物抗原抗体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抗原的基本特性是什么?A. 特异性和免疫原性B. 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C. 特异性和免疫反应性D. 免疫原性和免疫原性答案:A2. 抗体的基本结构是什么?A. 四肽链结构B. 四聚体结构C. 单链结构D. 双链结构答案:B3. 以下哪种细胞能够产生抗体?A. 红细胞B. 淋巴细胞C. 血小板D. 神经细胞答案:B4. 初次免疫反应和二次免疫反应的区别是什么?A. 初次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量少,二次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量多B. 初次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量多,二次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量少C. 初次免疫反应和二次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量相同D. 初次免疫反应和二次免疫反应的抗体种类不同答案:A二、填空题1. 抗原进入机体后,能够刺激_______细胞产生抗体。

答案:淋巴2. 抗体主要分布在_______、外分泌液及某些细胞的表面。

答案:血液3. 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

答案:免疫球蛋白三、简答题1. 简述抗原与抗体结合的特点。

答案:抗原与抗体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即一种特定的抗体只能与相应的抗原结合。

这种结合是可逆的,并且通常伴随着能量的释放。

2. 描述二次免疫反应的特点。

答案:二次免疫反应是指机体在初次免疫后,再次接触到相同抗原时发生的免疫反应。

其特点包括抗体产生速度快、抗体浓度高、持续时间长,且主要产生IgG类型的抗体。

四、论述题1. 论述免疫球蛋白的五大类及其主要功能。

答案:免疫球蛋白分为IgG、IgA、IgM、IgD和IgE五大类。

IgG是血液中最主要的抗体,具有中和病原体、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等功能;IgA主要分布在黏膜表面,保护黏膜免受病原体侵害;IgM是初次免疫反应中最早产生的抗体,具有激活补体系统的能力;IgD的功能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B细胞的分化和成熟有关;IgE与过敏反应和抗寄生虫免疫有关。

结束语:通过本次考试,我们对生物抗原抗体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免疫学教学课件)2抗原Ag

(免疫学教学课件)2抗原Ag

(三)丝裂原(mitogen)
1、概念:可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的物质; 2、特点: (1)与淋巴细胞表面受体结合; (2)刺激静止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并
发生有丝分裂; (3)激活某一类淋巴细胞的全部克隆。
T有丝分裂原:PHA(植物血凝素), ConA(刀豆蛋白A) ;
B有丝分裂原:SPA(葡萄球菌蛋白A);
抗体
(五)共同抗原表位和交叉反应
(common epitope and cross-reaction)
1、共同抗原表位:不同抗原之间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2、交叉反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 不同的抗原的反应。
四、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
(一)抗原方面
1、化学性质:蛋白质、多糖 2、分子量:>10kD,大>小。 3、结构:复杂>简单;苯环>直链。 4、分子构象;空间构象影响抗原性 5、易接近性:被抗原受体接近的程度。 6、物理状态:聚合>单体;颗粒性>可溶性。
2、胸腺非依赖抗原--TI Ag
(thymus-independent antigen TI Antigen )
不依赖Th细胞辅助即诱导体液 免疫应答。
TI-1 和 TI-2 抗 原
TI-1:含有B细胞丝裂原和重复B细胞表位,成熟或未成熟B 细胞均可发生应答,如LPS
TI-2:仅有高度重复的B细胞表位,造成BCR交联,仅能活 化成熟的B细胞;如荚膜多糖聚合缏毛素。
七、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一)超抗原; (二)佐剂; (三)丝裂原
(一)超抗原(Superantigen, SAg )
1、概念:
某些抗原性物质。其抗原作用不受MHC限制,无抗 原特异性,只要及低浓度,即可激活多克隆淋巴细胞 (2-20%),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

免疫学:抗原

免疫学:抗原

无免疫原性,只有抗原性的物质。能与相应特 异性抗体起反应,但本身不诱发抗体的形成的物质。 如:多为某些简单的小分子物质。
载体(carrier): 赋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蛋白质。
半抗原 + 蛋白质 完全抗原
半抗原
+
载体
完全抗原
B
B B T
B T
抗体
第二节 抗原的理化特性与分类
(一)抗原物质的理化性质:
1. 异物性:决定免疫原性的首要性质; 1)异种物质 2)同种异体物质 3)自身变异成分或隐蔽成分暴露
2. 分子大小:分子质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分 子质量一般在10Ku以上。
3. 化学结构与组成: 必须有较复杂的化学组成与结构。一般而言,蛋白质类 物质抗原性较强,其中含有芳香族氨基酸(尤其是酪氨酸) 的抗原免疫原性强。分子结构中有侧链的物质比类似但无 侧链的物质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 如:明胶蛋白,分子量100ku,但直链易降解,故免疫原 性弱。如接入2%的酪氨酸后,其免疫原性就大大增强; 核酸弱免疫原性,但加蛋白质载体,免疫原性增强; 脂类一般无免疫原性。
天然抗原:非己抗原 自己抗原
人工抗原:人工结合抗原
人工合成抗原 基因工程抗原
天然抗原:指天然的生物细胞、细胞内成 分及天然生物的产物,主要来自于植物、动物 和微生物。
1)细胞、细菌和病毒; 2)蛋白质;
3)多糖类物质;
4)脂类抗原;
5)核酸抗原。
天然抗原根据与宿主的亲缘关系:
1. 异种抗原(xenogenic Ag): 来自不同种属的抗原。如: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抗毒素 血清(由异种动物制备的)。 异种动物的血清蛋白对人具 有免疫原性。 如:抗毒素血清(马血清) 破伤风

第2章-抗原

第2章-抗原
(2) 细胞因子、热休克蛋白、C3d等
26
(二)佐剂的作用机理
1.改变抗原的物理性状,延缓其降解和排除 延长抗原 在体内的滞留时间以更有效地刺激免疫系统。
2.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强其对抗原的处理和递 呈能力。
3.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三)佐剂的应用
1.增强特异性免疫应答 可用于预防接种及动物的抗血清制备。
18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及其医学意义
1. 根据对T细胞的依赖性分类
◆ 胸腺依赖抗原(TD抗原):亦称T细胞依赖抗原 ◆ 胸腺非依赖抗原(TI抗原):亦称T细胞非依赖抗原
19
TI-1抗原: 具多克隆激活作用,成熟与不成熟的B细 胞均可对其发生反应,主要代表为细菌脂多糖。
TI-2抗原: 表面为多个重复表位,但只能刺激成熟的 B细胞,该类抗原包括肺炎荚膜多糖、聚合鞭毛 素等。
物抗原、变应原或过敏原、耐受原等 (4) 根据理化性质:颗粒性抗原与可溶性抗原,蛋白抗原、
多糖抗原及多肽抗原等
24
第四节 其它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nonspecific immunostimulator)
一、佐剂(adjuvant)
将其预先或与抗原一起注射给机体可增强免疫应答或 改变应答类型的物质。
17
1. 抗原异质性与共同表位
抗原异质性(heterogeneity)即抗原物质的非均一性, 同一分子 表面可存在不同的表位。
共同表位 (common epitope) : 即不同的抗原上存在
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
2. 交叉反应的意义
(1) 诱发自身免疫病:异嗜性抗原 (2) 诊断:排除交叉反应;利用交叉反应 (3) 治疗:终止免疫耐受
一、抗原的理化性质

第三章、抗原(antigen,Ag)

第三章、抗原(antigen,Ag)

功能性抗原决定基和隐蔽性抗原决定基


功能性抗原决定基:位于分子表面,正常情 况下能与BCR或抗体结合的B细胞表位。 功能性抗原决定基的数目称之为抗原的价, 反映了抗原的复杂性。
隐蔽性抗原决定基:位于分子内部,正常 情况下不能与BCR或抗体结合的B细胞表位。

抗原的价

抗原分子在饱和情况下能够结合抗体表位的数 目称为抗原的价。 一般情况下抗原的分子量越大,价数越高,但 有例外。
第三节、抗原的分类
一、胸腺依赖抗原和胸腺非依赖抗原



根据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是否需要 T细胞辅助分。 胸腺依赖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Ag):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 时需要T细胞辅助的抗原。 胸腺非依赖抗原( 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TI-Ag):不需要T细胞辅助可 以直接活化B细胞的抗原。
(四)组成复杂性

组成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


分子量相同或相近时,由不同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的免 疫原性比单一氨基酸合成的多肽要高; 多肽组成中增加芳香族氨基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 可增加抗原稳定性,大大提高免疫原性。
(五)分子构象及表位易接近性


构象改变(如抗原变性)可引起抗原免 疫原性的降低或消失。 原因:构象表位(决定簇)消失

有免疫原性的物质一定具有抗原性,有抗原性的物质不一定有免疫原性
基本特性产生原因


抗原分子上存在与淋巴细胞上的抗原受 体及抗体互补结合的特定结构或部位, 称之为抗原表位(antigen epitope) ,是 抗原分子上的免疫活性区。 抗原表位又称为抗原决定基(antigen determinant)或抗原决定簇。

第二章抗原

第二章抗原

1. 分子大小: 以蛋白质为例:
强抗原: MW > 10KD; 弱抗原: MW : MW介于5KD----10KD之间 5KD----10KD 无抗原性: MW<5KD --分子量越大,结构越稳定,越不易清除。
2. 化学组成与结构的复杂性:
组成复杂性: 多数蛋白--20种aa------强抗原 多糖-----最多5种单糖---弱抗原 核酸----仅4种核苷酸----弱抗原 结构复杂性:杂多糖抗原性>均多糖; 分支多糖抗原性>直链多糖
麻疹疫苗 进入机体 麻疹抗体
免 疫 应 答
麻疹病毒
进入机体
与抗体结合
进入机体 卡介苗 致敏淋巴细胞
进入机体 结核杆菌
与细胞结合
二、抗原的基本特性
免疫原 性
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并能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的 物质。 物质。
免疫反应 性
免疫原性:抗原分子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免疫原性:抗原分子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反应原性:抗原分子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的能力。 反应原性:抗原分子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的能力。
溃疡性结肠炎

人类ABO血型系统 人类ABO血型系统 ABO
表型
基因型
红细胞表面抗原
血清中的天然血型抗体
A B AB O
I AI A、I Ai I BI B、I Bi I AI B ii
A B A 、B 无A 和B
抗B 抗A 无抗A和抗B 无抗A和抗B 抗A 、 抗B
四、自身抗原
1、隐蔽性自身抗原-----解剖位置特殊, 、 -----解剖位置特殊 解剖位置特殊,

抗原的基本特性

抗原的基本特性

抗原的基本特性1、免疫原性或抗原性:即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形成致敏淋巴细胞,诱生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的性能。

2、免疫反应性:即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引起免疫反应的性能。

总之,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都是抗原,免疫原件及免疫反应性有时均通称为抗原性。

它为任何可诱发免疫反应的物质。

外来分子可经过B细胞上免疫球蛋白的辨识或经抗原呈现细胞的处理并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结合成复合物再活化T细胞,引发连续的免疫反应。

扩展资料:一、抗原结构1、异种物质。

从生物进化过程来看,异种动物间的血缘关系越远,则免疫原性越强。

如马的血清和各种微生物与人的血缘关系远,所以免疫原性强。

而马的血清与驴、骡的血缘关系近,所以免疫原性相对就弱。

2、同种异体物质。

如人的红细胞抗原物质和人的白细胞抗原等。

3、自身物质。

自身物质一般不具免疫原性。

有些物质如隐蔽的自身成分(眼晶体蛋白、精子等),在正常情况下与免疫系统是隔绝的。

但是一旦屏障遭到破坏,这些物质进入血流,即可与免疫活性细胞接触而成为自身抗原异物。

另外,自身物质在外伤、感染、药物和射线的影响下,其理化性质发生质的改变时,也可成为具有免疫原性的抗原物质。

二、分类1、异种抗原(xenoantigens):病原微生物、类毒素等不同种族之间的抗原。

2、同种异型抗原9alloantigens):存在于同一种族不同个体之间的抗原,如HLA,ABO血型抗原,Rh抗原,MHC等。

3、自身抗原(autoantigens):自身成分,分为隐蔽的自身抗原、改变的自身抗原等,如眼晶状体蛋白等。

4、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antigens):又称Forssman抗原,存在于不同物种间表面无种属特异性的共同抗原,可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中,如溶血性链球菌于人心内膜或肾小球基底膜所具有的共同抗原就是异嗜性抗原。

此外,抗原还可分为:1、内源性抗原:指免疫效应细胞的靶细胞自身所产生的抗原。

5-2动物微生物--抗原与抗体

5-2动物微生物--抗原与抗体
抗原与抗体
第一节 抗原 第二节 抗体
1
第一节 抗原
抗原(Ag)是指凡能刺激机产生抗体 和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引起特
异性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
2
抗原的两种基本特性:
(1)免疫原性
指抗原分子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
体及致敏淋巴细胞的性质。
(2)反应原性
指抗原分子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
特异性结合的性质。
2.激活补体
抗体只有和抗原结合后,才具有激活补体的作
用。激活补体引起了靶细胞的一系列反应,导致细
胞溶解或死亡。
31
3.组织结合
具有与组织结合的 Ig 只有 IgE 。 IgE 能同肥
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靶细胞通过 Fc段结
合。当特异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后,结合在肥
大细胞的 IgE 与抗原形成复合物,促使肥大
25
2.IgA
有血清型IgA和分泌型IgA之分。血清中主要是
单体,少数双体(9s)或三体(11s)IgA。占血清
总量的10%~20%。 在唾液、泪液、初乳、鼻和支气管分泌液、胃 肠液、尿液、汗液等分泌液中的IgA常称为分泌型 IgA,其主要是双体,由J链连接。它在保护肠道、
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和眼睛抵抗微生物入侵方面起
着关键作用。IgA不能结合补体,但能凝集颗粒性 抗原和中和病毒。
26
3.IgM
由J链及二硫键连接成五聚体,分子量最大
(900 000, 19s,)的Ig ,又称巨球蛋白,仅存在
于血流中,是动物机体初次免疫应答产生最早的
免疫球蛋白,也是一种高效能抗体。机体受病原
感染后,IgM与补体结合,溶解病原体。它具有抗 菌、抗病毒、抗肿瘤、中和毒素等多种功能,也 参与II型、III型变态反应。

抗原

抗原

(八)超抗原
超抗原是一类由某些细菌外毒素和逆转 录病毒蛋白构成的抗原物质。该类抗原作用 不受 MHC限制,无严格抗原特异性,只需极 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多克隆T细胞 ,产生很强的免疫应答,故称超抗原。
五、免疫佐剂
概念: 与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入机体,可增强 抗原的免疫原性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 的物质。 种类: 1. 无机佐剂:氢氧化铝,明矾。 2. 微生物及其产物:卡介苗,短小棒状杆 菌、百日咳杆菌等。 3. 合成佐剂:多聚核苷酸。 4. 油剂: 如弗氏佐剂、矿物油、植物油、免 疫佐剂作用的综合效应是增强体液 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
③抗体主要为 IgG, 亦可产生 IgM等

它类别抗体
(二)TI-Ag
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T细胞辅助。 抗原带有重复出现的同一抗原决定簇。 如:细菌脂多糖、聚合鞭毛素、荚膜多糖。 特点:①不需TH细胞辅助 ②只能诱导体液免疫 ③只能诱导产生IgM类抗体 ④不引起回忆反应
四、医学上的重要抗原
(一)病原微生物
● 抗原性 :指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
特异性结合反应的特性,亦称反应原性。
抗原+抗体/效应T细胞→特异性结合反应
3. 半抗原
只具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
半抗原或不完全抗原。
半抗原与载体蛋白结合成为完全抗原。半
抗原是能够作为表位的一部分被抗体或TCR识 别的物质。
完全抗原与半抗原比较 特 性 完全抗原 半抗原
第一章 抗原 Antigen,Ag
一、抗原的概念与特性
1. 基本概念
抗原是指能诱导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 答,产生抗体或效应T细胞;并能与相应抗体 或效应 T 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 的物质。

抗原的基本特性

抗原的基本特性

抗原的基本特性抗原(antigen)是任何一种有能力诱发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反应的物质。

它们可以是任何物质,如蛋白质、糖蛋白、多糖结构、细菌、病毒、真菌等外源物质,也可以是自身细胞或组织细胞结构中存在的蛋白、多糖、碳水化合物等内源物质及其结构表位。

作为免疫反应的诱发因子,抗原有着一些基本特性,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抗原必须具有免疫原性。

抗原的免疫原性是指它能够引起免疫系统反应的吸引力和能力,以便诱发与它具有特异性的抗体及其他免疫反应。

根据免疫原性强弱的不同,抗原可以分为原抗原、弱抗原和次弱抗原。

第二,抗原具有特异性。

抗原是有特异性的,它可以识别特定效应细胞表面上的分子,从而诱发细胞介导免疫反应。

因此,抗原必须具有能够与特定效应细胞表面分子产生特异性结合的性质。

第三,抗原具有粒度性。

抗原的粒度一般包括轻连接粒度和重连接粒度。

轻连接粒度是指抗原分子中各种免疫原性结构片段的大小,这些结构片段通常是细胞表面抗原分子的组成部分。

轻连接粒度在不同的抗原分子中可能有所不同,但一般介于10nm~1000nm。

重连接粒度是指抗原分子本身的大小,一般为1000nm以上。

第四,抗原具有稳定性。

抗原必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以便能够在体外或体内环境中保持特异性免疫原性,在与特定效应细胞表面表位产生有效结合,以及其他基于抗原的生物学过程中发挥作用。

第五,抗原具有可复制性。

抗原必须具有可复制性,以保证在抗原的免疫反应中,反复刺激和诱发特定免疫细胞的特异性反应,使免疫系统能够产生大量的抗体。

抗原具有上述特性,无论是外源还是内源抗原,都是免疫系统反应的诱发因子。

在抗原及其表位的研究与分析中,可以为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总之,抗原具有特异性、免疫原性、粒度性、稳定性、可复制性等关键特性,是免疫系统反应的重要诱发因子。

在抗原的研究与分析中,可以为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有效的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