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东南亚与东亚建筑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凯拉萨纳塔神庙 印度(埃洛拉)
其工程的浩大和组织的周密,令人难以想象。
760年~773年
拉什特拉库塔时代的另一座大型凿岩神庙群位于
孟买附近海边的象岛之上,其最重要的遗址是一座带
有列柱大厅的石窟,开凿于公元 7 世纪初。它的平面 为东西走向,圣所位于大厅西端。石窟主体东西两端 均有庭院,其中又开凿有较小的神庙。
毗湿奴十化身神庙 印度(代奥格尔) 约425年
第17号神庙 印度(桑奇)
5世纪
一、早期印度教神庙
1、遮娄其王朝(Chalukya) 在德干高原,公元6世纪兴起的遮娄其王朝修建了 一批从支提堂和毗诃罗形式发展而来的早期印度教神 庙,如建于艾霍莱的拉德坎神庙,建筑的主体是一座方 形的列柱大厅,称为“曼达波”,它建在一个有多层脚 线的台座之上,前有一道门廊,室内建有内殿。在曼达 波之上高高耸立着一座方形塔楼,叫做“希诃罗”,它 是神的圣所的标志物。这种形制成为后来印度教石造神 庙的主要特征。有的神庙的后部还建有半圆形的后堂, 如一百年之后建于艾霍莱的杜尔伽神庙,这种形制显然 也是从支提堂发展而来的。
边形屋顶的神庙样式。现存的最早实例是建于公元7~8世纪
的一组车乘式神庙,位于马摩拉普拉姆,那里是统治印度南 部的帕拉瓦王朝的一个主要海港城市。在那罗希摩·瓦尔曼 一世时期,帕拉瓦王朝的艺术达到高潮,马摩拉普拉姆也成
了艺术中心。帕拉瓦人原先是佛教徒,在公元5世纪前后改
信了婆罗门教。在马摩拉普拉姆,这组车乘式神庙称为五车 神庙,由五座小型神庙组成,其中的四座按中轴线串成一 行,是以一整块南北走向的花岗岩雕凿而成的,第五座偏离
所造的观点,反对复杂的祭祀活动,反对杀生,主张通过个人的禁
欲与苦行来实现解脱。在中世纪晚期,耆那教在南方受到排斥,而 印度西部拉贾斯坦地区成了耆那教徒和寺庙动集的地方,那里并不 缺少富裕商贾作为慷慨的供养人。著名的阿布山上,耆那教圣地香
火不断,延续了2000多年。正当伊斯兰教徒在印度其他地区的捣毁
寺庙活动进行地如火如荼之际,阿布山耆那教寺庙群却演绎着印度 中世纪建筑最后的辉煌。这些神庙从外观来看,显然没有印度教神 庙那种山一般的雄姿,而是覆盖着比较低矮朴素的圆顶,但步入列
马莱吉蒂·湿婆拉雅神庙 印度(巴达米) 约600年
2、拉什特拉库塔王朝(Rashtrakutas) 到了7世纪中叶,拉什特拉库塔人崛起,击败了遮娄其 人,称霸于德干。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纪念性建筑是位于埃
洛拉的凯拉萨纳塔神庙,这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凿岩建筑
群,建于公元 760 年~773年间,后来又进行了扩建。它由 一群佛教、耆那教与印度教寺庙组成,是古代著名的朝圣 中心。
引言
当西欧自西罗马帝国灭亡而进入“黑暗时代”之际,东方文化正经历着辉煌的发展阶段。印度文化在走向成熟 的同时,通过商贸、殖民和传教等活动向南亚次大陆、东南亚的广大地区传播,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印度为中心的大 文化圈。在东亚地区,巍巍中华帝国在实现国家政治统一和高效率管理方面,比印度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她经历汉
神庙列柱门廊 印度(象岛)
7世纪初
二、印度教建筑的繁荣
8世纪时,阿拉伯人入侵信德地区,虽被当地居民击退,但不久又卷土重来。此后,印度进入中世纪时期,长期 陷入封建割据状态。这一时期,佛教在印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印度教兴盛起来,其建筑形式与构造方法流派纷 呈,十分复杂。建筑史家通常根据神庙屋顶的造型和构造方法,将印度教神庙建筑划分为南北两大风格流派,南方 为维摩那式,北方为希诃罗式。当然这样的划分并非绝对,毕竟存在着许多南北风格相互结合、相互借鉴的实例。
魏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艺术与建筑上走向了古典的黄金时代。自汉代以降,中国在接
受印度佛教文化的同时,也对朝鲜、日本进行了文化输出,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圈在东亚形成。 在艺术史上,风格的传播始终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各种外来风格与本土传统要素的并置、碰撞与交融,才 使得文明大踏步向前迈进,才使得这个世界充满活力,多姿多彩。在东方,佛教与印度教是建筑风格传播的重要载
1、北方神庙建筑 北方流行希诃罗式。“希诃罗”的梵文形式为Sikhara,原意为“山峰”,这里指印度教神庙屋顶上的带有曲线 造型的高塔。
在笈多时代之后,在印度北部与东北部的本德尔肯德地区和奥里萨地区,出现了印度神庙建造的高潮。在巴布
内斯瓦尔地区的奥里萨式神庙群中,有一座约建于公元750年的持斧罗摩主神庙,代表了早期希诃罗神庙的较为简单 的样式:在朴素的长方形会堂的端部耸立着一座高塔,它的四壁由梁托支撑,向上渐向内收缩,顶端加上了一块刻 有罗纹的扁圆形盖石和宝瓶饰物。塔身凹进的横向线脚增加了建筑物的立体感,小型的支提窗图样已经成为纯装饰
性要素,或成为放置装饰雕刻的框架。
持斧罗摩神庙 5世纪
印度(巴布内斯瓦尔)
在巴布内斯瓦尔,还有一座200年之后兴建的穆克 台西瓦拉神庙,属于奥里萨式建筑的中期阶段,它的 会堂上部采用了角锥形的屋顶,塔楼升高,其轮廓形 成了肋状线条,造型较早期更具立体感。神庙的前方 有一座由圆柱拱券构成的石门,十分独特。
世袭等级制度,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要求教徒严格遵守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是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 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一、早期印度教神庙
印度教神庙建筑无论在结构、构件、构造方法以及装饰方 面都与佛教支提堂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也有两种类型,一是建 于地面的砖石结构神庙,二是开凿于山岩上的石窟神庙。印度 教石砌神庙在笈多时代发端于北印度以及德干高原,如位于代 奥格尔的毗湿奴十化身神庙,年代为公元425 年,现已成为废 墟。但其南壁上的雕刻尚未被毁,雕刻师采用了笈多古典主义 佛教雕刻的手法来表现婆罗门教的主题。 桑奇的第17号神庙是保存较好的早期印度教神庙,石柱门 廊质朴而典雅,颇具希腊化风格。
穆克台西瓦拉神庙 印度(巴布内斯瓦尔) 约950年
在巴布内斯瓦尔,最宏大的印度教神庙是林伽 罗阇神庙,年代为公元1050年左右。这是一个庞大 的建筑群,主要建筑沿中轴线排列,主殿的希诃罗
高达45米,统领着大大小小的神殿与塔群。这些建
筑的表面装饰着奇异的动物和人物雕像,数以百计 的龛位中挤满了男欢女爱的性爱形象。
婆罗门教。到了公元前7世纪,即吠陀时代的晚期,四部吠陀本集和各种梵书形成后,婆罗门教走向成熟,并日益与
种姓制度结合为一体。婆罗门教信奉多神,其中三大主神分别是创造之神婆罗贺摩,即梵天;保护之神毗湿奴,即 遍入天;毁灭之神湿婆,即大自在天,这三者被认为是代表宇宙的创造、保全和毁灭的三个方面,同时主张善恶有 因果,人生有轮回。在三个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湿奴或湿婆立为一个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并都是这两个神之一
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一神教。
在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婆罗门教因佛教和耆那教的兴盛而衰落,直到一千多年之后的公元 8~9世纪,经商 羯罗等人的改革,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义,去除了繁琐的祭祀礼仪,才为越来越多的信徒所接受,一跃成 为印度第一大宗教,并改称为“印度教”。
印度的社会等级、集团和不同的文化阶层有着各自相异的信仰和实践,但是与其他宗教不同,印度教直接宣扬
体,信仰传到哪里,新的建筑风格便在那里传播开来,它与当地的趣味相结合,开放出异样的花朵。在南亚与印度
相毗邻的国家,以及东南亚地区,是印度军事征服、商业活动、传教活动和殖民活动所覆盖的地区,在建筑风格上 自然受其影响。当然,这些传播的“受众”并非只是被动地接受,他们的创造力并未因此而泯灭。 我国的近邻朝鲜与日本在历史上曾深深依赖于中国文化。朝鲜在三国时代,就兴Fra Baidu bibliotek了许多以石材模仿中国木结
柱大厅之内就会发现,原来整个建筑都是由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
迪尔瓦拉神庙曼达波柱厅 印度(拉贾斯坦) 13世纪
柱梁与天顶上雕满了各种装饰性的图案,表现出一种晶莹华丽的透 雕效果。这种奢华的趣味似乎走向了耆那教初衷的反面。著名的寺 庙有迪尔瓦拉神庙、泰贾帕拉神庙、维马拉沙神庙,等等。
3、南方神庙建筑 南方流行的主要风格是维摩那式。“维摩那”的梵文为 vimana,意思是“主殿”,主要指印度南方建有角锥形或多
苏利耶神庙大法轮
苏利耶神庙 印度(戈纳勒格)
约1240年
希诃罗式神庙发展的顶峰是克久拉霍的神庙 群。克久拉霍是北印度中部的一个古老城镇,在 950 年~ 1050 年间建造了 80 多座印度教神庙,现仅 存20座左右。其中最重要的是坎达里亚·摩诃提婆 神庙,是希诃罗式神庙的代表作。它的中央塔楼高 达31米,周围小塔达84座之多,这使得整座建筑充 满了向上的动感和生命的活力。所有塔身与基座上 都布满了雕刻,表现的是妇女与性爱的主题。原先
构建筑的佛教寺庙与佛塔,尤其是北方高句丽王国的都城平壤,佛教建筑已经十分发达。日本的拿来主义更为有
效,但这并不意味着民族传统的丧失,日本早期宗教建筑主要是传统的神社建筑样式与假道朝鲜引入的中国佛教建 筑样式。这一过程是极其重要的,为日本建筑未来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这一切,都是日本本土文化与外来文 化相融合结出的硕果。
杜尔迦神庙 印度(艾霍莱) 7世纪晚期
在艾霍莱附近,遮娄其王朝的首都巴达米遗存有那一时 代的著名石窟群,它们开凿于湖畔高高的山岩上,共有四座 列柱寺庙,三座为遮娄其时代的婆罗门教石窟,一座是年代 较晚的耆那教寺庙。在巴达米的北面,有一座年代为600年左 右的独立石造神庙,叫做马莱吉蒂·湿婆拉雅神庙,展示了 南北印度风格的结合。这是德干建筑的典范作品,基本布局 为长方形,建于台座之上,前有门廊,内殿之上的塔楼并不 高,塔身、台座以及檐部的凹凸线脚强调了水平的印象。
第一节 印度中古建筑
印度教神庙有两种类型,即石窟神庙和石砌神庙,前者起源于早期佛教支提堂,发展到中 世纪初期的凯拉萨纳塔神庙达到了最辉煌的顶峰;后者则发端于笈多时代,后来成为印度教神
庙的主流形式。在中世纪,根据塔楼造型的不同,印度教神庙在风格上分为南方的“维摩那
式”和北方的“希诃罗式”。
虽说佛教、耆那教与婆罗门教在印度均得到历代帝王的保护,但它们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影响,此消彼长。 婆罗门教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起源于公元前1500年的吠陀时代,是雅利安文化与达罗毗荼文化融合的产物。那时 出现的经典《梨俱吠陀》是这一宗教产生的标志。该教祭司属于婆罗门种姓,同时信奉梵天(婆罗贺摩),故称为
五车神庙 印度(马摩拉普拉姆) 7世纪初
了中轴线。由于这些神庙是以石头为材料模仿了木结构的建筑形式,所以与其说它们是建筑,还不如说是以整块花
岗岩雕凿的雕刻作品,恰如当地利用沿海巨大的花岗岩雕刻而成的著名露天浮雕《恒河降凡》一样。到了8世纪,在 马摩拉普拉姆海边兴建了献给湿婆的海岸神庙,它标志着维摩那式神庙的成熟。它以花岗岩堆砌,高高的角锥形塔
凯拉萨纳塔神庙展示了自笈多王朝以来高度发达的岩
凿技术。它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分 别为入口门楼、湿婆座骑公牛南迪的神殿、列柱会堂以及 内殿。内殿之上,树立着高达29.3米的塔楼。在这沿纵轴
线布列的主要建筑群的周围,环绕着回廊庭院。石窟内层
层叠叠满目皆是神龛与雕刻,向人们表明了这座石窟已不 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建筑,而是一件规模巨大的雕刻作品,
林伽罗阇神庙 印度(巴布内斯瓦尔) 约1050年
位于戈纳勒格的苏利耶神庙是印度中世纪奥利 萨风格的杰作,它建于那罗希摩提婆一世在位期 间,整座建筑形同一辆十二轮太阳神马车,七匹马 拖着它隆隆向前。该神庙现存只有方形大堂,上面 覆盖着角锥形的屋顶。由于海边沙质地基无法支撑 高塔,故塔没有建成。这种战车主题并非是第一次 出现,早在五六个世纪之前印度南方帕拉瓦时期在 海港城市马摩拉普拉姆就建造了达摩罗阇战车式神 庙建筑群。
这座塔楼山的白色石膏涂层已经脱落了,不过我们
仍然可以想见它通体覆盖着皑皑白雪,象征着喜马 拉雅山的巍然雄姿。主塔楼的正下方便是圣所的所 在,神灵被安置其中,圣所周围环绕着一条通道,
坎达里亚·摩诃提婆神庙 印度(克久拉霍) 1025年~1050年
可通会堂。
2、耆那教建筑 耆那教的历史与佛教一样悠久,创教之初也与佛教一样,向婆 罗门教的垄断地位提出了挑战。耆那教否定天地万物是由梵天大神
其工程的浩大和组织的周密,令人难以想象。
760年~773年
拉什特拉库塔时代的另一座大型凿岩神庙群位于
孟买附近海边的象岛之上,其最重要的遗址是一座带
有列柱大厅的石窟,开凿于公元 7 世纪初。它的平面 为东西走向,圣所位于大厅西端。石窟主体东西两端 均有庭院,其中又开凿有较小的神庙。
毗湿奴十化身神庙 印度(代奥格尔) 约425年
第17号神庙 印度(桑奇)
5世纪
一、早期印度教神庙
1、遮娄其王朝(Chalukya) 在德干高原,公元6世纪兴起的遮娄其王朝修建了 一批从支提堂和毗诃罗形式发展而来的早期印度教神 庙,如建于艾霍莱的拉德坎神庙,建筑的主体是一座方 形的列柱大厅,称为“曼达波”,它建在一个有多层脚 线的台座之上,前有一道门廊,室内建有内殿。在曼达 波之上高高耸立着一座方形塔楼,叫做“希诃罗”,它 是神的圣所的标志物。这种形制成为后来印度教石造神 庙的主要特征。有的神庙的后部还建有半圆形的后堂, 如一百年之后建于艾霍莱的杜尔伽神庙,这种形制显然 也是从支提堂发展而来的。
边形屋顶的神庙样式。现存的最早实例是建于公元7~8世纪
的一组车乘式神庙,位于马摩拉普拉姆,那里是统治印度南 部的帕拉瓦王朝的一个主要海港城市。在那罗希摩·瓦尔曼 一世时期,帕拉瓦王朝的艺术达到高潮,马摩拉普拉姆也成
了艺术中心。帕拉瓦人原先是佛教徒,在公元5世纪前后改
信了婆罗门教。在马摩拉普拉姆,这组车乘式神庙称为五车 神庙,由五座小型神庙组成,其中的四座按中轴线串成一 行,是以一整块南北走向的花岗岩雕凿而成的,第五座偏离
所造的观点,反对复杂的祭祀活动,反对杀生,主张通过个人的禁
欲与苦行来实现解脱。在中世纪晚期,耆那教在南方受到排斥,而 印度西部拉贾斯坦地区成了耆那教徒和寺庙动集的地方,那里并不 缺少富裕商贾作为慷慨的供养人。著名的阿布山上,耆那教圣地香
火不断,延续了2000多年。正当伊斯兰教徒在印度其他地区的捣毁
寺庙活动进行地如火如荼之际,阿布山耆那教寺庙群却演绎着印度 中世纪建筑最后的辉煌。这些神庙从外观来看,显然没有印度教神 庙那种山一般的雄姿,而是覆盖着比较低矮朴素的圆顶,但步入列
马莱吉蒂·湿婆拉雅神庙 印度(巴达米) 约600年
2、拉什特拉库塔王朝(Rashtrakutas) 到了7世纪中叶,拉什特拉库塔人崛起,击败了遮娄其 人,称霸于德干。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纪念性建筑是位于埃
洛拉的凯拉萨纳塔神庙,这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凿岩建筑
群,建于公元 760 年~773年间,后来又进行了扩建。它由 一群佛教、耆那教与印度教寺庙组成,是古代著名的朝圣 中心。
引言
当西欧自西罗马帝国灭亡而进入“黑暗时代”之际,东方文化正经历着辉煌的发展阶段。印度文化在走向成熟 的同时,通过商贸、殖民和传教等活动向南亚次大陆、东南亚的广大地区传播,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印度为中心的大 文化圈。在东亚地区,巍巍中华帝国在实现国家政治统一和高效率管理方面,比印度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她经历汉
神庙列柱门廊 印度(象岛)
7世纪初
二、印度教建筑的繁荣
8世纪时,阿拉伯人入侵信德地区,虽被当地居民击退,但不久又卷土重来。此后,印度进入中世纪时期,长期 陷入封建割据状态。这一时期,佛教在印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印度教兴盛起来,其建筑形式与构造方法流派纷 呈,十分复杂。建筑史家通常根据神庙屋顶的造型和构造方法,将印度教神庙建筑划分为南北两大风格流派,南方 为维摩那式,北方为希诃罗式。当然这样的划分并非绝对,毕竟存在着许多南北风格相互结合、相互借鉴的实例。
魏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艺术与建筑上走向了古典的黄金时代。自汉代以降,中国在接
受印度佛教文化的同时,也对朝鲜、日本进行了文化输出,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圈在东亚形成。 在艺术史上,风格的传播始终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各种外来风格与本土传统要素的并置、碰撞与交融,才 使得文明大踏步向前迈进,才使得这个世界充满活力,多姿多彩。在东方,佛教与印度教是建筑风格传播的重要载
1、北方神庙建筑 北方流行希诃罗式。“希诃罗”的梵文形式为Sikhara,原意为“山峰”,这里指印度教神庙屋顶上的带有曲线 造型的高塔。
在笈多时代之后,在印度北部与东北部的本德尔肯德地区和奥里萨地区,出现了印度神庙建造的高潮。在巴布
内斯瓦尔地区的奥里萨式神庙群中,有一座约建于公元750年的持斧罗摩主神庙,代表了早期希诃罗神庙的较为简单 的样式:在朴素的长方形会堂的端部耸立着一座高塔,它的四壁由梁托支撑,向上渐向内收缩,顶端加上了一块刻 有罗纹的扁圆形盖石和宝瓶饰物。塔身凹进的横向线脚增加了建筑物的立体感,小型的支提窗图样已经成为纯装饰
性要素,或成为放置装饰雕刻的框架。
持斧罗摩神庙 5世纪
印度(巴布内斯瓦尔)
在巴布内斯瓦尔,还有一座200年之后兴建的穆克 台西瓦拉神庙,属于奥里萨式建筑的中期阶段,它的 会堂上部采用了角锥形的屋顶,塔楼升高,其轮廓形 成了肋状线条,造型较早期更具立体感。神庙的前方 有一座由圆柱拱券构成的石门,十分独特。
世袭等级制度,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要求教徒严格遵守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是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 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一、早期印度教神庙
印度教神庙建筑无论在结构、构件、构造方法以及装饰方 面都与佛教支提堂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也有两种类型,一是建 于地面的砖石结构神庙,二是开凿于山岩上的石窟神庙。印度 教石砌神庙在笈多时代发端于北印度以及德干高原,如位于代 奥格尔的毗湿奴十化身神庙,年代为公元425 年,现已成为废 墟。但其南壁上的雕刻尚未被毁,雕刻师采用了笈多古典主义 佛教雕刻的手法来表现婆罗门教的主题。 桑奇的第17号神庙是保存较好的早期印度教神庙,石柱门 廊质朴而典雅,颇具希腊化风格。
穆克台西瓦拉神庙 印度(巴布内斯瓦尔) 约950年
在巴布内斯瓦尔,最宏大的印度教神庙是林伽 罗阇神庙,年代为公元1050年左右。这是一个庞大 的建筑群,主要建筑沿中轴线排列,主殿的希诃罗
高达45米,统领着大大小小的神殿与塔群。这些建
筑的表面装饰着奇异的动物和人物雕像,数以百计 的龛位中挤满了男欢女爱的性爱形象。
婆罗门教。到了公元前7世纪,即吠陀时代的晚期,四部吠陀本集和各种梵书形成后,婆罗门教走向成熟,并日益与
种姓制度结合为一体。婆罗门教信奉多神,其中三大主神分别是创造之神婆罗贺摩,即梵天;保护之神毗湿奴,即 遍入天;毁灭之神湿婆,即大自在天,这三者被认为是代表宇宙的创造、保全和毁灭的三个方面,同时主张善恶有 因果,人生有轮回。在三个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湿奴或湿婆立为一个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并都是这两个神之一
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一神教。
在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婆罗门教因佛教和耆那教的兴盛而衰落,直到一千多年之后的公元 8~9世纪,经商 羯罗等人的改革,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义,去除了繁琐的祭祀礼仪,才为越来越多的信徒所接受,一跃成 为印度第一大宗教,并改称为“印度教”。
印度的社会等级、集团和不同的文化阶层有着各自相异的信仰和实践,但是与其他宗教不同,印度教直接宣扬
体,信仰传到哪里,新的建筑风格便在那里传播开来,它与当地的趣味相结合,开放出异样的花朵。在南亚与印度
相毗邻的国家,以及东南亚地区,是印度军事征服、商业活动、传教活动和殖民活动所覆盖的地区,在建筑风格上 自然受其影响。当然,这些传播的“受众”并非只是被动地接受,他们的创造力并未因此而泯灭。 我国的近邻朝鲜与日本在历史上曾深深依赖于中国文化。朝鲜在三国时代,就兴Fra Baidu bibliotek了许多以石材模仿中国木结
柱大厅之内就会发现,原来整个建筑都是由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
迪尔瓦拉神庙曼达波柱厅 印度(拉贾斯坦) 13世纪
柱梁与天顶上雕满了各种装饰性的图案,表现出一种晶莹华丽的透 雕效果。这种奢华的趣味似乎走向了耆那教初衷的反面。著名的寺 庙有迪尔瓦拉神庙、泰贾帕拉神庙、维马拉沙神庙,等等。
3、南方神庙建筑 南方流行的主要风格是维摩那式。“维摩那”的梵文为 vimana,意思是“主殿”,主要指印度南方建有角锥形或多
苏利耶神庙大法轮
苏利耶神庙 印度(戈纳勒格)
约1240年
希诃罗式神庙发展的顶峰是克久拉霍的神庙 群。克久拉霍是北印度中部的一个古老城镇,在 950 年~ 1050 年间建造了 80 多座印度教神庙,现仅 存20座左右。其中最重要的是坎达里亚·摩诃提婆 神庙,是希诃罗式神庙的代表作。它的中央塔楼高 达31米,周围小塔达84座之多,这使得整座建筑充 满了向上的动感和生命的活力。所有塔身与基座上 都布满了雕刻,表现的是妇女与性爱的主题。原先
构建筑的佛教寺庙与佛塔,尤其是北方高句丽王国的都城平壤,佛教建筑已经十分发达。日本的拿来主义更为有
效,但这并不意味着民族传统的丧失,日本早期宗教建筑主要是传统的神社建筑样式与假道朝鲜引入的中国佛教建 筑样式。这一过程是极其重要的,为日本建筑未来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这一切,都是日本本土文化与外来文 化相融合结出的硕果。
杜尔迦神庙 印度(艾霍莱) 7世纪晚期
在艾霍莱附近,遮娄其王朝的首都巴达米遗存有那一时 代的著名石窟群,它们开凿于湖畔高高的山岩上,共有四座 列柱寺庙,三座为遮娄其时代的婆罗门教石窟,一座是年代 较晚的耆那教寺庙。在巴达米的北面,有一座年代为600年左 右的独立石造神庙,叫做马莱吉蒂·湿婆拉雅神庙,展示了 南北印度风格的结合。这是德干建筑的典范作品,基本布局 为长方形,建于台座之上,前有门廊,内殿之上的塔楼并不 高,塔身、台座以及檐部的凹凸线脚强调了水平的印象。
第一节 印度中古建筑
印度教神庙有两种类型,即石窟神庙和石砌神庙,前者起源于早期佛教支提堂,发展到中 世纪初期的凯拉萨纳塔神庙达到了最辉煌的顶峰;后者则发端于笈多时代,后来成为印度教神
庙的主流形式。在中世纪,根据塔楼造型的不同,印度教神庙在风格上分为南方的“维摩那
式”和北方的“希诃罗式”。
虽说佛教、耆那教与婆罗门教在印度均得到历代帝王的保护,但它们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影响,此消彼长。 婆罗门教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起源于公元前1500年的吠陀时代,是雅利安文化与达罗毗荼文化融合的产物。那时 出现的经典《梨俱吠陀》是这一宗教产生的标志。该教祭司属于婆罗门种姓,同时信奉梵天(婆罗贺摩),故称为
五车神庙 印度(马摩拉普拉姆) 7世纪初
了中轴线。由于这些神庙是以石头为材料模仿了木结构的建筑形式,所以与其说它们是建筑,还不如说是以整块花
岗岩雕凿的雕刻作品,恰如当地利用沿海巨大的花岗岩雕刻而成的著名露天浮雕《恒河降凡》一样。到了8世纪,在 马摩拉普拉姆海边兴建了献给湿婆的海岸神庙,它标志着维摩那式神庙的成熟。它以花岗岩堆砌,高高的角锥形塔
凯拉萨纳塔神庙展示了自笈多王朝以来高度发达的岩
凿技术。它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分 别为入口门楼、湿婆座骑公牛南迪的神殿、列柱会堂以及 内殿。内殿之上,树立着高达29.3米的塔楼。在这沿纵轴
线布列的主要建筑群的周围,环绕着回廊庭院。石窟内层
层叠叠满目皆是神龛与雕刻,向人们表明了这座石窟已不 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建筑,而是一件规模巨大的雕刻作品,
林伽罗阇神庙 印度(巴布内斯瓦尔) 约1050年
位于戈纳勒格的苏利耶神庙是印度中世纪奥利 萨风格的杰作,它建于那罗希摩提婆一世在位期 间,整座建筑形同一辆十二轮太阳神马车,七匹马 拖着它隆隆向前。该神庙现存只有方形大堂,上面 覆盖着角锥形的屋顶。由于海边沙质地基无法支撑 高塔,故塔没有建成。这种战车主题并非是第一次 出现,早在五六个世纪之前印度南方帕拉瓦时期在 海港城市马摩拉普拉姆就建造了达摩罗阇战车式神 庙建筑群。
这座塔楼山的白色石膏涂层已经脱落了,不过我们
仍然可以想见它通体覆盖着皑皑白雪,象征着喜马 拉雅山的巍然雄姿。主塔楼的正下方便是圣所的所 在,神灵被安置其中,圣所周围环绕着一条通道,
坎达里亚·摩诃提婆神庙 印度(克久拉霍) 1025年~1050年
可通会堂。
2、耆那教建筑 耆那教的历史与佛教一样悠久,创教之初也与佛教一样,向婆 罗门教的垄断地位提出了挑战。耆那教否定天地万物是由梵天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