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牵手计划项目计划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牵手计划项目计划书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你可任意修改编辑)
一.团队名称:手牵手志愿者
二.项目名称:手牵手计划
三.项目简述:
“手牵手计划”致力于建立大学生志愿者与偏远贫困地区孩子长期结对“一帮一”的互助体制。我们借鉴已经成功运行的“五彩石作文结对活动”(四川大学310名志愿者与8所灾区学校435名中小学生作文批改2114篇,四川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并获得“李嘉诚感恩基金”的资助)和“零班不再孤独”(四川大学大学生志愿者与棠湖中学托管的127名灾区孤儿结对,已通过四川省教育部审批立项,得到香港大学的科研资助)的项目模式,把我们的服务对象扩展到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们。
“手牵手计划”通过对中国公益事业现状、大学生志愿者、偏远贫困地区的环境和孩子等关系主体的资料研读、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得出了我们项目的必要性;基于前两次“大学生与中小学生结对”项目的成功经验,确定了我们项目的可行性;团队凝聚了更多精英人才的聪明智慧,采用了更加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整合了更多高效和社会公益资源,确保了我们项目的高效运作;日常书信沟通交流、作文批改,寒暑假支教、训练营,建立“手牵手爱心图书馆”,征文比赛、科技活动等,保障了我们项目的活动效果;书信作文等统一纸张上的广告宣传,废旧报纸饮料瓶的回收变卖,附属家教公司的经营利润,募捐爱心基金、淘宝义卖等资金的注入模式,保证了我们组织的正常运作和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四.项目背景:
“手牵手计划”立足于中国NGO组织的发展浪潮,积极响应我国政府“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学习全球NGO组织的优秀发展模式。集结中国最有力量的大学生群体,深入中国偏远地区,帮助贫困儿童群体走出生存发展的“胡同”地带。从而,缓解我国农村初等教育瓶颈困难,提升各界对于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忧患意识。最终,持续性的帮助志愿者大学生以及帮助对象——贫困儿童发展生存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一)NGO组织的发展概括
一、中国NGO的发展现状以及趋势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的职能也进入了转型期,确立了“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这为位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NGOs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掀起了NGOs发展的高潮。政府采用“监督管理,培育发展”并重的方针,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管理条例和相关法令,把中国NGOs的宏观管理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当前, 我国NGO 发展在总体上呈现的特点:
1、地区分布以及活动范围。东部发达地区非政府组织较多, 西部贫困地区较少。大多数组织只在特定区域内开展活动。
2、非政府组织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法制建设滞后。尽管我国正在积极建立有关NGO 的法律制度框架, 但目前还没有关于NGO 整体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3 、经费不足问题突出。过分依赖政府, 缺乏自筹资金的能力导致相当一部分非政府组织处于严重资金不足, 无法开展正常的活动。
4、人力资源的缺乏。我国尚缺乏NGO 专业人才培训机制, 人员大都未经过专业训练, 致使NGO 市场缺乏竞争, 难以形成优胜劣汰机制。
全球化的浪潮带来了公民社会的理念,伴随全球化而来的不仅是直观的学习与合作,而且更使得公民社会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这为NGOs的发展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全球化将积极推动国家公民社会的兴起,而公民社会的兴起会带动国内NGOs的发展。
二、国际NGO组织的现况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非政府组织开始进入中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中国已经奠定了较稳定活动基础的国际非政府组织约有1000家左右。国际非政府组织每年在中国内地投入的经费接近2亿美元。他们对我国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贫困、儿童、教育是公益事业关注的焦点,也是非政府组织活跃的领域。近20年来,国际非政府组织广泛参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根据中国发展简报官方网站提供的174
家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资料统计分析,其中61家活跃在中国教育领域,占总数的35.06%. (详见表)
(二)当地环境分析
一、贫困地区总体分析
目前贫困问题在偏远农村普遍存在,这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必须面临和克服的最主要问题。经过实地考察和资料整理,我们认为,偏远农村的贫困与下列因素有关:
1、贫困问题与生态环境休戚相关。我国贫困人口60%都处于自然条件较差的山区和高原
地区。恶劣的气候条件、贫瘠的自然资源都是造成生产水平难以提高和生产效率低下的直接原因。
2、地区经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东、中和西部三个经济区域的距离越来越大,导致收入差距也越来越扩大。资本的投入大量涌入的资金90%进入东部地区,一些贫困地区长期以来用于生产的投资极低,导致这些地方完全缺乏自我发展和摆脱贫困的能力。
4、除了历史和自然环境因素以外,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分配的不公平。科技和教育程度低下也是贫困的主要成因。农村和农民日益边缘化,成为贫弱群体,导致农村贫困这一社会排斥现象的出现。
二、贫困地区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1.在教育体制的转轨过程中新旧矛盾交织,制约着民族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进程。一是在日益发展的社会经济浪潮中,人民群众对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需求与经费极度短缺、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二是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急切需求与教育结构、质量、效益不相适应的矛盾。
2.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普遍较差。教育投入不足是长期困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3.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整体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4.在民族贫困地区,人们普遍缺乏对发展教育的忧患意识,依赖思想比较严重。由于民族贫困地区大都处在交通闭塞,生存环境恶劣,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长期以来受传统的小农经济和自然、人文、宗教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发展教育的认识滞后,缺乏长远思考,往往急功近利,过早地让孩子辍学务农、经商,致使民族教育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同时这些地区全民教育的观念还没有形成,绝大部分群众认为办教育是国家、政府的事情,与己无关,因而对学校的事情漠不关心,一些富裕起来的群众也很少过问学校的事情。群众的宗教意识超过教育意识,“重寺轻校”的现象比较普遍,对发展教育还没有从群体上形成共识,教育观念的增强,办学自觉性的提高,仍然需要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