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民歌《茉莉花》

—说课稿(选自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学校:

系别:

专业:

课型:

学号:

说课者:

指导老师:

授课对象:

《茉莉花》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是07级音乐系四班的学生陈欣。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唱课《茉莉花》

【设计意图】我在教学过程时,会以新课标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基本理念为指导,并把三个突出,即“突出学生参与体验艺

术和活动;突出师生互动,相互补充;突出拓展视野,整合创新”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努力实现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质整合发展的新课程发展目标。【教材分析】《茉莉花》在全国广泛流传。由于各地的文化风俗,语言风

格不同,有江苏民歌《茉莉花》,河北民歌《茉莉花》,东北民歌《茉莉花》之分,以江苏的《茉莉花》最为著名。今天所说课的是江苏民歌《茉莉花》,从题材上看属于民歌中的小调一类,它以四四拍的结构特点,歌词细腻含蓄的表达方式,五声调式和级进的旋律表现了委婉流畅、柔和优美的江南音乐风格。感情深厚含蓄,生动地刻画了少女对茉莉花的爱慕与眷恋之情,是进行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的好教材。

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是同学们喜欢《茉莉花》

并培养学生了解并热爱民歌的精神风貌,尊重中国的传统民间文化。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教唱,自唱,合唱,齐唱来学唱此歌曲。3、知识与技能:通过歌唱让学生从中感受江苏民歌的特点,及通过聆听不同版本的《茉莉花》,感受各地区文化背景,民俗风格上的差异。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创造性的参与音乐活动。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确定本课的

【教学重点】学生能完整、流畅、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了解力度记号与旋律线条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学生了解民歌的演唱风格,以及各地区民歌节奏.速度.旋律和情感表现等方面的对比。

【课时】一课时

【教具】钢琴或电子琴、多媒体等。

【教法】提问法.讲授法、欣赏法、教唱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学法】根据新课标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

享受的过程”的要求,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我确定的学法是(1)为学生创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设置朗读歌词.熟悉旋律.钢琴伴奏等不同形式教唱此歌曲。(3)整合体联相关内容,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分为激情导入—感受鉴赏——知识拓展—自

我评价—总结提升五个部分进行。

【教学过程】1.激情导入:我会用欣赏法和提问法。我会问同学们: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有一个中国小女孩演唱了一首优美的歌曲,唱响了全世界,你们想不想听呢?听完之后请回答我几个问题(1)听完之后谈谈你们听完后的感受!(2)有谁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3)为什么会选择这首歌曲在爱运会上演唱呢?播放这首对应的歌曲《茉莉花》并以茉莉花的图片为背景,吸引同学们的兴趣。进入本堂课的学习。(8分钟)

2.感受鉴赏:(1)初步鉴赏——聆听河北.东北民歌《茉莉花》,体会歌曲的节奏.速度等直观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深入了解——教师讲解歌曲的相关知识及民歌的相关知识,从而让学生更了解歌曲的背景、所表达的情感。

学唱歌曲——主要是教师教唱.自唱.齐唱.分组唱等形式来学习熟悉此

歌曲。

3.知识拓展:(1)通过欣赏梁静茹演唱的《茉莉花》和萨克斯管演奏的《茉莉花》,让学生了解民歌的多种表现形式、了解歌曲的多元素。(2)请同学们

发挥自己的表现力,用自己方式来表现《茉莉花》例如,舞蹈,器乐,填充歌

词等形式。(25分钟)

4:自我评价:采用师生互评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体会、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5分钟)

5.总结提升:本环节主要是教师对本堂课的概括性总结,同时对学生布置作业,提出课后要求,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

我的总结是这样的: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对《茉莉花》的学习,了解到了《茉莉花》一曲在不同地域所表现的不同的演唱风格,使大家明白了我国的民

族具有多样化,从而使我们更热爱民歌。在此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不忘我国的传统文化,多了解、多学习我们国家的传统民歌。

我的说课完毕,有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