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啃老“现象原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啃老”现象原因分析
【摘要】大学毕业生的“啃老”现象被视为一道灰色“风景线”,令人深思。本文重点从个体、家庭以及社会三个维度探讨其原因所在。是个人的素质的问题?还是家庭环境的影响?还是社会结构的扭曲?种种原因有待下面研究分析!
【关键字】大学生“啃老”原因个人家庭社会
“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谜底是:“啃老族”。一般而言,“啃老”是指成年子女不能实现经济上的自立,而要依托父母提供的供给或支持维持自身的需要。[1]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公布的一组调查数据表明,目前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着“老养小”的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被父母供养着。上海的一项家庭调查显示,将近85%的不在读未婚子女,仍需父母支出部分乃至全部的生活费。有学者认为,随着就业压力增大,以及独生子女逐渐成年,中国的“啃老族”队伍还将扩大。而中国将在十年后进入老年化社会,“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中国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多种统计数据显示,无所事事的啃老族更容易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而且,“啃老族”还将冲击中国本就脆弱的养老体制,极大地浪费人力资源。
在社会“啃老族”当中,大学毕业生占有一定的比例。大学毕业生“啃老族”是指受过高等教育,已经习得丰富的知识,有一技之长并获得被社会公认的学历文凭,但在就业就业过程中因主观或客观原因没有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或者害怕进入激烈的就业市场转而退出就业或出于游动就业状态,部分或全部依赖父母,寄生于家庭中的特殊群体。一个人可以成不了名成不了家,建立不了功立不了业,但必须成人自立,至少要自己养活自己。而本该是勤奋工作的年纪,现在却依然要有父母供养着,这与其说匪夷所思,不如说法人深思。那么,“啃老族”谁之过呢?下面我们从三个人、家庭、社会三方面去分析大学生“啃老”的原因。
一、个体方面:缺乏责任意识、自我定位、选择性失业、投资属性
1、大学毕业生们经历了从“校园人”到“社会人”,形成了过去经验和对未来预期的一种新的混合,但往往还没有来得及认识就要面临生活的多重选择,因而常常被各种问题所困
惑而陷入冲突,继而产生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自我同一性混乱。[2](伏干,2007年)大学
生“啃老族”对自我缺乏一个自我的认识,或不愿意考虑个人品质、努力目标、须扮演的角
色以及价值观等。他们单纯地重视自我价值而忽略社会价值,把个人眼前的兴趣、爱好放在
首位。不能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2 、据调查,大学生选择去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占53%;愿意到国家机关的高
达50%,只有20%的毕业生旋转去企业工作;来自大城市的毕业生大多数都希望留在大城市,
来自中小城市的毕业生有44.7%希望留在大城市,而来自乡镇的毕业生98%不愿回去。与此
同时我国西部等边远地区、中小企业和基层需要大学生的智力支持却得不到有效满足。2010
年3月9日,万宝盛华发布2010年第二季度雇佣调查结果,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14个城
市均预期积极雇佣前景,苏州、重庆和深圳等二线城市的就业前景将好于一线城市。[3]大学
毕业生还没有认识到这种情形,自我定位不正确、心态摆不正。只顾着拼命地向大城市挤,
挤得头破血流,只好选择放弃工作,选择“啃老”。他们从不回头看看、想想,二三城市需要
他们,在二三线城市反而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大学生就业地区的意向
53%的求职者选择一线城市(如
京、沪等沿海发达地区),选择二线城
市(如杭州、武汉等)的比例为24%,
其余的为无所谓,两者都可。在一线
城市出身长大的人才一般都有
较强烈的地域情结,不太愿意去
二线城市。大学生在一线城市就业
的高度聚集,这又是对择业范围的限
制,对就业领域的认知不足,显示出大
学生职业定位的局限。
数据来源:凤凰网与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联合开展的"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共有来自全国的4714位大学生参与了调查
2009年1月—6月二线热门城市需求走势图
数据来源:51j o b
3、目前高等教育已经实现大众化,外部客观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极大地动摇了大学生的符号地位,改变了其求职与就业场域的位置,大学生已不再是“社会精英”的代名词。近几年来高校不断地扩招,膨大的大学毕业生群体涌入就业市场。下图资料显示,到2009年约有611万毕业生进入到就业市场上。市场上提供的白领岗位是有限的。无数的应聘者来应聘有限的白领岗位,竞争力显然非常大。我国目前出现的大学生失业现象是取消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的必然结果。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每个竞争者为了避免被淘汰出局的结果,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竞争力和积极性。大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这样的变化,不能很好地正确定位自己的人生,又因为现在的大学生有着“精英”情结,不懂得调整心态,抛不下面子。就陷入了“高不成,低不”
的社会局面。最终面临的是选择性失业,沦为“啃老”一族。
4. 教育投入具有私人投资属性:由于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率,因此,接受教育的人希望未来会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更高的回报。因为当初计算出来的Pvco>PVhs,该人选择上大学。大学毕业生付出了的机会成本比大学以下学历的人要多,毕业后理应获得更高的回报。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大学生刚毕业出来找工作时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当一开始看不到预期的回报、收入水平达不到理想,以至于心灵受到打击而选择放弃,“啃老”的行为就开始产生,最终沦为“啃老”一族。
二、家庭方面:责任伦理、家庭生产理论、家庭状况
1、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指出,家庭才是将文化标准传给下一代的主要输送纽带。家庭很可能成为大学生身后“拽住”他们进入成年社会的一只有力的手臂,这其中有不可忽视的文化和伦理因素的影响。“责任伦理”这个概念首先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于1894年在一次演讲时提出的概念。“责任理论”这一概念包括的道德、道义、责任感。在人的生命价值观中,“家族的绵延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一个永远不可解脱的情结。正是这样的情结使得他们永远不忘自己对子孙的责任”。当这样的“责任理论”体现在代际关系上时,它就表现为亲代对待子代的一种责任义务观,其特征是父母只强调自己对后代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在各方面对子女不计回报地付出,这就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代际关系向下倾斜。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再加上现代社会家庭结构的核心化,传统尽孝观念的淡化,教育、住房等消费高昂,父母更是从子女的衣食住行、各阶段的教育费用到结婚、买房、养育孙辈等无所不管,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地步,他们觉得这是一种责任。已经成年的子女没有工作,他们可以从自己的收入中拿出绝大部分“救助”子女;子女的工作不体面,他们会支持子女退出就业体系;甚至在子女还没感觉到工作很辛苦的时候,他们自己就看不下去了,宁肯自己“被啃”,也不让子女受屈。[4]
2、家庭生产理论表明任何一个家庭都要做出这样的决定:如何在市场工作、家庭产品的生产和闲暇之间进行分配。由于不同的家庭成员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和工作经验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他们在不同生产性活动中的效率是不同的。根据家庭生产理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