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的南移](https://img.taocdn.com/s3/m/d4f8bc480722192e4436f65a.png)
会子、关子(南宋) 纸币使用范围更广。
济 南 刘 家 针 铺 商 标
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商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 最早的一枚商标。上方标明店铺的字号,中间会有店铺的 标志,商标的下部写有:“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 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家饶,请记白”。
从我们现代生活的需要来看,纸币、商标、广告的出 现各有什么意义?
商业的发展,宋朝的城市周围和农村的交通要道附近, 出现大量贸易集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定居者,逐渐发 展成为城镇。
城镇的由来
两宋时期城市外围有很多小型的贸易场所—— 草市 , 一些草市后逐渐发展为一种新兴的城市——镇市,成为新 的商业中心和城乡联系的重要纽带。
宋代《货郎图》
南宋都城临安 临安商肆遍及全城,“自和宁门杈子外至观桥下, 无一家不买卖者”(《梦粱录》),这正是御街的景象。 这里属于中心综合商业区,其中有特殊商品的街市,如 金、银交易,也有一般商品的市场。此外还有“瓦子” 多处,其中包括了茶楼、酒店、演杂技的场所。临安官 营手工业作坊多集中在城市北部武林坊、招贤坊一带。 瓷器的官窑在城南凤凰山下,称内窑。私营手工业则遍 布全城,丝纺业多为亦工亦商的作坊,集中在御街中段 官巷一带。御街中段的棚桥是临安最大的书市,刻版作 坊就在棚桥附近。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和平 ; 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工具;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南方政府重视经济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宋朝的农业,有哪些新的发展?
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 (“苏湖熟,天下足”);
南方麦田面积迅速增加,许多丘陵山地种上了麦、 粟、豆等作物。
宋朝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①南方丝织业有了很大发展,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 天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课后习题 第2单元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5)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课后习题 第2单元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5)](https://img.taocdn.com/s3/m/ba8c9533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ec.png)
第二单元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1.南朝道士张融临死时遗命入殓“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
这主要反映了( )A.三教合一的现象B.道士集儒、释、道三教于一身C.儒、释、道三教出现合流趋势D.佛教已与儒学、道教鼎足而立2.唐代的统治者尊道、礼佛、崇儒,鼓励三教展开自由辩论,文人可自由出入儒释道。
这体现出,唐代( )A.中外双方交流密切B.崇文方针实施C.儒学正统地位丧失D.思想文化开放3.隋唐时期,出现了“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等杰出文学艺术人物。
这一时期的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B.官僚政治的成熟C.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D.社会经济的发展4.《新唐书》载,“司空李(jì)修定《本草》并图,合五十四篇……帝曰:‘善。
’其书遂大行”。
该《本草》是( )A.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B.对中国古代临床学的系统总结C.中国古代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D.中国古代第一部医学专著5.有学者指出,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不仅表达了明确的农本思想,同时又有鲜明的求利思想。
这说明贾思勰的思想( )A.与传统儒家主流思想相背离B.肯定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必要性C.受重利轻义思想的影响深刻D.顾及了国家与民众利益的统一性6.“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两位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 )A.高度繁荣,世界领先B.对外开放,双向交流C.中外结合,求同存异D.源远流长,历史悠久B级能力素养提升练7.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许多闻名世界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
这些石窟的修造主要适应了( )A.佛教的广泛传播B.儒学的发展C.道家的日益兴盛D.三教的融合8.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艺术异彩纷呈。
作者的自由个性与思想活跃反映在书法创作中,书法内容多为抄经之作,从王羲之的小楷作品《佛遗教经》到颜真卿《多宝塔碑》、柳公权《玄秘塔碑》展示的“颜筋柳骨”,楷书书体皆各领风骚、自成一派、极具个性。
经济重心南移教学设计(共6篇)
![经济重心南移教学设计(共6篇)](https://img.taocdn.com/s3/m/c181e2c75a8102d277a22fde.png)
经济重心南移教学设计(共6篇)第1篇: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2、知道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时间、标志,分析了解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分析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由于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加之南方自然条件较好,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获得长足发展,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从此转移到江南地区。
本课内容分三目,第一目“南方农业的发展”,着重讲述了农业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第二目“南方手工业的兴旺”主要叙述了宋代南方丝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发展;第三目“南方商业的繁荣”,主要叙述了宋代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兴盛和纸币的出现。
三、学情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接触过经济方面的内容,对古代经济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便于教师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
但本课有一些抽象的知识,对初一学生而言较难理解,因此,教师应提供相关的图文资料,并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以便于学生学习本课。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五、教学方法1、采用了热点问题导入的方式,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将大家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中。
2、在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时,教师提供资料,让学生自己去对比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做到论丛史出。
3、对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学习,教师要把握好时间,采用形象生动的叙述和刺激视觉的图片,使学生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
商业的发展用材料分析法步步深入,使学生理解深刻。
4、用列表格的方法进行小结,知识梳理会更加清晰。
六、教学过程导入多媒体展示一组人民币的图片。
导语: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大家天天见、天天用,可以说非常熟悉。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学教案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8c7141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13.png)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概念。
使学生理解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对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的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定义。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背景和原因。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对我国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概念和背景。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的看法。
第二章:经济发展概述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和指标。
使学生理解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培养学生对经济发展趋势的判断能力。
2.2 教学内容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和指标。
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和指标。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第三章:重心南移的原因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重心南移的原因。
使学生理解各种原因对重心南移的影响。
培养学生对重心南移现象的思考能力。
3.2 教学内容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区域发展政策的调整。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重心南移的原因。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各种原因对重心南移的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重心南移现象的看法。
第四章:重心南移的影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重心南移的影响。
使学生理解各种影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培养学生对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的思考能力。
4.2 教学内容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
资源配置的变化。
产业结构调整。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重心南移的影响。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各种影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的看法。
第五章:案例分析与讨论5.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关系。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课件 人教新课标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课件 人教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6369bc7c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7a.png)
品读鉴赏 深度探究: 一.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1、南方战乱少,中原人南迁带来先 进的生产技术和劳 动力。
2、自然环境好,适宜农业发展。 3、社会环境安定,统治者也重视
院。
汝窑莲花温碗
江西景德镇盛产瓷器,向有“瓷都”“假 玉器”之称。人们常以“声如馨、白如玉、 薄如纸、明如镜”的形容来赞誉其精美。
景德镇白瓷
3.造船业
造船业发达,居世界首位。
蜀锦质量最好“号为冠天下”。 1、丝织业
江浙产量最高,为朝廷采用。
手 棉织业:南宋时期 海南岛 东南沿海
工
业
北宋出现瓷都景德镇
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你认为如 何解决?
交子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中国北宋初年发行于成都
• 动动脑
想一想,并与前后左右的同学交 流一下:人们为什么要发明纸币? 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有哪些优点? 今天的货币又有了什么发展?
• 随着宋代商业活动发展,金属货币因沉重 不便携带,因此人民发明了便于携带的纸
币。纸币比金属货币携带方便,可以在较
课堂练习
1.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超过北方的原因是
A.南方战祸少,许多中原人流落到江南,增
加了那里的劳动力( A )
B.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得到推广
C.南方重视兴修水利
D.麦田面积扩大
2.北宋时,出产的瓷器质地细腻,色泽莹润,后
来发展为瓷都的是( C )
A.定窑
B.钧窑
C.景德镇 D.哥窑
课堂练习
3.宋代丝织品“号为天下冠”的是(A ) A.四川 B.江浙 C.广州 D.长沙
2019-2020年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8课 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川教版习题精选第二十七篇
![2019-2020年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8课 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川教版习题精选第二十七篇](https://img.taocdn.com/s3/m/8dff537b4028915f814dc27a.png)
2019-2020年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8课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川教版习题精选第二十七篇➢第1题【单选题】南宋时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这表明宋代( )A、经济重心南移B、南方社会动荡C、市民文化生活丰富D、政府财政收入依靠北方【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词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①“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②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③“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 ④“苏湖熟,天下足”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
其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汉朝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B、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已开始南移C、明朝中后期我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D、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对外贸易发展【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这段史料记载的是哪个朝代是( )A、南朝B、唐朝C、宋朝D、元朝【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早在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商业十分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种纸币是( )A、会子B、关子C、交子D、人民币【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初,蜀民以铁重,私为券……始,益州豪民十余万户……用一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
”这段史料讲述了( )A、造纸术的产生过程B、纸币“交子”的生产过程C、活字印刷书的发明D、圆形方孔钱的铸造过程【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中国被外国人称之为瓷器之国,在我国有“瓷都”之称的是( )A、南宋哥窑B、北宋景德镇D、南宋景德镇【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1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1](https://img.taocdn.com/s3/m/8d05540b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8a.png)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历史学指的是客观世界运动开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
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人类史、鸟类历史等等。
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七年级历史下册其次单元学问点,供大家阅读参考。
七年级历史下册其次单元学问点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北宋的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陈桥驿兵变和“黄袍加身”)二、宋太祖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1、军事方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将领有拥兵之权而无调兵之权;定期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杯酒释兵权)2、行政方面:在中心,减弱宰相权力,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3、地方:支配文臣担当知州等,并且三年一换,设通判分权;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心。
三、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措施:A、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驾驭军政大权,宋太宗接着采纳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渐渐形成。
B、注意开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开展科举制。
影响: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状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
B、造就了宋朝科技兴旺、文化兴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C、(消极作用)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减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宋朝的时代特点:政治上: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一、两宋时期各族政权比拟表: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各政权关系特点:“战”与“和”二、重要事务:1、宋与辽──澶渊之盟宋真宗统治时,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
战后双方订立盟约,史称为“澶渊之盟”。
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意义: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2、宋与夏和战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后来议和:宋给西夏岁币。
此后宋夏贸易兴隆。
3、金和南宋的对峙女真出色首领阿骨打建立金。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7、8、9课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7、8、9课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d8a28a37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29.png)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7、8、9课知识点汇总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知识点宋朝的时代特点:政治上: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族①兴起隋唐时期,契丹族与汉族联系日益密切。
唐末,北方汉人北出长城,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有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②建国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③发展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2、党项族①兴起:唐朝时期,党项族与中原文化的接触逐渐增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②建国:11世纪前期,元吴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③发展:元吴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战: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获胜的西夏也遭受损耗,人民困苦(2)和: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七下历史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知识点两宋时期各族政权比较表:二.金灭辽及北宋四、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①民族政权并立存在。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1)商业: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
①城市: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开封和杭州;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②乡镇: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草市。
③城乡市镇:城乡之间的市镇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2)海外贸易: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①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②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③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3)纸币出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拓展文字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拓展文字](https://img.taocdn.com/s3/m/b39f25f458fb770bf68a55a4.png)
吴越修建钱塘江海塘五代十国时期,为了使杭州城和钱塘江边成千上万亩农田免遭海潮侵袭,吴越国王钱组织人力修筑了从六和塔到艮山门的钱塘江海塘。
远在吴越以前,人们即已开始修筑钱塘江海塘。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引《钱塘记》里的记载说:钱塘县(今杭州)东一里许有防海大塘,名叫钱塘。
这是历史上最早有关钱塘江海塘的记载。
后来,唐朝又在钱塘江南岸,修筑了从萧山到绍兴以东的海塘。
由于早期海塘是用夯土版筑的方法筑成的,因此经不起强大海潮的长期冲刷。
钱的时候,采用了新的筑塘法,即在水中树起木桩和铁柱,再将装满石块的竹笼投下,以截住岸边的泥沙。
这种“石囤(dùn,用竹篾编成的器具)木柜”筑成的海塘,比夯土版筑的海塘要坚固得多,能经得住海潮较长时期的冲击。
南方经济的发展逐渐超过北方秦岭淮河这道天然界线,大致把我国领土分成南北两半。
历史上,南方的经济发展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远远落后于北方,但后来随着北方人口不断的南迁,南方经济不但赶上而且还大大超过了北方。
这种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大体上经过三个阶段才最后得以完成。
第一个阶段,是从远古到西晋。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北方经济的发展远远超过南方,政治和经济的重心相一致,都在北方。
直至三国时期,虽然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孙吴地区的农业得到开发,巴蜀地区也由于没有大的战争而维持繁荣的局面,但曹魏地区经济的发展仍然超过了吴和蜀,这是日后西晋统一全国的基础。
第二阶段,从西晋末年至隋唐五代。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经济发展从南北基本上趋于平衡到南方开始超过北方。
西晋末年和十六国时期,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移,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特别是江淮、太湖地区荒地大量被开垦,成为我国新的财富之区。
隋唐统一,南北经济得到盛大发展,封建经济地盘至少扩大了一倍。
但到“安史之乱”前,北方经济总的说仍占一定优势。
从五代起,南方经济才开始逐渐超过北方。
第三阶段,从北宋到南宋。
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后一个阶段,经济重心已不可逆转地移到了南方,并不断巩固和发展。
初一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重心的南移》课件新人教版
![初一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重心的南移》课件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6284cbe4a7302768f993996.png)
•
•秧 马
•你知道它们的名称和用途吗?
• •学手 工艺 •出资做个机户
•1 如纺何织,有业市场吗?
•丝织业 【两浙】
•棉纺织业【海南岛,松江地区
】
“号为冠天下”的蜀地丝织品
•南宋棉 毯
•蝴蝶山茶花
•莲塘乳鸭图
•妇女使用棉纺车织布 •(宋·王居正《纺车图》局部)
•
•宋蜀锦
•宋壮锦
• •学手 工艺 •南宋·缂丝翠羽秋荷
粮食供应其它地区,所以从宋
代以后就流行有“苏湖熟,天
下足”,“苏湖熟、天下足”
的民谚。
•
•南宋“圩田”(太湖流域地区
•
•梯 •田
• •回家 •务2.使农用的工具
•耕作类:
•灌溉类: 车
犁、耙 、锄 、镰 翻车 、 龙骨水
•秧马
•翻车复原图(曹魏时马钧发明)
•曲辕犁使用示意图
•
•翻 车
•牛转翻车
•
•
•
北宋的战船
• •学手 工艺
•
•楼船战船(复原模型 )
•
•罗盘针
•阅读卡 • 1974年,泉州 后渚港古码头遗址发
现一艘南宋海船,残
长24.2米,残宽9.15
米。分13个水密仓
•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 •外出 •1.交经易商场所调查
•重要商业城市
•东京(开封)
•临安(杭州) •泉州 •边界榷场
动力;
——人力资源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自然因素
•*南方统治者重视修海塘堤坝
•(导入框:钱鏐射潮的故事)
•今日太湖圩田(也叫围田)
•“(闽王)审知起自陇亩,以至富贵,每以节俭自处, 选任良吏,省刑惜费,轻徭薄敛,与民休息。三十年间 ,一境晏然。” •——《旧五代史》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期中历史知识记忆点(一)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期中历史知识记忆点(一)](https://img.taocdn.com/s3/m/44d3c470168884868762d6d1.png)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记忆点(一)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社会的特点)第1—3课隋唐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简况一、政治发展演变1、隋朝:建立时间(581年)、统一时间(589年)、灭亡时间(618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社会特点(繁盛短暂)。
2、唐朝:建立时间(618年)、灭亡时间(907年),建立者(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二、隋唐时期主要的帝王(注意帝王画像)1、隋朝时期主要的君王——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A、隋文帝杨坚为什么能实现全国性统一?答: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发展、民族大融合以及人民渴望统一,为全国的重新统一准备了条件。
B、哪一年灭掉哪个政权之后完成的统一?答:589年,隋灭陈。
C、为什么隋朝短暂而亡?答:隋炀帝残暴的统治导致了农民大起义D、残暴统治的表现有哪些?答: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营建洛阳、开凿运河、三游江都、三次远征高丽。
2、唐朝时期主要的帝王——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
(一)隋朝末年,(唐高祖李渊)在(太原)乘机起兵反隋,攻入长安。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A、(玄武门事变)之后登基、时间(626年)以及年号(贞观)B、治国思想(治国之名言):以隋亡为鉴,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治国措施: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精简机构、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开放对外交流。
治国基石(两大特色)分别是什么?答:知人善任、虚心纳谏C、什么是贞观之治(一定要说出是谁统治时期)答:唐太宗在位20余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物价低廉、社会出现安定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D、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历史地位?切记:治国思想+治国措施+治国基石=贞观之治(《贞观政要》这一时期君臣论政的史书)E、唐太宗所采取的治国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答:为了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F、两大特色:知人善任——房谋杜断(房玄龄与杜如晦);虚心纳谏(唐太宗)——直言进谏(魏征)(三)武则天与武周政治:(690年)自立为帝A、唯一女皇,国号为周(政权名称),武周政治,贞观遗风。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206044d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8a.png)
教学反思与总结
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历史课上,我给学生们讲解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这一课题。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讲授、案例研究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在讲授环节,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江南地区的美丽风光,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在案例研究环节,我让学生们分析史料,探讨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其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引导学生就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们对于历史故事和人物通常比较感兴趣,因此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和引用历史人物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正在发展中,可以通过引导他们分析史料和图表来提高这些能力。他们的学习风格各异,有的喜欢通过听讲学习,有的喜欢通过实践和探索学习,因此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c. 案例研究:分组让学生分析史料,探讨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其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d. 小组讨论:让学生就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e. 总结: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性。
3. 确定教学媒体使用: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将采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史料等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江南地区的风光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地图用于帮助学生理解江南地区的地理位置;史料用于让学生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通过运用这些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5. 总结(5分钟):
6. 课后作业(5分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那么,你们认为现代社会的经济重心在哪里呢?请你们课后调查研究,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第8讲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第8讲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1126c65e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15.png)
榷物是宋辽夏金政权在边境所设的互市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贸易外,商人须纳税,领得证明文件(关子、标子、关引等)方能交易。榷场贸易的兴衰与国家商税收入相联系。榷场的设立是为了适应各地区的经济需要,也有控制边境贸易、安边绥远的作用。
2.榷场
在古时候,城和市是各自独立的概念,“城”的本义是城墙;“市,买卖之所也”,即市是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宋代以前,城市的政治功能突出,宋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甚至出现专门的工商业城市。
矿冶业
北宋煤的开采量很大,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印刷业
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一、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发展
3.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市场
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边境
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货币
需求量剧增,纸币(交子、会子)出现
二、辽宋夏金元的社会变化
1.宋朝时期
门第观念淡化
原因
科举制度更为完善,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
表现
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
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贱民阶层数量显著减少
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雇佣
无地农民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国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
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1.复种制
复种制是指在同一耕地上一年种收一茬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有两年播种三茬,一年播种两茬,一年播种三茬等复种方式。复种制是农业史上的重大变革,大大提高了耕地利用率,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九课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九课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a3932a9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7f.png)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九课知识点如下:一、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①北方长期战乱,导致经济衰退。
②南方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
③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④政府重视农业生产,推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2.过程:①唐代以后,江南地区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②宋代时,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
③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3.影响:①南方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②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二、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1.农业:①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
②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的粮仓。
④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⑤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扩大。
2.手工业:①纺织业:南方的丝织业发展尤其突出,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业中心形成。
②制瓷业: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的中心,河北定窑、河南钧窑等地的制瓷业也迅速发展。
3.商业:①商业都市:开封和杭州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②外贸繁荣:广州、泉州、明州、泉州是著名的外贸港口。
③纸币的出现:南宋时期,纸币成为普遍的流通货币。
④行会的产生:城市中的商人开始组织起行会,维护自身利益。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意义1.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实际上是南方经济发展、北方经济相对衰退的过程。
这一过程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使得南方成为中国新的经济中心。
2.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与合作: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中,南北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推动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3.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也是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的过程。
南方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中华文明的成熟第8讲宋元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中华文明的成熟第8讲宋元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34a1ab42e3f5727a4e96271.png)
第四单元中华文明的成熟阶段特征宋元时期 (960 ~ 1368 年 ) 是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
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宋代在中央和地方全面实行分化事权的改革;元代行省制影响深远。
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坊市限制。
交子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
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
思想:理学产生,儒学完成转型;科技世界领先;文艺平民化、市俗化。
第 8 讲宋元时期的政治与经济一、宋元时期的政治( 一 ) 君主专制的加强1.宋代(1)宋代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元代(1)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
(2)元末,宰相权势越来越大,有时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 二 ) 中央集权的发展1.宋代(1)措施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响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2.元朝:行省制度1(1)措施①地方设行中书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②下设路、府、州、县。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
(2)影响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图示解史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二、宋元时期的经济( 一 ) 农业的发展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
2.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3.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高转筒车。
4.重心南移:宋朝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 二 ) 手工业的进步1.制瓷业: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基础知识巩固】
1.我国南北农业发展的不平衡趋势日渐拉大是在()
A.汉代以后 B.隋代以后 C.唐代以后 D.宋代以后
2.“河水还高港水低,千枝万派曲穿畦。
斗门一闭君休笑,要看水从人指挥”
描述的是()
A.圩田 B.水田 C.稻田 D.梯田
3.南宋时期,著名谚语“苏湖熟,天下足”中的“苏湖”指的是()A.江苏、湖南 B.苏州、湖州 C.苏南、湖州 D.苏州、湖北4.水稻成为我国南方第一位的粮食作物是在()
A.西汉 B.东汉 C.唐代 D.宋代
5.下列经济作物,在南宋已扩展到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是 ( ) A.小麦 B.棉花 C.水稻 D.茶叶
6.独立的私人作坊——机户,最早出现于 (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代
7.下列各项,在我国手工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 ( ) A.丝织业的发展 B.制瓷业的兴起
C.造船业的发展 D.棉纺织业的兴起
8.宋代后期的制瓷业中心是()
A.江浙地区 B.海南岛
C.景德镇 D.太湖流域
9.右图是宋朝著名的船只《车轮舸》,它反映的宋朝手工业部门是
()
A.制瓷业
B.造船业
C.丝织业
D.棉纺织业
10.古代,我国北方人民曾多次大规模南迁,这一现象不可能出现在
()
A.秦朝末年到东汉初年 B.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
C.唐代中叶到五代时期 D.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
11.我国南方经济已显出超过北方的强劲势头是在()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12.识读右图,回答:
(1)右图中的纸币最早出现于哪一个朝代?在当时被称为什么?
(2)这种纸币有什么优点?
(3)结合现实分析,这种货币的出现有什么意义?
1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宋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梯级能力提升】
易错题
14.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在客观上反映了()
A.太湖流域自然条件好
B.推广占城稻所取得的成果
C.南方粮食的产量超过了北方
D.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超过了北方
15.江南经济开发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下列各项与江南经济持续开发不相关的是()
A.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南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C.隋朝大运河的开凿 C.南宋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16.钱币是商品支付的重要手段。
下列钱币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半两钱②五铢钱③交子④会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创新题
17.李刚想上网查阅有关两宋时期的经济现象,下列各项不可能出现的是
()
A.景德镇成为瓷业中心
B.棉布成为北方普通百姓的衣料
C.经商可以使用纸币
D.在江浙可以看到当地种植的占城稻
18.北宋末年,一个大商人从四川到南方采购货物,他会携带的货币是
()
A.铁钱 B.交子 C.存折 D.会子
19.我国已发行了五套人民币。
请问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A.秦朝的圆形方孔钱 B.汉朝的五铢钱
C.南宋的“会子” D.北宋的“交子”
探究题
20.两宋时期的哪些农作物和手工业部门在今天依然存在?生产状况与两宋
时期有什么不同?
开放题
21.唐都长安与南宋临安的对比材料:
唐都长安的住宅区(坊)和商业区(市)严格分开,店铺营业时间有统一
的限制,日出后击鼓三百下才能开门营业,日落前击钲三百下统一关门歇业。
南
宋临安则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
看了这段材料,作为一个居民,从方便衣食住行的角度考虑,你愿意选择居
住在唐都长安还是南宋临安?理由是什么?
【综合应用拔高】
22.中国古代经济中心逐渐自北向南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阶级的政策调整 B.南北地理环境的变化
C.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D.南方贸易发达
23.下列有关我国南方农业现象的表述,出现于宋代的是()
A.实施稻麦两熟制 B.引入和推广北方小麦
C.引进和推广占城稻 D.出现农产品商品化的倾向
24.下列有关两宋纸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当时流通的唯一货币 B.它们与铜钱等并行使用
C.北宋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南宋的会子也是发行量很大的纸币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汉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隋时江南已相当繁荣,致使隋炀帝说:“我梦江都好”。
到唐中期安史之乱时,财政来源于“江南,居十九”。
北宋时,“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材料二南宋初年,金兵虽越过长江,但很快北撤,没造成严重的破坏;此后,由于北方人民的抗金斗争,金兵未再过长江,南方基本上保持了和平安定的环境。
材料三北方人民不愿受金人的奴役,纷纷南逃,绍兴年间,“中原士民,挟携而渡,不知其几千万人”。
据1159年统计,南方人口约为一千六百八十四万,1179年增到二千九百五十多万。
材料四南宋政府也采取了许多有利于经济的措施,包括:妥善安置南来人口,设法使流民得到土地,对缺少工具的农民,帮助解决耕牛、种子、农具等;把生产发展作为考核官吏政绩的重要依据,鼓励地方官员关心社会经济发展。
请回答:
(1)依据上述四则材料分析,南宋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结合以上材料分析,经济发展与哪些因素有关?为此,我国在发展的经济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中考同步挑战】
26.(2006年,湖南常德)下列农作物在中国开始种植的先后顺序是()
①水稻②占城稻③葡萄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③① D.①③②
27.(2006年,福建福州)下列关于宋代经济中心南移的表现,叙述正确的是()
A.北京的海外贸易发达 B.南宋出现了纸币——交子
C.“苏湖熟,天下足” D.景德镇的纺织品精美绝伦28.(2006年,湖南常德)江南经济开发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下列各项与江南经济持续开发不相关的是()
A.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南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C.隋朝大运河的开凿
D.南宋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29.(2006年,江苏宿迁)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的最终完成是在()
A.南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北宋时期 D.南宋时期
30.(2005年,玉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
——《宋书》材料二“苏湖熟,天下足!”(意思是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出自宋朝谚语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个时期江南的经济状况?
(2)除了材料二反映的农业方面外,宋朝的经济发展还在其他方面体现出来。
请各举一例说明。
(3)从古到今,发展经济,富民强国都是一项重要国策。
请你对当今我国的经济建设提出一个你感兴趣的问题,不要求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