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识字——与人有关系的字

合集下载

《活在字里的中国人心得体会》

《活在字里的中国人心得体会》

《活在字里的中国人心得体会》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一点汉字的字源字理,顿时觉得汉字作为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唯一象形文字,有着难以言喻的人生哲理,《汉字树:活在字里的中国人》(以下简称《汉字树》)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开始阅读的。

天域苍穹。

//xiexiebang/read_1730/《汉字树》是由台湾古文研究专家廖文豪教授,应用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对中国文字进行整理与归纳,同时借鉴权威的许慎版《说文解字》内容,在《说文解字》基础上,对文字进行重新分类,总结出以人为基本的汉字,并且用了树形图表去表达这些字形的衍生关系(因此书名叫《汉字树》),再加上解释说明,编撰成《汉字树》一书。

《汉字树》共收集了500个与“人”有关的汉字,经过汇编整理,巧妙地将汉字的部首作为汉字的构件之一进行梳理整合,将其浓缩在“汉字树状图”中。

此外,《汉字树》在详细介绍500个与“人”有关的汉字的同时,也收集了这些与“人”有关的汉字的甲骨文、金文、篆文、繁体中文、简体中文等,每一个与“人”有关的汉字,都有属于自己的生长故事。

据说在1926年,只有郭沫若一人能看懂甲骨文,原因就是他了解汉字的字源字理。

《汉字树》一书从与人相关的字源入手,对其衍生出的汉字进行字理分析。

它即不像《说文解字》艰涩难懂,也不像《画说汉字》独立成文,而是从一源引入,展开分析,一源多字,将不同的形、音、义汉字串联在一起,使每个人都能读懂,对学生的识字学习也很有帮助。

据统计,目前汉字共有约十万个,可谓浩如烟海。

要想对其进行全面的解析,既无可能。

《汉字树》选取了28个与人有关的字源,衍生出500多个常用汉字的注释。

本书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人的生命周期,包括胎儿期、孩童期、长成期、衰老期几个阶段;第二部分人的姿态变化,包括双脚站立的人、跪坐的人、躺卧的人、互动的人、张口喘气的人、离不开土地的人、邻国人民几种;第三部分成人,包括顶天立地的人、倒挂的人、奔跑的人、首领等;第四部分女人,包括母亲、婚姻、生活境况等。

字源识字ppt课件

字源识字ppt课件

辅助识字与写字
通过分析汉字的字源,帮 助学生理解汉字的构造和 意义,提高识字效率,同 时规范写字的笔画。
提高词汇量
通过字源分析,学生可以 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扩 大词汇量。
促进阅读理解
通过对字源的解析,学生 可以更好地理解古文和现 代文中的句子和篇章,提 高阅读理解能力。
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CHAPTER
激发兴趣,引导探索
总结词
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汉字起源和演化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汉 字的字源。
详细描述
利用PPT课件展示汉字的起源和演化过程,通过动画、图片等形式让汉字字源更 加生动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设计有趣的互动环节,引导学生积极 参与,激发他们对汉字字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字源的发展
01
02
03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 字之一,主要用于卜辞记 录。
金文
随着青铜器的发展,金文 逐渐兴起,成为商周时期 的主要文字。
小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 小篆作为官方文字,奠定 了中国文字的基础。
字源的分类
表意字
形声字
通过图形或符号表达意义,如“日” 、“月”。
结合表意和表音的特点,如“河”、 “海”。
传承中华文明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通过 字源识字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弘扬传统文化
通过对汉字的字源分析,可以挖 掘出许多传统文化的元素,如道 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从而弘扬
传统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
通过深入了解汉字的字源,学生 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中华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
04 字源识字的教学策略

巧用字源字理教学,提升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巧用字源字理教学,提升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巧用字源字理教学,提升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作者:***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2年第17期【摘要】字源字理教學法就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进行识字阅读教学的方法,也就是说,通过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的分析,运用直观、联想等手段识记字形,以达到识字阅读的目的。

巧用汉字字理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字源字理教学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有助于增强学生思维能力,系统地掌握汉字,减少错别字现象;还能使学生在了解汉字承载的文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汉字的熏陶,感受到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关键词】小学语文;字源字理教学;语文核心素养一、字源字理教学的概念所谓字源就是汉字最初的原始字形,是最古老的汉字。

汉字最古老的文字就是甲骨文,是我们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

所谓字理就是汉字的构形理据及演变规律。

后代学者通过研究甲骨文以及甲骨文到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演变过程的规律发现,古人造字并非随意,而是有所依据。

后人通过总结古人的造字方法,将其归纳为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汉字有自身的构字规律,如果能运用汉字的构字规律来学习汉字必将事半功倍,因此,字源字理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

字源字理教学法就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进行识字阅读教学的方法,也就是说通过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的分析,运用直观、联想等手段识记字形,以达到识字阅读的目的。

二、运用字源字理教学的缘由传统的识字教学方法将汉字视为符号,通过多次复现或多次摹写,强化记忆,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而字源字理教学能让学生明白汉字从何而来,古人因何造字、如何造字,汉字又是如何演变的。

这样的教学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认识汉字、探究汉字的兴趣,也就能自然习得汉字里面蕴藏的丰富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从而提高识字与阅读教学的效益,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字源识字模式研究

字源识字模式研究

字源识字模式研究近年来,好多套“课标”小学语文教科书,几乎不约而同地吸纳了字源识字的模式,注重揭示汉字构字理据,以帮助儿童提高识字效率。

什么是字源识字呢?顾名思义,所谓字源识字,就是通过追溯汉字的本源,分析汉字的结构,利用汉字的构字理据识记汉字的方法。

字源识字是一种最古老的识字法,而且三千年来沿用不衰。

“周礼,古者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许慎《说文解字•叙》)。

这说明早在周代,人们就已经用六书条例来教学生识字了。

到了秦代,已有了利用汉字的形旁、声旁作为识字线索的识字课本。

如李斯等人编写的《仓颉篇》,就有将同声旁或同形旁的字编在一起的体例。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以六书条例对汉字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解说,是分析汉字结构特点的集大成之作,为人们利用字源识字提供了权威性的依据。

到了清代,出现了大量以《说文》为中心的识字蒙学课本,如刘庠的《说文蒙求》,蒯光典的《文字蒙求广义》,李天根的《说文部首韵语》,冯桂芬的《说文部首歌》等等。

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推清代王筠的《文字蒙求》。

《文字蒙求》是他专为蒙童编写的字源识字课本。

他积极倡导字源识字:“人之不识字也,病于不能分,苟能分一字为数字,则点画必不可以增减,且易记而难忘矣。

苟于童蒙时,先令知某为象形,某为指事,而会意字即合此二者以成之,形声字即合此三者以成之,岂非执简御繁之法乎?”(王筠《文字蒙求•自序》)此后,学者章太炎精于文字训诂之学,1906年他在日本东京主办国学讲习会,曾为赴日留学生讲解《说文》,力主利用《说文》知识以助识字。

抗日战争时期,陈独秀对于当时教儿童识字“如习符咒”的状况深为不满,力倡改良识字教育,主张教儿童识字应明字理,乃亲自著述了《小学识字教本》。

他认为,“今之教者依此口讲而手绘之,习者如睹画图,虽下愚可晓,如拨云雾而见青天也。

……中国在拼音文字未行之前,识文字善教育之道,舍此无他途。

”(陈独秀《小学识字教本•自叙》)。

[人字的来历故事]人字的来历

[人字的来历故事]人字的来历

[人字的来历故事]人字的来历(1) [人字的来历]汉字的由来的故事汉字的由来的故事1传说有一次,黄帝的军队和蚩尤的军队交战,交战甚欢,难分难解。

黄帝想改变一下战术,叫仓颉拿作战地图来,但发现地图已丢失。

只好收兵再作商议。

回营后黄帝很生气,责怪仓颉没办好。

仓颉说,现在要记录的事实在太多,再用结绳记事的方式,实在难以应付,忙了就会出乱子。

现在老百姓也在犯愁中,常遇到同样的问题。

黄帝说,你是我朝的第一大臣,有没有解决方式?仓颉告诉黄帝,改用画图的方式,可以记录更多的事,而且大家一看就会明白。

黄帝就命仓颉着手办理这个事,不用随军打仗了。

仓颉接受任务后,整天冥思苦想,半年了,还没有进展。

冬天到了,外面下了大雪,仓颉想去打猎,顺便放松一下。

一路上,看到山鸡、小鹿跑过,雪地上留下一排排脚印。

仓颉发现,他们的脚印都不同,突然来了灵感。

画山鸡的脚印就代表山鸡,画鹿的脚印,不就是鹿吗。

如果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把它的形象特征画出来,不就代表不同的东西了吗。

仓颉向黄帝报告了之后,黄帝听了非常高兴。

命仓颉把天下的所有东西,上至日月,下至飞禽走兽,都按不同的特征画出来,并把这种符号叫做“字”。

于是,仓颉开始了造字的旅程。

仓颉每天上观日月星辰,下观万物生灵,创造出来了越来越多的象形文字。

并刻在石头和木头上。

后来发现太沉重,不便携带,成了仓颉的心病。

后来有人从河边捉来一只大乌龟,请仓颉造个字,仓颉发现龟壳上有很多方格子,就造了一个“龟”字,并刻在龟壳上。

但乌龟趁人不备时逃走了。

三年后,乌龟在另一个地方被人捉住了,他告诉仓颉,龟壳上刻的字还在,不但没被水冲掉,而且字长大了,而且更清晰。

于是仓颉想到,龟壳很常见,不但很轻,而且刻的字很清楚,是很好的记录材料。

他把创造的字,都记录在龟壳上,串起来。

黄帝大为赞赏,并颁布天下。

成了现在所说的甲骨文。

这就是传说中的中国汉字的由来。

汉字的由来的故事2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是没有汉字的,古人,用各种方法来记录,还没发生的或快要发生的事。

汉字的起源故事

汉字的起源故事

汉字的起源故事这算得上是老古话了。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

那时,当官的可并不显威风,和平常人一样,只是分工不同。

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

仓颉这人挺聪明,做事又尽力尽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里都有了谱,难得出差错。

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

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

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结代表每个数目。

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

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

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

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

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

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

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

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

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

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

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

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

就这么,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

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

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

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

识字教学与经典传承

识字教学与经典传承

识字教学与经典传承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特殊符号及文化载体,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蒙学读物自先秦两汉时期起,便以识、写为主要任务。

《古对今》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的识字课文,结合蒙学读物《声律启蒙》,将识字教学与经典诵读相结合。

教学中以识字教学为基本点,以经典诵读为主要方式,关注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承,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文化为澜,关注认同感与传承这首对韵歌以对子的形式描绘了自然之美。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到传统文化的渗透,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

古朴优雅的古典音乐,淡雅相宜的水墨背景,传统蒙学的文化意境,让学生在上课伊始就从感官上得到了熏陶。

教师通过“相反词语对对碰”让孩子们在游戏的趣味中走近传统文化——对对子。

又通过播放《声律启蒙》的歌曲,渲染古韵氛围,用优美的声音朗读对子,将学生带入经典,品味经典。

会意汉字的溯源,字形结构的对比,语感韵律的培养,经典唱读的融合,传统元素的渗透,在课堂中都通过师生间融洽的互动进行有序地呈现。

二、以识字为舟,关注兴趣与方法温儒敏教授对统编教材识字教学的解读很明确:首先是实行“认写分流,多认少写”。

这样做,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尽快过渡到独立阅读阶段创造条件。

(一)开蒙养正,汉字溯源片段一:字源识字,理解认识“寒”。

师:这里有一个字宝宝可有意思了。

仔细看——一间房子里,有一个人。

他光着脚站在屋子里。

尽管周围挂满了稻草,可他还是觉得非常非常冷。

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脚下有两块厚厚的冰。

这是哪个字?生:寒冷的“寒”。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生:屋顶是“寒”的宝盖头,两块厚厚的冰是“寒”的两点。

一年级的孩子正处在汉字学习的启蒙阶段,且认知过程多依赖形象思维。

在教学“寒”字时,教师采用字理识字的方法,通过“寒”的古文字(金文)进行教学。

“寒”本身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蜷缩在屋子里,以草避寒,表示天气非常冷。

教师结合汉字的起源与演变,将孩子引入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的会意情境中,让学生猜一猜字的意思,可走出机械识记的误区。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引入“字源识字法”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引入“字源识字法”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引入“字源识字法”的意义【摘要】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引入“字源识字法”是一种有益的教学方法。

通过该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帮助他们更快地掌握汉字。

字源识字法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词汇知识,提升他们的语文学习和阅读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通过引入“字源识字法”,可以丰富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使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字源识字法”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未来,可以进一步完善这种教学方法,使其更加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汉字。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字源识字法,提高学生识字效率,拓展词汇知识,促进语文学习,阅读能力,培养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重要性,发展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交流的加深,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对于学生掌握汉字的能力日益凸显。

而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传统的“以词认字”、“形音义结合”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局限性,学生往往因认字困难而产生学习压力,导致识字效率低下。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和词汇知识水平,引入“字源识字法”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字源识字法”是指通过了解汉字的构成部件和字源来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含义和发音,从而提高识字效率。

通过分析汉字的结构和演变过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内涵和规律,从而更轻松地掌握词汇和提升阅读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引入“字源识字法”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整体语文学习和阅读能力的提升。

探讨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引入“字源识字法”的意义变得尤为重要。

1.2 问题提出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引入“字源识字法”的意义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拓展他们的词汇知识,促进语文学习和阅读能力的提升,培养他们对汉字的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实践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小学低年级语文字源识字法运用研究

小学低年级语文字源识字法运用研究

小学低年级语文字源识字法运用研究摘要:学习知识的核心要素之一是识字,而识字教学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字源识字法作为汉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汉字文化的理解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当前字源识字教学存在一系列问题,如造字理据遵循度不足、字源知识储备不充分、字源教学资源匮乏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本论文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这些策略旨在全面提升字源识字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实际效果,为学生打下更为坚实的语文基础。

关键词:字源识字法;小学低年级;语文教育;改进策略;教学资源引言:汉字教育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文化认同和创造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识字教学是汉字教育的奠基石,而字源识字法作为一种传统而重要的识字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论文旨在深入分析当前字源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改进策略,以提高字源识字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实际效果。

一、字源识字法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能因为时间限制或教材不足而无法全面解释每个字的造字背后的原理。

这导致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缺乏系统性,仅停留在字形表面,而未能真正理解和内化字形的构造逻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仅局限于记忆字形,而对于字的起源、演变过程以及文化内涵了解不深。

这可能限制了他们对于汉字丰富内涵的理解,影响了识字的深度和广度。

另一方面,字源教学资源不足也制约了字源识字法的全面应用。

教材的单一性和缺乏多样性可能导致学生对于字源的理解过于片面。

缺乏足够生动、实用的案例和情境,学生难以将字源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降低了学科知识的实际运用价值。

二、字源识字法的运用策略(一)造字理据的合理遵循造字理据的合理遵循是字源识字法成功运用的基础,通过深入理解每个字的构造原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认知框架,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有章可循。

这要求教育者不仅要注重传统的造字理据,更要结合现代认知科学的视角,设计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对造字理据的遵循度。

小学低年级字源识字法新尝试

小学低年级字源识字法新尝试

小学低年级字源识字法新尝试山东省青岛福州路小学 刘 茜【摘 要】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学生良好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低段识字教学提倡“多认少写”,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追溯字源”“形声字规律识字”“自主识字”等多种多样的识字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关键词】 低年级识字;追溯字源;形声字规律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学生良好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低段识字教学提出了更适合学生学情的目标,要求认识1600字,会写800字,并提倡“多认少写”,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这就更加要求我们低年级老师在识字教学中“讲方法、用策略、求效率”,要努力运用多种多样的识字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学生识字,就意味着音、形、义三个因素之间联系的形成。

以往我们总会通过“读字音、数笔画、说结构、记部件、联词语,多抄写”这一固定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也能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了解字义,但却割裂了汉字音、形、义的统一,识字过程枯燥乏味。

如果教学中我们能用上“六书”, 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运用直观、联想等手段,深入浅出地剖析汉字的造字特点,引导学生“以形索义,由义记形”,帮助学生建立牢固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那么不仅能使学生从枯燥的机械式记忆和繁重的重复抄写中解放出来,还能给学生带来一种别样的识字乐趣。

所以在学习汉字时,追溯汉字起源是个不错的方法。

一、追溯汉字起源,快乐识字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每个汉字都是一幅画,虽然经过几千年的变化,大多数古文字已经抽象化、符号化,但是仍然有一些保留着文字的本意。

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古文字,让学生有趣地认识汉字,牢牢地记住字形。

例如教学“日、月、山、火、田、石”等这类象形字时,我先出示古文字“”,让学生们猜一猜这些图画都是什么意思?学生在想象中大都能猜到。

我熟悉的人字我熟悉的人字汇总

我熟悉的人字我熟悉的人字汇总

我熟悉的人字汇总在汉字中,有许多字由人这个偏旁组成,意思也各不相同。

作为一个母语为汉语的人,我们常常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些字,甚至很多都成了我们的生活常识。

本文将对我熟悉的人字进行汇总,供大家参考。

身字旁身字旁,是由人字演变而来的一种偏旁,它出现在很多常用字中,如身、躺、脖、躲、躯等。

这些字通常都有与人的身体有关的涵义。

身“身”字意为人的身体、人的体态和人员职级等,作为汉字中的一个重要基本字,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例如,“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身”字,就是指人的整个身体。

躺躺是指身体平卧的状态,身体放松在床上或地上,因此躺字旁通常代表“卧”或“放松”的含义。

脖子“脖子”是指人的颈部,它的字形中间是人字偏旁,上面一个部分则是“月”字旁,下面一部分则是“刀”字旁。

脖子运动多通过人体的颈椎来完成。

躲“躲”字旁也是身字旁,意义表达为躲避、躲藏。

这个字在二十个常用字之中,也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字之一。

它与人体的关联是因为躲避是指身体行动的一种方式。

躯体“躯体”这个词主要用于指身体,既可以指人的身体也可以指动物的身体,比如躯体构造,躯体动作等等。

亻字旁亻字旁与身字旁类似,它的出现频率可能更高。

此偏旁也取自人体部位,但通常不是指人的身体,而是指人自身。

“休”指的是放下、停止、歇息等意思。

在此字中,上述涵义与人的身体不直接有关,但通过采用包含亻字旁形似人的设计,可以很好地表现休息与人的关联。

优“优”在古代意为美好、出色,在现代中被广泛使用。

我们常常用“优秀”来形容某人的表现,可以说是人们追求自身的一种表现。

但“但”一般指转折,意思是除此之外、但是,其字形中间是“亻”字旁,上面的部分是“日”字旁,下面是“木”字旁。

虽然没有具体的人体关联,但“但”字的起源与人的思维和表达有关。

你“你”是指人称代词中的第二人称单数,用于称呼对方,特别是在口头交流中使用。

字形中间为“亻”字旁,上面是“尔”字旁。

“你”字完全是源自人类语言交流而来的。

字源识字教学的三种方法

字源识字教学的三种方法

字源识字教学的三种方法作者:张朝红苏静林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年第07期字源识字,是指通过追溯汉字的本源,分析汉字的结构,利用汉字的构字理据识记汉字。

字源识字法通过科学地解读汉字,引导小学生在科学化、生活化、形象化的识字情境中,提高识字兴趣和识字效率。

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字源识字教学方法的运用稍有不同:在低年级,让学生通过学习一个单元认识一类汉字,学会一种识字方法,使语文学习成为学方法、用方法的过程;在中高年级,由字引到词,由词引到段,让学生依据字理析形索义,因义记形,再依据字理析解词语、品味词语,体会篇章的内容。

对于会意字、象形字、指事字、形声字等常见的构字方法,我们采用渗透法,让学生掌握某一类字的构字规律。

例如,学习了“手”字,学生很快就可以学习以“手”为偏旁,与“手”有关的大量形声字。

学生一看到“拍、打、拔”等生字,结合“手”的意思,马上就能理解这些字的意思都与手有关。

对于易错形近字,我们采取比较法,以便抓住字与字的本质联系和区别,实现易错形近字的正确识记,提高识字效率。

比整体。

对于一些象形字、会意字组成的形近字,从汉字的音、形、义上进行综合比较,尤其是形和义的区分,多数独体形近字在字形上相近,但字义上很少有关联。

如“见、贝”,我们用比较其形、义的方法进行教学——字形上,这两个字整体字形相似,只是最后一笔不一样;字义上,“见”是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跪着的人,表示眼睛会看到的意思,“贝”是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就像左右两扇贝壳。

从字的构造到字义的理解,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再也不会混淆了。

比形旁。

针对形声字的一类形近字,利用汉字构字规律,找出若干声旁相同而形旁不同的汉字的差异,使形近字的形和意义之间建立起一种形象化的联系,促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灵活识记汉字。

如“请、情、清、晴、蜻”等字,其共同点是声旁都是“青”,可从“青”的读音上得到提示,而字的本义都与不同的形旁有关,通过比较形旁,提高学生对形近字的辨别能力。

识字方法各显神通,习文悟理相得益彰

识字方法各显神通,习文悟理相得益彰

识字方法各显神通,习文悟理相得益彰识字与写字是小学语文低段教学的首要任务,我们一直以来也都秉承这一原则。

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经常把生字教学上成了专题课,往往事倍功半。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我们逐渐认识到随文识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辅以各种识字方法,既识字学词又习文悟理。

标签:识字教学策略相得益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

”这充分说明了识字、写字的重要作用以及低年级阶段教学的首要任务,我们一直以来都秉承这一原则。

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通常把生字从课文中提炼出来,专门用一节专题课学习生字,往往事倍功半。

学生即使认识了生字,也未必能真正理解其意思或含义,还是不会用。

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随文识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教师应该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识字的语言环境,让识字与词语、句子、段落有机融合,会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只有把课文作为识字的载体进行随文识字,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其积极性,从而实现识字、学词、习文、悟理四合一,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提高随文识字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策略。

一、定位联想法定位联想法是一种很好的辅助记忆生字的方法,学生可以在学习《三字经》《对韵歌》《古诗》《儿歌》等朗朗上口、易于背诵的课文时使用这种方法。

它是由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创造的,当遇到大量的需要按照顺序记忆的信息时,我们可以尝试运用这种方法。

先记忆生字所在的位置,进而更快地认读生字和词语,这样的识记方法叫作定位记忆法,也称为定位联想法。

其相当于在我们的大脑中建立了许多分类整理好的文件夹。

在面对大量需要记忆的信息的时候,只需要将信息分类后放到相应的文件夹里,回忆时就能够将信息准确无误地提取出来。

以《人之初》为例,课前笔者板书或课件出示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在学生会背诵之后,笔者将板书中的“人、本、相、近、远”擦掉,留下“之、初、性、善、习”这六个要认读的字,板书呈现如下:□之初,性□善。

字源识字——与人有关系的字

字源识字——与人有关系的字

字源识字——与⼈有关系的字每⼀个汉字都是⼀张画!我们以观画的⼼态来认识汉字了解汉字。

我们现在⼀眼能够辨识出来的古⽼的⽂字是“⼈”,正⾯的⼈、侧⾯的⼈、跪姿的⼈、躺着的⼈。

有⼀年,孔⼦带领弟⼦登临泰⼭,见到⼀位古稀⽼⼈坐在⼀块⼤⽯头上,⾝披⿅⽪,腰扎草绳,抱琴吟歌,雪⽩的头发胡⼦随歌飘拂。

孔⼦⼀见,⼼想这位莫⾮是⼤名⿍⿍的隐⼠荣启期。

孔⼦上前,施礼问询,果真是荣启期。

孔⼦恭敬地问“⽼先⽣,什么事使您这般⾼兴呢?”荣启期说:“我⾼兴的事实在太多了。

世间万物,唯⼈为最,我能⽣⽽为⼈,这是第⼀件乐事……⼈是万物之灵,我们的古⼈在创造汉字的时候也是采⽤了“近取诸⾝”的原则,把⼈⾃⾝的构件做为了汉字的字根。

(⼀)⼈我们的汉字“⼈”是⼀个侧⾝站⽴的⼈⾏拱⼿礼的样⼦。

甲⾻⽂⾦⽂⼩篆在甲⾻⽂、⾦⽂、⼩篆中都能清晰地看到⾯向左站⽴着⼀个⼈,上⾯是头,向左下⽅伸展的⼀笔是⼿臂,中间部分是⾝体,下⾯是腿。

只不过⼩篆⾥⼿臂伸展的较长些。

到了⾪书和楷书,似乎就看不到“⼈”的样⼦了。

更像是⼈⾏⾛时两条腿的样⼦。

⾪书楷书(⼆)正⾯的⼈1、⼤“⼤”字像⼀个正⾯直⽴的⼈,似乎可能看到古代男⼦健硕的⾝姿。

古代⼈很早就把⼈类看做是“万物之灵”,是伟⼤的,所以就这个字来表⽰“⼤”的含义。

这个字的甲⾻⽂、⾦⽂、⾪属、楷书变化不⼤,如下图。

甲⾻⽂⾦⽂⼩篆⾪书楷书“⼤”还可以读tai(太),因为最早以前是没有“太”字的。

⽐如《古⽂观⽌》第⼀篇《郑伯克段于鄢》⾥的“京城⼤叔”就不能读成“京城⼤(da)叔”。

“⼤夫”⼀词中的“⼤”字有两种读⾳:第⼀,奴⾪制度下的诸侯国中设有卿、⼤夫、⼠三级。

这些与官职有关,所以读da。

宋代以后称医⽣为“⼤夫”,⾄我们现在还在使⽤这个词,这个“⼤”字,读dai。

2、天“天”是⼀个指⽰字,由⼀个“⼀”和“⼤”构成。

下⾯的“⼤”表⽰⼈,那么⼈头顶上的是什么呢?是天!天是⾄⾼⽆上的,是宽⼴⽆边的,似乎没有什么⽐天更⼤的了,所以我们在⼝语中经常会说“天⼤的事”。

汉字的起源和故事

汉字的起源和故事

汉字的起源故事(最全收集)一、汉字常识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

(一)汉字的起源1.汉字的起源中国人对自己文字的起源,大概在战国时期就注意到了。

有人认为结绳是汉字的起源。

但不少人表示异议,结绳是上古用以记事的方法,差不多一切原始民族都曾用过。

它即便是记事,也毕竟不能算是文字。

也有人认为中国的文字源始于八卦。

此外,尚有“河图、洛书演进为文字说”。

中国古代最通行之说是仓颉(jié)造字,这至少在战国末年已经在广大学者中流传。

一般说来,文字的发展有一个从多头到单头,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从表形至表音的过程。

因此有不少人提出,中国的文字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经“巫”和“史”整理并发展而成的。

至于“巫”和“史”又是什么人呢?这又有各种不同的猜测。

目前,中国史学界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中国文字源始于殷商。

不过稍有异议的人也不乏一例,根据一些人的看法,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

而任何事物总有一个从发生到发展渐趋成熟的过程。

因此中国文字的发生始年还可前推。

至于推多少年呢?有的主张至少上推一千年;有的主张推至夏末;也有的主张推至夏以前,各执己见。

在考古学家那儿,中国文字之源始又有分歧。

其中提出最不同凡响之见的当推郭沫若。

他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汉字究竟源始于何时呢?我认为,这可以从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标。

”“半坡遗址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

”“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和器上的花纹判然不同。

”“虽然刻划的意义至今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

”“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jié)遗。

”如按此说,中国文明则应算成近六千年。

中国文字之源始,究竟在何时?最古老的文字产生于什么时代?分别代表什么含义?至今还尚在百家争鸣中,看来还有待于大量的材料来佐证说明!目前世界上公认最早的文字,是出现在古代中东地区的楔形文字,距今5000~6000年,然而,在河南贾湖发现的一些刻在龟甲上的符号,距今却达8000年。

人生聪明识字始

人生聪明识字始

人生聪明识字始作者:薛法根来源:《江苏教育》2012年第13期自古以来称不识字的人为“文盲”。

柳斌同志在全国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交流会上谈道:“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从识字开始的。

人生识字聪明始,成人识字率高的民族才可能是,也一定会是高素质的民族。

”识字教学是启蒙教育的开始。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语言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在4—9岁。

由此可见,小学的第一学段(一二年级),是儿童学习书面语言文字的最佳期。

实践证明,儿童掌握的识字量、词汇量越多,认识事物的能力就越强,思维发展就越迅速,表达形式就越丰富。

因此,教学生识字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扫盲”,而在于让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就识字与写字作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这样三个关键词:主动识字、独立识字、书写习惯。

在教学建议部分,又对识字与写字分别提出了具体而切实的建议: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

……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众所周知,遵循规律的语文教学才是科学的教学,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才能促使学生变得聪明起来。

而识字与写字教学,则需要遵循汉字的构造及识记规律,遵循儿童的识记规律,遵循识字与写字的教学规律。

如此,才能创造出适合学生主动而充分发展的“聪明”课堂。

在今年春季举行的“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中,查晓玲老师的一堂识字课打破了程式化的设计,体现了“因学而教”。

她以识字教学中“就字论字”、“就字教字”这两个问题为切入点,提出了“要把字教丰厚”、“引导学生自主识字”的教学主张。

“丰厚”是看到了汉字背后的“故事”,“自主”是看到了汉字身后的“儿童”。

眼中有“儿童”,心中有“故事”,识字教学便有了精彩的生活。

一、主动识字:兴趣始于识世燕国材教授在《非智力因素与学习》中提出学习的五个层次:愿学、好学、乐学、勤学、独立学习。

识字方法

识字方法

二、小学中年级段(三、四年级)
(一)身心特点
除大脑外,三、四年级学生的各项生理指标只在量上比一、二年的学生有所提 高,基本没有质的飞跃,仍处于平稳发展之中。但是,他们的大脑却处于迅速发展 的时期。9岁儿童的脑重量1350克,比7岁儿童的脑重量1280克相比,有大幅度的增 长,大脑神经的机能得到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大脑内的抑制蓬勃发展,使心理活动 更趋稳定,明显的表现是,他们比一二年级的学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听课。他们的 逻辑思维开始迅速发展,他们在接触“好与坏”、“正确与错误”、“主要与次要” 等概念时,尽管还有些模糊,但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处在这一阶段的小学生,最明 显的心理特点是自我意识突然萌发并逐渐增强,其主要表现是,对外界事物有了自 己的认识态度,开始尝试自己做出判断。他们不再无条件地信任老师,而且特别关 注老师是否“公平”。由于这一阶段的小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动荡”的过渡时期, 不听老师话的现象开始出现,班级工作的难度明显加大。此时,班主任工作的重点 是在学生的“动荡”中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
4、儿歌识字法
“编顺口溜、编儿歌”的方法进行汉字教学。这种儿歌教学法主要针对的是低年段 的学生。为了使学生更快地熟悉和融入校园生活,同时又可以使学生们用最简单的识记 办法进行学习。例如:“一日旦,二日昌,三日晶,禾日香”;“已半、巳满、不出 己”;“手目看,水目泪”等。最后,儿歌教学法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应用。《对子歌》 是朝鲜族小学低年段汉语教学中经常出现的教学篇目,例如:“美对丑、爱对恨、贫对 富、冷对暖”,学生在《对子歌》的学习中不但学习到了汉字,而且还知道了哪些字、 词是意思相近的,那些字、词意思指相反的,更重要的是,《对子歌》的教学,是对联 的最基础教学,对联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在小学低年段就接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 会更加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引入“字源识字法”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引入“字源识字法”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引入“字源识字法”的意义【摘要】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引入“字源识字法”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识字效率,增强学生识字兴趣,拓展学生语文知识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

通过了解“字源识字法”的背景和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师和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深入探索汉字的演变和结构。

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不断总结和改进教学方法,使“字源识字法”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和推广。

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注重教师专业培训,促进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改进。

“字源识字法”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积极影响,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字源识字法,学生,效率,兴趣,知识面,语文素养,热爱,重要性,发展方向,教学经验。

1. 引言1.1 了解“字源识字法”的背景“字源识字法”是指通过了解汉字的构成、形体、含义等字源知识,帮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识字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一方法的提出得益于汉字的独特性,每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通过深入了解汉字的来历和演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轻松记忆识字,还能够引导他们对语文的深入思考和探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学生的识字教学质量,尝试采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

“字源识字法”逐渐成为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备受推崇的一种方法。

了解“字源识字法”的背景,首先需要明确汉字是中国人民的独特文化符号,是中华文明的“基因”。

汉字的形体和构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深入学习汉字的来历、演变和含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字,从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引入“字源识字法”不仅有助于学生识字的效率和准确性,更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对语文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字源识字法”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2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在学生语文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第一单元识字1-5课字理识字

第一单元识字1-5课字理识字

识字1 天地人“天”会意。

甲骨文字形。

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

本义:人的头顶。

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

以为凡高之称。

——《说文解字注》天,至高无上。

——《说文》甲古文金文小篆隶书“地”形声。

从土,也声。

本义:大地。

与“天”相对。

元气初分,重浊阴为地,万物所陈列也。

——《说文》地生养万物。

——《管子·形势解》大篆小篆隶书“人”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

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说文》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礼记·礼运》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你”形声。

从人,尔声。

本义:称说话的对方。

武平元年童谣曰:“狐截尾,你欲除我我除你。

”——《隋书·五行志上》金文大篆繁体隶书“我”会意。

从戈。

“我”表示兵器。

甲骨文字形象兵器形。

本义:兵器。

基本义:第一人称代词。

我,施身自谓也。

——《说文》我,古杀字。

——《说文》甲古文金文小篆繁体隶书“他”形声。

从人,“它”省声。

本作“佗”。

本义:负担。

古代、近代泛指男女及一切事物,现代则用于称代自己和对方以外的男性第三者。

与佗它通。

彼之称也,此之別也。

——《左传·莊二十二年》2 金木水火土“一”指事。

本义:数词。

大写作“壹”。

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一也者,万物之本也。

——《淮南子·诠言》甲古文金文隶书“二”会意。

古文字二用两横画表示,是原始记数符号。

二,地之数也。

从耦一,会意。

古文又从弋。

——《说文》甲古文金文隶书“三”指事。

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三,天地人之道也。

从三数。

——《说文》三,数名。

——《广韵》二与一为三。

——《庄子·齐物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甲古文金文隶书“四”指事。

甲骨文字形,象鼻子喘息呼气之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张画!我们以观画的心态来认识汉字了解汉字。

我们现在一眼能够辨识出来的古老的文字是“人”,正面的人、侧面的人、跪姿的人、躺着的人。

有一年,孔子带领弟子登临泰山,见到一位古稀老人坐在一块大石头上,身披鹿皮,腰扎草绳,抱琴吟歌,雪白的头发胡子随歌飘拂。

孔子一见,心想这位莫非是大名鼎鼎的隐士荣启期。

孔子上前,施礼问询,果真是荣启期。

孔子恭敬地问“老先生,什么事使您这般高兴呢?”荣启期说:“我高兴的事实在太多了。

世间万物,唯人为最,我能生而为人,这是第一件乐事……人是万物之灵,我们的古人在创造汉字的时候也是采用了“近取诸身”的原则,把人自身的构件做为了汉字的字根。

(一)人我们的汉字“人”是一个侧身站立的人行拱手礼的样子。

在甲骨文、金文、小篆中都能清晰地看到面向左站立着一个人,上面是头,向左下方伸展的一笔是手臂,中间部分是身体,下面是腿。

只不过小篆里手臂伸展的较长些。

到了隶书和楷书,似乎就看不到“人”的样子了。

更像是人行走时两条腿的样子。

(二)正面的人1、大“大”字像一个正面直立的人,似乎可能看到古代男子健硕的身姿。

古代人很早就把人类看做是“万物之灵”,是伟大的,所以就这个字来表示“大”的含义。

这个字的甲骨文、金文、隶属、楷书变化不大,如下图。

甲骨文隶书“大”还可以读tai(太),因为最早以前是没有“太”字的。

比如《古文观止》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里的“京城大叔”就不能读成“京城大(da)叔”。

“大夫”一词中的“大”字有两种读音:第一,奴隶制度下的诸侯国中设有卿、大夫、士三级。

这些与官职有关,所以读da。

宋代以后称医生为“大夫”,至我们现在还在使用这个词,这个“大”字,读dai。

2、天“天”是一个指示字,由一个“一”和“大”构成。

下面的“大”表示人,那么人头顶上的是什么呢?是天!天是至高无上的,是宽广无边的,似乎没有什么比天更大的了,所以我们在口语中经常会说“天大的事”。

而以前的最高统治者都称自己是“天子”。

甲骨文的“天”字像正面站着的人,只不过方形的头很突出。

到了金文中,就似乎更像人形了。

有一词叫“不共戴天”,它的意思是不愿和仇敌在一个天底下并存。

形容仇恨极深。

其中的“戴”字形像的说明了天像个大帽子一样被人戴在头上。

天是一种不可抗的规律——天道。

天也是人间善恶的监督者,人做了坏事有天惩罚。

西楚霸王项羽在兵败被围困之时说: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他的这种思想致使他在有机会渡江的情况下而放弃了生的选择。

明朝末年,李闯王的起义军把北京城给围了。

这时候,崇祯皇帝,他在宫里心烦意乱,坐卧不宁,他有个随身太监叫王承恩,在旁边进言了:“启奏皇爷,您何不微服私访,体察民情,或许能遇异人,扶保我大明江山。

”崇祯一听:嗯,这主意不错。

于是换上便衣出门散心。

崇祯扭头一看,打磨厂口上有个测字摊儿。

摊儿上有付对儿。

上联儿:“舌卷春雷惊神鬼”,下联儿:“眼悬秋月识王侯”。

摊儿后边坐着位测字先生,四十多岁,眉清目秀,鼻直口方,三绺短髯,看着那么潇洒。

崇祯走过去,说;“先生,我测个“友”字。

测字的说:“您问点儿什么事儿啊?”崇祯一看周围没人,凑在测字先生耳朵边儿上说:“我问大明江山如何?”测字的说:“这个“友”字是反字出头,不好。

“崇祯一听,忙说,不是朋友的友,是有没有的有。

“也不好,这个有字,上面是大去掉一半,少了一笔捺,下面是月,明字去掉了太阳,大明江山少了一半,没有了光明啊。

”崇祯一听当时吓了一跳。

忙改口:不是有没有的有,是地支当中的酉,酒字去掉三点水。

测字的说: “你别问了,按这个字来断,不但大明江山难保,连皇上都不得善终啊!”“啊?怎么见得?”“你看哪,‘酉’字儿上边儿加两点儿,下边儿添个‘寸’字儿,念‘尊’。

天下最尊贵的是皇上,称‘九五之尊’嘛。

你想,如今‘尊’字儿下边儿缺大腿,上边儿没脑袋,光剩中间儿一骨节儿,还活个什么劲儿呀!”崇祯皇帝在自杀前,也把王朝的灭亡归咎于天意,而不是他的过错。

3、立甲骨文“立”,像一个正面站在地上的人,人就是“大”字,下面的一个“一”表示所立之地面。

小篆的“立”字,上部的人已经走样了。

有一个词叫“顶天立地”,“立”字的造字体现了人立在地上的样子,但并不是所有的“立地”都含义相同,比如杨万里《江山道中蚕麦大熟》诗中有“晒茧摊丝立地干”这里的“立地”就是“立刻、马上”的意思,表明时间比较短。

4、下面我们来猜一个与“立”相似的字。

这个字的重点在于人腿部的动作,两腿交叉,我们在“交”这个字中,能清楚的看到撇和捺两个笔划的交叉,所以“交”字的撇捺就是人的两条腿。

5、介这个是“介甲之士登东城”的介,它属于象形文字,本意是铠甲。

我们可以看到上图中是一位穿着铠甲的士兵。

甲骨文中这个字是一个面向左站立的人,左右的四个点是护身的铠甲。

到了金文中,这个铠甲就是前后两片了,看得出来书写较先前简便了。

小篆与金文差不多。

到了楷书中,人的字形位于了字的上方,下面的撇和竖是原来的铠甲的样子。

《史记.绛侯世家》:“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6、美甲骨文“美”,像一个正面站立之人头上带有羽毛或者羊角形的饰品。

羊是祭祀时必备的祭品,代表着吉祥,我们今天吉祥的“祥”字还能够看到羊的身影,“美”这个字的构成,是祭祀品羊与人的相结合,也许在某一场祭祀活动中,身披羊的装饰舞蹈的人,就被当时的人认定为美。

古代的大事只有两件:祭祀与战争。

所以美是祭祀的仪式,也是人的追求。

我们现在也可以观察一下在影视剧作品中,唐朝、清朝的女人头顶上都有众多饰物。

这些都是美的象征,地位的象征。

人对美的追求是从自身出发的,然后涉及到自然界。

慢慢的不在再目光放在自己身上,而放眼自然。

在自然中去寻找美。

相传有一个关于李渔的故事。

李渔的老家就是在浙江兰溪,晚年归家的李渔想要在家乡修建一个亭子作为父老乡亲们夏季的乘凉之所,李渔便将想法同几位朋友说了,立刻得到了朋友们的支持。

当地有一位李财主听说了这件事便出钱赞助李渔建亭子,由于李财主出钱最多,因此在亭子建成之后众人在商量该给亭子起什么名字的时候,李财主当仁不让地表示应该叫“富贵亭”,因为李财主本名就叫富贵。

但李渔不同意,就说:“且停停!”意思是李财主起这名字太俗了,一股子铜臭味就不要继续往下说了。

出于对李渔的尊重,李富贵便向李渔请教说:“您觉得应该起什么名字最好?”李渔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已经起过了啊,且停亭啊!”接着吟出一联:名乎利乎道路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

对联的意思是人成天为名为利,在路途上奔波,不如停一停,欣赏一下眼前的美景。

(三) 汉字中的女人 1、 女甲骨文的“女”是一个面朝左跪姿的女人,双臂放在胸前。

金文的“女”头顶上多了一条横线,为女子头上的发髻或者饰品。

2、 母“母”和“女”甲骨文的区别就在于胸前的一对乳房,乳房哺育孩子,这是就母亲的象征。

“母”字的两个点即是母亲的乳房,从甲骨文一直到金文,两个点都是横向的,直到隶书里,两个点才变成了上下排列。

3、 妇这个“妇”字是个会意思,由两个部分组合而成,从而形成一个含义。

甲骨文妇字的左上方有一把扫帚,右边跪着一个女人,表示在家里扫地的女人就是妇人。

到了小篆里,则把扫帚移到了右边。

4、安甲骨文金文小篆甲骨文的“安”是一个房里子有一个安坐的女人。

为什么女人在屋里坐着就是安稳呢?我曾经就这个问题问过小孩子,有的孩子说是因为妈妈在家我就安心。

在商代,部族之间的战争频繁,特别是少数民族经常来抢夺资源,当然女人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女人被抢走了就会沦为奴隶,所以我们今天的“奴”是女字旁的。

沦为奴隶的下场是悲惨的,那么女人能够在屋里安安静静的坐着,是多么的安全与安宁。

(四)汉字中的孩子1、儿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甲骨文的“儿”是一个面向左的大头娃娃,下面是伸展的手臂,右边弯曲的一笔代表了身体和腿。

头顶的中间是开口的,这是囟门未合,就是婴儿的脑囟骨还没有长在一起,这正是婴儿的特征。

“儿”这个字,头的比重似乎很大,这也符合婴儿的身体比例,人在成长过程中,头的大小变化不大,身体却变长了很多。

金文和小篆上面还是头,但下面不太像身体了,我们今天的简化字,去掉了上面的头,只保留了身体。

2、子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子”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变化不是很大,刚出生的婴儿,上面是头部,左右是手臂,下面由于是用被子包裹着,所以看不到两条腿的样子。

所以“子”字的本意是婴儿。

另外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也可以称“子”,比如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

3、孔和乳金文的“乳”,像婴儿吸食母乳的样子,右上角那个弯曲的线条即为母亲乳房的象形。

乳头有孔才可以有乳汁流出。

凡是小洞皆为孔。

到了隶书当中,乳房的形象与“子”的头部完全脱离,转化为了竖弯钩。

“乳”也是一个会意字,这个字跟“孔”比较左上方多了一个“爪子头”,这便是母亲环抱婴儿的手。

4、 学甲骨文的“学”为会意字,由“双手”、“×”和一间房子构成。

中间的“×”表示教与学是相互的,有互动的交流活动。

而这个教学活动要在室内进行,所以下面有一间屋子。

到了金文中,屋子里多了一个孩子,这便是教学的目标对象,使得学这个字的意思更加完整了。

5、 孟“孟”字为会意字,我们能够看到金文的孟字像一个孩子在器皿中洗澡的样子。

表示给初生的婴儿冲洗。

引申为“最初”、“最开始”、“排行第一”。

比如孟姜女并不姓孟,“孟”表示在家排行老大,“姜”才是其姓氏。

“孟姜女”实际的意思是“姜家的大女儿”。

再比如“孟冬”、“仲冬”、“季冬”分别表示冬天的第一个月,第二个月,第三个月。

6、孕甲骨文的“孕”字,外部是一个面向左侧的站立的人,腹中有子。

是一个怀孕的人的样子。

小篆上面变成了“乃”字,没有人形的样子了,下面的子还依然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