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扩招政策出台的背景及政策执行对环境的影响

合集下载

1979年扩招政策解读

1979年扩招政策解读

1979年扩招政策解读
1979年,中国开始实行扩大招生政策,这一政策被视为中国高
等教育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

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中国高校的招生人数得到了极大的增加,同时也提高了普及教育的水平。

扩大招生政策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
高素质人才。

在此前,中国高等教育基本上是面向少数精英的,只有极少数人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

这样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要,因此政府采取了扩大招生的政策,以期能够培养更多的人才。

这一政策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高校的招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例如,高校的教育质量下降,校园管理不善等。

但是,总体来说,这一政策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标志性事件。

- 1 -。

扩大招生规模的原因

扩大招生规模的原因

扩大招生规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缓解就业压力:通过扩大招生,可以使更多的高中毕业生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推迟就业时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

实现教育公平:高校扩招政策让更多来自不同背景的人有机会进入正规学校学习,接受高等教育。

无论来自城市还是农村,无论贫穷还是富裕,每个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这体现了教育公平的原则。

提高全民素质:扩招满足了人们对教育的渴求,保障了人受教育的权利,符合“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

扩招有利于提升我国人力资源水平,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有利于实现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研究生报录比失衡:在今年的研究生扩招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疫情影响,就业环境不容乐观。

报录比失衡的情况下,更多的人希望能够通过考研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需要注意的是,扩大招生规模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教育资源不足等。

因此,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需要积极解决好这些问题,确保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

公共政策第三讲 政策系统分析

公共政策第三讲   政策系统分析
(二)目标群体 “人”的角度。政策客体即为目标群体,是指那些受到政 策影响的社会成员,包括个体、群体或组织。。
三、政策环境
环境划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自然环境主要是指一国的地理位置,面积大小、气候条件、 山川河流、矿藏资源等,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和创 造文明的自然前提,对一国的内外政策具有影响或制约作用。 社会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状况、经济社会状况、文化状况、 教育状况、法律状况、人口状况、科技状况等等,它对公共政 策起着更为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3、公共政策调整方面的权力 政策主体需要根据政策执行的实际效果,比照当初设定的 政策目标,寻找它们之间的差距,并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然 后,对政策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以克服政策执行过程中暴露出 来的问题。这种调整的权力实际上可以看作是控制与反馈的过 程。 4、公共政策终结方面的权力
对于那些自然终结的公共政策,主体无需什么特别的权力, 比如一项政策在制定之初就预设了有效期,到期之后自然就终 结失效了。涉及到主体权力的是那些正在执行的政策,由于在 执行过程中产生了很大的问题,不是调整所能解决的,在这些 情况下,政策主体就可以运用终结政策的权力,废止该项政策。
(三)政治文化 美国学者阿尔蒙德将政治文化定义为“是一个民族在特定 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 而另一美国学者派伊则将政治文化定义为 “赋予政治过 程内容和形式的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总和”。 在此,我们将政治文化定义为:政治文化是人类政治生活 中的主观意识范畴,是人们对有关政治方面的信仰、理论、感 情、情绪、评价和态度等历史和现实的总和。 政治文化主要包括三个层次:政治意识、政治价值观和政 治理想等。
第三讲
政策系统分析
政策系统是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 按照某些西方学者的观点,政策系统是: “政策制定过程所包含的一整套相互联系的因素,包括公 共机构、政策制度、政府官僚机构以及社会总体的法律和价值 观。” 我们对政策系统作了颇为不同的理解,将它界定为:由政 策的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 治系统。

大学扩招的利于弊

大学扩招的利于弊

大学扩招的利与弊21世纪是个社会经济高速发达的世纪,也是个大量需求人才的世纪。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各个大学采取了扩招的措施。

这个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益处,不过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坏处。

从社会这个大的角度来说的话,大学扩招解决了市场人才需求,对经济发展,拉动内需提供了保障,与此同时也提高了国民素质。

不过大学扩招的措施造成了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向低层次发展,社会对人才文化程度的需求呈梯度攀升等问题。

下面我从学校和学生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大学扩招的利与弊。

大学扩招的益处:一、从学校的方面来说:大学扩招,给学校招进来更多有才华的人,施展他们的才华,为学校争光。

现在的社会需求的是一群有个性、有才华的人才。

大学扩招正给这些学习成绩一般而有才华的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从而给他们的指明了一个新的道路,一个新的未来。

让他们在大学期间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二、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大学扩招能让学生们交到四面八方的新朋友。

就像歌里所唱的一样:“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

同学们在学校期间结识的朋友没有什么利益的因素,而是个纯洁的友谊。

这份友谊在我们以后的生活中会是个有力的“后立军”。

现在的同学之间的友谊有的都胜过了亲兄第,这正是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话题,有共同的目标。

而且现在的孩子在家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没有什么兄弟姐妹,大学扩招给了他们创造了更多的结交知己的机会。

三、从被扩招进来的学生的角度来说:大学扩招可以为某些怯场的考生创造机会。

高中的学生个性差异很大,心理素质难以述说。

有些学生平常学习成绩不错,偏偏高考的时候心理压力很大,以至考试没有正常发挥,也就决定了他上大学的命运。

大学扩招制度给这样的学生迈进大学校门创造了便捷的条件。

很多的事例证明,许多当年高考分数线以下的学生,正是借扩招的机会,在大学校园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正是这一次良好的机遇,这些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时光,因而他们在大学里很勤奋也很出色。

高校扩招利大于弊

高校扩招利大于弊

高校扩招利大于弊正方:高校扩招利大于弊高校扩招利弊的评价标准是高校扩招所产生的影响是否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下面从三方面论证我方观点:首先,高校扩招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正所谓“上下无才,国之大患也。

”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需要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而高校扩招增加了人才的供给,使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趋于合理,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扩招调动了办学的积极性,大大增加了高校教育投资,进而拉动经济增长。

所以说,高校扩招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其次,高校扩招有利于教育体制的完善。

高校扩招推动高等教育走向产业化之路,促使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有机协调,促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

同时,扩招也是符合我国教育精英化走向教育平民化、大众化转变的需要。

所以说高校扩招有利于教育体制的完善。

再次,高校扩招有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

扩招满足了人们对受教育的渴求,是“三个代表”伟大思想的一次重大实践,是“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是实现迅速提升我国人力资源水平的需求,是实现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高校在扩招的同时,也伴随着部分地区在短时期因为教育经费与办学硬件,局部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的产生。

但是,高校扩招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教育事业的腾飞,全民素质的提高,显然其利处是主流,决定高校扩招的性质。

而其弊端是支流,是阻挡不了高校扩招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的。

许多家长和学生因扩招而打开理想之门,教育改变命运,实现社会了和谐。

所以,我方的观点是扩招利大于弊。

十年寒窗的读书生涯对于每一个学子来讲,都是想迈进大学的门槛,接受高等教育。

只要不是死读书,不是书呆子,多受一点教育总比少一点好。

因此,我觉得大学扩招利大于弊。

利有四个方面一大学扩招可以提高高中毕业生的入学几率新时期上了高中的学生,都有其奋斗目标。

他们的家长不再是从前那种坐井观天的思想。

只要他们的孩子读了高中,没有那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考上大学,即使考不上大学,能用另外一种形式上大学也是愿意的。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doc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doc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第一章公共政策概述1. |识记|公共政策的概念、特征及功能2. |识记&简单应用|公共政策与公共利益的关系公共政策学的缘起与发展 拉斯韦尔对公共政策学的六点界定 公共政策学产生及发展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进程案例分析高校扩招政策出台的背景及政策执行对环境的影响一、髙校扩招政策出台的政治、经济、人口环境1999年,教育部制定了《而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由1999年的9% 提高到2010年的15%,使我们高等教脊由精英教育面向大众化教脊转变。

在高校扩招政策出台之前,我M 的政治、经济、人门环境方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 政治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领导人十分重视教育问题,将教育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

江泽KM 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级政府耍增加教育投入”:在十 五大上又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 0 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 们的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

教育应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 和知识贡献。

”教育部长陈至立强调,“耍W 快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下个世纪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 实现我国现代化建没‘三步走’的战略3标,教育就必须首先提供足够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么就必须适 度超前发展”。

为此,1 9 9 9年6月,中共中央凼务院制定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决 定》。

该规定提出要扩大高等教W 的规模,“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到2 0 1 0年,我国同龄人 门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耍从现在的百分之九提高到百分之十五左右”。

(二)经济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日益增加。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1995) 及其分类方法,凡是人均GNP 汇率位在7 6 5美元以下的,诚于低收入国家;凡是人均GNP 汇率在 7 6 5〜3 0 3 5美元之间的,展于下屮等收入国家。

大学扩建可行性研究报告

大学扩建可行性研究报告

大学扩建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引言大学教育是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以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

为了适应这种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扩大教育规模,很多大学都在积极探索扩建的可能性。

本报告旨在对大学扩建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相关政策法规、市场需求、资金来源和风险分析等方面的综合考虑,提出相关建议,为大学扩建决策提供参考。

二、背景分析1. 政策法规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已经进入了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高等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为高校扩建提供了政策支持。

2. 市场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同时,我国实施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加大对科技创新和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这也为高校扩建提供了市场需求基础。

3. 资金来源大学扩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这些资金来源通常包括政府资金、社会捐赠、校友捐赠、科研项目资助等多种渠道。

在全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资金来源并不是问题。

4. 风险分析大学扩建的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需求不足、资金投入不到位、管理不善、政策变化等。

因此,如何降低风险并提高扩建的成功率,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三、项目可行性分析1. 市场需求分析通过对当地高等教育发展情况、人才需求状况、竞争对手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可以初步判断出大学扩建的市场需求。

如果市场需求不足,大学扩建项目则可能存在着失败的风险。

因此,在执行扩建项目前,一定要进行充分的市场需求分析。

2. 技术可行性分析技术可行性分析主要包括对必要的教学设施、实验设备、网络建设等方面进行考察,以确保扩建项目的技术支撑和教学条件。

同时,要根据大学扩建的特点,提出相应的技术选型方案。

3. 经济可行性分析经济可行性分析是对扩建项目的投资回报、财务收支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估,以确保扩建项目的盈利能力和资金回报。

2024年高校招生情况分析报告

2024年高校招生情况分析报告

2024年高校招生情况分析报告2024 年的高校招生,那可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啊!对于广大考生和家长来说,这就像是在迷雾中寻找出路,充满了期待和忐忑。

咱们先来说说招生规模。

今年啊,不少高校都有一定程度的扩招。

就拿一所综合性大学来说吧,我有个朋友的孩子正好赶上这波扩招,原本觉得没啥希望能考上这所学校,结果扩招让他幸运地迈进了梦想的大门。

这所大学新开设了几个热门专业,像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方向的,招生人数比去年多了不少。

这一方面是为了适应社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战略选择。

再看看招生政策的变化。

一些高校在招生政策上做了微调,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评价。

比如说,有的学校不再仅仅看高考成绩,还会参考学生的社会实践、科研成果等。

我就知道有个学生,平时成绩不算特别顶尖,但是他热衷于参加各种科技竞赛,还拿了不错的奖项。

在报考的时候,这些经历就为他加了不少分,最终被一所名校录取。

专业设置也是今年招生的一大亮点。

新兴专业如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备受关注。

这些专业瞄准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吸引了一大批有志向、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像我邻居家的孩子,从小就对环保特别感兴趣,今年果断报考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立志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招生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因为对专业了解不够深入,盲目跟风热门专业,结果入学后发现自己并不喜欢。

就像我表妹的同学,听说金融专业热门,就报考了,结果发现数学要求特别高,自己学得很吃力。

还有啊,地区差异也在招生中有所体现。

大城市的高校往往竞争更加激烈,而一些偏远地区的高校虽然也有不错的专业和师资,但报考人数相对较少。

这让我想起之前去一个偏远地区的高校参观,那里的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也很先进,可就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了解高校招生情况真是太重要了。

这不仅关系到孩子的未来,也关系到整个家庭的期望。

高校扩招利弊

高校扩招利弊

高校扩招利大于弊蔡张宇尊敬的主席评委:大家好!开宗明义,高校扩招,即为本科级以上院校扩大招生人数行为,近年来,高校扩招政策正在有条不紊的实行,我们也从中看到高校扩招为国家提供了更多的需求人才,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大众化教育业使得全民素质得到提高,同时拉动内需,推动了教育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因此,我方坚持认为高校扩招利大于弊,理由如下:1.提高国民文化水平,提升国民素质,。

从数量上衡量,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2%-3%,与西方发达国家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规模指标有相当大的差距。

经过近几年的扩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初步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

众所周知,国民素质与其所收到的教育程度有着直接关系,大众化的教育满足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渴望,扩展了人们的知识面,提高了人们的自身,促进了人们积极参与社会道德思想的建设,从而提高了国民素质。

同时也是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是实现迅速提升我国人力资源水平的需求,为实现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巨大贡献。

2.推迟初次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

上世纪以来,由于国民基数大,出生人口多,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国家在进行计划生育政策同时,进行高校扩招计划,可以使更多的人呆在学校,减少当前的就业人数,推迟初次就业时间,而国家可以利用国民受教育的时间来大力发展经济,为出来的人才提供更多的岗位,同时,经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也可以通过自主创业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从而可以降低就业压力。

(有数据表明,1995年幼儿园学生规模最大,这批人在1997年进入小学,实现了小学规模最大化,从1990年到2002年初中阶段学生规模依次递增,小学六年教育到2003年达到顶峰。

从高中阶段和高等学校阶段看,学校平均在校生依年份递增,至目前还没有达到顶峰。

这一方面反映出生高峰期学生高潮正随年龄增长逐渐上移,另一方面反映了高教扩招的效果。

显然,如此庞大的群体一旦进入就业队伍,势必对就业造成巨大压力。

高校扩招后就业现状研究

高校扩招后就业现状研究

高校扩招后就业现状研究随着高校扩大招生的实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加严峻。

高校扩招等政策的出台,使得抢夺就业机会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失业率的上升更增加了大学生就业难度。

在这个背景下,高校扩招后的就业现状催生了众多研究,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高校扩招后的就业现状进行浅谈。

一、高校扩招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确实为更多的学生创造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同时也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竞争。

根据201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已经超过900万。

在这个数量年增加的同时,就业岗位的数量却没有同步增加,大学生就业难度愈来愈大,就业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

据学者统计,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大学生总人数的35%,其中还有不少学生选择了继续升学或出国留学。

二、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就业的现状高校扩招后的毕业生就业现状主要表现为就业难度加大,薪资水平下降,以及就业质量不高等情况。

首先,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大。

大学生毕业时面临的就业前景日趋严峻,许多毕业生会遇到“找工作难,找工作差”的情况,使他们流落在城市胡同中,创业就业难上加难。

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必须接受兼职或实习的工作安排,这使得许多大学生毕业后不能立即走进自己心仪的职业领域。

其次,薪资水平下降。

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在获得的工作就业机会中,无论是在公共领域还是在私营企业中,就业薪资普遍较低,难以满足他们的经济需求。

与此同时,在许多地方以及许多企业,大学生的待遇和机会也一再下降,使得大学生在薪资和职业收入方面陷入了困境。

最后,就业质量不高。

不少大学生毕业后,面对的问题不仅是经济压力的增加,还有在职场中遭遇的各种困难。

根据2019年中国就业创业调查结果显示,面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至少有一半的大学毕业生感到就业市场对他们的职业愿望极为不支持,部分学生甚至称自己是“被迫就业”。

三、高校扩招后的应对策略在当前就业市场不平衡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这个问题。

中国大学是哪一年开始扩招的

中国大学是哪一年开始扩招的

中国大学是哪一年开始扩招的中国大学是哪一年开始扩招的?回顾1999年,高考扩招的第一个年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增幅达到42%,这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主动安排增加招生人数最多的一次。

同一时期,全国各大新闻媒体上“今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大幅增加”的通栏标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高校扩招成为1999年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教育政策之一。

时至今日,再回头看扩招,几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扩招的速度确实快了。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从1999年至2005年每年递增25%左右,远远超出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这不能说是一个理想的科学发展。

2007年,普通高校大概1900多所,一半以上是扩招后新增加的学校,其中一大部分是中专升上来的,理念、制度、师资、设施等各方面准备都不足。

”十年间,高考扩招从大受欢迎到引来争议,许多人不禁要问:我们的高考扩招是对了,还是错了?更有许多专家学者开始回顾这段历史,总结其中的成败。

扩招是为了拉大内需吗?说起大学扩招,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

汤敏一度被冠名“扩招之父”,在中国高校大举扩招之前,他曾经以个人的身份向中央寄了一封信,陈述扩招的五大理由。

无疑,他的谏言提得正是时候。

从那时起,中国高校开始了一轮步伐最大、持续时间最长轰轰烈烈的十年扩招。

时至今天,汤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然能够一口气说出五个理由:其一,当时中国大学生数量远低于同等发达国家的水平,18~22岁适龄青年入学率仅为4%;其二,1998年国企改革,大量下岗工人进入就业市场,如果大量年轻人参与竞争,就业将面临恶性局面;其三,国家提出保持经济增长8%目标,扩招前经济增长率为7.8%,急需扩大内需,教育被认为是老百姓需求最大的;其四,当时高校有能力消化扩招,平均一个教师仅带7个学生;其五,也是最重要的,高等教育的普及事关中华民族的整体振兴。

以扩招拉动内需,可行吗?也许,很多人不知道有这样一个插曲。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1999年时任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

大学扩招利弊分析(1)

大学扩招利弊分析(1)

扩招是高等教育市场化,利:用教育来创收,提升高等教育人群占比,国家更有面子;弊端:优秀师资资源稀缺导致高等教育整体质量下降,并形成就业困难,宏观上看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和民族素质提升,是失败的改革。

高等教育的大跃进,脱离了客观事实和市场需求大幅增加了大学生的劳动力供给,导致供给过剩,劳动力价格降低,所以大学生起薪不如农民工扩招是用国家政策扭曲了人力资源的配置,即浪费资源,又影响效率。

高校扩招在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的同时,也同时也给大学的发展带来诸多问题。

因此,采取科学的态度正视这些问题,有利于大学和谐的发展。

一.大学扩招的利弊从国家和社会发展角度看,扩招显然利大于弊。

但这种政策在实践中呈现出许多弊端,对高等教育管理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首先,大学扩招有许多有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学历,缩小与国外受教育水平差距;提高高中升学率,使更多学生圆了大学梦;推迟初次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发展经济,拉动内需。

扩大和发展了教育产业,增加了人们对教育的投资和消费,也增加了教育从业人员,带动了教育相关行业的发展等等。

这种政策在实践中呈现出许多弊端,对高等教育管理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主要有:以降低分数,放低要求和标准为代价,使扩招的一般高校学生平均素质降低;改革“精英式教育”而实行“大众化教育”,致使大学生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各种不良现象增加;教育管理难度加大,管理事物增多;扩招给后勤服务带来巨大压力,教学资源日益紧张;教育环境、师资问题日益突出;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出口不畅,就业向低层次发展,社会对人才文化程度的需求呈梯度攀升;研究生、博士生含金量逐渐降低。

第三,从社会方面来看,今天中国的确出现了“人才缺口”的现象,许多人觉得培养大学生应该能够填补人才缺口。

但现实中人才缺口并不等于大学生缺口,经济结构多元化要求人才多元化,而高校扩招下,许多高校纷纷开设所谓热门专业,而不慎考虑社会人才结构需求,导致对热门专业趋之若鹜,冷门专业无人问津。

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分析目录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概述 (2)二、就业形势中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3)1. 就业竞争激烈压力加大 (4)2. 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5)3. 大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需求不匹配 (6)4. 地域发展不平衡影响就业选择 (6)三、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8)1. 经济发展状况 (9)2. 教育制度及高校专业设置 (10)3. 市场需求及企业用人需求变化 (11)4. 大学生就业观念与心态 (12)四、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与措施 (13)1. 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 (14)2. 高校就业服务与指导体系建设 (16)3.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招聘机制创新 (17)4. 职业培训与技能提升途径 (18)五、未来就业趋势预测与建议 (19)1. 行业发展趋势对就业的影响 (20)2. 技术进步与智能化对就业的变革 (22)3. 大学生个人能力提升策略建议 (23)4. 高校及企业合作培养模式展望 (24)六、案例分析 (25)1. 成功就业案例分享与启示 (26)2. 就业困难群体帮扶案例研究 (27)3. 企业招聘与人才培养案例分析 (28)4. 大学生就业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案例 (30)七、结论及研究展望 (31)1. 当前就业形势总结 (32)2. 对策建议与实施路径探讨 (34)3. 研究展望与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35)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概述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着一系列复杂而严峻的挑战,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扩招政策的实施,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和平台。

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问题,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较大的压力。

地域差异、城乡差距、行业差异等因素也对大学生就业形势产生了深刻影响。

教育行业的政策环境与影响分析

教育行业的政策环境与影响分析

教育行业的政策环境与影响分析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政策环境对于教育行业的发展起着关键的影响。

本文将对教育行业的政策环境以及政策对该行业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一、教育行业的政策环境教育行业的政策环境主要包括教育法律法规、国家政策文件以及相关政策机构。

教育法律法规是保障教育事业发展的法律依据,涵盖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等。

国家政策文件则是具体化和指导教育法律法规的政策文件,如中央政府颁布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文件等。

同时,相关的政策机构也对教育行业起着监管和指导作用,如教育部、国家教育督导委员会等。

二、政策环境对教育行业的影响政策环境对于教育行业有着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政策环境对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起着重要作用。

政府在教育领域的政策引导下,会调整教育资源的分布,优先满足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需求,使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地配置。

2.教育机构的发展与管理政策环境对教育机构的发展和管理起着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政策会对教育机构的准入、经营、师资等方面进行规定和监管,以保障教育机构的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教育行业整体发展水平。

3.教育方式与教学方法改革政策环境对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政府根据时代背景和需求,出台相关政策以促进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进,如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提倡创新教育等,使教育更加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需求。

4.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政策环境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政府通过政策,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支持力度,提高教师的待遇和职业认同感,吸引更多的人才从事教育事业,提升整个教育行业的水平。

5.教育公平与机会均等政策环境对教育公平和机会均等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以保障教育公平,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推行义务教育、改善农村地区教育条件等措施,使每一个孩子都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缩小教育差距。

高校招生政策与社会需求匹配度研究

高校招生政策与社会需求匹配度研究

高校招生政策与社会需求匹配度研究一、高校招生政策概述高校招生政策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教育资源的分配、人才培养的方向以及社会需求的满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高校招生政策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匹配度成为了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高校招生政策与社会需求匹配度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策略。

1.1 高校招生政策的核心要素高校招生政策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招生规模、专业设置、选拔机制和培养目标。

招生规模决定了每年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数量;专业设置反映了高校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选拔机制涉及学生进入高校的方式和标准;培养目标则是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即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1.2 高校招生政策与社会需求的关系高校招生政策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社会需求是高校招生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高校需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调整招生规模和专业设置。

另一方面,高校招生政策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社会的整体发展。

二、高校招生政策与社会需求匹配度的问题分析2.1 社会需求的变化趋势社会需求是动态变化的,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

例如,新兴产业的兴起需要大量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而传统产业的转型也需要人才具备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知识。

2.2 高校招生政策的滞后性当前,一些高校的招生政策存在滞后性问题,即招生政策的调整往往落后于社会需求的变化。

这导致部分专业毕业生过剩,而某些急需人才的领域却面临人才短缺的局面。

2.3 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脱节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未能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导致专业与市场脱节。

这种现象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也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前景。

2.4 选拔机制的单一性目前,许多高校的选拔机制仍然较为单一,过分依赖于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种选拔机制难以选拔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高校扩招利弊

高校扩招利弊

我是深受其害,我是1999年也是第一届可以扩招的正取生一、很多有钱人可以更不把高考当回事二、很多学校把教育当产业抓三、鱼目混杂,教育混乱四、虽然大学生多了,但并不代表中国人的素质高了五、根据了解,大多学校里扩招生与统招生之间有隔膜,我们就是30个统招生和10多个扩招生没住一起,他们住公寓,我们住宿舍,然后有活动我们举行的他们不参加他们举行的我们不参加六、同上,班级管理混乱,就是由于以上隔膜,两边都不服对方管理七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扩招弊大于利今年紧急刹车.chinareviewnews. 2006-06-12 20:43:21日前,中国教育部发布消息:今年国家下达的高校招生规模增长幅度不超过5%,并采取严格措施防X高校擅自扩招。

随即,众多高校表示今年招生规模将与去年持平而不再扩招。

轰轰烈烈进展了七年的高校扩招运动终于在今年放缓了脚步,引起广泛关注。

教育界人士认为,只有这样,中国高等教育才能走上健康轨道。

〔《工人日报》〕1、损害学术评判机制影响民族开展潜力大学扩招将原本的精英教育转化成为大众教育,虽有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目的,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认为,“扩招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压力相当明显,因为招生数量增加,高等教育投入增长跟不上规模开展,局部高校办学条件不足,师资、仪器设备、实习场地、教室、宿舍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一些高校靠收学费来维持生存。

目前,高等教育品质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开展的需要,高校教育观、人才培养方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高校教师队伍水准亟待提高。

〞〔某某《新世纪周刊》〕借扩招的东风,大陆高校纷纷借机创收,“教育产业化〞之风也随之大行其道。

就在高校开展一味贪大求洋之际,大陆学术界却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学术评判机制。

在目前高校师资评价标准上,科研成果的数量往往是第一位的,一些真正致力于教学或者可能有重大创新的根底领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而一些具有重某某论价值的根底性创新需要付出数年、数十年甚至一生的精力与时间,但是目前大陆高校的学术评价机制过于重视短平快,使一些善于钻营之辈荣誉加身。

高校扩招的理论与经济背景分析

高校扩招的理论与经济背景分析

对经 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 ” 一基本理沦。 这 推导出的
“ 育发展的水平 、 教 规模 要 受 生 产 力 发 展 的 水 平 、 规 模 制 约 , 时 教 育 的发 展 又 对 生 产 力 的发 展 具 有 一 同
中和高等教育方面 。 0 1 3月, 教育必须适度超 20 年 “ 前发展” 正式被写入《 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 十个五
维普资讯

第3 o卷 第 1期
Vo 0 l3
No 1

南 职 业 技 术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 02 芷 3 0 M a . 2 02 r 0
J u n l fHe a c l n Te hnc lTe c e sCo lg o r a n n Vo ai c ia a h r l e o o e
年 计 划 》至 此 , 者 的建 议 被 定 格 为 国家 的政 策 . , 学 成 为教 育 发 展 的 坚 强基 石 。 1 3 教 育产 业 化 的 论 争 . 教 育 产 业 化 是 二 十世 纪末 中 国教 育 界 最 为关 注 的热 点 问题 之 一 。 照 我 国传 统 的观 点 . 按 教育 是 事业 单 位 。按 照 现 在 被 普 遍 接 受 的 产业 经 济 学 家 克拉 克 的三 次 产 业 划 分 法 . 教育 是第 三产 业 , 只不 过 这种 产 业 是 社 会 公 共 产 品 , 能 按 照 一 般 的 市 场 经 济 规律 不 来 提 供 , 非 市 场 经 济 领域 , 以时 下有 A 把 它称 怍 属 所 第 四产 业 。 中不 难 看 出 , 国传 统 的 观点 和 国 际 流 从 我
关键 词 : 高校 扩 招 ; 论 ; 济 理 经 中 图分 类 号 : 7 . G4 3 2 文献 标识 码 : A

三级扩招政策

三级扩招政策

三级扩招政策
三级扩招政策是指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中扩招、高等学校本科扩招以及研究生与博士生扩招政策。

这些政策的出台旨在减轻学生和家长的升学压力,为更多的孩子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具体政策包括:
- 普通高中扩招政策:要求各地高中从2024年起扩大招生名额,并扶持新建改建高中校,旨在减轻家长们对中考分数的焦虑。

- 高等学校本科扩招政策:通过将各地大专院校升级为本科、学院改名为大学等方式,增加招生人数和专业,为更多的孩子提供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

- 研究生与博士生扩招政策:要求大学自2025年起扩大专业研究生和专业博士生的招生比例,以培养更多的人才,缓解就业压力。

大学扩招

大学扩招

大学扩招的利与弊定义:高校扩招,也称为大学扩招或大学生扩招,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即中国大陆)自1999年开始的,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的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简单来说即是自1999年开始的高等教育(包括大学本科、研究生)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

扩招源于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文件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

进入2008年后,教育部表示1990年开始的扩招过于急躁并逐渐控制扩招比例,但在2009年环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教育部开始了研究生招生比例的调节。

简介:中国大陆文革结束恢复高考招生以来,高校招生规模尽管在逐年增长,但在1999年之前,高校扩招年均增长都只在8.5%左右。

1999年,扩大高校招生规模,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进行春季招生的改革,2001年,教育部出台新政策,允许25周岁以上公民参加高考,彻底放开高校招生的年龄限制。

2001年,江苏省3所高校率先实行了“自主招生”的试点工作。

截至2007年,已有53所高等院校开始自主招生。

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历史性的第一次全面实现了网上录取,全国网上录取新生率达到了85%。

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

2006年,自主招生的高校扩大到了53所。

同年,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

这些都是扩招的内容。

1999年,当年招生人数增加51.32万人,招生总数达159.68万人,增长速度达到史无前例的47.4%,之后2000年的扩招幅度为38.16%,2001年为21.61%,2002年为19.46%,到2003年,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在校人数超过1000万。

背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积极肯定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

大规模的国企改制开始推行,经营不善的国企纷纷倒闭,政府开始精简人员,国企改制导致了国企不可能像之前那样大规模接受大学生,于是1996年,国家开始了双向选择,自由择业的试点,到1998年大学生由国家分配工作的制度基本取消,当年7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是自主择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扩招政策出台的背景及政策执行对环境的影响
案例正文
一、高校扩招政策出台的政治、经济、人口环境
1999年,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由1999年的9%提高到2010年的15%,使我们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面向大众化教育转变。

在高校扩招政策出台之前,我国的政治、经济、人口环境方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政治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领导人十分重视教育问题,将教育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级政府要增加教育投入”;在十五大上又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的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

教育应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教育部长陈至立强调,“要尽快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下个世纪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教育就必须首先提供足够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么就必须适度超前发展”。

为此,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该规定提出要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百分之九提高到百分之十五左右”。

(二)经济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日益增加。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1995)及其分类方法,凡是人均GNP汇率值在765美元以下的,属于低收入国家;凡是人均GNP汇率值在765~3035美元之间的,属于下中等收入国家。

1995年我国人均GNP汇率值为620美元,属于低收入国家。

但是,同年我国按购买力平价(Purchase power parity,简称PPP)方法测算的PPP值为2920美元。

这就是说我国的人均GNP 在620~2920美元之间。

据此可以说,我国目前的人均GNP水平介于低收入国家和下中等收入国家之间,处于经济水平由低收入国家向下中等收入国家发展的过渡期。

在人均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开始发生改变。

有关国际经验表明,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人均GDP在1000~4000美元阶段,居民消费将出现两次结构性变化。

第一次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变化的标志是食品消费份额明显下降,教育、卫生保健、通信消费份额明显上升,成为消费热点;第二次变化是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后,住
房消费份额明显上升,形成消费的新热点。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处于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人均GDP1000~4000美元之间,居民消费也呈现出与世界各国发展相同的趋势,教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成为广大居民热衷投资的一大领域。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已高达6万亿元,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为子女上大学作准备”的储蓄动机所占的比重为44%,明显高于为养老和购房的储蓄动机(分别为38.4%和20.3%)。

(三)人口环境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人口增长非常快。

自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以来的10年中,人口增加13215万人,增长11.66%,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

此外,我国的人口在年龄构成和受教育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年龄构成方面,在祖国大陆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8979万人,占总人口的22.89%;15~64岁的人口为88793万人,占总人口的70.15%;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

在受教育方面,在祖国大陆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接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的4571万人,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14109万人,接受初中教育的42989万人,接受小学教育的45191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1990年的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有如下变化:具有大学程度的由1422人上升为3611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8039人上升为1114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3344人上升为33961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7057人下降为35701人。

二、高校扩招政策执行对环境的影响
高校扩招政策自1999年开始实施以来,获得良好的效果,每年扩招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在校学生的总量也有很大的提高,如表3-1所示。

表3-1 1998~2003年普通高等学生招生情况以及在校生规模(单位:万人)
注: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指通过正规高考考试而录取的学生,包括本科生和专科生,不包括成人、电大、远程学生。

资料来源:招生人数与在校生人数数据来源于2003、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扩招增长率通过对数据的计算得到。

然而,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和扩招幅度的逐年加大,该政策所导致的问题也日益显示出来。

首先学生质量有所下降。

据有关数据表明,在“扩招”以后,高校英语四级的一次性通过率有所降低:学生在大学生二年级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