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三种飞虱区别

合集下载

稻飞虱

稻飞虱

危害
(一)害状
(二)食性
稻飞虱(2张)(1)成、若虫刺吸危害。田间受害稻丛常由点、片开始,远望比正常稻株黄矮,俗称“冒穿”、 “黄塘”或“塌圈”等。
(2)雌虫产卵为害。
(3)排泄物常招致霉菌滋生,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和呼吸。
(4)传播植物病毒病。褐飞虱能传播水稻丛矮缩病等;白背飞虱能传播水稻黑条矮缩病等;灰飞虱能传播水 稻条纹叶枯病等。
形态特征
(二)白背 有长翅和短翅两型。全体褐色,有光泽。 长翅型体长(连翅)4~5mm; 短翅型雌虫3.5~4mm,雄虫2.2~2.5mm,翅长不达腹末。 前胸背板和小盾片都有3条明显的凸起线。后足第一跗节外方有小刺。深色型腹部黑褐色,浅色型腹部褐色。 雄虫抱器端部不分叉,呈尖角状向内前方突出;雌虫产卵器第一载瓣片内缘呈半圆形突起。 卵:香蕉形,乳白至淡黄色,卵粒在植物组织内成行排列,卵帽与产卵痕表面等平。 若虫:共5龄。初孵时淡黄白色,后变褐色,近椭圆形。5龄若虫第3、4节腹背各有1个明显的山字形浅斑。 若虫落入水面后足伸展成一直线。
2020年9月15日,稻飞虱被农业农村部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
2023年3月7日,稻飞虱被农业农村部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2023年)》。
历史沿革
2023年3月7日,稻飞虱被农业农村部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2023年)》;2020年发布的《一类农作 物病虫害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333号)同时废止。
褐飞虱食性单一,在自然情况下只取食水稻和普通野生稻;白背飞虱主要为害水稻,兼食大麦、小麦、粟、 玉米、甘蔗、野生稻、早熟禾、高粱等;灰飞虱取食水稻、小麦、大麦、玉米、高粱、甘蔗等禾本科植物。
生活史及习性
(一)生活 史
(二)主要 习性

水稻三种飞虱区别学习资料

水稻三种飞虱区别学习资料

水稻三种飞虱区别昆虫纲同翅目(Homoptera)飞虱科(Delphacidae)害虫。

俗名火蠓虫。

以刺吸植株汁液为害水稻等作物。

常见种类有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共同特征是:体形小,触角短锥状, 后足胫节末端有一可动的距。

翅透明,常 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个体。

3种稻飞虱都喜在水稻上取食、繁 殖。

褐飞虱能在野生稻上发生,多认为是 专食性害虫。

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则除水稻 外,还取食小麦、高粱、玉米等其他作 物。

稻飞虱长翅型成虫均能长距离迁飞趋光性强,且喜趋嫩绿;但灰飞虱的趋光 性稍弱。

成虫和若虫均群集在稻丛下部茎 秆上刺吸汁液,遇惊扰即跳落水面或逃 离。

卵多产在稻丛下部叶鞘内,抽穗后或 产卵于穗颈部内主要措施有:①选育抗虫品种。

②栽培管 理。

③保护天敌。

④药剂防治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防治①选育抗虫品种。

充分利用国内外水稻品种抗性基因,培育抗飞虱丰产品种和多抗品种,因地制宜推 广种植。

②栽培管理上实行同品种连片种植;对不同的品种或作物进行合理布局,避免稻飞虱辗转为 害。

同时要加强肥水管理,适时适量施肥和适时露田,避免长期浸水。

发 生 与 环 境褐飞虱取食时,口针伸至叶鞘韧皮 部,先由唾腺分泌物沿口针凝成 ............. 褐飞虱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 20〜3 0 C ,最适温度为26〜28 C ,相对湿度80 % 以上…… 白背飞虱的习性与褐飞虱相近似,但食 性较广……白背飞虱对温度适应幅度较褐飞虱 宽,能在15〜30 C 下正常生存……灰飞虱先集中田边为 害,后蔓延田中......灰飞虱为温带地区的 害虫,适温为25 'C 左右, 耐低温能力较强......褐飞虱住翅塑 短翅挥1Laodelphax striatellus特长翅型成虫体长 3.6〜4.8毫米,短征 翅型2.5〜4.0毫米…… 长翅型成虫体长 3.8 ~ 4.5毫米,短翅 型2.5〜3.5毫米……分 布 及 寄 主在中国北方各稻区均有分布;长江流 域以南各省(自治区)发生较烈。

稻飞虱的类型

稻飞虱的类型

稻飞虱的类型1. 引言稻飞虱是稻田中最常见的害虫之一,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稻飞虱被广泛分布于亚洲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

本文将详细介绍稻飞虱的类型及其特征。

2. 稻飞虱的分类根据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稻飞虱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2.1 长翅型稻飞虱长翅型稻飞虱是一种常见的稻田害虫,其身体呈灰色或棕色,体长约3-4毫米。

它们具有完全发育的翅膀,可以在稻田中自由飞行。

长翅型稻飞虱主要以植物汁液为食,通过刺吸植物叶片和茎部来获取养分。

2.2 短翅型稻飞虱短翅型稻飞虱与长翅型相比,其前翅退化不完全,只能部分覆盖腹部。

它们通常生活在稻田中的茎部和叶片之间,不具备飞行能力。

短翅型稻飞虱主要通过跳跃来移动,并以植物汁液为食。

2.3 绿稻飞虱绿稻飞虱是一种常见的稻田害虫,其身体呈绿色或黄绿色,体长约2-3毫米。

它们具有完全发育的翅膀,可以在稻田中自由活动。

绿稻飞虱主要以植物汁液为食,并且喜欢吸食水稻嫩叶的汁液。

2.4 白背稻飞虱白背稻飞虱是一种常见的稻田害虫,其身体呈淡黄色或灰白色,体长约2-3毫米。

它们具有完全发育的翅膀,可以在稻田中自由活动。

白背稻飞虱主要以植物汁液为食,并且喜欢吸食水稻嫩叶的汁液。

3. 稻飞虱的生命周期稻飞虱的生命周期包括卵、若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3.1 卵稻飞虱的卵一般产在水稻植株的叶片或茎部上。

卵呈白色或透明色,长约0.2-0.3毫米。

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卵的孵化期为5-7天。

3.2 若虫稻飞虱的若虫分为5个龄期。

刚孵化出来的幼虫呈无翅状态,身体呈白色或黄色。

随着幼虫的不断生长,它们会经历几次蜕皮,身体颜色也逐渐变暗。

若虫期一般持续10-15天。

3.3 蛹在若虫期结束后,稻飞虱会进入蛹期。

蛹是稻飞虱转变为成虫的过渡阶段。

蛹通常埋在土壤中或植株附近的茎部中。

蛹期持续5-7天。

3.4 成虫成熟后的稻飞虱是一种具有完全发育翅膀并可以自由活动的昆虫。

成虫主要以植物汁液为食,并且会进行繁殖。

飞虱类昆虫的研究及我国稻区常见飞虱的识别

飞虱类昆虫的研究及我国稻区常见飞虱的识别
13
飞虱危害特点:发生范围广、面积大、爆发频率高;危害
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严重。 据有关部门资料统计, 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褐飞虱在 我国中偏重发生年有20次,其中大发生年有:1968,1974, 1975,1982,1983,1985,1987,1991,1997,2005, 2006共11次。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褐飞虱在我国每年发生 面积为0.13~0.26亿公顷,约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0%;虽经防 治,但年均损失稻谷仍达10~15亿千克,其中1987年和1991
专刊上发表《江苏省水稻之花飞虱》,因此,飞虱中
名的称谓亦是邹先生最早采用,并沿用至今。
2
二、经济意义
3
(一)飞虱是危害农林植物的重要类群
飞虱是世界性分布的昆虫,种类超过2000种,我国
有380多种,是世界上飞虱种类最多的国家。飞虱均为
植食性,其中有些是危害农林植物的害虫,而且危害面 广,易于暴发成灾,在各类害虫中是相当突出的。例如 危害水稻的褐飞虱和白背飞虱自20世纪70年代后,已上
9
寄主组织造成的伤痕,可导致植株体内水分散失;
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褐飞虱为害造成的虱烧
10
白背飞虱为害造成的黄塘
11
灰飞虱 为害造 成的稻 穗变色
12
飞虱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早在20世纪20 年代,邹钟琳教授就在江苏望亭开展了对白背飞虱(时称花飞 虱)的研究,于1926年在《江苏昆虫局周刊》上发表题为“江 苏水稻之花飞虱”论文,是为我国研究飞虱类害虫最早的一篇 文献。20世纪50年代,褐飞虱在我国南方稻区局部大面积严重 危害,湖南省农科院植保所雷惠质等(1958)对其形态特征、 危害情况、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进行了调查研究。但由于当时 发生还不普遍,对其危害的严重性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直至 1968年秋季,长江中下游晚粳稻大面积发生枯秆倒伏现象,揭 开了我国水稻害虫防治工作新的一页。从那时起,褐飞虱开始 成为我国南方稻区的第1大害虫;尽管每年把将近1/3~1/2用于 稻田的杀虫剂用来防治,但褐飞虱仍然频繁暴发,连年成灾。 从此,人们开始认识到飞虱类害虫与农业生产和人类经济生活 关系的重要性。

稻田常见飞虱的识别.pptx

稻田常见飞虱的识别.pptx

额颊均为暗褐色。
但脊为黄白色,且各脊 两侧具黑褐色条纹
白条飞虱
头顶中央及前胸与中胸 小盾片末端有白色纵纹
额颊均为黑色
白脊飞虱
头顶中央及前胸有白色 纵纹。
额颊均为黄褐色
抱握器
见 下 页
16
第17页/共25页
稗飞虱
白脊飞虱
白条飞虱
白边黄脊飞虱
黑面黄脊飞虱
17
第18页/共25页
六、灯下飞虱识别步骤
• 1、有翅痣---------------------------------------------------------------------2
无翅痣---------------------------------------------------------------其它飞虱
• 2、全体褐色(褐、拟褐、伪褐)----------------------------------------3

小盾片具黄白斑或黑色(白背或灰飞虱)--------------------
腹部背面斑纹
每节具山字形 浅黄褐色斑
第2-3节具明显 的黄白斑
两侧具八字褐 纹
头部正面 颜面正常
雄虫额黑色 雌虫额褐色
额黑色
落水后足 伸长情况 一字形
一字形
八字形
13
第14页/共25页
三种若虫分龄
• 1龄前后翅芽平直 • 2龄后翅成弧形 • 3龄前后翅芽明显 • 4龄前翅尖近达后翅
尖(白背已达) • 5龄前后翅尖平(白

颜 面 中 脊 中 断 , 雄 抱 器第及1第9页一/共负25辨页片 ? ? - - - - - - - - - - - - - - - - - - 拟

稻飞虱

稻飞虱

中国褐飞虱的分布、偶发、常发、重发区示意
(胡国文等,1997)
褐飞虱在四会大沙一年发生8个世代。根据 广东省褐飞虱越冬调查结果,四会大沙(位于北 纬23°19')正处于褐飞虱不稳定过冬区,暖冬年 份可在再生稻、落谷稻上存活,有少量褐飞虱越 冬,成为早春第一代的虫源。第二代于5月上旬 起,长翅型成虫从外地迁入,主要虫源来自中南 半岛(越南中部、泰国、老挝等地)。第三代是 大发生代,短翅型成虫大量产卵,若虫数量激增; 首先严重为害早插田,早熟种,继而为害中熟种。 第四代长翅型成虫大量迁出,若虫盛期在7月上、 中旬,为害中熟和迟熟田水稻。第六代成虫于9 月上旬大量进入晚稻本田,经过这一代的增殖, 第七代成为晚稻的大发生代。
9月下旬~10月下旬 9月底~10月初 10月中旬~11月中 旬 10月中旬
褐飞虱各虫态分为卵、若虫(1~5龄)和成 虫,而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分化。各虫态历期 主要受气温的影响,在一定的适合温度范围内, 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卵期在23~26℃时,平 均历期为 9~10天;在27~31℃时,历期缩短为 6~8天。若虫在23~25℃时,平均历期为16~19 天;在26~31℃时,历期缩短为12~17天,一般 雄虫发育历期较雌虫短1~3天。雌成虫的产卵前 期在19℃时,一般为3~10天;在24~30℃时,2~ 6 天。长翅型雌虫产卵前期较短翅型长2~5天。成 虫寿命一般为15~25天,最长可达两个多月。
F1 代 长 翅 、 短 翅 型 的 百 分 率 ( % )
120 100 80 60 40 20 0 B♀×B♂ B♀×M♂ M♀×B♂ M♀×M♂
短翅型 长翅型
亲本 组 合

双亲翅型对子代(F1)翅型的遗传效应
(王群等,1997)

【高清图鉴】【农业病虫害介绍及绿色防治】 水稻虫害:稻飞虱

【高清图鉴】【农业病虫害介绍及绿色防治】  水稻虫害:稻飞虱

【高清图鉴】【农业病虫害介绍及绿色防治】水稻虫害:稻飞虱【分布范围】稻飞虱是我国水稻的重要迁飞性害虫之一,尤其是我国的南方各稻区发生更为严重。

东北各地常间歇性大发生,一般年为害不大。

在我国为害水稻的飞虱种类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三种。

褐飞虱为偏南方种类,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为害严重,白背飞虱为广跨南方的种类,为害性仅次于褐飞虱,灰飞虱为广跨偏北种类。

褐飞虱食性单一,在自然情况下只取食水稻和普通野生稻;白背飞虱主为害水稻,兼食大麦、小麦、粟、玉米、甘蔗、高粱、野生稻、稗草和早熟禾等;灰飞虱取食水稻、小麦、大麦、玉米、高粱、甘蔗、看麦娘、稗草、李氏禾、双穗雀稗等禾本科植物。

【为害症状】飞虱类以成、若虫群集于稻丛下部刺吸汁液。

雌虫产卵时,用产卵器刺破叶鞘和叶片,易使稻株失水和感染菌核病,排泄物常招致霉菌游滋生,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大量发生为害时,稻株水分迅速下降,游离氨基酸和还原糖显著增加,稻茎基部变黑腐烂,甚至整丛倒伏枯死.田间受害稻丛常由点、片开始,远望比正常稻株黄矮,俗称黄塘、塌圈等。

以后稻株干枯,千粒重下降,瘪粒增加,黄塘范围继续扩大,重发生年常使全田颗粒无收。

另外,飞虱类还能传播植物病毒病。

褐飞虱能传播水稻丛矮缩病和锯齿叶矮缩病;白背飞虱能传播水稻黑条纹矮缩病;灰飞虱能传播稻、麦条纹叶枯病、稻、麦玉米黑条纹矮缩病,小麦丛矮病和玉米粗缩病等。

病害流行时,损失更为严重。

【形态识别】3种稻飞虱的共同特征是:体形小,触角短锥状,后足胫节末端有一可动的距。

翅透明,常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个体:①褐飞虱。

长翅型成虫体长3.6~4.8毫米,短翅型2.5~4毫米。

深色型头顶至前胸、中胸背板暗褐色,有3条纵隆起线;浅色型体黄褐色。

卵呈香蕉状,卵块排列不整齐。

老龄若虫体长3.2毫米,体灰白至黄褐色。

褐飞虱①白背飞虱。

长翅型成虫体长3.8~4.5毫米,短翅型2.5~3.5毫米,头顶稍突出,前胸背板黄白色,中胸背板中央黄白色,两侧黑褐色。

《稻田常见飞虱识别》课件

《稻田常见飞虱识别》课件

防治稻田飞虱的措施
防治手段 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
优点 不影响粮食安全。
不会对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危 害。 防治效果明显。
缺点 成本高、施工复杂,防治难度 大。 施工复杂,防治难度大。
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总结和建议
飞虱是危害稻田的重要害虫之一,影响稻谷产量和质量。了解飞虱的种类、特征和习性,掌握识别和防治措 施,是做好稻田管理的关键。在实际防治中,应该根据虫情合理选择防治手段,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稻田美景
绿色环保
稻田飞虱是危害稻田的重要害虫之一,保护稻田健 康发展,创造更美好的稻田景象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在防治稻田飞虱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倡导绿色环保, 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创造更加 美丽的未来。
《稻田常见飞虱识别》PPT课 件
稻田中常见的飞虱,是稻田中的典型害虫之一。在课件中,我们将探讨其种 类、特征和危害,并提供识别和防治这一害虫的有效措施。
飞虱简介
飞虱属于同翅目昆虫的稻虱科,是一种主要危害稻田的害虫。其体长约2-4mm,寿命较短,一般为20-30天。
棕色飞虱
以水稻为主要寄主,其头部和身体外壳呈棕色。
翅具有跳跃能力。 • 口器专门用于切口。
习性
• 以水稻为主要寄主,还可寄生于其他植物。 • 繁殖迅速,一年可产多代。 • 在气温27度左右生长最快。
飞虱对稻田的危害
吸食汁液
飞虱吸食稻株汁液,导致稻 株生长受限,甚至死亡。
传播病毒
部分飞虱可作为病毒的媒介, 进一步加剧病害程度。
影响产量和品质
飞虱危害下降了稻谷的产量 和质量,引起经济上的损失。
飞虱的识别方法
1
观察田间虫情
飞虱虫为群居害虫,观察到叶片上密集跳跃的虫群,说明该处可能存在飞虱危害。

皖南稻区常见飞风识别技术(07年市植保会议交流材料)

皖南稻区常见飞风识别技术(07年市植保会议交流材料)

三种灯下最常见不具翅翅痣飞虱
稗飞虱
长绿飞虱
白脊飞虱
第二步
看体色及小盾片
• 全体褐色(褐、伪褐、拟褐) • 小盾片具黄白斑或黑色(白背或灰 飞虱)
第三步 颜面及生殖器
• 颜面正常,♂阳基侧突(抱握器)(略),♀第1载 • 瓣片(略)-------------------------褐飞虱 • 体略小,颜面3条脊明显隆起,♂阳基侧突(抱握器) (略),♀第1载瓣片(略)--------伪褐飞虱 • 颜面中脊中断,♂阳基侧突(抱握器)(略),♀第1载 瓣片(略) ----------------------拟褐飞虱
第四步 看小盾片颜色及条纹
• 中胸小盾片黑褐色--------------------------灰飞虱(雄) • 小盾片中央淡黄色,具2-4条褐色短条斑,颜面中脊黑色 ----------------------------------------------灰飞虱(雌) • 中胸小盾片中央黄白或姜黄色,白背特征明显,两侧暗褐色----------------• 小盾片中央黄白色(前端相连),颜面黑色-----------------白背飞虱(雄) • 小盾片中央黄白色,颜面褐色----------------------------白背飞虱(雌)
七、个人的一点体会
• 一是灯下飞虱初见时,在肉眼难以鉴别的情况下,可 用10×10倍显微镜进行镜检,主要检查飞虱的腹部 (褐飞虱、伪褐、拟褐)。 • 二是要灯诱和田间调查相结合,当灯下出现飞虱迁入 峰时,要及时到田间进行成虫迁入量调查。 • 三是做到查虫与查卵相结合,定点调查与面上普查相 结合,卵量调查在飞虱迁入峰后7天左右进行,以提高 测报的准确性,赢得防治上主动性。
一龄
二龄

稻飞虱

稻飞虱

稻飞虱识别与诊断同翅目,飞虱科。

我国最主要的水稻害虫。

灰飞虱是本地越冬虫源,褐飞虱、白背飞虱均是典型的迁飞性害虫,是我国水稻当前最为重要的“两迁害虫”之一,长江流域及以南稻区连年受害。

一年中三种飞虱的发生时间有所不同,在长江流域稻区,前期以灰飞虱为主,主要为害早稻分蘖期;中期以白背飞虱为主,主要为害早稻穗期,单季中、晚稻分蘖期;后期以褐飞虱为主,主要为害晚稻和单季中晚稻穗期。

但近年来,除西南地区外,白背飞虱数量迅速上升,在华南、长江流域大部分稻区的早、中、单晚甚至双季晚稻上均危害严重,已取代褐飞虱而成为危害最大的稻飞虱种类。

稻飞虱对水稻的为害主要在两个方面:①大量虫口直接吸食水稻汁液,造成稻株营养成分和水分的大量丧失,被害稻田常先在田间出现“黄塘”、“穿顶”、“虱烧”,逐渐扩大成片,甚至全田枯死。

②稻飞虱还可以传播多种水稻病毒病造成间接为害(表1),其中灰飞虱传播的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等病害造成的为害甚至超过了其吸食稻株汁液造成的为害,近年来在江苏等地由灰飞虱传播的条纹叶枯病尤为严重,发生面积达数千万亩。

表1 三种主要稻飞虱传播的主要水稻病毒病种类此外,稻飞虱吸食过程中还会排出大量的蜜露,沾满蜜露的叶片常孳生大量烟煤病,影响叶片正常的生理功能;成虫产卵时刺穿组织,造成大量伤口,亦为小球菌等病害的侵害提供有利条件。

1.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ål)分布于除黑龙江、内蒙古、青海和新疆以外的所有省区,尤以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各省发生量大。

为害症状:成、若虫都能为害,一般群集于稻丛基部,密度很高时或迁出时才出现于稻叶上。

用口器刺吸水稻汁液,消耗稻株营养和水分,并在茎杆上留下褐色伤痕、斑点,分泌蜜露引起叶片烟煤孳生,严重时,稻丛下部变黑色,逐渐全株枯萎。

被害稻田常先在田中间出现“黄塘”,暂至“穿顶”或“虱烧”,甚至全田荒枯,造成严重减产或颗粒无收。

形态特征:成虫有长、短两种翅型,长翅型连翅长,前翅端部超过腹末;短翅型雌虫体长4mm,雄虫约,前翅端部不超过腹末。

防虫治病·稻飞虱

防虫治病·稻飞虱


据浙江东南沿海调查:早稻4~5月全部为灰飞 虱:6月灰飞虱占70~90%,白背飞虱占10~ 30%;7月灰飞虱和白背飞虱约各占一半,褐飞 虱仅占2%。双季晚稻8月白背飞虱占50~70%, 灰飞虱占20~40%,褐飞虱占10%左右;9月以 后褐飞虱占绝对优势,达95%以上,白背飞虱 和灰飞虱则不到5%。

四川开县农业局植保站报道,早稻秧田即可见 灰飞虱成虫, 早、中稻分蘖期,灰飞虱占90% 以上,圆秆至乳熟期占35~86.6%;七月以后, 比率逐渐下降;7月下旬至8月上旬白背飞虱迅 速上升占50~92.3%,成为中稻乳熟期和晚稻 苗期的优势种;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褐飞虱急 剧上升, 占78.3%一97%,成为晚稻后期的 优势种。
13.Delphacodes Fieber (20)暗斑飞虱(Delphacodes sp.), (21)黑颊飞虱[Delphacodes gramminnicola (Matsumura)]; 14.Euidellana Metcalf (29)等节飞虱[Euidellana celadon (Fennah)]。
稻田飞虱的识别

飞虱科昆虫都属小型种类,体长(至翅末端长) 大致在5 毫米以下,由于体型较小,种间形态 差异细微,容易混淆;因往往不能正确鉴别出 主要为害种类,从而影响了科研和测报资料的 准确性。正确地识别飞虱——准确地鉴别其种 类,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要准确鉴别,需 要掌握其分类特征飞虱种类鉴别常用特征见图。
飞虱的种类鉴别常用特征
稻田飞虱近似种

在稻田附近寄生在三 棱草上的莎草花虱 (又称花稻虱),属 同翅目粒脉腊蝉科 (花虱科),它并非 真正的飞虱,但外形 很像飞虱。它和飞虱 的区别是后足胫节末 端无距,前翅爪片的 翅脉上有颗粒状突起 见图。

我国飞虱分类研究概况及稻区常见飞虱鉴别

我国飞虱分类研究概况及稻区常见飞虱鉴别
24
纵观飞虱分类研究的历史,从十八世纪
末到十九世纪100多年的时间,飞虱分类的
中心主要是在欧洲,这段时期内共建立了
36个属,是飞虱分类研究发展的起始阶段。
进入二十世纪,飞虱分类研究开始从欧 洲扩展到其他地区,飞虱分类的发展也随 之进入一个鼎盛时期。
25
我国早期飞虱分类研究,有文献可查的始于1907 年,研究者为少数几位外国学者,他们是: Matsumura(1907, 1910, 1935) Muir(1914, 1916, 1917) 胡经甫(1935)编写的《中国昆虫名录》中记载9属 14种 Metcalf(1943) 在《世界飞虱名录》记有我国种类 23属55种,其中绝大多数均是分布于台湾的种类。 Ishihara(1949)在《日本、琉球群岛和台湾飞虱的 核订》记有台湾分布的种类45种。 大陆飞虱种类的研究,见于文献的仅有两篇论文: Esaki和Ishihara 1950年发表的《山西的同翅目》论 文中记载了4属6种 Fennah 1956年发表的《华南的蜡蝉总科》记录了14 属23种。 据初步统计,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前记录的飞虱 种类为30属70种左右。
8
头喙亚目(蝉亚目),一般认为 包括5个总科:
蜡蝉总科(Fulgoroidea)
蝉总科( Cicadoidea )
沫蝉总科( Cereopoidea ) 叶蝉总科( Cicadelloidea )
角蝉总科( Membracoidea )
9
蜡蝉总科是同翅目中的一个大
类群,共包括21个科,国内有16 个科。其中的飞虱科是蜡蝉总科 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科。
(1998)、杨琳(1999)、陈祥盛(1999,2000,2001)、李 子忠(2000,2001)、张玉江(2000)、蒋书楠(2001)、郭 良珍(2004)等。

水稻害虫

水稻害虫

为害症状
水稻螟虫皆以幼虫蛀入稻株茎秆中取食。
致使苗期、分蘖期呈现枯心苗;孕穗期成为
死穗苞;抽穗期出现白穗;黄熟期成为虫伤 株。二化螟、大螟还可在叶鞘内蛀食,形成 枯鞘。 水稻受螟虫为害后有一定的补偿作用,以分 蘖临界期到最高分蘖期补偿能力强;分蘖期 以后则无补偿作用。
三 化 螟 造 成 的 枯 心 苗
发生特点
山东省一年发生4代。 第一代幼虫6月中旬至7月上旬发生,为害春稻和禾 本科杂草,发生数量少;第二代幼虫7月中、下旬 盛发,第三代幼虫于8月中、下旬盛发,第四代幼 虫于9月中、下旬发生。以第二、三代发生量最大, 为害最严重。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在本地不能越冬。 若7~8月份山东稻区多雨、高湿,温度适宜,有利 于2~3代发生为害,如高温干旱,虫害发生轻。 偏施氮肥或施肥过迟,叶片嫩绿,稻株徒长,株间 郁蔽,稻纵卷叶螟发生尤为严重。



卵块多呈长椭圆形,由数粒至数百粒卵组成,排列呈鱼鳞状。 幼虫有5~8龄,一般为6龄。体上有暗褐色纵线5条,即背线、 亚背线、气门线,腹足趾钩为异序全环,内侧钩长,3序, 外侧钩短,单序。 蛹长11~17毫米,圆筒形,初为淡黄色,腹部背面可见5条
纵绒,后变为棕褐色,纵线渐渐不明显。

成虫体黄褐色,前翅略呈长方形,前翅中央有一黑斑,其下 还有三个不明显的小黑斑;前翅外缘有7个黑点 。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1)选育抗虫良种。 (2)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注意氮、磷、钾 肥合理使用,浅水勤灌,适时烤田,防止长期深水, 促进稻株生长,达到抑虫增产的目的。 2、保护天敌:稻飞虱的天敌种类很多,如黑肩绿 盲蝽、蜘蛛类等,通过保护利用天敌,对控制害虫 为害有重要作用。如推广稻田放鸭食虫,对防治稻 飞虱有显著效果。

水稻飞虱种类多

水稻飞虱种类多

毒土
• 80%敌敌畏乳油,每亩100~150克, 加水稀释后拌和细土15~20公斤。
药剂拌种
• 用75%的3911乳油150ml,对水3kg, 拌麦种50kg,拌匀后堆闷12小时播种, 对防治传毒昆虫灰飞虱、小麦蚜虫,控 制病毒病流行有效,且可兼治田鼠及地 下害虫。
小结
• 一、飞虱防治: • 1、选用抗虫品种; • 2、加强肥水管理; • 3、及时合理施用农药
稻褐飞虱
• 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lal)属同 翅目 飞虱科。
• 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 • 寄主小麦、水稻、玉米、游草等。
白背飞虱
• 学名:Sogata furcifera Horvath属同翅目 飞虱科。
• 寄主:水稻、麦子、甘蔗、紫云英、游 草、稗草及禾本科杂草。
识别
灰飞虱:它是小麦病毒 病的主要传毒介体昆虫。消 灭或控制灰飞虱成为防治小 麦病毒病重要途径之一,因 此需及时防治。
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 两种。长翅型体长3.5- 4.2毫米,黄褐色至黑褐色, 前翅淡灰色、半透明,有翅 斑。短翅型体长2.l-2.8 毫米,翅仅达腹部2/3,余 均同长翅型。
稻灰飞虱
白背飞虱
稻飞虱
• 水稻飞虱种类多,主要在水稻上有褐飞 虱、灰飞虱、白背飞虱。
为害特点
• 为害特点 :1、成、若虫刺吸寄主汁液, 造成棕褐色斑点,引起黄叶或枯死;
• 2、传播病毒病 ; • 3、稻飞虱产卵刺伤叶鞘,造成伤口,诱
发煤烟病,影响光合作用。
灰飞虱
学名 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属同翅 目,飞虱科。 分布在中国各省,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发 生多。 • 寄主 小麦、大麦、玉米、高粱、英白、 水稻、甘蔗、看麦娘、稗草等禾本科植 物。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所以大力发展水稻栽培技术,对于农业保障,提高粮食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而稻飞虱是影响水稻生产的重要害虫之一,在虫害发生时对水稻产业造成减产甚至绝收的严重危害。

本文通过分析稻飞虱发生的特点及原因,总结了防治稻飞虱的方法和对策。

标签:稻飞虱;发生原因;防止对策稻飞虱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褐飞虱、灰飞虱和白背飞虱。

稻飞虱的传播速度极快,一旦发生灾害时,会以爆发性、毁灭性的特点造成水稻严重减产,甚至死亡。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所以我们要时刻加强对稻飞虱的防范意识,做好提前科学防治的准备。

一、水稻稻飞虱的分析研究1.稻飞虱的生活习性三种稻飞虱中,褐飞虱和白背飞虱这两个种类对于水稻的危害最为严重。

稻飞虱一般体长为4到5毫米,体形较小,触角为短锥状,遍体呈灰黄色,其翅膀为透明并主要有长翅和短翅两种。

其中长翅的稻飞虱成虫可以进行迁飞,将虫害的危害范围扩大,其迁飞不仅受自身条件影响,并且和海域、寄主、营养、天气等条件也密切相关。

稻飞虱大多数具有趋光性,喜欢潜伏在植株的叶或枝干上,但其生性胆小,一旦有外界的影响,就会迅速逃离不易捕捉。

稻飞虱喜欢将虫卵产在水稻嫩叶下叶鞘内,每次产卵大约100到150粒,呈褐色条案,但并不明显。

三种飞虱的生活习性略有差异,其分布范围也各不相同,其中褐飞虱主要集中在北方及长江以南流域,灰飞虱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中稻区,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一样,对于长江以南的流域危害最为严重。

褐飞虱的生活区域大多是温热潮湿,由于夏秋季节湿热多雨,非常适合褐飞虱生长繁殖,所以褐飞虱虫害通常在这个季节爆发。

与褐飞虱相比,灰飞虱更喜欢生活在温度较低的环境,而白背飞虱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无论是在多雨,还是干旱的环境都能得以生存。

2.稻飞虱的危害特征稻飞虱是对水稻减产的最大元凶之一,其主要吸食水稻的汁液,造成水稻内各成分含量变化,光合速率下降,各种酶活性降低,严重时可导致水稻瘫病、枯死等严重后果。

飞虱识别

飞虱识别

3-5令黄褐色至暗褐色,4-5节有一 五龄 对较大的浅色斑纹,第7-8节的浅 色斑呈“山”
17
褐 飞 虱 三 龄 若 虫
18
褐飞虱四龄若虫
19
四龄 五龄
褐飞虱高龄若虫
五龄
近鸡蛋型,头圆,尾稍尖
20
白背飞虱-花飞虱
21
白背飞虱低龄若虫
22
白 背 飞 虱 一 龄 若 虫
1龄:灰褐色,各节间和中线淡色
29
灰飞虱四龄若虫 灰飞虱五龄若虫
两侧深灰褐色,3、4节各镶嵌淡 褐色的八字型斑
30
拟褐飞虱
褐、伪 褐飞虱
31
褐飞虱与拟褐飞虱颜 面比较
额近中部凹陷,中 脊中断
额中脊连续
32
褐飞虱 ♂
33
拟褐飞虱 ♂
34
伪褐飞虱 ♂
35
褐飞虱 ♀
36
拟褐飞虱 ♀
37
伪褐飞虱 ♀
全市水稻后期病虫普查 暨水稻病虫测报技能培训活动
无锡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2012年9月12日
1
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的识别 褐飞虱、拟褐飞虱、伪褐飞虱的识别

2
3
褐飞虱
深 色 型
4
浅 色 型
深 色 型
褐飞虱短翅雌虫
5
灯下褐飞虱
6
褐 飞 虱 长 翅 型 雌 虫
雌成虫体大色浅 雄成虫体小色深
38
褐飞虱
拟褐飞虱
伪褐飞虱

不分叉,尖角向内前方突出 分叉,内窄,外宽 分叉,相似

第一载瓣片内缘基部半圆突起
第一载瓣片内缘基部两个突起,基部 的狭长,另一个小圆角
第一载瓣片内缘

三种常见飞虱介绍

三种常见飞虱介绍

稻田常见的飞虱有几种?什么样?稻田常见的飞虱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

成虫和若虫群集在稻株下部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汁液;雌成虫还用产卵器刺破茎杆组织,形成长条形棕褐色斑点,严惩时变成黑褐色,致辞使被害株枯死、倒伏;抽穗后被害,影响谷粒的饱满度,造成减产,稻飞虱还能传播病毒病。

(1)褐飞虱的形态特征:①成虫。

长翅型连翅体长3.6—4.8毫米,雌虫体色暗褐色或褐色,雄虫为黑褐色,体背面从头顶至小盾片为褐色至黑褐色;触角基部两节膨大,鞭节细长,在复眼下方向两侧横出;复眼灰绿色或黑褐色;头胸部和翅都有油状光泽,头部正面看有3条纵脊连续;翅与体色相同,翅脉黄褐色,前翅有翅斑;后足第一跗节内侧有2~3个小刺。

短翅型雄虫的前翅伸达腹部2/3左右,后翅仅显翅芽,翅尖较圆钝,其余形态与长翅型雄虫相同。

此外,还有介于长、短翅型之间的中间型。

②卵。

长约0.8毫米,长卵圆形,微弯曲,前端细瘦,后端粗胖。

初产时乳白色,后渐变为淡黄色。

卵块中的卵粒排列紧密,卵帽与产卵痕表面相平。

③若虫。

初龄淡黄白色,后变褐色。

5龄若虫腹部背面第3~4节上各有1个“山”字形白色纹,翅芽达腹部第四节。

若虫落水后,后足均向两边平伸成“一”字形。

(2)白背飞虱的形态特征:①成虫。

长翅型雌虫体长约4.5毫米,雄虫体长约4毫米;头部正面看有两条黑色纵沟;复眼黑色;体灰绿色,有黑褐色斑,前翅半透明,翅斑明显;腹部腹面黄白色。

短翅;型雌虫体长3~4毫米;复眼黑褐色,体灰黄色,翅斑黑褐色;腹部肥大,腹部前端及两侧有黑斑,产卵管棕色。

②卵。

细长,略弯,长约0.97毫米。

初产时乳白色,以后渐变为黄色。

卵块中卵粒成单行排列,卵帽不外露。

③若虫。

初龄若虫灰褐色。

3龄翅芽显现。

腹背灰黑色,第三、第四节各有1对乳白色三角形斑纹。

5龄若虫翅芽明;显,前翅芽尖超过后翅芽的尖端;腹背灰黑色,斑纹很清楚。

若虫落水,其后足向两侧伸成“一”字形。

(3)灰飞虱的形态特征:①成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虫纲同翅目(Homoptera)飞虱科(Delphacidae)害虫。

俗名火蠓虫。

以刺吸植株汁液为害水稻等作物。

常见种类有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
①选育抗虫品种。

充分利用国内外水稻品种抗性基因,培育抗飞虱丰产品种和多抗品种,因地制宜推广种植。

②栽培管理上实行同品种连片种植;对不同的品种或作物进行合理布局,避免稻飞虱辗转为害。

同时要加强肥水管理,适时适量施肥和适时露田,避免长期浸水。

③保护天敌。

在农业防治基础上科学用药,避免对天敌过量杀伤。

④药剂防治。

根据虫情测报,掌握不同类型稻田飞虱发生情况和天敌数量,及时在早发田和发生中心喷洒叶蝉散、速灭威、马拉硫磷等,或用呋喃丹作根区施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