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三 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Word版含答案
高三历史人民版第一轮复习 第三板块 魏晋至隋唐85页PPT
![高三历史人民版第一轮复习 第三板块 魏晋至隋唐85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5b879356cc22bcd127ff0c43.png)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高三历史人民版第一轮复习 第三板块 魏晋至隋唐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三 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Word版含答案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三 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c9c88390c69ec3d5bb75ff.png)
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1)生产工具:唐代出现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
(2)灌溉工具:隋唐五代北方有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发明高转筒车。
(3)土地制度:北魏和唐朝前期推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2.手工业(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
(2)唐代①唐代中期以后,官营纺织业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②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商业(1)发展历程①魏晋: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商业恢复发展,洛阳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
②唐代:商船中有“俞大娘航船”,陆路商运十分发达,出现客舍、邸店、车坊等辅助性经营场所。
(2)“市”的发展①魏晋南北朝: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政府对“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
②唐代:“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
(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外,还有扬州、益州;地区经济中心杭州、湖州也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寺院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佛教广为传播,导致寺院经济实力增强。
寺院占有许多劳动力,不在国家户籍。
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
寺院经济的发展,也为这一时期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1.思想(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为传播,冲击着儒家为核心的正统思想。
(2)唐代中后期:韩愈和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反对佛教和道教,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科技(1)造纸术: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使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传往欧洲。
(2)印刷术⎩⎪⎨⎪⎧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唐代《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3)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4)药学: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编写《千金方》。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三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国家的发展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三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国家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d1dbd6ccfc789eb172dc866.png)
板块三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国家的发展[时空定位][阶段特征]魏晋至隋唐(220~907年)是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时期。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1.政治:国家分裂,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出现民族交融;中央集权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
2.经济: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基,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3.科技文化: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交融的特点;书法成为自觉艺术,文学艺术承上启下、丰富多彩。
二、隋唐时期(581~907年)1.政治:中央集权加强,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2.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农耕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瓷器出口;商品经济繁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3.科技文化:政策宽松,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科技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形成中华文化圈。
第5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1.历史背景:(1)有利条件: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
②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族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③民族交融的趋势加强。
(2)社会矛盾:①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吏治混乱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②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关系,激化了民族矛盾。
③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图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巩固统治。
2.措施:3.性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4.历史作用:(1)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商业活动日趋活跃。
(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2025年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三单元 阶段贯通3 魏晋至隋唐时期
![2025年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三单元 阶段贯通3 魏晋至隋唐时期](https://img.taocdn.com/s3/m/fb72fd75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21.png)
本课结束
针对训练
1.下表是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其中的变化对社会政治
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扩大了统治基础
B.加强了中央集权
朝代 东晋 隋朝 唐朝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C.提高了官员素养
D.放宽了录取标准
朝代 比例
东晋 4%
隋朝 17.2%
唐朝 24.5%
北宋 46.1%
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
民族大迁徙
原因
与北方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魏晋以来,北方几次统一,各族人民频繁交往;战 社会环境
乱期间,交往也始终存在
少数民族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学习汉族 政治
的典章制度 内迁各族人民向汉族学习农业生产技术,汉族向北方各族 表现 经济 学习畜牧业经验 汉语逐渐成为北方的通用语言,西北少数民族的乐器、歌 文化 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活力,丰富了中华文明,为隋 影响 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基
2025年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 三
魏晋至隋唐: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
单 元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阶段贯通3
魏晋至隋唐时期
内
一 构建知识网络
容
导
二 线索纵跨横联
航 三 解题规范指导
构建知识网络
返回
线索纵跨横联
微专题1 历史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民族政策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封建化政策
从表格中的数据看,东晋时期寒门子弟入仕的比例较低,而隋、唐、北 宋时期,寒门子弟入仕比例逐渐上升,这是实施科举制的结果,扩大了 封建统治基础,故A项正确; B、C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录取标准发生了变化,而不是“放宽”,故D 项排除。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2单元魏晋隋唐宋元__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单元高效整合学案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2单元魏晋隋唐宋元__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单元高效整合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fdddfd80eb6294dc886c18.png)
第2单元魏晋、隋唐、宋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一、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1.政治制度(1)三省六部制完善了封建官僚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2)科举制抑制了门阀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政局。
(3)道制改革是一种以中央集权、分级管理为制度取向的综合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唐中后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在改革过程中发生变化,逐渐由州、府—县两级制向道—州、府—县三级制的体制转变。
2.经济制度(1)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
(2)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巩固了府兵制。
(3)两税法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3.军事制度(1)府兵制有利于巩固边防和加强中央集权。
(2)募兵制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二、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经营普通百姓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3.交易媒介的变化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到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
北宋时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
4.流通领域的变化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出现生产与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
5.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关系的组织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
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6.商人地位的变化宋以前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宋、元、明、清时期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没有改变。
2021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讲义:中国古代史阶段整合 (含解析)
![2021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讲义:中国古代史阶段整合 (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ea2b5a3b52acfc788ebc90d.png)
中国古代史阶段整合线索1中央体制的演变时期历程先秦王位世袭制使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周王既是天下大宗,也是最高领袖秦朝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西汉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削弱相权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从而分散相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宋朝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明宣宗时,内阁逐渐拥有票拟权清朝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线索2地方体制的演变时期历程周代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秦朝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设置刺史。
封国制导致“七国之乱”,“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唐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时期历程宋朝文官知州通判制:由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将兵权、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
这一举措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从宋代后,中央确立了对地方的优势线索3选官制度的演变线索4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1)机构设置:秦—御史大夫、监御史;汉—御史大夫、刺史;唐—御史台;宋—御史台、通判;元—御史台、行御史台;明、清—都察院。
(2)历史作用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通史版)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2讲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通史版)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2讲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2c558ce81ed9ad51f01df2f7.png)
寺院经济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佛教广为传播,导致寺院经济实力增强。寺 院占有许多劳动力,不在国家户籍。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 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寺院经济的发展,也为这一时期佛教文化的发展提 供了物质基础。
知识点二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1.思想 (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为传播,冲击着儒家为核心的正统思想。 (2)唐代中后期:韩愈和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反对佛教和道教,成为北宋儒学复 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重点二 唐代商业的发展 唐朝工商业的发展
【解读】 (1)西汉工商业城市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唐朝时期江淮地区、东部沿 海地区工商业城市明显增多。 说明:汉代黄河流域是全国经济、政治重心;唐朝时期南方经济加速发展,开始赶上甚 至超过北方(经济重心趋于南移)。 (2)唐朝手工业生产部门更多,丝织业和陶瓷业尤其兴盛。 说明:唐朝经济兴盛,丝织技术进步,陶瓷工艺臻于成熟。
时间 东汉后期
区域
唐朝前期
黄河流域
765
669
长江流域
342
611
【史料解读】 从总的趋势和局部的变化两个方面归纳表格中数量和分布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变 化的实质。 【问题思考】 概述上表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和反映的问题。 试答: 【提示】 从同时期的纵向看,东汉时期,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多于长江流域,而到唐朝, 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明显增多;从横向看,黄河流域县城数量有所减少,而长江流域明显 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造成南方城市增多。
3.商业 (1)发展历程 ①魏晋: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商业恢复发展,洛阳成为重 要的商业城市。 ②唐代:商船中有“俞大娘航船”,陆路商运十分发达,出现客舍、邸店、车坊等辅助性 经营场所。
高三历史人民版第一轮复习 第三板块 魏晋至隋唐
![高三历史人民版第一轮复习 第三板块 魏晋至隋唐](https://img.taocdn.com/s3/m/002b601d0722192e4536f672.png)
(一)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 历史作用
1.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并为唐 朝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2.其纳谏、用贤之风更为后世称道,诸多制度对 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其为君之道,为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借鉴。
(二)过失:
晚年难免一些过失,享乐思想和做法滋生,贤明、 审慎却难以贯彻始终。
统一(280—316)
十六国
(304—439)
东晋
(317—420)
南北朝
建立:386
东魏
北齐
十六
北魏
581
国
统一:439
西魏
北周
隋
东晋
宋420
齐
梁
陈 589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
政治上:①政权交替频繁,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战乱不休,南北对峙。②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和汉族 政权对峙。③民族文明共生与融合,民族融合的步伐 加快。蕴含统一因素。④三省制雏形出现。⑤九品中 正制。
1 .下列各项中,在选官方面体现了士族特权的是
A .分封制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
2 .九品中正制发展到西晋,主要看重的是
①家世 ②才能 ③门第 ④德行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3 .《晋书刘毅传》记载,当时社会上存在着“上品
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社会现象。这反映了
经济上: ①北方农业区仍是中国经济中心(北方 经济的破坏和恢复交替出现);南方经济得到开发。 ②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文化上:科技发展,佛教兴盛、道教兴起,儒佛 道三教并立,有民族融合的特点。
一、九品中正制: 门阀政治的形成
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课件人民版
![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课件人民版](https://img.taocdn.com/s3/m/a5aee2d8ad02de80d5d84069.png)
(5)工商业城市主要沿江、河分布,唐朝时期尤为明显。 说明:水陆交通便利促进工商业发展;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6)唐朝时期部分城市如扬州的经济功能较汉代有所增强。 说明:唐朝经济兴盛,工商业的发展促进城市繁荣。
【结论】 唐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1)特点
不仅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便利,而且从长安、登州、扬州、广州等 交通发
求;军事上,远离了北方的骚扰,
稳固了政权
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 促进北魏的封建化,加快民族融 移风易俗
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合
3.作用 (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2)加速了北方各族政权封建化。 (3)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漫画解史】 均田制
4.发展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要求有良好的政治环境与政策措施相配合外,就经济 内部而言,也需要许多措施的配合。如农业的发展,就与水利的兴修、生产工具的改进、 生产技术的提高与推广密不可分。 5.充分利用外来劳动力和及时引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是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条 件。 6.随着江南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注意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与社 会发展相适应,以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历史映射】 莫高窟第 445 窟中的曲辕犁在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最早出现于唐 代后期的江东地区,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定型和成熟。曲辕犁结构完备, 轻巧简便,利于回旋,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经济重心的南移
史料 下表是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
2.手工业 (1)魏晋南北朝:出现_灌__钢__法__的炼钢技术。 (2)唐代 ①唐代中期以后,官营纺织业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②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_南__青__北__白__”两大系统。
专题三 魏晋至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
![专题三 魏晋至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4e24a64e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09.png)
重点探究二 唐代地方行政与基层治理
州县二级制到道州县三级制、邻保制度;藩镇割据
高熲又以人间课输,虽有定分,年常征纳,除注恒多, 长史肆情,文帐出没,復无定簿,难以推校,乃为输籍定样, 请徧下诸州。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寻人,各随便近。五党三 党,共为一团,一样定户上下。帝从之。自是奸无所容以。
民族关系
经济
1、农业:
1、中央: 尚书省礼部 与鸿胪寺 2、边疆治理: (1)隋朝:
推行郡县制, 册封冼夫人, 到达琉球 (2)唐朝: 羁縻政策 北方突厥 北方回鹘 西北西域 西南吐蕃 西南南诏 东北靺鞨
曲辕犁、 筒车 2、手工业: 支钉 3、商业: 开元通宝, 信贷(柜坊 、 飞钱、质库 ) 契约 城市(坊市 ) 交通(隋大
——摘编自曹文柱、赵世瑜、李少兵《乾坤众生》
重点探究六 儒、佛、道的思想交融
儒学的繁琐化、神秘化、封闭化;社会动荡不安;佛教和道 教兴起的冲击
东汉末年至两晋,儒学信仰日渐失效。据《汉书》载:“一经说至百余万言 ,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同时,五经博士解释经文,谶纬附会, 各家弟子只能严守家法。而且,身处乱世,人的生命犹如草芥,所谓“民富则安 乡重家,敬上而从教;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随着东汉王朝的分崩离析 ,一些儒者开始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杂采老、庄之说,魏晋玄学兴起。其 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 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
重点探究一 中央官制的制度创新
三省六部制:以皇权为核心,相权三分、职权分明,集体宰相、节制皇权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 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 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 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2021高考人民通史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1编 通史引领2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
![2021高考人民通史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1编 通史引领2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https://img.taocdn.com/s3/m/cf0d582d0c22590102029df9.png)
通史引领(二)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把握重要史实]
-1368年) 院手工
业
黄道婆推广棉纺
织技术文艺
书法:赵孟文学:
元曲、小说商业海运兴旺
魏晋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融合的局面;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中国经济重心开场南移。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建立了强盛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多有建树;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文化辉煌灿烂,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中华文化圈,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宋元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开展的时期。
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开展超过了前代;宋元文化成就突出,到达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顶峰,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_板块三_第2讲_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练习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_板块三_第2讲_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a9832d5c647d27284b73517b.png)
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1.中国古代的秦、汉、唐、明都有过大规模强制迁徙豪富的事情,涉及几万人,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
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土地私有权实质上没有法律保障B.土地不允许自由买卖C.迁徙富豪是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D.土地经营权完全自主解析:A 据材料中“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等信息可得出在封建社会,官僚地主无论拥有多少土地,面对封建政权,都没有任何的保障,因为中国古代皇权至上,皇帝的诏令即是法,大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实质上是没有法律保障的,故A项正确;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是允许自由买卖的,故B项排除;“迁徙富豪是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排除;“完全自主”的表述在材料中无涉及,故D项排除。
2.唐代后期盐铁使刘晏推行新盐法,只在产盐区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
这一改革( )A.取消了政府对盐政的监管B.导致了商人任意抬高盐价C.形成了官商分利经营机制D.增加了盐政机构行政成本解析:C 题干中提到“在产盐区设置盐官”“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说明政府依然对盐政实行了监管,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说明商人不能任意抬高盐价,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政府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说明政府与商人都在经营盐的过程中获得利益,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涉及增加盐政机构成本的描述,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官商分利:盐铁官营弊端重重:如效率低下,经营呆板,官僚机构臃肿,有权的官吏常常欺压、勒索百姓等。
于是,“官商分利”应运而生,凡官营和专卖中感到棘手的经营环节或经营单位,一律承包给商贾,分部分专卖利润给商人。
国家的专卖利润虽由全部变成部分,开支却大为减少,而且商人参与经营使效率提高、总利润增加,政府的实际收入反而成倍增长。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二第4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教学讲义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二第4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教学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b9e0d3f8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42.png)
⾼考历史⼤⼀轮复习专题⼆第4课时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化教学讲义第4课时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化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公元907年唐代灭亡)是中国古代⽂明的成熟与繁荣时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考纲要求] 1.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北魏孝⽂帝改⾰ 2.农业的主要耕作⽅式和⼟地制度;⼿⼯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 3.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学成就魏晋⾄隋唐时期政治的演变[学⽣⽤书P21]★1.北魏孝⽂帝改⾰(1)背景①公元439年,北魏统⼀黄河流域,结束了北⽅长期分裂状态。
②孝⽂帝时北魏出现统治危机:阶级⽭盾、民族⽭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盾⾮常尖锐。
③冯太后的改⾰为孝⽂帝改⾰做了准备。
(2)措施①推⾏均⽥制:485年实⾏,规定15岁以上男⼦和妇⼥可以领种⼟地,受⽥农民要承担⼀定的徭役杂税。
②整顿吏治:严惩贪赃枉法的官吏;实⾏俸禄制。
③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开始迁都,历时两年完成,⽂武百官及六宫宗室尽迁洛阳,⼤批鲜卑⼠兵和百姓也进⼊中原。
④⾰除旧俗——实⾏“汉化”政策:让鲜卑⼈改穿汉服,改⽤汉姓,改说汉话,并与汉族通婚。
①促进北⽅农业⽣产的发展和洛阳商业的繁荣。
②促进北⽅民族⼤融合,为隋唐⼤⼀统和经济⽂化的⾼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唐代政治制度(1)中央: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六部。
(2)地⽅:实⾏道、州、县三级制;唐中期以后在边境重镇设节度使,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平叛后出现藩镇割据的局⾯。
(3)选官:实⾏科举制,是⼀种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
①实施:隋唐以后成为主要选官制度,明清时期发展为⼋股取⼠。
②进步性:科举制破除了世家⼤族垄断官场的局⾯;保证了专制政府⾏政⼈员的来源及⽂化素养,提⾼了⾏政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的形成;在⼀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公正。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阶段优化提升学案人民版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阶段优化提升学案人民版](https://img.taocdn.com/s3/m/6d6b35760722192e4536f6cb.png)
阶段优化提升主题一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的五大变化1.中央机构的变化:三省六部制取代了秦汉以来的三公九卿制,完善了封建王朝的中央官僚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2.选官制度的改革:科举制终结了九品中正制等选官制度,既扩大了统治基础,稳定了政局,又抑制了门阀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3.土地制度的变化:唐朝初期,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
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均田制逐渐崩溃,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空前发展,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4.赋税制度的发展:唐初的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巩固了府兵制。
唐朝中期以来的两税法使极度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5.军事制度的改革:唐初的府兵制有利于巩固边防、加强中央集权。
唐玄宗以来的募兵制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拓展训练——对接25分综合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故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
会议时,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及侍郎皆出席。
……政府的最高机构,则在政事堂。
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
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
……在唐代,也并无皇帝不经中书、门下而径自颁下诏书之规定,事实上,唐代也确有不经中书、门下而皇帝随便下命令的。
这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下一种通融性。
因此中国皇帝不致如英国国王般被逼上断头台。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
2021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讲义:第3单元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含解析)
![2021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讲义:第3单元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4418ee10b4e767f5bcfce01.png)
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1)生产工具: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01曲辕犁,安装了犁评,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⑵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田实行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采用耕耙技术。
⑶灌溉工具:曹魏时出现02翻车、唐朝时发明03|筒车。
(4)土地制度:魏晋南北朝和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主张均田、限田,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促进农业的发展。
(5)经济重心: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手工业(1)魏晋南北朝:出现_04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⑵隋唐①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 05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②陶制品唐三彩”风靡一时。
(3)纺织业①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②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
3.商业①魏晋南北钢『北方商业一度週到严険破坏』匕題蹩文帝故箪后. 商业恢篡发展.洛阳成为蛋耍的商业城市.门》发展②附样:邯市商业和宾村策市贸易发展起来+區勉和飞钱相绅历程j问世*3桝閒时:广州脏为匝陵的外贸港设冇一市厲使“进仃专门管理・①南北切[在离城預稍远、交通褪利的-代地点n然形成民间⑴严市"的集市——“蛍|草市S政府对•■卓市”也实仃行政城展"②宙代广貳市”演进为帼对集中的堆方商业中心严夜市”第荣.対市场交易严格管理•按时开市和用市"实讦市切分开.(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外,还有扬州;地区经济中心杭州、湖州也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1.思想(1)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道教也广为传播,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2)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形成“ 01三教合一”的局面。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科技⑴雕版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雕版印刷术。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2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第3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教学案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2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第3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88bfc5bceb19e8b8f6baa7.png)
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589年)[时空坐标·单元概览[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奠定了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加强,江南经济发展,文学艺术成就突出,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
[时空坐标][整体感知]政治—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汉承秦制并加强中央集权;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士族制度盛行。
经济—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较大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商品经济水平低;江南经济进一步开发,对外贸易不逊前代。
文化—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第3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朝统一(1)条件①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②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也渴望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概况①统一六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②北固边疆: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长城和“直道”。
③统一岭南: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并设郡。
④平定西南: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地区,开辟“五尺道”,并设官吏。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特点表现皇位世袭嬴政自称“始皇帝”,由子孙传承皇权,不可转移皇权至上秦始皇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帝独尊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等秦朝皇帝制度的特征(2)三公九卿制度官职职责议政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精练习题高效作业:第三单元 第2讲 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和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精练习题高效作业:第三单元 第2讲 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和](https://img.taocdn.com/s3/m/d32eb592360cba1aa811daa2.png)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抱朴子·吴失篇》说,东吴大姓“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
这说明当时东吴()A.地主田庄自给自足B.不注重保护环境C.士族制度十分腐朽D.农业商品化加强解析:选A。
地主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田庄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材料论述东吴大姓的经济状况,可以“闭门成市”,结合东汉以来田庄经济的发展状况,故A项正确。
2.北朝奴婢和牛只亦得受田,隋则奴婢受田已有限制,至于丁牛受田至隋代已取消,唐代则奴婢及牛固不得授田,妇女亦无授田之例,只有寡妻妾可得口分田三十亩。
由此可知()A.隋唐时期人口逐渐增加B.均田制日益遭到破坏C.政府注重维护弱势群体D.自耕农经济逐渐恢复解析:选A。
根据“隋则奴婢受田已有限制……只有寡妻妾可得口分田三十亩”等可知,政府对受田者的限制逐渐增加,这反映了受土地有限和人口增多的影响,隋唐政府进一步发展了均田制的内容,A项正确;均田制授田标准由北朝到隋唐的变化,不能说明均田制遭到破坏,B项错误;“寡妻妾可得口分田三十亩”只是部分信息,不能充分说明政府注重维护弱势群体,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说明自耕农经济的恢复,D项错误。
3.《齐民要术·序》中说:“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农耕,终于醯醢(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
”这段话体现了() A.农业技术的重要性B.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C.农书与农业的关系D.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解析:选D。
根据材料“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农耕,终于醯醢(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可知,作者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生产的技术经验,这体现了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故选D项。
4.(2020·江淮十校联考)下图为考古发现的两幅北朝壁画和砖画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1)生产工具:唐代出现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
(2)灌溉工具:隋唐五代北方有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发明高转筒车。
(3)土地制度:北魏和唐朝前期推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2.手工业(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
(2)唐代①唐代中期以后,官营纺织业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②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商业(1)发展历程①魏晋: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商业恢复发展,洛阳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
②唐代:商船中有“俞大娘航船”,陆路商运十分发达,出现客舍、邸店、车坊等辅助性经营场所。
(2)“市”的发展①魏晋南北朝: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政府对“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
②唐代:“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
(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外,还有扬州、益州;地区经济中心杭州、湖州也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寺院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佛教广为传播,导致寺院经济实力增强。
寺院占有许多劳动力,不在国家户籍。
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
寺院经济的发展,也为这一时期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1.思想(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为传播,冲击着儒家为核心的正统思想。
(2)唐代中后期:韩愈和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反对佛教和道教,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科技(1)造纸术: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使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传往欧洲。
(2)印刷术⎩⎪⎨⎪⎧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唐代《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3)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4)药学: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编写《千金方》。
3.文化(1)文学: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①李白(盛唐):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后称“诗仙”,是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②杜甫(唐帝国由盛转衰):凝重与沉郁的风格,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人道主义色彩;诗有“诗史”之誉,人有“诗圣”之名。
(2)书法①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时代,主要代表人物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
②唐代:书法艺术风格多样,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书法名家。
(3)绘画①魏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是顾恺之。
②唐代:绘画艺术进入了繁盛时期,山水画发展。
★三、链接选修——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1)1.背景(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2)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3)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
(4)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影响。
2.内容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税和徭役;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三长制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检查户口,征发徭役和兵役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考核官吏政绩决定任期;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吏治有所好转迁都洛阳493年,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政治上,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经济上,满足了对粮食的需求;军事上,远离了北方的骚扰,稳固了政权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促进北魏的封建化,加快民族融合(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2)加速了北方各族政权封建化。
(3)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漫画解史】均田制核心观点:土地兼并使得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这是统治者实行均田制、抑制土地兼并的重要原因。
【图证历史】曲辕犁核心观点: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定型和成熟,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教材补遗】市舶使唐高宗时创设市舶使于广州,总管海路邦交外贸,派专官充任。
市舶使的职责主要是:向前来贸易的船舶征收关税,代表宫廷采购一定数量的舶来品,管理商人向皇帝进贡的物品,对市舶贸易进行监督和管理。
【图证历史】核心观点:坊市制主要表现为将住宅区(坊)和交易区(市)严格分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严加控制。
【教材补遗】飞钱亦称“便换”“便钱”,唐宋时期的汇兑券。
由于当时钱币缺乏,各地禁钱出境,在京师的商人将钱交给各道驻京的进奏院、各军、各使或富商,取得凭证,回本道合券取钱,称为“一飞钱”。
元和七年曾规定商人在户部、度支、盐铁三司飞钱,每千钱加付百钱,商人不至,又改为免费兑换。
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设便钱务,专门办理便换。
南宋初年便换业务还盛行一时,纸币流行后,便换业务衰落。
【教材补遗】魏晋玄学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此时期,一些士人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转而重视对《老子》《庄子》和《周易》“三玄”的研究。
玄学是把儒家的政治伦理和道家哲学结合起来,形成的新道家学说,是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主观唯心主义。
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知识拓展】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的影响(1)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2)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3)晚唐时期,诗风凝重忧郁,反映了唐帝国的衰落。
【轻巧识记】书体演变及其特点【教材补遗】三武灭佛三武灭佛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
“三武灭佛”主要与当时僧侣地主和世俗地主间日益突出的经济利益矛盾有关,也大多与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汇相关。
“三武灭佛”一方面是佛教的发展已对社会经济正常运转产生负面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佛教与中国儒家正统文化和道教文化争夺思想统治权的结果。
重点一魏晋至隋唐的农耕经济莫高窟第445窟曲辕犁线描图【历史映射】莫高窟第445窟中的曲辕犁在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江东地区,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定型和成熟。
曲辕犁结构完备,轻巧简便,利于回旋,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经济重心的南移史料下表是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时间东汉后期唐朝前期区域黄河流域765 669长江流域342 611【史料解读从总的趋势和局部的变化两个方面归纳表格中数量和分布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变化的实质。
【问题思考】概述上表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和反映的问题。
试答:【提示】从同时期的纵向看,东汉时期,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多于长江流域,而到唐朝,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明显增多;从横向看,黄河流域县城数量有所减少,而长江流域明显增多。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造成南方城市增多。
【史论归纳】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北方战乱频仍,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统治者为发展自身实力,重视发展经济;南方优越的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2)影响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②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南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
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③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使许多文人学者随之南迁,客观上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④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北方人民的南迁,使少数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
魏晋南北朝经济发展的启示1.经济的进退,都与一定的政治环境相关,国内相对安定,经济就前进,反之则不然。
2.发展经济要同本国实际相结合才能奏效。
例如曹操把汉代边疆的屯田经验同曹魏统治区内人民流亡、“土业无主,皆为公田”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实行屯田,取得成功。
3.经济的持续深入发展,要靠逐步深入的改革来推动,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周武帝改革等。
4.发展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要求有良好的政治环境与政策措施相配合外,就经济内部而言,也需要许多措施的配合。
如农业的发展,就与水利的兴修、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与推广密不可分。
5.充分利用外来劳动力和及时引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是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6.随着江南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
注意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以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重点二唐代商业的发展唐朝工商业的发展【解读】(1)西汉工商业城市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唐朝时期江淮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工商业城市明显增多。
说明:汉代黄河流域是全国经济、政治重心;唐朝时期南方经济加速发展,开始赶上甚至超过北方(经济重心趋于南移)。
(2)唐朝手工业生产部门更多,丝织业和陶瓷业尤其兴盛。
说明:唐朝经济兴盛,丝织技术进步,陶瓷工艺臻于成熟。
(3)唐朝时期出现较多沿海港口城市。
说明:唐朝社会经济发展,造船航海技术提高,国家对外开放,海外贸易兴盛。
(4)汉唐时期的长安、洛阳都是著名的工商业都会,汉唐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工商业城市集中分布的重要地区。
说明:长安、洛阳在汉唐时代都是王朝政治、经济及文化重心,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政治、经济重心。
(5)工商业城市主要沿江、河分布,唐朝时期尤为明显。
说明:水陆交通便利促进工商业发展;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6)唐朝时期部分城市如扬州的经济功能较汉代有所增强。
说明:唐朝经济兴盛,工商业的发展促进城市繁荣。
【结论】唐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原因(1)特点交通发达不仅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便利,而且从长安、登州、扬州、广州等地出发的对外交通也很发达;唐代在广州等地还设有市舶使,掌管海外贸易、关税等;一些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邸店城市商业繁荣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不仅是唐朝的大商业都市,当时的长安还是世界性的大都市。
坊市分离,具有现代大都市的规划特点。
唐朝中后期还出现了夜市市场比较发达特别是到了唐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交通便利、人口众多的大城市,在偏远的农村小镇也大行商业,草市更盛,有的甚至发展成为新兴城镇商人众多商人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外商和胡商云集货币的统一和汇兑的出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唐朝出现了新的统一的货币——开元通宝;还出现了储蓄与支付钱币的柜坊,与柜坊同时出现的还有飞钱,这是我国最早的银行和汇兑制度(2)原因①唐朝政府重视商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