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医治未病理念(课件)

合集下载

治未病PPT精品医学课件

治未病PPT精品医学课件

百分数(%)
50
44.7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知晓率
28.2 治疗率
8.1 控制率
高血压是一个受累人数众多、患病率极高的疾病。
1991在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患病率达11.26%
1998年上海市35岁以上人群(164343人的调查资料),高 血压患病率达29.2%。
2004年10月“全国营养和健康调查”发布会公布的资料, 全国抽样调查高血压患病高达18.8%。
治未病的意义
中医“治未病”这一古老而又新颖的概念再次 跃入现代医学的舞台,足见当今人群已逐渐对健康 的理解与追求有了新的高度。根据中医治未病理论, 对生活行为的调整以及危险因素的控制,可以有效 减少相应疾病的发生。科学地管理健康,成为人们 促进健康、维持低水平的健康消费、规避健康风险 的有效途径,健康管理也就应运而生了。
西药治疗
利尿剂 ß受体阻滞剂 钙拮抗剂 CCB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剂 ARB 中枢性降压药 复方制剂
药物治疗原则
平稳降压,长期、持续治疗
从低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
两种药物的低剂量联合使用,好于大剂量 单一用药
一但控制,不可突然停药或撤药,应减量 维持
项目简介
目标: 建立有中医特色的高血压危险因素评估问 卷 形成中医药早期综合干预方案 探索建立新的高血压早防、早治模式。
目前公认的体质分类与判定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2009.3.26)
平和质 气虚质 阳虚质 阴虚质 痰湿质
瘀血质 湿热质 气郁质 特禀质
常见分型和易患体质
外治法——推拿按摩

中医“治未病”ppt课件

中医“治未病”ppt课件

3.病是什么?
• Illness,disease • Disorder,malady • Sickness • 疾病 清代《世补斋医书》认为:“疾、病二字,世每连称 。然今人之所谓病、于古但称为疾,必其疾之加甚,始 谓之病,病可通言疾,疾不可遽言病。 • 亚健康状态:疾病到健康的连续地带 (Health-Disease Continuum, HDC) 健康态-亚健康态-潜在疾病态-临界疾病态-亚临床态 -临床态
5.治未病是什么意思?
• 中医“治未病”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素问· 四气调神论》 “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素问· 刺热篇》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 《灵枢· 逆顺》 “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l medicine is the sum total of knowledge, skills and practices based on the theories, beliefs and experiences indigenous to different cultures that are used to maintain health, as well as to prevent, diagnose, improve or treat physical and mental illnesses. • 世卫组织:中医是一种主要利用人体的经络穴位,采 用自然手段(针灸药石等)帮助人体恢复自愈力和增 强自愈力,以达到祛病强身健康长寿的方法。
中医“治未病”
一、中医“治未病”的一些基本概念问题 二、中医“治未病”理论应用举例

治未病ppt课件

治未病ppt课件

10
+ ②隐病:是指暂无任何体征异常的隐而未露的超早期病 症。
+ 例如易感基因等 + 易感基因(susceptible gene ):和特定疾病具有阳性关
联的基因或等位基因。
+ 1型糖尿病易感基因:HLA基因
+ 2型糖尿病的易感基因:
+ NRF1、HHEX、CDKAL1、CDKN2A/2B、IGF2BP2、 SLC30A8、KCNQ1、HNFB1、TCF7L2、PPARG、 KCNJ11、FTO、HNF1B、JAZF1、GCKR、 DGKB/TMEM195、PPARGC1、PTPRD、SRR、 CDC123/CAMK1D、SPRY2、UBE2E2、C2CD4AC2CD4B、NOS1AP、GLIS3、PEPD、FITM2-R3HDMLHNF4A、KCNK16、MAEA、GCC1-PAX4、PSMD6和
4
+ 汉代华佗的五禽戏
5
+ “上医医未病之病, + 中医医欲病之病, + 下医医已病之病。” + ----孙思邈《备急千金方》
6
+ 二、何谓“治未病”? + 1. “未病”的含义 + 人体之病分成三个层次: + 未病、欲病和已病 + ①中医认为“未病”就是“疾” + 在古代“疾”与“病”含义不同。 + “疾”是指不易觉察的小病(疾),如果不采取有
13
+ 三、核心问题:如何发现“未病”? + 预测医学提供了可能性 + (一)预测医学 + 1.预测医学(predictive medicine) + 通过提前检查和建立个体的健康档案(包括基因信
息等),从而对个体进行预先的生物学检测,以评 价其未来发生各种疾病的可能性,甚至在疾病发生 前就进行适当治疗。 + 2. 研究方法: + 基因组学(genomics) + 蛋白组学( proteomics) + 代谢组学( metabonomics ) + 大数据(big data)

不治已病治未病课件

不治已病治未病课件

补气养血类中草药
如黄芪、当归等,可增强人体 免疫力,改善体质,预防贫血
、疲劳等症状。
活血化瘀类中草药
如丹参、川芎等,可改善血液 循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滋阴补肾类中草药
如枸杞、山药等,可调节人体 内分泌系统,延缓衰老,预防
肾虚相关疾病。
针灸、拔罐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平衡 阴阳,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常 用于治疗慢性疲劳、神经衰弱等
症状。
拔罐疗法
利用罐内负压,吸附于皮肤表面, 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的效果。 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等症状,也 可用于预防保健。
推拿按摩
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特定部位,以 调节生理、病理状况,达到预防疾 病和良好保健的效果。
个性化养生方案制定服务
体质辨识服务
根据中医理论,对人体进行全面体质辨 识,为制定个性化养生方案提供依据。
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性
02
室内空气污染同样严重,如甲醛、苯等有害物质,需注意通风
换气和使用环保材料。
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
03
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推广清洁能源,提倡绿色出行,改善室内
空气质量等。
饮用水安全问题和解决方法探讨
饮用水污染现状及危害
包括微生物污染、重金属超标、有机物污染等,对人体健康造成 潜在威胁。
控制总能量摄入
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年龄、性别和劳动强 度等因素,合理控制总能量摄入,避免肥 胖和超重等问题。
规律作息时间安排建议
按时起床和就寝
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尽量保持每天 起床和就寝时间的一致性,有助于调 整生物钟和内分泌系统。
合理安排工作和学习时间
根据个人工作和学习需求,合理安排 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或学习导 致过度疲劳。

中医文化中医治未病宣传培训图文PPT课件

中医文化中医治未病宣传培训图文PPT课件

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雨宝宝不甘落后,纷纷降落人间,小 雨点像 一颗颗 黄豆, 打在树 叶上、 地上、 窗户上 ,发出“ 啪啪” 的响声 。雨越 下越大 ,一阵 赶着一 阵,像 细线一 样。雨 变得更 加猛烈 了,瓢 泼似的 雨落下 来像一 片瀑布 一样, 花已经 趴倒在 地。
1.法于自然之道
顾名思义,顺应自然规律的发展变化,起居能顺应四时的变化对于四时不
正之气能够及时回避,能够顺应“春夏养阳,春秋养阴”的法则,即春夏
顺应生长之气以养阳,秋冬顺应收藏之气以养阴。
2.调理精神情志
即保持精神上清净安闲,无欲无求,保持心志闲舒,心情安宁,没有恐惧, 雨宝宝不甘落后,纷纷降落人间,小雨点像一颗颗黄豆,打在树叶上、地上、窗户上,发出“啪啪”的响声。雨越下越大,一阵赶着一阵,像细线一样。雨变得更加猛烈了,瓢泼似的雨落下来像一片瀑布一样,花已经趴倒在地。
医中治
Zhi wei bing
雨宝宝不甘落后,纷纷降落人间,小 雨点像 一颗颗 黄豆, 打在树 叶上、 地上、 窗户上 ,发出“ 啪啪” 的响声 。雨越 下越大 ,一阵 赶着一 阵,像 细线一 样。雨 变得更 加猛烈 了,瓢 泼似的 雨落下 来像一 片瀑布 一样, 花已经 趴倒在 地。
雨宝宝不甘落后,纷纷降落人间,小 雨点像 一颗颗 黄豆, 打在树 叶上、 地上、 窗户上 ,发出“ 啪啪” 的响声 。雨越 下越大 ,一阵 赶着一 阵,像 细线一 样。雨 变得更 加猛烈 了,瓢 泼似的 雨落下 来像一 片瀑布 一样, 花已经 趴倒在 地。
” 思
雨宝宝不甘落后,纷纷降落人间,小 雨点像 一颗颗 黄豆, 打在树 叶上、 地上、 窗户上 ,发出“ 啪啪” 的响声 。雨越 下越大 ,一阵 赶着一 阵,像 细线一 样。雨 变得更 加猛烈 了,瓢 泼似的 雨落下 来像一 片瀑布 一样, 花已经 趴倒在 地。

中医治未病--PPT课件全篇

中医治未病--PPT课件全篇
• 以痰湿体质为例
形态结构:体形肥 胖,腹部肥满松软
生理机能:皮肤油脂 较多,眼胞微浮,容
易困倦
体质辨识的内容
心理特点:温和 稳重
反应状态:对梅雨季 节、潮湿环境适应能 力差
“治未病”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专题讲座
辨体要点
(1)腹部肥满松软 (2)感到身体沉重不轻松或不
爽快 (3)额部油脂分泌多 (4)上眼睑比别人肿(上眼睑
《景岳全书》:“以之禀赋言,则先天强厚者多寿,后天 薄弱者多夭。”
又云:“凡小儿之病,本不易察,但其为病之源,多有 所因。⋯⋯虽父母之气俱有所禀,但母气之应在近,父气之 应在远,或以一强一弱而偏得一人之气者,是皆不可不 察。”
“治未病”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专题讲座
体质特征
形 体型:无特殊

特 或畸形 征 或先天缺陷
体质辨识 即以人的体质为认知对象,从体质状
态及不同体质分类的特性,把握其健康与疾病 的整体要素与个体差异,制定防治原则,选择 相应的治疗、预防、养生方法,从而进行“因 人制宜”的干预措施。
什么是体质辨识
“治未病”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专题讲座
辨体质状态 强弱胖瘦 年龄长幼 南北居处 奉养优劣等
体质辨识的内容
人体生命过程中
• 先天禀赋 • 后天获得的基

• 形态结构 • 心理状态 • 生理功能
综合的、相对稳 定的固有特质
“治未病”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专题讲座
体质辨识的三个相关问题
偏颇体质

体质体质可分
质 辨

体病(证)相关 疾病易 感

辨体施膳

辨体施养

辨体施保

辨体施治
正常体质

中医养生治未病ppt

中医养生治未病ppt

06
中医养生治未病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意 义
中医养生治未病的文化传承
传统中医理论的继承
中医养生治未病思想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强调预防疾病、注重调理身体,这一思想在中医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华文化的瑰宝
中医养生治未病理论体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体现了中华医学的智慧和独特魅力,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传承的责任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发扬中医养生治未病思想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中医养生治未病在当代社会的适应性
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转 变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从疾病治疗向健康 维护转变,中医养生治未病思想因注 重预防和调理而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 生命力。
符合现代人健康需求
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健康、长寿和生命 质量,中医养生治未病所倡导的个体 化、综合性、预防性的健康理念恰好 符合现代人的健康需求。
涵盖范围
中医养生治未病涵盖了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多个方面 ,强调全面调理,注重个体差异和整体观念。
中医养生治未病的理念与原则
理念
中医养生治未病的理念主要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脏腑调和、气血流畅 等,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原则
中医养生治未病的原则包括顺应自然、调理气血、平衡阴阳、调和脏腑、固 本扶正、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等,以达到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的 作用。
现代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不良生活习惯
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往往存在饮食不规律、缺 乏运动、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等问题。中医养生治未病理念 提倡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
环境因素
环境污染、空气质量恶化等问题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中医养生治未病理念认为应注重环境保护和空气质量改善 。

中医文化中医治未病宣传培训内容PPT演示

中医文化中医治未病宣传培训内容PPT演示

出:“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
它生活在沙漠里,不需要水源也可以 生存, 它的形 状像手 掌一样 ,并且 满身长 着细细 的像针 一样的 刺。记 得上次 妈妈刚 买回的 仙人掌 ,不知 道是谁 把它放 在凳子 上了, 我也没 注意一 屁股坐 上去了 疼得我 嗷嗷大 叫。
它生活在沙漠里,不需要水源也可以 生存, 它的形 状像手 掌一样 ,并且 满身长 着细细 的像针 一样的 刺。记 得上次 妈妈刚 买回的 仙人掌 ,不知 道是谁 把它放 在凳子 上了, 我也没 注意一 屁股坐 上去了 疼得我 嗷嗷大 叫。


它生活在沙漠里,不需要水源也可以 生存, 它的形 状像手 掌一样 ,并且 满身长 着细细 的像针 一样的 刺。记 得上次 妈妈刚 买回的 仙人掌 ,不知 道是谁 把它放 在凳子 上了, 我也没 注意一 屁股坐 上去了 疼得我 嗷嗷大 叫。




病它生活在沙漠里,不需要水源也可以 生存, 它的形 状像手 掌一样 ,并且 满身长 着细细 的像针 一样的 刺。记 得上次 妈妈刚 买回的 仙人掌 ,不知 道是谁 把它放 在凳子 上了, 我也没 注意一 屁股坐 上去了 疼得我 嗷嗷大 叫。
不外散。
3.保持阴平阳密
《黄帝内经》所说:“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阐
明了阴阳的平秘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如果阴阳离绝而不相交,那么精
气也就随之耗竭。
“治未病”思想
它生活在沙漠里,不需要水源也可以 生存, 它的形 状像手 掌一样 ,并且 满身长 着细细 的像针 一样的 刺。记 得上次 妈妈刚 买回的 仙人掌 ,不知 道是谁 把它放 在凳子 上了, 我也没 注意一 屁股坐 上去了 疼得我 嗷嗷大 叫。

中医基础理论之治未病ppt

中医基础理论之治未病ppt

THANKS
以五行养生法为指导
中医认为五行养生法可以调和阴阳平衡,通过调节五行气机的升降出入,可以调和阴阳平衡。
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脏腑经络与疾病的发生和传变有着密切的关系,治未病应该注重调理脏腑经络。
02
治未病的方法与技巧
心理调适方法
情志相胜
利用情志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通过 一种情志活动来调节另一种情志活动 ,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治未病在疾病预防中 的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调整饮食、 运动、情志等方面来达到预防疾病的 目的。
从治未病看现代预防医学的不足
要点一
现代预防医学注重对疾病的群体 预防,而忽视了个体预防
现代预防医学主要针对的是群体性的疾病预防,往往忽 视了每个人的身体特点,没有充分考虑到每个人的差异 。
要点二
治未病思想可以弥补现代预防医 学的不足
治未病思想提倡健康 的生活方式
治未病思想认为健康的生活方式 是预防疾病的关键,提倡饮食有 节、起居有常、情志调畅等良好 的生活习惯,这种健康生活方式 的提倡可以为现代预防医学提供 新的思路和方法。
04
治未病的应用与效果
治未病在临床的应用
优化临床决策
通过运用治未病理论,医生可更好地权衡患者的整体状况,制定 更精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加强中医治未病的推广与应用
总结词
推广和应用措施
详细描述
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应用中医治未病,需要从多个方面 入手。首先,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大众对中医治未 病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其次,开展专业培训和教育, 提高中医治未病医疗人员的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同 时,医疗机构和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中医治未病工作的 投入和支持,推动中医治未病的全面发展。最后,开 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动中医治未病与现代医学 的融合和发展。

治未病ppt课件

治未病ppt课件

火针的适应症
90 火针主要用于痹症、瘰疬、带状疱疹、慢性 结肠炎、网球肘、腱鞘囊肿、腋臭等
63
• 选穴宜少,多以局部穴位为主。烧针根
50 27.4 据病情需要,可将针烧至白亮。通红或 20.4 微红。 32.5
1st Qtr 2nd Qtr 3rd Qtr
1st Qtr
2nd Qtr
3rd Qtr
治未病
治未病中心简介
1 中医传统特色诊疗门诊 亚健康疲劳门诊 妇女保健门诊
2
3
4
心身医学门诊
诊疗范围
神经系统疾病, 如头痛、眩晕、 颈椎病,腰痛 病、痹病,运 动神经元病、 脑中风等,各 种内科杂病。
慢性疲劳综合 症,内科疑难 杂病症,更年 期综合症,内 分泌失调诸症
妇科相关疾 病如月经 病、乳腺 疾病、孕 前产后的 中医调理
电针治疗的应用


电针治疗主要用于 各种麻痹症、疼痛 症,如颈椎病、腰 椎间盘突出症、中 风后遗症、减肥等。
艾灸的作用
温经散寒. 行气通络
扶阳固脱 升阳举陷
拔毒泄热
防病保健
艾灸治未病

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到;在“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 伤法灸之”,以预防狂犬病。《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 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 能着人”。说明艾灸能预防传染病。《针灸大成》提到灸足 三里可以预防中风。民间俗话亦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 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因为灸疗可温阳补虚, 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之海,荣 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 命门为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关元、气海为藏精蓄 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 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

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生活理念ppt课件

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生活理念ppt课件
显然,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理念:“上工治未病” 和21世纪医学目的调整的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23
编辑课件
“治未病”这一中国传统医学的最高理念,集中 体现了医学目的调整和医学模式转变的核心价值。
一方面,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 身心统一的 生命整体观 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统一的 天人合一论
它为 生理一心理一社会一环境 相结合的新医学模式, 提供了经过数千年亿万人实践检验的理论基础。
6
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仅为58岁, 比十年前减少了6岁,比普通人平均寿命少10岁。比1964 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人均寿命75.85岁低了20多岁。
近5年内 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 135位教授死亡 平均年龄为53.3岁
编辑课件
7
编辑课件
NCD已成为影响中国人民健康的主要问 题,也是实现健康公平的主要障碍
编辑课件
“治未病”与健康管理
1
编辑课件
当代医学模式的困境
2
编辑课件
王均瑶:均瑶集团创始人,集团总 资产35亿元。全国政协第十届委 员…… 2004年11月因患肠癌,肺部感染 后病情突然恶化而死亡,终年38岁。
亲友事后说:“他太劳累了,每天工作18个小时左
右。”
“花几千元钱,抽出几个小时,定期到医院做一个体
24
编辑课件
另一方面,在现代医学中: 疾病是作为人的生命和健康的对立体而存在的,二者是 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因而被称之为对抗医学(Allopathic Medicine)。 患者的身心就是对抗的“战场”,作为战争的残迹,医源 /药源性疾患是不可避免的。
25
编辑课件
在中国传统医学里,人的生命、健康和疾病等等, 都是人的身心调整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医学/医 生的作用是作为“自然的助手”,改善、提高人的身心 系统功能,祛病是整体功能状态改善的自然结果。因而 医源/药源性疾患的风险可望降至最低限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中医治未病理念(课件)中医"治未病"治疗理念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将“治未病”的思想贯穿于临床,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提前干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治未病的渊源与涵义“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一书,它提出了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框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是对治未病的最为经典的论断,明确提出了治未病养生“未病先防”的思想内核。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

"提出了治未病的养生保健基本原则。

《素问·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补充了未病先防的另一方面含义,疾病出现某些先兆,或处于萌芽状态时,应采取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即“欲病救萌”. ......感谢聆听《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论述进一步明确提出既病防变的重要思想。

因为内脏疾病有可能按照五行相乘或相侮的规律传变,在治疗时就应当首先辨明有可能被传的脏器,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传变。

此外,东汉华佗创立五禽戏健身法,晋代葛洪强调气功摄生,都对治未病的实践应用进行了深化。

唐代孙思邈是一位在治未病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医家。

他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提出“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己病之病",认为医生和患者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无事之前”.他对治未病主要从养生保健和欲病早治的角度着眼,“喜养性者,治未病之病",所著《千金要方》记载了大量养生延年的方法和措施,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中医治未病理论成熟于明清时代,这个时期的医学家们在临床实践中灵活应用了治未病理论,大大丰富了治未病的方法和手段。

明末清初的喻嘉言也是治未病思想的大力倡导者,并专门撰写了《医门法律》,如中风门中的人参补气汤便是御外入之风的绸缪之计;又如血痹虚劳篇中对于男子平人谆谆致戒,是望其有病早治,不要等虚劳病成,强调于虚劳将成未成之时,调荣卫,节嗜欲,积贮渐富,使虚劳难成。

......感谢聆听清代叶天士对于治未病研究颇深,明确提出“逐邪务早,先证用药,先安防变"等临床用药原则,他根据温病的发展规律,热邪伤及胃阴,进一步发展可损及肾阴,主张在甘寒养胃的同时加入咸寒滋肾之品,以防肾阴被损;《温热论》中提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治原则,可谓是既病防变原则具体应用的典范.如邪入营分而见斑诊隐隐,必须“急急透斑为要”,故用清热凉血之剂,使营血热毒得解.又如对“平素心虚有痰者”,治总兼以养心化痰,主张用石菖蒲、郁金、牛黄、至宝丹等开其闭,以防其“昏厥为痉”。

......感谢聆听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保津液和防伤阴治疗原则,提出要在温病治疗过程中注意步步顾护津液,与叶氏“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之意恰恰吻合,亦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丹溪心法》载:“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

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概而言之,中医“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未病先防”,在疾病未形成之前,对可能导致疾病的各种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其发生。

主要是以养生为要,贯穿于日常饮食、起居、情志、欲望等方面,从而达到防病的目的。

②“见微知著”,对某些疾病出现的前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③“有病早治”,有了疾病应该及早对症治疗,不要延误病程,不要把小病拖成大病,轻病拖为重病。

④“已病防变”,把握疾病的传变规律,及时阻止疾病的蔓延、恶化和传变。

⑤“病后防复”,在疾病尚未发作的稳定期或间歇期即提前采取巩固性治疗或预防性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

2未病先防养正祛邪肿瘤与其他疾病一样,是“正”、“邪”二气交争结果,在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的情况下,易于发生肿瘤.《医宗必读》中所说“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居之.”且由于脏腑生理功能的失调紊乱,疲劳、痰湿、热毒、瘀血等病理产物就因此而自生,形成了肿瘤发病的病理基础。

明代张景岳说:“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

"金代张元素《治法机要》说:“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脾肾虚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能成积。

”因此,在肿瘤尚未发生之前,针对可能导致肿瘤的各种原因,如遗传因素、免疫因素、慢性疾病等内因,亦包括有毒致癌物侵袭等外因,加以防范,即所谓的肿瘤一级预防,从而降低肿瘤的发生率。

主要体现在摄生方面,调情志,适起居,节饮食,慎劳作,长养正气,防止病邪的侵袭。

......感谢聆听培养正气应当注意重视精神调节,加强体育锻炼,生活起居有规律性。

平素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有利于血脉流通,气机调畅,阴阳和调,正气充足,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另外,在饮食方面勿使偏嗜、失节或食用不洁之品,忌食霉变不洁食物,少食油炸食物等。

饮食和调,脾胃健运,就能化生精气,滋养人体,保持身体健康。

如过食肥甘厚味易助湿、生痰、化热等,如《医偏》中说:“酒客多噎隔,好热酒者尤多.”江苏省启东地区原为肝癌高发区,经过“改水、防霉、治肝炎”的措施干预,肝癌发病率大大降低,即是一个实证。

还需注意防范各种不利于健康的因素,起居有常,劳逸适度。

从源头上预防是抗御肿瘤重要方法之一。

目前,癌症仍然是危害人类生命的前三位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癌症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中医“治未病”理念是重视预防和保健的医学,就是防患于未然,以控制癌症的发生和发展。

......感谢聆听3 见微知变癌前干预恶性肿瘤的发生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将起之时必有先兆,此时急治其先,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 癌肿早期常无症状或症状较轻,容易漏诊或延误诊断,临床医生要时刻牢记“治未病”的理念。

如食管癌,在初发期,一般无自觉症状,有的虽然有轻微或偶发的吞咽不适,仅在吞咽干物时有梗噎感,或胸骨后轻微灼痛,往往未引起患者的重视,而延误诊断和治疗。

胃癌早期,由于症状无或轻微,进展缓慢,往往被误诊为胃炎或消化不良,甚至出现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时,症状仍不明显,直到病人体质消瘦,才去医院检查,但为时已晚。

肺癌早期,症状轻微,甚至毫无症状,仅在X线健康检查时偶然发现.3/4的早期肺癌可有不同程度的咳嗽.肺癌早期由于癌组织刺激支气管黏膜,发生顽固性呛咳或呈高音调的阻塞性咳嗽,无痰或仅有少量白色黏液痰,症状类似感冒或支气管炎,常被大家所忽视。

乳腺癌,早期无任何自觉症状,特别是年龄大的妇女,很少注意乳房的变化,常常忽视无症状的乳房肿块,等到肿块越来越大,才到医院检查,此时乳腺癌已经转移,失去手术机会。

卵巢深居盆腔之中,即使卵巢癌已经大如鸡蛋,病人也可以毫无感觉。

卵巢癌早期无任何症状,如妇女出现卵巢癌“三联”症状,即40岁以上妇女,有胃肠道症状,如腹胀、腹痛和较长时间的卵巢功能障碍,则应引起警惕。

从中医“治未病"的观点来看,医务人员就要重视病人身体的微小变化,如吞咽干食有点梗噎时,应及时做钡餐造影检查或食管镜检查;向来食欲正常,一旦出现食欲不振,上腹部不适和体重下降时,应及时做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对不明原因的咳嗽,尤其是阵发性喉咳要引起高度警惕,应及时拍胸部片或CT检查.癌前状态指易恶变的全身性或局部疾病的状态,癌前病变指较易转变成癌组织的病理组织学变化。

早期邪盛,正气尚未大衰,治疗重在祛邪,“当其邪气初客,所积未坚,则先消之而后和之”.如此,在癌前病变或癌前状态即加以治疗干预,既可提高治愈率又能防止其恶变。

......感谢聆听4 既病防变防止转移疾病的发展和传变是有规律的.因此,在治疗时,可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预先对可能受影响的部位加以固护,增强其抗邪能力。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指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是运用五行乘侮规律得出的治病防变措施.是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肝属木,脾属土,肝木最易乘克脾土,故治疗肝病时,应配合适当的健脾和胃药.中医对肿瘤转移的认识,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其指出脏腑之间,生理上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生克制化关系;病理上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传变的乘侮亢害关系。

一脏有病,可依据自身规律而影响他脏.《素问·玉机真脏论》指出:“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

"一脏有病可以影响到相关的脏腑。

故治疗肿瘤转移必须从整体观念出发,联系脏腑之间存在的生克乘侮关系,先治或先安未病脏腑,以阻断疾病的传变途径,防止疾病发展。

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以辨证论治为基点,根据肿瘤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进行治疗。

处方用药先专攻一路,同时再多方位入手,提高机体正气,防止复发及转移。

肿瘤病人手术以后,一般都要进行放化疗,放化疗虽对肿瘤有打击,但对人体正气也是一个严重损伤。

患者会出现一些机体正气虚损的症状,比如白细胞减少、全身疲乏无力、肢体疲软、精神不振、动辄气短、头发稀少枯干、盗汗、面色无华等等.此时予以扶正祛邪,使机体正气振奋,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

中医在治疗肿瘤时“力顾脾胃,调和气血”的原则是精华所在.“贪生怕死,要求长寿,乃人之常情"。

载圣在《礼记》记载:“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始终俱善,人道毕矣。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人应该立足于生,但死亡是人生的必然归宿,死亡就是回归自然.我们在长期的临床工作实践中,观察到有不少危重病人或身患绝症者凡能坦然自若、乐观开朗地面对病情,积极配合医生诊治的大多抗病力强,元气恢复快,病情逆转,甚至完全康复。

而越是忧愁恐惧怕死的患者,则精神崩溃,气血耗散,病情加速恶化,多预后不良。

中医认为,病人的精神状态是本,医生的治疗措施是标,医生的治疗是通过病人的抗病能力才能发挥治疗效应,如果病人精神已经崩溃,那么再好的治疗措施也无济于事.所谓“标本不得,邪气不服”。

......感谢聆听医学界已经公认中医药治疗肿瘤能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并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手术、放化疗的效果.中药可让癌细胞“改邪归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