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管酸中毒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特点 症状出现早,可发生于生后1个月内; 症状同远端RTA ,不能酸化尿; 多尿明显 FE HCO3- ;= 6~10%
混合型RTA的治疗
一、纠酸: 二、必要时补钾 三、适量补充钙及维生素D制剂,以纠正佝 偻病。
IV 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高血钾型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系远端肾小管 “阳离子交换段” 泌钾,泌氢功能障碍,同时又 有醛固酮缺乏或对醛固酮反应低下,致产生高血钾 型肾小管酸中毒,但其发病机理仍不明了。
3. 有高氯性酸中毒及持续性高钾血症,二氧化碳 结合力多在20~30mmol/l,血清钾水平多在 5.5~6.5mmol/L,重者在7mmol/L以上。 4. 尿铵盐浓度减少,血肾素活性及醛固酮含量减 低。
IV 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诊断
具有上述临床表现者可确诊。
但在诊断时须注意,有些药物如巯甲丙脯酸 长期应用,由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 系统被抑制,可有类似表现,需鉴别。
高血钾性RTA的分类
一、原发性:幼儿期一过性 二、继发性: 伴慢性肾疾患的低肾素低醛固酮症(成人多 见),占70% 肾小管对醛固酮效应减弱(假性醛固酮低下) 肾上腺疾患致醛固酮缺乏 药物诱发(环孢素、肝素、消炎痛等)
IV 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临床表现
1. 多为中老年患者
2. 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肾脏患者:DM、梗阻性肾 病、慢性间质性肾炎
IV 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治疗
1. 目前多采取对症处理,以小剂量碳酸氢钠纠正酸中 毒及促进排钾;限钾摄入;有低肾素、低醛固酮血 症者可给予氟氢考的松;速尿有助排氢排钾;但严 重高钾血症,常需作透析法方可缓解 2. 继发者,应针对原发症治疗
周期性麻痹
多饮多尿
发育障碍
尿钙溶解度下降
PTH 升高
Ⅰ型RTA 原发性病因
原发性、家庭性及散发性:多为常染色 体显性遗传,亦有隐性遗传或特发性病 例。多为先天性肾脏酸化功能缺陷,无 明显系统疾病。
原发性RTA-I型的临床特点
可任何年龄发病,2岁以后症状明显 多为散发,女孩多见 呕吐、厌食、生长落后 多饮、多尿、烦渴、便秘、脱水等表现 佝偻病、骨软化、骨龄延迟、病理性骨 折、骨痛等 肾钙化(最早出现在1月婴儿) 、肾结石 不全型:仅有低血钾、肾结石等,无酸 中毒。NH4Cl负荷试验阳性。
Ⅰ型RTA --诊断
1. 具有下列特征可诊断
1) AG正常的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2) 低血钾症
3) 尿可滴定酸或(和)NH4+减少,尿PH>5.5
4) 低血钙、低血磷、骨病、肾结石
Ⅰ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诊断
氯化铵负荷试验: 遇有不典型或不完全性肾
小管性酸中毒给予氯化铵0.1g/kg体重, 3小时后每小时留尿1次,共5次,尿PH值 不能降至5.5 以下则有诊断价值;亦可 将上述剂量,连续服3天,第3天测尿PH 值,尿PH值<5.5,亦为阳性结果。
II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治疗
纠正酸中毒:碳酸氢钠6-12g/d或枸橼酸 与枸橼酸钠合剂 补充钾盐 利尿剂(双克)
1)使细胞外液容量减少,反馈性促进肾小管对HCO3-盐的重吸收 2)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增加而提高血钙,抑制甲状旁腺激素的分 泌,增加肾小管对HCO3-的再吸收。
混合型RTA
远端RTA + HCO3-丢失;
II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临床表现
1. AG正常的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2. 本征在酸中毒时,尿可呈酸性(PH< 5.5),可滴定酸及NH4+, 尿中HCO3- 增多 3. 虽酸中毒可致骨质脱钙,尿钙排泄,但引起骨损害及肾石 症者少见 4. 因到达远端肾小管的离子增多,与钾交换增多,仍可出现 低钾症。 5. 典型患者尿中尚可有葡萄糖、氨基酸、尿酸及磷酸排泄增 加,而表现为范可尼综合征。
II 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继发病因
1.合并于其他近端肾小管遗传性功能障碍 特发性Fanconi综合症 、胱氨酸病 、遗 传性果糖不耐受 等 2.药物及毒素 碳酸酐酶抑制剂 、甲基-3-色酮、链脲 佐菌素、丙戊酸 、过期四环素、庆大霉 素、重金属(铀、铅、汞、镉)
3.其他 原发及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维 生素D缺乏或维生素D抵抗、干燥综合症, 髓质囊肿病,肾病综合症,肾淀粉样病,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硬化病, 肾纤维瘤,肾移植排异反应,高钾血症, 慢性活动性肝炎等
根据发病机理:遗传性与获得性 按年龄:成人型、婴儿型
分 类
目前大都将肾小管酸中毒分为4型: Ⅰ型:低血钾型远端肾小管酸中毒 Ⅱ型:近端肾小管性酸中毒 Ⅲ型:混合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Ⅳ型:高血钾型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
Ⅰ型RTA
远端肾小管功能缺陷,不能在肾小 管腔液与管周液之间建立起有效的 PH梯度,泌氢及生成氨减少,使氢 离子滞留体内,致产生酸中毒
Ⅰ型RTA --临床表现
二、电解质紊乱:
尿钙增多,常致血钙降低,可引发甲状旁腺机 能亢进,促进对骨的消溶速率,且酸中毒的存 在,骨中碱性矿盐被吸收,加重骨质脱钙,常 表现为纤维性骨炎,骨质疏松,甚至出现病理 性骨折。尿钙排泄增多,肾小管泌H+功能低 下,肾内易有钙结石形成,若引起梗阻,将加 剧肾小管酸中毒的程度。
Ⅰ型RTA --临床表现
一、代谢性酸中毒:
可有厌食、恶心、呕吐、心悸、气短、乏力等症 状,婴儿型则生长发育迟缓
Ⅰ型RTA --临床表现
二、电解质紊乱:
远端肾小管泌H+能力障碍,尿NH4+及可滴定 酸排出减少,尿PH值不能降至5.5以下,尿钾、 钠、钙排出增多,患者常有烦渴、多尿、及失 水等症状。 尿钠排泄增加,血钠降低,为增加钠的回吸收, 醛固酮分泌增多,加剧钾从尿中排出,易发生 低钠,低钾血症,患者常出现肌无力及软瘫现 象,严重时常影响呼吸及导致心律失常。
Ⅰ型RTA可能机制
1.氢离子泵衰竭,即原发于肾小管氢泵功 能衰竭,不能泌氢以建立梯度 2.远端小管泌氢功能正常,但因细胞膜的 渗透性有变化,已分泌入管腔的H离子 很快扩散返回细胞内,因而不能保持梯 度
泌 H+障碍 Na-K 交换增多 尿 K 增多 低 K 血症 失 K 性肾病 肾浓缩功能差 Na-H 交换减少 尿 Na+、 HCO3 增多 细胞外液减少 醛固酮增多 Na+、 Cl-回吸收多 动员骨 Ca、 P 入血缓冲 佝偻病、骨软化 血钙低 肾结石、肾钙化 尿 Ca、 P 增多 血 H+增多 代酸(高氯) 尿 H+减少 碱性尿
HCO3 回吸收减少
-
近曲管中 Na-H 交换减少
大量 HCO3-排出 血 HCO3-降低 代酸 生长迟缓
尿钠增多 血钠降低 刺激醛固酮分泌
尿钾增多
脱水
血氯增多
低 K 症状
II 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原发病因
可分为散发性及遗传性。有家族遗传 性,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能是因 为HCO3-重吸收功能不成熟或成熟延迟 有关,因部分患儿随年龄增长自而愈。
Ⅰ型RTA --治疗
1. 防止诱发本病加剧的因素 2. 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a) 补碱可口服碳酸氢钠1~4g,每日3次; b) 亦可给复方枸橼酸钠(枸橼酸钠98g、枸橼酸140g ,加水至1000ml)50~100ml/d,分次服。
3. 补充钾盐:10%枸橼酸钾(每1000ml蒸馏水中 加枸橼酸钾及枸橼酸钠各100g)60~100ml/d 4. 防治肾结石、肾钙化及骨病:骨化三醇(1.25 羟基维生素D3),0.25μ g/d,需注意血钙变 化
II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诊断
1. 具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述临床表现
2. 疑诊病例需作尿HCO3-重吸收试验
口服或静点碳酸氢钠,直至血浆CO2结合力正常,然后测定血浆和尿的HCO 3-及肌酐(Cr);
3. 计算式:尿HCO3-排泄分数=HCO3-=(尿HCO3×血肌酐)/(血HCO3-×尿肌酐) 4. 正常情况下,尿HCO3- 为0,尿HCO3- 排泄分数亦 为0;Ⅱ型尿HCO3- 排泄分数>15%;Ⅰ型<5%;Ⅲ 型5~10%
肾小管酸中毒
概
念
因远端肾小管管腔与管周液间氢离子梯度建立 障碍,或(和)近端肾小管对碳酸氢盐离子重 吸收障碍导致的酸中毒,即为肾小管酸中毒 (RTA)
部分患者虽已有肾小管酸化功能障碍,但临床 尚无酸中毒表现,此时称不完全性RTA
分
按病因和发病部位
类
原发性、继发性 近端肾小管型、远端肾小管型
Ⅰ型RTA继发性病因
药物所致:两性霉素B、锂、甲苯及氨氯 吡咪。 钙代谢紊乱:特发性尿钙增多症、甲状 旁腺机能亢进、维生素D过多等。
Ⅰ型RTA继发性病因
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高丙种球蛋白血症、 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桥本氏甲状 腺炎、肝硬化。 肾间质疾患:梗阻性肾病、肾移植排斥反应、 海绵肾、止痛药性肾病、肾盂肾炎等
II 型RTA
近端肾小管重吸收HCO3- 功能减退,致 血中该盐降低,呈现高氯性酸中毒 近端肾小管对葡萄糖.磷酸盐,尿酸.氨 基酸重吸收也可下降,而表现为范可尼综合 征(Fanconi Syndrome)
II型RTA可能发病机制
1.近曲小管管腔中碳酸酐酶活性低下
2.氢离子分泌泵障碍
3.近曲小管H离子排泌的调节机制异常
混合型RTA的治疗
一、纠酸: 二、必要时补钾 三、适量补充钙及维生素D制剂,以纠正佝 偻病。
IV 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高血钾型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系远端肾小管 “阳离子交换段” 泌钾,泌氢功能障碍,同时又 有醛固酮缺乏或对醛固酮反应低下,致产生高血钾 型肾小管酸中毒,但其发病机理仍不明了。
3. 有高氯性酸中毒及持续性高钾血症,二氧化碳 结合力多在20~30mmol/l,血清钾水平多在 5.5~6.5mmol/L,重者在7mmol/L以上。 4. 尿铵盐浓度减少,血肾素活性及醛固酮含量减 低。
IV 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诊断
具有上述临床表现者可确诊。
但在诊断时须注意,有些药物如巯甲丙脯酸 长期应用,由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 系统被抑制,可有类似表现,需鉴别。
高血钾性RTA的分类
一、原发性:幼儿期一过性 二、继发性: 伴慢性肾疾患的低肾素低醛固酮症(成人多 见),占70% 肾小管对醛固酮效应减弱(假性醛固酮低下) 肾上腺疾患致醛固酮缺乏 药物诱发(环孢素、肝素、消炎痛等)
IV 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临床表现
1. 多为中老年患者
2. 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肾脏患者:DM、梗阻性肾 病、慢性间质性肾炎
IV 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治疗
1. 目前多采取对症处理,以小剂量碳酸氢钠纠正酸中 毒及促进排钾;限钾摄入;有低肾素、低醛固酮血 症者可给予氟氢考的松;速尿有助排氢排钾;但严 重高钾血症,常需作透析法方可缓解 2. 继发者,应针对原发症治疗
周期性麻痹
多饮多尿
发育障碍
尿钙溶解度下降
PTH 升高
Ⅰ型RTA 原发性病因
原发性、家庭性及散发性:多为常染色 体显性遗传,亦有隐性遗传或特发性病 例。多为先天性肾脏酸化功能缺陷,无 明显系统疾病。
原发性RTA-I型的临床特点
可任何年龄发病,2岁以后症状明显 多为散发,女孩多见 呕吐、厌食、生长落后 多饮、多尿、烦渴、便秘、脱水等表现 佝偻病、骨软化、骨龄延迟、病理性骨 折、骨痛等 肾钙化(最早出现在1月婴儿) 、肾结石 不全型:仅有低血钾、肾结石等,无酸 中毒。NH4Cl负荷试验阳性。
Ⅰ型RTA --诊断
1. 具有下列特征可诊断
1) AG正常的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2) 低血钾症
3) 尿可滴定酸或(和)NH4+减少,尿PH>5.5
4) 低血钙、低血磷、骨病、肾结石
Ⅰ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诊断
氯化铵负荷试验: 遇有不典型或不完全性肾
小管性酸中毒给予氯化铵0.1g/kg体重, 3小时后每小时留尿1次,共5次,尿PH值 不能降至5.5 以下则有诊断价值;亦可 将上述剂量,连续服3天,第3天测尿PH 值,尿PH值<5.5,亦为阳性结果。
II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治疗
纠正酸中毒:碳酸氢钠6-12g/d或枸橼酸 与枸橼酸钠合剂 补充钾盐 利尿剂(双克)
1)使细胞外液容量减少,反馈性促进肾小管对HCO3-盐的重吸收 2)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增加而提高血钙,抑制甲状旁腺激素的分 泌,增加肾小管对HCO3-的再吸收。
混合型RTA
远端RTA + HCO3-丢失;
II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临床表现
1. AG正常的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2. 本征在酸中毒时,尿可呈酸性(PH< 5.5),可滴定酸及NH4+, 尿中HCO3- 增多 3. 虽酸中毒可致骨质脱钙,尿钙排泄,但引起骨损害及肾石 症者少见 4. 因到达远端肾小管的离子增多,与钾交换增多,仍可出现 低钾症。 5. 典型患者尿中尚可有葡萄糖、氨基酸、尿酸及磷酸排泄增 加,而表现为范可尼综合征。
II 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继发病因
1.合并于其他近端肾小管遗传性功能障碍 特发性Fanconi综合症 、胱氨酸病 、遗 传性果糖不耐受 等 2.药物及毒素 碳酸酐酶抑制剂 、甲基-3-色酮、链脲 佐菌素、丙戊酸 、过期四环素、庆大霉 素、重金属(铀、铅、汞、镉)
3.其他 原发及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维 生素D缺乏或维生素D抵抗、干燥综合症, 髓质囊肿病,肾病综合症,肾淀粉样病,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硬化病, 肾纤维瘤,肾移植排异反应,高钾血症, 慢性活动性肝炎等
根据发病机理:遗传性与获得性 按年龄:成人型、婴儿型
分 类
目前大都将肾小管酸中毒分为4型: Ⅰ型:低血钾型远端肾小管酸中毒 Ⅱ型:近端肾小管性酸中毒 Ⅲ型:混合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Ⅳ型:高血钾型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
Ⅰ型RTA
远端肾小管功能缺陷,不能在肾小 管腔液与管周液之间建立起有效的 PH梯度,泌氢及生成氨减少,使氢 离子滞留体内,致产生酸中毒
Ⅰ型RTA --临床表现
二、电解质紊乱:
尿钙增多,常致血钙降低,可引发甲状旁腺机 能亢进,促进对骨的消溶速率,且酸中毒的存 在,骨中碱性矿盐被吸收,加重骨质脱钙,常 表现为纤维性骨炎,骨质疏松,甚至出现病理 性骨折。尿钙排泄增多,肾小管泌H+功能低 下,肾内易有钙结石形成,若引起梗阻,将加 剧肾小管酸中毒的程度。
Ⅰ型RTA --临床表现
一、代谢性酸中毒:
可有厌食、恶心、呕吐、心悸、气短、乏力等症 状,婴儿型则生长发育迟缓
Ⅰ型RTA --临床表现
二、电解质紊乱:
远端肾小管泌H+能力障碍,尿NH4+及可滴定 酸排出减少,尿PH值不能降至5.5以下,尿钾、 钠、钙排出增多,患者常有烦渴、多尿、及失 水等症状。 尿钠排泄增加,血钠降低,为增加钠的回吸收, 醛固酮分泌增多,加剧钾从尿中排出,易发生 低钠,低钾血症,患者常出现肌无力及软瘫现 象,严重时常影响呼吸及导致心律失常。
Ⅰ型RTA可能机制
1.氢离子泵衰竭,即原发于肾小管氢泵功 能衰竭,不能泌氢以建立梯度 2.远端小管泌氢功能正常,但因细胞膜的 渗透性有变化,已分泌入管腔的H离子 很快扩散返回细胞内,因而不能保持梯 度
泌 H+障碍 Na-K 交换增多 尿 K 增多 低 K 血症 失 K 性肾病 肾浓缩功能差 Na-H 交换减少 尿 Na+、 HCO3 增多 细胞外液减少 醛固酮增多 Na+、 Cl-回吸收多 动员骨 Ca、 P 入血缓冲 佝偻病、骨软化 血钙低 肾结石、肾钙化 尿 Ca、 P 增多 血 H+增多 代酸(高氯) 尿 H+减少 碱性尿
HCO3 回吸收减少
-
近曲管中 Na-H 交换减少
大量 HCO3-排出 血 HCO3-降低 代酸 生长迟缓
尿钠增多 血钠降低 刺激醛固酮分泌
尿钾增多
脱水
血氯增多
低 K 症状
II 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原发病因
可分为散发性及遗传性。有家族遗传 性,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能是因 为HCO3-重吸收功能不成熟或成熟延迟 有关,因部分患儿随年龄增长自而愈。
Ⅰ型RTA --治疗
1. 防止诱发本病加剧的因素 2. 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a) 补碱可口服碳酸氢钠1~4g,每日3次; b) 亦可给复方枸橼酸钠(枸橼酸钠98g、枸橼酸140g ,加水至1000ml)50~100ml/d,分次服。
3. 补充钾盐:10%枸橼酸钾(每1000ml蒸馏水中 加枸橼酸钾及枸橼酸钠各100g)60~100ml/d 4. 防治肾结石、肾钙化及骨病:骨化三醇(1.25 羟基维生素D3),0.25μ g/d,需注意血钙变 化
II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诊断
1. 具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述临床表现
2. 疑诊病例需作尿HCO3-重吸收试验
口服或静点碳酸氢钠,直至血浆CO2结合力正常,然后测定血浆和尿的HCO 3-及肌酐(Cr);
3. 计算式:尿HCO3-排泄分数=HCO3-=(尿HCO3×血肌酐)/(血HCO3-×尿肌酐) 4. 正常情况下,尿HCO3- 为0,尿HCO3- 排泄分数亦 为0;Ⅱ型尿HCO3- 排泄分数>15%;Ⅰ型<5%;Ⅲ 型5~10%
肾小管酸中毒
概
念
因远端肾小管管腔与管周液间氢离子梯度建立 障碍,或(和)近端肾小管对碳酸氢盐离子重 吸收障碍导致的酸中毒,即为肾小管酸中毒 (RTA)
部分患者虽已有肾小管酸化功能障碍,但临床 尚无酸中毒表现,此时称不完全性RTA
分
按病因和发病部位
类
原发性、继发性 近端肾小管型、远端肾小管型
Ⅰ型RTA继发性病因
药物所致:两性霉素B、锂、甲苯及氨氯 吡咪。 钙代谢紊乱:特发性尿钙增多症、甲状 旁腺机能亢进、维生素D过多等。
Ⅰ型RTA继发性病因
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高丙种球蛋白血症、 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桥本氏甲状 腺炎、肝硬化。 肾间质疾患:梗阻性肾病、肾移植排斥反应、 海绵肾、止痛药性肾病、肾盂肾炎等
II 型RTA
近端肾小管重吸收HCO3- 功能减退,致 血中该盐降低,呈现高氯性酸中毒 近端肾小管对葡萄糖.磷酸盐,尿酸.氨 基酸重吸收也可下降,而表现为范可尼综合 征(Fanconi Syndrome)
II型RTA可能发病机制
1.近曲小管管腔中碳酸酐酶活性低下
2.氢离子分泌泵障碍
3.近曲小管H离子排泌的调节机制异常